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全一册教案_第1页
必修二全一册教案_第2页
必修二全一册教案_第3页
必修二全一册教案_第4页
必修二全一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境: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降生。为提醒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人口问题,联合国把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20XX年4月,联合国《全球人口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净增人口就占全球净增总数的一半。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出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新课讲授: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那三个历史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1—1、1—1—2、1—1—3,思考并填写下表: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古代)产业革命前(近代)产业革命后(现代)第二次大战后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窗---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年平均递增20%意味着什么?”以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4和图1—1---5及教材文字,思考: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特征分别是什么?学生看在书思考并填写下表:人口增长模式历史阶段特征原因地区分布人口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原始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什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因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解决改善,也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最直接的。2.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为什么往往要分析“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要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这涉及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出生率,与适龄妇女生育率有关,因而需要了解被分析地区的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死亡率,在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比重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都可以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中了解到。3.什么是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可以用1岁(也可用0----4岁或0----5岁等)年龄组的数据绘制。4.常见人口金字塔有哪几种类型?(教材图1---1---5)①快速增长型,从人口金字塔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②缓慢增长型,人口金字塔表现为,年轻人占比例减小。③静止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老年组人数逐渐减少。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活动1、2、3。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当今世界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分别会对其社会、经济的影响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看书,思考并填写下表:人口问题表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学生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活动1、2、3。学生总结感受收获: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总体趋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3)划分: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教材插图反映的地理信息2、人口问题的空间表现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材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1、人口迁移2、人口流动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教学目的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教学过程】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1.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点拨:(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提问: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点拨: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③人口迁移的原因:15~19世纪。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提示: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表格如下:人口迁移15—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路线由非洲跨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由欧洲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大洋洲由亚洲向东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西到欧洲;由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另外还有因为灾害和战争而引起的迁移路线人口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末发国家。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大;新兴城市、旅游业和新兴产业也造成人口迁移。二、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1.人口流动的概念: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思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概念区别联系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改变、变更户籍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不变更户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3)三峡工程大移民;(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活动:学生讨论填表 时间流向原因特点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东部人口稠密区流向东北西北等地城市化;开发内地;建设边疆有组织与自发迁移结合调整人口分布,对开发资源,加强边疆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起了积极作用改革开发以来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区流向发达地区东部、南部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生产力提高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有组织与自发流动及盲目流动并存有效调整了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发展、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但盲目、无序流动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过渡: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动因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2.效应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课堂总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动的效应,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4、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设问: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点拨:1、东多西少;2、平原多,山地、高原少3、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4、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活动:阅读下面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等降水量线图,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学生思考回答。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思维发散: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回答: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区课堂讨论: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点拨: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环境人口容量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回答点拨:主要制约因素——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制约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不确定性: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课堂小结: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世界人口分布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点: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城市集市商品交换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农业生产发展城市集市商品交换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农业生产发展 出现 导致引起 形成 发展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特点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过渡: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3.环境污染严重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来源危害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课后练习: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学习目标: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导入新课:阅读分析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思考: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市区位的含义: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那么,影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学生思考]①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而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非常密集?②武汉、重庆、宜宾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总结] 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再者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②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2-1“巴黎市区的变化”思考: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总结]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图2-2-2“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思考:①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怎样纬度,怎样的地形? ②请说说有那些因素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回答……[总结] 纬度:中低纬度 地形:平原,沿海平原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教师提问]那我国的包头、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等没有地形、气候、河流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城市?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①铁矿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阅读]课文知识窗: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总结过度]经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矿产等。那么,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没其他的方面呢?[学生回答]交通,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引出问题]怎样理解交通对城市的重要性?[讲解] 城市的商品,物资,资金,信息,人员集散都需要交通。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又因 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总结提问]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讲解] 明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那么哪些因素在减弱?哪些因素成为影响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终占重要的地位?[回答] 减弱因素:军事,宗教 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 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过渡]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起着主导作用。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城市体系。二、城市体系[讲解 ]城市体系的含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引导] 让学生看课本知识窗: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创始人。[读图]看图2-2-6“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图[解释] 三级中心地的相互关系: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反之则相反。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过度] 前面我们从理论上了解到了城市体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功能得到了怎样的发挥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读图2-2-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活动]①熟悉本地区主要大城市及位置分布。②指出本地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及城市名称。 ③理解不同城市的层次性和城市体系。[课下讨论]读图2-2-8“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①说说上海市的城市区位。②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有多少不同?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德育目标: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教学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城市功能区1.形成原因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_______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城市功能区。2.住宅区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____________,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2.分化过程___________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3.发展趋势⑴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⑵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___________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___________相联系。在一些特大城市,兴建了________________。注意:工业化的实现和交通的发展是形成住宅区的主要原因,它也是推动住宅区分化的重要原因。3.工业区1.形成: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加强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拓宽原有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3.区位特点⑴不断向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思考:为什么?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⑵趋向于沿主要_________________分布。思考:为什么?提示: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4.商业区1.特点:占地____________,大多呈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2.区位:多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城市_______________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______________差别很大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在水平方向上,特征最中心处以________为主;垂直方向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___________,而办公室多在______________,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占用思考: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⑴为何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它有哪些商业活动和服务机构?等级如何?反映中心商务区哪些特点?⑵当地城镇的大型商场、高级酒店等分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⑶为何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大?思维基点:⑴和⑵城市中心往往是大部分交通干线的会合处,公交线路交叉最多,交通便捷度最好,可带来大量消费人口,具备市级商业中心的条件,无论从中心地等级还是所出售的商品等级或服务等级都是全市最高的,服务范围遍及全市。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机构有: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化高级豪华旅馆和饭店、娱乐和文化设施等。由此可看出,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最繁忙之地。⑶白天来看中心商务区购物和办事的人多,热闹非凡,而晚上,办公机构下班,商店关门,人流明显减少,甚至空无一人。这与两种原因有关:①来市中心上班、购物和办事的人们都不入住市中心,而是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住宅区内。这与城市功能分区有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巴黎市,白天人们从郊区赶往市中心上班,晚上回到郊区居住。这与城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有关。但是,有些CBD的人口昼夜差别不大,如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些街区,白天人车川流不息,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思想·方法·技巧]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不同特点。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占用城市土地面积比区位特点功能区内分异或特点住宅区一般在40%~60%最基本的功能区地价较低,污染较小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城内中心区住宅区城市外缘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中心商务水平分异:零售在中心区职能垂直分异:零售在低层工业区每个区占地不超过1000公顷,10万人以下,工业企业10~15个;30万人以上城市工业区1~2个等集聚性强(尤其是重工业),不断向城外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竞争专业化程度高协作集聚环地河流铁路境租港口分散市郊思维激活……例:有关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①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②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③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④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思维误区警示]各功能分区为避免绝对化,某一功能分区当中往往存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2.3.工厂外迁除经济因素外,市区环境恶化也是重要原因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2、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在哪里,生产有什么特点,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有何危害性,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其中重难点内容是: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三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及其生产特点,其中的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要着重讲授。通过读世界水稻种植区分布区让学生了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哪些具体地区、进一步分析这些地区为什么适于水稻的种植,进而联系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人口密度从而得出影响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世界混合农业的典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混合农业是一种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具有市场的适应性,能够规避市场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二)方法和过程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三、重点、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情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设学习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问题情景,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索等新鲜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师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五、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方案1: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方案2:以学生调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各自调查的结果,来导入新课。释疑解惑,导学点拨总结: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突破,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展示袁隆平在水稻田进行研究的投影图片板书3混合农业讲述: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互相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欧美发达国家有大面积的混合农业,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混合农业涉及具体的不同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如澳大利亚是小麦种植和养羊混合,南非共和国是小麦种植业和养牛混合。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读相关教材内容和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生态模式投影图片提问: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在生态上具有什么样的优点:生: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教师总结: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产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对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值得其他地区予以借鉴,其实我国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这一种生产模式,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模式。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我们苏北地区种植小麦的时候6月份中旬已经收割,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小麦在6月份的时候正处于生长期呢?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季节和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正好相反。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解由于产品方面的联系、基础设施方面的联系等形成的工业地域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4.通过探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世界政区图等[探究活动1]读课本“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图”,认识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力的变化,并将其转换成表格形式。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力的变化____条件土地下降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动力下降原料________上升劳动力数量____素质____________一直都很大政府政策文化环境上升表表3-2-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分析表[探究活动2]根据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可将工业分为五大类型。阅读知识窗——“工业区位论”,完成课本活动:填写表格——“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并选出表格3-2-2中所列工业部门最主要的区位因素,在相应栏目打上“”。主要区位因素部门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炼铝厂服装厂计算机制造厂面包厂金矿采掘表表3-2-2[探究活动3]理清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形成工业地域的规模逐渐扩大,则有可能形成工业城市,如我国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攀枝花等。在这条线索中,工业联系是基础。那么,你知道工业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工业集聚的优势又有哪些?[探究活动4]理解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内涵,完成下列要求:在下面的纲要图上填入合适的内容:工业联系工业联系____方面的联系_______方面的联系____方面的联系工业集聚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加强彼此间的____和____降低________和_________获得规模效益(2)工业过分集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工业____现象。读课本知识窗“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想一想日本工业地域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活动5]读课本“知识窗”和“活动”,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亚洲硅谷”班加罗尔为案例,比较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在表3-2-3中对应的区位优势上打“”。表3-2-3类型典型案例区位优势资源工农业基础劳动力交通政府政策自然环境技术传统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基地新兴工业区“亚洲硅谷”班加罗尔[探究活动6]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分析:(1)世界上大部分工业活动(主要是制造业)集中于______半球的_____纬度地区。(2)按地域和国家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工业区:________工业区、________工业区、________与乌克兰工业区、________—________工业区(前两空填地域,后三空填国家)(3)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______性。因为人类对_______、_______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__________,并直接破坏__________。课堂小结:工业生产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区位因素______条件(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劳动力、政策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需求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不合理利用资源:____________加剧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工业类型____指向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向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力指向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向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向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形成拓展知识链接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和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区九州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苏格兰工业区意大利西北部工业区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2.了解并懂得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3.了解并能区别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任务和特点。4.了解商业的概念和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能力目标:1.学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2.明确亚欧大陆桥的起至点及其作用。3.能绘出世界上比较繁忙的四条主要航海线,并熟悉每条航线沿途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主要海港。4.学会分析邮政网络。德育目标:1.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地域联系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地域联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具有评价某一区域某种商品运输方式合理性的正确观念。教学重点: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2.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状况。3.邮政网络的形成。教学难点:1.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评价五种交通运输方式。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法教学工具:《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地,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如果要见面,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讲述新课:(回答)联系方式:打电话、写信、上网等;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主要考虑的因素:安全、速度、价格等(承转)大家说了很多地域联系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板书)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刚才大家提到了现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一些主要方式,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交通运输。(板书)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思考)与工业、农业生产相比较,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为什么?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它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2.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对交通运输的重大作用3.当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1)指导学生读课本表7.1和地理图册P21表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2)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要求是综合而全面的。(3)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练习)在我们认识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后,我们能对以下运输活动作恰当的选择吗?1.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次日必须报到)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3.从漳河水库运2吨活鱼到长治市(保鲜)4.从太原运200吨煤炭到武汉5.从天津到上海运一万吨海盐(走近路较低运费)答案:1、航空2、河运3、公路4、铁路5、海运4、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方向。高速化: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大型化:随着科技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路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栽重吨位大型化,克服了汽车运量小的缺陷。专用化: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网络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要求,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合,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使当今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愈来愈方便。熟悉一下第一、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了解一下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①读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两条铁路:A、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是亚欧铁路运输的重要干线;B、另一条是连云港--鹿特丹铁路,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利的通道。②读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示意图,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A、北大西洋航线;B、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C、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D、北太平洋航线(板书)二、通信 如果让你一个人待在家里不出门,你会想到用哪些方式与外界联系呢?打电话、上网、便条等方式,现在是信息时代,出门办事交通很方便,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里有轮船,但现在有些事不用出门也能办成,这就是利用邮电通信技术。二、邮电通信提问:通信是什么涵义?学生思考,教师启发:通信是把信息或消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发展的作用。通信可以分成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部分。经常到邮局寄信的同学可能知道,邮局以前叫邮电局,现在叫邮政局,这说明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与邮政完全脱离,成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门。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邮政通信与电信通信这两大部门的任务和特点有什么不同?1、邮政通信: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⑴邮政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的特点,许多国家的邮政利用这一特点进而兼营某些金融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⑵邮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⑶邮政主要是利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部门的路线,因此邮政通信会受到台风,暴雨、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邮件的传递要由相关的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邮局共同参加。每个邮局完成的只是整个传递过程的一个阶段。只有各个阶段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完成整个过程。因此,把全国的邮局和各种邮路紧密地联系起来,合理地组成邮政网络,是各国邮政共同的基本组织形式。2、电信通信:主要任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象、和语言。⑴组成: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⑵终端设备:电话机、传真机、用户电报机、数据终端和图象终端等;传输设备包括电缆、海底电缆、光缆等有线传输设备和微波收、发信机和通信卫星等无线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包括电话交换机、电报交换机等,是实现用户终端设备中信号交换、接续的装置。⑶由于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因此地形障碍可使电波发生反射、吸收现象,影响通信质量。(板书)三、商业思考:什么是商业?商业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如饮食业、修理业等)。思考:广义的商业概念中,为什么要包括服务业?商业是通过买卖商品,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被买卖的商品是具有某种形态的物质;服务从本质上讲也是“商品”的买卖过程,但这种“商品”是劳务,它是通过劳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包括服务业。生产的产品要经过哪个途径才能被卖到顾客手里呢?读商业的主要环节示意图,左边的框图是收购。购进商品,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是商业活动的前提;右边一个框图是销售,商品由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它最终实现了商品的价值,这社会再生产周期创造了更新的条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中间一个框图是储存和调运,存、调是联结商品购销活动的必要流通纽带,因为购、销活动在时空上常常存在矛盾,例如,购进的商品,不可能立即销售出去,总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储存过程,其中有的商品因季节性的原因,要求保持一定数量的商品储备,有的商品为了保证连续供应,要有一个大于平均需要的储备。同时,购进商品必须经过一个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或近或远的空间转移过程,即实现商品位置的移动,调运必须凭借交通运输来实现。因此,存、调成为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商业活动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商品流通即会阻塞。商业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价值,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业通过租赁业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结)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当今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越广泛,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今天只有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了解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的特征和功能,以便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了解城市交通网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分析本市的交通网,模拟设计更为合理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方案。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的了解,学习进行简单的区域交通运输线路模拟设计。通过阅读青藏铁路资料和上网查询与本地区相关的新建交通线资料,学会分析影响具体交通线的区位因素。以上海港为例,了解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通过对香港国际机场的区位分析,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重大交通工程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家乡交通网络进行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关注身边问题、学以致用、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的区位因素。理解城市交通网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1、影响青藏铁路区位选择的因素。2、港口形成的条件及区位因素分析。3、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道路网规划。教学方法:采用综合分析法,对各交通运输线和站点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充分利用有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和归纳。探究法进行区域交通布局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是最基本的、历史最悠久的、地域性最强的联系方式?——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离不开线路、站点和运具三大要素。线路和站点共同构成交通运输网,它们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讲授新课一、交通运输线[如果让你为某地区进行交通线路设计,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说说看]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我们要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主要遵从造价低,经过地区客货流量大,运输效率高,施工比较容易等原则。[活动,阅读知识窗——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共同性区位因素[创设问题情景]读“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网分布图”,从全国看,我国什么地区交通最落后?(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系列的重大工程相继建设起来。我国十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青藏铁路将于20XX年建成通车。[请大家阅读青藏铁路的相关资料,结合我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相关信息,分析青藏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2、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图4-2-1所示的是进藏铁路路径和走向的四种方案:①青藏方案,②甘藏方案,③川藏方案,④滇藏方案。在阅读完课文中P94的内容后分析、回答如下问题:(1)目前西藏的现代运输方式主要有_运输和________运输两种。其中线路①经过____盆地。(2)四种方案中_____方案最佳。因为需新修的线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