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含答案)云南省玉溪市名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籍号、考场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有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往往能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可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D.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飞云酒楼”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十几个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众人就在楼上饮酒论画。洪志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众人齐声喝彩。洪志得意,唱了一段二黄原板,高亢响亮。一曲唱罢,楼下有人喝彩。洪志探头一看,是个黄脸汉子,就请他上楼叙话。
黄脸汉子朝洪志一拱手:“老板果然好唱家,可否乘兴再唱一曲?"洪志笑道:“侯某今日就为客官助兴。”就又唱了一段西皮。黄脸汉子击掌赞叹,走到桌案前,捉起笔,饱蘸了墨,就在纸上涂抹了一张画。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高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洪志苦笑道:“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外有天。明日,我就关闭酒楼,专意丹青。"
第二天,“飞云酒楼”果然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从此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声名大噪。
那天,洪志正在作画,忽听有人哈哈大笑:“侯老板果然长进。"正是当年那个黄脸汉子。洪志起身拱手:“请多指教。”汉子四壁看看,失笑道:“侯老板果然生意人。"洪志一怔:“此话怎讲?”
汉子哈哈笑道:“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洪志就白了脸,木在了那里。汉子笑:“不日我也开一画坊,还请侯老板多多照应。”说罢,唱一个喏,转身走了。过了几天,洪志画坊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门前一副对联:笔贵丹心一寸,墨崇碧血千秋。
起初两店不分高下。后来,洪志的生意就淡下来,眼睁睁看着汉子那边的生意火爆起来。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鸟……洪志开始还忍让,到后来就找到那汉子店中。
洪志恶笑道:“你逼得我无路可走,就不怕我杀了你?”汉子笑道:“自古作丹青者,都是斯文中人,侯老板怎会用屠夫手段?侯老板心灵聪慧,一味争强斗狠,笔下自然呆滞,难脱俗气。"侯洪志一愣,脸就红了。
汉子道:“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洪志朗声而笑,拱手道:“多谢指教。"
那一日,来了一客商,自言河南画贩,姓李。张口要买洪志“梅花图”,讲好要十种梅花姿态。并说只要画得好,每张按一百大洋收购。当场放下五百定金,洪志点头应下,写了收据,洪志至此闭门谢客,画了两个月。姓李的客商前来取画,细细看过,微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侯老板是认真用了心力,只是仍旧呆滞了些,少了灵气。"
洪志冷笑一声:“但请指教。”李客商从怀中取出一张画来,竟是一张红梅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一朵朵迎风欲动。两下比较,洪志那些梅花确有些呆傻了。洪志脸涨红了,朝客商拱手道:“此画让我大开眼界,若兄台再宽限两月,十张画我可重新画过。"
李客商道:“只要画得精湛,再等两月,并无妨碍。”
转眼两月过去,十张梅花图画毕,却不见李客商来取货。这一天,洪志听到有人叩门,竟是那个黄脸汉子:“听说侯老板近来笔下功夫精进,也让我一开眼界。"
汉子四壁观看,笑道:“今日与侯老板切磋画艺,该弄些酒菜才对。”洪志怔了怔,便到楼上搬下酒菜。汉子坐下独饮。洪志笑道:“你不怕侯某酒中下毒?"汉子笑道:“你四壁画中已全无杀气,莫再饶舌,一同坐下饮上几杯。”二人就埋头吃酒。汉子自斟自饮,渐渐面色潮红,饮尽最后一杯,一张口,一口血喷出来。洪志惊了脸:“先生怎么了?"
汉子惨笑:“我将不久人世,日后不会再逼你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画得怎样了?”洪志一时呆住。汉子掏出一张纸来,洪志定睛看去,正是给李客商的收据。洪志顿泪如泉涌:“洪志浅薄愚昧,误解了先生一番苦心。"汉子笑道:“侯老板莫做女儿态,请拿纸笔来。”
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汉子起身站定,拈过笔来,就在砚中饱蘸了,却不落笔。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汉子大笑一声,伏身在案,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一幅梅花斗寒图。洪志看得眼呆,失声叫一句:“先生就是……"汉子似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
洪志猛地跪倒:“请收洪志为徒。”汉子笑笑:“你我早已师徒一场,你画梅花,便要化为梅。所谓出神入化,才可纵横无忌。"洪志怔怔的,听得如痴如梦。汉子仰天笑道:“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守拙不移,痴心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笑罢,起身,出门。
第二天,“山月画店"就关了张,汉子不知去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侯洪志“唱了一段二黄原板”,丰富了人物的文人特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黄脸汉子以画相赠、开店竞争、派人买画等情节,均出于对侯洪志的欣赏,洪志在多次“交锋"中实现了画技的飞跃。
C.“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写出了侯洪志内心对黄脸汉子的恭敬,已经认定他为自己的师傅。
D.小说以画梅花为主线,叙写了黄脸汉子和侯洪志之间的传奇故事,突出了在技艺精进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守拙不移、痴心不改。
7.对文中“梅花斗寒图"这一段的场面描写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暴"写血喷射的速度之快、流量之大,“浸”写出血在纸面浸染之深、之酽,以细节衬托人物精神。
B.“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传神地写出黄脸汉子在弥留之际为了这一绝笔之作心力交瘁的情态。
C.作者善于调动色彩,“洁白”“红红"纸白”,对比鲜明,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D.“先生就是……”,作者运用留白手法,在戛然而止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含蓄蕴藉。
8.小说结尾黄脸汉子说“你我早已师徒一场”,联系小说题目“绝墨”,说说黄脸汉子为师之道“绝”在哪里。
9.“文学论坛"专栏计划刊载谈歌的《绝墨》一文,栏目导语用山西作家李德平的话:“我对一部好小说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十二个字: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如果你是专栏编辑,请你结合李德平的评价标准为本篇小说写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酅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酅xī:城濮附近之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城濮A之功B咎犯C之谋也D君用E其言F而赏G后其身H或者I不可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深时节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农具之声不时传入耳中,衬托出宁静的气氛。
B.颔联写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前后形成了鲜明对照。
C.未清的浊酒与留香的闲花都别具风味,此浊酒与杜甫《登高》中的浊酒意蕴截然不同。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人们在处境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如在“__________”时就会呼天喊地,在“__________"时则会呼喊父母。
(2)《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植者“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存状态的做法,予以批评。
(3)玉溪一中团委计划组建“国学社”,现向全校征集社团名称,要求你从课文《十二章》中选取两个字。你会选择“__________”二字,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甲);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乙)。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A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B_____________,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
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需求是发明之母。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南省玉溪市名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籍号、考场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有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往往能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可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D.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2.A
3.C4.①前两处正面论证,第三处反面论证。
②前两处着重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第三处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
5.①出乎意料(无理):“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
②入乎情理:作者这样说其实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
③在对比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看似不合逻辑,却引人深思。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逻辑与艺术、语言的关系。材料一强调逻辑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属性,指出逻辑不仅完善理性,还能提升理论的结构性和美感。材料二则讨论了语言艺术中的“无理而妙”,即在某些情况下,突破逻辑反而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逻辑在科学、艺术和语言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强调了逻辑与感性、创造力的互动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错误,原文是“已经确立的知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不是与生俱来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概念以及论点、论据的能力。
“无理而妙”,是指“不合逻辑"、矛盾的语言,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产生联系,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A.“朝白发”“暮成雪"不合逻辑,但用夸张、比喻,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B.“芙蓉泣”“香兰笑"不合事理,但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箜篌乐音的变化。
C.以叙述、写实为主,没有突破逻辑框框。
D.东风“放”“吹"元宵节的火树银花,不合事理,但诗人通过想象,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收到别样的表达效果。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中,刘勰明确提到达到“无理而妙"艺术效果的方法是运用了“夸张”,引用论证,准确有说服力;
原文“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中,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
原文“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中,鲁迅先生强调诗歌不能凭仗哲学和智力来认识,从反面进行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会在理解上出现错误和差距,引用论证更有说服力。
前两处正面论证,第三处反面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活着却死”,是说“肉体"上“活着”,但是“精神"上已死;“死了还活着”,是说“肉体"上已死,当“精神”长存,在表面出乎意料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
“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可见“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此种语言上逻辑更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艺术上说,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虽死犹生"的道理,诗句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理,实则入乎情理,引人深思,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永垂不朽”的高度赞美,达到了“无理而妙"的效果,是诗歌中的上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飞云酒楼”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十几个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众人就在楼上饮酒论画。洪志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众人齐声喝彩。洪志得意,唱了一段二黄原板,高亢响亮。一曲唱罢,楼下有人喝彩。洪志探头一看,是个黄脸汉子,就请他上楼叙话。
黄脸汉子朝洪志一拱手:“老板果然好唱家,可否乘兴再唱一曲?"洪志笑道:“侯某今日就为客官助兴。”就又唱了一段西皮。黄脸汉子击掌赞叹,走到桌案前,捉起笔,饱蘸了墨,就在纸上涂抹了一张画。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高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洪志苦笑道:“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外有天。明日,我就关闭酒楼,专意丹青。"
第二天,“飞云酒楼”果然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从此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声名大噪。
那天,洪志正在作画,忽听有人哈哈大笑:“侯老板果然长进。"正是当年那个黄脸汉子。洪志起身拱手:“请多指教。”汉子四壁看看,失笑道:“侯老板果然生意人。"洪志一怔:“此话怎讲?”
汉子哈哈笑道:“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洪志就白了脸,木在了那里。汉子笑:“不日我也开一画坊,还请侯老板多多照应。”说罢,唱一个喏,转身走了。过了几天,洪志画坊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门前一副对联:笔贵丹心一寸,墨崇碧血千秋。
起初两店不分高下。后来,洪志的生意就淡下来,眼睁睁看着汉子那边的生意火爆起来。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鸟……洪志开始还忍让,到后来就找到那汉子店中。
洪志恶笑道:“你逼得我无路可走,就不怕我杀了你?”汉子笑道:“自古作丹青者,都是斯文中人,侯老板怎会用屠夫手段?侯老板心灵聪慧,一味争强斗狠,笔下自然呆滞,难脱俗气。"侯洪志一愣,脸就红了。
汉子道:“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洪志朗声而笑,拱手道:“多谢指教。"
那一日,来了一客商,自言河南画贩,姓李。张口要买洪志“梅花图”,讲好要十种梅花姿态。并说只要画得好,每张按一百大洋收购。当场放下五百定金,洪志点头应下,写了收据,洪志至此闭门谢客,画了两个月。姓李的客商前来取画,细细看过,微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侯老板是认真用了心力,只是仍旧呆滞了些,少了灵气。"
洪志冷笑一声:“但请指教。”李客商从怀中取出一张画来,竟是一张红梅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一朵朵迎风欲动。两下比较,洪志那些梅花确有些呆傻了。洪志脸涨红了,朝客商拱手道:“此画让我大开眼界,若兄台再宽限两月,十张画我可重新画过。"
李客商道:“只要画得精湛,再等两月,并无妨碍。”
转眼两月过去,十张梅花图画毕,却不见李客商来取货。这一天,洪志听到有人叩门,竟是那个黄脸汉子:“听说侯老板近来笔下功夫精进,也让我一开眼界。"
汉子四壁观看,笑道:“今日与侯老板切磋画艺,该弄些酒菜才对。”洪志怔了怔,便到楼上搬下酒菜。汉子坐下独饮。洪志笑道:“你不怕侯某酒中下毒?"汉子笑道:“你四壁画中已全无杀气,莫再饶舌,一同坐下饮上几杯。”二人就埋头吃酒。汉子自斟自饮,渐渐面色潮红,饮尽最后一杯,一张口,一口血喷出来。洪志惊了脸:“先生怎么了?"
汉子惨笑:“我将不久人世,日后不会再逼你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画得怎样了?”洪志一时呆住。汉子掏出一张纸来,洪志定睛看去,正是给李客商的收据。洪志顿泪如泉涌:“洪志浅薄愚昧,误解了先生一番苦心。"汉子笑道:“侯老板莫做女儿态,请拿纸笔来。”
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汉子起身站定,拈过笔来,就在砚中饱蘸了,却不落笔。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汉子大笑一声,伏身在案,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一幅梅花斗寒图。洪志看得眼呆,失声叫一句:“先生就是……"汉子似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
洪志猛地跪倒:“请收洪志为徒。”汉子笑笑:“你我早已师徒一场,你画梅花,便要化为梅。所谓出神入化,才可纵横无忌。"洪志怔怔的,听得如痴如梦。汉子仰天笑道:“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守拙不移,痴心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笑罢,起身,出门。
第二天,“山月画店"就关了张,汉子不知去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侯洪志“唱了一段二黄原板”,丰富了人物的文人特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黄脸汉子以画相赠、开店竞争、派人买画等情节,均出于对侯洪志的欣赏,洪志在多次“交锋"中实现了画技的飞跃。
C.“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写出了侯洪志内心对黄脸汉子的恭敬,已经认定他为自己的师傅。
D.小说以画梅花为主线,叙写了黄脸汉子和侯洪志之间的传奇故事,突出了在技艺精进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守拙不移、痴心不改。
7.对文中“梅花斗寒图"这一段的场面描写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暴"写血喷射的速度之快、流量之大,“浸”写出血在纸面浸染之深、之酽,以细节衬托人物精神。
B.“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传神地写出黄脸汉子在弥留之际为了这一绝笔之作心力交瘁的情态。
C.作者善于调动色彩,“洁白”“红红"纸白”,对比鲜明,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D.“先生就是……”,作者运用留白手法,在戛然而止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含蓄蕴藉。
8.小说结尾黄脸汉子说“你我早已师徒一场”,联系小说题目“绝墨”,说说黄脸汉子为师之道“绝”在哪里。
9.“文学论坛"专栏计划刊载谈歌的《绝墨》一文,栏目导语用山西作家李德平的话:“我对一部好小说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十二个字: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如果你是专栏编辑,请你结合李德平的评价标准为本篇小说写出评论要点。
【答案】6.C7.B
8.①注重激发斗志。酒楼论画时直接作画,让侯洪志知道山外有山;“洪志画坊"在保定名声大噪时,汉子也来开画坊,与他对门,顶他生意,逼他进步求生,激发其斗志。
②适时点拨,指点迷津。指出侯洪志画作商贾气太重,一味争强斗狠,笔下呆滞,难脱俗气。并对他进行理论指点。
③巧妙激发潜能。找人高价订购侯洪志十种姿态的梅花图,拓宽他的梅花画法,逼他提升画技。
④注重示范。故意画与侯洪志一样的内容让他比较学习,现场作“梅花斗寒图”并进行指导。
⑤倾囊相助,毫无保留,以绝笔言传身教。
9.①艺术之美:这篇小说的语言凝练而优美,文白相杂,富有韵味;故事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富有传奇色彩;以小见大,突出艺术精进与传承的主题。
②人性之光:小说塑造的两个人物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侯洪志对绘画笃志精诚,潜心钻研,惨淡经营;黄脸汉子爱才育才,授业传道,以身入局,用心良苦。
③思想之力:小说讲述的故事含义隽永,给人启迪,又激人奋进。故事中蕴含着的艺术追求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解析】
【导语】《绝墨》通过讲述侯洪志与黄脸汉子之间的画艺切磋与心灵交流,展现了艺术追求中的执着与超越。小说以画梅花为主线,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黄脸汉子以生命为代价,传授侯洪志画艺精髓,体现了艺术的崇高与无私。小说语言简练,细节描写生动,尤其是“梅花斗寒图"一段,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冲击。整篇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性光辉和思想力量,令人回味无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已经认定他为自己的师傅”错,根据原文表述,侯洪志是在黄脸汉子以鲜血勾画“梅花斗寒图"之后才“猛地跪倒”,认定师傅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B.“弥留之际"心力交瘁”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其“不久人世”,这里表现的是黄脸汉子绘画时心无杂念、物我两忘的境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注重激发斗志。由“围看的一个黄脸汉子叫了声好,也走到桌案前,捉起笔,饱蘸了墨,在纸上涂抹起来,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高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洪志瞪大了双眼,张着嘴巴看画,半晌方醒"可知,酒楼论画时直接作画,让侯洪志知道山外有山;“第二天,‘飞云酒楼’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名声大噪”“几天后,侯洪志画坊的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可知,“洪志画坊”在保定名声大噪时,汉子也来开画坊,与他对门,顶他生意,逼他进步求生,激发其斗志。
②适时点拨,指点迷津。由“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两月过去,李客商前来取画,一一展开画卷,细细看过。微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侯老板是用了心力,只是仍呆滞了些,缺少了些灵气’”可知,指出侯洪志画作商贾气太重,一味争强斗狠,笔下呆滞,难脱俗气。并对他进行理论指点。
③巧妙激发潜能。由“一日,来了一个姓李的客商,张口要买十张‘梅花图’,讲好要十种梅花姿态"汉子惨然笑道:‘病入膏肓,时日无多,日后不会再逼你长进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画得怎样了’说着从怀中掏出那张给李客商的收据”可知,找人高价订购侯洪志十种姿态的梅花图,拓宽他的梅花画法,逼他提升画技。
④注重示范。由“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鸟"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血浸染开来。汉子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出一幅‘梅花斗寒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朵朵迎风欲动”可知,故意画与侯洪志一样的内容让他比较学习,现场作“梅花斗寒图"并进行指导。
⑤倾囊相授。即使不久于人世,身体虚弱,“似用尽了全身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汉子仍用尽最后的力气为侯洪志作画指导,并谆谆教导,告诉其诀窍,而从没有为自己保留一丝一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评论的能力。
①艺术之美:这篇小说的语言凝练而优美,文白相杂,富有韵味,如“围看的一个黄脸汉子叫了声好,也走到桌案前,捉起笔,饱蘸了墨,在纸上涂抹起来,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故事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富有传奇色彩。小说围绕“论画——研画——订画——授画”展开故事情节,讲述了两位艺人的传奇故事。小说以民国时期保定为背景,讲述民间平凡小人物的奇闻异事,富有传奇性,以小见大,彰显艺术精进、文化传承的主题。
②人性之光:小说塑造的两个人物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由“明日,我就关闭酒楼,专意丹青"洪志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名声大噪”“再宽限我两个月,这十张画我重新再画"可知,侯洪志为了画艺精进,关闭酒楼,又潜心研究绘画,对绘画笃志精诚,潜心钻研,惨淡经营;由“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你我早已经是师徒一场。你画梅花,便要化为梅花。所谓出神入化,才可纵横无忌"可知,黄脸汉子爱才育才,用独特的方式指点对方,授业传道,以身入局,用心良苦。
③思想之力:小说讲述的故事含义隽永,给人启迪,又激人奋进。小说以民国时期保定为背景,讲述民间平凡小人物的奇闻异事,彰显艺术精进、文化传承的主题。侯洪志与黄脸汉子之间用独特的方式切磋画技,黄脸汉子在时日无多的情况下督促侯洪志精进技艺,把对艺术的感悟融入跌宕起伏的叙述之中,令人久久回味。故事中蕴含着的艺术追求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酅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酅xī:城濮附近之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城濮A之功B咎犯C之谋也D君用E其言F而赏G后其身H或者I不可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答案】10.BDH
11.B12.D
13.(1)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
(2)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14.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左传》和《吕氏春秋》,通过晋文公与楚国的两次交战,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与智慧。材料一描述了晋文公在先轸和子犯的建议下,通过外交手段和战术退让,最终击败楚国。材料二则讲述了晋文公在咎犯和雍季的不同建议中选择了前者的诈术,成功击败楚国后仍尊重雍季的长远之策。两段文字共同强调了战争中策略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晋文公的智慧和对长远利益的重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能力。
句意:城濮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咎犯谋略得当,您用了他的计谋,却将他赏赐排在后面,有人会不认同您的做法吧?
“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是判断句,“也"一是句末判断词,其中“城濮之功”是主语,为表强调可单独断开,故于BD处断开;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主语为“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为“君”的行为做法,是谓语,结构完整;“或者不可乎"中“或者”为“不可"的主语,表示对前者“君”的态度,语意完整,故应于两者中间断开,即H处。
故选BD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楚国吝惜曹国、卫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B.错误。意思不同。强盛、雄壮/壮年。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我壮年时,尚且比不上别人。
C.正确。句意: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守信用。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季之言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赐。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辟”,通“避”,躲避;“所以”,用来……的。
(2)“临”,面对;“却”,使……退却,击退;“反”,通“返”,回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都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
《吕氏春秋》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意思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吝惜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先轸说:“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抵抗他们的敌人,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楚军背靠着险要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楚军大败。
材料二: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琐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深时节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农具之声不时传入耳中,衬托出宁静的气氛。
B.颔联写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前后形成了鲜明对照。
C.未清的浊酒与留香的闲花都别具风味,此浊酒与杜甫《登高》中的浊酒意蕴截然不同。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答案】15.B16.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
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④颈联写花虽开尽,但香味留存,酒虽不清,但心里满足,以此肯定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⑤在志趣和态度上与苏轼相应。苏辙对田间生活的喜爱、对尉卒的厌弃,表现出与苏轼相同的志趣与意向,即远离朝廷,回归田园。
【解析】
【导语】苏辙的《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通过描绘春深时节乡间的宁静景象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纷争的厌倦。诗中对比了农民的辛苦与官吏的扰民,展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闲花与浊酒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追求。整体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错误。颔联写了肚子饿了就在野外老农那儿分点食物吃吃,听到迎面走来的官员摆着金钲催促着农耕,觉得厌烦。“前后形成了鲜明对照"也属无中生有,颔联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先分析苏轼的诗歌,“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
先分析苏辙的和诗,和诗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苏辙在尾联中“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苏辙和诗的颈联“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作者描绘了一幅花虽开尽,但香味留存,酒虽不清,但心里满足的景象。在这里,诗人特意展现了乡村田园的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他也十分热爱田园生活,对苏轼的决定表示肯定。
由此可见,两首诗歌中,苏辙在志趣和态度上与苏轼一致。两人都对尔虞我诈的仕宦生涯感到厌倦,并都十分向往赏“闲花”,沽“白酒”“分饷黍"的悠闲的田园生活,即都希望能够远离朝廷,回归田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人们在处境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如在“__________”时就会呼天喊地,在“__________"时则会呼喊父母。
(2)《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植者“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存状态的做法,予以批评。
(3)玉溪一中团委计划组建“国学社”,现向全校征集社团名称,要求你从课文《十二章》中选取两个字。你会选择“__________”二字,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①.(故)劳苦倦极②.疾痛惨怛③.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⑤.弘毅⑥.士不可以不弘毅⑦.任重而道远(仁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倦、惨怛、弘毅、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甲);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乙)。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A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市和平区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萧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卷 六年级下册科学
- 上半年销售工作总结
- 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2022年初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考试题库(核心题版)
- 《创意案填写说明》课件
- 2022《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专题提升练(一)
-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物理选修3-5-双基限时练12-原子结构
- 《典型案例分析图》课件
- 以案促改心得体会
-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导论(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130题)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 空压机操作安全培训
- 医疗组长竞聘
- 失禁性皮炎病例护理查房课件
-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146题带答案(可打印版)
- 工程施工日志60篇
- 特殊作业安全管理监护人专项培训课件
- 2024年中国工业级硝酸铵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