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doc1.简述记者采访的目的与任务。答: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并迅速地传播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关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为人们所关心和感兴趣的新鲜事实,而且这种事实要有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一次比较完整的采访,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实事材料一般包括:(1)全面情况。(2)主要事实。(3)有关背景材料。(4)典型事例和细节。2.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答: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1)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2)第一手材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3)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3.记者在采访中依靠党的领导,要注意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答:一是依靠领导与独立的思考的关系;二是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三是领导审稿与自己的把关的关系。4.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如何做到“心入”?答: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记者深入实际进行采访,不应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也不应是现实生活的冷漠旁观者,而应该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新闻记者的使命。⑵要真心实意的同群众打成一片。记者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活动,要善于交朋友,热情相待,以诚相见。⑶要对客观事物作由表及里的分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形形色色的表现现象掩盖着。5.简述新闻采访的作用。答: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获得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对记者来说,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于:⑴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⑵获取第一手材料。⑶增加感性认识。⑷核对新闻事实。1.如何提高记者的政治素质?答:要提高记者的政治素质,最主要的,必须努力做到下列几点:⑴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⑵正确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⑶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⑷重视政治理论学习。2.目前,记者在职业道德修养上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答:记者在职业道德修养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坚持实事求是。记者要重事实,讲真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屈,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与行为作不懈的斗争。⑵报道内容健康。记者发出的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⑶反对以稿谋私。记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坚决反对利用职务之便去谋取任何的私利。⑷提倡团结协作。记者和同行之间,既要相互竞争,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要同行相亲,互相支持,不要同行相克,嫉贤妒能。3.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是什么?答:⑴及时采写新闻。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采集新闻并加以报道,这也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记者要以新闻宣传为己任,这样才有其存在的意义。⑵反映内部情况。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⑶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报纸的群众工作,是记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群众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介和广大群众的联系。4.记者怎样才能写好内参?答:一是要有正确的目的;二是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三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四要处理好与被反映单位的关系。5.我国的驻外记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答: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上要有很坚定的革命立场,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很强的政治敏感和洞察力,并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在业务上要很熟练,有较强的采访活动能力,较高的写作水平。此外要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听说、能读写;要会使用现代化的报道工具,会开汽车等。1.记者从间接来源获得新闻线索主要有哪些有效渠道?答:⑴上级渠道。这是从领导机关和负责同志那里得到线索。⑵局面渠道。这是从书面材料中发现线索。⑶会议渠道。这是记者从各种会议中了解线索。⑷社交渠道。这是靠“新闻信息网”提供线索。⑸传播渠道。这是从新闻媒介的公开报道中引出线索。2.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新闻敏感有哪些作用?答:新闻敏感在采访过程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新闻的辨别和认识能力。具体来说,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可以慧眼识珠,发现新闻。记者有了新闻敏感,就像具有一双非凡的“慧眼”,能够在大量变动着的、纷繁复杂的普遍事实中,“一眼”就识别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或事实。⑵可以鉴别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者有了新闻敏感,就能从采访得到的大量材料和事实中,迅速的把真假新闻给鉴别出来,而不至于让那些一般化的材料或事实把真新闻给湮没了。⑶可以选择最佳报道角度。事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记者有了新闻敏感,就能迅速的选择最佳报道角度,把新闻事实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开采出来。⑷可以预见到新闻后面的新闻。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记者有了新闻敏感,就能在事物发展质变或部分质变时抓住大的新闻,并且能预见到在某些信息的背后,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更大的新闻。3.为什么说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上的敏感?答:新闻工作的政治性极强,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上的敏感。记者从事采访报道,首先要从政治上权衡利弊,并以维护某种政治利益作为基本原则。我们的记者,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策精神,使自己的政治眼光逐步敏锐起来。许多记者的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记者的思想政治水平越高,新闻敏感也就越强,捕捉新闻的本领也就越大。4.简述新闻线索的作用。答:记者要发现新闻,往往是从发现它的线索开始的。线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发出的信号,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作为触发记者新闻敏感的外因,正是记者所要捕捉的目标。⑵新闻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是采访活动的向导。记者靠线索引路,追寻新闻才有具体的目标,也才能直奔目标,抓住新闻。⑶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俗话说:“线索好,报道就好了一半。”记者抓住一个好的线索,就能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如果线索本身的价值就不大,记者在采访中再怎么使劲,也是肯定采访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的。5.为什么说新闻敏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答:记者的新闻敏感集中表现为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它是记者头脑中潜藏着的某种信息,突然同外界的有关信息发生联系和撞击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思想认识上的突破或飞跃,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因此说,新闻敏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6.记者应该怎样去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答: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⑴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新闻工作政治性极强,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上的敏感。记者只要不断吃透政策精神,摸透社会情况,并且将这上下“两头”融会贯通起来,就能使自己的政治嗅觉逐步地敏锐起来。⑵要懂得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记者发现与捕捉新闻的一把“尺子”。如果记者掌握了这把“尺子”,发现与捕捉新闻的本领自然地就会提高。⑶接触实际,注重实践。社会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记者只有深入社会生活,并时刻把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同自己的职责联系起来,触发新闻敏感的机遇才会多起来。⑷勤于思考,积累知识。思考出灵感,积累长才干。记者头脑中积累和知识越多,才越容易产生联想,头脑中的信息相互传递组合,冒出敏感“火花”的可能性也越大。7.简述寻找新闻线索的源泉。答: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线索的来源也是事实,即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与之某些有关的自然现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8.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衡量新闻价值的诸要素?答:新闻价值的新闻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而不是各个要素的价值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的看待每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一条新闻来说,包含的新闻价值要素越多越好,可以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大小,是随着新闻价值要素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新闻价值要素的减少而减少。1.简述采访准备在采访过程中的地位。答:记者在采访前准备得越充分、越具体,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小。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错综复杂,要想正确地认识它,并准确地反映它,就必须有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往返。2.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关系是怎样的?答: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是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的。平时准备是临时准备的基础,临时准备是准备的继续。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相比,目标虽不那么具体,关系虽不那么直接,但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准备,它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这个基础打好了,一旦某项采访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任务作采访前准备,就可以调动平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资料,使自己思路开阔,胸有成竹,把临时准备做得更加充分和周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来不及做临时准备,也可凭平时准备的扎实功从容应付。3.怎样拟写采访计划?答:⑴明确采写的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规定总的采访要求和各单向采访的要求。⑵确定采访重点对象、一般对象以及应该涉及的领域、部门和现场。⑶设计采访的方式是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还是现场观察,选择什么场合和采访对象谈话,现场观察哪些方面,采访的顺序和时间怎样安排等等,都要进行周密的设计。⑷选择采访的突破口。4.记者应当怎样做好采访的平时准备。答:采访的平时准备,是记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经常地、随时随地进行的准备工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准备。主要内容包括:⑴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⑵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⑶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⑷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5.为什么说在采访前记者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对方?答:第一,熟悉基本情况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第二,熟悉基本情况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6.怎样确定正确的报道思想?答:正确的报道思想来自“上头”和“下头”。“上头”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就是社会实际、群众的实践。概而言之,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思想的根本途径。采访所形成的报道思想,一般来说只是初步的、粗浅的,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根据现实情况来检验报道思想,随时对它进行补充和修正。7.报道思想的具体内涵有哪些?答:报道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称为总体报道思想,或称为报道原则;另一方面,称为具体报道思想,即在遵循总体报道思想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特点,不同战线的性质所确定的报道思想。1.简述采访记录的要求。答:⑴要多种记录方式并用。传统的记录方式主要是笔录。又分为当场记录和过后记录两种。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录音记录和画画记录的方式。⑵要通过练习,提高记录速度。这种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平时要注意多进行练习。⑶采访中要记录采访对象谈出的事实与观点。包括原因、背景等。其中的观点,可以成为记者追问与认识事实的提示。⑷也要记录记者看到的情景。新闻要立体化,能再现现场情景,就要善于捕捉访问现场的典型情景,并准确记录。⑸也要记录记者想到的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题材,使随后的采访具有深度。2.记者如何开好座谈会?答:记者要弄好座谈会,关键是要避免众口一词、歌功颂德的假现象。开会前必须做好准备,要根据采访要求,选择采访对象,拟定讨论提纲,最好选择提纲分送给与会者,对重点人物,还要个别交谈,说明记者的意图和要求,使座谈会讨论目标明确。座谈会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五人或七八人即可,以便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座谈时,记者应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千万别轻率表态,强作结论。3.记者与访问对象之间如何“搭桥”?答:通常,记者每次采访,都要和原来不熟悉的人的打交道,彼此之间在心理上好像隔有一条鸿沟,尤其是采访对象由于陌生而感到拘束,这就必然会影响访问活动的深入开展。所以说,在访问过程中,记者首先要处理好“生”与“熟”的矛盾。这在新闻介称之为“搭桥”,以求尽快熟悉并拉近采访对象,协调记者欲“取”和对方愿“予”的关系。记者“搭桥”是一门采访艺术。常用的办法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很快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与访问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谈起来,无拘无束。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拉近点。当然,还有通过熟人的引见,有关人士的介绍等等,这些都是“桥”,有有助于同访问对象在感情上、思想上达到接近,迅速实现接近的目的。4.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准备和要求有哪些?答:记者招待会主要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而且招待会时间有限,各报台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此,记者必须有备而来,包括有关政策、资料的准备,抓住关键的人们关心的问题提问,并快速做好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的纪录。当然,会上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提问的机会,不过别人提出的问题和主持人解答常能适应各媒体和共性需要,还可以从招待会所发书面材料得到补充。5.如何理解因问题访问?答:问题也就是矛盾,当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读者总是以很大的兴趣关注新事物、新问题。对于因问题访问,着重点当然是问题所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又是什么,怎样来解决,报道出去又有何意,这些都要在采访时搞得一清二楚。至于批评性的因问题访问,更要与人积极为善的态度,在确保事实确凿无误的前提下,认清问题的症结和性质,注意掌握批评的分寸并留有余地。6.怎样做好因人物访问?答:人物访问怎样才能访问得好,不少记者体会是:名人采访有五忌:一忌仓促上阵;二忌急于求成;三忌过热过冷;四忌冒失追问;五忌贪多求全。因为新闻人物和著名人士不可能有大量时间陪你闲聊,所以一定要有准备。另外,还需临场随机应变,根据访问需要,灵活变通。不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态度。因人物访问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着重了解其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言行等,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同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节。7.怎样做好因事件访问?答:根据读者心理,事件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所以访问重点是发生什么事,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原因,也就是要着重弄清新闻五要素。如果事情已有结果,不要弄清六要素。事件性访问往往由于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事先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而报道任务急,采访时间紧。因此这类访问,一是要行动迅速,像战士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立即冲到现场,寻找当事人和知情者,向他们进行访问;二是要随机应变,若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立即改变行动安排,调整采访部署;三是要忙而不乱,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访问内容又不能有错漏。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理想地完成采访。8.如何恰当把握提问过程中的因人而异和启发诱导?答:记者在访问中要针对不同对象,语言或雅或俗,态度或随和或严谨,谈话或开门见山或由远及近。若对方夸夸其谈,要冷静分析,对有意迎合的,要有所防范。在诱导对方围绕重点交谈时,对于不善言谈者,先要轻声慢语不急不迫,再从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入手,不时作些恰当的提示,或者讲个故事、打点比方。对于善言谈者,可以看准机会提出问题、疑点,或巧妙转换话题。1.简述进行现场观察的技巧与方法。答:进行有效的现场观察,必须讲究观察的方法,包括:⑴选择好观察的位置和时机。⑵概览与细究相结合。⑶在比较中观察,观察中比较。在现场观察中进行适当的比较,可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中找出事物的特征。2.为什么说概览和细察是相辅相成的?答:所谓概览,即“鸟瞰法”,是对某一事物做大略的、鸟瞰式的观察。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概览和细察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从一个完整的观察来说,没有概览,就无法把握整体通关全局,描绘出事物的概貌;但是,如果只作概览,而没有细察,对于某一事物的重要局部就不可能看得很仔细,就很难掌握事物的特点和细节。因此,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概览和细察必须视情况而定,做到两者有机结合。3.巡回采访有何特点?答: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旅行采访,其特点是流动性大,每到一地,一般停留时间很短,通常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主题的报道。巡回采访有眼界开阔、报道式样活泼、业务能力可得到全面锻炼等优点,因此,对新闻记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为新闻单位所重视。4.观察的位置选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⑴要考虑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到该看的能够看得到,看得清。⑵要考虑报道思想的具体要求,使观察到的内容紧紧为报道思想服务。⑶要考虑报道形式的不同,观察位置的确定也应有所不同。5.易地采访有何特点?答: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易地采访的优点是,使记者容易产生新鲜感并触发新闻敏感,同时,便于集中力量和相互交流。此外,对记者来说,从熟悉的地区派生陌生的地区采访,可以扩大视野,锻炼新闻敏感,提高采写能力。其短处是,记者新到一地,往往人地两生,困难较多。如记者能够发扬知难而进的创造精神,注意和当地记者配合好,并取得当地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就可以扬长避短,顺利完成报道任务。6.易地采访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易地采访时,记者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制定一个周密的采访计划,有了周密而可行的采访计划,易地采访就可主动地、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二是协调好关系。易地采访一般都是根据报道要求临时组建一个报道班子,这就要首先协调好班子内部的人际关系,使它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同时协调好报道班子与当地领导机关和群众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以便尽快解决人地两生的矛盾。三是总结好易地采访的经验采访结束,无论是临时报道班子,还是参加报道的每一位记者,都应该认真总结采写经验。7.交叉采访有何特点?答: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8.怎样才能做到观察比较准确无误呢?答:一要态度认真。从客观来讲,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观察不认真,就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从主观来说,观察认真还要求记者对于看来似乎平凡、简单的事物,也能够一丝不苟地进行观察比较。二要克服困难。观察比较,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顺利进行。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困难重重,甚至危机四伏,这就需要新闻记者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坚持观察,履行职责。三要勤记,记准。在观察比较中,应当随时记,记得准,否则,仍然会把事实搞错。9.蹲点采访有何特点?答: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一个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就完成了。这种采访方式的特点是,采访的周期比较长,调查研究深入细致,搞的报道比较扎实,适合于贯彻某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成就某一重大题材作深度报道。10.蹲点采访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蹲点采访应注意的问题是:一、要正确认识蹲点采访的重要性;二、既当工作人员,又当记者,注意把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三、改总结式为过程式报道,蹲点采访根据读者需要可随时作阶段性的“横切面”报道,免得新闻变旧闻。11.隐性采访有何特点?答:隐性采访主要优点是,不会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的原来面貌。它的缺点是,由于记者没有表露自己的身份,因而,就得不到采访对象以及有关单位的协助,只好单枪匹马的干,有时难免把事物搞得不够准确而引起麻烦。12.简述隐性采访应该注意的问题?答:其一,隐性采访只能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使用。其二,隐性采访不可涉足国家机密和公民隐私。其三,隐性采访采取的是“单枪匹马”战术,因此,要注意把事实核对清楚,避免出现事实差错。其四,为了消除隐性采访只是记者个人活动的不利因素,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1.应该如何理解报道的角度?答:记者在采访中的理性思考,也包括对报道的角度思考。⑴报道角度是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思考报道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⑵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采访中对写作的思考,所考虑的新闻角度,主要指表达事实的角度。⑶角度宜新颖。选择报道角度要注意事实本身的特点,突破口宜小,开掘宜深,才能较充分地展示事实的新闻价值。⑷记者在思考如何表达事实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取材,还可以从侧面或从某一个小点上取材,别出心裁,别具一格。2.什么是顿悟性思维?答:顿悟性思维是一种抓住瞬间印象,迅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活动。记者通过顿悟性思维认识了瞬间印象的内涵与本质。3.如何对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进行组织和调节?答:具体方法有:⑴采访对象情绪不稳定时,记者可以从组织对方的无意注意入手,再逐渐调节到有意注意上去。⑵采访对象注意力已经集中,并且所谈材料丰富又重要,记者就要以自己的有意注意吸引和保持对方的有意注意。⑶采访中途遇到外来干扰,引起采访对象无意注意,记者应设法排除干扰,自然而然地转移、集中到有意注意方面来。⑷适当调动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消除长时间采访引起的疲劳。4.记者的守信应包括哪些内容?答:记者的守信应包括:预先约定了采访时间、地点,一般不要变更,记者应按时赴约,最好能提早几分钟到达,以示诚意与礼貌;对重要的新闻事实来源与提供情况人,涉及一些纠纷与争端的,以及个人隐私或采访对象讲明不能传播的内容,记者都要为之保密;记者答应为采访对象办的事,应照办不误,若临时发生困难,也应及时说明情况等等。只有这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就能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协作关系,能为今后的采访铺平道路。5.记者如何思考写作体裁?答:记者在采访到一定事实材料后,就要考虑这些事实材料适用怎样的新闻体裁,思考写作体裁的条件有:⑴首先是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要求。这样有助于记者根据各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去衡量和选取材料,必要时还应作一些补充采访。⑵不同的新闻体裁对使用材料的具体要求也有差别。报道发生什么,并概括说明事实,适宜于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如果掌握的材料侧重于人物的事迹,有故事情节,而且生动细致,便适宜于用通讯体裁;如果在“为什么”、“怎样做”上探根溯源,进行问题研究,则适用于“调查报告”、“工作研究”一类体裁。⑶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事实情况考虑合适的新闻体裁。6.在采访中记者要抓什么样的问题?答:⑴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⑵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上级领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⑶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倾向性问题往往是被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掩盖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问题。⑷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记者要善于慧眼识珠,当新事物刚露出地平线时,就能及时发现,为之鸣锣开道;有害的事物刚冒头时,就能明察秋毫,敲起警钟。7.简述纵横结合的含义。答:纵横结合是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情况综合,纵的认识是指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是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这两者的结合在采访非事件性新闻时尤其重要。下编----1.简述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内涵。答:新闻的写作服从事实,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忠于事实,反映事实原貌,这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写作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另一层意思是,写什么,怎么写,必须从事实出发,受事实的制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使新闻表现形式与事实内容相一致。2.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好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答:首先,要处理好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客观事物的假象,可能是表现本质的真相,也可能是非本质的假象。二是不能不顾宏观事实。因为个别真实不等于宏观真实,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要处理好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即要防止主观脱离客观,切忌对事实表述不当和“合理想象”。3.新闻与文学在真实性问题上有何不同要求?答:新闻不是文学作品,人物的每个细节、动作都必须依据事实,任何凭“合理想象”的写法都是不允许的。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不通把文学的想象运用于新闻写作。其实,文学想象也不允许离开现实生活,新闻更应据实写作。4.简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主旨。答:新闻的写作,要用事实说话,其主旨在戒“空”求“实”,这里的“说话”,首先是不讲空话,要用事实表现事实;其次是寓理于事,通过事实的逻辑说明问题。需要特别指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绝不是所谓“观点加例子”,不是把事实仅仅作为例证来阐释某一观点,而应当把观念隐藏在对事实的报道之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5.新闻特写有哪些特征?答:新闻特写就像电影上放大的特写镜头,突出新闻中富有特征的局部,细致描绘事件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或人物活动的一个侧面。特写体裁的特征:⑴内容集中于一点,并着力于细节描写。⑵新闻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⑶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强调对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刻画。1.为什么说新闻都有主题?答:新闻是一种观念形态,记者不可能只作“纯客观”的报道,而总是通过报道,或表示一种倾向,或宣传一种观点,或抒发一种感情,这就有个主题思想问题。有一部分新闻,尤其是一些简短的消息报道,好像只是客观地提供某种信息,并不表示或未形成记者的倾向,似乎没有什么主题。但只要略作分析,世界上任何信息何止千万,记者为什么传播这条信息,明显地有其余选择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便蕴涵着新闻主题。实际上,不存在无目的的报道,某些所谓“中性”新闻,有时似乎不表态,其实这也是一种表态。所以,从总体看,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在内,新闻都是有主题的。2.简述新闻选材的范围。答:首先,要区分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能构成新闻,只有当某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时候才会转化为新闻事实,因而新闻价值是区分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试金石。新闻选材的范围,只能限定在新闻事实的材料之中。其次,区分新闻素材与新闻题材。素材是一堆供人筛选的原材料,而不是准备组装的零部件。只有新闻题材,才能构成新闻作品的实际内容。3.新闻的结构规律是什么?答:新闻结构有其自身规律,总的要从体现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其传播价值考虑。具体要求是:一要反映事实的内存联系;二要有利于表现主题;三要适应受众心理;四要紧凑又富于变化;五要符合体裁的特点。4.新闻的选材和要求是什么?答:原则:⑴围绕主题,说明主题;⑵区别主次,反映实质;⑶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要求:⑴选新鲜主动的材料;⑵选具有积极作用的材料;⑶选独具特色的材料;⑷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1.为了使新闻事实给人以美感,应该注意哪几个环节?答:⑴要抓住人物或事物固有的特点显示美感。人物或事物的基本特点,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和它的内存联系。⑵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显示美感。⑶要抓住动人的细节显示美感。2.新闻语言由哪些成分构成?答:新闻语言的构成,简括的说,它着眼于人们对事物的实用关系,以事物语言的精炼、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体语言中吸取营养。经融合多种语言成分而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质朴无华而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它与新闻的广泛传播相适应,为现代社会通用。3.如何做到新闻文风的言之有物?答:坚持言之有物的新闻作风,首先采访作风要深入。深入到现场,当面访问,细致观察,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加上周密的思考,才能用简练的语言勾画事实,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再是定题适当。题目定得大,作者又未掌握具体事实,难免概念、套话连篇。题目定得小些,从事物某一角度写,主题突出,内容实在,往往恰到好处。另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有概括能力,就能把采访掌握的事实具体、深刻地表达出来。4.如何做到新闻语言简练?答:⑴要把事实弄清,问题想透,能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也才能简练表述。新闻写作中遣词造句离不开推敲,推敲就是“想”,想得多,才能写得少;想得深,才能写得精。没有深思熟虑,就谈不上语言的简练、流畅。⑵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一句话可以说清就不说两句、三句,其中多余的词、字都不应保留,力求省字省句、惜墨如金。⑶在句子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5.新闻语言构成基础的语言成分是什么?答:新闻语言主要由事务语言孕育发展而成。自古以来,处理国家事务或重要的个人集团事务所使用的语言,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实践,具有精练、准确、严密的优点。事务语言的这种精华部分引进新闻语言之中,对于准确无误地表述新闻事实是极为重要的。6.如何做到新闻语言通俗?答:通俗,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容易懂,具有社会听众,唯有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通俗的语言也就是群众的语言,要使新闻语言通俗,就要下决心学习群众语言。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应该尽可能口语化。7.简述毛泽东对文风的论述?答:毛泽东同志对于文风的问题一贯十分重视。早在1940年2月,分为《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就提出要求:“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又系统地指出,文章、文件都应当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所谓准确性,就是种类文章的写作要有科学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鲜明性——文风的鲜明性是指种类文章要有固定的立场、明确的态度和鲜明的主题思想;生动性——文风的生动性,是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使文章富有魅力,读了令人亲切感动,而不是枯燥无味,干干巴巴,使人生厌。毛泽东指出的这三种性质,可以说是概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基本特征。1.为什么说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钥匙?答:消息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分析和认识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确写了一篇消息的主题,也无论是谋篇布局、讲究其结构方式,还是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法等等其中的基本要求和所体现的基本规律,对于其它新闻体裁的写作,同样具有指导和启迪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熟练地运用好新闻的各种体裁,首先要娴熟地掌握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技巧。这是至关重要的。不少有成就的记者,就是通过努力写好消息,摸索、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进而在新闻报道实践和新闻研究的领域中,作出显著的成绩。可以说,熟练地写好消息,也就为掌握其他新闻体裁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金钥匙”。2.写好综合性消息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答:写好综合消息应当注意:⑴善于分析概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局部发生的事实、变化;要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的概括;要细致地梳理分析庞杂的材料,使之系统化。⑵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强调善于详略得当地把表现概貌同叙述典型事例紧密结合起来。让面上的材料体现广度、点上的材料反映深度。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要灵活运用点面结合、对比衬托、夹叙夹议等手法。3.写作经验性消息应该怎样保持消息的特点?答:经验性消息写作时,就要保持消息的特点:⑴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在一篇消息中,要一并介绍几条经验,也要分清主次,突出其重点。⑵用事实阐述经验。把经验寓于事实之中,即要用具体、典型的事实来体现和说明经过概括抽象的经验。那种“观点、议论+概括的例子”的模式要竭力避免。⑶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在介绍先进经验的同时,一般都要交代工作成绩和效果,以此来体现、印证经验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以增强经验性消息的说服力和吸引力。⑷力求写得亲切易懂、生动活泼。不要仅仅罗列抽象的条条、干巴的数据,写成刻板冗长的总结材料。4.经验性消息中应选择什么样的经验?答:一要选取新鲜的、富有特点的经验。舍弃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工作过程回顾、总结,考生常谈的经验介绍;二要选取针对性强、能解决当前突出的实际问题的经验;三要选取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5.写动态消息应怎样抓住动态?答:记者要随时随地注意抓住并报道第一次出现的有意义的新事物,以及重大的新闻事件和动态,造成勿使漏掉。记者和通讯员不仅要有善于抓住动态的过硬功夫,而且不要善于从看似平淡的素材中提炼出有深意的主题;对日常接触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动态,能够善于透过现象,发现其新闻价值。善于抓住动态的记者,总是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事入手,使一些比较重大的主题不露声色地同受众容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对广大受众起潜移默化的作用。6.如何理解新闻的时效性?答:新闻时效性如何,也就是说消息在时间上是否新近,是衡量和判断其新闻价值大小、“新闻味”浓不浓的一项硬指标。消息写作无疑应当讲求时效,但这并不等于对所有事实的报道都无条件地追求时效。我们发布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要选准时机,合乎时宜,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其时间性要服从全局的利益。7.如何挽救有意义的“迟到的新闻”?答:切实可行的、最重要的办法是:记者注意跟踪,发现新的情况,紧紧地抓住与事物相关的新近变动,着眼于体现时间上的“最新近点”,由近及远,以最新的新闻根据或由头,引出“迟到的新闻”。这样,原本属于“迟到的新闻”,就可变成一篇名正言顺的“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8.简述概括与直叙的含义。答:概括叙述事实,就是既突出事物的特点,又把新闻事实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直叙即简明扼要地叙述新闻诸要素和有关事实材料,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直陈其事、开门见山,这可以说是消息写法的一个“诀窍”。9.消息写作如何以短、快取胜?答:消息写得短、写得快,无疑能很好地急得时效。⑴一事一报,以短求时效。一篇消息集中报道一件新闻事实,即紧紧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简明扼要地加以报道。⑵采用连续报道,体现时效性。对于一些延缓进程的新闻事件,可以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及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发展和各阶段性结果,既能赢得时效,又能扩大报道的影响。⑶快中求好,又快又好。消息写作也要讲究辞章,但要以不影响时效为前提。写好“急就章”,主要靠平时扎扎实实的练好基本功。10.消息写作中的“三重复现象”有何害处?答:消息的“三重复”现象就是指同一新闻内容在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的表述中,三番重复。它有两大害处:其一,这种毫无意义的同义重复,势必使传递一定量的新闻信息所用的文字大大增多,拉长篇幅,徒费版面;其二,不但文字不经济,而且由于它又是机械的紧承式多次重复,很容易给受众以累赘、单调、呆板、枯燥的感觉,使受众产生厌烦情绪,减弱乃至失去阅读兴趣。11.非事件性新闻如何体现新闻依据?答:非事件性新闻寻找和体现新闻根源,总的是运用“最新近时间点”原理。具体采用的方法大致有:⑴由最新近点说到面。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也要善于选择一个“时间最新近点”上发生的事实,作为“引子”,进而引出各个方面的情况、成就、经验或做法等。⑵从人物有关新变动落笔。人物新闻先从有关新变动的事实写真,进而展现人物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以便使人物新闻更具有新闻性。⑶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特写的时间、时机,也可以作为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源。这是新闻报道中不直接出现的新闻根据。3.消息写作中运用客观手法需要注意什么?答:消息写作中客观手法的运用,主要是指客观地表述事实,是对事实的直接阐述,把观点隐藏在对事实的报道之中,即变主观意图为“无形的意见”。具体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⑴按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来展开新闻,以事实描述事实,而不是按记者的主观意图来展开新闻,不以理想来描述事实。判断句要尽量少用,形容词也要尽量少用。⑵通过对事实精心地进行取舍、剪裁、安排和使用,对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巧妙地寓观点或倾向性于客观报道形式之中。有些新闻,如果所述的事实本身还不足以充分显示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而幕后的事实又不便和盘托出,就有必要用特殊的笔法点一下幕后的新闻,让受众能体味、领会到记者想说的话。⑶运用客观手法写消息,一般是只叙述事实而不加议论。要让足以说明有关道理的事实来说明问题。⑷提倡用巧寻“代言人”的办法,让新闻中的人物来发表有关议论。这样,议论既能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而它本身又是新闻事实,更显得客观,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⑸适当交代新闻来源。这样,就会让受众感到记者在消息中报道的事实、内容,是有准确可靠的出处的,无疑会大大增强其客观性和可信性。⑹运用第三人称。除了所述的事实确是记者在新闻现场亲自目击的,或属于个人的经历性报道,消息中一般要避免记者以第一人称——“我”或是“我们”的口吻,而以第三人称——“他”或“他们”——来叙述,以免有不客观或说教之嫌。1.倒金字塔结构有哪些特点?答: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把新闻事实的要点、轮廓或对事实的评价放在消息的开头,再以事实的重要性递减的次序展开,或是在导语之后再以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或是在导语之后,并列报道几个方面的内容。2.在运用金字塔结构时要特别注意什么?答:在运用金字塔结构时,为了扬长避短,要特别注意这样两点:其一,不宜于用来报道事件发展时间跨度太大的新闻;其二,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精心取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3.简述导语的特点。答: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通常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消息体裁的显著特征,也是写好消息的一大难点。导语中以凝练的文句把新闻的中心内容首先告诉受众,这是消息写作实践中适应客观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点。4.简述第一代导语的优缺点。答:“第一代导语”把新闻的诸要点放在篇首,具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优点,便于浏览新闻。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一是要素俱全,容易写得冗长、呆板而欠生动,难以用鲜明的个性特色吸引广大读者。其二是在导语中已经把新闻诸要点集中写明,往往难免使消息的主体部分与之内容重复。其三是新闻要素俱全,在导语中连在一起,往往难以分清主次,显得内容庞杂,从而容易给人以沉重和繁乱之感。5.从“第一代导语”到“第二代导语”写作形式演变的社会原因有哪些?答:其一是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新闻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使导语必须塞满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电讯技术上的原因已不复存在。其二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新闻对报纸的挑战,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那么侧重突出最重要、最有特点、读者最关心的部分新闻要素,则更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其三是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读报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6.导语写作的“双重任务”是什么?答:导语写作实践表明,记者或通讯员在设计导语时,总是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千方百计把重要的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现出来。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一篇消息的前导,对全篇起头提纲挈领的作用,要言简意明地反映出一篇消息内容的核心和精华,引导读者尽快地把握新闻的要旨。二是想方设法吸引启发读者来阅读消息全文。好导语要让人一见而惊喜,不忍弃去,能像磁石吸铁那样,紧紧地把读者的眼光吸引住,激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的浓厚兴趣,诱导读者读完全篇消息。7.导语制作的总则是什么?答:⑴研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的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⑵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⑶应有新闻事实,但要避免与主体内容重复。⑷交代消息的来源和新闻根据,给人以可信感。⑸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8.叙述式导语有哪些特点?答:叙述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以凝练的文句突出表现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核心事实。它的最大长处是简明扼要。同时这种写法还有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方便等好处。大多数重大事件性新闻的导语,都是采用叙述式。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地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达。9.总结式导语有哪些特点?答:总结式导语的基本特征是把新闻的几项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概括介绍新闻要旨。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这是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写好总结式导语,要做到:即突出新闻要点,又不要抽象空洞;既具体实在,又不是主次不分。总结式导语要提纲挈领,语文概括简练,同时又有具体明确的内容,让读者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一篇消息的中心大意,感到“言之有物”。10.评述式导语有哪些特点?答:评述式导语的基本特点是:导语中把叙述和议论交织在一起,说明其价值和意义。评述式导语,能够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练和升华新闻的主题,从而唤起读者的充分注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主题,充分发挥新闻的指导作用。评述式导语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叙述事实,然后进行议论;另一种是先评论,危重再写出议论的根据即事实。11.简述消息主体的功能。答:⑴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一篇消息的主体,经常具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响应导语、展开阐述;二是围绕主题、补充引申。⑵充分阐发和表现新闻主题。在主体中,把那些能支持、解释、阐述和深化新闻主题的事实材料适当地组织起来,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或有感染力的具体事实和材料,正确、充分、深刻而又生动地表现新闻主题。12.简述消息背景的功能。答:⑴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有些事物的新变动,如果离开了特写的背景,就会失去其新闻价值。⑵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⑶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⑷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⑸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⑹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13.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答:⑴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是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⑵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⑶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新闻交代背景的根本宗旨。⑷要少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⑸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地安排。14.怎样写好消息的结尾?答:消息结尾应该做到:要紧扣新闻事实,而不要仅仅是来一通“套话”、“空话”;要能增强新闻信息,而不要同义反复;要善于启发诱导,而不要生硬说教、强加于人;要力求新颖别致,而不要平庸老套、千篇一律;要精粹有力,而不能拖泥带水、絮絮叨叨。总之,既然要有消息的结尾,就要努力使之成为“豹尾”。消息结尾的写法,各有千秋,比较常见的有:小结式结尾,首尾呼应或总归全文;评论式结尾,点明意义或巧道赞语;号召式结尾,提出希望或显示决心;伏笔式结尾,指明趋势或旁入它式。1.记事性通讯与消息有哪些区别?答:我国早期的通讯常常就叫“记事”,曾有“概要记事”、“长篇记事”、“印象记事”之分。概要记事也叫“新闻记事”,和消息的区别只是介绍略详。长篇记事也叫“详记”、“委曲”,顾名思义与消息的区别较大,是详细地报道事件细节的体裁。印象记事也叫“描写记事”,篇幅不一定很长,但比较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2.简述通讯的发展阶段。答:“五四”时期,是我国通讯写作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当时,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浪潮的推进,通讯成为鼓吹新思想、宣传新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讯的题材也从“市井琐屑”扩大到下层人民苦难和穷乡僻壤情况。这时期的著名记者邵飘萍撰写的通讯,则以擅长披露内幕而成独家新闻使同行行惊服,突出了通讯的新闻性。三四十年代,我国通讯体裁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性的加强。30年代以来我国通讯体裁的成熟,反映出当时优秀的通讯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写作上也有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通讯写作专论,并提出了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实践的总结,并为进一步完善通讯体裁的发展指出了方向。3.通讯的四种表达方式是什么?答:一是叙述,包括记叙和说明,强调直接性,体现明白、流畅的写作风格;二是描写,描写是通讯写作的重要方式,与消息写作的区别最为明显;三是抒情,是记者在叙述过程中抒发情感,重在同事实的报道水乳交融;四是议论,为了表现记者的倾向和褒贬,发表记者对事物的看法和主张。议论,须结合事实,有感而发,言简意赅。4.简述什么是“蒙大奇”?答:蒙太奇就是一种过渡、衔接的艺术方法,不用关联词语的“硬切”方法,或者说是不用一般过渡衔接方法而发展描述的方法,即直接从上一个自然段描绘的场景事件,“跳入”下一个自然段另一个不同事件场景中去。5.通讯的叙述与文学、消息的叙述有什么不同?答:为了使报道对象清楚明白,叙述是不可少的。这一点与文学作品有较大的不同。文学作品更注重描写,总体上是描写多于叙述;通讯有时也可以以描写为主,但一般都把叙述放在主要地位。通讯的叙述与消息有所不同。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但语言比较规范,更讲究清楚明白;通讯的叙述则更多地具有作者个人的语言习惯和风格,语调证据都比较灵活而有个性。消息的叙述,概括性很强;通讯的叙述也具有概括性,但概括的内容常常体现为形象。另外,通讯的叙述常常与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综合运用,可以说是“夹叙夹议夹描”,字里行间更多地呈现出情感色彩,这一点,消息有时也能体现,但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往往局限于某个片断,较少通篇使用,并且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运用,分析起来,各种手法都比较容易区别。6.通讯的描写与文学、消息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答:消息的主要职能是陈述式报道,以讲清事实为基本要求,所以消息运用描述描写是有限度的,不通喧宾夺主,影响事实的清晰表达。而通读写作则不然,它既有报道职能,又有一定的欣赏性要求,这就决定了通讯更要讲究文采,记者必须具备驾驭语言使其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功。而描写手法,就成为体现功力显示文采的重要表达方式。因此,在通讯作品中展开描写,以求形象地再现新闻事实的全貌和细节,是通讯写作应着重注意的问题。7.通讯的抒情议论与文学、消息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不同?答:通讯的抒情和议论,要求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从事实出发,同事实的报道水乳交融。抒情和议论的作用,从内容上说,是为了表现记者的倾向和褒贬,发表记者对事物的看法和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讯的倾向性常常明显于消息报道。就表现形式而言,消息一般不用抒情手法,议论也用得相当精当,而通讯可以采用较多的抒情和议论。8.简述通讯写作中的“情节与细节”。答:新闻的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发展变化的事实;它能比较充分地展示报道对象的面貌以及特征或个性。通讯必须有真实的且又能吸引人的情节,并且要对情节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更要通过一连串情节来体现。对于新闻情节的理解,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可以对缺乏完整性、具体性的新闻事件或背景材料,作合乎事实的展开。情节又由若干细节组成。细节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由于新闻事件常常在情节上受到实际生活的限制,通讯写作更应当注重细节的表现。选用的细节材料,要典型、有表现力和能感染人,细节不在多,而在精彩。细节的表现方式不仅是描写,还可以运用记述、抒情、评点等手法。此外,还必须注意发挥细节群的“组合效应”,即选取多个细节,把它们组合起来,或对比或衬托或深化地辅排,使细节的运用更合乎新闻文体的基本要求。9.简述通讯写作中的“角度与矛盾”。答:在一定时期内,体裁上创新的可行性是有限的,而作品的实际面目却是无限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表现角度的无限性。新闻的新,通常也包括角度新。作品表现角度的多样性,往往反映在根据怎样的报道思想,从哪一个侧面选取事实来加以表现。造成独特的表现角度的另一个方法是善于运用人称。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称,可以写出迥然相异的作品。好的新闻报道,都注意抓矛盾和表现矛盾,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通讯作品,更应当使矛盾成为吸引读者保持阅读兴趣的“诱饵”。抓矛盾和表现矛盾对于突出通讯主题和展开情节才有益处,是通讯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10.通讯写作中如何恰当借鉴艺术表现技巧?答: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段的文体,别的文体采用的许多表达技巧都可以为通讯所运用。因此,通讯写作中要善于借鉴艺术表现技巧。通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自然而然地跟别的语言艺术文体一样,也向各类艺术汲取营养。这种借鉴是通讯写作发展创新的一大趋势。通讯写作借鉴别的艺术技巧,较早较显著的是电影的叙述方式。如:采用电影“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描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实;运用类似电影镜头对场景、事件作画面式的描绘;采用画面与外音交替进行的手法等。通讯写作借鉴文学,就可以运用戏剧化手法,将采访到的具有戏剧性的新闻事件表现出来。即用“引语”构成对话,使受众产生类似阅读戏剧剧本的感受。通讯写作向各类艺术汲取营养,还体现于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如:捕捉表现瞬间、局部的特写性描绘;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等。通讯在根本上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向艺术借鉴的只能是技巧、手法,而不能离开真实性去稿艺术虚构,这一点是绝对不容许混淆的。1.人物通讯的写作有哪些特点?答:⑴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人物通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无论是报道先进人物,还是其他方面的特定人物,无论是摄取人物工作、生活片断的小通讯,还是报道人物某一时期复杂经历的长篇通讯,人物自始到终是通讯写作的中心。⑵人物通讯仍以亲近发生的事实为依托,缘事而起,因事及人,有新闻才有新闻人物。⑶人物通讯通过报道人物事迹(活动),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我们强调人物通讯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人物,但并不意味着人物通讯仅仅是依人写人或就事论事,而是要见物见人见思想,尤其是报道先进人物,更要“打开人物心灵的窗户”展示他的思想品质,突出一种精神。⑷人物通讯写作,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并与之共鸣,这样才能真正写好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有何特征?答:着重反映事件的事件通讯,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并通过事件的报道或提倡某一精神,或说明某个问题,或给人某种思考或启迪。其基本特征主要是:⑴所反映的事件具有新闻性和典型意义。事件通讯报道的对象应当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包含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内容的事件,而不是一般的故事或生活琐事,更不是虚构的传说。并从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即选择那些能够尽可能深入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存真谛,以及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⑵报道新闻事件的详尽性。事件通讯要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地通过新闻事件的表象来揭示事件的内在意义。要尽可能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始末以至情节、细节,给受众以完整而清晰的印象。⑶报道面比较广泛,写法也比较灵活。事件通讯的触角往往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层次;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重大的新闻事件,也有蕴含积极意义的凡人新事。既可以用于赞颂表扬,也可以进行批评揭露。⑷在叙事中写人。事件通讯中写人,是为更好地再现事件服务。与人物通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有所区别的是,事件通讯写人,总是人随事出,目的是更生动、更深刻地记述事件或事物本身,揭示其本质特征。3.简述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答:事件通讯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⑴叙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叙事是事件通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但事件通讯不单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重在叙事的目的性——揭示事件的本质属性,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⑵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要注意叙事线索的清晰度,以清楚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或某个侧面,明白地揭示出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的特征。要避免雷同而富有新意,应当抓住新闻事件本身的矛盾来反映事实面貌及其意义。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加以表现。⑷全面掌握关于事件的材料,力求写出事件的深广度。事件通讯不仅要有比较丰富的事实材料,包括事件的原委、背景、进程和使人感兴趣的情节,还要将新闻事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多方位地分析和比较,使之显示出事件的一定深度。4.事件通讯在写作上怎样再现事件特征?答:可以抓住事件本身的矛盾来反映事实面貌及其意义,从选材抓取特点,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加以表现,也可以使事件的特征得以展示,并且显得生动。还要突出重点,叙述事件主要情节应详略得当,以便更好地反映事件的本质及通讯的主题。5.简述工作通讯的表现手法。答:工作通讯是一种直接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通讯。它的表现手法有:⑴体现新闻性。一是寻找“热点”,选准题材;二是先声夺人,放开第一腔;三是客观报道,拓宽路子。⑵多用典型材料。要尽量使用富有真情实感的第一手材料;运用材料要“以一当十”,精选锤炼。⑶高屋建瓴,写出思想深度。要有一定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气势,将具体的经验和总是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其深度的思想内涵启发或指导工作。⑷形式多样,运笔灵活。一是据实陈述;二是评赞驳议;三是旁征博引;以及问答式手法等。6.工作通讯的写作如何力求“形式多样,运笔灵活”?答:工作通讯在运笔手法方面,为记者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天地。⑴据实陈述。在工作通讯中适宜于勾勒框架,事实的基本情况,事实的因果关系,主动性的见解议论等,基本都是靠简洁、朴实的陈述性语句完成的。⑵评赞驳议。记者可以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或赞、或评、或驳、或议,淋漓尽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⑶旁征博引。即引证有情趣的知识或典故,将枯燥的东西写得有声有色。此外,还可以深度运用其它表现手法,如采用问答式等。7.在风貌通讯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哪几种?答:在风貌通讯中,借景抒情的手法通常有三种:其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若干,因事抒情,寓情于事;其三,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8.简述风貌通讯的写作特点与要求。答: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或旅游通讯,主要指表现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新气象的通讯报道。风貌通讯的写作特点与要求有:⑴着力反映变化,要集中力量在“变”字上做文章,善于运用不同方法,寻找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写出风貌之变。常用的方法是对比。没有对比,风貌通讯所报道的渐进性事物的变化就不容易显示出来。⑵描述事物的特征。要善于抓住富有特征的事物,把一个地方、一条战线异乎别处的新闻面貌表现出来,把特有风貌描述得有声有色。⑶借景抒情、写出感受。其手法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因事抒情,寓情于事;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⑷富于知识和情趣。即要善于穿插运用有关地域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文以及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使风貌通讯作品增色生辉。1.简述新闻特写的特点。答:新闻特写是一种富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局部如实地加以“放大”。其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⑴聚焦性。即抓住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新闻事实,透视其本质特征,通过“焦点”反映整体,而不在事物的全貌上平均用力。⑵描绘性。即对最可表现人物或事件特性的焦点,如实地加以再现和放大,浓墨重影,工笔细描。⑶感染性。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如入画中,极富感情色彩,从而使人深受感染。特写的感人力量,往往又是通过说明主题的细节描述而表现出来的。2.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是什么?答:新闻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局部如实地加以“放大”。其写作要领大致包括:⑴必须重视并善于现场观察。观察是为了把新闻事实中最精彩、最关键、最生动的情节和场面抓住并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⑵善于再现现场情景。即用文学手法再现现场情景,尤其是瞬间印象。在完全真实的前提下要求绘声绘色、声情并茂。⑶善于集中突出题材。新闻特写中否认写人或写事,都应当着重事实细节,再把细节“放大”开来,如实地加以描绘。⑷善于白描细描并用。即在表达方式上特别注重描写,经常运用白描、细描的手法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3.事件特写分为哪几种?答:通常看到的事件特定有两种:一种是选取重大事件中的关键性场面予以生动的再现;另一种是既着再现事件的关键性场面或情节,又适当介绍事件的有关背景或因果,使这些和情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得到衬托和穿刺,又让人对事件的全貌有一个印象。4.报告文学写作有哪些要求?答:⑴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取材完全真实并有新的意义,不能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典型,又要善于运用文学手段表现事实,使事实的报道富有的魅力,更加吸引人、感动人。⑵致力于形象的刻画。报告文学致力于刻画实际存在的典型人物的形象,并使反映对象能够进入艺术的画廊。要求作者必须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在采访中要善于观察形象,分析形象,贮存形象,在写作中要精于描摹形象,再现形象。⑶深刻提示社会矛盾。报告文学要触及社会矛盾,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它不只是对现实作平直的关照与透视,而且渗透着深沉的批判。5.调查报告的特征是什么?答:⑴信息性。它首先是一种信息载体,首要任务是传播交流众未知而欲知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并在传播过程中引导舆论。因而,调查报告要力求新鲜、重要,并有指导意义。⑵动态性。调查报告运用于报道,就要注意从事物的处在运动中去认识事物,不仅要着眼于它的现在,又要顾及它的过去,不要看到它的未来;不仅分析它存在的理由,又要找出它变化的根据;不仅注意它的现实性,不要注意它的可能性;不仅要掌握它的量变,不要掌握它的质变。⑶全面性。调查报告既要注意到事物的下面,又要注意到事物的反而与侧面,不要注意到事物的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定性与量性、历史与现实的各种联系,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⑷具体性。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正是由于事物内存的具体规定性,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矛盾统一的关系,才有可能对它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报告的又一特征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简单化和概念化。6.如何写好调查报告?答:⑴深入第一线,大量占有事实材料。必须把深入调查放在首位,没有调查,无从研究,也就没有报告。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要认真研究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⑶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调查报告需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部门工作总结
- 广东省2024年高考生物压轴卷含解析
- 2022《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
- 2021年药士职称资格考试题库(含答案)
- 重庆三峡学院《设计构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酒店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疗安全培训患者
- 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实践》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工程承包合同协议书模板
- 第五节 错觉课件
-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水煤浆行业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中国石油报社高校毕业生招聘6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国际船舶买卖合同(散货船)
- 电玩城员工服务培训
- 旅游合同范本大全
- 2024-2030年陕西省煤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知识培训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