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主线: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4)文化交流: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唐朝儒学复兴。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核心概念:士族、江南开发、孝文帝改革2.关键问题:(1)江南开发的原因及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重点知识结构1.政权更迭及政治中心转移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民族交融的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4.选官制度、赋税制度5.文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更迭及政治中心转移
316——————————439———————581东汉魏蜀吴西晋(北方)十六国(南方)东晋南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宋—→齐—→梁—→陈隋朝220—280—317————————420—————————589→三国鼎立→洛阳魏蜀吴成都建业洛阳西晋东晋建康(原建业)宋齐梁陈建康洛阳北魏长安北周邺北齐长安隋、唐十六国众多小型政治中心东魏西魏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中心转移长安邺士族制度含义:又称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深化理解】十六国的统治者在族属上有何特点?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国号选择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心态: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族属:多为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国号:直接采用前代中原王朝国号如“汉”或华夏族建立国家的国号,如“夏、秦、燕”等。表现:(1)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3)民族交融: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相交融。影响:(1)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为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2)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促进了民族交融。2、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3)南方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4)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439年北魏统一北方316年西晋灭亡北方分裂
3.民族交融的表现选必三P35.36亚欧民族迁徙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史料阅读: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中外历史纲要(上)》制度。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概括北方政权的特点?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继承性和合法性北方政权的共同特点: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多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原有族群分布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大量招揽汉人、吸收儒家正统思想,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1、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二,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2、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形式(途径):
①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③友好交往。④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册封”促进民族交融。
⑥兼并战争。3、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原因: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
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3、内容:经济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①迁都洛阳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③整顿吏治文化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4、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儒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作用……北魏一代儒学作用非凡:大大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过程,也使中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北方汉族士大夫眼中,隔江而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所在了,只有北魏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了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概要》延伸理解:儒学在北方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开放课堂]社会情境——服饰变迁与民族交融[问题]
由三幅图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将三幅图片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吗?请说出你的排序理由。从史料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的价值。[参考答案]
顺序:图二、图一、图三。理由:图二中人物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衫,属典型鲜卑风格。文物出土于鲜卑族发祥地内蒙古。图一人物头戴小帽,宽衣博带,窄袖袍衫,具有鲜卑服饰汉化特征,出土于平城(今大同),鲜卑族建立政权后曾将平城作为都城。图三人物袖口宽大、长衫,具有汉化特征,且出土于河南偃师,魏孝文帝将北魏都城由大同迁至此地。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政治变革、民族交融等。探究一:总结少数民族改革的共性规律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用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的,一开始就采用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金朝初期全面采用辽朝的北南面官制,同时奉行两套体制,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官制”,自金初以来实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极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废”,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熙宗朝的汉制改革,大约持续了八、九年之久。改革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中央职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勋爵制度、礼制、仪制、服制、历法、宗庙制度等等,除了猛安谋克制度以外,女真旧制大都已被废弃,故宋人谓金朝“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材料三、自契丹取燕蓟以北,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之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请回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找出孝文帝改革与后两者的不同点;从改革的背景、内容与结果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金朝辽朝改革的共同点,从而进一步总结少数民族改革的共性规律。不同点:孝文帝改革是全面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金与辽的改革在保留了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如金朝保留了猛安谋克制,辽采取的北南面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共同点:背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落后的游牧文明与先进的农耕文明产生冲突,为稳固统治,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措施比较全面,
结果: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共性规律: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汉化封建化,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落后地区文明总被它所征服的先进文明所同化。探究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谈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启示
。材料一:北魏孝文拓跋宏(公元467—499年)亲政后,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对我国现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高明的方法手段排除改革的阻力,如迁都洛阳,处死太子;3、措施较为全面,改革不仅进行了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行之有效。4、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5、实权派冯太后的支持。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和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要利于百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要有魄力,不畏权贵,不畏旧势力,不墨守成规。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4.选官制度、赋税制度选官:九品中正制P38背景:①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遂无法推行;
②世家大族操纵,察举制滋生腐败
③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评价: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中枢机构: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P39赋税制度:租调制、北魏均田令P40(2020·全国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地方大姓名士势力仍然存在,尽管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而所用之人仍以大姓名士为多。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设置郡中正品第郡人,吏部据其品第加以任用,中正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的郡人充当。这样,在野的名士月旦变作官府品第,“核之乡间”变成访之中正。
根据九品中正制度的规定,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东汉时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从而使原来与政府不无矛盾的大姓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他们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一,概述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九品中正制。(1)特点:是在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的;曹魏的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
简评:九品中正制其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在实施过程中,最终成为门阀贵族垄断选官途径的工具;其初始选官标准突出了品行(人品)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最终人品还是由门第族望决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5.文化P42三教并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贵儒”和“尊道”;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环氧地坪课程设计
- 电子课程设计一周总结
-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 湖北省苗木课程设计
- 2020-2021学年重庆市云阳县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创新型企业员工知识产权管理与保密措施合同3篇
- 2022-2023年浙江杭州市临安区六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人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373
-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文具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水利工程承包人常用的表格(51个)
- 专题01:基础知识综合(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 日结工协议书日结工用工协议
- 行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 全新聘用项目经理劳务协议
-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 科学试题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汇编)
-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泰山学院
- 2023年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依据2023年版评审准则编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