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FIFTH?HAPTER

第五章文言文阅读

——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专题微语]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

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r

-------------11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一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

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

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

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

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

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

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

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

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

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

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

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

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

(1)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

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

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

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

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2)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

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3)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

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U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

一、文体特点和阅读任务

(一)文体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

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

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

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

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

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

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

(1)人物的基本情况。

(2)人物的主要事迹。

(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

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②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工

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③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

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

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

(1)结构与线索

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

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

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

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

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哪个人物的姓名、

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

写这个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

的个性特征。

(2)用语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

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

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

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

称“通明”。

(二)阅读任务

1.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

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

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0

2.知人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

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

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

品行。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而

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而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等是完成人物传

记阅读的重点。从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

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

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

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

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日”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

史氏曰”等,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加以体味。止匕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

夹杂着一些对事件的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

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

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传记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

月,以治行征,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更帮推举大

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

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隐不

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2不,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缀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

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

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

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亓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

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史变尚

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

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

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

卒于家。(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整体阅读・(8~10分钟)」

第一步:粗读——整体概览。(粗读正文,浏览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勾画:圈点出显示传主主要任职时间、地点及所做事情的词语,标明显示传主性格

作风的词语。

答案(1)传主事迹方面: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授给事中;力请起废;抗疏请并议,

再疏论劾;上疏持勘议甚力;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复上疏极论。

(2)性格作风方面:患乏才;劲直敢言;忧。

2.明事知人:概括出孙振基的主要事迹和性格作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事迹:治理有政绩;请求起用贤才;围绕科场弊案,大胆直言,上疏弹劾,一直

坚持多年。

性格作风:刚强正直,敢于进言;勤于治政;爱惜人才。

r做题验证•(约分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

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

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

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

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答案C

解析此句中,“会”是“恰巧”的意思,从而排除A、D两项。“礼部侍郎”是官职名,

在此句中后面有“议黜学贤”,可见此句中“礼部侍郎”为主语。“未得命”结构完整,排

除B项。故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与“拜”“召”“陟”等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答案A

解析“陟”是晋升、进用的意思,而不仅仅是“授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

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

求重新起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

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

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言,最终使皇帝改变主意。

答案D

解析“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文中无此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授官莘县知县,调到政务繁重的

安丘。万历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授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四十年十

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时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

振基于是极力请求起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摒弃。汤

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发榜后,士人议论强烈。知贡

举侍郎吴道南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

恰巧进士邹之麟任校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

宾尹的事一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

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麟,

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

新审议。

当初,汤宾尹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

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

揭发褚生梅振祚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一向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

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

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亓

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

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

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亓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

调到外地。

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任谏官仅半年,多次进谏。离开后,科场的争议还没有平息,

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安慰韩敬。孙振基谨慎地代

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结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汤宾

尹、韩敬有外援,朝廷又多帮助,所以议论长久不能决定。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

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开,在家中去世。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考点要求]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

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I」、者、之。(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

省略和词类活用。(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

--------------------------------------------Q全国1-------------------------------------------

一、(2016•全国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金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

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苜: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喳%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

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可议,出劫禁物法,盗得不死。芸抄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

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承,辽使

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口:“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

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

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

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尊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整体阅读•(8T0分钟)」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勾画:圈点出显示传主主要任职时间、地点及其所做事情的词语,标明显示传主性

格作风的词语。

答案略。

2.明事知人:

(1)文章重点叙述了曾公亮的哪些主要事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任会稽知县,为百姓解除水患。

②任郑州知州,政声卓越,治所夜不闭户。

③任京官时,针对民偷盗一案,据理力争,使案子改判;及时止住了边境契丹人的违约行为;

在辽使拜见皇帝一事上维护了国体。

(2)概括曾公亮的性格作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官有才干,有政绩,通晓典章制度。为人深沉,思虑周密,老谋深算,天性吝啬。

「真题训练•(约】0分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先大致弄清所给句子的意思。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曾公亮的政声卓越,治所夜不闭

户;二是过客丢失财物的具体事例。理清了这件事的逻辑顺序,再抓住“盗””他

境”“尝,,“公亮”“殆”“耳”等关键词语就很容易选了。

题型归类:文言断句题

对应考点:B—(5)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C项“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具体工作的官吏,并不能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题型归类:古代文化知识题

对应考点:B—(4)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

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

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

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

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原文“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意即派人把皇帝的旨意告诉赵滋,从而止息了边害。

C项中“调解”一词不当,也并非“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属曲解文意。

题型归类:文意概括和分析题

对应考点:C—(2)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审出得分点:锡,虔,安,“是不虔君命也”句式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蜴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

能心安吗?

解析“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虔”,恭敬;“安”,心安;“是不虔君命也”,

判断句。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审出得分点:责,救正,固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固”,加固。

题型归类:文言翻译题

对应考点:B—(3)B—(5)

「补充训练•(约5分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田镜湖旁,每零湖溢患:担心

B.牛劫禁物法,盗得不死比:比照

C.帝不以,辽使至不能见豫:准备

D.安石德其助己德:感激

答案C

解析豫:安乐。“不豫”是皇帝身体不适的委婉说法。

2.翻译下列句子。

(1)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曾公亮上报说:“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

吧。”(得分点:“报”,“殆”,“嗖”字推断)

(2)位居宰相首位的韩琦时时向他咨询。[得分点:"首相","咨访"(同义复词),"焉"]

(3)(他)知道皇上正宠信王安石,(因此)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的所有事务,一概听从,

但表面上好像不赞同王安石的样子。(得分点:“方向”,“阴”,“若不与之者”)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在镜湖旁种

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溢。曾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

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

的人隐藏起来了吧。”(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

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宰相首位的韩琦时时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

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

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它虽是强盗行为,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法令,偷盗的人没有被判

死刑。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

生出事端。曾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力、?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

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曾

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不能接见,

命曾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曾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

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熙宁

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

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当初

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他)知道皇上正宠信王安石,(因此)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

革的所有事务,一概听从,但表面上好像不赞同王安石的样子。曾经派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

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

曾孝宽至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

固宠幸。

二、(2017•全国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小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

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

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与号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

号目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

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

而室宇修整,仓康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考,道俗义旧,

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

赏匚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苧?去职。居丧以孝称,眼限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

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

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威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

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钳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

多将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承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整体阅读•(8T0分钟)」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勾画:圈点出显示主要时间及传主事迹的词语,标明显示传主性格作风的词语。

答案略。

2.明事知人:

(1)文章重点叙述了谢弘微的哪些事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继从叔,只接受新家数千卷书籍,全不关心其余财物。

②乌衣之游,常能简言服众。

③照顾亡叔家人及产业尽心尽责,清正廉洁。

④事母至孝,事兄如父。

(2)概括谢弘微的性格作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热爱读书,富有才学,严肃正直,笃于亲情,临财清廉。

「真题训练•(约10分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

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

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

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

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解析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其次,理清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人物关系。(1)谢弘微“童

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2)过继后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明。(3)谢混向谢思夸赞谢弘

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同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童幼时”,提示语"日",

虚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解析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

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

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

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

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

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

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

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

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解析“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的是谢混,不是谢弘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审出得分点:严正,循,党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

常礼。

解析“严正”,严肃正直;“循”,遵守;“党”,亲族。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审出得分点:臧否,以,乱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臧否”,褒贬;“以”,介词,用;“乱”,打乱,扰乱。

「补充训练•(约5分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文中的“从叔峻”中的“从”即为此意。

B.乌衣巷,指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

得名。

C.服阕,又称“服除”,“阕”为“终了”之意,“服阕”乃“守孝期满除去孝服”之意。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己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赠典”是古

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

答案D

解析“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错,应为“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而

举行的典礼”。

2.翻译下列句子。

(1)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节俭,而嗣父家产业都很丰盈。(得分点:“俭”,“而”,

“所继”)

(2)谢弘微经营料理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收入或支出一文钱、一尺布,都有文簿记录。

(得分点:“事”,“一钱尺帛”,“文簿”)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

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

叔谢混以了解人闻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

沉早慧,将来定会成为才能出众之人,能有这样的儿子,可以心满意足了。”谢弘微自己家

里一向贫穷、节俭,而嗣父家产业都很丰盈,但他只承继了嗣父的几千卷书,其他遗产俸禄,

全不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结交,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

谢弘微等人以文学互相赏析而聚会。常常共同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每每以简要的话说服他们,谢混特别敬重珍视他这

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杀。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

谢混家里的事情托付给谢弘微打理。谢弘微经营料理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收入或支出

一文钱、一尺布,都有文簿记录。宋武帝做了皇帝,晋陵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自从谢混被

诛杀,到这时已经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丰满,门客和供役使的人与平日无异,田地开

垦,比过去还有所增加。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为此流下了

眼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

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当初,太祖镇守江陵的时候,谢弘微做主管教育的文学一职。

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因为孝顺被人称赞,超过了服丧的期限还在吃蔬菜和素食。他的哥

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只吃蔬菜和素食,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然除

去,却仍不吃鱼和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极其友爱和

睦,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是非,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

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财富千万,园宅十几所,奴

仆还有几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自己用私人的俸禄将她埋葬。谢弘微说:“亲戚争财产,

非常被人看不起。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会穷乏,身死以后,这些财产还有

什么用呢?"元嘉十年去世,时年四十二岁。皇上十分哀痛叹惜,让二卫千人办理丧葬事务。

追赠他为太常。

■Q全国口

一、(2016•全国H)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承辽东,疏陈安

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笔修。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平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

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

焰,即牛竽与木耳家亦谨避其锋矣。哆丁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

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

登云危,帝竟留于不下。久之,疏论更帮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

天巡抚李冰、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

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

以后呢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配何,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

刚直耀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

半。夫自举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拓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

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镀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

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鸳不下,遂移渗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整体阅读・(8~10分钟)」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勾画:圈点出显示传主主要任职时间、地点及其所做事情的词语,标明显示传主性

格作风的词语。

答案略。

2.明事知人:

(1)文章重点叙述了陈登云的哪些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万历十六年六月上疏弹劾贵妃一家为非作歹之事,不久,又检举多名重臣。

②在考选科道之际,上疏陈述朝中言官之弊,建言选用时要慎重。

③巡视河南,向皇上如实汇报灾情,使皇帝派人赈济灾民。

(2)概括陈登云的性格作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不畏权贵,体察民情,关心百姓。

「真题训练•(约10分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阵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

解析关键在弄槿句意。所断之句由三个句子构成,一是“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

士之流”,陈述了郑承宪的罪恶;二是“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陈述了陛下的做法,为下

句做铺垫;三是“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陈述了郑承宪妻子的罪

过。明白了这些,选对就很容易了。

题型归类:文言断句题

对应考点:B—(5)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在表述“移疾”时,将个别现象扩大为全部的内容。大多数时候,“移疾”是用上书

称病的方式请求退职。

题型归类:古代文化知识题

对应考点:B—(4)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

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

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

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

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解析对关键词语理解有误。“赍”是“持有、携带”之意,不能理解为“筹措”。另外,

B项用了推断进行干扰,原文写了陈登云检举多名重臣,并未写检举后的结果,选项表述“其

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这个结果可从后文“朝右皆惮之”推断出来。特别说明:

C项也错,原文“擢京卿”不能理解为“被提拔进京”,“京卿”是一种官职,这一点从原

文“以久次当擢京卿”可以看出。陈登云这段话说的主要是“言官”“谏官”,非“在朝

者”。

题型归类:文意概括和分析题

对应考点:C—(2)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龈黯,多不能安其身。

审出得分点:胜,胡酷,安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解析“胜”,禁得住;“龊酷”,抵触,排挤;“安”,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审出得分点:啖,矢,囊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啖”,吃;“矢”,通“屎”,粪便;“囊”,名词用作动词,用口袋装。

题型归类:文言翻译题

对应考点:B—⑶B—(5)

「补充训练•(约5分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球辽东按:巡视

B.由贵妃家阴沮之沮:阻挠

C.安望其加蒙直绳抗颜:冒犯皇帝的颜面

D.累程不下寝:搁置

答案C

解析抗颜:态度严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

C.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即把臣子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

议也不批复。

D.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其职责

是在朝规谏皇帝,出朝奉命巡视,主要是纠察百官之失。

答案B

解析太后不住在中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

召回朝授予御史。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

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

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

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

交结术上一类的人。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

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用巧言蛊惑朝廷士绅。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

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

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

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

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

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奏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沫、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奏告礼部侍郎韩世能、

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臣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

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

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

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

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

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

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

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

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锤化民带着国库中的银币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

视地方,裁断事情严厉。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被搁置不下发,于

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二、(2017•全国H)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惠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惑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尊者。意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日:“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造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慧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熹。熹年末二十.既引见,即除

为即牛,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意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

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意素与奉善,数遗书切审之,而谗者因言意与奉合谋,帝以

为疑。及奉败,帝得意书,乃惊曰:“赵惠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

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惑下由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华孝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牛带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

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愚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其年.迁惠平原本亨。时平原多盗贼,意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年者数

千人。意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亭呼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

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

木砂,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意粤边事,思为久长规。建

初五年,意疾病,帝亲幸视。及重,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日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意传》)

r整体阅读・(8~10分钟)」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i.圈点勾画:圈点出显示传主主要任职时间、地点及其所做事情的词语,标明显示传主性

格作风的词语。

答案略。

2.明事知人:

(1)文章重点叙述了赵意的哪些事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轻时义释仇家;更始初,信降对手;做怀令,拒绝求情,严惩豪猾李子春;任平原

太守时,推举义行,诛锄奸恶;官拜太尉,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2)概括赵意的性格作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耿直磊落,秉公执法,忠于职守,忠于国家。

「真题训练•(约10分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A

解析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

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

有独孙”。“孤孙”指赵慧,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解析“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拷问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意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

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惠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

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意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

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惠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

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解析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

异地的不是赵惠,而是皇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