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信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封开县广信中学2024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虽有隔膜,但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D.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但对进城务工人员形成新的“地方认同"仍有助力。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4分)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通讯员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他说话的时候,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就碰了钉子,两手空空,还说“老百姓死封建",反映出通讯员不善沟通,不够成熟。
B.走进老乡的院子里,新媳妇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等手法把一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读者面前。
C.通讯员拿被子时把衣服弄破了,那媳妇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写出了通讯员想尽快逃离、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的形象。
D.小说多次写新媳妇“笑”,如我领通讯员道歉,新媳妇的笑展现出了她的羞涩怔怩。不同情境中的笑,丰富了人物形象。
7.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就是通过正面描写矛盾冲突展现新媳妇和通讯员的性格特征。
B.“我"无意中摸到那两个馒头,这里再写两个馒头,不仅是对前文的照应,也起到了睹物思人、强化情感的作用。
C.小说善于在不同情境下展示人物形象,如通讯员与女性交往时显示出拘谨羞涩,面对险情时勇敢无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作者有意避开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高潮部分弥漫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8.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行为和心理有怎样的反应?请加以梳理概括。(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百合花·青春;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文中含义与曹植“豆在釜中泣”中“釜"字含义相同。
C.“阴见”是暗中相见,“阴"与《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相同。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作屏障,出入处仰起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14.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儒"是诗人的自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颈联中“落日”为虚写,比喻诗人年老,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怀雄心壮志;“秋风"为实写,秋风飒飒而至,诗人的病情渐渐好转。
D.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喻,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16.必修下册选入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归园田居》中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写谢灵运的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写天空广阔远大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19.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文段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3分)
20.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陆地动物都有游泳这项与生俱来的技能,原因是它们大多是四足动物。对用四肢行走的动物来说,①,和在陆地上行走时姿态基本一样。而且它们鼻孔的位置又比较高,只要稍微抬起头,②,游泳也就自然变得非常容易。比如狗或马的“狗刨"式游泳,虽然算不上有效或优雅的游泳动作,③,可让人类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在水中漂浮是行不通的。
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能否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人类需要学会如何在水中控制呼吸,掌握游泳时特殊的呼吸模式。如果无法控制呼吸,人类能做的就是抬起头游泳,这对于双足直立的人类来说,是没有效率的游泳方式。但即使是这种方式,人类也必须将身体调整为更高水平的状态,否则就会溺水。从物理学角度看,游泳时最重要的就是浮力,而为了让身体获得更大的浮力,就必须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人类的手脚是从身体的两侧和正下方长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同时满足“漂起来”和“游得快"这两个条件,就必须学会把身体位置调整到水平状态,并且掌握适当的呼吸模式。总而言之,游泳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技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
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封开县广信中学2024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A(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个体之间"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并非“个体之间”;且“所以"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说二者之间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
C.“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错误,材料一第五段只是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
D.“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故选A。
B(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中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一倒数第三段只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并没有将其余法理社会的一纸契约进行比较。
故选B。
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展现人的乡土情结,符合材料一第三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的观点。
B.展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符合材料一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的观点。
D.展现乡土社会“礼治"的特点,符合第四段“前者是礼俗社会”和第五段“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的观点。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所以无法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①土地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②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确定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一。
然后筛选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
由第一段“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必须靠种地来谋生,这是第一个原因。
由第一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泥土无法搬动,庄稼也无法行动,这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这是第二个原因。
由最后一段“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乡下人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这“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这是第三个原因。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乡土社会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改进的建议。
如材料一第二段指出“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的孤立和隔膜势必无法适应当先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突破这地域的限制,增加社区交流往来,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
如材料一第四、五、六段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重视“礼”,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结合当下来看,需要增强法理的意识,要重视契约。
如材料一倒数第二段指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由此可知要突破这种狭隘的思绪,要追求普遍的原则。
C(3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写出了通讯员……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的形象"错误,由原文“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抉了被子就走”可知,这里主要还是表现通讯员的淳朴、羞涩、执拗,并非“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
故选C。
A(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善于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和“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就是通过正面描写矛盾冲突……"错误,制造矛盾冲突并不是本篇小说刻画人物主要手段,相反作为诗意小说,本文淡化了矛盾冲突;由原文“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可知,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并没有正面描写矛盾冲突。
故选A。
8.(1)短促地“啊"了一声,写出了新媳妇的震惊,不愿相信现实。
(2)给通讯员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不再忸怩羞涩;
(3)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劝不再缝了,可是她继续缝,可见她的悲伤难过;
(4)在盖不盖被子时,新媳妇脸色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表达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的复杂心理。
(每点两分,答对其中3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他说话的时候,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可知,写出了新媳妇的震惊,她不愿相信通讯员牺牲这一现实。
由原文“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归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可知,她给通讯员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不再忸怩羞涩。
由原文“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可知,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劝不再缝了,可是她继续缝,可见她的悲伤难过。
由原文“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可知,此处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达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的复杂心理。
9.甲组答案示例:①百合花实指小说中“百合花被"这一物象,是小说的线索。②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③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着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又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④《百合花》表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是一首青春的悲歌,更是青春的赞歌。
乙组答案示例:①用“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故事,更具真实性。②便于抒发情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③本文第一人称视角同时又是女性视角,更利于细腻传神地塑造人物形象。④更利于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答案示例:
由原文“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和“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可知,百合花实指小说中“百合花被”这一物象,是小说的线索。
由原文“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和标题“百合花”可知,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由原文“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着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又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
由原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可知,《百合花》表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是一首青春的悲歌,更是青春的赞歌。
乙组答案示例:
由原文“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可知,用“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故事,更具真实性。
由原文“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可知,便于抒发情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由原文“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可知,本文第一人称视角同时又是女性视角,更利于细腻传神地塑造人物形象。
由原文“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可知,更利于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
D(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根据文意“约谨"是订立盟约,所以不能断开,同时“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要断开,故“约谨矣"后断句,排除选项AC。“其地”做“分"的宾语,所以不能断开,所以“地”后断句,排除选项B。
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阴见"中的“阴”是“暗中"的意思;“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的“阴"指阳光少见或天色阴暗的,两者含义不相同。
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13.(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每题4分)
【解析】重点词语:(1)“闻”,听说;“存”,使……保存;“安”,使……安定;“贵”,重视;“释”,放弃。(2)“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活捉。
14.善于听取别人建议。韩康子、魏宣子都听取了手下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3分)
【解析】根据“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韩康子能听取段规的劝谏。根据“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魏宣子能听取赵葭的劝谏。根据“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可知韩康子、魏宣子能听取张孟谈的劝谏。
根据“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可知知伯不能听取知过的劝谏。综上分析可知,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别人建议。
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打算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宣子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高处搭棚架居住,挂起釜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物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康子、魏宣子即刻与张孟谈秘密订立军事盟约,约定举事的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以致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康子、魏宣子说:“约定就在今晚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D(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不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说法错误。“不必”为“不一定";此句意为自古留养老马并不是为了取其体力,而是因为其智可用,诗人表达的是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但壮心不已,仍可为国效力的情感。
故选D。
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异:《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
《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一点3分,两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能力。
本诗的首联和颔联“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意思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天上飘着云彩,长夜中的月亮更让诗人感到孤独。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思归客”“天共远"月同孤”等表达了作者的思乡和孤独之情。诗的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是写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壮心不已,秋风吹来,感觉自己的病体都将要痊愈。此句表明作者虽然年老多病,当仍壮心不已的心情。最后,在诗的尾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中,诗人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为国家做贡献的拳拳报国心。
《登岳阳楼》,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渌水荡漾清猿啼青冥浩荡不见底
(每空1分,出现错漏该句不得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容易写错的字有:“掇"檐”“渌"漾”“冥"。
18.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围绕“修辞、用词、句式”三方面作答,每一点1分,答三点得3分)
【解析】略
19.示例一: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引发思考"得1分,“对比”得1分,“乡土情结"或“自豪”得1分)
示例二: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引发想象"得1分,“人物心理”得1分,“舒缓节奏"得1分)
【解析】略
20.(1)“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
(2)“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得答出“转折"得1分,“对比前后两得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得1分;答出“强调"得1分,“强调重建学校的重要性”得1分;得四点答全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1.示例:①它们游泳不需要变换姿势②鼻孔就能够探出水面呼吸③但能让它们在水中漂浮着(每处2分)
【解析】第①空,前文说游泳是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与生俱来的技能,后文说“和在陆地上行走时姿态基本一样”,故此处应该填写和游泳姿势相关的内容。第②空,根据前文鼻孔位置、稍微抬头的提示以及游泳这一背景可知,此处应和游泳时用鼻孔呼吸相关。第③空,从前文四足动物游泳“非常容易”和后文“可让人类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在水中漂浮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提升技巧试题及答案
- 矿物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分离技术考核试卷
- 液力元件的激光加工技术考核试卷
- 渔具设计原理考核试卷
- 目视化管理下的团队协作与沟通机制考核试卷
- 项目管理专业人士高效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业会计与审计一体化管理研究试题及答案
- 礼仪用品行业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力提升考核试卷
- 潜水装备的水下作业安全管理机制优化考核试卷
- 2023年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湾沚分公司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10套及但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法律实务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中铁十五局集团安全质量部管理制度大全
- 2024老年烧创伤创面MEEK植皮技术规范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电子表格版(带公式-自动计算)
- 舞蹈与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武汉科技大学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含答案)
- 《电网工程监理导则》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形象管理(南开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
- 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