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解答题专项练习二_第1页
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解答题专项练习二_第2页
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解答题专项练习二_第3页
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解答题专项练习二_第4页
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解答题专项练习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解答题专项训练二一.解答题(共30小题)1.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分布的示意图(鱼、虾、水草、岸边植物)。(1)图中哪一生物可用来合理推测太阳光会穿透到此池塘的底部?。(2)阳光与水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2.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图甲写出一条含有蛙的食物链。(2)图乙中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图甲中的蛙对应图乙中的成分是(填字母)。(3)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说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并解释原因。3.如图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其中在蝗虫的生长时期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2)若“Ⅱ”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Ⅱ”是受精。(3)若“Ⅳ”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Ⅳ”是。4.玉米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公认的“黄金食品”表示玉米的部分生长发育过程,数字1.2.3表示玉米种子的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1)玉米种子中[3]胚所指结构由发育而来。(2)某地因天气异常导致玉米果穗缺粒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过程受到影响。假如一玉米果穗上只有20个玉米粒,则至少需要个子房。5.某校同学到某农田生态系统研学,利用生物知识对该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研究。图一表示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某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2)图一的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3)图二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6.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1)操作Ⅰ可能是。(2)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填图中序号)。7.在科学课堂中,师生一起做“瓶吞鸡蛋”的有趣实验: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内,然后迅速将去壳的熟鸡蛋密封在比它略小的玻璃瓶口上方(如图甲),待棉球熄灭并冷却,看到鸡蛋被吞入瓶内,经过测定瓶口面积为10cm2。请完成以下问题:(1)图甲实验中,酒精棉球熄灭并冷却后,瓶内气压(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内。另一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实验,将注射器通过橡皮管连接有孔的瓶底部,若也要看到鸡蛋入瓶的现象,他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注射器活塞(选填“向下拉”或“往上推”)(2)老师经过实验测定,鸡蛋要吞入瓶内,需要在鸡蛋上施加2N竖直向下的力,请你计算要使鸡蛋吞入瓶内,大气压与瓶内的气压差至少要多少帕?(3)有同学又进行了如图丙、丁两个实验(丁切掉瓶底后与外界相通),把熟鸡蛋分别密封在玻璃瓶口上方,用手把鸡蛋往下压,请你判断哪个更容易将鸡蛋压入瓶内,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8.炎炎夏日,酷暑难耐,酷爱登山的小科和项目组同学开展了“自制冰镇饮料”项目设计。[产品原理]项目组购买了一瓶“一摇冰”饮料(如图甲)并对其成分进行探究,发现上层是饮料罐,下层是“制冷包”,其成分是储水包和硝酸铵。罐身处特别提示:“喝前摇晃后倒置2分钟”。(1)请解释制冷原理及“喝前摇晃后倒置2分钟”的原因。[产品设计]如图乙为项目组同学制作“自制冰镇饮料”的设计图。[产品改进](2)小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摇摇冰的降温有效时间非常短,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9.《加油!向未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有一期节目中,实验员将三个装有水的铁桶(未加盖)加热至水沸腾后,分别倒扣在冰块,液氮和常温水中,结果发现倒扣到冰块(A池)和液氮(B池)中时,铁桶没有明显变化;而倒扣在常温水(C池)中时,铁桶迅速变瘪。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10.平日留心观察事物的小科发现利用电热水器洗热水澡时,冷水管上布满水珠,而热水管上却完全干燥;当洗澡结束后,在浴室吊顶暖风机的作用下,冷水管上的水珠很快不见了。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11.小明在学习溶液知识之后,进行了下列实验。(1)小明向各盛有等量70℃水的烧杯①,②,③中,分别加入20克X、Y、Z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其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是。(2)若Y为硝酸钾,则②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下列可以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12.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2)小刚同学要配制9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g。13.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选填“种群”或“群落”)。(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的。14.大棚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农民会给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来提高产量与质量。研究表明,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资料】①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会释放CO2供植物吸收利用;②吊袋内CO2释放量会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过低时CO2气体释放量较少;③使用时,将气肥悬挂在农作物枝叶上方位置比放在农作物底部位置效果好;④施用气肥为不可离农作物太近。请你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解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的原因。15.2021年5月1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多数可入药,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请回答:(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做。(2)孔雀草(如图)的花和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孔雀草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园内所有绿色植物属于。(4)华东药用植物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能量最终来源于。16.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请写出本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17.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2)该模型中共有条食物链。(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18.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19.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2)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的形式存在。(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食物网中下一级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千焦能量。(4)为了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答出一条即可)。20.如图为某同学观察种子的结构时观察到的玉米种子结构模式图。请根据所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填“横向”或“纵向”)剖开。(2)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酒,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被染成蓝色。(请填图中序号)2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有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海滨木槿具有耐盐碱、抗风的特点,是海岸防潮林的优良树种。(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所有的野生海滨木槿属于(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2)在海边盐碱地上,一般作物难以生存,但海滨木槿却生长良好,这主要是因为其根尖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填“>”、“<”或“=”)盐碱地溶液浓度。22.小金同学在t℃下用某固体溶质的溶液做恒温蒸发结晶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甲属于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溶液丙与丁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3)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23.科学课本上用图甲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小明通过查询资料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利用四硫化钠(Na2S4)固体替代红磷进行实验,其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实验步骤:①将足量的四硫化钠(Na2S4)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迅速塞紧橡胶塞,再充分振荡。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乙所示)・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丙所示),取下橡胶塞,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④当管内液面稳定时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如图丁所示)记录数据h2。⑤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两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次第2次第3次h1/厘米11.011.411.6h2/厘米8.79.19.2(1)步骤①中进行充分振荡的目的是;(2)计算第3次实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结果精确到0.1%);(3)小明设计的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写出一点即可)(4)同学们分析了小明的实验方案后,认为步骤④中塞紧橡胶塞的时机对测量结果有影响,请问何时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2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1)这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源于过程(填序号和名称)。(2)A进行⑤过程的主要部位是。(3)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25.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6.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A、B物质的饱和溶液,烧杯中无固体溶质剩余,如图是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1)若要使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和向烧杯中加水的方法。(2)将这两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等于”、“小于”或“大于”)。27.“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甲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2)乙生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某溶液,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2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在℃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在40℃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填甲或乙)29.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填空:(1)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减小的是;(2)t3℃时,200克水中溶解克甲物质变成饱和溶液.(3)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用“甲”、“乙”、“丙”及“>”、“<”或“=”表示).30.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发现装置气密性良好。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小块白磷,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集气瓶内的长导管伸到瓶底,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③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热。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到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为c。⑥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2)若实验成功,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一个等式关系。(3)小组成员小冰对实验前“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不理解,咨询老师之后,他终于明白“a体积的水”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步骤⑤中集气瓶冷却速度,其二主要是。(4)小组成员小宇无意间发现步骤⑤集气瓶内的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会变红。这一现象使组内成员积极地开展讨论,小玉认为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溶液显酸性,但小张马上反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而实验中又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溶液显酸性。请根据正确的观点,对变红现象提出大胆的猜想:。(5)上述实验中,若集气瓶内的导管没有被液面封住,则导致测量的结果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23年中考解答题专项训练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30小题)1.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分布的示意图(鱼、虾、水草、岸边植物)。(1)图中哪一生物可用来合理推测太阳光会穿透到此池塘的底部?水草。(2)阳光与水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解答】解:(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需要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与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所以,图中生活在水底的水草可用来合理推测太阳光会穿透到此池塘的底部。(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阳光与水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故答案为:(1)水草。(2)非生物。【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2.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图甲写出一条含有蛙的食物链小麦→害虫→蛙。(2)图乙中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图甲中的蛙对应图乙中的成分是B(填字母)。(3)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说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并解释原因。【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食物链的书写原则: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利用。【解答】解:(1)图甲中,小麦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害虫、蛙、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根据食物链的书写原则可知,图甲中含有蛙的食物链是:小麦→害虫→蛙。(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过程为:太阳能→绿色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根据图乙中能量流动的方向可知,C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A代表分解者。蛙属于消费者,所以图甲中的蛙对应图乙中的成分是B。(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地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例如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生长不利的害虫(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小麦→害虫→蛙;(2)B;(3)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生长不利的害虫(合理即可)。【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书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如图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其中在蝗虫的生长时期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成虫期。(2)若“Ⅱ”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Ⅱ”是体内受精。(3)若“Ⅳ”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Ⅳ”是卵生。【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2、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解答】解:(1)蝗虫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成虫能飞,生活范围扩大,难以控制,具有咀嚼式口器,非常善于飞翔,故成虫危害最大。(2)昆虫和爬行动物都是体内受精,若“Ⅱ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Ⅱ”是体内受精。(3)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爬行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所以昆虫、两栖动物和爬行类在生殖发育上的共同点是卵生。因此若“Ⅳ”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Ⅳ”是卵生。故答案为:(1)成虫期(2)体内(3)卵生【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发育特点。4.玉米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公认的“黄金食品”表示玉米的部分生长发育过程,数字1.2.3表示玉米种子的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1)玉米种子中[3]胚所指结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2)某地因天气异常导致玉米果穗缺粒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C]传粉过程受到影响。假如一玉米果穗上只有20个玉米粒,则至少需要20个子房。【分析】1、图中,A为种子的的萌发、B为植株的生长、C为传粉过程、D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果皮和种皮、2胚乳、3胚。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解答】解:(1)受精完成,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玉米种子中3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某地因天气异常导致玉米果穗缺粒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C传粉过程受到影响。受精完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假如一玉米果穗上只有20个玉米粒(玉米粒实际是果实),则至少需要20个子房。故答案为:(1)受精卵(2)C传粉;20【点评】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及传粉和受精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5.某校同学到某农田生态系统研学,利用生物知识对该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研究。图一表示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某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图一的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3)图二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小麦叶蜂。【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图一的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小麦→小麦叶蜂→青蛙→蛇;小麦→小麦叶蜂→鸟→蛇;小麦→鸟→蛇;小麦→田鼠→蛇。(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与图一中的食物链:小麦→小麦叶蜂→青蛙→蛇(或小麦→小麦叶蜂→鸟→蛇),相比,可见乙对应图一中的小麦叶蜂。故答案为:(1)分解者。(2)4。(3)小麦叶蜂。【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6.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1)操作Ⅰ可能是加入硝酸钾、降低温度等(合理即可)。(2)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②③(填图中序号)。【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分析回答;(2)根据②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分析。【解答】解:(1)操作Ⅰ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所以操作Ⅰ可能是加入硝酸钾、降低温度等。(2)由于②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答案为:(1)加入硝酸钾、降低温度等(合理即可);(2)②③。【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溶液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在科学课堂中,师生一起做“瓶吞鸡蛋”的有趣实验: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内,然后迅速将去壳的熟鸡蛋密封在比它略小的玻璃瓶口上方(如图甲),待棉球熄灭并冷却,看到鸡蛋被吞入瓶内,经过测定瓶口面积为10cm2。请完成以下问题:(1)图甲实验中,酒精棉球熄灭并冷却后,瓶内气压减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内。另一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实验,将注射器通过橡皮管连接有孔的瓶底部,若也要看到鸡蛋入瓶的现象,他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注射器活塞向下拉(选填“向下拉”或“往上推”)(2)老师经过实验测定,鸡蛋要吞入瓶内,需要在鸡蛋上施加2N竖直向下的力,请你计算要使鸡蛋吞入瓶内,大气压与瓶内的气压差至少要多少帕?(3)有同学又进行了如图丙、丁两个实验(丁切掉瓶底后与外界相通),把熟鸡蛋分别密封在玻璃瓶口上方,用手把鸡蛋往下压,请你判断哪个更容易将鸡蛋压入瓶内,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丁容易;因为向下压时,丙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而丁下端开口,气压不变,所以丙需要的力更大一些。。【分析】(1)从酒精的燃烧,造成瓶内的变化入手分析,结合大气压的知识即可知道鸡蛋进入瓶子的原因;根据甲实验分析操作注射器的方法;(2)已知压力和瓶口面积,根据求出大气压与瓶内的气压差;(3)根据气压的变化分析;【解答】解:(1)浸过酒精的棉花燃烧时,使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跑到瓶外,用鸡蛋封住瓶口后,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此时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被压入瓶中;由甲实验可知,要使鸡蛋进入瓶内,需要减小瓶内的气压,由此可知应将注射器活塞向下拉,抽出部分气体,使瓶内气压减小;(2)已知压力F=2N,瓶口的面积是S=10cm2=1×10﹣3m2,要使鸡蛋吞入瓶内,大气压与瓶内的气压差至少为:Δp==2000Pa,(3)丁容易;因为向下压时,丙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而丁下端开口,气压不变,所以丙需要的力更大一些。故答案为:(1)减小;向下拉;(2)2000Pa;(3)丁容易;因为向下压时,丙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而丁下端开口,气压不变,所以丙需要的力更大一些。【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气压强和有关压强的计算,难度不大。8.炎炎夏日,酷暑难耐,酷爱登山的小科和项目组同学开展了“自制冰镇饮料”项目设计。[产品原理]项目组购买了一瓶“一摇冰”饮料(如图甲)并对其成分进行探究,发现上层是饮料罐,下层是“制冷包”,其成分是储水包和硝酸铵。罐身处特别提示:“喝前摇晃后倒置2分钟”。(1)请解释制冷原理及“喝前摇晃后倒置2分钟”的原因。[产品设计]如图乙为项目组同学制作“自制冰镇饮料”的设计图。[产品改进](2)小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摇摇冰的降温有效时间非常短,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分析】根据硝酸铵溶解于水时的吸热现象作答。【解答】解:(1)由于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达到制冷效果,“喝前摇晃后倒置2分钟”可以使硝酸铵固体充分溶于水,以达到对整瓶饮料制冷的效果,故答案为:由于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达到制冷效果,“喝前摇晃后倒置2分钟”可以使硝酸铵固体充分溶于水,以达到对整瓶饮料制冷的效果;(2)使用过程中发现摇摇冰的降温有效时间非常短,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保温效果更好的外壳。故答案为:更改保温效果更好的外壳。【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9.《加油!向未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有一期节目中,实验员将三个装有水的铁桶(未加盖)加热至水沸腾后,分别倒扣在冰块,液氮和常温水中,结果发现倒扣到冰块(A池)和液氮(B池)中时,铁桶没有明显变化;而倒扣在常温水(C池)中时,铁桶迅速变瘪。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分析】将水桶倒扣后,根据水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大小关系分析。【解答】答:将一装有水的铁桶加热至水沸腾后,倒扣在冰块,液氮中时,冰块和液氮会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使得铁通内的气压增大,大于外界气压,所以铁桶不会被压扁;倒扣入常温水中时,铁桶内的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铁桶被压扁。【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的应用,明确桶内气压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10.平日留心观察事物的小科发现利用电热水器洗热水澡时,冷水管上布满水珠,而热水管上却完全干燥;当洗澡结束后,在浴室吊顶暖风机的作用下,冷水管上的水珠很快不见了。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解答】答:冷水管上布满水珠,是因为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冷水管,液化为小水珠。在浴室吊顶暖风机的作用下,冷水管上的水珠很快不见了,是加快了水珠的蒸发。【点评】知道液化概念和方法,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解答此题。11.小明在学习溶液知识之后,进行了下列实验。(1)小明向各盛有等量70℃水的烧杯①,②,③中,分别加入20克X、Y、Z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其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是①③。(2)若Y为硝酸钾,则②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下列可以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AC。【分析】(1)根据溶质是否完全溶解来分析;(2)利用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知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变大,但只要是同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解答】解:(1)烧杯①和烧杯③中都有未完全溶解的晶体存在,所以二者均为饱和溶液,而烧杯②中的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答案为:①③;(2)若为7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这一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变大当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且不变,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这一过程硝酸钾溶解度不断变小,浓度不断变小,达到30℃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符合题意;若为7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这一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若过程中会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当保持在30℃不变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再改变,故A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点评】此题是对溶液随外界条件变化的一个全面考查,能很好训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是一道较为全面的综合题型。12.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瓶塞正放;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2)小刚同学要配制9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9g。【分析】(1)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解答】解:(1)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时,瓶塞应该倒放,因此操作错误为:瓶塞正放。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为搅拌,加速溶解。故答案为:瓶塞正放;搅拌,加速溶解;(2)应该称取氯化钠的质量:90g×10%=9g。故答案为: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13.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选填“种群”或“群落”)。(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的。【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解答】解:(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该生态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故答案为:(1)群落。(2)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3)单向的。【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14.大棚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农民会给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来提高产量与质量。研究表明,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资料】①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会释放CO2供植物吸收利用;②吊袋内CO2释放量会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过低时CO2气体释放量较少;③使用时,将气肥悬挂在农作物枝叶上方位置比放在农作物底部位置效果好;④施用气肥为不可离农作物太近。请你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解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的原因。【分析】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解答】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在大棚内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能适当增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导致大棚作物的产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农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时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之所以应放在上部,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茎基本不进行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大棚内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能适当增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导致大棚作物的产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农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时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之所以应放在上部,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茎基本不进行光合作用。【点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15.2021年5月1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多数可入药,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请回答:(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2)孔雀草(如图)的花和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孔雀草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园内所有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4)华东药用植物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解答】解:(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无性生殖.(2)孔雀草叶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管状花花冠黄色,瘦果线形,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3)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一般属于生产者,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属于生产者。(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有机物中的能量维持生存。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故答案为:(1)无性生殖(2)被子植物(3)生产者(4)太阳能【点评】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16.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请写出本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更快,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分析】(1)依据蜡烛燃烧放热分析;依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2)依据丙图装置和题中信息分析;(3)依据乙图装置和实验数据以及B组实验现象分析。【解答】解:(1)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热,则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受热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所以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小玻璃罩中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CO2+Ca(OH)2=CaCO3↓+H2O;(2)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说明蜡烛燃烧后小钟罩内空气温度由高到低逐渐降低,则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故填: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3)分析乙图装置和实验数据可知,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更快,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故填: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更快,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能力,主要是利用实验装置及实验现象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17.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2)该模型中共有6条食物链。(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增加。(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分析】分析题中食物网图可知,生产者只有微藻(第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只有人,其余消费者全为水生生物。由于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这类生物成分。进一步分析发现,整个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以幼虾体为第二营养级的有2条(含以虾为第二营养级的有1条),以桡足类为第二营养级的有2条,以牡蛎幼体为第二营养级的有2条(含以牡蛎为第二营养级的有1条)。【解答】解:(1)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2)在图中所示的水体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6条,分别为:微藻→牡蛎→人,微藻→牡蛎幼体→鱼→人,微藻→桡足类→鱼→人,微藻→桡足类→虾→人、微藻→虾幼体→鱼→人,微藻→虾→人。(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则微藻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该生态系统中虾会因为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答案为:(1)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6)6;(3)增加;(4)分解者。【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8.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的水蒸气减少,罐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将易拉罐压瘪。【解答】答:可以看到易拉罐骤然被压瘪。加热时易拉罐中的水汽化,当罐口有水汽冒出时,罐内充斥着水蒸气,大部分的空气被排出易拉罐,此时将易拉罐迅速倒扣于冷水中,罐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瘪。【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液化现象以及大气压存在的例子,注意观察生活可顺利解答。19.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甲。(2)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猫头鹰。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食物网中下一级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125千焦能量。(4)为了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节约用电(或爱护植被、绿色出行等)(答出一条即可)。【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2)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4)图二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草,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解:(1)图二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青草;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甲分解者。(2)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中的食物链是;草→c→a→b,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因此b表示的是猫头鹰。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生物体内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所以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要获得1千焦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1÷20%÷20%÷20%=125(千焦)的能量。(4)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发生,加据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为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节约用电、爱护植被、绿色出行等。故答案为:(1)甲;(2)猫头鹰;有机物;(3)125;(4)节约用电(或爱护植被、绿色出行等)。【点评】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能量流动特点及温室效应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为某同学观察种子的结构时观察到的玉米种子结构模式图。请根据所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填“横向”或“纵向”)剖开。(2)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酒,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⑤被染成蓝色。(请填图中序号)【分析】图中①种皮和果皮、②胚芽、③胚轴、④胚根、⑤胚乳、⑥子叶。【解答】解:(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果实),用刀片将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2)玉米种子中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所以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⑤胚乳,也证明胚乳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故答案为:(1)纵向;(2)⑤。【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玉米种子由种皮、胚、胚乳三部分组成,胚乳是玉米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2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有成片生长的野生海滨木槿,海滨木槿具有耐盐碱、抗风的特点,是海岸防潮林的优良树种。(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所有的野生海滨木槿属于种群(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2)在海边盐碱地上,一般作物难以生存,但海滨木槿却生长良好,这主要是因为其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填“>”、“<”或“=”)盐碱地溶液浓度。【分析】(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解答】解:(1)象山县新桥镇海边所有的野生海滨木槿,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属于种群;(2)在海边的盐碱地上,一般作物因为缺少水分难以生存,而海滨木槿却生长良好,从细胞液浓度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海滨木槿的根尖成熟区细胞液浓度大于盐碱地溶液浓度,根能够吸水,木槿正常生长。故答案为:(1)种群;(2)成熟;>。【点评】此题考查了种群的概念、细胞的吸水和吸水原理,有一定综合性。22.小金同学在t℃下用某固体溶质的溶液做恒温蒸发结晶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甲属于不饱和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溶液丙与丁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相等。(3)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30g。【分析】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固体,则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时,共析出晶体5g,说明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g﹣2g=3g,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甲属于不饱和溶液。(2)溶液丙与丁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液丙与丁溶质质量分数相等。(3)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固体,则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时,共析出晶体5g,说明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g﹣2g=3g,即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能溶解该物质3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该物质30g,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30g。故答案为:(1)不饱和;(2)相等;(3)30g。【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确定第一次蒸发水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3.科学课本上用图甲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小明通过查询资料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利用四硫化钠(Na2S4)固体替代红磷进行实验,其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实验步骤:①将足量的四硫化钠(Na2S4)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迅速塞紧橡胶塞,再充分振荡。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乙所示)・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丙所示),取下橡胶塞,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④当管内液面稳定时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如图丁所示)记录数据h2。⑤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两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次第2次第3次h1/厘米11.011.411.6h2/厘米8.79.19.2(1)步骤①中进行充分振荡的目的是为了使氧气充分反应;(2)计算第3次实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7%(结果精确到0.1%);(3)小明设计的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或操作简便等。(写出一点即可)(4)同学们分析了小明的实验方案后,认为步骤④中塞紧橡胶塞的时机对测量结果有影响,请问何时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上下移动试管(管口始终在液面下),使试管内液面与水槽液面相平后,再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步骤①中进行充分振荡的目的是:为了使氧气充分反应;(2)有关的计算要准确;(3)小明设计的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相比,优点是: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操作简便等;(4)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的是:当试管中的液面不再上升时,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解答】解:(1)步骤①中进行充分振荡的目的是:为了使氧气充分反应;故答案为:为了使氧气充分反应;(2)第3次实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答案为:20.7%;(3)小明设计的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相比,优点是: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操作简便等;故答案为: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或操作简便等;(4)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的是:上下移动试管(管口始终在液面下),使试管内液面与水槽液面相平后,再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故答案为:上下移动试管(管口始终在液面下),使试管内液面与水槽液面相平后,再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点评】本考点是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严密性②所用药品的量③生成物的状态④读数时要冷却到原温度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2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1)这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源于②光合作用过程(填序号和名称)。(2)A进行⑤过程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或根毛区)。(3)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A→B→C(用字母表示)。【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排出二氧化碳;动植物遗体的中的有机物在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下,也会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此图表示的是碳循环的过程。图中②表示光合作用,①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表示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解答】解:(1)如图,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即过程②。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2)A进行②光合作用吸收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其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叶片上的气孔。绿色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此处生有大量的根毛,增大了吸收的表面积。(3)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BC动物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始端,则该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链是A→B→C。故答案为:(1)②光合作用。(2)根尖(或根毛区)。(3)A→B→C。【点评】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情况。注意理解。25.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10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使空气中的氧气与红磷能充分反应,实验结果更准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分析】(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2)根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解答】解:(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50mL×=10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把注射器中的氧气耗尽;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答案为:(1)10;(2)使空气中的氧气与红磷能充分反应,实验结果更准确;4P+5O22P2O5。【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26.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A、B物质的饱和溶液,烧杯中无固体溶质剩余,如图是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1)若要使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低温度和向烧杯中加水的方法。(2)将这两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等于”、“小于”或“大于”)。【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低温度和向烧杯中加水的方法;(2)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物质会析出晶体,B物质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将这两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1)降低温度;(2)大于。【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7.“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甲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氧气的消耗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2)乙生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某溶液,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SO2+2NaOH=Na2SO3+H2O.【分析】(1)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某种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某一成分,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从而使等体积液体倒流进入装置内.(2)根据硫粉燃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