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3分)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4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6分)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1.C2.B3.D4.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5.(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

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

D.“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

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

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

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接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然后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

接着从“能做什么"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明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依据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

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依据原文“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可见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

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依据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依据“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依据“价值意识”,“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依据“契约意识”,“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地窖

韦如辉

要不是那场连绵的秋雨,也许我不会过早知道,父亲笨重的木床下,藏着爷爷开挖的一个地窖。

六岁记忆中的那场秋雨,像父亲晚年没完没了的唠叨。①雨水从屋顶一片裂瓦开始,顺着墙角,蚯蚓一样爬到父亲床下,一步步钻到地窖里。

睡梦中,父亲晃醒我,说,快,快起来,下地窖。

父亲点燃一根蜡烛,递到我手里,猫着腰,钻到床下。烛光随着父亲的行进而行进,在雨水滴滴答答的夜晚,父亲慢慢矮下去,只露出一颗荒芜的脑袋和一双慌乱的眼睛。我把水桶、水瓢和扫帚一一递到他手里,他嘱咐我,蜡烛要往地窖下伸。

直到无法再伸为止,我听到一声沉闷且清脆的回音。父亲落地了。

就着飘忽的光线,父亲装满水桶提上来,由我接过,倒在门外漆黑的夜里。

地窖里的水,终于清理完了。好奇的心,促使我央求父亲,让我下去看看。父亲挤出一丝笑容,点了点头。父亲之所以允许我下到那个神秘的地窖,极可能是对我那晚出色表现的奖励。以后的岁月里,结合父亲反常的反应,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一小间屋的地窖,放的东西并不多。一条扁担,装在鞘里的一把长刀和一个上了锁的竹编行李箱,仅此而已。扁担和长刀,我都见过。偶尔,在阳光好得不能再好的天气里,父亲把它们请到院子里。此时,他老人家坐在凳子上打盹。有雀儿飞过,他眯一只眼瞅着,见没什么异样,顺手从身边捞起一个粗碗,咕咚喝上一口水。

竹编的行李箱蒙上一层厚厚的泥灰,像一个邋遢的老人,奄奄一息地蹲守在自己的世界里。锁,锈迹斑斑,铜的?铁的?铝的?在昏黄的烛光里,无法辨认。我弯下腰,想靠近它。父亲拽着我的衣领,一把拎起来。②你爷爷留下的东西,他老人家说了,任何人不许动,尤其是自家人,要砍头的!父亲恶狠狠地说。

行李箱带着那把丑陋的锁,无数次走进我的梦里。梦里,它以这样那样的面孔,展现在我眼前。一次是白花花的银子,一次是金灿灿的金子,一次是一把手枪,一次是一副镣铐……还有一次,竟然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头,跟堂屋高挂着的爷爷的画像一个模样。

一次又一次的梦境,把我折磨得寝食难安。课间休息时,我不由得来到街角,在修锁老人的脚下,痴痴盯着他弯曲且神奇的手。趁他扭头翻找东西的时候,迅速把一根细小的铁棒,悄悄握在掌心里。

放学了,父亲还在田间劳作,我悄悄钻到地窖里。

父亲突然神兵天降,他用变了调的责骂,把我从地窖里拽出来,甩到院子里。在他临时安放的两块碎石上,勒令我跪正跪直了。在刺眼的阳光下,我昏倒在渐行渐近的黄昏里。

我跟父亲结下了梁子,直至他在唠唠叨叨的时光里死去,我都没有跟他说过几句话。

其间,不知是父亲威吓的缘故,还是出自内心的恐惧,我渐渐地打消了对行李箱的好奇。③好像它就是一颗沉睡的炸弹,不经意就会被世事无常打扰与惊醒。

老屋列入拆迁规划,不得不按要求进行搬迁。那时,父亲离世已过周年,我突然想起他和对他生前的憎恨,愧疚之情一股脑漫过心头。

不用费多大的气力,我轻易打开了爷爷的行李箱。竹编已经腐烂,常年的阴暗潮湿,让它不堪一击。

里面只有一张折叠工整的狗皮,虽然经过熟煮,依然散发着特有的腥臭。我捂着口鼻,一层层打开,惊现一幅红黑颜色勾勒的地图。黑色的线条曲曲弯弯,连接着一个个红色的圆圈,圆圈里写着张家庄的庄名。在所有的线条与圆圈的包围中,有一个更大的圆圈,④上面写着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经过甄别,红色为狗血,黑色为炭灰。

在市史志办,研究者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他们说,这是一张作战地图。根据图标,据点就是当年日本鬼子在苏北的驻地。史料记载,1939年深秋的夜晚,这个据点被新四军突袭,全歼敌人一百二十三人。

这张地图是我爷爷保存的。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我爷爷。

我爷爷是个劁匠[注]。确切地说,就是给猪牛羊乃至猫狗去势的。在我爷爷的手里,那些凶横的东西,一个个变得垂头丧气,直到没有雄性的尊严。所以,家族里觉得我爷爷从事的职业并不光彩,很少有人提起他。但就是这个不光彩的职业,也让人很少注意他。

地图几经辗转,送到北京的专家手里。他们一致肯定,就是这张地图,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十分特殊的作用。

问题又回到我爷爷那里。我爷爷是干什么的?这张重要的地图怎么会在他手里,并一代代传下来?

直到2019年的春天,一新四军研究总会发函至市史志办,寻找一个外号叫瘸子,大名叫张小根的人,说他是我党地下工作的一名优秀战士。

张小根,就是我爷爷。

其时,我爷爷已经被害七十五年。

(有删改)

【注】劁匠:专门对家禽、家畜进行阉割的人。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摇醒睡梦中的“我”,急切地下地窖清理积水,可见父亲对地窖里的物品极其重视,生怕它们被雨水淹没。

B.“我"对地窖里的行李箱念念不忘,总怀疑箱里装的是金银财宝,以至于无数次梦到它,并迫切希望打开它。

C.“拽”“甩"两个动词写出父亲对“我”偷偷溜进地窖行为的愤怒,突出父亲对保守爷爷秘密的执着和坚守。

D.“我"的爷爷只是个劁匠,虽然他所从事的职业并不光彩,但这个职业给爷爷做地下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爬”“钻"两个动作,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雨水顺着地势流入地窖的过程。

B.句子②中,父亲“恶狠狠”的警告不仅交代了箱子的来历,而且更激起“我"对箱里物品的好奇心。

C.句子③中“沉睡的炸弹”,运用比喻写“我"对地窖里行李箱的好奇心一直藏在心底,随时都会爆发。

D.句子④中“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道出爷爷行李箱的秘密,也使“我"心中多年的谜团得以解开。

8.(4分)文章标题是“神秘的地窖”,请分析“神秘"二字的艺术效果。

9.(6分)很多革命先辈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而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却不为人知。现今新四军研究总会将“爷爷的行李箱”评为革命历史文物。请你根据文本,以记者的身份对这一事情进行报道,不少于50个字。

【答案】6.B7.A8.①“神秘"二字使标题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神秘”突出了父亲对爷爷遗物的珍爱和坚守。

③“神秘"烘托了“我”对箱中物件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神秘"暗指爷爷是地下工作者,他的工作非常危险。9.新四军研究总会决定将张家庄张小根的“行李箱”评为革命历史文物。张小根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党地下工作者,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将机密文件藏在家中地窖的行李箱里,坚守党的秘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行李箱里的机密文件终于回到党和人民的手中,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为国牺牲的战士!

【导语】《神秘的地窖》通过“我"对父亲和爷爷留下的行李箱及地窖的探索,展现出一个普通家庭背后的革命故事。文章以细腻的描写揭示父亲、爷爷的秘密和责任,父亲对地窖的重视与保守、爷爷对革命的贡献与隐蔽身份相互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通过高度的悬念设计和细微的感情表达,文章不仅展现了家族的隐秘历史,也歌颂了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最终使读者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总怀疑箱里装的是金银财宝”错误。根据原文“一次是白花花的银子,一次是金灿灿的金子,一次是一把手枪,一次是一副镣铐……还有一次,竟然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头"可知,“我”对行李箱的猜测不仅仅是怀疑箱里装有金银财宝,梦境中箱内可能是手枪、镣铐,甚至还有一个像爷爷的老头,因此并非“总怀疑"是金银财宝。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拟人的手法”错误。根据原文“蚯蚓一样爬到父亲床下,一步步钻到地窖里"可知,“爬”“钻"是蚯蚓的动作,是拟物,不是拟人。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词语的含义、表达技巧和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神秘”作为标题,带来了悬念和吸引力,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行李箱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为什么父亲如此珍视这个箱子?这些问题在文本一开始就通过“神秘"二字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激发读者继续阅读。

根据原文“你爷爷留下的东西,他老人家说了,任何人不许动”“父亲突然神兵天降,他用变了调的责骂,把我从地窖里拽出来,甩到院子里。在他临时安放的两块碎石上,勒令我跪正跪直了"可知,父亲对于行李箱的珍爱与保护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行为背后暗含着对爷爷的尊重与怀念。行李箱不仅仅是一个物件,它象征着父亲对爷爷的感情和对革命历史的传承。行李箱中的物品被神秘地保护着,这种“神秘”凸显了父亲的守护与坚守精神。通过“神秘"一词,展现了父亲对家族和历史的承诺与情感。

根据原文“行李箱带着那把丑陋的锁,无数次走进我的梦里”可知,文中多次描写“我"对于行李箱的猜测和梦境,展示了“我”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尤其是梦到箱子中可能装着银子、金子、手枪等不同物件,使得“神秘"的气氛愈发浓厚。随着好奇心的逐渐增强,“我”一次次想要揭开行李箱的秘密,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通过“神秘"这个核心线索,故事从“我”的疑问到最后的揭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叙事线。

根据原文“惊现一幅红黑颜色勾勒的地图"上面写着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就是这张地图,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十分特殊的作用"可知,随着故事的进展,行李箱中的秘密逐渐浮现。最终,读者了解到,爷爷是地下工作者,行李箱里装着的是抗日地图。这让“神秘”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关于行李箱物理上的未知,还象征着爷爷的秘密身份和危险工作。爷爷的工作充满了危险和隐蔽性,行李箱是这个历史背景的载体,通过“神秘"这一词语,故事的情感与历史意义得以凸显。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对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报道需要概括核心事件,即行李箱作为革命历史文物的认定过程,简要介绍行李箱中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需要注意报道的新闻性,语言上应简洁明了,同时结合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拓展,体现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与英勇事迹。

根据原文提取背景信息:原文中,爷爷的行李箱保存了抗日战争期间重要的作战地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爷爷作为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保管着这些物品,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奉献。现在,这个行李箱被评为革命历史文物,反映了对其贡献的认可。

突出革命精神:爷爷身处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作为地下工作者,他不仅在暗中为革命做出贡献,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危险。他的事迹长期不为人知,直到今天这个行李箱被发现,才得以让后人铭记。这体现了无数革命先辈在历史背后的默默奉献。报道中要强调爷爷作为地下工作者,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同时,结合文章中的描写,要突出这些英雄事迹长期不为人知,直到今天才被世人所了解和铭记。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0.(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宁委之于利___委:交付

C.而无憾于其上___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劝:勉励

11.(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13.(8分)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14.(3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答案】10.C11.B12.D13.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14.(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解释错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用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介词,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凭借特别长寿而闻名。

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想要人们没有困惑很难啊。

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而”,连词,表递进。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连词,表转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

“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

“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

“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

“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

“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

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则”,连词,那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

(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

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6.(6分)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嘛!”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生、腊、喧豗、砯崖、壑。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立春之日的“一片雪花"中拉开帷幕,在()的早春时节挥手道别。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为世界奉献了一届()、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在开、闭幕式上,观众们目睹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场景,感受了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的唯美意境,欣赏了冰鞋划过冰面的轻盈曼妙,见证了“折柳寄情”与中央光束联动演绎的浪漫缱绻……全新科技美学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空灵而又壮观的视觉盛宴。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力量的():从攻克尖端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到挥洒汗水的冬奥场馆建设者;从助力冰雪运动推广的农民滑雪队,到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共同成就了奥运盛事。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取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

18.(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花团锦簇简约焕发B.花团锦簇简朴勃发

C.草长莺飞简约勃发D.草长莺飞简朴焕发

19.(3分)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而且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

B.不仅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而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C.不仅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而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

D.不仅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而且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20.(3分)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言必信,行必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出自《论语》。

B.“欣欣向荣"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辞,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C.“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D.“折柳寄情"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答案】18.C19.D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的景色。语境形容早春景象,应填“草长莺飞”。

简约:指简略;不详细;简省。简朴:朴素简单。语境形容冬奥盛会的既俭省又精彩,应填“简约"。

焕发:光彩四射;振作。勃发:蓬勃生发;突然兴起,爆发。语境形容“精神力量”生发出来,应填“勃发"。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不仅……”应搭配“而且……”,构成递进分句,排除BC;

从递进分句逻辑顺序看,“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在前,“向世界发出……邀约"在后,排除A。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都出自《论语》”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_②。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1.(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6分)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西方艺术重客观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③人与自然的关系22.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①空结合上文“东方艺术重主观"判断横线处应该表达为“西方艺术……”,再根据后文“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确定,前者为客观写实,后者为主观虚写,从而确定答案:西方艺术重客观。

第②空先根据段落特点确定属于观点句,总领下文,于是根据后文信息“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花鸟画……”确定空出应该填写: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

第③空根据该段分号确定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三个层次(人物、山水、花鸟)一一对应,参考人物画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花鸟画的“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确定“山水画"处答案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所给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成分复杂,属于长单句,把它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即长句化短句,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拿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存在。

比如本题中主干句为“六尾蝌蚪(主语)摇曳着尾巴(状语)顺流而下(谓语);复杂成分包括状语“在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和定语“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分别以句子或短语的形式表达为:山峦映衬的山涧里(偏正短语),潺潺清泉涌出的乱石中(偏正短语);山涧里山峦映衬(主谓句子),乱石中潺潺清泉涌出(主谓句子)等等。

综合以上信息表述为(注意逻辑性):(1)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2)山涧里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3)在山峦映衬的山涧里,有潺潺清泉从乱石中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四、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

漫溯中华民族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设坛讲学,还是街谈巷议,好的故事均在其中穿针引线,讲述着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传递着鲜活的精神和意念。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踏着几千年的祥云,从故事中来。亦将在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传承中走到故事中去,或轻言细语,或慷慨激昂,让好故事成为那只撬动地球的杠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故事的民族,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便撷取一朵浪花,便是上好的故事。这些俯拾皆是的故事,滋养得这片热土钟林毓秀,人杰地灵。亦让嗷嗷待哺的新生代,一落地便精神富足。

钱锺书先生说:“中国诗是早熟的。”套用这句话,中华民族亦是早熟的。当很多民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中时,聪慧的古人已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讲述着他们战胜自然、改造天地的壮举和决心。当艰深的道理无法深入人心的时候,睿智的先哲竟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表达着他们诠释天地、追求真理的收获和心得。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通透的先民就用大禹治水、勾践灭吴、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引领着他们血脉相连、朴实善良的同辈和后嗣……

中华民族从故事中走来,将美好的愿望、优良的品质、宝贵的经验寓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哺育得代代子民骨骼清奇,气节峭拔,于儒雅中充满力量,生生不息。

今日,我们幸运地享受着前辈好故事带来的饕餮盛宴,汲取着先人美好故事蕴含的丰富营养,但我们并未豪横地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历览前贤,穷追不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着亘古未有的新神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我们的故事,传承中华精神。的确,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江梦南,以几近失聪的糟糕状态,书写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逆袭命运的励志故事。白衣天使们,用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创造了一个救死扶伤的群体迎击灾难的感人故事。可爱的祖国,凭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讲述了一个强大有力的国家多次撤侨成功的传奇故事……

放眼望去,今日华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从故事中走来,又翻身走入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用身体力行,用无疆大爱,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美好故事,传承着我们优良的中华精神。

当然,我们的好故事不应只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传,而应推广开来,讲给天下人听,也听天下人讲故事,听马丁路德金讲,听德国总理勃兰特讲,听曼德拉讲……我们互相融合,彼此借鉴,各美其美,亦美美与共,让美好的故事于无声处发芽,于无声处发力,撬动这美丽的星球开启一个浪漫的星际旅行。

而我辈青年,出生于盛产故事的国度,更应爱听故事,能讲故事,会写故事,让我们的美好故事薪火相传,美丽无边,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从两个角度指出好的故事的价值和意义:从浅层次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沟通,引人思索;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省略号,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最后一句话归纳概括,指出故事是有力量的。

材料中的两句话构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归纳总结,可见材料的主旨句是“故事是有力量的”,考生可以围绕这一句话展开思索。首先考生必须明确的是,“故事”可以是古人的、他人的、已有的,也可以是今人的、自己的、创造出来的。这里的故事主要指的是“好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这个需要辩证看待。能够给人正面引领的、有积极暗示的、引人向上的、注入正能量的、带来无限希望的、激发创造力的、具有哲理性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好故事。反之,有负面影响的、有消极暗示的、引人向恶的、充满负能量的、颓废丧气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坏故事。若能把坏故事作为警醒世人或自己的反面教材,坏故事也能变成有力量的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因为有的故事寄予着美好的愿望,能给人带来希望,激发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的故事是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能寓教于乐,利于表达和沟通,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完善自我,甚至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的故事具有警示作用,告诫人们引以为戒,不重蹈他人覆辙。有的故事富有哲理性,内涵丰富,能引人深思,促人自省。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能触动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引人向善。力量就体现在好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改造力和爆发力上。那么,我们如何讲好故事,让好故事的力量发挥出来呢?首先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故事中正面向上的内容完善自我,激励他人,引领社会。用其中负面糟粕的部分,提醒自我,告诫他人,警示社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好故事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倡导人们扬其长避其短,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再次,“讲”的内涵可以是用语言讲述,可以是用行动去创造。新时代的青年,要懂得书写自己的故事,书写这个时代的故事,用这些好故事去改变他人,影响社会,美化祖国,提高国民素养。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选材要紧紧围绕“故事”展开,或是书写自己的故事,或是讲述他人的好故事,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凸显好故事带来的改变,体现其影响力。结尾可以通过人物之口,卒章显志,点出好故事的力量。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我们应该如何讲好故事。也可以运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选取其中一个点来论述。

立意:

1.好故事润物细无声。

2.好故事,于说中显魅力,于听中得力量。

3.做听故事的人,更做有故事的人。

4.会听故事,亦善写故事。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3分)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4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6分)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的地窖

韦如辉

要不是那场连绵的秋雨,也许我不会过早知道,父亲笨重的木床下,藏着爷爷开挖的一个地窖。

六岁记忆中的那场秋雨,像父亲晚年没完没了的唠叨。①雨水从屋顶一片裂瓦开始,顺着墙角,蚯蚓一样爬到父亲床下,一步步钻到地窖里。

睡梦中,父亲晃醒我,说,快,快起来,下地窖。

父亲点燃一根蜡烛,递到我手里,猫着腰,钻到床下。烛光随着父亲的行进而行进,在雨水滴滴答答的夜晚,父亲慢慢矮下去,只露出一颗荒芜的脑袋和一双慌乱的眼睛。我把水桶、水瓢和扫帚一一递到他手里,他嘱咐我,蜡烛要往地窖下伸。

直到无法再伸为止,我听到一声沉闷且清脆的回音。父亲落地了。

就着飘忽的光线,父亲装满水桶提上来,由我接过,倒在门外漆黑的夜里。

地窖里的水,终于清理完了。好奇的心,促使我央求父亲,让我下去看看。父亲挤出一丝笑容,点了点头。父亲之所以允许我下到那个神秘的地窖,极可能是对我那晚出色表现的奖励。以后的岁月里,结合父亲反常的反应,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一小间屋的地窖,放的东西并不多。一条扁担,装在鞘里的一把长刀和一个上了锁的竹编行李箱,仅此而已。扁担和长刀,我都见过。偶尔,在阳光好得不能再好的天气里,父亲把它们请到院子里。此时,他老人家坐在凳子上打盹。有雀儿飞过,他眯一只眼瞅着,见没什么异样,顺手从身边捞起一个粗碗,咕咚喝上一口水。

竹编的行李箱蒙上一层厚厚的泥灰,像一个邋遢的老人,奄奄一息地蹲守在自己的世界里。锁,锈迹斑斑,铜的?铁的?铝的?在昏黄的烛光里,无法辨认。我弯下腰,想靠近它。父亲拽着我的衣领,一把拎起来。②你爷爷留下的东西,他老人家说了,任何人不许动,尤其是自家人,要砍头的!父亲恶狠狠地说。

行李箱带着那把丑陋的锁,无数次走进我的梦里。梦里,它以这样那样的面孔,展现在我眼前。一次是白花花的银子,一次是金灿灿的金子,一次是一把手枪,一次是一副镣铐……还有一次,竟然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头,跟堂屋高挂着的爷爷的画像一个模样。

一次又一次的梦境,把我折磨得寝食难安。课间休息时,我不由得来到街角,在修锁老人的脚下,痴痴盯着他弯曲且神奇的手。趁他扭头翻找东西的时候,迅速把一根细小的铁棒,悄悄握在掌心里。

放学了,父亲还在田间劳作,我悄悄钻到地窖里。

父亲突然神兵天降,他用变了调的责骂,把我从地窖里拽出来,甩到院子里。在他临时安放的两块碎石上,勒令我跪正跪直了。在刺眼的阳光下,我昏倒在渐行渐近的黄昏里。

我跟父亲结下了梁子,直至他在唠唠叨叨的时光里死去,我都没有跟他说过几句话。

其间,不知是父亲威吓的缘故,还是出自内心的恐惧,我渐渐地打消了对行李箱的好奇。③好像它就是一颗沉睡的炸弹,不经意就会被世事无常打扰与惊醒。

老屋列入拆迁规划,不得不按要求进行搬迁。那时,父亲离世已过周年,我突然想起他和对他生前的憎恨,愧疚之情一股脑漫过心头。

不用费多大的气力,我轻易打开了爷爷的行李箱。竹编已经腐烂,常年的阴暗潮湿,让它不堪一击。

里面只有一张折叠工整的狗皮,虽然经过熟煮,依然散发着特有的腥臭。我捂着口鼻,一层层打开,惊现一幅红黑颜色勾勒的地图。黑色的线条曲曲弯弯,连接着一个个红色的圆圈,圆圈里写着张家庄的庄名。在所有的线条与圆圈的包围中,有一个更大的圆圈,④上面写着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经过甄别,红色为狗血,黑色为炭灰。

在市史志办,研究者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他们说,这是一张作战地图。根据图标,据点就是当年日本鬼子在苏北的驻地。史料记载,1939年深秋的夜晚,这个据点被新四军突袭,全歼敌人一百二十三人。

这张地图是我爷爷保存的。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我爷爷。

我爷爷是个劁匠[注]。确切地说,就是给猪牛羊乃至猫狗去势的。在我爷爷的手里,那些凶横的东西,一个个变得垂头丧气,直到没有雄性的尊严。所以,家族里觉得我爷爷从事的职业并不光彩,很少有人提起他。但就是这个不光彩的职业,也让人很少注意他。

地图几经辗转,送到北京的专家手里。他们一致肯定,就是这张地图,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十分特殊的作用。

问题又回到我爷爷那里。我爷爷是干什么的?这张重要的地图怎么会在他手里,并一代代传下来?

直到2019年的春天,一新四军研究总会发函至市史志办,寻找一个外号叫瘸子,大名叫张小根的人,说他是我党地下工作的一名优秀战士。

张小根,就是我爷爷。

其时,我爷爷已经被害七十五年。

(有删改)

【注】劁匠:专门对家禽、家畜进行阉割的人。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摇醒睡梦中的“我”,急切地下地窖清理积水,可见父亲对地窖里的物品极其重视,生怕它们被雨水淹没。

B.“我"对地窖里的行李箱念念不忘,总怀疑箱里装的是金银财宝,以至于无数次梦到它,并迫切希望打开它。

C.“拽”“甩"两个动词写出父亲对“我”偷偷溜进地窖行为的愤怒,突出父亲对保守爷爷秘密的执着和坚守。

D.“我"的爷爷只是个劁匠,虽然他所从事的职业并不光彩,但这个职业给爷爷做地下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爬”“钻"两个动作,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雨水顺着地势流入地窖的过程。

B.句子②中,父亲“恶狠狠”的警告不仅交代了箱子的来历,而且更激起“我"对箱里物品的好奇心。

C.句子③中“沉睡的炸弹”,运用比喻写“我"对地窖里行李箱的好奇心一直藏在心底,随时都会爆发。

D.句子④中“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道出爷爷行李箱的秘密,也使“我"心中多年的谜团得以解开。

8.(4分)文章标题是“神秘的地窖”,请分析“神秘"二字的艺术效果。

9.(6分)很多革命先辈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而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却不为人知。现今新四军研究总会将“爷爷的行李箱”评为革命历史文物。请你根据文本,以记者的身份对这一事情进行报道,不少于50个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