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1氨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1氨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1氨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1氨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1氨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氨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3泄漏的是()A.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B.气体使潮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D.气体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2.下列关于氨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B.氨气可以使潮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C.氨气具有还原性D.可以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检验氨气的存在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B.氨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D.氨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4.有关下列试验各装置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汲取试验中多余的Cl2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l2、HCl、NO2等C.装置③中X为苯,可用于汲取氨气或氯化氢D.装置④中可用于收集氨气,并汲取多余的氨气5.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B.“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C.“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D.“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6.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CO2、NH3、HCl、H2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则可断定该混合气中肯定有()A.HCl、CO2、H2B.CO、H2、H2OC.CO、H2、NH3D.HCl、CO、H2O7.图中,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瓶中,振荡,过一会可见小气球a鼓起。气体X和液体Y不行能是()A.X是NH3,Y是水B.X是SO2,Y是NaOH浓溶液C.X是CO2,Y是稀硫酸D.X是HCl,Y是NaNO3稀溶液8.一种盐X与烧碱混合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Y,Y经一系列氧化后再溶于水可得Z溶液,Y和Z反应又生成X,则X是()A.(NH4)2SO4B.NH4NO3C.NH4ClD.NH4HCO39.下列反应中,氨作氧化剂的是()A.NH3+H3PO4=NH4H2PO4B.4NH3+5O2eq\o(=,\s\up7(催化剂),\s\do5(△))4NO+6H2OC.2NH3+3Cl2=6HCl+N2D.NH3+NaH=NaNH2+H2↑10.下列关于氨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由多种粒子组成的,液氨的组成中只有氨分子B.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NH3·H2O(除水外)C.氨水显弱碱性,故通常保存在金属容器中D.氨水可使酚酞变红11.标准状况下,在三个烧瓶内分别装有纯净干燥的NH3、含一半空气的氯化氢气体、NO2和O2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然后分别做喷泉试验,试验结束后假设三个烧瓶中所得溶液不扩散,则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2:1:2B.5:5:4C.1:1:1D.无法确定12.A是一种酸式盐,它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气体B,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试验,挤压胶头滴管,可得到蓝色喷泉。若向A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无色气体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子的干燥剂的是________,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3)写出反应A→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4)A与过量NaOH溶液共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试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eq\b\lc\\rc\](\a\vs4\al\co1(\x(制取N2),\x(制取H2)))→eq\x(气体混合)→eq\x(合成氨)→eq\x(氨汲取)→eq\x(氨氧化)已知试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1)从上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________,氢气________。(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乙装置汲取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锥形瓶中还可视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4)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离子。14.在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如图所示A~E为试验室常见的仪器装置(部分固定夹持装置略去),请依据要求回答问题。(1)试验室制取、收集干燥的NH3,需选用上述仪器装置的接口连接依次是(选填字母):a接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h;用A装置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如图所示装置也可以制取NH3,则圆底烧瓶中的固体可以选用________(选填字母编号)。A.碱石灰B.生石灰C.无水氯化钙D.无水硫酸铜E.烧碱(3)向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气体制取纳米级碳酸钙时,应先通入的气体是________,试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设计简洁的试验方案,推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某化学爱好小组为了制取并探究氨气性质,按下列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试验。[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2NH4Cl+Ca(OH)2eq\o(=,\s\up7(△))CaCl2+2NH3↑+2H2O]【试验探究】(1)利用上述原理,试验室制取氨气应选用图中________发生装置进行试验。(2)B装置中的干燥剂可选用________(填“碱石灰”或“浓硫酸”)。(3)用5.35gNH4Cl固体与足量Ca(OH)2反应,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为________L(NH4Cl的摩尔质量为53.5g·mol-1)。(4)气体通过C、D装置时,试纸颜色会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填“C”或“D”)。(5)当试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E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滴入1~2滴浓盐酸,可视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F装置中倒置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某同学用氨气和滴加酚酞的水做喷泉试验,依据烧瓶内产生红色喷泉的现象,说明氨气具有________性质(填序号)。a.还原性b.极易溶于水c.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8)氨气的用途很广。如可用氨气处理二氧化氮:8NH3+6NO2=7N2+12H2O,该反应中氨气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6氨1.答案:B2.答案:B3.答案:D4.解析:C项中苯的密度比水小,不能用苯,应改为四氯化碳,故选C。A项利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汲取,正确;B项装置可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短进长出,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进步短出,故正确;D项中氨气易溶于水,汲取时应有防倒吸装置,D项正确。答案:C5.解析: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Cl2、H2O、HClO、Cl-、ClO-、H+、OH-,共7种,氨水中存在的微粒有NH3、H2O、NH3·H2O、NHeq\o\al(+,4)、H+、OH-,共6种,A错误;氨水无漂白性,不能漂白有机色素,B错误;氯水中存在氯气和水的可逆反应,氨水中存在氨和水的可逆反应,C正确;氯水变质是因为HClO见光分解,氨水变质是由于氨气的挥发,D错误。答案:C6.解析: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而通过Ba(OH)2溶液有浑浊,则证明原混合气体中肯定含HCl和CO2气体,因HCl与石灰水作用:Ca(OH)2+2HCl=CaCl2+2H2O,无沉淀产生;CO2通过Ba(OH)2产生沉淀:Ba(OH)2+CO2=BaCO3↓+H2O,因而有HCl、CO2,则肯定没有NH3。通过灼热CuO和无水CuSO4所呈现的现象说明肯定存在有H2。答案:A7.解析:气球鼓起,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只要气体能和液体反应,而且气体的体积减小使瓶内压强减小即可。A、D项中NH3和HCl气体极易溶于水,B中SO2与NaOH溶液反应(2NaOH+SO2=Na2SO3+H2O),气体体积都减小。C项中CO2和稀H2SO4不反应,气体体积不减小,故C项中压强不减小。答案:C8.解析:铵盐与烧碱共热产生NH3,Y为NH3,NH3eq\o(→,\s\up12(+O2))NOeq\o(→,\s\up12(+O2))NO2eq\o(→,\s\up12(H2O))HNO3eq\o(→,\s\up12(+NH3))NH4NO3,Z为HNO3,X为NH4NO3。答案:B9.解析:A项为非氧化还原反应;B、C两项中NH3被氧化,作还原剂;D项中NaH作还原剂,NH3作氧化剂。答案:D10.解析:氨水是氨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多种粒子,包括NH3·H2O、NH3、H2O等分子,NHeq\o\al(+,4)、OH-等离子,而液氨是纯净物,组成就是NH3分子,A项正确;当NH3溶于水后,大部分与水结合,形成NH3·H2O,NH3·H2O是弱碱,只有少部分电离,电离出NHeq\o\al(+,4)和OH-,因此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是最大的NH3·H2O(除水外),B项正确;氨水对很多金属有腐蚀作用,故一般状况下,氨水存放在陶瓷坛、橡皮袋里,C项错误;氨水显弱碱性,可使酚酞变红,D项正确。答案:C11.解析:向烧瓶中加入水后,NH3全部被水汲取,氯化氢气体全部被水汲取,NO2、O2和水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由于物质的量之比即为体积之比,故n(NH3):n(HCl):n(HNO3)=V(NH3):V(HCl):V(NO2)=10:5:8,加入的溶剂体积比为2:1:2,故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5:5:4,B项符合题意。答案:B12.解析:依据无色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推知B为NH3;依据无色气体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推知C为SO2;因为A为酸式盐,所以进一步推知A为NH4HSO3。NH4HSO3与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能发生反应NH4HSO3+2NaOHeq\o(=,\s\up12(△))Na2SO3+NH3↑+2H2O。答案:(1)NH4HSO3(2)碱石灰向下排空气法(3)HSOeq\o\al(-,3)+H+=H2O+SO2↑(4)NHeq\o\al(+,4)+HSOeq\o\al(-,3)+2OH-eq\o(=,\s\up12(△))2H2O+NH3↑+SOeq\o\al(2-,3)13.解析:(1)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是两种液体反应加热制取气体,所以选用烧瓶加热装置。(2)氮气和氢气加热合成氨气必需在无水条件下,所以用浓硫酸干燥,二者的比例1:3,所以依据气泡的多少调整比例。(3)氨气氧化后生成NO,又接着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所以出现红棕色气体,NO2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所以溶液中有NHeq\o\al(+,4)和NOeq\o\al(-,3).答案:(1)ab(2)干燥气体限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调整二者的比例(3)氨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4)4NH3+5O2eq\o(=,\s\up12(催化剂),\s\do10(△))4NO+6H2O(5)NHeq\o\al(+,4)NOeq\o\al(-,3)14.解析:(1)制取干燥的氨气,A为发生装置,然后用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连接de,再用向下排气法收集,连接gf,所以依次为degf;试验室制取氨气是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eq\o(=,\s\up12(△))CaCl2+2NH3↑+2H2O。(2)可以用浓氨水和碱石灰或生石灰或烧碱制取氨气。(3)因为在氯化钙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很小,所以先通入溶解度大的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CaCl2+CO2+2NH3+H2O=CaCO3+2NH4C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