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涟源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2024年下学高一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地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并集中描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浓重的悲凉。
B.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中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的品质。
C.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D.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8.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9.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②,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③。
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释】①封:密封的奏章。②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③涂车、刍灵:皆为古人送葬之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A顾思之B恐C不免D斯过E公卿侍臣F可书之于笏G知H而必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文中指厌恶、厌弃,与《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的“厌"意思相同。
B.遗,文中指遗留的风尚,与《出师表》中的“深追先帝遗诏”的“遗"意思不同。
C.素,文中指素来,与沈括的《活板》中的“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意思相同。
D.比,文中指近来,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曾让群臣比较魏征与诸葛亮,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比不上诸葛亮。
B.上封事有的不切实际,魏征认为虽然这样也不要加以责罚,太宗最终听从他的谏言。
C.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顺从了他的遗嘱,丧事节俭操办,不用“涂车"刍灵”等冥器。
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失去了一面镜子,并要求群臣见到皇帝有过失一定要进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2)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
14.魏征遗稿体现了哪些治国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①,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②,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③。三拊④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①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②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这里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铸钱币兵器;淮阴在此北面。③士雅与刘琨:两人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④拊(fǔ):击、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前两句以提问作为开头,“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态度。
B.“却似”三句写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白璧有瑕,这里暗指江山有缺失。
C.“鞭霆力"和“昆仑”都借喻抗金力量,表达出词人决心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D.“隆中一老"运用典故,词人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表现了对统一的关切。
1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一句有何意味请结合全词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2)钟南山院士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是在新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形象地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孕育出的“五四"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国近代史的夜空上。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五四”先驱们。
回溯历史长河,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①_____________,企图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面对这个消息,中国人民无不愤慨。为驱逐黑暗、争取光明,无数青年学子走上街头,振臂呐喊,动人心,鼓壮志,②_____________,声震天地!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学子坚守国家主权的决心。
“五四"运动中的中国青年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有着③的情怀。他们在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只有青年一代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百年“五四”,千载风骨,青春接力,强国有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铭记“五四”精神,乘承先辈的遗志,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前期准备很充分,您不用为这件事操心了。
B.好几次了,你为什么又没完成自己的任务
C.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D.他走上战场,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①,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
作为中国画的种类之一,山水画以其审美的高度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②:实地境界,这是画家对自然世界直观反映和写实描绘的阶段;动情境界,画家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象外境界,画家逐渐超越具体物象,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精神的表达。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大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物象写意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之后,潜移默化地将物象进行取舍与概括,使眼观的物象转化为胸中的图像,而胸中的图像又并非完全是眼中的物象,笔随意走,在创作中变有技巧为无技巧,变有法为无法,在有形中寻找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神妙的意境,达到“心忘乎手、手忘乎笔、物我两忘、心意双通"的境界。这想必就是山水画创作的极高境界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的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2024年下学高一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地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C
3.A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
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材料一强调诗歌创作应贴近现实,反映时代,避免脱离社会生活。材料二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应具备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材料三则提出“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新诗重建的方向,主张诗歌应批判、介入现实,保持独立性。三者共同呼吁诗歌回归现实,以实现诗歌的精神重建和复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A.“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因果不当。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但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
B.“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过于绝对。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
D.“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判断错误,因为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题中,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
A.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
B.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
C.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
D.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然后对其进行回答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观点一:诗歌回归现实能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
①材料一“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指出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且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②材料二“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提到诗歌伟大之处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作品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
观点二:诗歌回归现实不一定能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
①材料一“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提到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不能在现实面前丧失进入的能力。
材料二“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指出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内部又要能跳出其外审视时代。材料三“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提到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回归现实还不够,还要保留独立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并集中描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浓重的悲凉。
B.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中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的品质。
C.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D.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8.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9.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答案】6.A7.C
8.①暗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新媳妇缝破洞细节既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歉疚、悼念的复杂心理,又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香雪塞篮子的细节,既突出香雪做人的尊严和原则,体现她自尊自爱的品格,也突出香雪为让对方收下鸡蛋的坚决、机智、灵活。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针一针地在缝”表现了新媳妇的认真,使情节更真实;“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体现出香雪在那种情况下的机智反应,具有画面感。
9.①“小通讯员”只是单单地表现了文中革命战士这一形象;“小同乡"只是从“我”的角度表达对这个老乡革命战士纯洁的爱。②小说用“青年人"这个词,暗示像小通讯员这样的青年革命战士不是特殊、非凡的个体,而是任劳任怨的中国青年群体;刻画并赞美了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中国革命青年群像,升华了小说的革命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错误,作者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只简单说明通讯员扑倒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献身牺牲的过程,叙述只用了几十个字,谈不上“着力描写"。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错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牺牲后新媳妇缝破洞一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B.“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错。原文“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据此看出,铅笔盒在香雪的眼中是文化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所以是表现香雪对山外世界文明生活的向往。
D.“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错误。应是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和文明的向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文本一“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看出,新媳妇缝补那个破洞,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所以当“我"告诉她不要缝了时,她对“我”异样地“膘"了一眼,“瞟”表达了新媳妇对“我"的劝阻的不满,也表达了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只有缝上那个破洞才能让她心安一些。而当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文中用“瞪"是因为新媳妇觉得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表明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表达她对通讯员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由此看出,此细节暗示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新媳妇缝破洞细节既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歉疚、悼念的复杂心理,又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
文本二“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由此看出,香雪塞篮子的细节,既突出香雪做人的尊严和原则,体现她自尊自爱的品格,也突出香雪为让对方收下鸡蛋的坚决、机智、灵活。
②文本一“新媳妇……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文本二“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由此看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针一针地在缝”表现了新媳妇的认真,使情节更真实;“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体现出香雪在那种情况下的机智反应,具有画面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述人称的能力。
①原文“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据此看出,“小通讯员"只是单单地表现了文中革命战士这一形象;“小同乡”只是从“我"的角度表达对这个老乡革命战士纯洁的爱。
②文本一写到“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小说用“青年人"这个词,暗示像小通讯员这样的青年革命战士不是特殊、非凡的个体,而是任劳任怨的中国青年群体;刻画并赞美了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中国革命青年群像,升华了小说的革命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②,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③。
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释】①封:密封的奏章。②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③涂车、刍灵:皆为古人送葬之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A顾思之B恐C不免D斯过E公卿侍臣F可书之于笏G知H而必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文中指厌恶、厌弃,与《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的“厌"意思相同。
B.遗,文中指遗留的风尚,与《出师表》中的“深追先帝遗诏”的“遗"意思不同。
C.素,文中指素来,与沈括的《活板》中的“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意思相同。
D.比,文中指近来,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的“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曾让群臣比较魏征与诸葛亮,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比不上诸葛亮。
B.上封事有的不切实际,魏征认为虽然这样也不要加以责罚,太宗最终听从他的谏言。
C.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顺从了他的遗嘱,丧事节俭操办,不用“涂车"刍灵”等冥器。
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失去了一面镜子,并要求群臣见到皇帝有过失一定要进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2)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
14.魏征遗稿体现了哪些治国之道?
【答案】10.BEG
11.A12.C
13.(1)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
(2)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政治。
14.任贤远佞,公正无私,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新唐书·魏征传》,主要描述了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及魏征的治国理念。文章通过对话和叙事,展现了魏征的忠诚与智慧,以及唐太宗对魏征的高度评价和依赖。魏征的谏言和遗稿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强调任用贤能、去除奸邪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突显了魏征在唐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反复思考这些话,担心自己不免会犯这样的错误。公卿大臣们可以把这些话记在笏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进谏。
“朕顾思之”,主谓宾结构,“朕”为主语,“顾思"为谓语,“之”为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
“恐不免斯过”,主谓宾结构,“朕”为主语,“不免"为谓语,“斯过”为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E处断开。
“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主谓宾结构,“公卿侍臣”为主语,“书"为谓语,“之”为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错误。词义不同。
动词,厌恶、厌弃。句意:皇帝对此感到厌烦。
动词,满足。句意: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B.正确。词义不同。
名词,遗留的风尚。句意:这大概是古代立谤木的遗风吧。
动词,留下。句意:深刻地追念先帝留下的遗命。
C.正确。词义相同。都是素来的意思。
句意:魏征一向(素来)节俭。/句意:有些罕见的字,一向(素来)没有准备。
D.正确。词义不同。
副词,近来,句意:我近来派人到他家里去。
介词,等到,句意:等到到了陈县。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唐太宗顺从了他的遗嘱"错误。根据“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可知,是魏征的妻子请求丧事节俭操办,不用“涂车"刍灵”等冥器,而不是唐太宗顺从了魏征的遗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蹈履”,实践;“弼”,辅佐;“致”,达到;“抗”,匹敌。
(2)“是”,对,正确;“益”,益处;“非”,不对;“损”,损害;“无损于政”,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于政无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根据文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可知,魏征强调任用贤能的重要性,认为任用善人可以使国家安定,而任用恶人则会导致国家衰败。这体现了任贤远佞的治国之道。
根据“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可知,魏征主张在处理人事问题时应超越个人情感,做到公正无私,对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判断。这体现了公正无私的治国之道。
根据“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知,魏征提倡在用人之际,既要敢于去除邪恶之人,又要信任并重用贤能之士,不应有任何猜疑。这体现了去邪勿疑,任贤勿猜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
皇帝曾经问群臣说:“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备将相的才干,魏征不能同他相比。"皇帝说:“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当时进献密封奏章的人很多,有的不切合世事,皇帝厌烦,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谤木制度的遗留吧!陛下想知道政事的得失,就当听任人们上言。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政治。"皇帝很高兴,对进献密封奏章的人都加以抚慰而后才让他们离去。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室,皇帝命令用小殿的材料为魏征修造正室,五天就修成。皇帝还赐给魏征白色褥子、布被,这样做是出于遵从魏征的爱好。魏征去世,皇帝亲临哭吊,极其悲痛,下令朝廷停止办公五天。将要下葬的时候,魏征的妻子裴氏推辞说:“魏征平素节俭,现在让他按一品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极多,不符合魏征的心意。”太宗答应她的要求,于是用未经雕饰上漆的车载棺柩,用白布作丧车的帷幔,不用陶车、草人草马等随葬器物。
皇帝后来到朝廷处理政事,叹息道:“人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冠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朕曾依靠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我丧失一面镜子了。朕最近派人到魏征家里,得到他遗表的草稿,只有一页纸,才写了一半,其中可辨认的几行字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破败。公卿大臣之中,陛下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往往憎的只看到他们的恶,爱的只看到他们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们的恶,憎而知道他们的善,除去恶人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说的这种过错。公卿侍臣,可把魏征的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这种过错,一定要进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①,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②,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③。三拊④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①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②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这里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铸钱币兵器;淮阴在此北面。③士雅与刘琨:两人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④拊(fǔ):击、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前两句以提问作为开头,“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态度。
B.“却似"三句写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白璧有瑕,这里暗指江山有缺失。
C.“鞭霆力”和“昆仑"都借喻抗金力量,表达出词人决心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D.“隆中一老”运用典故,词人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表现了对统一的关切。
1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一句有何意味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5.C16.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
②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
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解析】
【导语】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通过登楼远眺,抒发了对国家分裂的痛惜和统一的渴望。词中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抗金复国的坚定信念和对贤才的期盼,情感真挚,气势磅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都借喻抗金力量”错误,“鞭霆力"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昆仑"指金人的老家。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含义可以从表层意思即翻译诗歌,深层意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层意思:①本题“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从字面上理解,孟夏时节正好需要一场雨水,来冲洗北方刮来的昏沉尘土。这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性表达,为后续的深层含义解读奠定了基础。
深层意思:②在整首词的语境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喻成“宋军”,因为雨水能够滋润大地、带来生机,而宋军在词人的期望中是能够给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带来希望和解救的力量;“北尘"则被比喻为“金人的统治”,尘土往往象征着污浊、混沌,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地区正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的景象。
③通过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北方沦陷区人民的处境和他们内心的渴望。北方地区被金人统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急切地盼望宋军能够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挥师北上,赶走金人,结束这种黑暗的统治。此句表达了词人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希望收复失地、恢复山河的强烈愿望。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将自然与国家命运、人民的期盼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词句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政治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2)钟南山院士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是在新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形象地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可怜身上衣正单②.心忧炭贱愿天寒③.落红不是无情物④.化作春泥更护花⑤.漫江碧透⑥.百舸争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忧、贱、漫、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孕育出的“五四"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国近代史的夜空上。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五四”先驱们。
回溯历史长河,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①_____________,企图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面对这个消息,中国人民无不愤慨。为驱逐黑暗、争取光明,无数青年学子走上街头,振臂呐喊,动人心,鼓壮志,②_____________,声震天地!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学子坚守国家主权的决心。
“五四"运动中的中国青年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有着③的情怀。他们在实现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只有青年一代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百年“五四”,千载风骨,青春接力,强国有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铭记“五四”精神,乘承先辈的遗志,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前期准备很充分,您不用为这件事操心了。
B.好几次了,你为什么又没完成自己的任务
C.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D.他走上战场,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咄咄逼人②气冲斗牛(气壮山河)③悲天悯人
19.D20.改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学子坚守国家主权的决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空,结合前文“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和后文“企图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可知此处突出西方列强态度嚣张,肆意欺辱当时的中国,可填“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②空,根据前文“为驱逐黑暗、争取光明,无数青年学子走上街头,振臂呐喊,动人心,鼓壮志”,并结合后面的“声震天地”,可知此处突出“青年学子”们的壮举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可填“气冲斗牛"(或“气壮山河”)。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气壮山河:气势可以吞没山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本课程(物理趣味知识及实验)
- 《生物电化学》课件
- 《头颈部疾病CT诊断》课件
-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课件
- 《通信工程与概预算》课件
- 地理新教师培训讲座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题评价试题试题
- 垂体瘤护理查房
- 重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模)化学试卷
- 团体辅导活动策划案
- 电力工程验收附件模板
- 简述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课件
- 骨髓造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课件
- 砷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道路冷再生施工工艺及方法
- 施工区域交通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措施
- 新版幼儿园安全用电课件ppt
-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客舱服务与的管理》课程标准.doc
- 材料成型概论 第四章 挤压成型
- 三峡教学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