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 第12、13章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文学创作、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再开发_第1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 第12、13章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文学创作、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再开发_第2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 第12、13章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文学创作、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再开发_第3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 第12、13章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文学创作、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再开发_第4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 第12、13章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文学创作、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再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文学创作①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和类型②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启发意义③以西王母神话为例,分析神话故事利用开发的的路径第十二章-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学习目标:

①简单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与发展概貌②理解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多方面启发意义与途径③通过西王母神话的古今演变,了解神话故事改编的方法

中国古代神话基本概况第一节CONTENTS目录DEVELOPMENT西王母故事的改编案例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第二节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基本概况第一节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作了众多的精彩神话。上古神话具有原创意义,但大多散佚,存世者都较为简短零散,保存在《山海经》《庄子》《风神通》等典籍里,弥足珍贵。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兴起,以及民间文学的不断丰富发展,文人的增补润色,神话世界不断成长壮大,出现了如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等不同的表现形态,形成了中国壮观的神仙世界。这些神话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十二章-第一节:中国古代神话基本概况第十二章-第一节:一、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一)创世神话是指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最为著名,其他则是炎黄等上古帝王的故事。

第十二章-第一节:一、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二)比创世神话稍晚出现的是英雄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是数量较多且极富魅力的一部分。如治水、抗旱的神话,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黄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还有刑天与帝争神的神话,赞美了敢于斗争、不怕失败的英雄。他们组成了一系列神奇灵异的英雄群像,在我国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闪光。塑造了一批不屈不饶的具有抗争精神的英雄。(三)这些上古神话虽然数量不多,也保存零散,但却奠定了中国神话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原型和开端意义,成为后世神话发展和演变的起点。(一)上古神话过早地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二)庄子,堪称改造神话为寓言的高手。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秦汉以后,佛教和道教相继兴起,给神话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佛教神话和道教神话从而逐渐占据神话的主流。第十二章-第一节:二、上古宗教神话第十二章-第一节:三、佛教神话(一)佛教传入中国,也带来了众多精美绝伦的佛经故事和佛教神话。佛教在其创立成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印度神话,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神氐众多的神话系统。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这些神话和神氐也进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神话的世界。佛教为了宣传教义,佛经中记载了众多关于佛教神氐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神奇灵异故事,如关于佛祖的故事,以及在中国影响巨大的观音信仰故事等等。佛教的传入直接促成了魏晋志怪神魔小说的出现和繁荣,唐代的变文故事则有不少敷衍佛教神话故事,如《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降魔变文》写佛弟子舍利弗与“外道”六师斗法。第十二章-第一节:三、佛教神话(二)佛经中为了宣传教义,导人向善,有许多神佛灵验类故事。这些故事也非常丰富,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观音题材故事就最为著名。(三)另外一些来自佛经故事中的人物如哪吒,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哪吒传奇》等对其的再开发非常成功。据研究,孙悟空的形象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有关,而哈努曼也被吸收为佛教护法神,间接通过佛经故事而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除了唐僧师徒,《西游记》包含的佛教神话人物,如托塔天王父子、红孩儿、牛魔王、各种菩萨罗汉、龙王等等,都是文学开发可资借鉴的资源。第十二章-第一节:四、道教神话(一)东汉张道陵等人把神仙方术与老庄道家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道教。道教的核心内容与核心教义是神仙信仰,主要表现形式是炼丹与求仙,基本目的是追求长生不死与得道成仙。自此以后,“仙”与“道”结合起来成为“仙道”,神仙信仰、长生不死成为其共同追求;“方士”与“道士”融为一体,成为宣传道教教义的“道人”。道教吸收和收编了许多上古神话、巫术、各种山川自然神等融为一炉,构建了自己的神仙体系,产生了许多神仙和美丽的神话故事。(二)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佛道二教的神话也有融合趋势,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书中佛道二教的神仙共处于同一时空,彼此互相交流转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神仙世界。第十二章-第一节:五、民俗神话(一)神话和民俗结合形成了大量的民俗神话,这些来自民间的传说故事多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幻想和欲望。这些故事大多能摆脱上古神话或宗教神话的束缚,展现了活泼的创作力,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以孟姜女、白蛇传、梁祝故事、牛郎织女等四大民间传说为代表,其中又多以婚恋爱情为主题,通过敷衍人神相恋的故事来表达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二)这类爱情故事在《聊斋志异》里可谓得到了极大的发扬。民俗神话数量巨大,除了爱情故事,各类精怪故事也极多,如唐传奇中的《板桥三娘子》《南柯太守记》等等。(三)总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数量巨大,形成了自己绚烂的神话世界,这些神话故事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多方面的启发意义。1.首先,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和借鉴神话绚烂的想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上古神话的这种烂漫想象是由神话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第十二章-第一节:五、民俗神话(1)首先,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人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第三,神话思维伴随浓烈的情感体验。因此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正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思维方式,学习神话烂漫的想象首先要体会神话的思维方式和观照世界的方式。第十二章-第一节:五、民俗神话2.其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神话故事的丰富素材。除了直接重述神话,神话中的各种元素也是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1)比如《小门神》使用了《山海经》中门神神荼和郁垒的形象,《大鱼海棠》则借鉴了《庄子》中鲲鹏的神话,动画片《旱魃》其创意则来自上古神话中的旱魃故事。(2)其次,神话作为小说的潜文本而存在,构成对现实故事的映衬。如毕飞宇的《青衣》,故事讲述的是为艺术献身的戏曲女演员的人生故事,但嫦娥这一意象却多次出现,嫦娥的形象和女主角形成镜像关系。(3)再次,神话中多样的法宝、法器、奇珍异兽,以及种种神话仪式等等都能为今天进行玄幻小说创作提供借鉴。第十二章-第一节:五、民俗神话第十二章-第一节:五、民俗神话3.最后,神话故事已经凝聚成文学典故,不断出现在各种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借用神话世界想象构想虚构文学世界。世界观也叫宇宙观。(1)它是一整套关于世界的运转法则,特别是在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内,它可以拥有自己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在设定的世界观里故事是逻辑自洽的,这成为虚构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魔戒》《星球大战》《哈里波特》拥有着历经弥新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观。第十二章-第一节:五、民俗神话(2)世界观是叙事文学的胎盘。称其为“胎盘”,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从其中“生”出来的。所以,世界观不仅仅是现代游戏产业的一种“制造”,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叙事天赋。而中国古代神话则在现实世界之外,创作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神魔三届的设定影响至今。第二节西王母故事的改编案例西王母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其相关神话故事数不胜数,本节以西王母神话的演变为核心来讨论神话改编的思维路径。西王母神话,其主人公经历由半人半兽形象向人王化、道教化形象的华丽反转,折射了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观念的发展变化之轨迹。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西游记》等作品中,该故事的叙事形象、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皆发生变化,逐渐由部族神、图腾神话演变为道教女仙,确立了西王母故事的叙事主题。第十二章-第二节:西王母故事的改编案例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人物形象是叙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也是神话故事中的关键构成。神话故事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叙事特征尚不完善,愈发凸显其人物成为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创作元素。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1.西王母形象的初始形态与原始意义(1)西王母堪称中国神话中举足轻重的女神形象,自从她被创造出来后,即引起了古今作家的极度宠爱与青睐,反复被予以传写、重塑。因为神话最早是凭借口头方式流传,故而这一形象诞生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可考的最早记录其形象的记载见于先秦典籍《山海经》。该书中的西王母上镜频率(出现三次)、活跃场景(依山而居)、容貌特写(豹尾虎齿)皆有值得关注之处,饶富怪异新奇和原始狂野的韵味。(2)先来阅读《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西山经》)这里所写的西王母形象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西王母住在玉山之上,西王母容貌带有野兽特征。仔细推究这些内容,能够看出这则记载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山岳信仰与图腾崇拜意识。1.西王母形象的初始形态与原始意义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①玉山,即群玉山、昆仑山,西王母故事是建立在昆仑山这一先秦山岳信仰文化圈中的。记录中国神话故事最多的典籍《山海经》,其《山经》部分就有26个山区、477座山。山不仅为原始人类提供了栖居场所,还划定了他们的活动场域,构成了生存空间中的四方地理边界,而这一生存场域的西陲边界便是西昆仑山。②空间就是主人公表演的舞台、活跃的场域,那么神话空间场所与空间活动范围往往以山脉为中心,而早期神话中最重要的一个山脉就是此处的昆仑山山脉。西王母居住的山脉,即昆仑山,是早期神话传说中最重要的神山,盘古、女娲、后羿、嫦娥等神话传说都和昆仑山有着某种关联。1.西王母形象的初始形态与原始意义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③我们看到神话中的动物、植物、人体的各部分、土地等皆具有神秘的属性,西王母被塑造成“豹尾虎齿而善啸”的形象,这种神秘性融合了人与兽的特征,她身上留存的兽性痕迹正是昆仑山地域的图腾信仰,这可能象征着当地人对猛兽的崇拜意识。昆仑山地区生活的虎豹,本身就象征着威猛强大,这种形似虎豹的人物原型代表了原始人对上位者的形象塑造。1.西王母形象的初始形态与原始意义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3)《山海经》记载西王母事迹时,对其形象的创作主调未曾偏移,但细节依然有所变化,文中的西王母从野性色彩浓郁的形象,或演变成梯几、唤鸟的温存淑婉,或者再次回归兽性特征,具有王者或部落首领的威严之势。《山经》《大荒经》中的西王母被塑造成一个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狂野的外表是她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出现较晚的《海经》则有意将西王母予以柔化处理,淡化了其狂野的气韵,梯几、戴胜和青鸟服侍等特征让人能想见其母性气质,这一形象的变化预示世人认知步入文明时代,故其形象染上了温雅淑婉而合于礼仪的气息。1.西王母形象的初始形态与原始意义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在早期的神话中,人们对于生存场域的认识处于较朦胧的状态,他们认为广阔的天地组成了一个宇宙空间,人类只能在以地平面为活跃范围的空间里生存,还没有将人置身于脱离大地的九天云外之中。原始时期,涉及空间最著名的神话就是盘古开天地,盘古生存的空间就是有苍天、大地的混沌空间,一旦混沌破开,天地分离,盘古也只能脚踩大地而生存。《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故事,她居住在凡人可以到达的昆仑山中而不是居住在凡人无法涉足的另一个位面中。2.西王母故事的生存场域与活动空间第十二章-第二节:一、神话人物的早期形象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包括外在层面的“形象塑造”与意识层面、价值层面等内在的“形象塑造”,作品既要对人物原型进行容貌等文学艺术加工以塑造文学层面的形象,还要融入文化观念与价值认知以刻画意识与价值层面的形象。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1)西王母神话的主人公经历由半人半兽形象向人王化、道教化形象的华丽转变,由凶神而成吉神,折射了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观念的发展变化之轨迹。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西游记》等作品中,该故事的人物形象、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皆发生变化,逐渐由部族领袖、图腾神话演变为道教女仙,建构了西王母叙事系统。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1、人王化(2)《穆天子传》的记载。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可能是西周末年或东周初期,这一时期已经告别《山海经》所描述的原始野蛮时期,进入了周朝的文明时代,西王母的兽性特征全然消失,并被赋予了浓郁的礼法特征,其文记周穆王西征于昆仑之丘,见西王母。《穆天子传》就建构在这种礼乐氛围中,穆天子对西王母毕恭毕敬,在拜访这位昆仑山上的重量级人物时,手执白圭和玄璧,献上三百纯彩色丝带。(3)文中并没有明显的仙人气质,更像两个高级领导进行外交会晤,他们遵守礼仪,其交往过程合乎礼法的规定。假如,我们将“西王母”换作春秋的某位公侯,亦并无违和之处,即能说明这段记载烘托的礼乐氛围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1、人王化2、女仙化(1)等到道教昌盛的魏晋时期,在《汉武帝内传》一书中,西王母形象有了很大变化,她明显被仙化了。《汉武帝内传》的文字书写极具有文学增饰渲染的色彩,也就是作者极力从文学层面来描绘西王母的形象,呈现出追求艳美富丽的风尚,文辞华美,修饰繁复,对西王母的坐骑、服饰、侍从都叙述详备。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2、女仙化(2)这里的西王母已经不再是《山海经》里那个朴质粗犷的形象,她摇身一变成为“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美女,她身份高贵、侍从众多、衣着繁丽、排场华盛,已经高蹈出尘,不同于以往的形象刻画。她具有仙家的气质与姿容,是以理想化的人物形貌特征来塑造她的,可称仙气郁郁。(3)除了以文饰之笔对西王母予以理想化的外貌设想,《汉武帝内传》字里行间弥漫着道教观念、神仙认知的气息,从而塑造出富有神仙价值理念的仙人形象。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1)汉末兴起的道教,将追求生命永恒与神仙逍遥的信仰扩散到了民间,无数人渴慕长生之术。《汉武帝内传》如实记录了民众的神仙信仰,汉武帝探寻道教之术,寻求长生之法,屡屡祈祷于山岳;而西王母则被视作道教理论的宣讲者与代言人,她向汉武帝传授道教成仙秘术,西王母由西陲的蛮野女子,晋身为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道教大师,这很能够说明故事重写过程中存在一种文化观念与思想认知相融入的现象,而这种融入也是和作者所处的思想环境、宗教背景相一致的。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3、道教化(2)长生不死代表着道教徒对生命永恒的至高期望,被视为道教代言人的西王母同时被世俗当作拥有长生不死之物的人物。嫦娥神话中讲述羿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张华《博物志》称西王母瑶池桃树三千年一生实。随着西王母被当作仙药拥有者,她身上所具有的仙人气质就愈加浓郁,她象征着永恒不死,这显然不是昔日的形象了,不能再被视作普通人物,不必遵循人间的礼法仪则,跳出了“凡”或“神”的认定区域,而成为了“仙”。第十二章-第二节:二、西王母形象演变与观念嬗变3、道教化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西王母故事重写历程中,她的身份地位、性别角色是变化较明显的地方,其前后转变之轨迹极为鲜明。西王母起初所执掌的权力相对简单,此后西王母身上震慑威服民众的色彩逐渐淡去,她也从蛮荒神巫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原神仙谱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执掌的权势无形中得以扩张。在由巫转向仙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仙人管理者的身份享有无限的权力,司掌诸种分门别类事务的女仙,都要受到西王母的辖制安排,她的权势已经得到无限扩充。(1)然而这种权力扩张中似乎又具有某种限制,就是把她和女性紧紧绾结在一起,让她变得温婉柔顺,褪去了凶悍狂野。将西王母和女仙联系在一起,基于其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此相应,在西王母的改写史上横空出世了一位男性人物,即东王公。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而得以匹配的西王母、东王公,在诸多方面皆有偶合之处。在这里的神仙谱系中,居于金字塔最顶端的两位神灵形成了两组相对立的阵营:金,西,母,阴,女;木,东,公,阳,男。在阴阳家认知中,五行与方位相匹配,金属西方,木属东方,这些成为诠释西王母及东王公的理论根基,他们身份性别、所居方位、所掌职权无不暗自相对,符合阴阳学说。1、西王母的女性化和柔顺化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2)东王公、西王母间阴阳平衡的男女关系后来被打破了,基于男性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属性之影响,西王母故事中的权利威势被削弱,而权利偏移到男性之手。西王母的名称亦发生变化,“西”字消失,常被人径称作王母、王母娘娘。按照这里所描述的天界结构,整个宇宙分为东西南北四天界,每个天界各有其主:东天界是道教群仙居所,西天界是佛教界域,北天界由玄武大帝管理,南天界则由昊天上帝统辖。四界之中皆有领袖,而西王母只是东天界中的一员而已,已丧失了原有的独尊地位,泯然于众矣。1、西王母的女性化和柔顺化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3)如果阅读类似《西游记》的小说,我们会发现,西王母的身份已发生变化,她远离东王公而亲近玉皇大帝,甚至民间多将她视为玉皇大帝的配偶。在秦汉间享有最高神位的西王母形象日趋被刻意平凡化了,属于独占“西”方的神尊意指正渐趋模糊化,人们更喜欢尊称其为王母或王母娘娘。1、西王母的女性化和柔顺化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1)明清时的西王母故事出现了两个常见的情节,皆由早期西王母故事情节演变而成:举办蟠桃会与管理女仙。《八仙得道》《西游记》《女仙外史》《九云记》《镜花缘》等一系列明清小说皆涉及西王母召开蟠桃会的情节,这是将《博物志》昆仑山瑶池三千年的仙桃故事视作一个典型化的意象,自此而成了一种箭垛效应,将天庭盛宴与狂欢节日附于其意象之上。(2)这场盛会更是仙人身份地位的肯定与标志,亦是仙界论资排辈的聚会,会聚集无数仙真佛菩萨,不少小说中多有类似的情节。天界的诸位神灵仙真、佛陀菩萨,皆跻身宴会,享受着和乐融融的仙界氛围。2、西王母与蟠桃会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3)象征着太平安乐与既定秩序的盛会,不容旁人质疑和破坏,一旦有人挺身而出意欲干扰仙界的这场盛会,意图干犯仙界秩序,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西游记》中的师兄弟三人皆因蟠桃盛会谪贬凡间,孙悟空打破了蟠桃会的热闹场景,猪八戒在蟠桃会上醉酒调戏嫦娥,沙僧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他们同因挑战天界的规则而被处罚;《韩湘子全传》中的卷帘大将冲和子因蟠桃会上醉夺蟠桃、打碎玻璃玉盏,遂被贬谪下方。2、西王母与蟠桃会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4)秩序背后隐藏着上层建筑的统治理念与对太平盛世之期许,是政府权力到达极致时的表现,它寄托着世人的无限期望,因为天界的兴盛稳定不过是凡间的太平盛世的投影罢了。(5)蟠桃盛会更像一幅政治群体与权位势力的分布图,从诸书所述来看,在这场盛宴中聚集了各家势力,佛、道、神济济一堂,这也是民间宗教观念融合的反映。融合诸多理念的这场盛会,不会寂寂无闻,总是以亮眼的形式出现于多部典籍之中,似乎成为西王母故事中的重要叙事情节。2、西王母与蟠桃会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1)至于西王母故事的另一个新变情节,管理女仙,也是维护天界秩序、规则的行为。西王母被有意塑造成冷酷无情的天条天规维护者,极力捍卫天庭的法则,不容普通的仙真任意干犯。这种职权同样是西王母统辖女仙故事的延续,然而却被赋予上了一层浓郁的道德与礼法色彩。(2)在民间故事中这位冷情寡欲的女仙首领,强行拆散牛郎织女,分开董永七仙女。惩戒女仙似乎成为西王母的职务,或许世人仅将她当作天庭律法的维护者,而不是真正权利的执掌者。3、管理女仙与冷酷的天庭卫道者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3)一切情欲怜爱皆被控制在天界主宰划定的圈子中,任何女子不容违背那道森严的界限。在西王母故事的创作与改编过程中,文化观念影响了故事重写的走向,从源于先民对神的理解的神话雏形,继之礼仪音乐观念对西王母形象的影响,再到道教观念的注入效应,西王母形象最终得以改造完成。3、管理女仙与冷酷的天庭卫道者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身份地位与性别角色的转换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神话故事的改写作品,常把多个神话故事联缀在一起,从而改编成一个系统完整、文脉贯通的故事,将上古神话原有的琐碎化特征改变得系统化、完整化,很多影视剧便具有这样的创作特征。电视剧《精卫填海》借精卫故事而缀合了多个上古神话故事,西王母也被引入其中,成为故事情节中一个举足若轻的线索性人物。贯穿全剧的西王母,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自始至终推动着剧情发展,她的存在成为整部剧作的关键性环节。西王母由一个原本简单的神话故事中的形象,发展成一个饱满鲜活的女神角色,这一人物形象变化显然具有丰富的创意思维。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1.构筑适合故事的空间场域(1)如何构建人物活动的时空,是一篇叙事作品在构思时就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早期神话世界所塑造的三维空间中,西王母居住在凡人可以到达的昆仑山中,凡人只要心怀虔诚地前往便有奇遇,《列仙传》记赤松子便曾前往西昆仑山中的西王母石室,随风雨飘摇上下,最终得仙而去。后来的西王母故事则将生存的空间挪移到立体的多维空间中,她不再居住于凡人可以涉足的昆仑山中,而是居住于高高的天庭之中,彻底跳离了凡尘俗世,而故事的三维平面也被拓展成多维立体空间,见证着世人空间观的更新与成熟。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1.构筑适合故事的空间场域(2)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丰富完整的空间观念冲击了中国人认知,像《后汉书》费长房的壶中天地、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鹅笼书生》的口中世界,都是佛教观念影响的结果,濡染着浓郁的佛教色彩。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1.构筑适合故事的空间场域(3)正常情况下,人是三维空间生物无法认识第四维度及以上的维度,文学创作则应该去思索n维空间,不应该被固有的认识所束缚。某部影视剧中的西王母从一朵金色花卉中缓缓走出,直接现身在玉帝的凌霄宝殿中,这样的出现方式将金色花卉当作一条空间通道,能直接贯通西王母居住空间和凌霄宝殿,可算是巧思妙用,的确能够吸引观众。缘洛生的小说《征御诸天》以主人公赵旋穿越多个位面的情节联缀成文,将宝莲灯故事、哪吒故事、冥界故事、西王母故事串联在一起。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1.构筑适合故事的空间场域(4)小说中的空间层出不穷,号称有诸天万界,如描写了《侠客行》世界、《平妖传》世界、游戏世界等多个单独分开的空间,每个空间发生的故事相对独立,它们间又暗有联系。(5)神话或玄幻主题的作品可以塑造多个可叠合的生存空间,让主人公在同维空间中来回转换,借以领悟空间的规则或彰显其神通,偶尔可以跨越界域,进入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界域之中。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1.构筑适合故事的空间场域(6)在空间场域的构建中,或可划分为三个思维阶段:第一个阶段,复制简单的现实生存场域,作品人物全部生活在单一的空间;第二个阶段,跳出单一空间的思维限定,作家放开空间的思维设想,致力塑造多重空间的书写模式;第三个阶段,彻底领悟空间的秩序与奥妙,突破空间思维的界限,并不泥执于塑造多重空间而是思索如何巧妙构筑适合本文的空间场域。怎样选择适合作品的空间场域,需要结合具体作品,并不在于频繁转换空间,而在于寻找最切合的空间思维。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2.设置别有新意的人物形象(1)怎样成功刻画一个众所周知的神话形象,貌似简单,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神话人物出现在最初的文献传载时,某些要素可能便已经确定了。像西王母的女性、神、昆仑等属素,甫一出现便受到后世的接受而未曾变化。(2)如果将人物形象的塑造限定在固定的认知之中,忽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也不利用作家的创意性思维,这种人物形象很难能称得上成功。人物形象的设置应具有新意,彰显作者特有的创意,或摄入新时代的文化元素,而不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2.设置别有新意的人物形象(3)透过古代西王母形象从西王母野性到人性的回归、从人性到仙性的转变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塑造能打动人的人物,不得不对时代特征、容颜变化、姿态变化、身份变化等元素都予以细致处理。很多影视剧中的西王母戏份增多,不再把她看作成一个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式人物。电视剧《十二生肖传奇》中的西王母不似电视剧《西游记》中那个唯唯诺诺、不显法术的王母形象,反而具有无限神通,成为复活雪怜、帮虎、兔、鼠、龙生肖四子解开封印并指点未来之路的关键人物,她的权威地位已经得以提升。而电视剧《奔月》中的西王母也有变化,她敢与天后公然争斗。(4)西王母形象都褪去了神性的光芒,反而具有凡人的性情,也是展示创意的一种写作路径。我们鼓励重塑人物性格以展现新意,但不应将人设弄得彻底崩塌。电视剧《宝莲灯》中的西王母被刻画成阴险毒辣的反派角色,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西王母角色,将凡人对神灵的尊崇礼敬的态度变易成鄙夷轻视。(5)作品可以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品性写得不堪入目,但不能把故事彻底写得不堪入目,故事发展应该有一个合乎事理的发展脉络,不能显得离奇怪异。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2.设置别有新意的人物形象3.创造具有深度的故事情节(1)重写一个原有的故事时,最为重要的是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故事、刻画具有复杂观念的人物,这需要考虑文化观念影响和渗透程度。一个成功的故事,应蕴含复杂深邃的思想观念,而不是仅凭借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已,曲折离奇的故事或许能吸引人,但却缺少回味感和启迪意义。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3.创造具有深度的故事情节(2)我们在西王母神话改写的进程中,分明看到每个时期的西王母故事都包含当时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这是一个文学入时、入世的过程。西王母身上包含了诸如人性和神性、个体和道德等等深刻的内在矛盾。利用西王母文化资源,就要深入根据西王母的身份,建构深刻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深度故事情节。树下野狐的小说《搜神记》中对西王母的描写和塑造就是如此。作者正是深挖西王母身上所蕴含的个人之爱和集体之爱之间的深刻冲突和矛盾,来建构情节。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3.创造具有深度的故事情节(3)在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身上,读者能看到西王母的微笑,能看到她的赫赫威势,能看到她的刚烈勇武,但看不透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她住在瑶池宫中享受着奢华的生活,但决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肤浅女子,她将自己所有的深沉情感隐藏在内心深处,她对失散多年的女儿之母爱深切真实;但在外人面前,她却不得不表现出果断气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铮铮铁骨令人钦服。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3.创造具有深度的故事情节(4)这个故事的情节围绕西王母身上包含的矛盾冲突来建构,就显得很深刻。可见深度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建构密不可分。西王母有着多重的身份,女性、妻子、母亲、始祖神、仙界领袖等等,每一重身份都能建构起深刻的冲突,比如身为女性,和男性神仙的冲突,与神界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抗争,身为母亲,所面临的女儿们自由恋爱的冲突,如七仙女董勇故事中的西王母。神界不过是人界的折射,因此充分利用西王母多重的身份来建构深度情节。第十二章-第三节:故事重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3.创造具有深度的故事情节(5)再如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一个神秘的女神,和人人渴望长生不死有紧密关联。而长生不死是人人所渴望的事情,就跟唐僧肉一样,跟人对永生的追求紧密关联,因此这一点可以被用来建构深度情节。如南派三叔的小说《盗墓笔记》中的西王母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作品形成了与以往作品全然不同的书写方式。(6)在神话故事创作与改编过程中,应关注故事重写中的相关要素,思索如何继承与发展原故事情节与要素。一篇短小的神话故事,存有很多可供拓展的地方,无论是文学经典、网文作品、影视作品皆可予以化用,这是一个能无限开发的创作领域,不妨加以探索。课堂研讨1.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类型?2.重述中国古代神话的基本策略有哪些?3.西王母神话改编和重述对我们有哪些启示?4.西王母神话中包含的深刻冲突是什么?实践训练1.围绕一则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或者《女娲补天》,按照本章所讲的方法策略,尝试改编为短篇小说,然后大家比较各自改编的侧重点和改编效果。2.每位同学找一部含有神话元素的小说,提炼和分析这些小说中是如何开发和使用神话元素的。3.如果同学们要创作一部利用西王母神话的小说,大家一起构思该怎么操作,一起完成前期大纲设置?4.共同阅读《山海经》,将其中可供开发的神话元素找出来。拓展链接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3.(美)查尔斯·盖雷,北塔(译):《英美文学和艺术中的古典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宁稼雨:《诸神的复活: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中华书局2020年版。敬请批评,谢谢第十三章

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再开发第十三章-本章提要本章提要123①分析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现状②分析路遥小说中陕北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③从地域空间建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开发路径第十三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23①初步了解我国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②学习传统文化中文学形象的影视化创作③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所遵循的思路和方法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开发现状01第十三章-第一节: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开发现状中国地大物博,遍布高山大川,各地风土人情不同,民族多样,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是文学创作可资借鉴和开发的宝贵资源。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关系紧密。所谓小说创作的三要素也包括情节、人物和环境。可见环境之重要,而地域空间就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背景环境。中国的地域特色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书写,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学。地域不仅是故事上演的空间,也是作家成长的空间,更是读者欣赏的空间。第十三章-第一节:一、地域自然环境(一)地域自然环境首先就是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塞北的黄沙大漠,茫茫草原,江南的杏花烟雨,成为文学书写和表现的重要意象,也是塑造故事发生和人物生活间的重要资源。(二)其次,各地的地域自然资源内容还表现为历史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物遗存。如贯穿北京中轴线的古老建筑天坛、太庙、故宫,陕西周秦汉唐为主线的传统文化—兵马俑、钟鼓楼、大小雁塔、城墙。再如我国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如遵义、延安、红岩村等,这类革命胜地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三)当然也有极具异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景观。如陕北临近宁夏的毛乌素沙漠形成了大漠风情,而秦岭南麓与四川接壤的陕南,则有着鲜明的南方风情。一些高海拔自然环境,形成了山川深林、高山大漠,滋养高原和游牧文化,有些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共存共生的局面。(四)帝陵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地域资源,仅陕西地区就存有帝陵七十余座,主要有炎帝陵、黄帝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春秋战国时数代秦王陵、秦始皇陵、汉陵11座及唐陵18座等。伴随帝陵而出的有碑志、壁画、雕塑、服饰等不同时代的丧葬文化。第十三章-第一节:一、地域自然环境(五)最后是特有的多种因素形成的富有风韵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如受波斯阿拉伯音乐影响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西藏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融汉、白、彝、藏、纳西族等各民族精华而建的云南丽江古城。第十三章-第一节:一、地域自然环境第十三章-第一节:地域资源的影视表现地域资源在影视中的表现近年来可以说是十分出色。《妖猫传》和《长安十二时辰》中对长安的书写是对长安这一地域空间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展示。电视剧《装台》改编自陈彦同名小说,聚焦既有现代气息又历史韵味悠长的古城西安“装台人”这一特殊群体和“城中村”这一特殊空间,通过他们的装台人生,讲述普通民众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温暖真切的日常故事。《装台》大量运用了西安的地域资源,例如西安这个空间里的各种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理标志,西安的代表剧种秦腔和陕西方言,西安的代表性美食牛羊肉泡馍、肉夹馍、凉皮等等。第十三章-第一节:二、地域传统文化和历史(一)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地域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西安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历史资源丰富,留下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比如《大秦帝国》《芈月传》是对秦文化的开发,汉代历史故事开发的小说影视剧则更多,数不胜数,《楚汉相争》之类多如牛毛,《武则天》《唐明皇》等影视剧则是唐代历史资源的开发。(二)此外,各地还有各地的民间故事广泛流传,也是文学开发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常常出现的文化发源地之争,如花木兰故里之争,女娲故里之争,孟姜女故里之争等等都跟地域文化有关。贾平凹在他的小说中充分融入了陕南的地域文化元素,特备是许多当地神奇的民间故事,如《商州三录》系列,形成迷离的意境。第十三章-第一节:二、地域传统文化和历史(三)文人对地域文化的书写则凸现和造就独特的文学地域,成为文学旅游资源的核心。这些旅游资源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文学遗迹,如故居(旧居)、祖居、祠馆(如纪念馆、纪念堂、纪念室、祠、庙)、墓葬、暂住地(如学习地、工作地、活动地)等。“文学能够升华和美化环境,为自然旅游资源增添人文美”。作家总是在记述本人行踪的过程中,或吟咏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赞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描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第十三章-第一节:二、地域传统文化和历史(四)总体来看,中国的地域文化特点表现出南北方的差异性。在文学创作方面,南方的地域小说重人性呼唤和人的文化心理,语言繁复多样,北方则多为现实性的题材,长于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关注民生和政治,语言多标准规范。在艺术表现方面,北方的秦腔是“吼”出来的,戏剧表演以历史剧居多,而南方的唱戏则讲究一唱三叹,戏剧取材多民间传奇、才子佳人,北方的粗犷美和南方的婉约美形成鲜明的区别,但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物。第十三章-第一节:二、地域传统文化和历史第十三章-第一节:三、地域现代文化资源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也造成了新的地域文化资源,其中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之一。井冈山、遵义,还有陕北的延安成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代表城市。例如陕北的多处革命遗迹、各类博物馆、流传的红军和革命领袖的故事、跟红色文化相关的新的民俗、服装、饮食等等,都值得挖掘和开发,整合利用红色资源,不管是文旅,还是文学创作都大有可为。中国民族众多,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也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资源。比如我国节日众多,而各地的节日又关联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紧密相连。比如端午的龙舟和粽子文化、七夕的鹊桥乞巧文化、上元节的鬼节文化,中秋的赏月文化,春节的过年文化等等,各种民俗又和宗教、历史、人文紧密联系。《长安十二时辰》、《装台》、《大秦赋》等电视剧的播出将陕西地方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和历史文化多频道输出,人们通过文化娱乐节目了解史实,在灿烂的秦文化中陶冶情操,展望未来。著名秦腔《三滴血》在原剧目表演的基础上自我开发,创新出中国秦腔系列动画片以及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故事丛书《漫画三滴血》以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为秦腔在新世代的艰难生存寻得曙光,也为西安这座古城的蓬勃发展增添了一味良方。第十三章-第一节:四、地域民俗资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整体来看,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风韵尤佳。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环境下鼓励社会各个主体积极挖掘文化基因,借助技术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发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丰富的地域文化能提供给作品独特的风采,值得认真学习和使用。文化经济包括5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第一,影视、音乐、戏剧。第二,收藏、非遗博物馆。第三,旅游、休闲、娱乐。第四,文化、出版、体育。第五,传媒、广告、创意。文化经济的这5个组成部分,都将以经济形态产生,而且在未来呈现上升的趋势。第十三章-第一节:五、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开发的基本思路与方法02对于文学创作而言,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建构文学发生的地理空间。文学故事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背景里,而空间背景又对文学故事的发生有着重要的限定和约束作用。塑造好的背景环境、时代特征,不仅可以解释文学故事发生的深刻原因,也可以塑造人物性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十三章-第二节:一、利用地域文化建构独特地域环境和风貌,形塑文学发生的背景和空间(一)首先就是要选择精心挑选具有地域鲜明特征的景观、物象来描写。塞北的大漠黄沙,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大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雄伟壮阔的景色,适合于展示一个不受约束,游离在现行秩序之外的旷野世界。陕北的黄土高原,人烟稀少,缺水少粮,生存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不顾一切即使牺牲爱情也要要改变命运的选择就显得合情合理。王安忆《长恨歌》里大上海那些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一群群飞翔的鸽子,再加上浩荡的黄浦江,一个浪漫慵懒的现代都市悄然显现。第十三章-第二节:一、利用地域文化建构独特地域环境和风貌,形塑文学发生的背景和空间(二)其次,地域民俗特色是地域环境鲜明的一部分,也应该在构建故事背景中充分展示。民俗文化就是依附在地域环境之上而生成的,二者不可分割。山区道路狭窄,则会如贾平凹《五魁》那样出现背亲的故事。南方多水路,船舶摆渡不可或缺,则会有沈从文《边城》那样的故事。建立在各地地域上的风俗,为小说情节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加速器,如冥婚、招夫养夫、看风水、萨满等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小说中都有展现。第十三章-第二节:一、利用地域文化建构独特地域环境和风貌,形塑文学发生的背景和空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核心之一不管是哪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塑造人物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也要注意塑造富于地域色彩的人物形象。受制于地域限制,南北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形成南方人温婉、北方人粗犷这样总体的印象,这种概括有刻板之嫌,因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概括出了大致特点。第十三章-第二节:二、塑造富于地域色彩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一)文学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要积极塑造人物,首先是利用地方资源塑造人物生活的大背景,家庭环境;(二)其次利用民俗文化、习惯来塑造人物的性格。(三)第三,要特别注意地域空间对人物性格的限制和影响,发掘地域文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成就关系。第十三章-第二节:二、塑造富于地域色彩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一)地域传说故事丰富多彩,是文学改编创作和资源利用的宝库。文学创作的素材可以来自很多地方,但如历史、新闻等公共场域的材料,所有人都可以利用。但本地地域传说可能外界就知道的较少,它是和本地地理文化相关而出现的。比如西安城南秦岭有72个峪口,每个峪口都有属于自己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具有地域独特性,全国各个地方这样的民间传说故事数量会非常庞大。第十三章-第二节:三、地域传说故事在创作中的活用(二)一些独具母题特色的民间传说尤其值得关注。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赵魁夫先生考证诞生于天水,在当地产生了大量传说,历代历朝不断变化,成为一大类型故事。全国各地如牛郎织女这样的故事又不可胜数。这些故事在同一个母题目下,在不同地域会产生许多变形,值得认真整理研究。第十三章-第二节:三、地域传说故事在创作中的活用(一)地域方言是文学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对它的关注不够。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仅仅依赖口语是不够的,需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通过多年的教育,熟悉的是一整套普通话的表达。但是普通话这一套话语体系,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相当僵化的,离生动鲜活很远,一般表情达意可以,但是要达到文学的高度就需要再提高。这里日常语言,特别是方言就帮助很大。第十三章-第二节:四、地域方言和语言风格的锻造(二)不同地域方言有自己专门的词汇、语法,并不能和普通话简单对应起来,这样词汇语法可以起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造成语言表达的新奇感,还可以借之表达独特的情感,形成独特的风格。很多人认为贾平凹的语言富有韵味,就是他极好地结合了地方方言之后形成的效果。众多陕西地方词汇出现在他的小说中,独特的语句形式,感叹词都增加了小说的语言魅力。王安忆的语言、沈从文的语言、阎连科的语言,甚至莫言的语言都和方言文化密不可分。第十三章-第二节:四、地域方言和语言风格的锻造既要注重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也要注重地域现代文化资源。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化,各地域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景观,产生了新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也应该进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新的资源往往和时代现实的关联更加紧密,因此是很接地气的可资利用的资源。比如因为基础设施建和或者扶贫而导致的异地搬迁,就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电视剧《山海情》就有着充分的展示。第十三章-第二节:五、现代地域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相结合自古人们对于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都有着强烈的好奇,比如边塞诗里面对于辽阔豪放的“塞外”、“边关”、“热海”等风光的描述,即便是现在读来也令人心生向往。民族地区能歌善舞的生活娱乐、生产生活方式浓厚的仪式感,以及浓郁的异族风情都能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兴趣。边疆塞外的雪山草地、万里沙洲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自然景观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高原文化融合,可以开发出深度体验式旅游项目,打造各具特色、异质性强的文化旅游集群。第十三章-第二节:六、地域文化的文学开发也可和文学旅游结合路遥作品中陕北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学利用与开发03文学和地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近年以来,国家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开发,地域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如李浩先生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很早就关注到文学和地域之间复杂的关系,因此值得特别关注。第十三章-第三节:一、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陕北,特指陕西的延安和榆林地区。是相对于陕西的陕南和关中而言的,因为它地处陕西北部,故称为陕北。该地区东隔黄河与晋西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宁夏相邻,北与内蒙古相接,南与关中的铜川相连,其范围包括榆林和延安的25个县区。在地理分布上,陕北地区它既不属于华北,也不属于西北,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第十三章-第三节:一、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路遥就是一位陕北文化孕育出来并不断书写陕北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浓郁的陕北地域特色。路遥一生著述大多数是小说,另外诗歌、散文、剧本等,加起来尚不足路遥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一。路遥小说作品多以陕北为主,因此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陕北人。路遥通过小说来塑造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形象,又通过对地域风情和人物的塑造,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与观点。同时,路遥通过文学语言,对陕北地域文化的精神作了一次准确的诠释。第十三章-第三节:一、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一)注重陕北地域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影响1.从小说写作的角度来看,人物的行动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故事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塑造冲突情境,展示戏剧情境中人物的选择和行动,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而人物动机的形成以及戏剧情境的塑造中,特殊环境都是重要因素。陕北这种艰苦的地域风貌,特别适合塑造情境,因此在路遥的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第十三章-第三节:二、路遥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开发陕北的文化资源2.《人生》中故事发生的地域空间之一就是陕北高原上的高家村,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村子,贫瘠的土地造就了当地人艰苦的生活环境,有限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内卷,路遥在故事中详细展示了这个村子中村民的艰苦生存环境,为高加林不顾一切想要逃离进城提供了足够的动机和推动力。《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生活的农村也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路遥详细描写了由于地域贫瘠造成的当地人生活的困顿,孙少平高中求学时期的学校、窑洞和与之相应的学生的贫寒,都成为了孙少平立志走出农村的推动力。第十三章-第三节:二、路遥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开发陕北的文化资源(二)路遥小说中对陕北地域的道德和制度的展示。1.陕北并不是塞外,像西部电影如《双旗镇刀客》或《新龙门客栈》那样的法外之地。陕北历史上虽属胡汉杂居之地,但也有着浓厚的道德和制度制约。在陕北地域所形成的文化中,这种文化特质也是明显的。路遥善于在小说中塑造质朴敦厚之人,如《人生》中德顺老汉的形象。路遥也善于在小说中塑造温婉坚韧又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如巧珍、田润叶、胡秀莲等女性。展示了陕北传统民间道德和文化对路遥的影响。2.另一方面,由特殊地域所导致的地域权力结构,比起省城西安所在的关中和相对自然富足的陕南也有不同,家族势力等在陕北更加的盘根错节,路遥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也非常注意对这种地域文化的反映和书写。第十三章-第三节:二、路遥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开发陕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