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预习 第09讲 《经典常谈》_第1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预习 第09讲 《经典常谈》_第2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预习 第09讲 《经典常谈》_第3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预习 第09讲 《经典常谈》_第4页
2025年八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预习 第09讲 《经典常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经典常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图解新知)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思维拓展/链接中考)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4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分层演练)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识。2.掌握这部名著的相关内容。3.尝试专题探究并解决教材中的问题。4.了解本文在中考中的考点考法。5.系统训练,突破重点。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土。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后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及与叶圣陶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等。二、创作背景朱自清先生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1942年间,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彼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也可以说,《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三、名著概说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80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经典常谈》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四、章节概述1.第一章:《说文解字》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第二章:《周易》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3.第三章:《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4.第四章:《诗经》诗的源头是歌谣。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5.第五章:《三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失,《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6.第六章:《〈春秋〉三传》(附《国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7.第七章:《四书》《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其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8.第八章:《战国策》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9.第九章:《史记》《汉书》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奉诏续写。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约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10.第十章:《诸子》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学派: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11.第十一章:《辞赋》辞:《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从《诗经》到《离骚》,能看出句子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刘向将这些作品编著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他模拟屈原的体例,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12.第十二章:《诗》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初七言乐歌渐渐发展谐调也逐渐完备,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13.第十三章:《文》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最重说辞,墨子则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辞赋后世称为“楚辞汉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唐朝韩愈和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及至宋代文体大变,又称为“散文”。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五、作品主题《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全书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梳理与讲解,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是读者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佳作。六、艺术特点1.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朱自清讨论儒家经书时,从古代社会的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2.注意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3.精彩的学术散文。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弓人入胜之处,让读者能够饶有兴味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4.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全班共同阅读《经典常谈》,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参考答案】这本书介细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出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参考答案】朱自洁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诗,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细你研读的经典。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参考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替结品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1.(2024·陕西咸阳·模拟预测)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典籍,这是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朱自清先生按照这一原则撰写了《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依次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选择一本古籍推荐大家深入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诗经》

《战国策》

《汉书》示例一: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发展历程,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了解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作,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示例二:我选《战国策》。《经典常谈》介绍了《战国策》的时代背景、政治观、后世评价等。《战国策》是一部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深入阅读《战国策》,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纵横家的政治策略和主张,深刻体会到该书“智谋细、虚实间、文辞妙”的特点。示例三:我选《汉书》。《经典常谈》介绍了《汉书》的作者、内容、编排体制、后世评价等。《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地位颇高,影响深远,深入阅读《汉书》,可以了解其开创的断代史体制、完善的书志体和相关的史实,也可以学习其高超的叙事写人艺术。2.(2024·江西赣州·一模)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你从选择性阅读的要点出发,请你从选择性阅读的要点出发,就以下几位同学对《经典常谈》的阅读提供读书方法和阅读建议。学生阅读内容读书方法和阅读建议同学一查找汉字的来源①同学二对中国历史饶有兴趣②根据具体目的来选择性阅读,选择阅读《<说文解字>第一》,了解造字和用字的“六书”根据兴趣来选择性阅读,可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3.(2024·陕西宝鸡·二模)请依据以下材料,说说《史记》为何能获得“无韵之离骚”的赞誉。《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首尾三千多年……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朱自清《经典常谈》)年轻的司马迁考察过当时大汉的辽阔疆域,一路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一是采撷到了豪荡之气;二是获得了现场感。(余秋雨《寻觅中华》)《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文学的经典,叙事写人的技术高超;司马迁实地考察后再写《史记》,有豪荡气和现场感。4.(2024·贵州贵阳·一模)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先生根据读者需要掌握的国学基本常识,去讲清楚经典的内容,这对于引导我们经典阅读,是很简明实用的。他在《四书第七》一章中就建议我们阅读《论语》时,要学习孔子做学问做人的节目;阅读《孟子》时,要学习孟子的“善辩”与“英气”,先生这样建议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回答。《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孔子的伟大人格,而且书中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飕反”“择善”“困学”或(回答课文中具体语句),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或用课本中具体语句回答)影响更大。

或回答《孟子》一书中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5.(2024·江苏宿迁·一模)关于杜甫的诗,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这样评价:“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请从杜甫以下作品中选取一篇,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一谈对朱自清这一观点的理解。【备选作品】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示例:《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他用诗歌的语言描绘出那个深夜石壕村的画面,记录下那些牡丁被捉走的瞬间,以及他们家人的哀痛和无助,这首诗成为了他对那个时代的见证和控诉,也是他对人民深深同情的表达,这首诗篇不仅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他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6.(2024·江西萍乡·一模)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示例: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从《经典常谈》中可知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现象发问,表现出他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又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考点一:文学文化常识例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请根据读本内容,选出搭配不正确的一项(

)A.司马迁——太史令——据事实录——《〈尚书〉第三》B.苏秦——游说之士——用锥刺股——《〈战国策〉第八》C.孔子——儒家大师——周游列国——《诸子第十》D.韩愈——吏部侍郎——提倡古文——《文第十三》考点二:阅读方法选择例2.《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应该用怎样的读书方法来读这部作品呢?请结合该著作来谈一谈。考点三:内容理解与概括例3.阅读《经典常谈》中的文段,说说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喝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喝,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考点四:阅读收获例4.读经典的意义很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认识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探寻所学古诗文的源头,可以让我们亲近大师、对话大师,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修养……请选择《经典常谈》中下列四篇中的一篇,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收获。《说文解字》

《诗经》

《战国策》

《史记》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著作中十分“畅销”且“长销”的一部,时至今日,该书也仍是此类著作中口碑甚佳、流传甚广的一部。B.《经典常谈》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本书能够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书中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D.《经典常谈》这本小书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2.下面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B.秦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又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C.“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庄子》;“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D.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3.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经典常谈》的作者是(1),这本书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2)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读整本书,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3)和(4)读起。4.【熟悉人物】小宁对书中提到的人物故事感兴趣,他摘录了如下语段,请你填出对应的人物名字。①A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②B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③C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所填人物:A.

B.

C.5.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面问题。(1)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2)我国记言文先于记事文,且《尚书》称为“辞”,大概是当时的“”,如今却为古语,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3)根据《说文解字》对造字的解释,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6.班级开展“读经典,悟常谈”专题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2)一位外国朋友对中国古代历史非常感兴趣,你能从《经典常谈》中为他推荐四部历史著作吗?(3)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同意这一建议吗?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7.班级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1)小文根据《经典常谈》梳理了“古诗发展史”,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源头是歌谣。春秋时,太师们记录下三百多篇唱词,遗称“诗三百”,便是后来的《诗经》。B.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以备传唱,这些乐歌,后称为“乐府诗”。汉乐府以叙事为主。C.魏晋时期,阮籍扩大诗的范围,正式成立抒情五言诗。D.唐代谐调发展,律诗绝句称古体;不谐调的诗,称近体。李白用诗抒写时代,杜甫抒写自己生活。(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②(3)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以后,“天雨粟,鬼夜哭”。8.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的兴趣、目的等有关。请向大家推荐两种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并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篇目简要说明。9.自古以来,有关清明节的诗歌有很多,杜甫在《清明》组诗(诗歌原文略)中表达国破家亡的忧思,小桐说这就是“诗言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经典常谈》说说理由。10.“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这句话出自《经典常谈》中《<诗>第十二》一章,它体现了杜甫诗写实的特点。请结合杜甫的诗歌分析其诗的写实手法。11.《经典常谈》是一本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班级计划举办“《经典常谈》读书分享会”,请你选择书中最喜欢的篇目进行分享,并说明理由。12.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共十三篇,请以书中的某篇为例,谈谈你读完后获得了什么新文化知识。13.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1)任务一:《经典常谈》的作者是①,这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②的著作。《经典常谈》

目录序/001《说文解字》第一/003《周易》第二/011《尚书》第三/018《诗经》第四/027“三礼”第五/034“春秋三传”第六/039“四书”第七/045《史记》《汉书》第九/056诸子第十/071辞赋第十一/083诗第十二/092文第十三/105图1图2(2)任务二: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参考图一《经典常谈》目录,完成下面表格。阅读方法指导探究内容篇目推荐阐述理由根据①选择阅读对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起源感兴趣②诗的源头是歌谣。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根据目的选择阅读探究屈原的爱国精神③该篇介绍了《离骚》《九章》等篇章,都是屈原被放逐时所作,寄寓了屈原深厚的爱国之情。根据问题(疑问)选择阅读古人是如何造字的?汉字字体又是如何演变的?中国汉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说文解字》第一它是我国第一部字书,揭秘了汉字背后丰富的含义。参看图二,例如:“大”原本表示一个正面站立的大人形,借成人的形象表示“大”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测,“天”原本表示④14.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13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1)《经典常谈》中提及的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2)苏轼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对于阅读《经典常谈》这本内容庞杂的书籍,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的阅读建议。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提升专练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老师选择了《经典常谈》中的三个片段,请你完成以下任务。【甲】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选自《经典常谈·序》)【乙】《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偶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做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丙】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选自《经典常谈·诸子第十》16.根据甲段内容说说朱自清先生创作《经典常谈》的用意。17.结合乙段和丙段材料简要概述孔子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推崇。18.正如乙段所说,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初中阶段学过的孟子文章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19.《经典常谈》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请结合以上选段的具体内容,说说原因。阅读下面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乙】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一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20.【甲】段中,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21.根据【乙】段中“诗言志”的启示,下列对“诗言志”的育人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C.“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告诉我们可以用另一方的事物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D.“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告诉我们要追求正直、光明磊落的道德行为和精神境界。2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C.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精读整本书,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D.一个同学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23.近日,某校八年级(3)班邀请你参加围绕《经典常谈》举办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示例: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而成,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的思想深刻,涵盖了儒家的礼、义、智、信、忠、孝、悌等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第9讲经典常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图解新知)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思维拓展/链接中考)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4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分层演练)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识。2.掌握这部名著的相关内容。3.尝试专题探究并解决教材中的问题。4.了解本文在中考中的考点考法。5.系统训练,突破重点。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土。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后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及与叶圣陶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等。二、创作背景朱自清先生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1942年间,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彼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也可以说,《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三、名著概说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80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经典常谈》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四、章节概述1.第一章:《说文解字》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第二章:《周易》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3.第三章:《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4.第四章:《诗经》诗的源头是歌谣。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5.第五章:《三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失,《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6.第六章:《〈春秋〉三传》(附《国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7.第七章:《四书》《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其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8.第八章:《战国策》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9.第九章:《史记》《汉书》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奉诏续写。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约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10.第十章:《诸子》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学派: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11.第十一章:《辞赋》辞:《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从《诗经》到《离骚》,能看出句子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刘向将这些作品编著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他模拟屈原的体例,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12.第十二章:《诗》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初七言乐歌渐渐发展谐调也逐渐完备,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13.第十三章:《文》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最重说辞,墨子则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辞赋后世称为“楚辞汉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唐朝韩愈和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及至宋代文体大变,又称为“散文”。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五、作品主题《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全书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梳理与讲解,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是读者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佳作。六、艺术特点1.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朱自清讨论儒家经书时,从古代社会的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2.注意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3.精彩的学术散文。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弓人入胜之处,让读者能够饶有兴味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4.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全班共同阅读《经典常谈》,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参考答案】这本书介细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出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参考答案】朱自洁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诗,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细你研读的经典。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参考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替结品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1.(2024·陕西咸阳·模拟预测)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典籍,这是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朱自清先生按照这一原则撰写了《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依次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选择一本古籍推荐大家深入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诗经》

《战国策》

《汉书》示例一: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发展历程,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了解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作,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示例二:我选《战国策》。《经典常谈》介绍了《战国策》的时代背景、政治观、后世评价等。《战国策》是一部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深入阅读《战国策》,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纵横家的政治策略和主张,深刻体会到该书“智谋细、虚实间、文辞妙”的特点。示例三:我选《汉书》。《经典常谈》介绍了《汉书》的作者、内容、编排体制、后世评价等。《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地位颇高,影响深远,深入阅读《汉书》,可以了解其开创的断代史体制、完善的书志体和相关的史实,也可以学习其高超的叙事写人艺术。2.(2024·江西赣州·一模)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你从选择性阅读的要点出发,请你从选择性阅读的要点出发,就以下几位同学对《经典常谈》的阅读提供读书方法和阅读建议。学生阅读内容读书方法和阅读建议同学一查找汉字的来源①同学二对中国历史饶有兴趣②根据具体目的来选择性阅读,选择阅读《<说文解字>第一》,了解造字和用字的“六书”根据兴趣来选择性阅读,可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3.(2024·陕西宝鸡·二模)请依据以下材料,说说《史记》为何能获得“无韵之离骚”的赞誉。《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首尾三千多年……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朱自清《经典常谈》)年轻的司马迁考察过当时大汉的辽阔疆域,一路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一是采撷到了豪荡之气;二是获得了现场感。(余秋雨《寻觅中华》)《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文学的经典,叙事写人的技术高超;司马迁实地考察后再写《史记》,有豪荡气和现场感。4.(2024·贵州贵阳·一模)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先生根据读者需要掌握的国学基本常识,去讲清楚经典的内容,这对于引导我们经典阅读,是很简明实用的。他在《四书第七》一章中就建议我们阅读《论语》时,要学习孔子做学问做人的节目;阅读《孟子》时,要学习孟子的“善辩”与“英气”,先生这样建议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回答。《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孔子的伟大人格,而且书中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飕反”“择善”“困学”或(回答课文中具体语句),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或用课本中具体语句回答)影响更大。

或回答《孟子》一书中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5.(2024·江苏宿迁·一模)关于杜甫的诗,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这样评价:“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请从杜甫以下作品中选取一篇,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一谈对朱自清这一观点的理解。【备选作品】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示例:《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他用诗歌的语言描绘出那个深夜石壕村的画面,记录下那些牡丁被捉走的瞬间,以及他们家人的哀痛和无助,这首诗成为了他对那个时代的见证和控诉,也是他对人民深深同情的表达,这首诗篇不仅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他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6.(2024·江西萍乡·一模)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示例: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从《经典常谈》中可知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现象发问,表现出他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又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考点一:文学文化常识例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请根据读本内容,选出搭配不正确的一项(

)A.司马迁——太史令——据事实录——《〈尚书〉第三》B.苏秦——游说之士——用锥刺股——《〈战国策〉第八》C.孔子——儒家大师——周游列国——《诸子第十》D.韩愈——吏部侍郎——提倡古文——《文第十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A.司马迁所著史书为《史记》应对应《史书》《汉书》第九。故本项“《〈尚书〉第三》”的表述错误;故选A。考点二:阅读方法选择例2.《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应该用怎样的读书方法来读这部作品呢?请结合该著作来谈一谈。【答案】我们可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来阅读《经典常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比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对历史感兴趣可从《史记》《汉书》等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某个具体目的去选择书中的具体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之后,希望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若要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可以先浏览目录,或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需要的部分精读。【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很好的作用。阅读名著,可采取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等方法。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介绍自己在阅读这部名著时采取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后的收获即可。示例:我们可以采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方法。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跳读,如读了《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之后,再读《史记》,然后对《史记》进行精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了解了古代的历史全貌,还能深入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事实,有助于深入理解《曹列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文言文。阅读《经典常谈》,还可以使用选择性的组合阅读方法,从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目作为切入点进行阅读。《诗经第四》介绍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并且介绍了它的解读方法,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发展过程,屈原他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碰旁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了《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考点三:内容理解与概括例3.阅读《经典常谈》中的文段,说说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喝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喝,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答案】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根据“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知,原始歌谣的用途包括抒发情感(消愁解闷);根据“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原始歌谣的用途主要为酬神作乐(庆祝节日)或彼此唱和竞胜。考点四:阅读收获例4.读经典的意义很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认识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探寻所学古诗文的源头,可以让我们亲近大师、对话大师,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提升我们的修养……请选择《经典常谈》中下列四篇中的一篇,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收获。《说文解字》

《诗经》

《战国策》

《史记》【答案】示例一:《〈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节,我读到了汉字书体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大篆到行书,汉字的演变一直朝着简易的方向发展。《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我读到了他的巨大价值。示例二:《〈诗经〉第四》这一章节,我读到了诗的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后经发展有了教化作用,在“风雅颂,赋比兴”“重章复沓”中感知诗歌艺术之美。示例三:《〈战国策〉第八》这一章节,我读到了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权谋智变斗争的故事,它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战国时期那个波澜起伏、变化莫测的年代,对那群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谋士们心生向往。示例四:《〈史记〉第九》这一章节,我读到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以丰富的史实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整部作品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时代。(结合章节自选一个角度谈收获,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从题目中给出的四个篇目中选择一个,然后结合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拟写即可。《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东汉许慎撰。《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示例:《〈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节,我了解到《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许慎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著作中十分“畅销”且“长销”的一部,时至今日,该书也仍是此类著作中口碑甚佳、流传甚广的一部。B.《经典常谈》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本书能够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书中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D.《经典常谈》这本小书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D.有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没有近代;故选D。2.下面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B.秦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又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C.“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庄子》;“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D.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C.有误。“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括《庄子》;故选C。3.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经典常谈》的作者是(1),这本书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2)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读整本书,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3)和(4)读起。【答案】朱自清十三《〈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一、二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第三、四空,对古代文学感兴趣:依据《经典常谈》十三章内容,其中《说文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