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班级姓名座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toface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材料二: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由于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所以,汉字的音和义,是汉语语素音与义的反映。在汉字三要素中,有两个要素实际上是属于汉语的,唯有形,才属于汉字本体。汉语在没有汉字的历史阶段,仍然可以存在,用口语的方式,实现它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汉语,汉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正因为汉字是第二性的,所以,正如前面说过的,汉字的特点,是适应汉语的特点而形成与保存的,同时,汉字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例如,中国周秦时代是汉语单音语词大量孳生的时代,词的派生大大推动了汉字的孳乳;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汉字的形声化趋势急剧发展,形声字大量产生。魏晋以后,由于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合成为主,汉字的增长速度也就逐渐缓慢了。而另一方面,汉字一旦产生,它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汉字不但帮助汉语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扩大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同时,由于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更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尽管汉字与汉语相互依存,但是从本质上,汉语并不等同于汉字,它们是互有差异的两种符号体系。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在古代汉语里,汉字与单音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的,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产生失误。(摘编自王宁《汉字学概要》)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们的孩子比乡下孩子善于识字可能并非遗传因素,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识字环境。B.在文字发生之初,为了消除在时间空间中人与人接触的阻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帮助代话。C.乡土社会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可以直接说话,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再加上文盲多,乡民更倾向于选择语言进行沟通交流。D.古汉语中很大程度上汉字与单音节词对当,容易造成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的错觉,并将两者混为一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因此,费孝通对文字下乡运动并不赞成。B.随着微信、钉钉、抖音等支持视频对话软件的开发和广泛运用,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将越来越低,最终会导致文字消失。C.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包含形、音、义三个要素,其中的形,是汉字本体,也是不属于汉语的。D.没有汉语,也就不会有汉字,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由于汉语单音词的大量孳生,使汉字增长速度逐渐缓慢。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面对面社群里”“报名”方式的一项是()(3分)A.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茹志娟《百荷花》)B.一连声叫喊,声音越来越近,小福听出来了,便向大家道:“是得贵!还听不懂他那贱嗓?”(赵树理《李有才板话》)C.蓦然,她(子君)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涓生)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鲁迅《伤逝》)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4.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位学者有关文字(汉字)的认识。(4分)5.《红楼梦》中有一位乡下老太太刘姥姥,当她游览金陵贾府的大观园时,将“省亲别墅”读作“玉皇宝殿”,还把穿衣镜里的自己误认为亲家母,闹了不少笑话,据此能否判定刘姥姥是“愚”的?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我一枝枪茹志鹃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惯怒地大喝一声:“强盗!”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童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找。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看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大嫂,你家大哥呢?”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抢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1962年1月5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B.小鲁第一次出场时显得十分拘束,是因为刚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C.“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众的苦难。D.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批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B.小说几次提到窗帘上的玫瑰花图案,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D.作者通过女性视⻆,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保家卫国,渴望和平的小说主题。8.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9.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B.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C.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D.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古代地方官职之一,汉代始设,本为监察官性质。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权力很大。宋代以后常将刺史与太守用作知州的别称。B.淮阴,地名,因在淮河北岸而得名。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阴,山北面、水的南面叫阳,因此洛阳指的是在洛水之南,衡阳指的是在衡山之北。C.互市,即往来贸易,如晋赵两国间有往来贸易。D.冀朔,冀指河北,朔指北方,此处泛指黄河以北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帝不是只想躲在江南,而是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C.祖逖没能收编赵固、郭默的队伍,因为他们正在互相混战。D.朝廷命戴若思做都督,祖逖担心北伐不成功。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14.世人盛赞祖逖坚毅勇敢,请从文中找出佐证之处。(3分)(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16.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年岁己老、功业未成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最难将息。(《声声慢》)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登高》)爱而不见,__________。(《静女》)语言文字运用(12分)18.请选出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3分)A.百舸(gě)揳(xiē)入罅(xià)隙着(zhuó)恼B.半晌(xiǎng)讪(shàn)讪分蘖(niè)尴尬(gà)C.稻菽(shū)田埂(gěng)木讷(nà)称(chèn)心D.兜(dōu)底精湛(zhàn)发髻(jì)炽(chì)热19.请选出下列选项字形全对的一项()(3分)A.酣畅淋漓瞻前顾后踌躇满志五采缤纷B.云蒸霞蔚亦步亦趋侃侃而谈量身定制C.出类拔淬废寝忘食肺腑之言熙熙攘攘D.戛然而止跌旦起伏落荒而逃磨磨蹭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外公的菜园子在镇子西北边缘,一个池塘围堰的后面。原先菜园子不大,后来,外公在它西边长满灌木丛的坡地上,又开荒出一块差不多大小的新园子。外公说,老园子是熟土,新园子是生土。同样的小青菜,在老园子长得油绿饱满,在新园子却是梗细叶薄。老园子就像外公____①___的老朋友,与外公心意相通。外公肩膀上挑着浇菜水桶,水桶斜斜插着两个用竹筒做的喷头,水桶往下倾斜,水像雨点一样喷洒出来。田垄上长的菜,沾上水,忽然鲜艳起来,活跃起来。两个小小的喷头洒下的好像不仅仅是水。外公的菜园子,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在灰暗沉闷墙壁的衬托下,是一片跳动着的、洋溢出来的色彩。外公看上去大大咧咧,实际上心思缜密。他把这块菜园子收拾得____②___,韭菜列队,盖菜成畦,茄子成排……时下种什么菜应季好卖,他了然于心。大家都种同样的菜,他的第一个上市。外公长长的影子落到地上,似乎要与菜园子融为一体。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请结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认识和感悟。要求:(1)自拟标题,禁止套作;(2)文体为议论文,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层次清晰;(3)不得泄露区域及个人信息;(4)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答案】1.C(3分)2.C(3分)3.A(3分)(4分)①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不能完全地传情达意(1分);要借助文法和艺术减少文字的“走样”(1分)。②王宁认为:不能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第二性的,其发展演变很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1分);汉字也影响汉语的使用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1分)。5.(6分)不能判定刘姥姥是“愚”的(1分)。理由:①“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1分),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1分);②智力是学习的能力(1分),刘姥姥是乡下人,没有机会学习城市(京城)生活的知识(1分),所以不认识镜子但并不代表她学习能力差(1分)。(如果判定刘姥姥是“愚”的,后面有涉及得分点酌情给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能力。C.“加上文盲多”理解错误。原文“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乡民更倾向于选择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是因为人与人可以直接接触,“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盲多”不是更倾向于选择对话进行沟通交流的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筛选信息的能力。A.“费孝通对文字下乡运动并不赞成”错误。原文“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费孝通并不反对文字下乡运动,只是表明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更能准表地表情达意,很少使用文字;B.“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将越来越低,最终会导致文字消失”错误。“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费孝通先生表明的是乡土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得不出“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将越来越低,最终会导致文字消失”这一结论,这属于主观臆测;D.“由于汉语单音词的大量孳生,使汉字增长速度逐渐缓慢”错误。“汉字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原因是“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合成为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面对面的社群”指的是“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表明熟人之间不需要喊名字就可以判断是谁,选项中说话人之间并不熟悉,只是通过呼叫称呼引起对方的注意,不属于文中所说的熟人社会里的“面对面的社群”。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费孝通在结尾两段中关于文字的认识是“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不能完全地传情达意;“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要借助文法和艺术减少文字的“走样”。②材料二王宁认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汉语在没有汉字的历史阶段,仍然可以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如果没有汉语,汉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的条件。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第二性的,“汉字的特点,是适应汉语的特点而形成与保存的,同时,汉字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因其第二性所以汉字的发展演变很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汉字不但帮助汉语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扩大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同时,由于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更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是汉字也影响汉语的使用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不能判定刘姥姥是“愚”。理由: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费孝通认为“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将“省亲别墅”读作“玉皇宝殿”只能说明她不识字,不是判断她“愚”的标准;②费孝通先生认为“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刘姥姥是乡下人,没有机会学习城市即在京城的荣国府的生活的相关知识,他她只是缺少了学习的机会而已,但并不代表她学习能力差;【答案】6.B(3分)7.B(3分)8.(6分)①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②小鲁因为没有枪而脸红,这时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③在我接过营长的枪时,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本文以“给我一枝枪”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叙述故事不是按照一条线,而是双线并行。②一方面写和平年代,以时间为线索,写梦境,再写刚刚当兵的战友的儿子小鲁,最后写小鲁离开;另一方面写战争年代,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叙述,写碰到敌人三架战斗机的围攻,写进入鲁西南了解房东大哥的牺牲,再写营长牺牲,“我”终于有了一枝枪,最后写用这枝枪打敌机的场景。③小说的叙述在现实与回忆之中来回穿插,多次转换,但因为线索清晰,给人感觉多变而不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小鲁第一次出场时显得十分拘束,是因为刚入伍却没有领到枪”理解错误,“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小鲁拘束是性格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枪。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窗帘上的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主要运用的是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这里的枪是实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儿子认为军人都应该有枪,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了,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当“我”接过营长的那只枪,也就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传承,这里的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里的枪是虚指,不是指真实的枪,而是象征着小鲁在军旅生涯中磨练的坚强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的能力。开篇写和平年代,“……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先从梦境写起,写“我”因为没有一枝枪而遭到敌机的欺凌;然后转入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回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我”是全营唯一没有武器的人,“‘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引出“我要一枝枪!”的强烈愿望;“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又转回现实场景,是小鲁引发“我”对“一枝枪”的感慨;“小鲁是战友的儿子”“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写小鲁与孩子的对话,引发枪的话题;“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牺牲了,一起七个”又从现实转入鲁西南战斗的回忆,因为没有武器,宿营的村子一下子牺牲了七个人;“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又回到现实的叙述;“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营长牺牲了”“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再次回到回忆的叙述中,营长牺牲,“我”得到了营长的手枪;“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又转换回到现实;“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进入过去的回忆;“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照着战士和孩子”回到现实的叙述;“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回忆用这枝枪打敌机的场景;“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最后回到现实,写小鲁当兵离开。【答案】10.C(3分)11.B(3分)12.C(3分)(1)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受到残害,人们都想要奋起反抗。(4分)(“今”,现在;“残贼”,残害;“奋”,奋起反抗。各1分,句意1分,满分4分)我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清”,扫清;“复”再次;“济”,渡江。各1分,句意1分,满分4分)14.①尽管皇帝支持有限,不能提供武器及士兵,祖逖仍然渡江准备北伐;②虽然面临戴若思掣肘、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这些困难,祖逖仍没有停止谋划进兵北伐。(1点2分,两点3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豹兵逐之”中“之”作宾语,是完整的句子,在其后断开,排除“弃担而走”省略了主语(这几个人),在前面断开,排除AB。“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中“如米状”是修饰前面“以布囊盛土”,不宜断开;“又令数人担米息于道”中“担米”“息于道”是连动谓语,中间不用断开,排除C。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祖逖用布袋盛上土好像装着米一样,让一千余人抬上东台,又派几个人担着米在路上休息,桃豹的士兵果然来追赶他们,这几个人便扔下担子逃跑。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选项弄混乱了,应该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正确表述应为:淮阴,地名,因在淮河南岸而得名。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山北面、水的南面叫阴,因此洛阳指的是在洛水之北,衡阳指的是在衡山之南。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祖逖没能收编赵固、郭默的队伍”错误。由“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可知,赵固、郭默虽在混战,最终还是被祖逖收编。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今”,现在;“残贼”,残害;“奋”,奋起反抗。(2)“清”,扫清;“复”再次;“济”,渡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第二段“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皇帝同意祖逖的请求,让他北伐中原,但不能提供武器及士兵,还要自招士兵。如此情势下,祖逖仍然渡江准备北伐。可见在条件不足下祖逖进取中原的决心和勇气。最后一段“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虽然面临戴若思掣肘、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这些困难,祖逖仍“图进取不辍”,仍没有停止谋划进兵北伐,可以佐证祖逖具有坚毅勇敢的精神。参考译文:祖逖,字士稚,范阳道县人。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祖逖)往来于京师,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劝说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迫害,人人都想振奋起来(抗敌)。如果大王确实能委任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率他们,努力恢复中原,那么各地的豪杰必定有望风响应的。”晋元帝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但没有给铠甲兵器,让他自己召募士兵。祖逖仍然带领自己的部属百余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心时,祖逖拍打着船桨而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言辞激昂,神色悲壮,大家都为之慨叹。过江后他就驻扎在淮阴,建立工场冶铸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继续进军。建武三年夏六月,祖逖的部将韩潜和后赵的将领桃豹分别占据了陈川原来的城池,桃豹据守西台,韩潜据守东台,相互对峙了四十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满土,就像装满了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几个人去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桃豹的部队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桃豹的部队已经饿了很久,得到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兵都能吃饱,因此更加胆怯。后赵的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送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祖逖坐镇雍丘,多次派兵截击后赵的部队。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自通过诈谋和武力相互攻击,祖逖派使臣让他们和解,把其中的利弊祸福向他们说明,于是(他们)都接受了祖逖的节制调度。黄河以南许多地方都反叛后赵而归属晋朝,后赵所据有的土地日渐收缩。祖逖操练部队,积攒粮食,为谋取黄河以北做准备。后赵皇帝石勒对此很忧虑。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祖逖没有回复书信,但任由民间互相交易,从中获利十倍,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兵马日益增多。(晋与后赵的)边境之间稍微得到安宁发展。祖逖在军队中,和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慷慨对待部属,督促农业生产,自己不储备财产,又将野外的尸骨加以搜集埋葬,为他们祭奠,百姓都很感激他。正当他准备率领军队跨过黄河、扫除河北等地的敌寇,恰逢朝廷将派遣戴若思来做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虽然有才干声望,但没有远见,而且自己已经扫除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很忧虑北伐大功难成;而且祖逖听说王敦和刘隗等人有矛盾,担心发生内乱,(这样北伐就不会顺利),感慨愤激以致生病。祖逖虽然心中忧虑气愤,但仍然没有停止谋划进兵,营建修缮武牢城。城北面临黄河,西面和成皋相邻,四面空旷。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城垒,一定会被敌人偷袭,于是率领部下构筑城垒。城垒还没有建成,祖逖就病得更严重了,久在雍丘去世。豫州的百姓听说后很悲伤,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谯、梁等地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庙。【答案】15.A(3分)16.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百姓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每点2分,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A.“无聊难捱”错误,诗人把书斋看成精神家园,“古今”“昏晓”“永日”“流年”都写出了诗人读书之废寝忘食。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当地佛狸祠下人们争相祭祀,香火不绝乌鸦啄食祭祀食物这一景象,讽刺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忘记了当时金兵南下的痛,在佛狸祠参拜祭祀让人心痛。本诗中“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之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陆游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本诗中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两位爱国词人都想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12分)【答案】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能力。(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5)榆柳荫后檐(6)赢得仓皇北顾(7)乍暖还寒时候(8)潦倒新停浊酒杯(9)搔首踟蹰(3分)【答案】DA.着(zháo)恼B.半晌(shǎng)C.木讷(n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拼音的能力。19.(3分)【答案】BA.五彩缤纷C.出类拔萃D.跌宕起伏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20.①心有灵犀②井然有序(每个1分,满分2分)21.(4分)第一问:比喻、排比、对比(衬托)。(2分,写出两个1分,全写2分)第二问:将外公的菜园子比作调色板,以排比的方式列举出各种蔬菜的颜色,并与灰暗沉闷的墙壁作对比,(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园子里蔬菜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的特点(1分)。【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后文“与外公心意相通”可知,此处强调老园子像老朋友一样与外公心意相通,故此处应填“心有灵犀”。心有灵犀:比喻有悟性的人,稍加指点就能明白。也比喻心意相通,对彼此的想法能心领神会。第②处,结合后文“韭菜列队,盖菜成畦,茄子成排……时下种什么菜应季好卖,他了然于心”可知,此处形容外公做事心中有数,条理清晰,故此处应填“井然有序”。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运用比喻手法。“种着各种各样蔬菜的菜园子”和“五彩缤纷的调色板”,颜色多样,漂亮鲜艳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园中蔬菜颜色的丰富,形象而具体生动,读之让人印象深刻。运用排比手法。“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运用“……的……”这样五个偏正结构的短语,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体地写出了菜园子蔬菜种类的繁多和颜色的多样。运用对比手法。将菜园的色彩丰富明亮与墙壁的灰暗沉闷形成对比,突出菜园中蔬菜颜色的鲜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2.(60分)【答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对于“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提出“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一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