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5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5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5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5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

语文试题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5.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伐者无功”和成语“党同伐异"中的两个“伐”意思不同;“良贾深藏若虚"和成语“余勇可贾”中的两个“贾"意思不同。

B.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C.刑名,指战国时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在《史记》中,“列传”主要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管仲、苏秦、荆轲等。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选文中“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

B.韩非治国有独到见解。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

C.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9.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①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苏轼在密州获悉自己又将调任他处,遂登上超然台写下此词。②马耳、九仙:均为山名,都在密州诸城县西南。③使君:文中指的是作者自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山与天相连,景象阔大,再写词人登台所感,表现出超然心态。

B.下阕描写鸥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先写蜷缩在一起的静态,再写离飞时的动态。

C.尾句以景结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词人曾在“垂柳下,矮槐前"留下欢声笑语。

D.整首词描写了词人月夜所见的实景,极富画面感,并借此抒发了个人情怀。

10.本词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都写到“凄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13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人要自我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3)自我夸耀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长久。《〈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他对世界,在极端的()里有细致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庄子是表情古怪的,这是因为我无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宽厚仁爱的;孟子是正气凛然的;韩非子是()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

13.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不可理喻蔑视冷峭阴沉B.捉摸不透包容冷峻深沉

C.捉摸不透蔑视冷峻深沉D.不可理喻包容冷峭阴沉

14.选文中涉及了先秦诸子,下列与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采用语录体的方式,言简意赅。该书内容丰富,其中,曾皙表达了充满诗意的志向,其子曾参认为士应当“弘毅”,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B.《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较系统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了“四端”的观点。

C.《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五石之瓠》中庄子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庄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创造了许多成语,如“切中肯綮"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明了独到的思想观念,如“一死生,齐彭殇";还引申出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如“庄生梦蝶”。

四、文言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贼者也仇视譬如为山堆积

B.要誉于乡党求取致知在格物推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天下归仁焉称赞

D.君子喻于义明白若火之始然……的样子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B.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C.一日克己复礼D.小子何莫学夫《诗》

1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B.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

C.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D.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昔者,吾舅死于虎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燕王,吾所立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9.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见贤思齐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必先诚其意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②自见者不明:看见

B.①跨者不行:跨大步②自矜者不长: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②自知者明:知识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儿成而败之B.千里之行复众人之所过

C.贼其君者也不失其所者久D.凿户牖以为室是以圣人欲不欲

2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复众人之所过复:补救

②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树立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

④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⑤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考虑

⑥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攻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在明明德

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论语〉十二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其安易持(《〈老子〉四章》)

C.譬如平地(《〈论语〉十二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D.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不耻相师(《师说》)

25.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冬,与越人水战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B.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C.①自是者不彰②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D.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其未兆易谋

26.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

B.“四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D.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儒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而墨家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27.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迩:近

⑥故贼人以利其身贼:盗贼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

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

2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D.不足以事父母

五、写作(60分)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③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

④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

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BA.“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C.“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曲解文意,原文为“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是混淆,而非颠倒;D.“核心之一"混淆范围,原文为“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2.BA.“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选项表述绝对了;C.“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错,原文为“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文中是“几乎”,选项扩大了范围;D.“看其出身的高低”错,原文为“‘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选项曲解文意。

3.D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属于学习方面的,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4.①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②然后,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③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二、(一)5.A句意: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非为人口吃”,“口吃"是韩非的特点,之间不断开,排除BD;“俱”是“事"的状语,“俱事荀卿”是介绍两个人都是荀卿的学生,之间不断开,排除CD。

6.DA.正确。夸耀;讨伐、攻击。句意: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B.正确。C.正确。D.错误。“‘列传’主要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如孔子、……"错,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

7.BB.“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错误,原文第三段“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意思是“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可知只是韩非痛恨君王不能凭借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

8.(1)(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赘行”,赘瘤;“物”,人们;“处”,为,做。)

(2)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疾”,痛恨;“务”,致力于;“执”,掌握。)

参考译文:

材料二: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宫,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外表看上去却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老子是一位隐君子。社会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志向不同,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贤能之士,反而提拔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历史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然而韩非深深地明了游说的困难,他撰写的《说难》一书讲得非常详细,但是他最终还是死在秦国,不能逃脱游说的祸难。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所作,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韩子引用法度作为行为规范,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老子树立教化,追求心境洁净,不受外扰。他的学说在东边的鲁地受到推崇,他的足迹却去了西部的边疆。权谋用术,《说难》极其智慧。可悲啊,他周密防患,最后却在李斯手上终结。

(二)9.DD.“整首词描写了词人月夜所见的实景”错误,词中不仅有月夜所见实景描写,还虚写了词人对即将离开密州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惆怅之情。

10.①本词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不愿离开密州,以及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叹。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感伤以及因对亡妻的无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

本词中“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写人间世事凄凉沧桑,一回头就成为过去。直接表达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的凄凉之叹,饱含了词人对前半生的凄凉感慨,又有时光飞逝之感。而“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意思是说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在一起留下的欢声笑语,末尾三句是虚拟之景,以景结情,诗人想要留住这一番美景,再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出了对密州的山水的留恋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直接表达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悲凉以及因对亡妻的无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大意是: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在最后料想今后伤心处,便是明月照耀下的长满矮松树的山岗。以景结情,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可见本词中的“凄凉"是因即将离开密州而产生的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带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凄凉”则是因梦中与亡妻相见而产生的深切哀痛和思念之情。

(三)11.(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就有道而正焉

三、13.C第一空,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捉摸不透:难以捉摸、难以猜测、难以预料。结合原文“庄子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可知,说明了他的神情让人难以揣测,所以选用“捉摸不透”。第二空,蔑视:小看,轻视,轻蔑鄙视。包容:宽容。结合原文“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可知,此处是说庄子对世界的轻蔑鄙视,所以选用“蔑视”。第三空,冷峭阴沉:指思想感情不外露,脸色阴暗。冷峻深沉:形容冷气逼人、神态严峻。结合原文“孔子似乎是宽厚仁爱的;孟子是正气凛然的;韩非子……"可知,此处是说韩非子严峻的特点,所以选用“冷峻深沉”。

14.DD.“创造了许多成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错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

四、15.BA.“自贼者也"的“贼”,伤害,句意: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C.“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指安定或太平,句意:国家安定然后天下才能太平。D.“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16.BA.“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B.“辞让":谦让不受,客气地推让。古今同义。C.“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D.“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17.DD.得:处事得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得宜。

18.AA.①“者”,助词,“……的人";②“者”,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不译。句意: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B.“所”,都是所字结构用法。句意: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燕王,是我拥立的。C.“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却。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看见了却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却同没有听见一样。D.“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句意: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把沛公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王。

19.BA.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B.形容词作名词,贤人;C.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彰明;D.形容词使用用法,使……真诚。

20.BA.①句意:揉和陶土做成器皿。②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明显。见:显露。B.①句意:跨大步行走的人走不远。②句意: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C.①句意: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②句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刚强、果决。D.①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②句意: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知:了解。

21.DA.“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但”。句意:肉体死亡但精神仍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B.“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走很长的路。/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C.“其"都是代词,可译为“他,他的”。句意: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一个人不把他精神的住所弄丢了才能长久。D.“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

22.C②“树:树立”错误。“树”,种植。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⑤“虑:考虑"错误。“虑”,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⑥“攻:攻击”错误。“攻”,治疗。句意“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

23.AA.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B.前者,长久站立/后者,立身于社会。C.前者,为,做/后者,据有,享有。D.前者,明察/后者,彰明。

24.BA.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德的人/大的东西。句意: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B.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显。句意: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安,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局面。句意: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C.形容词作动词,填平/接近。句意:譬如填平洼地。/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D.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耻。句意:不把稀贵之物看得很贵重。/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5.CA.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在早上;句意:冬天,跟越国人在水上作战。/早上悟到了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B.形容词作名词,贤德的人/硬度;句意: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C.①意动,认为正确/②使动,使……亏损;句意: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而让自己获利。D.名词作动词,种/出现征兆。句意: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出现征兆前易于谋划。

26.DD.“儒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而墨家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错误。应该是儒家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墨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27.CC项,“天下归仁焉”的“归"应解释为称赞、称许。“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作动词,解释为残害。

28.DA项,“内”同“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B项,“要"同“邀”,求取。“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C项,“然”同“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D项,不含通假字。“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9.BA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B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翻译为:人们看见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了。入:动词,掉入。C项,“知止而后有定”翻译为:懂得目标所在然后才稳定。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D项,“不足以事父母”翻译为:不足够用来侍奉父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五、审题指导

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写作时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另外,此题目在审题上还要求以年轻人的角度写,要结合这个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将自己的理想、奋斗、豪情等与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结合起来。

明确“名句"含义,是立意前提。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释义: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3.“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

释义:国家的强盛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学校、学习)。

4.“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释义: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没有行动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在行动中。

5.“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

释义:不管山有多高,只要我们肯攀登,我们总会站在山的顶上,让山在自己脚下(不如人高);不管路有多么长,只有肯走,就没有我们到达不了的地方(路是脚下走出来的)。

6.“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释义:表现了诗人自信豁达、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寄托了宏大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在此基础上,再选出两三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进行整合立意,如:

①⑥自知自信自强

①②⑤发愤图强,逐梦青春。

②③⑥立志成才,勇担社会责任。

④⑤坚定理想,实干兴邦(行动为实,梦想成真)(用汗水浇灌理想之花)。

⑤⑥坚定信心,奋斗不息(艰苦奋斗,助推中国梦)。

优秀题目

《立志成才,奋斗不息》《自强不息,勇敢逐梦》《用实干浇灌理想之花》

《以我之微光,铸国之荣光》《逐梦趁青春,实干结硕果》《以理想为箭,以实干为弦》

《点燃实行的火炬,照亮青春的梦想》《自强共自信一色,成功与幸福齐飞》

精彩开头段

①长路漫浩浩,理想无疑会引领我们迈向成功的彼岸,而那沿途遍布的花之馨香,必是逐梦青年以辛勤的汗水浇灌而出。这漫漫长路我们须与自信为伴,须以梦为马,须勤奋实干,才能不辜负这个最好的时代。

②孟郊曾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草枯能又绿,花谢能再开,唯独人无再少年。而今,站在历史节点上的我们,理应争做一个奋发进取、怀鸿鹄之志的青年,以我们小小的光亮,汇聚成国家的荣光。

精彩结尾段

①自信是成功之必要条件,自知是量力而为之前提,自强是不畏艰苦之要素。我们当代青年要在自信中不忘自知,在自知中实践自强,使三者水乳交融,这样才能够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再续荣光。

②逐梦就像爬山,山脚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上,云海苍茫,群山隐约。只有那自强之人,才能坚定理想,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追梦之少年,应心系鲲鹏,翱翔于九万里长空。我们一起坚定信心,努力拼搏,争做不朽之盛事,担复兴之重任。

④青春之海,辽阔无边,却又暮霭沉沉。我们要在这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脱颖而出,就要确立好人生航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的青春才能熠熠闪光。

⑤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在这最好的时代,少年们应砥砺前行,等到春风得意,等到万物可期,愿你我皆做正午的骄阳,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⑥用跋涉拉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这个风华正茂的最好时代,点燃实行的火炬,照亮青春的理想。

范文展示

仰望星空,足履实地

①李大钊曾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辈青年,风华正茂,身处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代,理应仰望星空,足履实地,以己之微力,铸大国之昌盛。(开头段完成点材料、展文采、亮观点3个任务)

②我辈青年理应树立远大理想,仰望星空。(运用并列式结构,且分论点单独成段。)

③诗人孟郊曾吟道:“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少年立志,则有明灯指引,不至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迷惑了心智。毛泽东离乡赴学时写下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年毛泽东,心怀鸿鹄之志,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指引他前进,理想促使他进步。后来毛泽东历经重重磨难,依然没有泯灭心中的理想。理想照进现实,才有了这锦绣山河,才有了这盛世中国。被毛主席称为“八九点钟太阳"的我们,也应向毛主席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比引用更加高级的是化用和截用。如第3段“八九点钟的太阳”第5段“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都属于截用。)

④我辈青年理应知行合一,足履实地。

⑤星空固然璀璨耀眼,但是如果缺乏实干,则理想无所依附,而成了空中楼阁。实干缺席,佛系就大摇大摆。佛系的无数种定义,在这个虚无主义盛行的年代,开出气泡一样的花朵。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专注研究唐诗。他目不窥园,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