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非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专题13 非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专题13 非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专题13 非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专题13 非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非文学文本阅读试题汇编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家庭图书馆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家庭图书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七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审议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政策支持。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建设书香社会和书香家庭,家庭图书馆应运而生。家庭图书馆是指在家庭设置专用书柜或专用书房,收藏一定数量纸质书刊资料,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公开利用的文化服务模式。它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以家庭自主拥有的场地设备和图书资源为基础,以公共图书馆资源作为有效补充,贴近社区人群,在家庭中打造阅读空间,极大地方便了社区群众的日常阅读。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提供借阅服务和开展阅读活动为主,由公共图书馆提供活动指导,并以双方协议为基础,通过自主管理提高家庭参与的积极性。家庭阅读空间彰显了家庭人文传统和文化特色,【甲】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阅读活动,【乙】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丙】可发挥“书香家庭”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激发社区更多的家庭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的“家庭图书馆种子计划”是家庭图书馆运行的模式之一。该计划于2014年推出,以培养青少年小馆长为出发点,力求通过少儿家庭阅读培养亲子阅读推广人。其特色有三点:一是专人跟进,青浦区图书馆把青年馆员“外借”到“小馆长”家中,帮助其建立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进行总结反馈等,如果家庭图书馆开展好书推荐、书评交流、图书诵读等小型活动,也可以邀请馆员上门指导;二是向小馆长授权,青浦区图书馆向每个家庭图书馆赠送一本《小馆长指导手册》,但具体的借还书及管理规则由小馆长决定;三是送书激励,青浦区图书馆为每个家庭提供500元固定购书经费和1000元流动购书经费,流动图书每半年流动一次,固定存放图书则在家庭图书馆三年合同期满后赠送给所在家庭,以示激励。家庭图书馆还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都各具特色,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兼具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家庭图书馆主题特色不够突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细节及业务管理难于把控、缺乏长期有效的内驱力、决策存在随意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家庭图书馆的发展。(取材于陈颖仪的《我国家庭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

而且

那么 B.之所以

是因为

还因为C.既

还 D.只有

还2.下列有关“家庭图书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图书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场地,并将其开发为图书借阅室,以利于大众借阅书籍。B.家庭图书馆是得到政府支持的一项新兴的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全民阅读行动。C.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拥有的图书资源为主,所以可以向被服务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D.家庭图书馆具有统一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借阅需求,社会效益十分显著。3.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定义与功用——运行模式举例——存在问题B.家庭图书馆的产生背景——位置和作用——三个特色——未来发展方向C.家庭图书馆得到政府支持——定义与功用——三个特色——未来发展方向D.家庭图书馆得到政府支持——位置和作用——运行模式举例——存在问题【答案】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如果”,表假设的连词,与“那么”连用。“之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与“是因为”连用。“既”,跟“且”“又”“也”配合,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或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后一分句常用“就”“那么”与之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后推出结论。“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常跟“才”呼应)。语境中,“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可发挥‘书香家庭’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激发社区更多的家庭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三者是并列关系,可选“既……又……还……”。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家庭图书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场地”错误。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拥有的场地设备和图书资源为基础。C.“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拥有的图书资源为主,所以可以向被服务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错误。原文是“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提供借阅服务和开展阅读活动为主,由公共图书馆提供活动指导,并以双方协议为基础,通过自主管理提高家庭参与的积极性”,是家庭自主提供借阅服务,所以不应该向被服务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D.“家庭图书馆具有统一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借阅需求,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错误。家庭图书馆还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家庭图书馆主题特色不够突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细节及业务管理难于把控、缺乏长期有效的内驱力、决策存在随意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家庭图书馆的发展。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共有四段,第一段,结合“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建设书香社会和书香家庭,家庭图书馆应运而生”分析可知,主要阐述了家庭图书馆的产生背景;第二段,结合“家庭图书馆是指在家庭设置专用书柜或专用书房,收藏一定数量纸质书刊资料,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公开利用的文化服务模式”“家庭图书馆以家庭自主提供借阅服务和开展阅读活动为主,由公共图书馆提供活动指导,并以双方协议为基础,通过自主管理提高家庭参与的积极性……”分析可知,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家庭图书馆的定义与功用;第三段,结合“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的‘家庭图书馆种子计划’是家庭图书馆运行的模式之一”分析可知,第三段主要阐述了家庭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并举例说明。第四段,结合“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家庭图书馆主题特色不够突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细节及业务管理难于把控、缺乏长期有效的内驱力、决策存在随意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家庭图书馆的发展”分析可知,第四段主要阐述了家庭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故文章行文思路为:家庭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定义与功用——运行模式举例——存在问题。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疫情期间乘坐飞机安全吗?病菌和病毒在飞机上是否容易传播,很多人对此给予了关注。病菌、病毒要从传染源传给被感染者,一般有呼吸道传播、皮肤接触传播、口腔与眼睛传播、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与地铁、火车、市内公交车一样,民用客机机舱内的乘客密度大,空间密封狭窄,空气流通性差,这无疑为病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常见的空客A320客机为例,飞机密封舱内的容积粗略估计为3500立方米。目前,多数航空公司经济舱内旅客的座位间距,前后约为80厘米,左右约为45厘米;公务舱座位前后间距约为100厘米,左右约为65厘米。据此换算下来,A320可搭载的乘客总数能够达到150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中远途出行时选择搭乘飞机,这样一来,飞行时间动辄三四个小时,100多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只能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大家共享着有限的空气。为了了解飞机机舱中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情况,一个科学研究小组观察了飞往5个目的地的10个航班,飞机型号主要为波音757,平均航时约为4小时,其中有8个航班是在流感季节飞行。在飞行中,一组研究人员暗中记录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所有活动轨迹;同时,另外两组研究人员负责操作两个空气采样泵进行采样。此外,研究人员还随机收集了厕所门内侧和外侧的把手表面、小桌板表面、安全带扣表面的样本。收集到的环境样本最终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呼吸道病毒分析,检测能代表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的18种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发现,飞机上的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如果有人咳嗽或者打喷嚏,包含病毒的粒子会从嘴中逸出,随着空气飞到很远的地方。100微米的小飞沫能够“行走”10米的距离,而50微米以下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存留很长时间,这使得它们甚至能够扩散到天花板。皮肤接触是飞机上病菌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整个旅程中,值机、安检、候机、登机、机上就餐、如厕、下飞机……旅客难免要触摸座椅、各种把手、安检筐、柜台自动出票机、马桶盖等物品,而细菌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接触了含有病菌的上述物品,就可能被感染。【甲】乘坐飞机难免接触病菌,但是在众多公共交通运输方式中,飞机的疾病传染风险相对较小。相信坐过飞机的朋友都知道,机场的安检是极其严格的,可以禁止那些未经检疫可能带有寄生虫和病菌的物品被带上飞机。此外,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许多机场【乙】会增设专门的检验检疫设备、隔离区甚至医疗急救点,以备不时之需。民航系统的公共卫生与防疫制度非常严格、规范,各机场和各大航空公司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另外,民航机场和客机的公共卫生软硬件条件相比其他交通工具都更为优越,【丙】优越的公共卫生条件能够有效抑制病菌的滋生与传播。(取材于沈海军的同名文章)4.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既然

且B.既然

且C.尽管

而D.尽管

而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上,呼吸道传播是病菌传播的重要途径。B.公务舱座位间距大,可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C.在飞机上频繁走动会增加被病菌传染的风险。D.机场严格的安检能降低乘客感染疾病的风险。6.下列对全文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病菌、病毒的传播途径——如何降低感染风险B.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病菌、病毒的传播途径——乘坐飞机相对安全C.病菌、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途径——病菌、病毒传播的原因——乘坐飞机相对安全D.病菌、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途径——病菌、病毒传播的原因——如何降低感染风险【答案】4.D5.B6.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甲】“尽管”,连词,表示让步,先承认某种事实,后引起转折,下文往往有“但、但是、然而”等词呼应。“既然”,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本处相搭配的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所以选用“尽管”。【乙】“还”,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或”,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本处是说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许多机场会在原有检测的基础上增设专门的检验检疫设备、隔离区甚至医疗急救点,以备不时之需,是递进关系,所以选用“还”。【丙】“且”,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而”,连词,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各种关系。本处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所以选用“而”。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可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错误。飞机上的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如果有人咳嗽或者打喷嚏,包含病毒的粒子会从嘴中逸出,随着空气飞到很远的地方。并且皮肤接触是飞机上病菌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细菌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接触了含有病菌的上述物品,就可能被感染。所以公务舱座位即使间距大,也不能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第一段提出问题:疫情期间乘坐飞机安全吗?第二段说到民用客机机舱内的乘客密度大,空间密封狭窄,空气流通性差,这无疑为病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第三段以常见的空客A320客机为例来说明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第四段为了了解飞机机舱中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情况,一个科学研究小组观察了飞往5个目的地的10个航班,飞机型号主要为波音757,平均航时约为4小时,其中有8个航班是在流感季节飞行,从收集到的环境样本中检测到能代表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的18种病毒。所以二至四段是在阐述飞机机舱具备病菌、病毒的传播条件。第五段说到飞机上的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第六段说到皮肤接触是飞机上病菌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五、六两段是在说病菌、病毒的传播途径。第七段说到尽管乘坐飞机难免接触病菌,但是在众多公共交通运输方式中,飞机的疾病传染风险相对较小。即乘坐飞机相对安全。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抗体是人体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工作原理与导弹有相似之处,它能识别病原体上特定的标记,即抗原。通过识别抗原,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它,从而让身体恢复健康,可谓人体的“生物导弹”。那么,抗体又是如何成为“生物导弹”的呢?从分子结构看,抗体是一种Y型蛋白质分子。这个Y的“两个枝丫”是“生物导弹”的制导装置,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并与之结合,真正的导弹通过爆炸来完成任务,人体的“生物导弹”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识别抗原,抗体最终会结合在病原体上,抗体不同,结合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在一些情况下,被抗体识别出的抗原是病原体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简称蛋白)。比如,由疫苗诱导的很多针对病毒的抗体,其结合位置往往是病毒表面用于侵入人体细胞的蛋白。这些蛋白与抗体结合后,就失去了原有功能,病毒也就失去了侵入人体细胞的能力,即被“中和”了,所以这类抗体又被称为中和抗体。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表面有一种棘突蛋白,该蛋白是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关键,棘突蛋白可以结合人体细胞上的受体蛋白,最后启动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导致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目前上市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其作用机制都是诱导人体产生针对棘突蛋白的抗体。当抗体结合了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后,该组蛋白就失去了功能,从而导致病毒被“中和”。即“生物导弹”通过“中和”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在另一些情况下,结合在病原体上的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来攻击病原体并杀死它们。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了抗体的病原体就像古代脑后插着木牌的死囚。病原体上的“标签”是指抗体中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部分。在多数情况下,入侵人体组织的细菌被抗体识别后,抗体会在这些细菌表面贴上“标签”以便免疫细胞识别。在抗体的帮助下,巨噬细胞就可以找到细菌,并与抗体结合,最终吞噬这些细菌,从而控制细菌感染。这一次,“生物导弹”通过“贴标签”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节选自杨冬《抗体,人体的“生物导弹”》,有删改)7.下列关于“抗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抗体是人体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B.人体的抗体与导弹工作原理有相似之处。C.抗体能识别病原体上特定的标记——抗原。D.抗体能消灭病原体,从而让身体恢复健康。8.下列对抗体成为“生物导弹”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体的“两个枝丫”是“生物导弹”的制导装置,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B.抗体的制导装置即“两个枝丫”识别特定的抗原后与之结合在病原体上。C.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后,有时通过“中和”,从而摧毁目标,完成任务。D.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后,有时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攻击抗原并杀死它们。9.下列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体不相同,与病原体结合后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但“中和抗体”效果最为明显。B.在有些情况下,抗体识别出病原体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即抗原,并与之结合。C.抗体与病毒表面用于侵入人体细胞的蛋白结合后,就会使该组蛋白失去侵入功能。D.目前上市的各类新冠病毒疫苗,作用机制都是诱导人体产生针对棘突蛋白的抗体。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采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抗体性质,接着指出其工作原理与导弹是相同的。B.首段说“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它”,下文介绍了“中和”“贴标签”两种手段。C.文章用设问方式引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说明,思维缜密,条理清晰。D.文章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通俗地说明了人体抗体消灭病原体的原理。【答案】7.D8.B9.A10.A【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抗体能消灭病原体”错,根据原文“‘生物导弹’通过‘中和’摧毁了目标,完成了任务”“在另一些情况下,结合在病原体上的抗体会召集免疫细胞来攻击病原体并杀死它们”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病原体都有抗体消灭的。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B.“‘两个枝丫’识别特定的抗原后与之结合在病原体上”错,根据原文“专门识别特定的抗原,并与之结合”“抗体最终会结合在病原体上”,可知,抗体的“两个枝丫”是与抗原结合,与病原体结合的是抗体,而不是“两个枝丫”。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但‘中和抗体’效果最为明显”错,第三段主要说明了“生物导弹”是如何通过“中和”摧毁了目标的。并未说明效果是否明显。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接着指出其工作原理与导弹是相同的”错,根据原文“工作原理与导弹有相似之处”可知,两者只是有相似之处,并非相同。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蜘蛛在檐前做网捉拿飞将,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果蚊蚋等小虫飞去,触在网上,急待挣扎时,蜘蛛忽然赶到,急忙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或檐下,好像我们咬片面包或饼干似的不费力气。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气力较大的飞虫,它就急忙跑来,放出丝,用脚拿了丝向飞虫去缚。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担心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仔细捆缚。②蜘蛛的丝,姑且不说科学上的观察和闲暇时的观赏,从实用上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小孩们用竹扎成一个圈,装上一个柄子,竹圈上兜上蛛网,当作一种捕虫网,可以捉他所要的飞虫。西洋有人想养蜘蛛,取它的丝织东西,以代蚕丝。据说试验者曾取蛛丝织过手套、袜子等东西,只是蜘蛛饲养不容易,它要吃昆虫,而且胃口又很好,吃得又很精细,专吸食昆虫的汁液。蜘蛛饲养起来,比采了桑叶饲蚕费事得多,因此只好作罢了。③天文学家在他们的天文镜中装上极细的丝,遥望天空时,视野中有了细的行条,就可以比较星的位置。他们先用蚕丝,把一根蚕丝的两股分开,但是还嫌太粗。1820年,一个英国的仪器制造家名叫忒劳顿的,设法改用蜘蛛丝。他用的是一种背上有十字纹的称为园蛛的丝。不但比一般蚕丝更细,而且很韧,又不会扭曲。取丝的时候只要把蜘蛛小心谨慎地固定在一个架上,放出来的丝头粘在一个卷丝器上,把卷丝器转动,便可以抽出很长的丝。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十分之一粗,而园蛛的丝细到只有大约一英寸的一万五千到二万分之一,比蚕丝细多了。④可是有些蜘蛛并不做网,泥土上跑来跑去的狼蜘蛛,壁上的蝇虎等,都不做网,丝却是有的。不结网的蜘蛛也食肉,不过他们捕取食物用力搏取,不是用丝去绑缚的。(节选自周建人《蜘蛛》,有删改)11.下列关于“蜘蛛”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蜘蛛捉拿飞虫的办法多种多样,且具有针对性。B.蜘蛛吃昆虫吃得十分精细,专吸食它们的汁液。C.蜘蛛的丝,不仅牢固美观,其价值也是多方面的。D.有些蜘蛛,如狼蜘蛛等,虽说有丝,却并不结网。12.下列对选文第③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忒劳顿在天文镜上选用了比蚕丝效果更好的蜘蛛丝。B.跟一般的蚕丝相比,蜘蛛丝不但更细,还不会扭曲。C.取蜘蛛丝时将其固定并按一定程序操作,便可抽丝。D.天文镜中装上的蛛丝越细,比较星的位置就越准确。13.下列关于选文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蜘蛛捉拿各类飞虫的方法和本领。B.第②段举小孩子利用蛛网制作捕虫网的例子,说明蜘蛛丝有实用价值。C.第③段用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介绍蛛丝的独特价值。D.第④段以狼蜘蛛为例子,说明生物界有的蜘蛛虽有丝,却并不结网。1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捉拿飞虫的过程来看,蜘蛛是极其聪明的,一般不会失手。B.蜘蛛不容易饲养,使得取它的丝来织手套等东西不能成为现实。C.不做网的蜘蛛,不是用丝缚住食物,而是靠自身的力量获取食物。D.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一定会发现蜘蛛丝更多更大的价值。【答案】11.C12.B13.A14.B【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牢固美观”错误,根据“蜘蛛的丝,姑且不说科学上的观察和闲暇时的观赏,从实用上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可知,文中并没有说蜘蛛丝“牢固美观”。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蜘蛛丝”错误,根据“他用的是一种背上有十字纹的称为园蛛的丝。不但比一般蚕丝更细,而且很韧,又不会扭曲”可知,跟一般的蚕丝相比,园蛛的丝更细,还不会扭曲,不是所有的蜘蛛丝都如此。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能力。A.“举例子”错误,第①段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蜘蛛捕食的三种方法,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不能成为现实”错误,根据原文“据说试验者曾取蛛丝织过手套、袜子等东西,只是蜘蛛饲养不容易,它要吃昆虫,而且胃口又很好,吃得又很精细,专吸食昆虫的汁液。蜘蛛饲养起来,比采了桑叶饲蚕费事得多,因此只好作罢了”分析可知,并不是“不能成为现实”,只是费事得多。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代伊犁将军虽为武职出身,但其中不少同样热衷文化事业,使新疆的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繁荣,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伊犁将军与戍守伊犁的文人间的诗词唱和为其做出了杰出贡献。清代设立伊犁将军长达150多年,由于伊犁将军的职责侧重于军政事务,且边疆地区文化相对落后,诗词唱和等文娱活动较少,故留有诗作的伊犁将军并不多,仅晋昌和萨迎阿有单独的诗集,其余的则散见于各处。晋昌于1809年任伊犁将军,善于诗画,有《戎旃遣兴草》存留,内容涉及广泛。有反映新疆独特的气候环境的诗作,例如“北路迢遥信不讹,冰山瀚海几经过。耳边久不听鸡犬,眼底惟知认马驼。膳肉割残兼味少,毡庐磨破受风多”(《戎旃遣兴草》),印证新疆多戈壁荒漠,故依赖马驼长途跋涉。该诗记录了新疆独特的出行工具、饮食特色及天气特征。晋昌还反复使用大雪、寒风,枯草等意象展现新疆环境和气候,用诗带人们领略粗犷而残酷的地理风貌。萨迎阿于1845年任伊犁将军。任期内他写了很多有关新疆风土民情的诗歌。多年的边疆生活,使萨迎阿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深厚情感,“空空阔阔戈壁连,玉门关外途绵绵……青杨参天以直立,红柳贴地而横眠。胡桐泪堪挹,刺梅香可搴。沙枣尝酸涩,雅梨竞脆鲜……”新疆的地大物博在诗中尽然体现,诗人还加以注释,记录这些植物的功效及特点,胡桐泪可治疗火疾、芨芨草可做筷子等,给人们提供了诸多生活经验。清朝统一西域后,除设立伊犁将军,还遣送大量戍边官员、文人志士至此,以建设西域。这些饱学之士的到来给西城诗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伊犁将军出身满蒙贵族,具有较高文学修养。他们给诗人创造契机集会并参与其中,推动了伊犁诗词的发展繁荣。伊犁将军与遣戍文人唱和以奎林为首。奎林题于鉴远楼的《登鉴远楼二首》中“一行秋影飞鸿远,千登斜阳去浪明”等句,被众人多加唱和。松筠任伊犁将军时也很重视文教,善待戍边文员,任用他们编成《西陲总统事略》等重要志书,为研究清乾嘉时期伊犁的文史留下了详细的资料。诗词唱和不仅存在于将军同下属及戍边文员间,戍边文员之间也比比皆是。他们多背井离乡、孤身远行,为排遣郁闷往往饮酒赋诗、集会唱和,惠远城中的“醒园”是他们首个集会地,“德园”“绥园”亦是他们消遣酬唱的固定场所。伊犁诗坛是特定时期和人文环境的产物。诗词唱和活动为他们孤寂的生活注入了新鲜元素,也成为他们在政务繁忙之余联络情感、砥砺精神的动力。它们见证了伊犁官员与戍员的融洽交往,推动了伊犁诗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新疆团结稳定奠定了文化根基。伊犁将军存留的诗作及他们所组织的文化活动价值深远。遣送伊犁的文人志士将内地的文化带到伊犁,使新疆的文化事业得以兴盛;另一方面在他们重返内地之时,又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回馈,将边疆特有的魅力展现给内地,两相交融,使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愈加紧密,同时将民族共同体的烙印深深刻在这种联系中。这些诗作和诗词唱和活动对于推进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提供了历史积淀和根据,也为我国增强文化自信增添了更充实的内容。”(摘编自徐红霞《清代伊犁将军的诗词唱和与人际交往》,有删改)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设立伊犁将军长达150多年,虽为武职出身,但历任将军都为新疆的文化事业,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B.晋昌和萨迎阿在任期内写了很多有关新疆风土民情的诗歌,多年的新疆生活使他们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深厚情感。C.伊犁将军与下属间的诗词唱和推动了伊犁诗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见证了伊犁官员与戍员的融洽交往。D.伊犁将军存留的诗作及他们所组织的文化活动价值深远,对于推进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提供了历史积淀和根据。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伊犁将军与戍边的文人间的诗词唱和对新疆文化事业的影响。B.文章用伊犁将军晋昌、萨迎阿的例子来证明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文化事业的贡献。C.文章引用奎林被众人多加唱和的诗句说明伊犁将军给诗人创造契机集会并参与唱和。D.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从两方面论述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文化发展的影响,结构清晰。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昌《戎旃遣兴草》记录新疆出行工具、饮食特色及天气特征,有助于读者了解伊犁风土人情。B.“醒园”“德园”等是戍边文人饮酒赋诗、集会唱和的固定场所,这是特定时期和人文环境的产物。C.诗词唱和活动为戍边文人的孤寂生活注入了新鲜元素,也成为他们联络情感、砥砺精神的动力。D.本文以诗词唱和活动为主,梳理清代伊犁将军组织实施的文化活动,探究其起到的社会功用。【答案】15.D16.C17.D【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历任将军都为新疆的文化事业”错误。由第一段“清代伊犁将军虽为武职出身,但其中不少同样热衷文化事业,使新疆的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繁荣,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可知,只有不少热衷文化事业的将军为新疆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B.“多年的新疆生活使他们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深厚情感”,由原文“多年的边疆生活,使萨迎阿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深厚情感”只能知道萨迎阿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原文并没有类似的表述晋昌的话。C.“伊犁将军与下属间的诗词唱和推动了伊犁诗歌发展”错误。由第五段“诗词唱和不仅存在于将军同下属及戍边文员间,戍边文员之间也比比皆是”可知,诗词唱和不仅发生在伊犁将军与下属间,戍边文员间也存在。由第六段“它们见证了伊犁官员与戍员的融洽交往,推动了伊犁诗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可知,伊犁将军与下属间、戍边文员间的诗词唱和共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说明伊犁将军给诗人创造契机集会并参与唱和”错误。由原文“伊犁将军与遣戍文人唱和以奎林为首。奎林题于鉴远楼的《登鉴远楼二首》中‘一行秋影飞鸿远,千登斜阳去浪明’等句,被众人多加唱和”可知,文章引用奎林被众人多加唱和诗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唱和活动影响深远,推动了伊犁诗词的发展繁荣。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本文以诗词唱和活动为主”错误。由原文“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伊犁将军与戍守伊犁的文人间的诗词唱和为其做出了杰出贡献”可知,文章主要写的除了唱和活动外,还有新疆诗歌的发展。而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论述的便是晋昌和萨迎阿的诗歌对新疆文化的推动,并没有提到唱和活动。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的地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预计将带来以下重大变革:一是人工智能将使IT的基础设施发生巨变。传统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将不再是舞台的中央;新型的人工智能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二是人工智能将催生新业态。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比如,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自动驾驶汽车。(摘编自光明网《数字经济进入新阶段,人工智能将带来三大变革》)材料二:“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现状综合分析”相关调查数据材料三:近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大会围绕智能机器人、AI+5G、AI+教育、AI+医疗等热门话题进行研讨,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AI+教育”在国内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借助大数据和超级算法,医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AI医生”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传统行业采用人工智能之后都能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从而淘汰落后生产力,提升劳动效率。(摘编自刘超《以开放态度拥抱人工能》)18.以下不涉及人工智能的一项是(

)A.批改纸质作业。 B.使用导航软件。C.使用人脸识别系统。 D.实施远程微创手术。19.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经费不足。B.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学校占比不足5%。C.将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开设科技活动课。D.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人工智能课程无法开设。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B.传统操作系统仍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核心。C.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D.传统行业采用人工智能后都能实现质的飞跃。【答案】18.A19.B20.C【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将使IT的基础设施发生巨变。传统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将不再是舞台的中央;新型的人工智能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人工智能将催生新业态。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可知,“使用导航软件”“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实施远程微创手术”这些都涉及人工智能,而“批改纸质作业”只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里没有涉及人工智能。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大的问题是经费不足”错误。观察材料二图表可知,“专业师资不足”和“经费不足”都是51%,所以最大问题不只是经费不足。C.“将近三分之一”错误。观察材料二图表可知,没有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学校为34.3%,而三分之一为33.333%,所以“将近三分之一”错误,应该是多于三分之一。D.观察材料二图表可知,是“知识储备不足、专业师资不足和经费不足”共同导致人工智能课程无法开设。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已进入”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可知,是“将进入”而不是“已进入”。B.“仍是”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传统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将不再是舞台的中央”可知,“传统操作系统”“将不再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核心。D.“传统行业采用人工智能后都能”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三“很多传统行业采用人工智能之后都能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可知,并不是“传统行业采用人工智能后都能实现质的飞跃”,而是“很多”传统行业采用人工智能之后都能实现质的飞跃。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爱因斯坦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后来,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常常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在那里,我发现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这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须的硬件设备,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说服我的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1英里=1.61千米)长的钢线。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总是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节选自人教版必修3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中的“第二件事”是指对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好奇与向往。B.“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中“伟大发现”是指反物质这一新型物质。C.由于好奇,作者决定了解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为此,作者阅读了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D.“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中的“企图”是贬义词。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表示对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对爱因斯坦探索宇宙的意义的理解。B.“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对这个领域的事物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C.文章最后一段中括号内的内容是为了证明妈妈不支持儿子做物理实验而更希望儿子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D.选文按照时间顺序,从八岁写到高中阶段,从听故事到阅读书籍到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全程均是自觉完成,说明文章标题中的“教育”,严格意义上说是作者的自我教育。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成作者最终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的是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著的操索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B.“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中的“这个故事”指中学老师给我们讲的爱因斯坦的故事。C.高中时,作者就知道,研究统一场理论应有“原子对撞机”,通过它能找到反物质,于是着手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D.作者以他成长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从小自觉培养兴趣、好奇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就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答案】21.A22.C23.D【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物质”错误,结合“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可知,“伟大发现”是统一场论。C.“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常常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是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D.“贬义词”错误,此处是贬词褒用,体现了爱因斯坦敢于探究、追求的精神。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为了证明妈妈不支持儿子做物理实验而更希望儿子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错误,选项分析偏离了文章的主题,这里借助妈妈的不理解来展现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只要……就……”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从小自觉培养兴趣、好奇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是“成为优秀的科学家”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努力、付出等,所以应该为“只有……才……”。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文艺评论的不足之处,除了缺乏秉笔直书、公道直言的实事求是精神之外,在文风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文风是文艺评论的命脉。文风得到改进,文艺评论的生机活力才有望得以焕发,权威性、公信力才能得到彰显。文质兼美,应该成为文艺评论文风的自觉追求。改进评论文风要贯彻实践观点,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艺评论的源头活水是发展变化着的文艺实践。评论来自实践、作用于实践,实践是评论的生命力之源。评论工作者不仅是当下文艺实践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实践的学生。要紧贴当代文艺实际,置身文艺现场,与时代对文艺的要求同步,运用科学理论武器,解读文艺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创作中找寻话题,透过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看到文艺风潮的起伏,对创作倾向、审美思潮和消费时尚进行判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避免凌空蹈虚,使笔下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富于洞察力、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神采,给创作以启发。改进评论文风需要激发创造性。评论和创作一样,是富于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现在不少文艺评论读起来味同嚼蜡、暮气沉沉,就是因为缺乏创新理论与创新思维支撑,习惯于陈陈相因,缺乏独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陈旧呆板、面目可憎。要使评论文风鲜活生动,活泼可亲,评论家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现象与不同作品进行具体、个性、科学的分析,为推动文艺繁荣提供真知灼见。改进评论文风要增强主动性针对性。目前不少评论议题缺乏主动性和问题意识,评论家匆忙上阵、依赖惯性、被动应付较为普遍,导致很多评论文章陈词滥调、言不及义。文风的鲜活灵动,必然来自主动性和针对性。优秀的评论家要做时代文艺发展敏感的雷达,当代最新文艺佳作的发现者、推荐者。好的文艺评论往往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敏于反应、率先发声,善于主动设置议题,要自觉保持对新人新作品的热情关注,敢于主动围绕焦点热点旗帜鲜明地发声,深刻揭示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质而无文,其行不远。文而无质,其行不久。好文风有门槛,并非一蹴而就,只有认真对待文字,勤于钻研、学习和实践,才有望入其门径。而且,这种学习不只是写作技法上的,更要提高文章之外的多种修养。评论家应融科学与艺术、智慧与美感于一体,论理讲美,文质彬彬,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评论。文风体现学风作风。文字的背后是学养、品格和境界,好的评论往往是评论家发自内心的赏识、理解或感奋。文艺评论需要拥有对文艺实践和文艺创作的同理心。评论家要以护花使者和同路人的心态,认真体悟创作甘苦,潜心研读各类作品,才能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要倡导评论贴近群众,以更多风格质朴,短、实、新的评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进文艺健康发展。(摘编自梁鸿鹰《倡导文质兼美、神采奕奕的文艺评论》)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文风具备了文质兼美的特质,文艺评论才能拥有生机活力、权威性和公信力。B.文艺实践是评论的生命力之源,在文艺实践面前,评论工作者拥有着多重的身份。C.能否给创作以启发,取决于评论家能否透过文艺现象发掘出蕴含其中的规律本质。D.评论家只要认真对待文字、勤于钻研、学习和实践,就能拥有文质俱佳的好文风。2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指出当前文艺评论精神与文风方面的不足,再强调改进文艺评论文风的标准。B.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维度论证了改进评论文风需要注意的三个层面。C.文章第五段从写作技法和自身修养等角度,强调了评论家推出文质兼美文艺评论的作用。D.文章末段紧承前文,对评论家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得全文论证更加深刻周密。2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和鲜明的问题意识,是评论家创作出优秀文艺评论的必备条件。B.议题缺乏主动性和问题意识,评论家被动应付,是由评论文章陈词滥调、言不及义所致。C.优秀评论家要善于发现和推荐当代最新文艺佳作,并能设置议题围绕焦点热点率先发声。D.风格质朴的评论家用同理心去研读作品、体悟创作的甘苦,才能写出短、实、新的评论。【答案】24.D25.C26.A【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只要认真对待……就能……”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只有认真对待文字,勤于钻研、学习和实践,才有望入其门径”可知,原文“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而选项中“只要……就能……”表示条件非唯一,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强调了评论家推出文质兼美文艺评论的作用”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文质兼美,应该成为文艺评论文风的自觉追求”“评论家应融科学与艺术、智慧与美感于一体,论理讲美,文质彬彬,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评论”可知,原文应是“强调了文质兼美,是文艺评论文风的自觉追求”,而不是强调其作用。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目前不少评论议题缺乏主动性和问题意识,评论家匆忙上阵、依赖惯性、被动应付较为普遍,导致很多评论文章陈词滥调、言不及义”可知,应是前者导致后者;C.以偏概全,依据原文“好的文艺评论往往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敏于反应、率先发声,善于主动设置议题,要自觉保持对新人新作品的热情关注,敢于主动围绕焦点热点旗帜鲜明地发声,深刻揭示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可知,除“率先”外,还应“旗帜鲜明”;偷换主语,选项后半句的主语应是“好的文艺评论”;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评论家要以护花使者和同路人的心态,认真体悟创作甘苦,潜心研读各类作品,才能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要倡导评论贴近群众,以更多风格质朴,短、实、新的评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进文艺健康发展”可知,原文“风格质朴”是修饰“评论”,而不是“评论家”。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同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偏。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2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2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B.文章将“斧头——石头”与“作品——废纸”作类比,批评了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C.作者引述鲁迅名言,阐释了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2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答案】27.B28.D29.C【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本题中,本题考查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C项,“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错,原文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D项,“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地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此题D选项,原文第6段“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的例子意在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本题中,本题考查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此题C选项,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在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这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自由想象”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限制”的结果。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命实践的美好愿景,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家文化是理解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基因密码,是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逻辑道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系统而完备的家族宗法制度,并通过嫡子之制、分封之制等延伸至国家政治制度之中,最终形成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高度共通性,这种“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忠孝同义,使家庭道德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我国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制,周代王室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后,尽管中国社会时常遭遇周期性动荡,但因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熏陶,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文化自始至终非常稳固。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时代,豪门大族层出不穷,家谱族谱的编写蔚然成风。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宗子立法视作尊族重本和收拾人心的重要手段,民间建造宗祠之风兴起。元明清三代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下,以家庭道德为核心的礼仪教化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直到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之后,在外来冲击和内部激荡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开始走向缓慢而艰难的现代性蜕变历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氤氲化润华夏文明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展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其间,“仁”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所普遍认可。仁德的核心是爱人,爱人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根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生发出中国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正是这种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宗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的一以贯之,建立起中华民族悠远丰厚、恢宏庞大的家庭美德传统。与欧美国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具有三种典型特质。一是义务至上主义。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中被反复阐明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根本要旨是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契约主义倾向存在本质区别。二是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传统家庭道德高度重视家庭成员的修身养性,家庭生活的实质在于如何克己修身。判断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对错,先要反求诸己;在个体欲望与家庭秩序、社会要求发生冲突时,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减损个人的正当利益,也要维护家族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三是伦理中心主义。在中国的家庭人伦设计中,人只有在以血缘为本位的各种关系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家庭地位,如果抽掉了个人的人伦身份角色,个体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古人云:“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揭示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就是要通过抵达历史深处、倾听历史回响,来明晰新时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其间,我们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家庭道德,在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基础上,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摘编自靳凤林《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光明日报)3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它对于中国的文明历史、社会变迁以及未来发展的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B.中国古代的家庭道德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源于家族宗法制度延伸至了国家政治制度中。C.中国的家庭道德与西方家庭道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认为自由与权利在义务之下。D.为维护家庭秩序、满足社会要求,个体有时需要牺牲自我利益,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理想主义的体现。3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列举了我国历朝历代的做法,表明了家庭文化在政治、礼仪教化等方面的作用。B.第三段引用古籍的相关内容,诠释了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文明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架构。C.文章将中国家庭道德在历史传统和新时代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关联性阐释,说理清晰。D.文章整体采用分总式结构,从历史渊源、理论架构及典型特质等方面诠释了中国的家文化。3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有在外来冲击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走向蜕变。B.孝悌之德生发出五伦,因此父子相亲是五伦的基础,也是建立起家庭美德传统的前提。C.中华传统家庭道德也有不合理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依据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方向,国家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出了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答案】30.C31.D32.C【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中国的家庭道德与西方家庭道德的本质区别”错误。原文信息是“与欧美国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具有三种典型特质。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中被反复阐明的十义……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契约主义倾向存在本质区别”,可见选项扩展范围,具有本质区别的应该是“十义”和“追求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契约主义倾向”。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整体采用分总式结构”错误。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只有在外来冲击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走向蜕变”错误。由第二段“在外来冲击和内部激荡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开始走向缓慢而艰难的现代性蜕变历程”可知,蜕变也有内部激荡的推动。B.“父子相亲是五伦的基础”错误。孝悌之德包含“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父子相亲”只是一方面。D.“依据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方向,国家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出了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错误。结尾段信息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可见正确的逻辑关系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相关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选项颠倒了条件与结果。故选C。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位次的讲究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有删改)3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说,最尊贵的座位是坐北朝南。B.人们把塾师称为“西席”,是因为汉明帝与老师交谈时,为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就安排老师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C.《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说明了以左为尊。D.《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正是说明了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尊卑的。34.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B.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C.文章中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不讲究位次的后果。D.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5.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3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B.第④段明确地告诉我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的座位尊卑早就不再重要。C.本文的中心句是“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D.文章围绕中心,举历史中的名人事例和名著故事,有力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对座位尊卑的强烈意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答案】33.C34.C35.D36.B【解析】3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能力。C项,“说明了以左为尊”错误。原文说“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可见,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以右为尊。故选C。34.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C项,“从反面说明不讲究位次的后果”错误。开头部分,文中说,“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可见是要引出论证的中心——位次的讲究的。结尾处,“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可见,此处是为了论证“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不能体现“从反面说明不讲究位次的后果”的这种说法。故选C。3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三段中,为了说明“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的例子。为了说明“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作者又举了“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的例子。所以,本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故选D。3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中国的座位尊卑早就不再重要”错误。本段论述的内容是经过历史演变,座次尊卑有所改变,但是并非不再重要。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小说课是20世纪90年代一批小说家相继进入高校执教的产物。比如,王安忆进入复旦大学,出版讲稿结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等。可以说,小说课的规模化和持续化发展,是这个时代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三者间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而扩展至读者大众。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关联着文学生活的变迁。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首先,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字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比如,毕飞宇从鲁迅的基础体温感知《故乡》就显示出独到的眼光和强劲的感悟力。在学院派批评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情感饱满、文采灵动的文字,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减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在当前批评园地中,富于真知灼见的小说课,有理由被视为珍稀品种。其次,解析经典奥秘,点拨创作技法。小说家解读经典作品,不是从辨析经典的内涵、梳理经典的接受史入手,而是以创作经验直面经典本身。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用王安忆的说法,是由特殊的材料、思想和感情筑就的“心灵世界”;按李浩的看法,则是由幻觉、玄思以及省略、回旋感等打造的“魔法世界”。从文学教育的效果来说,小说课未必能直接造就优秀的小说家,但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最后,倡导阅读风尚,重塑文学生活。小说课影响公众阅读的方式,既不是为经典祛魅,也不是戏说经典,而是精深阅读。纳博科夫曾说,成熟的、思路活泼的读者只能是“反复读者”。事实上,反复阅读不只需要付诸行动,更有赖于具有赏玩精品的趣味和心态。蒂博代认为,趣味是文学教育所无法教会的内容,但在我看来趣味仍有逐步培育的可能。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在阅读载体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纯粹文字阅读的吸引力日渐流失,快餐式、碎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