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授课题目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教学目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新思路(一条主线,六个必须坚持,四项重点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难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共同体建设的关系。1、教学活动的导入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创设情景;2、理论讲授(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帮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3、学生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2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造成严峻挑战。年的国家观与民族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3行差别化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一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政策措施,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优化,有的逐渐偏离了原有意图,固化了民族差异,滋长了狭隘民族意识,出现了“少数民族特殊论”的错误论调,产生了以“特殊身份”寻求“特殊政策”的路径依赖;有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越写越远,族源向西寻根,文化向外溯源;有的人借保护文化多样性,固守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有的地方片面搞“民族搭台,经济唱戏”,将少数民族文化“标签化”,客观上淡化、消解了各民族共同性。这些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力就越会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就更要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线。必须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维护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牢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系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尽管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任务艰巨,尚未完全嵌入“双循环”新格局。比如,很多影响民族和谐的现象和问题还依然存在。一些民族地处偏远,文化环境相对封闭,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误言行仍时有发生,或过于强调本民族利益和认同,或无视少数民族的贡献,伤害民族感情;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大汉族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在互联网、新媒体上滋生传播,对国家安全稳定的影响不能低估;在一些地区或社区,不同民族的群众受式等影响,仍有不同程度的碰撞与摩擦;还有一些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部分群众教育就业和交流沟通受到影响。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必须持续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消解分歧、凝聚共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形成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社4会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内部深层次矛盾和外部风险挑战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民族问题,统筹谋划部署和思想,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提出和内涵丰深化、理论上不断完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强调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2020年8月、9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先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特性,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0月,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的“主线”,是中党坚持“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民族工作从过去重在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层面,转向更加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层面;从主要促进民族间的团结,转向更加推动中华民族整体的融聚发展;从侧重构建族际关系话语体系,转向更加重视构建中华民族整体话语体系;从过去主要做少数民族的工作,转向进一步扩大为做各族人民的“铸牢”工作;从过去重点面向民族地区,转向进一步覆盖全国各个地区;从过去主要考虑差异性,转向进一步重视增进共同性;从过去主要考虑“管肚子肚子”又“管脑子”。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更加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全党共同做民族工作的新格局。6践,必然要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取民心的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铸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改进工作作风同扩大民主参与结合起来,把人民性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的正确道路,理论自信来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度自信来自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文化自信来自集各解决了“多样性的统一”这一世界性难题。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持基本方向不变、基本制度不变、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重要问题,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力于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重在致力于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重在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要深刻认识和回答“时代之问”,必须直面短板弱项,“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按照增进7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民族工作涉及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事情,我们要完整准确全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摆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统筹谋划。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是世界性的治理难题。中国的民族事务立足于自身实际,深化“两个结合”,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吸取了其他国家的教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创造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重点工作。一是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坚持“两个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要激发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二是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8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上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创新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9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要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此外,还应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共同性、增强一体性、深化融合性。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由各族融聚而成,既包容了各族语言、不同特点,又有着统一的政治主体性和民族实体性;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筑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保障;我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政治内涵与民主权利实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在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即自我革命。经过十余年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风清党的凝聚力更强,战斗力更强。由各族先进分子组成的中华民族先锋队,础不断夯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不断深化。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目的更加明确,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得更加紧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仅要让聚居的民族享受自治权利,而且要让当地各民族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称谓上含有某个民族,是要这个民族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而不是把自治地方变成某个民族独有或独享的地方。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发展,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也不断提高。2017年,《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出台,这是第一个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2022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通和政治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将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纳入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推进,实施精准可持续的对口援助与区域协作,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区现代化赋能助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在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了党和国家关于“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现行标准下民族地区 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如独龙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无论是已经坚持了30多年的全国对口援藏援疆,子专门铺就上学路,还是为云南怒江7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决心和行动。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2021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从5.1万亿元增至11.8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456元增至39945元,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平均收入从6314元增至15094元,年均增长10.2%,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对口援助和区域协作,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2016—2020年,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向五个自治区和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三个省份,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3800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在西藏,1994—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选派了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在新疆,2014—2019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含兵团)从2636.9亿元增长到4224.8亿元,年均增长10.4%,6年合计支持2万多亿元;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含兵团)964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引进援疆省市企业到位资金16840亿元。在青海,2010—2020年,10年对口援青实施援建项目2200余项,落实援助资金160亿元,有力支持了青海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人才培训等领域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障、交通、通信、水电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保障更加有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相较于2012年,民族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由303所增至390所,在校学生数由236.4万人增至458.9万人,专任教师数由14.4万人增至21.1万人,分别增长28.7%、94.1%、46.5%;卫生技术人员数由86.7万人增至163.4万人,增长88卫生机构床位数由80.7万张增至140.2万张,增长73.7%。民生保障日益强化。2012—2021年,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6753万人增至9275.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5146万人跃升到2.008亿人。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十年来,内蒙古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广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8.96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8.45万户,建设棚户区安置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54.89万套。党和国家还积极推动建立跨区域就业创业合作机制,支持返乡就业创业,推动各族适龄劳动力职业培训全覆盖。十年来,民族地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达到2296.11万人,占全国的17.66%。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民族地区公路、铁一步完善。十年来,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仅新增铁路里程就达1.58万千米,为区域经济融合、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民族地区数字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提速。云南省独龙江乡地处大山深处,在此搭建手机信号基站的危险和成本难以想象,维护难度更大。土生土长的独龙族群众由衷感叹: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家商业公司去做这种毫无性价比的事,只有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这样的决心!党和国家还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赋予这些西部地区新的区域发展定位和经济发展功能。新疆成为中国向西路经济带核心区,云南打造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宁夏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西藏形成面向南亚的战略枢纽和开放门户……民族地区在新时代挺进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获得了新的战略空间,迎来新的发展动能,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贫困地区为新的增长极。语言文字,引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好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新交融。形象的不竭源泉。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建成,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国家级文化工程的推进,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标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北疆的雪,南国的花,一轮明月映照我们共有的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天南海北心相中华儿女是一家的民族情怀;一台《共饮江河水同聚中华情》音乐会、融合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贵州等地代表性音乐元素,传递出从艰难困苦中磨砺而来的中国力量与中国精族“三大史诗”保护传承。2023年,动画电影《雪域少年》将“格萨尔”点作品选题578项,资助出版少数民族文学原创作品80部,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彝语辅助翻译软件等50余款应用型民族文软件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目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5项,占全国总数比例均超过1/3。土司遗址、藏医药浴法等被分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下重新焕发生机。截至2021年6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1557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包括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藏戏、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截至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率已超过80%,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提高,杂居、混居、融居的现象日益显著,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共同性日益增强,民族团结、信任与凝聚力日益提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断深化,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上更加互嵌共融。促进了大规模的人员跨区域流动,“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和纠正针对特定民族和特定地区的一些歧视性做法。目前,在全国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3700万,仅广东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达近370万,是10年前的两倍多。各地纷纷尝试建立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助力各族人民有序流动。如青海省与20个省市建立了系统协作机制,设立了近百个“拉面服务站”。各族村民连续20多年在中秋节共吃团圆饭,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计命名180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已经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重点面向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开行81对公益“慢火车”,车票20多年不涨价,利用1000多个火车站、3000多对动车组列车视频终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保障了各族群众工作出行、求医问诊、走亲访友等,带动了广大旅客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浙江省立足“让群众每天都能够参与创建”,建成380余个“浙里石榴红”家园、驿站、工作室和900余个民族团结志愿组织、团队,全面激发基层民族工作的活力和热情。新疆喀什地区与深圳市联合建立阿凡提社工站,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多民族社区治理试点,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形成了社区治理良性格局。在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宝民社区,汉族、壮族、回族、苗族等25个民族同胞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在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28个民族同胞长期共居于此,他们相互包容,共建特色文化街区。在重庆市江北区洋河社区,“你教我学新疆舞,我教你学普通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夯实。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藏族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天下万物彼此相水如保命,治土治水如治家”;苗族认为“家有千株桐,一世不受纳西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兄弟”;傣族认为“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维吾尔族每家每户都乐于种植花果草木。各民族传统生态理念都是今天可资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空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断的动力。建设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深度结合,如开展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三五”期间,协调安排中央财政环保专项资金,推动19个援疆省(市)、23个援藏省(市)累计投入15.32亿元。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先后命名46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包括一大批民族地区的示范区和实践创新基地。与此同时,差别化生态环保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良性运行,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经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突出特性没有变,但是中华文明的时代特征、发展水平和前途命运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华民族正是在探索中程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路向,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道路。能。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人口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全部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如此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整体性实现现代化将创造人类历史的奇迹。14亿多的总人口,1.25亿少数民族人口,4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腐蚀性化学品买卖
- 2024【农田租赁合同范本】租赁农田合同书
- 【语文课件】洲际导弹自述
- 公共设施运营计划管理考核试卷
- 洗煤厂劳务合同范例
- 物业土地授权合同模板
- 灰渣运输合同模板
- 买卖渔船合同范例
- 气体管道采购合同范例
- gmp委托生产合同范例
-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DB63-T 241-2021草地毒害草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介绍PPT课件(带内容)
- 结直肠的锯齿状病变及其肿瘤课件
- HR三支柱-人力资源转型与创新
- 《国家安全法》 详解课件
- 最新钠冷快堆中的结构材料课件
- 气切套管(金属)的护理操作考核评价标准
- 海康威视内部培训教材1
- DB22T 5016-2019 市政工程资料管理标准
- 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材料设备品牌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