2021高考地理六大热点问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1高考地理六大热点问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1高考地理六大热点问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1高考地理六大热点问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1高考地理六大热点问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i成城依扬易区域的稠发展

(热点解读X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高中地理核心素

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

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典例探究》(2020•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

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

明显下降。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

工业产值统计图”。

°潜江飞山桃

城市圈界线

主要城市

河流湖泊

比例尺

铁路060千米

港口

图―

1

图二

图三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重在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即可。

【详解】

(1)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

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

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该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首先,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

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再次,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

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并且,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

2

(3)根据2008~20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

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

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枳极发展第三产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

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产业);

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备考秘籍》

区域认知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

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

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区域认知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

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

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

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

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

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

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

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

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

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3

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

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巧用综合思维

(1)四步审题抓关键

|一审比较对象|一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I:避免答

题时张冠李戴

即审准题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

且世途画一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

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三审面较考点|一的异同点,其比较的看点是气候类

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肋

审准甥目从什么珀度JL个角度去比

|四审比较角度

I—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2)规范解答求全面

区域差异比较是在区域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在作答时力争规范全面,现列表举例如下:

命题比较点规范解答

地表景观特征差异比较植被、河流、土壤、地形、农业景观等

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比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农业生产(类型、特征、分布等)、工业生产(部门、分布)、人口(增长、

人文环境差异比较

人口问题等)、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交通(方式、便捷程度)等

4.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思路

(1)明确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

①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区际间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从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

因素方面入手分析。

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主要从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方面分析其调配的必要性。

4

③产业转移间的联系:主要从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变化方面分析其转移原因。

(2)明确区际联系产生的影响

区际经济联系

经人才、资金、技术

相资源开发、供应一

产业结构调整一落

地产业升级与转紊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

(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经济圈又称城市群集合,是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

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2020年1月,国家提出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下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嫡市期

送庆城市圈

/iiMMaesix口交通线

O都市圈

/成德绵乐城市带

<=>域由带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得益于()

A.区域间人口流动B.城市空间格局变化

C.生产要素的集聚D.交通通信方式发展

2.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主要目的是()

5

A.促进郊区城市化B.解决城市环境问题C.优化城市分工协作D.提高中小城市等级

【答案】1.D2.C

【解析】

1.成渝经济圈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两城市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

联系密切,资源互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D正确;区域人口流动只是区域产生联系的一小部分内容,A错

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B错;生产要素集聚能促进区域的发展,但不是促成成渝地区双

城经济圈的成因,C错。故答案选D。

2.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促使成都和重庆优化城市分工协作,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C对;ABI)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问题。故答案选C。

【点睛】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

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

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0.四川阖中中学高三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呼和浩特

黄河金三角地区图

3.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①是我国中、西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宁夏、河南三省区的接壤地区

②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可以通华北、联西北

③能源、矿产、农业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6

④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意义有()

①探索省级边缘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②通过区域协调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

③可以优先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④可以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3.C4.D

【解析】

3.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东、中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区

的接壤地区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可以通华北、联西北此区域能源、矿产、农业和旅

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故选Co

4.建设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意义可从几个方面分析:□探索省级边缘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快中

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匚通过区域协调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可以

优先接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可以以此为平台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故选D。

【点睛】

根据中国区域地理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并仔细观察黄河金三角的示意图,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1.浙江省高三学业考试)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

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河南湖北江西山西

人口(万人)9640592746663729

人均GDP(万元/人)5.67.75.34.6

三次产业结构8.5:43.5:48.08.3:41.7:50.08.3:44.2:47.54.8:43.8:51.4

5.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7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5.D6.D

【解析】

5.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

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

集型产业,□□正确。故选D。

6.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通过人

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也比重,即可得第二产'Ik产值,四

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第•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河南省

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点睛】

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

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2020.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高三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011中心城区人II

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年)

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

7.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8.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8

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答案】7.B8.A

【解析】

7.该题注意看懂图,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表示不同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图中可知,2020-2030年

乡村人口转移一部分到郊区,但不是全部;2040年郊区人口比例比重超过乡村,即郊区人口也超过乡村人

口;2050年乡村人口比例比重约占20%,不是3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与2000年相等,但由于总

人口数变化了,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于2000年不相等。

8.城市化水平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根据图中提示,即中心城区人口和郊区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例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则从图中可知,2010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0%,即2010年城市化

水平约为50%,2000到2050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即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到2050年城

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

(2020.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一月考)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

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22%增长到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材料和图,

完成下列问题。

9.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土地沙漠化C.土壤盐碱化D.水土流失

10.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A.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

B.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C.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

D.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

9

【答案】9.D10.B

【解析】

9.中原经济区的西部三个生态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故D正确。大气污染不属于生态问题;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

干旱地区;山区不易发生土壤盐碱化。故A、B、C错误。

10.图示区域的东部地区属华北平原,是我国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盐碱化的发生主要由不合理灌溉

引起,因此,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是有效防治盐碱化的措施之一。故B正确。该区域的洪涝灾害主要是

由于黄河的“地上河”特征所致,因此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对防治洪涝灾害效果不明显,故A错误。

西部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大规模梯田改造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故C错误。关停“所

有“有污染的产业不符合客观实际,故D错误。

【点睛】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又多河间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

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导致土地

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

(2020.湖南边城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裁止到2020年5月26日,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已顺利完成七

个年度的省界调水任务,累计调引长江水46.24亿m3。完成下列小题。

A.2-3月B.5-6月C.7-8月D.9-10月

12.该调水线路对调入区的主要意义是()

A.缓解北京的缺水问题B.促进华北的产业升级

10

C.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D.改善华北的生态环境

13.我国实施的大型跨区域调配工程中,调入长三角地区的主要能源是()

A.火电和天然气B.水电和天然气

C.水电和火电D.石油和天然气

【答案】11.B12.D13.B

【解析】

11.图中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东线调水线路。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一年中最大的时期是长江流域

径流量最大的时段,即长江的汛期。长江的汛期是在长江在下游地区,降水量最大时期,在5-6月份,此

时为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最大,径流量最大。而在2—3月(雨季没有来临)、7—8月(长江

中下游地区伏旱)、9—10月降水量相对较少,长江径流量较小。B符合题意。故选B。

12.由图可知,图中调水工程一期是向威海输水,二期工程是向天津输水,因此该调水线路对调入区的主

要意义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可以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输水目的地没有到北京,对缓解北京的

缺水问题的意义不大,D正确,A错误;南水北调对促进华北的产业升级下不大,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的

影响不是调入区的影响,BC错误;故选D。

13.根据我国资源跨地区调配工程可知,调入长三角地区的工程主要有西气东输工程,是把新疆的天然气

输到上海(长三角地区),另一个是西电东送工程,是把长江上游地区的水电输送到长三角地区,B符合题

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输水线路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

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4.(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飞地经济指互相独立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行政区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用突破经济发展空间

与跨行政的管理来实现资源互补共赢的增长模式。广东省首个“飞地型”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汕特

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为其

发展模式。合作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引进和承接深圳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

源、新材料、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下图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位置示意。

11

东莞市.为煤汕特合作区

口'

=高速公路------铁路®深汕特别合作区

(1)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位优势。

(2)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对深圳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3)指出“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

(4)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14.(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两市的中间地带;距离深圳市近,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受深圳的辐

射带动作用更强);土地价格较低;(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政策支持。(任答4点给满分,答

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利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利于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劳动力需求量变大;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变化增多。(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分工与协作: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辐射

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快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任答3点,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结合题中信息从位置、距离、交通、土地及政策等方面分析。

由图可知,合作区位于两市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深圳市近,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位于两市郊

区,发展空间大,土地价格较低;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等。

(2)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对深圳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主要从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影响分析。合作

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引进和承接深圳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

洋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利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利于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深圳的

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从事研发和创新,

12

也需要一般劳动力从事生产。所以劳动力需求量变大;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变化增多。

(4)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从互补优势和整体

协调发展分析。深圳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发展快,发展空间不足,拥有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汕

头发展较慢,资源、土地、劳动力更加丰富,但资金、技术和产业发展较差,二者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加

强分工与协作;快速实现深圳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通过产业集聚

和扩散辐射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为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等。

15.(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某区域略图。2020年2月15日,黄河磴口段开河,流量达到每秒604立方米。

材料二: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土高原通过生态修复如鱼鳞坑(图2,黄土

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坑内种树)等措施,水土流失得到有

效治理。

图1图2

(1)2020年黄河开河时间比2019年早半个月,主要原因是。简析黄河磴口段易发生凌汛的主要原

因。

(2)黄土高原春旱严重,从气候角度主要是春季、。简析鱼鳞坑的生态作用。

【答案】15.(1)气温回升快;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河流结冰;该河段由低纬流向高纬;在河流封冻和

解冻时段易发生冰坝堵塞形成。

(2)降水少;蒸发旺盛;削弱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增加下渗;拦截径流,增强蓄水能力;植树造林,

有利保持水土

【解析】

(1)开河即冰河解冻,气温高低决定冰河解冻早晚,2020年黄河开河时间比2019年早半个月,主要原因

是气温回升快,同期相比,2020年2月气温偏高。黄河磴口段易发生凌汛的主要原因应从河流所处的地理

位置和流向进行分析。图中显示,黄河磴口段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于0℃,冬季河流结冰;图中显示,该河

13

段由低纬流向高纬,在河流封冻时,下游河段先封冻,阻拦上游来水,使得河流水位上升,形成凌汛,在

河流解冻时段,上游河段先解冻,河水向下游流动时受到未解冻的河段阻拦,使得河流水位上升,形成凌

汛。

(2)黄土高原春旱严重,这是因为黄土高原大陆性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黄土高原还没

有进行雨季,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少,从而导致干旱。鱼鳞坑的生态作用主要从保持水土、植被恢复等

角度进行分析。鱼鳞坑为小型洼地,地表径流进行鱼鳞坑,流速减慢,部分会蓄积在洼地之中,从而削弱

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鱼鳞坑蓄拦的地表径流大部分会下渗,从而增加下渗量,增强涵养水源功能:

鱼鳞坑涵养的水源和较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当地植被自然恢复或植树造林,从而增强保持水土功能。

14

MJL02火国阀就易创新发展

(热点解读X

中国十九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多个领域的多个指标走在前列,科技创新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在太空探索、能源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等方面都有

突出成就,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特大桥隧等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等,众多的交通运输装备成为

“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

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也将成为塑造中国作

为一个全球性关键大国形象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体现了在当前背景下中国以大国姿势积极进外交理论

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体现大国担当。

K典例探究X

(2020•新高考•天津高考试卷)1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近年来,中伊两国合作领域日益广

泛。

---现有铁路----在建和规划铁路

交通运输业在伊朗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国计划在现有铁路网络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造。

(1)说明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伊两国签订了渔业协议,共同开发伊朗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实现了互惠共赢。

15

(2)中伊开展渔业合作,说明两国各自有哪些优势条件。

甲湖和乙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两湖都是内流湖,且湖面海拔相近,但甲湖为淡水湖,乙

湖为盐湖。

(3)分析甲湖为淡水湖,乙湖为盐湖的原因。

【答案】(1)加强对外运输联系;完善本国交通网络,提高运力(促进本国客货运输的发展);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增加就业)。

(2)伊朗渔业资源丰富:中国市场广阔;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3)甲湖有多条河流汇入,丰水期水位升高;甲湖湖水顺河道流向乙湖,带走盐分。乙湖只有河流汇入,

但无河流流出;湖水蒸发强烈,使盐分积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线修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和湖泊水文特征的成因等相关知识。

【详解】(1)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对外联系、提高运力和带动产

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可知,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加强对外运输联系;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完善本国的交通网络,

促进被本国客货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

(2)在中伊开展渔业合作中,伊朗具有的优势条件是,伊朗渔业资源丰富,可以提供丰富的原料。中国具

有的优势是,中国人口众多,可以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中国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等。

(3)读图可以看出,甲湖有多条河流汇入,淡水汇入量大,丰水期水位升高:而且,甲湖湖水顺河道流向

乙湖,可以将盐分带走,因此,甲湖为淡水湖。读图可以看出,乙湖只有河流汇入,但没有河流流出,导

致盐分无法排出;而且该区气候干旱,湖水蒸发强烈,盐分积累,盐度升高,因此,成为盐湖。

《备考秘籍》

对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的考查、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试题的组成主体。主要是选取当

前具有突出成就、重大意义的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如非洲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

—亚吉铁路、港珠澳大湾区建设、瓜达尔港建设等)来考查相关领域的知识点,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

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民族自豪感。

1.热点追踪

(1)“嫦娥四号”首登月背

1月3日10时26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

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

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16

[透析考向]

①以嫦娥四号登月为背景材料考查有关天体、天体系统的有关知识,引领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②考查有关地月系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③由相关的宇宙探索素材为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甚至宇宙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地球的特殊

性,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2)世界级大湾区建设一一港珠澳大湾区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

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加快编制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

的专项规划。

[透析考向]

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材料考查建成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该区发展的条件,考查学生的综合思

维能力。

②考查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③以港珠澳大桥建成为背景材料,考查该桥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④以相关的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为背景资料,考查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城市群的特点等,考查学生的

人地协调观。

(3)区域合作新平台)一一“一带一路”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

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一带一路”的提出奏响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旋律,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

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决心,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的国家和区域是中国经济合作的热点区域,仍将是高考的热点。

[透析考向]

①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资源、交通、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的影响。

②考查一带一路沿线的某个国家与区域的地理特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

③借助一带一路沿线的某个国家与区域为背景资料,考查相关的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商贸等多

方面的知识。

④以基于一带一路的国家与区域间的合作事例为背景资料,考查国家或者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相互合作与经济、文化交流。

(4)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角色一大国担当

17

①亚吉铁路是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而成,全长751.7公里,设计

时速120公里,共设置45个车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由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组织施工,是中国企业在

海外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铁路。

②北极圈内最大跨径悬索桥是位于挪威北方港口城市纳尔维克市的哈罗格兰德大桥,该桥全长1533米,

跨越350米水深的峡湾,主跨为1145米。大桥主要由中国某公司承建,其设备及结构件严格按照欧洲标准

与挪威标准设计建造。

③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卢旺达的投资快速增长,卢旺达公路总里程的70%由中资公司修建。

④“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沿途有丰富

的油气资源。2017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梅德韦杰夫,双方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

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透析考向]

以中国与某区域在公路、铁路、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区域差异比较、交通线、

点的区位条件分析等,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学法指导

(1)宇宙探索

①掌握一些数字信息,如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到银河系的中心距离大约为2.6亿光年,银

河系的半径大约为8亿光年,总星系的半径大约为150亿到200亿光年等。

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普通性指在太阳系中无论是体积,密度,轨道,还是公转时间,都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特殊性指存在生命,其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指在太阳系中,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自身)条件指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的水。适宜的温度与日地距离、自转、公转周期有

关;大气层的存在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有关:液态的水和适宜的温度有关。

(2)世界级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湾区

①识记港珠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产业特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

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它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②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思路: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因素

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宗教、旅游、科技等。

③城市群的特点分析思路:城市群是城市组合,其特点有地域上邻近;核心城市突出辐射带动作用;

18

外围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有发达的交通网络相互

联系。

(3)区域合作新平台一一“一带一路”

①熟悉“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国家或者区域的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整体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

特征。如特别注意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能源、气候等,欧洲发达地区的工业、农业、人口等问题,东南

亚地区的气候、交通位置、资源等,俄罗斯的气候、能源、工业、河流等,非洲的气候、资源、经济特点

等。

②“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合作共赢,因此要学会用区域特征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注意区域之间经济

方面的互补性。

(4)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角色一大国担当

在以中国与某区域在公路、铁路、港口等方面的合作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区域差异、交通线或者点

的区位条件分析等,一是涉及到相关项目的建设的条件分析,二是项目建设对中国和所在国家或者区域的

影响。因此,除了要掌握涉及到的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同时要掌握以下两种分析

思路。

①交通线的区位条件分析

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包括: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需要、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势、地质、河流、气候等条件限制)。

②交通线建设的影响分析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吸纳劳动力

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传递和贸易的发展;完善交通网,激活各

条交通线,加快各地之间联系等。

[[限时检测X

(2020•江苏高考地理试卷)《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年》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巴

基斯坦“愿景2025”深入对接,为中巴合作带来新机遇。下图为“我国企业在中巴经济走廊重大投资项目

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国,

水电

去国界水电

年分界

城水电

设施

沙公路

交通・

轨道

交通

凯道

火电

火电

发电

风力

设施

公路

发电

风力

发电

风力

发电

风力

能产

太阳

火电

电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