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江西省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年孤独》采用内外视角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使用全知视角、摄像式外视角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发挥了不同视角在小说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大大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一、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者既说又看,无所不知。《百年孤独》就是以这种视角模式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的。从第一代阿尔卡蒂奥建立马孔多镇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羊皮卷的内容,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洞察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架子上被遗忘多日的一个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工作台上的一锅水未经加热便沸腾了半个小时,直到完全蒸发。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儿子看着这一切又恐惧又欢喜,他们无法解释,只是将其视作新材料要诞生的预兆……”这段内容是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雷里亚诺在实验室分离金属的描写。“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沸腾”“完全蒸发”没有通过任何人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而是叙述者自知。作为观察者,他处于一个制高点,俯瞰着这个家族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他都多于并先于人物所知。“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但那时他尚未感觉到命运的预示……”叙述者站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了多年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境况。在叙述者这里,时间加快前进,但是历史发展的速度不变。若以小说中某一主要人物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时间和历史的行进速度只能统一,但恰恰因为“全知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她叙述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是外部言行,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处于故事之外”,所以,他/她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百年孤独》的全知叙述者以其无所不知的能力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全盘托出,减免了人物视角下不必要的场面混杂感,使小说全篇蒙上了神秘色彩,并彰显了它恢宏的史诗气质,从而把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故事情节发展本身和历史现实之上。二、摄像式外视角《百年孤独》是一部家族史,叙述者站在这个家族的圈子外冷静看待着一百年内这个家族的变迁,就像摄影师一样,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参加香蕉公司工人罢工集会,上千人被机枪扫射的情景便使用了摄像式外视角。这里的“摄像师”是那个曾骑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脖子上并目睹一切的小孩。居高临下的小孩,向前方远处看是发声的中尉、少校和上尉,向下看是被扫射的失控的人群——幸存者们在混乱的场面中来回逃窜,形成一个向中心靠拢的巨大旋涡。他掉落后看到一个女人跪在空地上,继而这片空地被蜂拥而来的人群淹没。孩子鸟瞰这场战争,他的视角从上空落到地面,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有限场面的空间,形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摄像式外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百年孤独》的故事画面在摄像机般的镜头前被生动地再现出来,读者跟着镜头观察到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这一视角模式下流动的画面及叙述者对事件在空间上观察角度的变化使故事的画面更为丰满,增强了其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感受。三、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小说的最后,可以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梅尔基亚德斯写的“书”。因此,他就是小说的叙述者。通过梅尔基亚德斯的眼光,读者目睹到的是第一代人的成熟到第七代人出生的历程,直接看尽了这个家族的辉煌与衰落的历史。“她(阿玛兰妲)像只抓不住的小动物似的缩回手去,继续自己的活计”“她(丽贝卡)待在卧室里,摸黑透过半开的窗户盯着墓地的墙……整整一个星期,她都执着地在暗中等待,就像当年等待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来信”“他(奥雷里亚诺上校)冲她淡淡一笑,伸直五指举起手来,一言不发走出门去,迎上一路的叫喊、谩骂和诅咒直到市镇门口”……叙述者梅尔基亚德斯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他以当初正在体验事件的眼光来叙述,在他眼中,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都具有宿命般的孤独气质,这个家族的故事还未开始便走向结束。“诚然,全知叙述者也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在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中,由于我们通过人物的体验眼光来观察一切,因此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触到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但我们只能随着梅尔基亚德斯进行观察,因而,小说不论从人物、情节还是结构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实则是作者对拉丁美洲封闭与落后的影射。《百年孤独》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隐含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观察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以预言的方式揭示了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虚幻性,象征着作者深刻揭露历史与现实永远处于互相交错的状态中的主题,使小说的历史沉重感大大增强。(摘编自庞蓉《解读〈百年孤独〉的叙述视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他清楚故事中的外部世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B.小说主要人物视角只能在时间和历史行进速度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叙事,全知视角则不然。C.摄像式外视角的优点有客观记录、创造生动画面,缺点是导致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D.以梅尔基亚德斯的视角观察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这种受限的视角能影射拉丁美洲的封闭与落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百年孤独》没有采用如此丰富的叙述视角,读者的审美体验可能因此大大减弱。B.全知叙述者对故事无所不知,因此全知视角叙述会因视角不受任何限制而失去神秘感。C.小说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叙述被扫射的情景,可见摄像式外视角可以依托故事中的人物。D.全知叙述者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者均能展示人物内心,但后者更自然直接。3.下列最符合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我”讲述自己与米考伯一家的相互鼓励与支持。B.《祝福》中的“我”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祥林嫂年轻时的悲惨经历。C.《老人与海》中,老人杀了鲨鱼后夸赞自己说:“我干得干净利落。”D.《孔乙己》中的“我”见证了孔乙己在酒馆内外的辛酸悲苦。4.摄像式外视角与全知视角不同点有哪些?5.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全知视角和摄像式外视角,请任选一种,依据材料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场景:她话音刚落,费尔南达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就在这时,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乌尔苏拉那时几近失明,却只有她能镇定自若地看出那阵不可阻挡的微风因何而来,便任凭床单随光芒而去,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和她一起永远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答案】1.C2.B3.A4.①知晓程度:全知视角对故事本身无所不知,能洞察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所有细节;摄像式外视角更多是客观记录事件的外部画面,难以深入到人物内心,让读者与人物之间情感距离增大。②叙述方式:全知视角可以自由穿梭于时空之间,讲述故事发展;摄像式外视角像摄像机镜头一样,通过特定的视角记录事件,在空间观察角度上富于变化。5.示例一:这段文字中采用了全知视角。分析:①叙述者无所不知。在这段描述中,叙述者能够知晓并传达所有人物的感受和行动,叙述者所知多于单个人物所知。②洞察内心世界。叙述者不仅描述了外部事件(如床单被风吹走),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提到“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揭示了角色的内在感受。③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能力。叙述者不仅详细描绘了当前发生的事件,还能描写美人儿蕾梅黛丝上升的全过程,“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永远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超越。示例二:这段文字中采用了摄像式外视角。分析:①乌尔苏拉的视角像一架摄像机,她是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过程之外的观察者、记录者。②这段叙述详细描绘了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外部动作、场景,没有对蕾梅黛丝心理和情感的洞察、描写,更倾向于单纯的记录,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呈现事件。③“冉冉上升”“离开……空间”“穿过……空间”等,说明叙述者聚焦于空间位置的变化,创造出流动的画面。④美人儿蕾梅黛丝的升天过程能引起很强的悬念,引发人想象她升天的原因、结果、心理等。【解析】【导语】本文分析了《百年孤独》中不同叙述视角的运用及其效果。全知视角使叙述者如上帝般无所不知,掌控故事细节,增强小说的神秘感和史诗气质;摄像式外视角通过客观记录和生动画面,增大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强视觉效果;第一人称体验视角通过梅尔基亚德斯的眼光,揭示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和拉丁美洲的封闭,增强历史沉重感。这些视角共同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缺点是导致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错误,根据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等可知,文章未表明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是缺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失去神秘感”错误,由材料第一部分最后一段“全知叙述者以其无所不知的能力……使小说全篇蒙上了神秘色彩”,可知是“蒙上了神秘色彩”,而不是“失去神秘感”。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第三部分第一段“因此,他就是小说的叙述者”“但在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中,由于我们通过人物的体验眼光来观察一切,因此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触到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等内容,可知第一人称体验视角中的第一人称,既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体验者。A.符合,“我”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是故事的参与者,体验者,“我”能够直接展现所讲述对象“自己”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B.不符合,“我”讲述祥林嫂年轻时的悲惨经历,并非“我”正在体验的事件,更多的是一种回忆和旁观。C.不符合,老人夸赞自己只是人物的自我表达,不属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D.不符合,“我”见证孔乙己的辛酸悲苦,也是一种旁观视角,并非以正在体验事件的眼光叙述。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由第一部分第一段“全知视角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者既说又看,无所不知”“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洞察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第一段“就像摄影师一样,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可知,二者知晓程度不同。全知视角中的叙述者拥有上帝般的全知全能,能够了解所有角色的想法、情感以及未表达的动机。这种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进入任何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甚至预见未来的事件。摄像式外视角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它主要关注事件的外部表现,类似于电影中的摄影机镜头。它通常不会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角色的行为和对话来间接反映其心理状态。这种视角使得读者与故事中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增加了故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②由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但恰恰因为‘全知叙运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她叙述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是外部言行,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处于故事之外’,所以,他/她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这一视角模式下流动的画面及叙述者对事件在空间上观察角度的变化使故事的画面更为丰满,增强了其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感受”等可知,二者叙述方式不同。全知视角中的叙述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自由跳跃,不仅限于当前发生的事件,还可以回顾过去或展望未来。这种灵活性使得叙述者能够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摄像式外视角中的叙述者像是一个固定的或移动的摄像头,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记录场景。这种视角强调的是视觉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布局,往往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内心独白或直接的心理描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采用了全知视角。①结合第一部分“全知视角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者既说又看,无所不知”,可知全知视角的特点有:叙述者无所不知。文段中叙述者对“美人儿蕾梅黛”“费尔南达”“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等人物的各种行为、感受无所不知,甚至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如“微风吹过”“神秘的震颤”“挥手告别”等,叙述者所知的内容多于具体的个体人物所知。②结合第一部分“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洞察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可知全知视角的特点有:洞察内心世界。文段中叙述者不仅描述了人物的行为、外部事件,如“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费尔南达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揭示了费尔南达、阿玛兰妲等人物的内在感受。③结合第一部分“他/她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可知全知视角的特点有: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文段中“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等内容,详细描绘了当前发生的事件;而“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和她一起永远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等内容,则描写美人儿蕾梅黛丝上升的全过程,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超越。(2)采用了摄像式外视角。①结合第二部分第一段“叙述者站在这个家族的圈子外冷静看待着一百年内这个家族的变迁,就像摄影师一样,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可知摄像式外视角的特点有:叙述者就像摄影师一样,客观记录事件和画面。文段中的乌尔苏就是这一架摄像机,“乌尔苏拉那时几近失明,却只有她能镇定自若地看出那阵不可阻挡的微风因何而来,便任凭床单随光芒而去,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她是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过程之外的观察者和记录者。②结合第二部分第一段“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第三段“《百年孤独》的故事画面在摄像机般的镜头前被生动地再现出来”,可知摄像式外视角的特点有:叙述者主要是进行单纯的客观记录,而不对人物的心理、情感体验进行深入的刻画。文段中的“费尔南达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等内容,描绘了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外部动作、场景,但是没有对蕾梅黛丝升天时的心理和情感进行深入细致的洞察、描写,更倾向于单纯的记录,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呈现事件。③结合第二部分第二段“孩子鸟瞰这场战争,他的视角从上空落到地面,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有限场面的空间,形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可知摄像式外视角的特点有:叙述者聚焦于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如文段中“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等,就创造出一副流动的画面。④结合第二部分第三段“摄像式外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可知摄像式外视角的特点: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如文段中“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等内容,描述了美人儿蕾梅黛丝的升天过程,但是没有阐释她升天的原因、结果、心理等,这就引起了很强的悬念,引发读者去思考关于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过留声海川我去市里接站。风爷穿了一身簇新的中山装,脚上一双发亮的黑皮鞋。村支书二叔、四叔把我隆重介绍给风爷。我说:“风爷,这身行头真出彩,谁给置办的?”四叔嘴快:“人家派出所呗,给他里里外外都换了新。”原来,风爷在返回新疆他儿子秋生家的火车上被偷了。乘警把他的案子就近移交给河北一家铁路派出所。谁知他一到派出所就跟到了家一样,进门就抢活干,扫地,抹桌子,提开水,甩开膀子接管小菜园,浇水种菜……时间一长,案子没什么进展,派出所就想先送他回家。可不管怎么问,他都不说是哪里人,好在听他说话经常带个“刚”字,比如“刚坏”“刚热”等。碰巧我们市一位民警出差路过,还算熟悉这个方言,人家派出所就拜托这位民警帮忙打听。这事传到了宝山县公安局李副局长的耳朵里。大集体那会儿,他下乡调研时听说过风爷蒯大风的奇闻趣事。因为蒯大风在队上“身兼数职”,表现突出,被公社评为劳模。谁知他非但不领情,反而气得大病一场,直到大队向公社又重新汇报,把他从名单里抹去,这才欢天喜地复了工。李副局长让人家传真个照片对一对,就对上了。一路上说说笑笑,天刚擦黑,就到了县城。二叔、四叔去安置风爷,我先回家里看看。老娘正在做晚饭,我说了风爷的事。老娘说:“看来你风爷在新疆他老小那边过得也不怎么样,要不还会赖上人家派出所?”我说:“我记着风爷还有个儿子,画画画得刚好。”老娘说:“是有个大儿子叫春生,前些年没考上大学急疯了,后来就跑出去找不着了。”我说:“秋生他娘呢?”我印象里好像也没见过她。老娘一声长叹。秋生他娘去世得很早,那时候秋生才四五岁。风爷那时在生产队养牲口,隔三岔五回家给俩孩子备上点干粮,煮地瓜、玉米面、窝窝头。孩子饿了就自己热热吃,这兄弟俩可以说是散养长大的,但他们却刚争气。特别是春生,在一位下放教授的传授下,画得一手好画。可惜连考两年美术学院,都因为语文、数学两门主科不及格而名落孙山。他经不起打击就得了疯病。春生走失的那一年,风爷也转了行,他被调到队部看大门,兼职看坡。看坡是个辛苦活,夏收看麦场,秋收要看更多场院。随着玉米、花生、大豆先后成熟,他一天二十四小时要转战多个“阵地”。最惊险的一次,在一天深夜遇上了偷花生的。小偷怕他追赶,给屋子放了把火。秋收过后,忙碌了一年的社员进入了农闲期,而风爷“领导”下的豆腐坊却热气腾腾起来,浓浓的豆香飘得很远。风爷早上去得比谁都早,晚上走得比谁都晚,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公家的东西他草根不取,别人也甭想占半点便宜。做豆腐,水还未沥干,先过磅上账。即使是熬豆汁熬出的豆腐皮,他也是晾干后一一数好数,卖豆腐时捎带脚儿一起卖掉。他赚来别人不少白眼,但他一直是老样子。年底雪下得特别大,豆腐坊便停了工。风爷闲不住,就一步一个窝地去巡街,看村子周边的树木有没有被盗伐。巡了一圈回来,不小心踩空掉进了一个大雪窟窿里。多亏孩子见天晚了家里啥干粮也没有,去队部找他,队长闻讯后组织人手连夜搜寻,才救了他一条命。原本这些护林的活并不属于他的职责,可队上见他如此尽职尽责,就把这个活划给了他。从此他跟一些盗伐树木的不法分子算是干上了,不法分子对他的油盐不进一时也没招,就改进了作案手法,分两拨人分头作案。风爷来来回回跑了半宿,累了个半死,天亮后还是发现被盗走了不少棵有年头的刺槐树。这是他,要是换作别人,集体还不知要遭受多少经济损失呢。听老娘说着风爷的往事,不知不觉,天就黑透了。四叔过来喊我们去吃饭。我们一进村委办公室,就见风爷蹲在屋子一角,端着碗大口往嘴里扒拉饭。二叔笑着说:“甭管他,烂狗肉上不了大席,我们吃我们的。”我笑着礼让了一下风爷,见他不为所动,便随二叔进里屋吃饭。我说:“风爷在新疆待了多久?怎么回都回来了,又要回去呢?”二叔摇了摇头,说:“谁知道他?包产到组那一年,他谁也没说就跑去了新疆,一去就是七八年。今年刚过了年,他又一声不吭突然跑了回来。他家的老屋那年秋天下连阴雨时倒塌了,他回来后也没个地儿住,只能住在村委。他东家吃了西家吃,排着吃了半个月,吃够了爬起来就又走了。”我又问:“那现在准备怎么安排他?”二叔说:“还能怎么安排?现时不同以往,都是各人顾各人,他可以承包几亩地,自个儿种饭吃。”我又说:“要不联系一下新疆那边?”二叔哼了一声,说:“联系上了,又能怎么样呢?秋生在新疆是修鞋的皮鞋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风爷回来后就包了地。也不知他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因为扔下手艺有年头了,一年干下来竟连自己的口粮都没种出来。村委觉着他以前对集体是有功的,就在镇上给他争取了个养老名额,将他送进了镇敬老院。他倒是在敬老院里安稳地待了几个月,村里也派人看望过两回,说是在里面很好,人长胖了,也精神了。可过了不长时间,他却爬出两米多高的院墙跑了。敬老院找过来,村委配合做了调查。他侄子桂生说,他叔那天晚上很晚了是来过一趟,说他在里面待够了。村里打发人四处找,问遍了所有与他沾亲带故的人家,都没见人。几天后,我在会上碰到李副局长,就把事说给他。李副局长还真有一副热心肠,没过俩月,就来了电话,笑呵呵地说:“你要找的蒯大风我们找到了。这老伙计,还很会挑地方。他已在邱县南部与沂市交界的一家国有林场当上了伙头军①,还跟一个胖乎乎的女人过上了小日子。”。(有删改)【注】①伙头军:炊事员。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讲述了风爷在大集体时期对公家事务尽心尽力表现出色,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又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最终寻到归宿的故事。B.文章塑造风爷形象时抑扬结合,成功地描写了一位兼有优缺点、既是英雄也是无赖的复杂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C.“风过留声”以自然现象隐喻人生哲理,形象蕴藉:风爷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迁,但他所做的事情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文章对风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回家又离开、为什么逃出敬老院的原因均没有交代,这种留白式的写法增加了文本的艺术性和深度。7.关于文中母亲回忆风爷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落中讲述了风爷过去的突出表现,对比如今的境况,增加了故事性,升华了主题。B.作者描写风爷在做豆腐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运用细节描写突出其正直诚实。C.别人的白眼、作案分子改变策略,侧面烘托了风爷的形象,突出了他工作的困难。D.这几段补叙引导读者从历史视角审视风爷的过去,深入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8.风爷从养老院逃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文中的二叔、四叔、李副局长等人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答案】6.B7.D8.①对自由的渴望。风爷的性格比较独立和随性,他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敬老院虽然能提供生活保障,但也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能会使他感觉不自在。②不喜欢无所事事的生活。他过去一直过着忙碌、有明确工作内容(如看坡、做豆腐等)的生活。在敬老院里无所事事的状态可能让他怀念过去的生活,所以他选择离开。③没有归属感。风爷最后在国有林场当伙头军,还跟一个胖乎乎的女人过上了小日子,说明他需要真正的工作与家庭生活,而养老院里无法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归属和情感归宿。9.不能。①这些人物能够侧面烘托风爷的人物形象。他们对风爷的态度和评价侧面展现出风爷在村中不拘小节、特立独行、有一定知名度和传奇色彩等特点。②这些人物能够推动情节发展。李副局长确认风爷身份,让他顺利回到本地;二叔和四叔参与风爷归来后的一系列事务,如介绍、安置等。③这些人物能够丰富文章主题。二叔和四叔对风爷的关照体现出村委对风爷过去贡献的肯定与回报,李副局长的行为体现了政府层面对百姓的人文关怀。【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风爷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在时代变迁中努力适应生活的普通人物形象。风爷在大集体时期尽心尽力,但在社会转型后面临困境,最终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归宿。文章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刻画了风爷的正直、勤劳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风爷的经历反映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揭示了在社会变革中个体的挣扎与坚持。文章结构巧妙,留白的处理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读者的思考空间。【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既是英雄也是无赖”说法有误,不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虽然老娘说“要不还会赖上人家派出所”,但风爷的这种“赖”是付出劳动的,并非真的无赖。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这几段补叙”分析错误,这几段属于插叙。补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或者整个故事结束之后。此处是在行文中间穿插说明风爷过去的经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情节要点的能力。①从文中可以看出,风爷的人生轨迹与常人截然不同,比如在农闲时期也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好好休息,而是积极磨豆腐、护林,做许多他人无法或者不会去做的事。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比较独立和随性的人,他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想磨豆就磨豆,想护林就护林。而在养老院中,他很可能面临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严格的作息时间、有限的活动空间以及缺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于爱好自由的人来说,养老院的生活可能会让他感觉不自在。②从文中“年底雪下得特别大,豆腐坊便停了工。风爷闲不住,就一步一个窝地去巡街”“原本这些护林的活并不属于他的职责,可队上见他如此尽职尽责,就把这个活划给了他”可以看出,风爷在年轻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他习惯了忙碌和充实的生活。这种忙碌的生活状态让他感到充实和满足。而在养老院中,他可能面临着无所事事、缺乏挑战和刺激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可能让他感到无聊和空虚,因此他选择逃离养老院,重新寻找能够让自己忙碌和充实的事情去做。③文中“风爷早上去得比谁都早,晚上走得比谁都晚,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公家的东西他草根不取,别人也甭想占半点便宜”等内容,充分说明风爷在文章中表现出对家庭和工作的深厚情感。他曾在年轻时为了家庭和孩子辛勤劳动,对集体也有深厚的感情,积极奉献。然而,在养老院中,只能被照顾而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的生活,让他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感到孤独和失落,因此他选择逃离养老院,重新寻找能够让自己感到归属和认同的地方。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风爷最终在国有林场找到了新的工作和生活,并与一个胖乎乎的女人过上了小日子,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追求和满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表明态度,文中的次要人物是否能够删去。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一部小说的重点描写对象是主要人物,而次要人物的出现或多或少也是为了衬托展现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本文中,二叔、四叔、李副局长等人的出场,大多是为了表现对风爷的态度和评价,比如二叔说风爷“烂狗肉上不了大席”,虽然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也透露出风爷不拘小节、不讲究排场的性格。四叔则直接描述了风爷在派出所的勤劳表现,进一步强化了风爷勤劳、乐于助人的形象。李副局长则交待了“大集体那会儿,他下乡调研时听说过风爷蒯大风的奇闻趣事”“大队向公社又重新汇报,把他从名单里抹去,这才欢天喜地复了工”,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不计名利的形象特点。②从推动情节发展这一角度来说,正因为“这事传到了宝山县公安局李副局长的耳朵里。大集体那会儿,他下乡调研时听说过风爷蒯大风的奇闻趣事”“李副局长让人家传真个照片对一对,就对上了”,才终于确认了风爷的身份,才有了后面“二叔、四叔去安置风爷,我先回家里看看”以及母亲描述风爷过往历史的情节。③从文章主题这一角度来看,因为风爷过去勤勤恳恳地为村里做贡献,“兼职看坡”“风爷早上去得比谁都早,晚上走得比谁都晚,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风爷闲不住,就一步一个窝地去巡街,看村子周边的树木有没有被盗伐”等,而如今“一年干下来竟连自己的口粮都没种出来”,所以才有“村委觉着他以前对集体是有功的,就在镇上给他争取了个养老名额,将他送进了镇敬老院”的关照,这是对风爷过去贡献的肯定与回报。而从李副局长的角度来看,他本可以不必这么尽心尽力,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他还是积极帮助风爷找到故乡,给他送新衣服等。这些无私帮助和关怀的行为,都体现了政府层面对百姓的人文关怀,不仅关心风爷的个人命运,还积极帮助解决风爷遇到的问题。这种人文关怀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主题和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①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子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饽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也,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节选自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注】①伪:后天努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而A孝子之道B礼义之文C理也D故顺情性E则不辞让矣F辞让则悖G于情H性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成就、造就,与《论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就”意思不同。B.长,形容词用作名词,与《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长”用法不同。C.恶,怎么、哪里,与《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意思相同。D.过,责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学是因为性善,荀子对此进行了否定,批判孟子看不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为努力的分别。B.荀子以眼可以看到事物,耳可以听到声音,眼看得清和耳听得清是不用通过学习得到的,来比喻人本性的特点。C.荀子认为饥饿就想吃饱、寒冷就想温暖、疲劳就想休息符合人的本性,而代父、代兄两种德行,都有悖于人的本性。D.文章前半部分通过分析“性”与“伪”的区别,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后半部分在此基础上谈礼仪如何出现,逐步深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2)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14.荀子认为圣人与众人具有怎样的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C13.(1)(人们)疲劳却不敢要求休息(的原因),是将要为长者代劳。(2)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算是兄弟也会争夺,而用礼义教化,就会使全国人有所(学会)礼让。14.①同:圣人与众人在本性上是相同的。②异:圣人超过众人的地方,就是改变本性做出人为努力,他们制订礼义法度,教化众人。【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荀子的《性恶篇》,荀子在文中提出了“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和礼义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人为努力(伪)而形成的。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如饥饿、寒冷等自然反应,来说明人的本性,并指出礼义是圣人通过“伪”创造出来的。文章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揭示了荀子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但孝子之道,就是礼义的文理。所以,顺着本性是不会辞让的,而辞让就会违背人的本性。“然而孝子之道”作主语,单独停顿表强调,故在B处停顿;“礼义之文理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在D处停顿;“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两句是在探讨“情性”与“辞让”的关系,两句的话题一致,句式大体对称,“矣”作句中句末语气词,故在F处停顿。故应断于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成就、造就;/靠近、看齐。句意:本性,是天生的。/向有道的人看齐,去匡正自己。B.正确。形容词用作名词,长辈;/形容词用作动词,长进。句意:现在的人饥饿,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自以为是的人不可能进步。C.正确。句意: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怎么(哪里)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D.错误。超过、超出;/责备。句意:圣人和众人不同而又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听说大王有批评责备他的想法。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代父、代兄两种德行,都有悖于人的本性”错误,根据原文“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子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饽于情也”可知,应该是“让与代”这两种德行,都有悖于人的本性。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劳”,疲劳,劳累;“代”,代替,代劳;“……者,……也”,判断句式,“……是……”。(2)“争”,争夺,争吵;“化”,教化,用……去感化;“让”,谦让,礼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文中关于圣人与普通人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最后两段。根据原文“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可以得知,荀子认为,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具有相同的人性基础,即“性”。这种“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包括感官的本能反应(如目明耳聪)和基本的情感需求(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圣人与普通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的本性是一致的。②“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阐述了圣人之所以不同且能够超越常人,在于他们能够“化性而起伪”,即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和实践来改变自己的自然本性。而其具体表现则是“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也就是说圣人超过众人的地方,就是改变本性做出人为努力,他们制订礼义法度,教化众人。因此,圣人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圣人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改造,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参考译文:孟子说:“人要学习的,就是人性的善。”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正确!这是因为不曾懂得人性,不了解本性与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本性,是天生的,是学习不来的,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本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差别。现在人的本性,好比眼睛天生可以看到事物,耳朵天生可以听到声音。可以看得清楚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得清楚离不开耳朵,眼睛看得清和耳朵听得清,这是不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这个道理很清楚了。现在人的本性,饥饿就想吃饱,寒冷就想温暖,疲劳就想休息,这是人的本性。现在的人饥饿,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将对长者有所辞让;(人们)疲劳却不敢要求休息(的原因),是将要为长者代劳。子女辞让父亲,弟弟辞让兄长;子女为父亲代劳,弟弟为兄长代劳:这两种德行,都是违反人性而违背本性的。但孝子之道,就是礼义的文理。所以,顺着本性是不会辞让的,而辞让就会违背人的本性。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靠人为努力了。有人问:“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我回答他说: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打粘土而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陶器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木工砍削木材而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圣人深思熟虑、熟悉人为的事情,从而使礼义产生了,使法度建立起来了,那么礼义法度便是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先产生于人的本性。至于那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音乐,嘴巴爱吃美味,内心爱好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才都是产生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不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形成、一定要依靠努力从事然后才能形成的东西,便叫做产生于人为。这便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所产生的东西及其不同的特征。因此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做出了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做出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那么礼义法度这些东西,便是圣人所创制的了。圣人和众人相同而跟众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先天的本性;圣人和众人不同而又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喜好利益而想得到利益,这是人的本性。假如人有兄弟财产的分配,并且顺着人的本性,喜好利益而又想得到利益,如果是这样,则会导致兄弟互相争夺;如果是以礼义文理教化,这样全国人就会有所辞让。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算是兄弟也会争夺,而用礼义教化,就会使全国人有所(学会)礼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居白居易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①。谁能从我游,使君心无事。【注】①帙:指书画外面包着的套子,书一套叫作“一帙”。移时:一会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闭”说明诗人主动隔绝喧嚣尘世,体现了其远离外界纷扰的生活态度。B.“静”暗示诗人心境之静,而“何人”“谁能”以问句的形式流露出淡淡的寂寞。C.整首诗通过竹林、松树、独啸、看山、读书,正面表现了诗人的情操与情志。D.整首诗用语淡远、语调平和、韵律舒缓,与诗歌“闲”的意境非常契合。16.本诗是如何围绕“闲居”展开思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整首诗围绕“闲居”,由境到人,写人由外而内,思路上井然有序,逐渐深入。①首联主要交代闲居之地的环境。闲居之地被竹林与松树掩映,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②颔联和颈联主要描述闲居生活。诗人有时独啸、有时看山、有时读书、或坐或睡,生活无拘无束。③尾联抒发闲居之盼。诗人希望有同道之人能与自己一起享受这种闲适的生活,表达了追求宁静,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解析】【导语】白居易的《闲居》通过描绘竹林深闭、松下静扫的环境,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的闲适生活。诗中“独啸”“看山”“读书”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全诗语言平和,意境悠远,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C.“正面表现”分析错误,竹林、松树属于环境描写,对诗人的形象起侧面烘托的作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路结构的能力。“闲”字统领全诗描写记叙的内容。诗人住在竹林间,因“闲”才能“静扫松下地”,再于晚风前独啸,尽日看山,枕帙一会儿就睡着了,这一切皆因心无挂碍,内心安闲。由此可见,整首诗围绕“闲居”展开并逐层深入。①诗歌首联“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隐居画面。诗人关闭的是在竹林深处的柴扉,可以静静地清扫着松树下的地面。正是因为拥有这与世隔绝的闲居环境与静谧氛围,诗人才能有闲情逸致。②诗歌颔联和颈联中,颔联写的是诗人独自站在晚风中长啸,啸声在空旷的自然中回荡,却无人能理解他于其中的深意。颈联写的是诗人整日坐在那里静静地观赏山景,时而枕着书卷小憩片刻。这两联描绘的都是诗人闲居生活的日常,长啸、看山、坐卧、读书、小憩,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展现了诗人“闲居”时享受当下、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③诗歌尾联“谁能从我游,使君心无事”,诗人发出邀请,问谁能跟随他一起享受这份闲适,使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与解脱。这既是对志同道合者的呼唤,也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肯定与推广。通过这一闲居之盼,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对世人心灵解脱的祝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王做演讲,话题是“自我与他人”,他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大家要互相体谅。(2)老李遭人误解后,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磊落的心胸,朋友也借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他人格的认可。(3)“往事”“旧事”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它们代表的变与自然界的不变常常形成对比,表现出物是人非之感。这样的诗词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含有“往事”“旧事”的典型例子。【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孤光自照④.肝肺皆冰雪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己、勿、肺、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下午时分,家里来了客人,是和奶奶年纪相仿的老人。为了御寒,大家都往火炉边挤。于是乎,简陋的床铺上,坐了一红一绿,两个大花袄。“哎哟,成了大姑娘了!”来客不无惊讶地说道,“和小时候一点都不一样哩……”这下可好,我必须拿出一个“大姑娘”的样子了。在农村,一个人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的关键一步就是(甲)。谁家的孩子嘴甜、不畏生,碰到各种长辈都能熟稔应对,准会被赞一句落落大方。而沉默的、羞涩的、躲人的则被认为“还没长大”,要多锻炼。而类似的评价总是传播得格外快的。为了不“落人口实”,我只好①,演出一个“落落大方”的样子。“待客”的核心是攀谈,攀谈的要点是热闹。无论是身边的②,还是遥远的电视新闻,真相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气氛热烈才是关键。密密匝匝的话叠在一起,让我恍惚觉得这不仅是闲聊,而是在辩论了。人声越来越急促,终于猛地提高一个八度,像尖锐的汽笛声,转头望一望,老人脸上的笑容却更加扎实了,每一条皱纹里都淌着满足。正是在这唾沫横飞的灶台间,我察觉到她们身上残存的生命力,就像星星点点的炉火。因为我的加入,谈话③地引向了大城市,引向了不可知的繁华生活。“上大学就是不一样呵!”——大家看我像看某种新鲜事物。我想起刚进大学的时候,看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也像在看某种新鲜事物。临走的时候,望着干瘪的藤蔓,我想起那一年的夏天,沉甸甸的紫色果实扯着枝条往下坠,葡萄香浸满整个院落。从爷爷生病开始,(乙),终于在老人去世的那一年彻底死去。“千万不要出国啊,工作要找离家近的!”我无法回答这最后的叮嘱。“奶奶,再养只猫吧。”我已是离弦的箭、断了线的风筝,无法再回头了。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花袄”运用了借代,意指穿大花袄的人。B.“不无”运用双重否定,加深了惊讶的程度。C.“这下可好”含有积极的意味,表达喜悦之意。D.“浸”将葡萄香当作液体描写,写出香味的浓厚。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故作镇静/勉为其难/强颜欢笑/装模作样②家长里短③自然而然/顺理成章19.甲:学会“待客”/懂得与人攀谈乙:葡萄藤逐渐枯萎/葡萄藤也开始得病20.C21.真相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气氛热烈(气氛热烈才是关键)。密密匝匝的话叠在一起,让我恍惚觉得这不是闲聊,而是在辩论了。22.①“猛地提高一个八度”,写出了人声变化的突然,强调谈话氛围迅速升温、愈发热烈的状态。②“像尖锐的汽笛声”,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声音尖锐的特点,让人直观感受到谈话的激烈程度。③“笑容却更加扎实了”中,“扎实”一词用词新颖生动,使人感觉笑容有了质感、有了硬度,仿佛可以碰触一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笑容的热烈深沉。④“每一条皱纹里都淌着满足”中,“淌着”运用比拟,将抽象的满足拟作可流动的液体,形象地表现出老人的内心被满足感充盈。【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只好”“演出一个‘落落大方’的样子”等词语和情节的提示,可以填写表示硬着头皮上阵或表示不是自己真实意愿的成语,故填“故作镇静”或“勉为其难”“强颜欢笑”“装模作样”。故作镇静:指故意装作心情安定。勉为其难: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或不想做的事。强颜欢笑: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作姿态。第二空,由下一句“遥远的电视新闻”可知,该空可填写与之相对的表示身边琐碎生活、家常小事的成语。故填“家长里短”。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第三空,语境说“因为我的加入”,而“我”目前在大城市生活,因此谈话“引向了大城市”是一种合理的结果,可填写“自然而然”或“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出于自然之势,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预期的成效。顺理成章: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后文语境说“而沉默的、羞涩的、躲人的则被认为‘还没长大’”,也就是说“谁家的孩子嘴甜、不畏生,碰到各种长辈都能熟稔应对,准会被赞一句落落大方”就是已经长大的表现,而这种行为显然是学会待客之道,懂得与他人热情攀谈的表现,故可填“学会‘待客’”或“懂得与人攀谈”。乙处,该段前后语境中说“临走的时候,望着干瘪的藤蔓”“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