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1页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2页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3页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4页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送审稿)建设单位:*********神木市供电分公司编制单位:提交日期:二〇二〇年四月*********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前言一、任务由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该项目位于神木市孙家岔镇,起止点坐标为110°11'13.8",39°00'28.2",39°00'57.8″,110°09'15.7",为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风沙草滩地貌。根据《陕西省神木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及《神木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建工程区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遵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规定和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定,须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此,*********神木市供电分公司特委托************开展《*********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评估起止时间为2020年4月20日—2020年6月20日。二、评估工作依据(一)法律法规及文件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004年3月);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3、《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国发[2011]20号);4、《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2001年9月);5、《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1〕59号);6、《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陕国土资环发[2016]37号);7、《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7年9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37次会议);8、《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06号)。(二)技术规范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2、《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1—2014);3、《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6、《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1044—2014);7、《建筑物、水体、铁路及重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2017版);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三)相关资料及文件1、《陕西省神木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1:50000)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12月;2、《神木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2016年12月;3、《*********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用地测量报告》神木市天仪测绘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4月;4、《*********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榆林电力设计院,2018年1月;5、神发改审发【2018】22号《神木市发展改革局关于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神木市供电分公司*********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站)核准的批复》,2018年4月24日;6、*********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三、任务和要求(一)评估目的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对拟建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明工程建设可能影响区域的地质灾害现状,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评价建设工程场地适宜性,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二)评估任务本次评估工作的任务是:1、全面了解建设工程概况,搜集并分析前人资料,开展野外地质环境调查,查明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2、调查分析建设工程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发育特征、诱发因素等,确定现有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3、分析评估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开展地质灾害预测评估;4、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建设工程场地适宜性;5、对拟建场地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三)评估要求1、调查、搜集充分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2、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3、对评估区范围内,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4、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区建设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可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5、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编制和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综合分区评估图及相关图件、附件。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一)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2、地理交通位置该项目位于神木市孙家岔镇,39°00′25.45″,110°10′53.81″,紧邻规划道路公路,西部分布有神延铁路,南部分布有西柠路,为项目建设及后期运行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具体地理位置详见图1-1。3、主要建设内容(1)评估概况根据《*********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知,该项目主要建设工程包括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线路双回长度2x12km),根据业主要求,本次只对输电线路工程予以评估,不包括变电站工程。(2)主要建设工程根据野外调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知,该输电线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0座钢架结构电塔及其基座、输电线。(二)征地范围根据********测绘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4月提供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用地测量报告》可知,本项目用地面积15976.8㎡,合23.9652亩。用地范围共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具体用地拐点圈定坐标见表1-1。表1-1项目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二、以往工作程度在本次评估工作之前,地矿、有色、煤炭、石油、核工业等部门在项目工程拟建区内及其附近开展过不同比例尺区域性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区划和勘察等工作。气象部门积累了多年的气象资料,地方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建卡,个别点还进行了监测,积累了较多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料。以上调查与勘察成果,对区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为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依据。本次工作全面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对部分成果资料加以引用。本次评估主要参考资料有:(1)《陕西省神木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1:5万),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12月;(2)《神木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神木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3)《鄂尔多斯盆地(陕西)地下水勘查报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06年12月;(4)《陕西省地质灾害图册(榆林市分册)》(1:40万),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5年;(5)《陕西省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报告》(1:50万),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2000年5月;(6)《陕西省滑坡泥石流分布图说明书》,陕西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0年;(7)《中国区域地质志◎陕西志》(1:50万),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7年;(8)《陕西省地质图及说明书》(1:50万),陕西地矿局区调队,1980年;(9)《陕西省水文地质图》陕西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79年;(10)《神木市******煤业有限公司神木市孙家岔******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年3月。三、评估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一)工作方法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本次工作主要采用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工作方法,技术路线图见图1-2。图1-图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工作程序框图结论及建议提交评估报告综合评估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接受评估委托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勘建设工程分析确定评估级别和评估范围评估工作大纲编制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估要素选取现状评估预测评估1、资料收集与分析在野外调查前,收集并阅读相关技术文件,了解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工程特征;收集已有资料,了解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收集地形图、地质图等作为评估工作的底图及野外工作用图;全面分析已有资料,确定需要补充的资料内容;初步确定现场调查方法和主要调查内容。2、野外调查野外调查:采用1:2000地形图做手图,调查点采用GPS和1:2000平面图定位,结合实际地形地物校核进行调查区地质测绘工作,对地质灾害特征进行详细调查记录,并对所有地质灾害点和典型地貌特征等用数码照相机记录。室内综合分析通过分析现有资料,结合野外分析结果,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编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对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的措施和建议,最终编写完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二)完成工作量我公司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充分搜集和研究分析已有的区域地质、环境地质以及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工作计划。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1-2。评估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室内资料搜集分析阶段(2020年4月8日~4月9日)主要完成工作是:认真研究地质灾害评估相关的规范、条例,确定评估工作的调查范围,收集调查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方面的资料,结合工程的分布情况,了解调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可能发育情况,同时数字化1:2000地形底图,将拟建工程投影至已数字化好的地形底图上。表1-2工作量完成一览表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1资料收集份82地质编图km20.6707依据1/2000地形图修编3调查区面积km20.67074评估区面积km20.33345路线调查km3.46调查点个107拍摄/利用照片张50/108摄像分钟6第二阶段野外调查阶段(2020年4月11日~4月12日)野外调查共2天,根据建设工程的分布,按照可研报告中给定的各类工程的坐标,步行至工程场地处,对区内布设的建构筑附物近范围进行了详细调查,作为重点调查区;将调查区其他区域作为次重点调查。查明了调查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位置、类型、规模及其对建设工程的威胁情况等,同时拍摄沿线的各种地貌和灾害照片。第三阶段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阶段(2020年4月14日~2020年5月14日)将搜集的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分析整理,编制评估报告和图件。参加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共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中级技术职称2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三)评估质量综述本次评估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的工作程序和评估方法进行。所搜集的资料全部为已通过评审的各类报告;野外调查采用1:2000地形图做手图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调查,采用手持GPS定位系统进行灾点定位;资料整理利用计算机制图,评估报告是在充分搜集利用前人有关资料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写而成,并通过内部三级校审。四、评估范围和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的确定本次评估工作为场地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的规定,考虑建设工程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在场址范围基础上外扩50m作为本次的评估范围,确定评估区面积约0.3334km2(见附图2)整个评估区有6个拐点圈定,拐点坐标见表1-3;调查范围为在评估范围的基础上向周边外延50m,确定调查区面积为0.6707km2(见附图1)。表1-3评估区范围拐点坐标评估区拐点XY(二)评估级别的确定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评估级别的确定是在经过调查确定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划分。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野外调查并结合前人工作资料,从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7各方面进行论述,详见表1-4。表1-4地质灾害复杂程度分类表项目条件描述类别区域地质背景属华北陆块鄂尔多斯台地的陕北斜坡北部,总体为,构造简单,场地附近无断裂、褶皱分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简单地形地貌所处区域地貌单元为风沙草滩地貌,地形简单,相对高差约10m,地面坡度小于8°,地貌类型单一简单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区内第四系松散层为与建设工程紧密相连地层,总体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但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简单地质构造区内构造不发育,地震活动弱,无褶皱、断裂,场址区属构造稳定区。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含水层单一,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简单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未发现地质灾害,但评估区内存在采空区中等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场地平整、基础施工、修建施工道路工程,对拟建工程影响小简单根据表1-4描述,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附录B,评估区地质灾害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2、建设工程重要性分类根据本建设工程相关资料可知,本项目为电力工程,电压等级为110千伏,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建设工程的划分标准(见表1-5),该项目确定为一般建设项目。表1-5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环境类型项目类别重要建设项目城市和村镇规划区、放射性设施、军事和航空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跨度>30m)、民用建筑(高度>50m)、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油(气)管道和储油(气)库、学校、医院、剧院、体育馆等较重要建设项目新建村镇、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跨度24-30m)、民用建筑(高度24-50m)、垃圾处理厂、水处理厂等一般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跨度<24m)、民用建筑(高度<24m)、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3、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灾害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建设工程重要性为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的划分标准(见表1-6),确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评估。表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项目重要性评估分级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据《陕西省神木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显示,神木市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共计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264处。其中滑坡34处,崩塌200处,地面塌陷30处。神木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见表1-5。表1-5神木市详查报告中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分布区域面积km2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灾害面密度(处/km2)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合计神木市763534200302640.0346本项目区0.335562////根据详查报告资料,评估区内无报告中涉及的灾害点。本次评估主要针对规划范围内拟布设工程场地范围及周边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根据野外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得知,评估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建设工程行政区划属于神木市,神木市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部,县境内构造简单,褶皱和断裂不甚发育,岩层走向为北北东,呈向北西缓倾的大单斜,岩层倾角1~5°。该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振荡性上升,西部地壳上升幅度明显大于东部,在地势上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在地貌上表现为西部以风沙活动为主的剥蚀地貌,地势平坦。东部为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地貌,冲沟发育,地形破碎。新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黄土柱状节理的发育与黄土崩塌、滑坡的形成密切相关。拟建工程场址区拟建工程场址区1—华北陆块;2—扬子陆块;3—柴达木陆块;4-西域陆块;5-北域陆块;6-板块俯冲带;7-板块缝合线图2-1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图(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997)神木市地处榆林—府谷地震带,但地震活动较弱,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自公元前780年至1900年记载的地震共9次,都为6级以下地震,1900年至今未发生过地震,未见有地震形成的灾害记录。调查区地质构造简单,无节理裂隙发育,无地震带,整体地质背景简单。二、气象、水文(一)气象调查区位于榆林市神木市境内,神木市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雨量偏小,气候干旱,冷暖干温,冬夏长,春秋短,神木市各气象要素统计值见表2-1。表2-1神木市多年月均主要气象要素统计表月份气温(℃)降水量(mm)蒸发量(mm)相对湿度(%)风速(m/s)最大冻土深度(m)1-9.32.532.9542.01.292-5.13.448.3532.21.5032.611.9111.0472.61.44411.519.7245.0413.00.15517.829.1298.7422.8622.143.6288.1512.5723.9110.5233.6632.1821.8113.8187.6701.9916.055.5145.6681.7109.423.3112.0641.90.14110.57.856.5602.00.4912-7.12.131.7581.91.03月均或总量8.7423.21791.055.92.21.5(1)降水神木市境内降水量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貌等因素影响各地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近50年气象资料显示,神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28.9mm,而且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具有如下特征:①年际变化大;每3~4年为一个丰水年(图2-2),历史上1967年降水量最大约800mm,1965年降水量最小,小于150mm,相差5~6倍。图2-2神木市多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②同期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图2-3),总的趋势为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沙峁、贺家川等多雨区,年均降水420~450mm,北部尔林兔、中鸡、大柳塔等少雨区,年均降水350mm,相差100mm,项目区年降雨量在350-375m左右。图2-3神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及水系图③降水相对集中;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292.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9%,尤以八月最多,平均为132.5mm,约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见图2-4)。图2-4神木市多年月均主要气象要素图(2)气温及其他神木市年平均气温8.90℃,最热为7月,平均23.9℃,最冷为1月,平均-9.90℃。最大冻深1.5m。该区盛行偏西和西北风,全年平均大风日数14天,最大风速大于25m/s。由于本县西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加之丘陵区土石质疏松,每当大风天气,沙尘遍卷,满天飞扬,有时竟为咫尺不见的沙尘暴。年平均沙尘暴为11次,最多可达22次,且有恶化的趋势。(二)水文流经县境的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乌兰木伦河、窟野河、秃尾河等(见图2-5)。受地质构造和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乌兰木伦河、窟野河、秃尾河的流向都由西北流向东南,继承了古河道的流向。调查区附近分布有秃尾河支流。秃尾河发源于县境瑶镇的宫泊海子,宫泊沟、谷丑沟两大支流在乌鸡滩汇流后称秃尾河,流经瑶镇、高家堡、乔岔滩等地,至万镇河口岔村入黄河,全长140km。秃尾河流域海拔1100~1250m,为黄河一级支流。该水系距离评估区较远,对评估区影响甚小。调查区内地表水系、冲沟不太发育。图2-5神木市水系图三、地形地貌神木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中鸡镇木独石犁,海拔1448.7m,最低点在万镇镇西豆峪,海拔738.7m,相对高差710m,平均海拔1156m。按地貌形态特征及成因,可划分为河谷阶地区、丘陵区、沙漠滩区(见图2-6)。调查区属风沙草滩区(见照片2-1),场地高程介于1285-1307m,地形平缓(见照片2-2,图2-7)。地表被厚层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呈半固定-固定沙丘状;植被覆盖良好,主要以沙柳、沙蒿、柠条、沙打旺等为主。图2-6神木市地形地貌图照片2-1照片2-2图2-7建设项目谷歌卫星图四、地层岩性调查区地表均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地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根据收集资料,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Q4eol)。现分述如下:1、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区内未出露。下伏全区,据区域资料厚度80-200m。其岩性为一套巨厚层状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大量云母及绿泥石,分选性及磨园度中等,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楔状层理及块状层理,局部含石英砾、灰绿色泥质包体及黄铁矿结核。2、下侏罗统富县组(J1f)区内未出露。富县组地层与上三迭统永坪组呈假整合接触,是在其起伏不平的顶面上沉积的一套河流及湖相沉积,厚度变化较大(0—52.5m)。3、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整体趋势南东较薄、向北西增厚。该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其岩性为灰白色-浅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局部地段夹具有迭锥构造泥灰岩,含菱铁矿结核。其宏观特征如下:(1)砂岩多以细-中粒为主,少量粗粒或含砾砂岩,砂岩一般多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或石英长石砂岩。(2)细碎屑以粉砂岩为主,泥岩及砂质泥岩相对较少。(3)泥岩类少,多呈薄层出现,煤系中部常见泥灰岩,砂岩多钙质胶结,沉积上反映弱碱性水介质环境。(4)砂岩多分布于各旋回的下部和中部。粉砂岩、泥岩分布于顶部。完整植物化石多保存于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中,块状泥岩不含完整植物化石。细粒砂岩与粉砂岩常呈互层状。4、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区内未出露。岩性上部以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黄绿色泥岩和细粒砂,具水平及缓波状层;下部为绿灰色、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局部夹灰绿色厚层状泥岩。具板状、楔状交错层理,泥质胶结。本组假整合于延安组之上,钻孔揭露厚度92.99~123.76m,平均109.83m。5、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区内未出露。岩性以紫红色、暗紫色、紫杂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中部和底部为紫红色、紫灰色巨厚层状粗粒、中粒、细粒长石杂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富云母细粒长石砂岩。砂岩分选差,棱角状,胶结较疏松,泥岩、粉砂岩呈团块状、易风化成碎块。与上覆新近系保德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直罗组地层整合接触。6、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N2b)区内未出露。厚度0~41.80m,一般厚20m左右。岩性主要为浅红色、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小个体的钙质结核,局部富集成层,形成似水平层,局部钙质胶结致密坚硬,局部疏松多孔含水。浅红色、棕红色粘土中含灰白色钙质团块及灰白色钙质网络。与下伏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呈不整合接触。7、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区内未见出露。该地层厚度0-20m,一般10m左右。岩性主要为上部青灰色、黑灰色粉砂、细砂含有机质,泥钙质胶结,半固结。下部灰黄色、褐黄色粉砂、亚砂土,松散。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8、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Q4eol)该组地层全区出露(见图2-8)。以固定沙平地、半固定沙丘和流动的新月形沙丘、沙梁、沙垄、沙链、沙峁等形式覆盖于其它地层之上。该层厚度0~6.4m,一般厚度3m。岩性主要为浅黄色、褐黄色中沙、细沙、粉沙,其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及磨园度较差。厚度变化较大0~20m,一般1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图2-8神木市地层岩性图五、地质构造该区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平坦,总体趋势为一个小于1°倾角,缓缓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未发现断层、褶皱,亦无岩浆活动,仅发育小型宽缓的波状起伏。该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振荡性上升,西部地壳上升幅度明显大于东部,在地势上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神木市地处榆林—府谷地震带,但地震活动较弱,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自公元前780年至1900年记载的地震共9次,都为6级以下地震,1900年至今未发生过地震,未见有地震形成的灾害记录。六、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根据拟建场地出露地层岩性、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的组合关系,调查区内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岩土体类型主要为第四系风积沙层,现各叙述如下:1、松散沙层组广布全区,主要为第四系风积沙为主,厚0~20m,一般10m左右。粒径以沙粒0.5~0.075mm为主,含少量粘粒,有效粒径d10=0.075-0.174mm,限制粒径d60=0.213-0.429mm,不均匀系数平均3.19,属不良级配的均粒沙。天然休止角风干和水下状态时分别为38.8°和30.9°,该土体与建设项目有关。2、土层组保德组红土层区内未出露,厚度0~41.80m,一般厚20m左右,厚度变化较大。红土层土质较细腻,含少量亚砂土,上部为古土壤层,局部钙质结核成层分布。区内红土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塑性指数较黄土高,粘性较黄土好。3、风化岩组基岩顶部岩层,其岩石失去原有色泽,强度降低,发育有裂隙。区内平均厚度13.89m,最厚20.84m。基岩面高处,风化层厚度大,基岩面低洼处,风化层厚度小,其原因是风化岩组受后期冲刷剥蚀影响所致。4、粉砂岩、泥岩及互层岩组本岩组由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等组成。岩石含有较高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以发育较多的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节理裂隙和滑面等结构面为特点。5、砂岩组本岩组以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为主,次为粗粒砂岩,多形成煤层的老顶或老底。原生结构面一般有块状层理、槽状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单层厚度大,构造结构面不太发育。平均单轴抗压强度为53.6Mpa,平均饱和抗压强度为24.6Mpa,软化系数0.46,属软弱类易软化岩石。RQD值76%,岩石质量好,岩体较完整,是区内稳定性较好的岩组。七、水文地质条件(一)含水层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及水力特征,调查区内含水层主要为新生界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及孔隙承压水,详述如下:(1)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①第四系松散层(Q3+4)孔隙潜水全区分布。厚度变化大,0~24.40m,上部为第四系风积沙(Q4eol),下部为萨拉乌苏组(Q3S),二者构成同一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夹有粉砂、亚砂土条带。含水层因分布面积、厚度不等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地段富水性弱或透水而不含水;在地形低凹且含水层厚度较大的地下水汇集区,富水性中等。与该项目工程建设有关的含水层主要为该含水层。②新近系保德组红土(N2b)隔水层厚度0~41.80m,平均20m。该层上部岩性为亚砂土、粉质粘土,含零星钙质结核,局部柱状节理发育;下部岩性为深红色、浅棕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且成层分布。在红土层底部普遍有一层半胶结状的砾石层,其成分复杂,孔隙度大,加之土层内部发育有微弱的裂隙网络,常聚集有一定的地下水,但水量较小,无开采价值,仅可供当地群众生活用水,一般民井使用小泵量的潜水泵(<5m3/h)短时间则可抽干。据邻区钻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q=0.000174L/s·m。显示出该层良好的隔水性能,总而言之,土层富水性极弱,透水性极差,故认为该层为第四系松散层潜水的统一隔水层。(2)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隔)水层(J2y)①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全区分布。该含水层包含基岩顶部风化带裂隙水和下部岩层裂隙孔隙承压水。岩性主要为一套由深至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节理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差,各可采煤层包含其中。区内揭露厚度96.50-170.14m,一般厚130m。水位降深s=39.69m,单位涌水量q=0.000831L/s·m,渗透系数K=0.00924m/d,矿化度M=491mg/l,水化学类型属HCO3—Na型。②粉砂岩、泥岩隔水层该含水层在垂向上与砂岩含水层交替分布,横向具不连续性。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其互层岩组,岩层结构致密,粘土矿物质含量高,孔隙度小。总体认为是承压水隔水层。(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内潜水除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部分层间水补给。径流方向受区域地形控制,总体由北向南运动,局部受地貌形态控制,分为深部循环系统和浅部循环系统。深部循环系统和区域地下水运动方向一致,浅部水一般由地势较高的区域向地势低的地方径流。本区潜水主要以泉或潜流形式排泄,其次以垂渗和蒸发方式排泄。承压水因受不稳定隔水层影响而形成局部性承压水,具多层性,没有统一的补给区,主要在河间区或露头处接受大气降水经由潜水垂直入渗补给。和基岩潜水一样,节理裂隙为其运动通道,它的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控制,总趋势由北向南顺层径流,排泄于河谷中,局部地段承压水部分补给潜水。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地处风沙草滩区,地势平坦开阔,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一般,主要活动为拟建工程建设修建便道,便道修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弱(见照片2-3)。综上,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弱。照片2-3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现状九、小结评估区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部,构造简单,褶皱和断裂不甚发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属构造稳定区;评估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23.2mm;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平均气温8.9℃;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3.9℃,盛行偏西风和西北风。调查区属于乌兰木伦河流域,地表水系不发育。评估区地貌属风沙草滩区,高程介于1285-1307m,地形平缓;评估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Q4eol),土体主要有风积沙成因的细沙。评估区内土体以细沙为主。评估区内地下水分为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和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隔)水层(J2y);调查未发现地质灾害,评估区存在采空区;据调查评估区范围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为拟建工程施工修建便道;人类工程活动较弱。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特征根据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规定,地质灾害是指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种。根据国土资源部网站矿权登记资料及本次现场调查,调查区位于******矿区东部******煤矿范围内。******煤矿于2011年1月6日建设,2013年8月联合试生产,2015年6月15日通过竣工验收。目前,已回采完毕2-2煤层的2103、2104、2105、2106共4个工作面,截止2018年8月,矿井生产共形成采空区面积300.7hm2。其中2013年共形成采空区25.62hm2;2014年共形成采空区49.86hm2;2015年形成采空区54.01hm2;2016年形成采空区66.81hm2;2017年形成采空区64.08hm2;2018年形成采空区40.32hm2。回采工作面长度为210-300m,推进长度为2864m,工作面回采率93%。通过现场调查,评估区内存在采空区,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灾害。此次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部分电塔位于采空区内,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表工程建设情况,对此次项目的电塔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根据现场实地调查,此次输电线路项目将分为4个部分进行评估:1、第一部分(1#、9#、10#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及走访,1#、9#、10#电塔不在矿区范围内,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2、第二部分(2#、3#、6#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及走访,2#、3#、6#电塔位于矿区范围内,但其所在的建设位置煤层未开采,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3、第三部分(4#、5#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和走访,4#、5#电塔位于矿区范围内,煤矿采用长壁式采煤方法,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属于采空区,已于5年前采空,现处于稳定状态,发生采空区塌陷的可能性小,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4、第四部分(7#、8#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和走访,7#、8#电塔位于矿区范围内,属于采空区,且于近2年内采空,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生采空区塌陷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三、现状评估结论综上所述,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收集资料,评估区内7#、8#电塔及其所属线路建设位置位于近2年内的采空区,现处于欠稳定状态,发生采空区塌陷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此外评估区内其余电塔及其所属线路建设位置范围内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括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建设过程中加剧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以及拟建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三个方面。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拟建工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针对现状已有的地质灾害,从拟建工程建设中及使用过程中引发现有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据野外调查,此次输电线路项目在建设中无需进行大量的填、挖方工程,地基均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形成的人工边坡坡度小,高度低,预测评估认为,建设工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拟建建设可能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针对现状已有的地质灾害,从拟建工程建设中及使用过程中对现有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1、1#、9#、10#塔的建设位置不在矿区范围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存在大量的填、挖方工程,地基均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因此预测,工程建设中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2、除以上塔外其余各塔均在矿区范围内,此次用土力学地基附加应力计算,预测建设工程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附加应力计算:1).以8#电塔为例进行地基附加应力计算,电塔自重49KN,基础埋深2m,基础尺寸BL=5m*5m,土的的天然容重17.0KN/m3,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4-2-14-2-2式中:P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接触压力(kPa);Fk为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压力;Gk为基础自重和基础上土的自重;A为基础底面面积;P0为基底处的附加应力(kPa);Pc为基底处的自重压力(kPa);r为土的重度(KN/m3);D为基础埋深(m);基础混凝土与土的平均重度取20KN/m3。得:Pk=41.96(kPa),P0=7.96(kPa),因此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为7.96kPa。2).用角点法计算深度75m处的附加应力,此次基础为矩形,取矩形荷载面中心点为M点:4-2-3L=2.5m、B=2.5m,则z/b=30、l/b=1,查规范GB50007—2011表K.0.1.1得a=0.001式中:为z深度处的附加应力(kPa);为基底处的附加应力(kPa);a为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附加应力系数。得:=0.0318kPa,因此深度75m处的附加应力为0.0318kPa。3).用角点法计算深度100m处的附加应力,此次基础为矩形,取矩形荷载面中心点为M点:L=2.5m、B=2.5m,则z/b=40、l/b=1,查规范GB50007—2011表K.0.1.1得a=0.000公式同4-2-3,=0kPa,因此深度100m处的附加应力为0。此次输电线路途径******煤矿,矿区内煤层埋深143.1m-213.2m。通过计算(计算结果如上)电塔在深度100m处的附加应力为0,查询规范可知,建筑物基础附加应力在向下传递过程中,逐渐损失消亡,因此电塔建设不会加剧采空区的塌陷,且对煤矿的生产不产生任何的影响。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三、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第一部分(1#、9#、10#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和走访,1#、9#、10#电塔不在矿区范围内,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预测评估认为:1#、9#、10#电塔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2、第二部分(2#、3#、6#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及走访,2#、3#、6#电塔位于矿区范围内,但其所在的建设位置煤层未开采,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裂缝等地质灾害,预测评估认为:2#、3#、6#电塔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3、第三部分(4#、5#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和走访,4#、5#电塔位于矿区范围内,属于采空区,已于5年前采空,现处于稳定状态,发生采空区塌陷的可能性小,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预测评估认为:4#、5#电塔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4、第四部分(7#、8#电塔及输电线)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和走访,7#、8#电塔位于矿区范围内,属于采空区,且于近2年内采空,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生采空区塌陷的可能性中等。预测评估认为:拟建工程可能遭受由于采空区引起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四、预测评估结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项目拟建工程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拟建工程(7#、8#电塔)遭受采空区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结合建设工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判指标,针对不同地段,全面权衡,合理对比,确定某一区块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危险性大小,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地质灾害综合评估是在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结果,按照区段来判别其危险性大小,在进行综合评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工程为中心的原则,确保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运行的安全及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安全;2、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不稳定的(即活动的)、规模大的、距建设工程近的、危害大的地质灾害要有特别关注;3、现状与预测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时既考虑地质灾害的现状灾害,更要考虑建设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害;4、坚持“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分区原则二、评估方法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拟建工程周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来进行:(1)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2)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稳定状态及其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4)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从而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情况,及其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三、评估结果本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建设项目包括:1#,2#、3#、4#、5#、6#、7#、8#、9#、10#电塔及输电线,现从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周边地质环境条件3个因素分析,分析过程和结果见表5-1。 表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表拟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现状评估结果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结果拟建工程包括:1#,2#、3#、4#、5#、6#、7#、8#、9#、10#电塔及其所属输电线调查区区域构造简单,褶皱和断裂不发育,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简单;调查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地表水系不发育;调查区总体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峁沟壑地貌和乌兰木伦河二级阶地,区内最大高差为25m,一般标高在1285~1308m左右,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层和冲积层。岩土体结构简单,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调查区范围内有采空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拟建工程施工修建便道,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现状评估认为:评估区内7#、8#电塔及其所属线路建设位置位于近2年的采空区,现处于欠稳定状态,发生采空区塌陷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此外评估区内其余电塔及其所属线路建设位置范围内现状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认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项目拟建工程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拟建工程(7#、8#电塔)遭受采空区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综合评估认为:拟建工程(7#、8#电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