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概览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经济:①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对外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3、思想科技及教育:①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科技: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计算机和航天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③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注】:根据2023年最新教材编辑。新教材修改部分用“鲜绿”颜色底标出。比如:新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三子目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2022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2023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课标解读1、搜集相关史料,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重点)。2、运用时空观念,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及其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难点)。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重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难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本课立意本课从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主干内容第一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二子目“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主要形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与此同时,中国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1992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子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必备概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考点定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以及意义。重点速记1、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一个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两次思想解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南方谈话;6、对外开放两种途径:引进来、走出去;7、四个转变:所有制结构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分配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标要求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课标解读1、立足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实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制度自信,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担大任的情怀;2、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体会“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重点),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新时代中国的全方位外交布局,认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重点)。重点难点重点: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难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本课立意本课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两个方面,多角度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说明完成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主干内容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第二子目“‘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与此同时,台湾问题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前两个子目着眼于国内,第三个子目着眼于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样又组成新的结构,即国内与国外的维度。三个子目立体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必备概念综合国力;“一国两制”;多边外交;全方位外交;考点定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表现。重点速记1、一个理念:和平发展理念;2一个共识:“九二共识”;3、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必背知识清单1: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时间:1978年5月。2、内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3、意义: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知识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2、指导思想: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3、内容:①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②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④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影响:①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政治路线:邓小平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组织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③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点3、实践:政治上的拨乱反正。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措施:①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②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③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3、意义: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切实有效的步骤和措施纠正了“左”的错误,促进了全党全国的安定团结,真正调动了亿万人民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生动活跃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知识点4、党的建设,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1、内容:1981年6月,2、内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3、意义:①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顺利完成。知识点5、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过程: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健全了以宪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聚焦】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拓展】历史学者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概念阐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的文章。原刊于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文章初稿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在全党和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概念阐释】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这篇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这篇文章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大讨论为全国范围内认真地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概念阐释】中共十—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阅读教材】(教材第175页)阅读教材《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图片:材料中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意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被视为当时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宣言”,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必背知识清单2: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点1、改革开放开始实施1、对内改革①农村突破: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经营形式的变化,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城市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①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②我国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知识点2、理论突破——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经济崇拜”。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知识点3、逐步深化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举行。大会号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③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④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知识点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①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②十六大以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④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下图:对外开放新格局图。时间:20世纪80年代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同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海南设省及把海南岛设立为经济特区,体现了中央加快改革开放的魄力和决心。上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路线图。时间: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学习聚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拓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薄弱的环节.3、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已经开始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1、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3、土地所有权不清晰。【拓展】农村改革目的、过程、实质、意义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1983年普遍实行。所有制:土地公有制没有改变实质: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③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否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原因:分户经营、规模小、劳动力成本高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2、调整:土地使用权流转。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3、完善: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2018年实行“三权分置”的制度法制化,更有利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拓展】改革开放进程1、初期阶段(1978—1992年)(1)改革:①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在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③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2)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2、深化阶段(1992年至20世纪末)(1)改革: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3、21世纪(1)改革:①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②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2)开放: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3、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4、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拓展】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计划经济: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2、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调控手段: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拓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似之处1、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2、所有制方面,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2、都注重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概念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的联产到人、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较之农村原来的生产管理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概念阐释】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它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相结合,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实现形式,是解决政企职责分开,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概念阐释】经济特区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开放区域。1980年8月26日,批准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等四个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点:经济发展以吸收外资为主;产品主要外销;市场调节为主;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主权。建立经济特区,可以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培养和锻炼各种专门人才,并为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概念阐释】南方讲话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其要点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谈话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思考点】(教材第177页)“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2)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背知识清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知识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2、含义: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知识点2、邓小平理论1、开始形成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核心: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即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4、意义: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5、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知识点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开始形成时间: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2、概况: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意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3)、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知识点4、科学发展观1、开始形成时间:2002年中共十六大。2、概况: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3、意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学习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拓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1、1949—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1956—1978年,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4、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为主,计划为辅)5、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拓展】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思想路线上看,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3、从统一战线的运用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如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学问题探究】(教材第180页):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认真地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2、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必背知识清单4: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知识点1、20世纪80年代1、经济: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工业总产值达6万多亿元,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生活:1990年,“七五”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3、国家在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①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②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③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知识点2、20世纪90年代1、经济: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②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多万亿元,年均增长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1997年提前3年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2、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①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②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③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知识点3、进入21世纪1、经济:①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③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实现8年连续增长。2、生活明显改善: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8、9%。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人数超过13亿。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3、科技:①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②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学习聚焦】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领域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设施走在世界前列。【拓展】秦山核电站累计突破发电量8000亿度?2023年12月8日,我国最早发电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累计突破发电量8000亿度,安全运行11680天,为能源保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为清洁低碳能源,秦山核电累计发电的8000亿度,可以满足全国城乡居民将近7个月的用电需求,换算下来可以累计节约标准煤超过2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4亿吨、二氧化硫37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00个西湖景区的面积。【拓展】结合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谈谈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5G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不仅推动了我国信息和通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创造”的品牌,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可结合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作答)【概念阐释】863计划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国家科技事业的计划。全称《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相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为紧跟世界先进科技水平,1986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863计划。该计划提出了生物科技、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思之窗】(教材第181页):谈谈你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2、“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展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3、“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表现出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思考点】(教材第183页):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1、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取消农业税,对确保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农民将更加安居乐业;各民族将更加安定团结;城乡将得到统筹发展;3、取消农业税,对基层政府职能转换意义重大;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将会逐步得到规范,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4、取消农业税,对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意义重大;有利于农民保护自身利益;5、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农民生活会得到一定改善。必背知识清单5:“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1、“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内涵①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②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点2、实践1、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澳门回归①1987年4月,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3、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①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绩。②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促进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③同时,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④2011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较回归前的1996年增长54%,澳门地区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4、与台湾地区关系的发展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此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②“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晤,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③“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④《反分裂国家法》:进入21世纪,“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党和国家将反对和遏制“台独”摆在对台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⑤2005年4月,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双方达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多项共识。⑥2008年12月,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大陆方面还实施多项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在学术、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化。【学习聚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拓展】“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阅读图片】(教材第184页):“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澳门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殖民占领,中国的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学思之窗】(教材第185页):阅读教材“学思之窗”: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内地和香港、澳门等经贸联系,有利于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必背知识清单6: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2、论断: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3、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4、表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5、成就:①1978年8月,中国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②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④随着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知识点2、20世纪90年代,我国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1、外交方针:我国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2、成就:①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②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2001年,美国战机在中国南海空域挑衅,发生了撞机事件。面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在双边关系中挑起的种种事端,中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③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⑤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⑥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知识点3、进入21世纪1、总体布局: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2、成就:①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②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相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③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⑤从2009年开始,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⑥中国还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学习聚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原因1、我国深化改革开放。2、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3、国内政局的安定。4、中国人民的努力拼搏。5、广大科技人员努力钻研、探索。6、中国外交取得成就为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拓展】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政策。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3、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4、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政策,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拓展】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对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系统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开辟新愿景。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概念阐释】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开拓方向,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对外合作重要渠道,实现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外交的全覆盖,对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一、单元主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二、史论术语总结(一)、第27课史论术语总结: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6、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中国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二)、第28课史论术语总结1、综合国力决定大国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上升。2、“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成为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4、中国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5、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在新时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表现。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的四个伟大转变1、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2、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一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3、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4、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一、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全方位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思想路线。2.党的工作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3.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4.发展模式: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发展模式。5.理论影响:确立并在此后形成的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历史解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的四个伟大转变?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一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历史解释】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包括三层含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2.历程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3.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历史解释】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特点: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从农村起步到向城市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意义: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6、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7、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历史解释】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城市武装暴动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3.1978年,“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历史解释】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4)在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从社会影响上看(1)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4)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解释】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第一阶段(1978~1984年):初步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开始出现。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2、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开放阶段。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科技、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延伸。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扩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3、第三阶段(1992~201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明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的从增产转变为增效,从重量转变为重质。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历史解释】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历史解释】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1)背景①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西方国家通过武力迫使中国政府实行开放。②现代中国对外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进行。(2)内容①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②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影响①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②现代中国对外开放: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4)性质①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②现代中国对外开放: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解释】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1.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2.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3.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2)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历史解释】“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形成(1)最初设想。一国两制构想,来源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反对台湾独立,当年2月1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又提出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公开发表了“一国两制”的最初设想。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一定的“一国两制”思想。(2)初步体现。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随后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将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3)正式确立。1984年,邓小平在同美国学者谈话时第一次使用“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说法,提出它适用于台湾和香港,同年6月在会见香港人士之时邓小平对“一国两制”进行了详细系统的阐述。199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1993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得“一国两制”思想实现法制化。2、内容(1)一个中国原则。“一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一国”就是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现两种制度。(2)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设立特别行政区。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它们具有高度自治,既是地方政府又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政府,有一定范围的自治权。3、意义(1)“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港澳台地区同胞的心愿,也符合大陆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保证了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进步,从而更加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历史解释】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③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⑤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⑥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⑦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⑧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不利因素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②“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理论成果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完善。3、坚持以民为本、紧跟时代潮流、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的深化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理念。4、立足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的内在源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的基本特点。【唯物史观】改革开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基本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1、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瓜分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重新站了起来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2、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4、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也越来越大。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香港、澳门问题都已顺利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仅剩下台湾问题尚待解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有利条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当代中学生,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以便将来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但我们有信心能够克服这些障碍和困难。因为我们有坚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家国情怀】四个自信——筑牢强国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心诚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坚持“四个自信”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先进的思想指引;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拥有不竭动力。四、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怎样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历程?1.19491956年过渡时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2884-2024皮革牛蓝湿革规范
- GB/T 44675-2024地毯泡沫背衬剥落性的测定
- 2024年度保险公司保险产品销售合同
- 《胆总管结石护理》课件
- 《地球陆地资源》课件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标的评估与支付条件
- 2024年度版权租赁合同标的版权描述及租赁方式详细说明
- 2024年度无人机研发合同2篇
- 2024全国交通安全教育日知识宣讲课件
- 2024年度企业员工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JT-T-1051-201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 泸州老窖“浓香文酿杯”企业文化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
- GB/T 2039-2024金属材料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
- TD/T 1054-2018 土地整治术语(正式版)
- 新能源汽车消防安全培训
- 新质生产力-讲解课件
- 继发性高血压知识讲解
- 一年级数学计算竞赛试题
- C语言编程方法与思想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刮痧治疗糖尿病
- 艺术中国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