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选必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以上均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必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本册必须具备的史学知识:唯物史观

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社会大厦的三层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②劳动者(最活跃因素)①生产工具(重要标志)③劳动对象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方式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工具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产品分配方式③人的地位和关系(劳作方式、阶级结构)生产方式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决定反作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农工商住行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六个专题单独呈现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过程,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冒顿鸣镝射马图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食物来源与获取方式

采集、渔猎现成的动植物为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木器、骨器

【问题探究】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哪些生活特征?(一)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采集渔猎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群居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生活方式社会关系(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材料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班固《白虎通义·号》(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思考:材料一、二、三对农业起源的解释有所不同?你的看法是?材料一认为人类因疾病困扰而产生农业;材料二认为由于人口增长,食物短缺而产生农业;材料三可得出气候变迁影响农业的产生;看法:农业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以上原因,还有人们掌握生产规律、生产工具的改善促使农业的产生。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3.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表现)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地区原始农耕原始畜牧西亚东亚美洲小亚细亚半岛是小麦、大麦原产地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玉米、甘薯的原产地大麦小麦水稻粟甘薯玉米甘薯小麦、大麦粟水稻玉米、甘薯农业起源的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2.C【详解】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2022·山东卷)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D.水稻、甘蔗3.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表现)河姆渡遗址陶猪罐骆马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地区原始农耕原始畜牧西亚东亚美洲小亚细亚半岛是小麦、大麦原产地距今9000年前,饲养绵羊、山羊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距今8500年前,贾湖居民饲养猪。后来,河姆渡居民饲养猪、狗距今6000年前,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骆马中美洲:玉米、甘薯的原产地(三)农业革命的意义(结合教材第3页4--6段)1、生产力: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2、生活方式:农业的出现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②促进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拓展延伸】: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第二次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3、科技:农业的出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埃及太阳历中国夏小正古代印度的天文、历法、数学(1到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记值)成就。古代印第安人:玛雅历、“零”的概念、20进制。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①天文、历法都获得较快发展;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三)农业革命的意义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古代西亚北非: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新月沃地农耕示意图(1)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2)社会生活: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①以麦为主,牛羊为辅②土地私有,王室和神庙占有大量土地③重视水利灌溉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小农经济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国家政策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生产分布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1.食物生产:2.社会生活:(二)古代中国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①北麦南稻②小农经济③精耕细作1、产生时间:春秋战国;2、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基本特点: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传统农业的个体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历朝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战国秦国都江堰、西汉龙首渠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三国)、筒车(唐朝)农具的更新: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唐朝曲辕犁(犁定型,后世沿用)耕作方法和制度的进步: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一年两熟、轮作制、天时地利、因地制宜、……精耕细作表现:①铁犁牛耕

②耕作技术

③水利灌溉(三)古希腊和古罗马:(1)食物生产:(2)社会生活:古希腊陶瓶(前6世纪)赶集的古罗马农民(1世纪)①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公民拥有土地,役使奴隶劳动)②古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和富人拥有更多土地,小农逐步破产。(土地国有家庭生产小农破产)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②因地制宜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①以大麦和小麦为主,同时大量种植葡萄和橄榄②普遍使用奴隶劳动③庄园制兴起,小农逐渐破产(四)美洲——印第安文明: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1)食物生产:(2)社会生活: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独特的阿兹特克农耕浮动园地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印第安人农耕图①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②私有与公有并存③重视充分利用资源地区农耕畜牧业社会生活亚洲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猪《汉谟拉比法典》规范农业生产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粟、水稻、豆、麻、黍猪、马、牛、羊、鸡、狗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南亚恒河流域(古印度)小麦、水稻、棉花马、骆驼种姓制度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大麦、小麦、亚麻、橄榄、葡萄绵羊、山羊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太阳崇拜、金字塔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大麦、小麦、橄榄、葡萄谷物与蔬菜轮作逐渐形成奴隶制大庄园中美洲:阿兹特克玉米、甘薯、马铃薯火鸡、羊驼“浮动园地”【合作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和西欧农业生产有那些差异?材料: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卢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1)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①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②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2)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①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②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三、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