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根溯源让传统文化浸润课堂_第1页
守根溯源让传统文化浸润课堂_第2页
守根溯源让传统文化浸润课堂_第3页
守根溯源让传统文化浸润课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学校教育要通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为学生培根铸魂。为了让传统文化浸润课堂,本文基于端午节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案例,展现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通过分析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树立文化自信,产生民族自豪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领悟数学之道,体验数学之趣。[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学科育德《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小学数学主题跨学科学习,就是通过找出两者之间的有效切入点,推动了数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落地生根,让学生更多地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校情确定“中华传统文化进课程之端午”行动方案,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并组织实施。“端午节的数学情趣”课例就是其中的数学篇。根据课程的总体框架要求和数学学科特点,笔者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了解端午知识,学会用统计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会描述正四面体,并了解它的特性;会折正四面体的盒子,掌握测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方法;领悟数学育人的宗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宗旨,坚持学科育德的课程导向,力求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情境巧融入:一份调查,唤醒端午情怀【教学环节一】古诗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呈现古诗《乙卯重五诗》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进入了不一样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二】交流数据。了解学生开展抽样调查的情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等,及时点评指导。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前制作的对端午节习俗了解程度的统计图,选取学生代表谈感受,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在端午传统文化和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情境融入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挖掘数学元素,用数学的方式来介绍端午。数学与天文历法紧密关联,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诗中的“乙卯”一词指向的是中国古老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教师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选取古诗《乙卯重五诗》,将语文学科的诗词融入数学课堂,这样做是一种创新,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传统文化的氛围。二、数据有寓意:一串数字,再忆节日知识【教学环节一】信息搜集。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分享。【教学环节二】知识回放。首先,教师播放视频“端午的知识”,重点让学生从数字角度看端午——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民族五个奇数相重的节日之一,一月一(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五个传统节日当中,五月五,正好在中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五个节日的共同特点,如月份和日子的序数相同,节日的数字是重数而且是奇数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端午的习俗等知识,有的学生分享道:“古人喜欢五:五行、五色、五音、五味。”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师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搜集数学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本节课中通过带领学生开展信息搜集、数据整理、分享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又让学生从一定的角度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亲身实践中,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特点。数学离不开数字,挖掘节日文化中的数字韵味,既增进了学生对节日知识的了解,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抓住节日本身自带的数字符号,对重数、阳数进行思考、理解、交流,在了解端午节知识的过程中,让数学学习多了一分文化韵味。三、元素生活化:一幕感观,重识几何模型【教学环节一】说一说。让学生描述一下端午传统美食粽子的形状,可抽象成哪种几何图形?【教学环节二】看一看。从几何的角度认识四面体。【教学环节三】议一议。教师解析粽子这种图形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环节四】做一做。学生以组为单位,看正四面体模型演示视频,小组合作动手做模型。【教学环节五】推一推。增智说理,小组讨论并展示演绎推理,说明折纸过程中得到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还是一般三角形。一堂优质的数学课,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而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发力之处。具体而言,教师抓住端午节传统美食——粽子展开讨论,将粽子抽象成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图形——正四面体。这种图形对学生而言,了解相对不多。而且,立体几何的知识并不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基于上述学情,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把重点放在“正四面体粽子所包含的数学门道”的研究上,教师以问题为导引,力图引发学生具身思考。例如,以长方体、立方体为代表的平行六面体,其实切下一个角都可以构成一个四面体,但是,为什么古人并没有将粽子做成长方体,而是做成四面体呢?这个颇具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知在不断深入,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一,平面图形中的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同样立体图形中的平行六面体(如长方体、正方体)也具有不稳定性。平面图形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立体图形中的四面体每一个面都是三角形,因此四面体形状的粽子更不容易变形。其二,对于正四面体这种立体图形,不管把哪个面作为底面来放置,给人的感觉都是整整齐齐的,这种形状有利于粽子食用时的摆盘,这一点既符合中国古典美学之义,又符合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其三,虽然四角粽子不一定是正四面体,但通常四个面也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将这个四面体沿表面拆开,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菱形,这就意味着用两片相似的细长叶子,正好可以将其包裹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细长的叶子如芦苇叶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课堂元素的生活化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在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紧贴生活实际而又非常有趣的问题——用筷子对准粽子的哪个点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粽子不破损?学生探索的兴趣高涨,都想一探究竟。经过一番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在顶点与底面重心的连线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它是外接球体和内切球体的球心,在距离底面四分之一处。找准正四面体中的这个点,能保证受力均匀。正因为如此,用筷子扎准粽子的这个地方,就不容易碎裂。可以说,这一系列教学环节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原理转化成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历,让原本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可见。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贯穿教学环节的“暗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领悟数学之道,体验数学之趣,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探究实用化:一次探究,提升数学素养【教学环节一】分组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测出一个粽子的体积,设计分享可行性方案。【教学环节二】点拨提升。及时归纳学生测量的方法:浸没法、排水法、埋沙法、变形法……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环节三】分享体会。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角度交流:中华传统节日端午知识再认识;通过实物加深对正四面体的了解;通过探究小实验提升数学素养;感悟数学育人宗旨。数学离不开探究。探究活动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正四面体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践活动,在不断“试错”中,真切地体验、感受探究真理的过程。实践探究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可以把抽象变成具体,让数学知识更具有实用性,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数学离不开推理。本堂课安排的折纸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矩形纸片中折出等边三角形,这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旨在让学生从数学推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生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做小老师进行分析讲解,这是一个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推理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数学课堂真正体现启智的功效。“错误”化资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在设计测体积时把水换成沙子,笔者在肯定其方法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讨论了“爱惜粮食”的话题,指出虽然此法可以测出体积,但沙子会污染粽子,从而造成粮食的浪费,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受到教育。找寻合适的教育契机,少一点空洞的说教,这是每一个师者都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学科可育德。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去感悟数学学科的育德功效,体验多学科融合学习所带来的立体感受。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个测粽子体积的实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探究,并征集视频资料进行展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部分学生受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乌鸦喝水等故事的启发,设计了排水法、埋沙法等测体积的方法,把物理化学实验中的量筒和烧杯都用上了;有的学生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用上了弹簧秤,并附上演绎计算过程的手稿。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锻炼。五、教学反思与总结1.困惑:数学课堂的误区与盲点很多人对数学课堂有着固有的刻板印象:数学课堂只有数字和图形,只有无尽的计算和推理。事实上,数学课堂的情境化、实用性和育人性的确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甚至给部分学生留下数学无用、无趣的错误认识。诚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它的实用性有待广大教师不断挖掘。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是数字与符号的演练,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的情境化教学得不到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功效也相应受到制约。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掌握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来分析问题的方法,但对于搜集信息、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一整套实施流程还不太熟练。初中学生更多熟悉的是描述平面图形,对立体图形接触较少,他们的空间思维还尚待加强。此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相对较弱,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并突破这一局限。2.反思:数学课堂的优化方式本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作为一堂数学课,以欣赏古诗为导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