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01东欧的社会建设改革与剧变020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

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

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体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

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乱了”

“僵了”

“垮了”“富了”

邓小平前苏联历任最高领导人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梦想与现实——探究篇)1、二战后苏联的发展状况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2、改革原因1)二战后,恢复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3)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4)斯大林的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材料: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斯大林体制存在的问题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生活必需用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苏联模式3.改革内容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玉米运动”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服从国家计划管理前提下自主经营;军事国防建设,国民经济更加畸形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租赁制、家庭农庄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突破没有突破根本触动偏离方向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忽视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9—1964.10)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趋于停滞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0—1982.1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3—1991.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秘密报告》传达后)一批大学生和工人聚集在第比利斯街道和广场上,他们提出了“不许批评斯大林”的口号。《苏共中央对传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所出现问题的应对和处理》启示:应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评价: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年轻的改革家能否力挽狂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玉米种植中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发展落后说”“政治体制僵化说”“民族冲突说”“苏共蜕变说”“西方和平演变说”“戈氏改革失败说”……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2)现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东德)八国。1、背景:①政治: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③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内容:国家改革内容效果局限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国家政治: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政治上:发扬社会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质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苏联出兵,扼杀改革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曾取得显著成效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布拉格之春被莫斯科严寒所摧毁3、东欧剧变

①表现:迷失改革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制度抛弃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②类型: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国家合并;分裂解体。③本质上都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体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东欧改革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改革、“和平演变”战略埋隐患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被镇压东欧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发生改变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剧变东欧改革:改革阻力重重,深受苏联影响。1989年剧变1989年通过暴力发生剧变1990年剧变1993年分裂1990年剧变1991年剧变1990年剧变并一分为五1990年3月剧变1990年10月合并1990年剧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借鉴与展望--反思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1954-1956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978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2010中共十九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沉重的枷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全面建小康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十月革命东欧效苏改革体制东苏剧变中国崛起探索照搬困境1917年1945年1956年1989年1991年1979年现在曲折复兴号高铁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青岛港农业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珠海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调整完善③发展经济、关注民生;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⑤改革要符合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启示小结:知识结构谢谢大家!1.(2024·周口)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A.体现了工业改革的盲目性B.提高了政府各部门行政效率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仍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D课堂训练[解析]据材料可知,改革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企业只不过由中央政府管理划归地方政府管理,仍受制于国家部门僵化管理,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改革的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政府管理企业部门的改革,排除B项;改革后的企业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控,并未扩大企业自主权,排除C项。2.(2024·重庆期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中国的农村改革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3.(2024·辽宁期末)1970年,勃列日涅夫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