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一些问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经历阵痛期。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玉米价补分离,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谷物种植者的收入。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前,从事谷物专业化生产的农户要承受改革阵痛,粮食生产经营者增收会遇到一些困难。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问题,许多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这制约着农业的发展,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我国农业用水方式仍比较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截至2016年底,我国没有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约1.6亿户,约占全部农户的70%。这些农户多是返乡的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农民工,他们在外出打工最佳劳动年龄过去后难以为城市所接纳,只得返乡务农。他们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经营主体,很难再离开农业和农村。这种情况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制约。

(摘编自张晓山《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必须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人才振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培养选拔振兴乡村的人才不能只盯着外面的世界,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要充分激发本土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现乡村振兴,还要筑巢引凤,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家等返乡创业,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拳脚、贡献才智。乡村振兴离不开领路人,鼓励、支持、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要靠各地政府部门敢担当、善作为,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政策支持。

要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在农村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向农村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能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自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以来,数十万大学生走进农村,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

(摘编自《以乡村人才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三:

目前,农业无人机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就是农药喷洒。一些国内的无人机企业已经在新疆等地的农田开展作业,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以新疆的棉田为例,实现机械采棉需要喷洒落叶剂,采用人工的方式成本较高,拖拉机开进棉田则会碾压棉花,导致减产。而使用无人机喷洒,不仅可以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还可以做到实时、均匀、准确喷洒,最大限度地减少渗入地下水的剂量。无人机更深入地介入农业领域,还将影响到农业全行业链条,推动农业技术革命。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智慧农业”,并强调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更多改变时代的力量。(摘编自何希《无人机推动“智慧农业"》)

1.下列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谷物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受到了影响,粮食生产经营者增收遇到了困难。

B.许多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我国农业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

C.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用水方式较为粗放,以致水资源紧缺,生态退化严重,农业环境不容乐观。

D.我国一半以上的农户没有流转土地经营权,这阻碍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才兴则乡村兴,所以必须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下足功夫,通过人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B.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人才返乡、吸引大学生人才,其中培养本土人才是最为重要的。

C.农业的发展需要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同时农村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D.农业无人机在新疆棉田的应用,说明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已有了成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慧农业”必将推动农业发展。

3.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农业发展这个话题选材的,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文本一:

没有名字的人们

李广田

“小谷子,小谷子。"女的站在自家门口,提高了嗓子,呼唤她的丈夫。

于是,也许从村外,也许从邻家,传来了那丈夫的应声:“来啦,来啦,马上就来啦。”

有时,也许夜已很深,她已经打发小谷子睡下了,却依然坐在油灯下做些针线,其实,却只是等待小谷子爹的归来。等到大门上一阵响,并喊道:

“小谷子,来开门啊!"

她便急忙把针线活计放下,去开了大门,把他迎了回来。

生活虽然十分苦,心情却并不太恶。他们夫妇已经都是将近三十岁的人,他们的小谷子已经满了三岁。他们夫妇俩一天到晚都是这样“小谷子,小谷子”地交相称呼。

他们从来不用名字称呼。他们除了在母亲怀里吃奶的时候就叫起来的乳名,并没有别的名字。

他的乳名叫小年子。他一直被人们这样呼唤着,直到有了小谷子,人家才不再叫他的乳名,而大都叫他“小谷子爹"。

她乳名叫冬妮子。等她长大起来,连她自己的父母也不再叫她“冬妮子”而只用乡下女孩子的通称:“妮子"。等她出了嫁,在丈夫家里自然就是“小年子家”,现在,当然就是“小谷子妈"了。

正当田地里在播种谷子的时候,他们家里添了小谷子这个生命,而当这个小生命有了“小谷子”这个乳名之后,他们就被人家称作“小谷子爹"或者“小谷子妈”。当他们第一次被人家这样称呼时,在他们心里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仿佛他们已经比从前尊贵了一些,又仿佛获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权似的。

他们有几亩沙田,有几间茅屋,有一只小狗,有两只母鸡,他们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日常用惯了的器物,对于这些,他们都有所有权。他们还在辛苦经营,梦想自己最好也有一头牛,有一套耕具,甚至一辆车,可是一直却还得不到。然而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这些都是身外的东西。如今,超过了这一切,他们却有了“小谷子"。小谷子,才真是他们自己的,有了他,他们就有了一切。当他们听到人家亲切地喊着“小谷子爹”或“小谷子妈"的时候,他们便不自觉地有着一种喜悦。

小谷子爹的母亲——就是小谷子奶奶,临终去世时就一再地对他们夫妇两个说:“我唯一的心事,就是要有孙子。”而且,孩子将来也许是很能干的,因为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能干,孩子将来要念书,念了书说不定会做大官的,“寒门生贵子”,孩子的相貌生得很好,应当说是福相。当他们吃过晚饭之后,当他们心里高兴的时候,或当他从外面回来向她告诉了什么新闻或奇谈的时候,他们用了慈祥的眼光望着小谷子那方大的脑壳,和那肥厚的耳廓,他们就会在心里做这种美梦。到了那个地步,小谷子自然已不是“小谷子”,他们自己自然也该有另一种特别称呼了。

他们实在想得太多。可是命运所赐给他们的却又未免太少。

有一天——我们就假定是这么一天吧——他正在田间工作,他也许正在想着“小谷子长大起来,就可以给我帮忙了"。他却听到他的女人在喊他:

“小谷子!小谷子!”

什么事呢?不会有什么事。可是他听那呼声有点特别,他就答应了,而且回来了,回到家,看见孩子躺在床上,乱滚着,哭号着,两只小手抱着自己的肚子。医药之于疾病,该是有些什么用处的吧,可是他们历来就不曾想到这个。

他说:“地里的庄稼要紧。就让小谷子在床上多睡几天吧,多给他喝些水。"这样吩咐了,他依然去田间工作。然而不过几天,孩子连水也不再入口,终于被他抱到田野间,埋入一个土堆里去了。

他们自然很悲痛,做妈妈的还放声号了几场,而做爹爹的却似乎并未下泪,他只是沉着脸,不说话,低低地叹息。他们觉得屋子里太空虚,天地间也太空虚,小谷子把他们的一切都带走了,而且带得很远很远,只除去一点尚未带走,那就是“小谷子”这个名儿。

“小谷子,你把大门关起来吧,天已经黑了。"

太阳落下去不久,他就这样吩咐他的女人,他已很少再有到街头或邻家去夜谈的心绪。

他的女人有时就对他说:“小谷子,你再添一件夹袄吧,秋风凉了。”他们还是“小谷子,小谷子"地互相呼唤,只是不再像从前喊得那么响亮。

(有删改)

文本二:

风波(节选)

鲁迅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救济李小二"的叙述方式及作用相同,文本一补叙了小谷子奶奶的临终嘱咐,丰富了故事背景。

B.文本一语言质朴、平易,“提高了嗓子”“把针线活计放下"脑壳”等口语化语言契合小说中的场景,也与人物身份吻合。

C.文本二“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写出了七斤夫妇的震惊,原本他们还抱有一丝的侥幸,但是赵七爷的话吓着了他们。

D.《风波》以辫子风波为主线,小说紧紧围绕两条辫子展开,一条是七斤已被剪掉的辫子,另一条是赵七爷始终留着的辫子。

5.下列对文本一后六段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觉得屋子里、天地间都“太空虚”,与《促织》中“夫妻向隅,茅舍无烟”,都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与生存状态。

B.太阳落下去不久,他就“吩咐"他的女人把大门“关起来”,与前文“开门"的细节形成对照,突出了人物的痛苦心理。

C.“小谷子,你再添一件夹袄吧,秋风凉了”一句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以秋风的“凉"来烘托人物心情。

D.写“他们”的呼唤不再像从前那样响亮,表现了底层人物生活的艰难与悲痛,暗示经历不幸后的“他们"已有所醒悟。

6.文本一中画线部分详细记述了对小谷子母亲的称呼的变化,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鲁迅以为做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请从以上两个文本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这一观念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①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竟劝而尚意②。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③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①置(jū)罔:渔猎之网。②意:同“惠”,即“德”。③臧获:古称奴婢。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横线上写出答案标号。

以容A取人B乎C失之子D羽E以言F取人G乎H失之I宰J予

9.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消除,与成语“开天辟地"的“辟”含义不同。

B.劝,指勉励,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劝”含义不同。

C.课,指考核,与我们常见的词语“劝课农桑"中的“课”字含义相同。

D.涂,同“途”,指道路,与成语“生灵涂炭”中的“涂"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不授予人才高官厚禄和决断政务的权力,就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和信任,也不会让百姓敬畏他,而他的事业也不会成功。

B.墨子列举了舜、伯益、伊尹和闳夭、泰颠等人的事例,说明圣君在选拔人才时不看重地位的高低贵贱,而以人才的能力为重。

C.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

D.孟卯夸夸其谈,赵括纸上谈兵,最终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祸患,韩非子认为,这是君王只看重口舌之辩的过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

(2)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墨子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唐]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14.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包含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2)《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高考冲刺过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近日收官。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不是简单呈现琐碎的日常的《你好生活》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娓娓道来。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好生活。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7.下列和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_)。“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源源不断B.触手可及空穴来风泾渭分明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空穴来风非此即彼源源不断D.触手可及杞人忧天非此即彼取之不尽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长征胜利万岁》的长征精神,到《大战中的插曲》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民族自强精神、《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香港顺利回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的抗疫精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光风霁月的胸怀气度、振兴中华的伟大构想、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战天斗地的忘我牺牲、统筹全局的科学决策,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自强之路,创造了一个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举和奇迹,形成了鼓舞我们砥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至今日,新时代的美好蓝图已经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中国发展的迅猛势头也引发了西方国家的围堵封锁,我们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暗流涌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意志、胸怀品格、战略智慧,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强国路和复兴路请你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用水方式较为粗放,以致水资源紧缺,生态退化严重,农业环境不容乐观”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我国农业用水方式仍比较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可知,题干曲解文意,强加因果。

2.【答案】B

【解析】“其中培养本土人才是最为重要的”错。根据材料二“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可知,三类人才都很重要,并没有提到哪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3.【答案】①材料一主要讲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些问题;②材料二主要讲如何实现人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③材料三主要以农业无人机为例,探讨“智慧农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一些问题"可知,材料一侧重讲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些问题;根据材料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必须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人才振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可知,材料二主要讲如何实现人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材料三“目前,农业无人机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就是农药喷洒"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智慧农业’”可知,材料三主要以农业无人机为例,探讨“智慧农业"的发展。

4.【答案】A

【解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救济李小二”这一情节的叙述方式是插叙;文本一中交代小谷子奶奶的临终嘱咐这一情节属于补叙,二者的叙述方式和作用不同。

5.【答案】D

【解析】由文本一第十八段“他们觉得屋子里太空虚,天地间也太空虚,小谷子把他们的一切都带走了,而且带得很远很远"可知,小谷子的父母在小谷子去世之后非常悲痛,情绪低落,但并没有体现出他们“有所醒悟”的状态。

6.【答案】①画线句子中“冬妮子"妮子”“小年子家"小谷子妈”的称呼变化,呼应了文章的标题。②揭示出主人公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状态。

【解析】由文本一画线句“她乳名叫冬妮子"等她长大起来……只用乡下女孩子的通称:‘妮子’。等她出了嫁,在丈夫家里自然就是‘小年子家’,现在,当然就是‘小谷子妈’了”可知,这些称呼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依附于家庭中的其他人——先依附于父母,再是丈夫,后来是儿子,她始终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她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已被剥夺了取名字的权利,呼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有名字的人们”。

由文本一第七段“他们从来不用名字称呼。他们除了在母亲怀里吃奶的时候就叫起来的乳名,并没有别的名字"可知,主人公从小就生活在封建的文化环境中,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已经习惯并认同了自己没有名字的事实,揭示出他们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状态。

7.【答案】示例:文本一。①文章描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农村千百万“没有名字的人们”中的一对夫妇。他们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思想已麻木不仁。②他们安于贫困的现状而不思变革,只是期望将来,做着“寒门生贵子"的美梦,却没想过小谷子即使长大成人他也只能重复先人的足迹。③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状态并非他们自己的过错,是过去的封建社会影响了他们,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作者把他们的痛苦、希望,以及愚昧落后揭示出来,引起大众的反思,进而重塑我们民族的灵魂。

【解析】以文本一为例。由原文“他们夫妇已经都是将近三十岁的人,他们的小谷子已经满了三岁。他们夫妇俩一天到晚都是这样‘小谷子,小谷子’地交相称呼”“小谷子把他们的一切都带走了"可知,小谷子的父母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大农村千百万“没有名字的人们”中的一对普通夫妇。他们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小谷子去世后,他们便失去生活的希望,整天浑浑噩噩。

由原文“生活虽然十分苦,心情却并不太恶"孩子将来也许是很能干的……‘寒门生贵子’,孩子的相貌生得很好,应当说是福相”可知,小谷子家境贫困,但他父母却安于现状,从未想过改变,将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小谷子"身上,幻想通过孩子改变命运。从未想过小谷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最终可能步他们的后尘。

由原文“他们从来不用名字称呼”“他们实在想得太多。可是命运所赐给他们的却又未免太少"可知,不思进取、麻木不仁的状态并非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封建社会剥夺了他们取名字的权利,他们只能通过麻痹自己来应对艰难的生活。作者通过展现他们的苦痛与悲哀,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进而重塑我们民族的灵魂。

8.【答案】CEH

【解析】“以容取人乎”与“以言取人乎"结构一致,“失之子羽”与“失之宰予"结构一致,应分别停顿,单独成句,在两个“乎”和“羽"后停顿。

9.【答案】C

【解析】A项,正确。消除;开辟。含义不同。句意:去除私怨。/开辟天地。B项,正确。勉励;奉劝。含义不同。句意:没有不争相勉励而崇尚德行的。/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C项,错误。考核;督促。含义不同。句意:考核他办事的成效。/勉励督促百姓积极生产。D项,正确。同“途”,指道路;泥沼。含义不同。句意:看马跑到终点。/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

10.【答案】A

【解析】“君王……就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和信任,也不会让百姓敬畏他"错误,由原文“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可知,是不把这三样授予贤者,百姓就不会尊敬信任和畏惧贤者,而不是君王。

11.【答案】(1)所以在那时候,即使是享受厚禄、高居尊位的大臣,没有不心存敬畏(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的。

(2)所以明君任用的官吏,宰相必定是从地方小吏中起用的,猛将必定是从士兵中挑选的。

【解析】(1)“虽”,即使;“莫”,没有;“施”,处理政务。(2)“起”,起用;“起于州部"发于卒伍”,状语后置;“发”,挑选。

12.【答案】①墨子认为选拔人才应不分贵贱、重德尚贤;②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而要从基层提拔。

【解析】①由原文“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可知,墨子认为选拔人才应不分贵贱、重德尚贤;②由原文“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而要从基层提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以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任用有德的人并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夫或工匠,有才能就选拔他,授予他高的爵位,赐给他丰厚的俸禄,任命他做事,给予他决断政务的权力。常言道:(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会相信他;政令不决断,百姓就不会畏惧他。(圣王)把这三样授予贤者,不是因为他的贤能而赏赐他,而是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成功。因此在那时候,按照品德高低而依次序出任官职,按照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而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所以做官的人没有永远的尊贵,百姓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低贱。有能力就选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于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交给他政事,(于是)天下太平;禹在阴方这个地方选出了伯益,交给他政事,(最终)把天下分为九州;商汤在厨房里发现了伊尹,交给他政事,灭夏建国的谋略得以实现;文王在捕猎者的行列间提拔了闳夭和泰颠,交给他们政事,西方的诸侯从此归顺服从。所以在那时候,即使是享受厚禄、高居尊位的大臣,没有不心存敬畏(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的;即使是农夫或工匠,没有不争相勉励而崇尚德行的。

材料二:

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容,孔子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发现他的品行与仪表不相称。宰予说话高雅有文采,孔子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智慧不如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我出了差错;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我出了差错。"所以凭借孔子这样的智慧,还有看人用人失误上的感慨。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胜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在听辩时比孔子更加迷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现失误呢?所以魏国听信孟卯的辩辞,导致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马服君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灭顶之灾。这两次祸患都是任用能言善辩之徒失误造成的恶果。铸剑只看掺锡的多少和炉火的颜色,就是欧冶子也不能断定宝剑的质量;用它到水面上砍杀鹄雁,在陆地上劈斩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对它的利钝判断错误。只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和看马的外表,就是伯乐也无法判断马的好坏;要是给马套上车驾车上路,看马跑到终点,就是奴婢对马的优劣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只看人的相貌、衣着,只听他说话议论,孔子也难以断定士人的能力大小;在官位上来试用他,考核他办事的成效,就是平常人也能分辨出他是愚笨还是聪明。所以明君任用的官吏,宰相必定是从地方小吏中起用的,猛将必定是从士兵中挑选的。有功的人必定赏赐,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丰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位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爵位高俸禄厚,官吏都会尽职尽责,这才是称王天下的道。

13.【答案】C

【解析】“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有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

14.【答案】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出塞的战马。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15.【答案】(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6.【答案】《你好生活》将宏大的时代命题娓娓道来。它不是简单呈现琐碎的日常,而是展示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

【解析】首先确定主句:《你好生活》将宏大的时代命题娓娓道来。再将《你好生活》的内容“不是简单展示琐碎的日常"和“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按照“不是……而是……"的逻辑关系组成短句。

17.【答案】A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是比喻,把“民宿”比作“金果银果"。A项,比喻和通感;B项,夸张;C项,互文;D项,借代。

18.【答案】A

【解析】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手一伸出去就能触摸到。“近在咫尺”一词常与“远在天涯"相对应,“触手可及”侧重于“能触摸到"。语境说的是互联网拉近了我们与远在天涯的人的距离,故用“近在咫尺”更合适。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从词语使用对象来看,此处的对象是“担心"而非“消息”,故用“杞人忧天"更合适。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非此即彼: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二者必居其一。语境强调的是线上与线下的界限不分明,故用“泾渭分明”更合适。源源不断:形容连续发生,没有间断。取之不尽:形容很丰富,用不完。“源源不断"后可以跟动词,而“取之不尽”后不能跟动词。根据语境,此处只能用“源源不断"。故选A。

19.【答案】A

【解析】括号前的内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作用,即提高了社会交往的效率。括号后的内容讨论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由此可以判断,括号内的内容要承接前文的社会交往,据此可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社会交往”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属于并列关系,不属于递进关系,排除B项。故选A。

20.【答案】B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