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四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四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四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四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天津四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9分)

1.(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也不用()于器物收藏,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述而不作标新立异卷帙浩繁沉醉

B.照本宣科独树一帜卷帙浩繁沉溺

C.述而不作独树一帜洋洋大观沉溺

D.照本宣科标新立异洋洋大观沉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3分)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C.“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D.《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二、(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二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是认为西方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捎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

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业无变。"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可谓孝矣。”

C.《正律》略曰:“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室。"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三、(1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斡邪故事,朝见天子,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拷,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太戳,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材料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遣使款居延塞款:议和

B.固文赡而事详赡:丰富

C.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大都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丢失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____

A.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C.若固之序事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笑宪不敢发/心衔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的一组是___________

①大义粲然著矣②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③详而有体

④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⑤不能以智免极刑⑥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诵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二十岁时就向刘苍荐

才并被接纳。

B.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

C.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中之人;因其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被害致死。

D.司马迁在开篇列述古代众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是想以他们的精神勉励自己,同时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扬名的决心和顽强意志。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②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同为坚持著书,班固和司马迁的意图却有所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三、(15分)

6.(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海:这里指暴雨。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第一句点明诗人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词句明净

C.诗歌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2)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3)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分析诗人面对此景的心理活动。

7.(14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4)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树木在古文中常用于说理。《老子》四章中用树比喻从点滴成长的是“,"。

(6),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7)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客至》)

(8)杜牧《阿房宫赋》中“,”这两句提醒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9)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诗用皎洁的月亮比喻贤才,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10)叶嘉莹先生90多岁,仍情牵华夏,传扬文脉。现在的学子们,“,”(《沁园春长沙》),更应奋发努力,传承民族文化

五、(22分)

8.(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①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籍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换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

③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培养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④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

⑤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怪异的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令人叹为观止。仅就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期的胡杨,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次,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又称“异叶杨"。

⑥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成群栖息冰面,静听弱水河,心底多了盼望。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河面顿宽,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⑦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鸡、野兔栖息,绿草丛边那不知名的罗布麻花、羊萝泡却也花团锦簇。

⑧入秋再看弱水,秋意渐凉,豁然一场大水过后,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之际。一夜霜降,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⑨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蜇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⑩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的,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

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是不能容纳船只通行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在和母亲的相濡以沫中顽强存活。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人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变弱、变瘦,那最后一丝的力气留在安静的居延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风沙袭扰,饮水于弱水,一片弱水流沙。李聃登海而望,鸟翔于水,上善若水,如若此河,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蒸腾出西天无尽的云霞。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带着大唐气象,弱水无声,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云霞里,胡杨傲然挺立天宇,披坚执锐,猎猎西风。而今弱水河畔,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

来到了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装着天地苍茫;胡杨,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节选自《朱湘山的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巍峨慰籍倔强(juè)相濡以沫

B.松燥摩拜清癯(qú)恒久变换

C.震颤宛若多舛(chuǎn)叹为观止

D.虬蟠蜇伏哺育(fǔ)婆娑起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弱水河的守望》这一标题聚焦于“弱水河”,但作者笔下的胡杨林却以其神性与大爱的形象,更为撼动人心。

B.本文主要从四季变换的角度,全面展示了弱水河及其河畔的独特景色,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C.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老子在弱水河畔骑青牛成仙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D.本文的语言表达自由流畅,不加粉饰,直白易懂,使得文章节奏感强,引人入胜。

E.作者引用《大荒西经》的内容,意在说明弱水河并非柔弱无力,它孕生灵,播洒生机与希望。

(3)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本文题目是《弱水河的守望》,为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胡杨林?请结合全文管要分析。

(5)文章第段,作者主要写弱水河的历史,却又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

七、(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0月2日,卡塔琳考里科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位女科学家曾因研究方向不被认可而无法申请到科研经费,又因身患癌症跌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历经了漫长的孤独之旅后

2023年10月5日,中国作家残雪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成为一名“陪跑者”。在长达30年的文学生涯中,但慢慢会多一点,况且我的门类本来就不应该是热闹的门类。"

在人生的赛道上,有的人凝视着前方的目的地,有的人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有的人心怀“陪跑者”的执著期待……马克思说: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你如何理解“奋斗的意义"?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感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4-2025学年天津四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9分)

1.(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也不用()于器物收藏,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述而不作标新立异卷帙浩繁沉醉

B.照本宣科独树一帜卷帙浩繁沉溺

C.述而不作独树一帜洋洋大观沉溺

D.照本宣科标新立异洋洋大观沉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解答】(1)第一组,述而不作: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不创作、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毫无创造发挥,所以要选用“照本宣科”。

第二组,标新立异:愿意是说能独创新意。后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自成一家,不是“见解"主张”。

第三组,卷帙浩繁:卷帙。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丰富多彩,所以应选用“卷帙浩繁"。

第四组,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沉溺:陷入不良境地。句中的“也不用”为否定语境。

故选:B。

(2)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错误,应为“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二是“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错误,滥用介词。

故选:A。

答案:

(1)B

(2)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2.(3分)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C.“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D.《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正确。

故选:C。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文化常识题,功夫在平时。教材是个大宝藏,考生若能回归教材,抓住教材多学习、多积累文化常识,这样解题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

3.(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运用的能力。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解答】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开的时候"之间是并列关系。

故选:D。

【点评】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例如: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二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二、(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二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是认为西方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捎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

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C

A.《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业无变。"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可谓孝矣。”

C.《正律》略曰:“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室。"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是否属于题干涉及的范畴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题干涉及的范畴,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1)A.强加因果,偷换概念,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偷换概念。

故选A。

(2)B.“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错,由材料二“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部落也是政治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存在法律。

故选B。

(3)C.“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室”属于法治。

故选C。

答案:

(1)A

(2)B

(3)C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三、(1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斡邪故事,朝见天子,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拷,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太戳,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材料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遣使款居延塞款:议和

B.固文赡而事详赡:丰富

C.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大都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丢失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A.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C.若固之序事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笑宪不敢发/心衔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的一组是D

①大义粲然著矣②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③详而有体

④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⑤不能以智免极刑⑥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诵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二十岁时就向刘苍荐

才并被接纳。

B.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

C.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中之人;因其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被害致死。

D.司马迁在开篇列述古代众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是想以他们的精神勉励自己,同时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扬名的决心和顽强意志。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②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7)同为坚持著书,班固和司马迁的意图却有所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评价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相关的人物评价,再判断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B.句意: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赡:华美。

故选B。

(2)A.乃:于是、就。

B.因:趁着。

C.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以:连词;介词。

故选B。

(3)句意: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种兢大怒,心中记下仇恨。

“奴醉骂"兢大怒”两句句式结构一致,故分别在两句后断开。

故选D。

(4)①“大义粲然著矣"是后人对司马迁和班固父子所写的史书的评价,排除AB,排除C。

故选D。

(5)A.“师承多人”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所学无常师"。

故选A。

(6)①考,拷问;驰;诣,到……去;具。译文: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

②舒,抒发;见,表现,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7)根据“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前史书更加详备。

根据“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故述往事,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之一是借史书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再根据“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之二是想要探求上天与人的关系,形成自己的著作。

答案:

(1)B

(2)B

(3)D

(4)D

(5)A

(6)①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②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7)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前史书更加详备,以完成父亲心愿,二是想要探求上天与人的关系,形成自己的著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班固,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和吟诵诗赋,就广泛阅读并通晓了许多书籍,不在章句上下功夫。

永平初年,招致贤才。当时班固才二十岁,推荐了桓梁,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班固回到故乡,就专心钻研。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自己不能申辩清楚,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长陵令尹敏,升迁为校书郎,献给皇帝。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气运,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编在百王的最后、项羽之列,就空缺不再记录,汇集听说的内容。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参与军务,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朝见天子。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便带兵返回,班固首先荻罪并被免官,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当初,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奴仆醉酒谩骂种兢,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班固于是死在狱中。天子下诏谴责种兢。

评论说:司马迁和班固父子,大义要旨显著明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缩小夸张,详细而得体,他能够成就名声确实是应该的啊、班固讽刺司马迁。但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那么轻视仁爱正义。班固认为司马迁见识广博。可是班固自己也身陷大罪,但在行动上却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唉,人能明察秋毫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啊。

材料二: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才写了《离骚》,才有《国语》,《兵法》才撰写出来,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写出《说难》《孤愤》,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不能实现其理想,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孙膑断了双脚,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综述其事实的本末,上自黄帝,写成十篇表,八篇书,七十篇列传,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家的言论,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再让它广传于天下,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②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15分)

6.(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海:这里指暴雨。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句点明诗人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B.第四句“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词句明净

C.诗歌渲染了雨来时和雨后的气势,视听结合,描绘山中暴雨壮阔之景。

D.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并用典,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2)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3)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分析诗人面对此景的心理活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特点及诗人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句内容,再分析作答。

【解答】(1)C.“雨后"错,诗歌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没有写雨后。

故选C。

(2)诗歌首联意思是,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看窗外阴晴变化,既是天气的变化。

颔联意思是,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江壑林岭,雨声阵阵,也是在写时局,致使金兵势如破竹。

首联和颔联运用双关修辞,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3)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描绘了一幅暴雨来临时的生动图景,形象地表现了暴雨带来的强烈压迫感和风雨交加中的明暗变化,但随后又顽强地挺起;山角在风的作用下,时而又露出光明,但希望并未完全消失。

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象,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他对暴雨带来的破坏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另一方面,这反映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反而希望这场暴雨能够洗去战尘,战事能够平息。

答案:

(1)C

(2)“阴晴"云”“雨"一语双关,既是自然天气变化。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颠覆播迁的形势,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

(3)颈联描绘了一幅暴雨来临时的生动图景。这一联既是眼前实景。竹枝顽强地挺立着、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译文:

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

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赏析:

《观雨》是一首七言律诗、心境以及神态行为,景象壮阔;颈联既是眼前实景;尾联用典,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意蕴丰富,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7.(14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树木在古文中常用于说理。《老子》四章中用树比喻从点滴成长的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8)杜牧《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后人也”这两句提醒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9)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诗用皎洁的月亮比喻贤才,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10)叶嘉莹先生90多岁,仍情牵华夏,传扬文脉。现在的学子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更应奋发努力,传承民族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风急天高猿啸哀(重点字:啸)

(2)长太息以掩涕兮(重点字:涕)

(3)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膺)

(4)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重点字:毫)

(6)奉之弥繁(重点字:繁)

(7)蓬门今始为君开(重点字:蓬)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后人也(重点字:哀

(9)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

(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点字:茂)

【点评】《离骚》名句辑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五、(22分)

8.(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①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籍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换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

③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培养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④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

⑤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怪异的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令人叹为观止。仅就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期的胡杨,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次,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又称“异叶杨"。

⑥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成群栖息冰面,静听弱水河,心底多了盼望。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河面顿宽,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⑦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鸡、野兔栖息,绿草丛边那不知名的罗布麻花、羊萝泡却也花团锦簇。

⑧入秋再看弱水,秋意渐凉,豁然一场大水过后,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之际。一夜霜降,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⑨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蜇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⑩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的,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

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是不能容纳船只通行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在和母亲的相濡以沫中顽强存活。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人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变弱、变瘦,那最后一丝的力气留在安静的居延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风沙袭扰,饮水于弱水,一片弱水流沙。李聃登海而望,鸟翔于水,上善若水,如若此河,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蒸腾出西天无尽的云霞。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带着大唐气象,弱水无声,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云霞里,胡杨傲然挺立天宇,披坚执锐,猎猎西风。而今弱水河畔,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

来到了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装着天地苍茫;胡杨,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节选自《朱湘山的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巍峨慰籍倔强(juè)相濡以沫

B.松燥摩拜清癯(qú)恒久变换

C.震颤宛若多舛(chuǎn)叹为观止

D.虬蟠蜇伏哺育(fǔ)婆娑起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D

A.《弱水河的守望》这一标题聚焦于“弱水河”,但作者笔下的胡杨林却以其神性与大爱的形象,更为撼动人心。

B.本文主要从四季变换的角度,全面展示了弱水河及其河畔的独特景色,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C.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老子在弱水河畔骑青牛成仙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D.本文的语言表达自由流畅,不加粉饰,直白易懂,使得文章节奏感强,引人入胜。

E.作者引用《大荒西经》的内容,意在说明弱水河并非柔弱无力,它孕生灵,播洒生机与希望。

(3)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本文题目是《弱水河的守望》,为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胡杨林?请结合全文管要分析。

(5)文章第段,作者主要写弱水河的历史,却又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

【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注意平时多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4)本题考查对文本创作意图的分析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解答】(1)A.“慰籍”的“籍"应写作“藉”,“倔强"的“倔”应读(jué),“恒久变换"的“换”应写作“幻”,“哺育”的“哺"应读(bǔ)。

故选C。

(2)A.“更为撼动人心”错。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它与弱水河不是对立,它是弱水河的一部分。D.“不加粉饰。文章中用了很多充满诗意的句子。

故选AD。

(3)①结合“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跋涉千里之遥。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她以孤独为伴,相濡以沫,开篇即点明主题,为下文进一步阐述胡杨林与弱水河的关系做了铺垫。②结合“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她以孤独为伴"可知、拟人手法,将她比作孤独旅者,把冰川雪线比作是她的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