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50分钟150分)

考生须知:

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3);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③考查古代诗歌阅读基本技能(题15);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20)。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5、14、19、21。

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没有家具、电器但能保障正常生活的毛坯房。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家具、家电齐全的精装房。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与前两种微生物截然不同,病毒喜欢利用宿主的细胞来供养自己。宿主染上了病毒,就意味着病毒要利用宿主的细胞快速繁育。病毒对宿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会导致宿主患病,甚至死亡。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的生存是有益的。

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实践。古人利用微生物创造性地制作出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种类繁多的发酵食物。这些食物保存期长,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高,还含有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现在,食品工业领域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身影。以酶制剂为例,酶制剂是一种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的特性的物质,具有催化功能,能够改善食品的色、形、味,提升食品的品质,可用于制造淀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饮料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方面大有用武之地。随着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微生物农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与传统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产生污染。微生物农药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以赤霉素为例,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现在,赤霉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和棉花、蔬菜、瓜果等的种植,对保障我国农业丰产起到重要作用。

微生物还能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人体里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它们和免疫系统不断“对话”,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利用微生物可以生产出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以二十碳五烯酸为例,它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帮助细胞膜保持流动性和稳定性。此外,二十碳五烯酸还在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压、延缓血栓形成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过去,二十碳五烯酸主要来源于金枪鱼、鲑鱼等深海鱼的鱼油。由于资源有限,生产周期长,生产出的二十碳五烯酸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人们从菌类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这大大缩短了二十碳五烯酸的生产周期,实现了稳定供应。

近年来,微生物人工合成技术为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打开了一扇窗。比如,科学家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出了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罕见病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可以补充身体所缺的酶。如果能延长这些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并提高这些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效率,将为万千罕见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微生物能把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随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微生物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比如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通过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有效分解塑料,减少塑料污染。细菌中的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等,以及一些曲霉属真菌,都能降解塑料。在通常情况下,塑料污染物需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被自然降解,但将它们交给塔宾曲霉菌,几周便会被彻底分解。

固碳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陆地土壤中,这些微生物包括自养型土壤细菌、光能微生物等。它们通过化学自养或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

(摘编自黄和《微生物有大用处》)

材料二:

微生物的生长通常指其细胞数的增加。可把细胞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液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定时取样,进行相关测定,获得一些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绘制出细胞型微生物生长曲线图。根据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R(每小时的分裂次数)的变化情况,可将其生长周期分为延迟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延迟期指在培养之初,因细胞代谢系统需要适应新环境,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接种龄、接种量及接种前后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短的延迟期只有几分钟,长的延迟期有数小时。

指数期指紧接着延迟期的、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段时期。在指数期,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不仅在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方面均较一致,而且均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在进行细菌发酵生产时,应尽量延长细菌生长的指数期,让菌体密度达到较高水平。

稳定期又称最高生长期。在这一时期,细胞型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细胞型微生物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在这一时期,活菌数达到峰值,且保持相对稳定。细胞型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在细菌发酵生产的过程中,在细菌生长的稳定期能收获最多菌体。

在衰亡期,细胞型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R为负值,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态势。这时,细胞出现多种形态,比如有的膨大,有的出现不规则的退化形态,有的因蛋白水解酶活力增强而自溶。

(摘编自《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没有细胞,不能依靠自身进行繁殖,需要利用宿主的细胞进行繁殖;宿主在感染病毒后,如果得不到施救,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B.酶制剂是一种生物提取物,具有催化功能,可用于制作饮料;就同一种饮料而言,使用酶制剂制作的比没有使用酶制剂制作的口感更好。

C.赤霉素可作为农药使用,在种植黄瓜时使用赤霉素,不仅能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还能促进黄瓜植株生长,从而提高黄瓜的产量。

D.并不是所有细菌和真菌都能有效地分解塑料。能分解塑料的细菌和真菌凭借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仅用数周即可将塑料彻底分解。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它像没有家具、电器但能保障正常生活的毛坯房"和“它像家具、家电齐全的精装房”可知,真菌细胞的结构比细菌细胞的复杂。

B.利用微生物发酵是延长食物保存期、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有效手段,现在利用该手段生产的食物比古代更丰富。

C.现在,某工厂如果还坚持从深海鱼的鱼油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则难免陷入生存困境;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则能有效提高二十碳五烯酸的产量。

D.科学家已研制出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由于酶自身存在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短、效率低的不足,该类药物治疗罕见病的效果很有限。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写作意图的影响,材料一对病毒着墨不多,只简要介绍了其特点和影响;材料二则只介绍了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过程,未介绍病毒。

B.从写作思路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相似之处,如二者的主体部分都使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且二者分述部分行文的逻辑顺序是相同的。

C.在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内,生长速率常数R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零——快速增长——零——负值。

D.在进行细菌发酵生产时,乳品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细菌产量,如尽量延长细菌生长的指数期,等细菌生长进入稳定期后再收集菌体。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细菌生长的延迟期、指数期相对较短,稳定期、衰亡期相对较长。

B.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在指数期持续增长,在稳定期达到峰值。

C.在稳定期,培养液的浊度越高,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就越高。

D.在衰亡期,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持续降低,培养液的浊度保持稳定。

5.学校生物社团开展“来自自然界的环境小卫士"推介活动。你所在的小组要推介微生物。组长小凡要求每个组员都提供几条推介理由。请你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提供三条推介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谷之夜①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

那马打着响鼻,是已经疲劳不堪,但依然载着人,困顿的迈着步,在昏暗的夜色中达达前进。

达达的转过峦脚,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在暗中呀呀的流着溪水之上,向前望着的时候,那年幼的勤务兵忽然狂喜的喊道:

“啊,火!”

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暗淡了下去。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那么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将收留我这来自远方的人的?的确,我早已想觅一个洞穴,或一块平整的石头,在闪闪的繁星之下,在戴着雪的白帽的那山峰的守护下睡觉了。

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那老人穿着一件羊皮短褐。由那宽厚的双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样的孱头货,"他推了一下那马的颈项说:“他不会比我跑的快!”

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在潮湿的后壁下筑着泥炕。墙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边齐整的挂着食具。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捻碎了一撮烟草。

“弄点吃的来,老家伙。"那勤务兵推了他一把。

但是主人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

“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停一刻,他磕着烟袋,傲岸的说,“要打尖②,赶过去有铺子。就这样的胆子,哼,你是鸡窠里养成的。"

老人的神情非常愤懑。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爬进炕下拖出一口瓦坛。

“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他向勤务兵摇着一根指头。随即从坛子里舀出半瓢小米,咕噜着说:“你就是出一斗黄金,我还得想一想该不该卖……哪,将就着罢。"

数分钟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火光照耀着人的脸,影子在不安的跳荡。那白色的烟,蛇舌似的从小窗洞吐出,消散在潮湿的山坡下面。

“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主人抬起被火光照耀得通红的脸。将眼目了一下,又自己回答着说:“那自然,火车是要用火的。"

吃过饭,打着饱嗝,世界便使人满意了。老牧人吸着烟,说了一个故事;这事已经埋葬了七年之久。

说是有过一个青年人,自幼丧失了父母,只有一个叔父。这叔父替别人看管六百角羊,就住在这谷里。那时叔父还年轻,他也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很可靠的牧童。春秋天,从不忘使每只羊受胎,又从没有一只迷失过路。横笛吹得尤其出众。

有人问他:

“丫角,你长大干什么行业?”

那牧童望着青天,澄澈的闪着乌亮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终于肯定的回答道:

“丫角吗?要做一个大兵。"

他是很骄傲的。

这幻想像白缎子上沾着的朱红丝线一般使他兴奋,因为他看见过大兵的洋枪是胜过叔父的鸟枪的,连叔父也得承认。

丫角总成了辫,已竟是一个茁壮的青年人了。这之间,他独自牧着六百角羊,还打得一手好鸟枪。

总之,他已经是出众的牧人,对于当大兵的事,倒仿佛已经忘却,快乐的笛声,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忧郁的笛声,像一个人低咽,有时又像叹息。

从这里经过的人,都听见过那哀婉的歌词:

趁着要落的月光,

抬起你的脸——鸡还没叫,

多羞的婆娘……。

后来有人告诉叔父说,丫角在东山结识了一个青年的寡妇。叔父却不相信,因为这出色的牧人,从未离开过啮草的羊一步。

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要到城里去。

“羊呢?”叔父说,“又没有事好干;你要一把刀,托人买好了。"

青年人的脸红了一阵,却道:

“看,不是到夏天了吗。量几尺布,你没有布衫;再籴一斗麦,五升小米,卖掉羊毛。”

这话打动了叔父的心。

一阵风那么的,出众的青年牧人去了,从此没有下落。有的说,被城里的驻军诬为匪探,枪毙了。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

舍主人的故事到这里算讲完了。他叹了一口气,沉思的装上烟袋,呼努呼努的继续吸着。那勤务兵在炕上甜蜜的打着鼾。山谷里起着雾。那东方的大星,闪耀得像噙水的珠子,照着令旅人感到神秘的哀愁的长宵。

(有删改)

文本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随笔集《猎人笔记》中的《别任草地》没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只是重现了草原上的一个独特的夜晚。这篇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沉寂潮湿的山谷、暮色中的灌木丛、危险的深渊等,展现出荒凉、阴郁的自然环境。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几个孩子。他们围着篝火聊着林妖、人鱼、水怪、悲痛的母亲……他们口中的故事或源自传说,或来自现实,都带有神秘、凄怆的色彩。从他们的闲聊中,主人公“我"还感受到人们生活的艰辛。

《别任草地》因为有这些特别的写法和内容,拥有了一种魔力,我们姑且称这种魔力为“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吧。一些作家进行模仿,他们的作品也有了“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

(摘编自林跖蓝《屠格涅夫之夜》)

【注】①《谷之夜》为《江湖集》中的一篇,写于1934年。②打尖:这里指在旅途中进食。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狭谷中夜行,起初觉得这路无限遥远,找到投宿之处的希望渺茫,后来“我们"循着亮着的灯和幽微的铃声来到牧羊老人的石屋。

B.看到山坳里的火光后狂喜地喊叫;称呼牧羊老人为“老家伙”,让牧羊老人“弄点吃的来"。可见,勤务兵是个行事冲动、不懂礼貌的年轻人。

C.文本一在交代丫角的笛声由快乐转为忧郁之后,引用了“那哀惋的歌词”,再由歌词引出丫角结识一个寡妇之事,层次清晰,转承自然。

D.丫角是牧羊老人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他小时候便展现出牧羊本领,有当兵的志向;长大后,他成了出众的牧人,为追求爱情而离开故乡。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三段描写马疲惫地在夜色中行进的情形,第七段写“我"对在洞穴中或石头上睡觉的想望,都从侧面表现了“我们”的疲惫之态。

B.夜间的狭谷是悄寂的,文本一写“三两声犬吠"、“达达”的马蹄声、“呀呀的"溪水声和“幽微的铃声”等,有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C.文本一注重遣词,一些词语用得准确而巧妙。比如“大约"有揣度之意,使句意更准确;“噙”通过写珠子来表现大星闪耀动人的特点。

D.文本一末段和苏轼《赤壁赋》中的“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描写人物和环境,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8.文本一刻画了牧羊老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评论家认为《谷之夜》有“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分析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①曰:“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②,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选自《荀子·正论》,有删改)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耕者皆遁。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窒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故舜不以耕稼为辱,禹不以诛繇为辱,仲尼不以裂竿为辱。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迹之为。”楚王曰:“善!"

(选自《天禄阁外史》,有删改)

【注】①子宋子:宋钘,又叫宋荣子、宋子。②央渎:出水沟。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而尽H天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句末语气词,无实意,与《荀子·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引,指拉住,与《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中的“引"的意思不同。

C.桎梏,名词活用为动词,与《爱莲说》“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的用法相同。

D.迹,指痕迹,与成语“销声匿迹"蛛丝马迹”中的“迹"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懂得被欺侮并不是耻辱的道理的人不会与人争斗。而在荀子看来,这一观点存在认知片面的问题。

B.荀子举俳优、侏儒、狎徒这类人的例子以及主人追逐窃猪贼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宋子的观点。

C.孔子在钓鱼,季孙的一个随从以言行欺侮孔子,鲁国人责怪这个随从,但这个随从并没有反省自己的不当言行。

D.征君先讲述孔子与季孙的一个随从之间的故事,然后得出贫贱者不会被富贵者侮辱的观点,回答了楚王提出的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2)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

14.材料一中,宋子和荀子谈到了人们争斗的原因。材料二中季孙的那个随从击打孔子的原因属于其中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鹧鸪天

惠洪

密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

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注】。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注】拚(pàn):舍弃不顾。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二句用比喻手法写飞蛾的色泽,用叠词写飞蛾翅膀的形状。

B.下片写词人“方叹息,为遮拦”,有衬托飞蛾行事执着作用。

C.“犹"岂”“始觉"等词语使词人的观点态度更鲜明地体现出来。

D.这首词从飞蛾扑火这一现象着笔,理随事出,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16.阅读了这首词,你从飞蛾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认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刻的道理,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身处绝境的士兵不顾惜个人利益,“_____________,!"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的绝佳写照。

(3)“对写”是通过描写对方的语言、动作、心理、情态等来体现自身与对方之间存在的某种情感或者关系的写作手法。小刚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发现不少抒发怀人之情的诗句用到这一手法,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来,“博物汉字”团队推出的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甲骨文字形的“三千年前系列"短视频在某网络平台的播放量已超过1760万次。战马飞奔,车轮翻滚,士兵手持弓箭、盾牌列队出征……短视频里,一个个由甲骨文字形变化而来的动态元素,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代战场上的①。网友纷纷感慨“象形文字魅力无穷”“以动画形式展现文字,颇有创意"。

“我们团队的成员是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90后’,他们大多数是字库公司的职员。”“博物汉字"运营负责人黄丽洁向记者介绍。他们在工作中与甲骨文结下了②。虽然团队规模并不大,全职参与内容生产的仅六位成员,但大家③——都想借助短视频做好甲骨文科普工作,传播汉字文化——于是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一番事业。

黄丽洁笑着说:“做这种视频老难了,我们一直都是慢工出细活。”①一方面,让甲骨文字形“动"起来需要经过多道工序。②从筛选适合表达的甲骨文字形,到结合字形与含义确定每个字需要动态处理的笔画,再到根据不同场景组合字形、设计分镜脚本,并借助特效软件生成最终视频,③每一步都需要团队成员不断构思、优化。④比如,光是制作“舞”这一个字,“博物汉字"团队就花了两三天。⑤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视频中甲骨文字形释义准确与否,⑥“博物汉字”团队需要阅读大量甲骨文专业书籍,参考相关文献,有时还要去博物馆考证。⑦在他们看来,虽然这些验证的过程耗时,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最开始的甲骨文表情包,到用甲骨文演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再到用甲骨文动态还原商周时期的各种场面,“博物汉字"团队目前已向网友们介绍了约300个甲骨文字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将其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1)序号:______修改:_。

(2)序号:______修改:__。

(3)序号:______修改:_。

21.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主要内容,每句20个字左右。

22.“做这种视频老难了,我们一直都是慢工出细活”可改成“制作这种视频颇具难度,欲速则不达,我们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制作好每一条视频"。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未来在我们看不见的路上吗?不,未来已经到来,它就藏在现在的日常生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之中。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50分钟150分)

考生须知:

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信息性阅读基本技能(题3);②考查文学审美基本技能(题8);③考查古代诗歌阅读基本技能(题15);④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基本技能(题20)。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5、14、19、21。

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没有家具、电器但能保障正常生活的毛坯房。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家具、家电齐全的精装房。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与前两种微生物截然不同,病毒喜欢利用宿主的细胞来供养自己。宿主染上了病毒,就意味着病毒要利用宿主的细胞快速繁育。病毒对宿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会导致宿主患病,甚至死亡。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的生存是有益的。

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实践。古人利用微生物创造性地制作出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种类繁多的发酵食物。这些食物保存期长,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高,还含有有益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现在,食品工业领域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身影。以酶制剂为例,酶制剂是一种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的特性的物质,具有催化功能,能够改善食品的色、形、味,提升食品的品质,可用于制造淀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饮料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方面大有用武之地。随着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微生物农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与传统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产生污染。微生物农药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以赤霉素为例,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现在,赤霉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和棉花、蔬菜、瓜果等的种植,对保障我国农业丰产起到重要作用。

微生物还能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人体里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它们和免疫系统不断“对话”,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利用微生物可以生产出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以二十碳五烯酸为例,它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帮助细胞膜保持流动性和稳定性。此外,二十碳五烯酸还在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压、延缓血栓形成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过去,二十碳五烯酸主要来源于金枪鱼、鲑鱼等深海鱼的鱼油。由于资源有限,生产周期长,生产出的二十碳五烯酸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人们从菌类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这大大缩短了二十碳五烯酸的生产周期,实现了稳定供应。

近年来,微生物人工合成技术为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打开了一扇窗。比如,科学家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出了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罕见病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可以补充身体所缺的酶。如果能延长这些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并提高这些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效率,将为万千罕见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微生物能把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随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微生物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比如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通过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有效分解塑料,减少塑料污染。细菌中的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等,以及一些曲霉属真菌,都能降解塑料。在通常情况下,塑料污染物需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被自然降解,但将它们交给塔宾曲霉菌,几周便会被彻底分解。

固碳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陆地土壤中,这些微生物包括自养型土壤细菌、光能微生物等。它们通过化学自养或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

(摘编自黄和《微生物有大用处》)

材料二:

微生物的生长通常指其细胞数的增加。可把细胞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液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定时取样,进行相关测定,获得一些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绘制出细胞型微生物生长曲线图。根据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R(每小时的分裂次数)的变化情况,可将其生长周期分为延迟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延迟期指在培养之初,因细胞代谢系统需要适应新环境,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接种龄、接种量及接种前后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短的延迟期只有几分钟,长的延迟期有数小时。

指数期指紧接着延迟期的、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段时期。在指数期,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不仅在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方面均较一致,而且均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在进行细菌发酵生产时,应尽量延长细菌生长的指数期,让菌体密度达到较高水平。

稳定期又称最高生长期。在这一时期,细胞型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细胞型微生物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在这一时期,活菌数达到峰值,且保持相对稳定。细胞型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在细菌发酵生产的过程中,在细菌生长的稳定期能收获最多菌体。

在衰亡期,细胞型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R为负值,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态势。这时,细胞出现多种形态,比如有的膨大,有的出现不规则的退化形态,有的因蛋白水解酶活力增强而自溶。

(摘编自《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没有细胞,不能依靠自身进行繁殖,需要利用宿主的细胞进行繁殖;宿主在感染病毒后,如果得不到施救,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B.酶制剂是一种生物提取物,具有催化功能,可用于制作饮料;就同一种饮料而言,使用酶制剂制作的比没有使用酶制剂制作的口感更好。

C.赤霉素可作为农药使用,在种植黄瓜时使用赤霉素,不仅能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还能促进黄瓜植株生长,从而提高黄瓜的产量。

D.并不是所有细菌和真菌都能有效地分解塑料。能分解塑料的细菌和真菌凭借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仅用数周即可将塑料彻底分解。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它像没有家具、电器但能保障正常生活的毛坯房”和“它像家具、家电齐全的精装房"可知,真菌细胞的结构比细菌细胞的复杂。

B.利用微生物发酵是延长食物保存期、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有效手段,现在利用该手段生产的食物比古代更丰富。

C.现在,某工厂如果还坚持从深海鱼的鱼油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则难免陷入生存困境;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则能有效提高二十碳五烯酸的产量。

D.科学家已研制出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由于酶自身存在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短、效率低的不足,该类药物治疗罕见病的效果很有限。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写作意图的影响,材料一对病毒着墨不多,只简要介绍了其特点和影响;材料二则只介绍了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过程,未介绍病毒。

B.从写作思路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相似之处,如二者的主体部分都使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且二者分述部分行文的逻辑顺序是相同的。

C.在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内,生长速率常数R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零——快速增长——零——负值。

D.在进行细菌发酵生产时,乳品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细菌产量,如尽量延长细菌生长的指数期,等细菌生长进入稳定期后再收集菌体。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细菌生长的延迟期、指数期相对较短,稳定期、衰亡期相对较长。

B.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在指数期持续增长,在稳定期达到峰值。

C.在稳定期,培养液的浊度越高,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就越高。

D.在衰亡期,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持续降低,培养液的浊度保持稳定。

5.学校生物社团开展“来自自然界的环境小卫士”推介活动。你所在的小组要推介微生物。组长小凡要求每个组员都提供几条推介理由。请你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提供三条推介理由。

【答案】1.B2.D

3.B4.C

5.①微生物农药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②微生物有较强的分解能力,能将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能有效分解塑料,减少环境污染。

③固碳微生物能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微生物的多方面应用和研究。材料一全面展示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农业生产、健康维护、医药创新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强调其积极影响。材料二深入介绍了细胞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过程,区分各生长周期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整体来看,两则材料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详细阐释微生物的多功能性和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如果得不到施救,就会遭受灭顶之灾"错,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病毒对宿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会导致宿主患病,甚至死亡”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赤霉素……能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错,原文列举赤霉素的例子,仅仅为了说明“微生物农药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并未提及防治病虫害,选项无中生有。

D.“能分解塑料的细菌和真菌……仅用数周即可将塑料彻底分解"错,结合材料一“塑料污染物需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被自然降解,但将它们交给塔宾曲霉菌,几周便会被彻底分解”可知,材料只交代了塔宾曲霉菌这种真菌仅用数周即可将塑料彻底分解,没有交代细菌和其他真菌彻底分解塑料所需要的时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能力。

D.“由于酶自身存在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短、效率低的不足,该类药物治疗罕见病的效果很有限"错,结合材料一第五段“科学家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出了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罕见病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可以补充身体所缺的酶”可知,科学家已研制出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但“如果能延长这些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并提高这些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效率,将为万千罕见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这里的“如果……”只是提出了一个假设,指明应该在延长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提高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效率两方面做研究,会给罕见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并不能据此说明酶自身存在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短、效率低的不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二者分述部分行文的逻辑顺序是相同的"错,在分述部分的逻辑顺序上,两者并不相同。材料一是按照微生物应用的领域(食品加工、农业生产、人体健康、医药领域、生态保护)进行分述的,而材料二则是按照细胞型微生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延迟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进行分述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内容的能力。

C.“在稳定期,培养液的浊度越高,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就越高”错,结合图表稳定期中曲线走向可以看出,稳定期中有一段时间,培养液浊度明显在提高,但该细菌的活菌数对数值基本保持稳定。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和发掘材料人文价值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种类、对人类的益处(食品加工、农业生产、保持身体健康、医药领域、生态保护等);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过程。推介理由应聚焦于微生物对环境的贡献,即其作为“环境小卫士"的角色,应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

结合第三段“与传统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产生污染。微生物农药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可知,微生物农药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结合第六段“微生物农药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第七段“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通过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有效分解塑料,减少塑料污染”可知,微生物有较强的分解能力,能将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能有效分解塑料,减少环境污染。

结合第八段“固碳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陆地土壤中,这些微生物包括自养型土壤细菌、光能微生物等。它们通过化学自养或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可知,固碳微生物能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谷之夜①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

那马打着响鼻,是已经疲劳不堪,但依然载着人,困顿的迈着步,在昏暗的夜色中达达前进。

达达的转过峦脚,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在暗中呀呀的流着溪水之上,向前望着的时候,那年幼的勤务兵忽然狂喜的喊道:

“啊,火!”

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暗淡了下去。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那么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将收留我这来自远方的人的?的确,我早已想觅一个洞穴,或一块平整的石头,在闪闪的繁星之下,在戴着雪的白帽的那山峰的守护下睡觉了。

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那老人穿着一件羊皮短褐。由那宽厚的双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样的孱头货,"他推了一下那马的颈项说:“他不会比我跑的快!”

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在潮湿的后壁下筑着泥炕。墙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边齐整的挂着食具。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捻碎了一撮烟草。

“弄点吃的来,老家伙。"那勤务兵推了他一把。

但是主人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

“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停一刻,他磕着烟袋,傲岸的说,“要打尖②,赶过去有铺子。就这样的胆子,哼,你是鸡窠里养成的。"

老人的神情非常愤懑。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爬进炕下拖出一口瓦坛。

“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他向勤务兵摇着一根指头。随即从坛子里舀出半瓢小米,咕噜着说:“你就是出一斗黄金,我还得想一想该不该卖……哪,将就着罢。"

数分钟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火光照耀着人的脸,影子在不安的跳荡。那白色的烟,蛇舌似的从小窗洞吐出,消散在潮湿的山坡下面。

“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主人抬起被火光照耀得通红的脸。将眼目了一下,又自己回答着说:“那自然,火车是要用火的。"

吃过饭,打着饱嗝,世界便使人满意了。老牧人吸着烟,说了一个故事;这事已经埋葬了七年之久。

说是有过一个青年人,自幼丧失了父母,只有一个叔父。这叔父替别人看管六百角羊,就住在这谷里。那时叔父还年轻,他也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很可靠的牧童。春秋天,从不忘使每只羊受胎,又从没有一只迷失过路。横笛吹得尤其出众。

有人问他:

“丫角,你长大干什么行业?”

那牧童望着青天,澄澈的闪着乌亮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终于肯定的回答道:

“丫角吗?要做一个大兵。"

他是很骄傲的。

这幻想像白缎子上沾着的朱红丝线一般使他兴奋,因为他看见过大兵的洋枪是胜过叔父的鸟枪的,连叔父也得承认。

丫角总成了辫,已竟是一个茁壮的青年人了。这之间,他独自牧着六百角羊,还打得一手好鸟枪。

总之,他已经是出众的牧人,对于当大兵的事,倒仿佛已经忘却,快乐的笛声,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忧郁的笛声,像一个人低咽,有时又像叹息。

从这里经过的人,都听见过那哀婉的歌词:

趁着要落的月光,

抬起你的脸——鸡还没叫,

多羞的婆娘……。

后来有人告诉叔父说,丫角在东山结识了一个青年的寡妇。叔父却不相信,因为这出色的牧人,从未离开过啮草的羊一步。

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要到城里去。

“羊呢?”叔父说,“又没有事好干;你要一把刀,托人买好了。"

青年人的脸红了一阵,却道:

“看,不是到夏天了吗。量几尺布,你没有布衫;再籴一斗麦,五升小米,卖掉羊毛。”

这话打动了叔父的心。

一阵风那么的,出众的青年牧人去了,从此没有下落。有的说,被城里的驻军诬为匪探,枪毙了。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

舍主人的故事到这里算讲完了。他叹了一口气,沉思的装上烟袋,呼努呼努的继续吸着。那勤务兵在炕上甜蜜的打着鼾。山谷里起着雾。那东方的大星,闪耀得像噙水的珠子,照着令旅人感到神秘的哀愁的长宵。

(有删改)

文本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随笔集《猎人笔记》中的《别任草地》没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只是重现了草原上的一个独特的夜晚。这篇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沉寂潮湿的山谷、暮色中的灌木丛、危险的深渊等,展现出荒凉、阴郁的自然环境。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几个孩子。他们围着篝火聊着林妖、人鱼、水怪、悲痛的母亲……他们口中的故事或源自传说,或来自现实,都带有神秘、凄怆的色彩。从他们的闲聊中,主人公“我"还感受到人们生活的艰辛。

《别任草地》因为有这些特别的写法和内容,拥有了一种魔力,我们姑且称这种魔力为“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吧。一些作家进行模仿,他们的作品也有了“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

(摘编自林跖蓝《屠格涅夫之夜》)

【注】①《谷之夜》为《江湖集》中的一篇,写于1934年。②打尖:这里指在旅途中进食。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狭谷中夜行,起初觉得这路无限遥远,找到投宿之处的希望渺茫,后来“我们"循着亮着的灯和幽微的铃声来到牧羊老人的石屋。

B.看到山坳里的火光后狂喜地喊叫;称呼牧羊老人为“老家伙”,让牧羊老人“弄点吃的来"。可见,勤务兵是个行事冲动、不懂礼貌的年轻人。

C.文本一在交代丫角的笛声由快乐转为忧郁之后,引用了“那哀惋的歌词”,再由歌词引出丫角结识一个寡妇之事,层次清晰,转承自然。

D.丫角是牧羊老人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他小时候便展现出牧羊本领,有当兵的志向;长大后,他成了出众的牧人,为追求爱情而离开故乡。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三段描写马疲惫地在夜色中行进的情形,第七段写“我"对在洞穴中或石头上睡觉的想望,都从侧面表现了“我们”的疲惫之态。

B.夜间的狭谷是悄寂的,文本一写“三两声犬吠"、“达达”的马蹄声、“呀呀的"溪水声和“幽微的铃声”等,有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C.文本一注重遣词,一些词语用得准确而巧妙。比如“大约"有揣度之意,使句意更准确;“噙”通过写珠子来表现大星闪耀动人的特点。

D.文本一末段和苏轼《赤壁赋》中的“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描写人物和环境,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8.文本一刻画了牧羊老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评论家认为《谷之夜》有“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分析原因。

【答案】6.C7.A

8.①身体硬朗。由他宽厚的双肩可知,他不怕小毛病,他自认为“我们"的马不会比他跑得快。

②自尊心强,性格刚烈。勤务兵要他弄点吃的,但言行不敬,他起先不予理睬,后来愤怒地羞辱勤务兵。

③为人朴实,通情达理。他掌灯迎“我们”进屋过夜;得到道歉后,他不再生气,为“我们"做小米饭。

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对火车感到好奇,问“我们”火车用不用牛拉。

9.①《谷之夜》没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而着力叙写一天夜晚“我"在狭谷的见闻,重现了一个独特的夜晚。

②《谷之夜》通过描写雾、草、犬吠、夜色、石桥、溪水等,展现出悄寂、荒凉、昏暗的自然环境。

③《谷之夜》叙写了牧羊老人讲述的丫角的故事,故事以丫角下落不明为结局,给文本增添了神秘、凄怆的色彩。

④《谷之夜》通过写“我们”旅途劳顿、石屋里的陈设和牧羊老人的生活状况,表现“我们"和牧羊老人生活的艰辛。

⑤《谷之夜》的这些写法、内容与《别任草地》的高度相似,使文本体现出“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

【解析】

【导语】《谷之夜》通过夜行者“我"在牧羊老人石屋的经历,展现了疲惫旅途中的一段温情故事。文本描绘了狭谷中朦胧而神秘的自然环境,以及牧羊人生活的淳朴与坚毅。故事围绕老人讲述的丫角经历展开,突出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生活智慧与执着追求。作品语言生动,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具有一种类似于屠格涅夫作品的“魔力”,引人思考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循着亮着的灯和幽微的铃声来到牧羊老人的石屋"错误,由“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暗淡了下去”可知,“循着亮着的灯"不准确,是循着“红色的火”。

B.“勤务兵是个行事冲动、不懂礼貌"错误,“看到山坳里的火光后狂喜地喊叫”表明勤务兵很激动,不能表明他行事冲动。“称呼牧羊老人为‘老家伙’,让牧羊老人‘弄点吃的来’"表明勤务兵“不懂礼貌”,这是正确的。

D.“为追求爱情而离开故乡"错误。于文依据不足,有主观臆测之嫌,未必是事实。文中只是说“看,不是到夏天了吗。量几尺布,你没有布衫;再籴一斗麦,五升小米,卖掉羊毛”“有的说,被城里的驻军诬为匪探,枪毙了。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也只是几种不同的猜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都从侧面表现了‘我们’的疲惫之态”错误,第七段写“早已想觅一个洞穴,或一块平整的石头,在闪闪的繁星之下,在戴着雪的白帽的那山峰的守护下睡觉了”,“我”想望在洞穴中或在石头上睡觉正是“我们"疲惫状态的一种正面表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文中多处细节体现了牧羊老人身体硬朗。首先,老人穿着羊皮短褐,从其宽厚的双肩可以看出,他不怕小毛病。其次,老人在评价马时说“这样的孱头货,他不会比我跑的快”直接表明老人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进一步凸显了他身体的硬朗状态。

②当勤务兵看到火后狂喜喊叫,接着又以不礼貌的称呼“老家伙"称呼老人,并让老人“弄点吃的来”时,老人的反应是“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完全不理会勤务兵的要求。这显示出老人在面对不尊重时,不会轻易妥协,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过了一会儿,老人磕着烟袋,傲岸地说“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你是鸡窠里养成的"等,写老人的愤怒和指责,充分体现了他性格刚强,有强烈的自尊心。

③老人掌灯照“我们”上去,为在黑暗中疲惫前行的“我们"提供了光亮和指引。在这荒僻的山谷中,老人的这个举动展现出他的朴实善良。在“我们”“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爬进炕下拖出一口瓦坛”,为“我们”准备食物,他没有继续计较勤务兵的无礼,这体现了他通情达理的一面。

④老人问“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这个问题直接表明了他对火车这一陌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在老人所处的山谷环境中,可能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交通工具,火车对于他来说是完全新奇的存在,虽身处深山,但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其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没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谷之夜》主要围绕“我"在一个夜晚,在一个狭谷的经历展开,重点并非讲述一个传统意义上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而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如在山谷中夜行、遇到牧羊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重现了一个独特的夜晚。

②“只是重现了草原上的一个独特的夜晚":《谷之夜》中通过描写“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悄寂无声”的溪谷间、“枯草"像发于邃古”的“三两声犬吠"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暗中呀呀的流着"等景物,营造出悄寂、荒凉、昏暗的自然环境,描绘了一个寂静而荒芜的山谷景象。这种环境给人一种孤独、神秘的感觉。

③“他们口中的故事或源自传说,或来自现实,都带有神秘、凄怆的色彩”:《谷之夜》中牧羊老人讲述的丫角的故事以丫角下落不明为结局。丫角从小有当大兵的志向,长大后成为出众的牧人,却因不知原因的离去而不知所踪。这种不确定的结局给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读者在阅读后不禁对丫角的命运产生各种猜测和思考。

④“感受到人们生活的艰辛":在《谷之夜》中,“我”和勤务兵在山谷中夜行,马疲劳不堪,“我"也渴望在洞穴或石头上睡觉,这些都体现了旅途的劳顿。而牧羊老人的石屋几乎全用石头建造,潮湿冷清,墙角的泥灶蒙着灰土,好久不曾用过,这些细节都暗示了生活的简陋和艰辛。

⑤《谷之夜》在情节、环境描写、故事特点和生活艰辛表现等方面与《别任草地》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共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主题,使文本体现出“屠格涅夫之夜的魔力”。这种魔力不仅仅在于作品的具体内容,更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①曰:“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②,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选自《荀子·正论》,有删改)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耕者皆遁。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窒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故舜不以耕稼为辱,禹不以诛繇为辱,仲尼不以裂竿为辱。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迹之为。”楚王曰:“善!"

(选自《天禄阁外史》,有删改)

【注】①子宋子:宋钘,又叫宋荣子、宋子。②央渎:出水沟。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而尽H天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句末语气词,无实意,与《荀子·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引,指拉住,与《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中的“引"的意思不同。

C.桎梏,名词活用为动词,与《爱莲说》“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的用法相同。

D.迹,指痕迹,与成语“销声匿迹"蛛丝马迹”中的“迹"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懂得被欺侮并不是耻辱的道理的人不会与人争斗。而在荀子看来,这一观点存在认知片面的问题。

B.荀子举俳优、侏儒、狎徒这类人的例子以及主人追逐窃猪贼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宋子的观点。

C.孔子在钓鱼,季孙的一个随从以言行欺侮孔子,鲁国人责怪这个随从,但这个随从并没有反省自己的不当言行。

D.征君先讲述孔子与季孙的一个随从之间的故事,然后得出贫贱者不会被富贵者侮辱的观点,回答了楚王提出的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2)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

14.材料一中,宋子和荀子谈到了人们争斗的原因。材料二中季孙的那个随从击打孔子的原因属于其中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答案】10.BDF

11.D12.C

13.(1)现在宋子不能消除人们对被欺侮的憎恶,却努力劝说人们不要把被欺侮当作耻辱,难道不是错得太厉害了吗!

(2)鲁国人都相继前去,来看孔子处理政事,因为那个随从跟孔子有仇怨,季氏又掌握着鲁国的政权。

14.属于荀子认为的憎恶对方这一原因。孔子没有欺侮那个随从,那个随从明明知道他是孔子,但认为欺侮孔子这个低贱之士不会造成什么后果,可见憎恶孔子是随从击打孔子的原因。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对“耻辱”和“争斗"不同的理解。材料一中,荀子通过驳斥宋子的言论,指出争斗的根源在于对侮辱的厌恶,而非单纯的是否受到侮辱。材料二则通过讲述孔子不因被侮辱而丧失尊严的故事,表明真正的贤者不以贫贱为辱。两者均强调内在心态的定力和智慧,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对名誉、自我修养的重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穷困卑微却不感到受到侮辱,那么做官就不会结党营私;不做官就会无欲无求,独自实现他的志向而能够保全天性了吧?

“贫贱而不辱”中的“而"表转折,连接前后内容,是整个句子的大前提,中间不断开,“则”一般放在句子前面,B处断开;

“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结构一致,两个句子独立成句,DF两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和把握文言词语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末语气词,无实意/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您一定达不到目的。/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B.正确。拉/牵扯,供出。句意:有个随从拉住孔子的衣服叱骂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C.正确。都名词活用为动词。戴上刑具/长出藤蔓;长出旁枝。句意:给他们戴上刑具来见孔子。/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

D.“意思相同”错。推究/痕迹。句意:(圣人的心)充分体现天命,怎么能推究他们的想法。/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鲁国人责怪这个随从"错。材料二相关信息区间只写了鲁国人提醒这个随从,那是孔子,没有写他们责怪这个随从,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解”,消除;“说”,劝说;“过甚”,错得太厉害。

(2)“相率”,相继;“政”,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理政事;“执鲁命”,掌握鲁国的政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明确宋子和荀子对人们争斗的原因的理解。由“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可知,宋子认为,把被欺侮当作耻辱是人们争斗的原因。由“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和“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可知,荀子认为憎恶对方是人们争斗的原因。

结合材料二“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耕者皆遁。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可知,孔子在钓鱼时被季孙的随从侮辱,虽然孔子没有欺侮那个随从,但那个随从却认为欺侮孔子这个低贱之士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于是击打了孔子。这表明随从内心对孔子有憎恶之情,因此才会采取侮辱和攻击的行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子说:“人们都把被欺侮当作耻辱,所以争斗;人们如果懂得了被欺侮并不是耻辱的道理,就不会争斗。"我回答他说:“如此看来,您也认为不憎恶被欺侮是人之常情吗?”宋子说:“虽然憎恶被欺侮,但并不把被欺侮当作耻辱。"我说:“如果是这样,您一定达不到目的。大凡人与人争斗,一定会把自己憎恶被欺侮作为理由,而不会把自己感到耻辱作为理由。现在,俳优、侏儒、狎徒这类人,互相辱骂但不争斗,这难道是因为他们懂得被欺侮并不是耻辱的道理吗?他们不争斗,只是因为他们不憎恶对方。现在如果有人从出水沟进入别人家,偷别人的猪,猪的主人就会拿着剑戟去追赶他,连死伤都不顾,这难道是因为丢了猪感到耻辱吗?之所以不怕争斗,是因为憎恶偷窃者。(所以,)即使把被欺侮当作耻辱,互相不憎恶就不会争斗;即使懂得被欺侮不是耻辱的道理,只要互相憎恶,就一定会争斗。如此看来,争斗或者不争斗,不在于是否感到耻辱,而在于是否憎恶对方。现在宋子不能消除人们对被欺侮的憎恶,却努力劝说人们不要把被欺侮当作耻辱,难道不是错得太厉害了吗!”

(选自《荀子·正论》,有删改)

材料二:

楚王问道:“有才能的人处在贫困卑贱的境地时,富贵的人可以让他感到耻辱吗?"征君回答说:“以前孔子在沂水边钓鱼,季孙的车子从这里经过,耕地的人都躲开了。有个随从拉住孔子的衣服叱骂他,孔子提起钓竿要走。那个随从按住他的钓竿说:‘不要提钓竿。’孔子于是背着钓竿唱歌,那个随从折断钓竿,用钓竿打孔子。鲁国人说:‘这是孔丘。’那个随从说:‘我知道是孔丘,所以击打他。凭借鲁国这么多人,侮辱一个低贱士人,有什么值得说的。’等到孔丘到鲁国代理宰相,鲁国人和季孙的那个随从争斗。那个随从差点被打死,季孙听说之后发怒,于是将上百名随从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来见孔子。这时候,鲁国人都相继前去,来看孔子处理政事,因为那个随从跟孔子有仇怨,季氏又掌握着鲁国的政权。不久,那个随从死了,孔子说:‘我听说告状的人死于上天的惩罚,这是君子的幸运。罪名还没有确立就被戴上刑具,这是小人的幸运。’由此看来,贫困卑贱的人怎么会被富贵的人侮辱。贫困卑贱却不感到被侮辱,那么做官就不会结党营私,不做官就会无欲无求,独自实现他的志向来保全天性了。所以舜不把亲自耕地当作耻辱,禹不把父亲鲧被处死当作耻辱,仲尼不把钓竿被人折断当作耻辱。圣人的心充分体现天命,怎么能推究他们的想法。”楚王说:“好!"

(选自《天禄阁外史》,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鹧鸪天

惠洪

密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

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注】。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注】拚(pàn):舍弃不顾。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二句用比喻手法写飞蛾的色泽,用叠词写飞蛾翅膀的形状。

B.下片写词人“方叹息,为遮拦”,有衬托飞蛾行事执着作用。

C.“犹"岂”“始觉"等词语使词人的观点态度更鲜明地体现出来。

D.这首词从飞蛾扑火这一现象着笔,理随事出,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16.阅读了这首词,你从飞蛾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5.A16.①上片指出,飞蛾缺乏辨识真伪的能力。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是:需要通过学习、训练,提升辨识事物的真伪的能力。

②下片指出,飞蛾实在难以舍弃对光明的追求。不懂得割舍的飞蛾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是:要懂得割舍。

③面对烛光,飞蛾不做分辨,冲向烛光,它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是:三思而行是远祸之道。

【解析】

【导语】惠洪的《鹧鸪天》以飞蛾扑火为主题,表现了因外物诱惑而致惨烈代价的哲理。上片描绘飞蛾对灯误认与扑火的执迷;下片以转折语言揭示其最终毁灭的命运,暗喻对美好事物的盲目追求可能导致的悲剧,促人反思。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用叠词写飞蛾翅膀的形状”错,“团团"是一圈又一圈的意思,“绕团团”是用叠词写飞蛾不断绕着烛光飞行的情态,而不是形状。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上片:“密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烛光下,飞蛾围绕灯火的情景。其中,“人犹认假为真实”暗示了人们有时难以分辨事物的真伪,而“蛾岂将灯作火看"则指出飞蛾并未将灯火当作真正的火源来看待。从“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可以联想到,人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难以分辨真伪。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避免被假象所迷惑。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②下片:“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这几句通过描述飞蛾扑火的过程,展现了飞蛾对光明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其中,“也知爱处实难拚”表达了飞蛾对光明的难以割舍,而“忽然性命随烟焰"则揭示了飞蛾因追求光明而付出的代价。从“也知爱处实难拚”和“忽然性命随烟焰"可以看出,飞蛾因难以割舍对光明的追求而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割舍,不能一味追求某些东西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或后果。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③上片第四句写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