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5课十月革命的成功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定性和深远意义。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宏大意义。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学问点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背景(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冲突日益尖锐。(3)阶级上: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上: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绽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上: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扬马克思主义。2.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实行其次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记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成功”。(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详细实际结合起来,创建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供应了强大思想武器。学问点二十月革命的成功1.缘由:二月革命成功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着进行帝国主义斗争,始终没有满意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抗拒。2.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动的战略和策略。3.爆发: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据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4.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其次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5.意义:十月革命的成功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务。(1)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志向到现实的宏大飞跃,开拓了人类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对世界①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变更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学问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成功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把有限的力气集中起来保证斗争的成功。(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夫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影响①主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②消极:严峻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实施:1921年3月,苏俄政府确定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①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夫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肯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3)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复原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途径: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成就:经过两个“五年安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其次位。(3)特点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安排体制。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4)影响①主动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斗争的成功创建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②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1.阅读教材P90“史料阅读”:为什么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起先的”?提示: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实行其次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记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记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批注:2.阅读教材P90“历史纵横”:二月革命的干脆缘由是什么?性质是什么?结果如何?提示:干脆缘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逆境,国内危机加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由资产阶级政党组成的临时政府宣布接管政权。3.阅读教材P90“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冬宫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成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是临时政府的基地和象征。革命武装攻占冬宫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是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标记性事务。4.阅读教材P91“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什么措施?提示:形势:十月革命成功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使苏联红军面临着与外国干涉军、国内叛军的作战形势。措施:在这种状况下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应对斗争的威逼。5.阅读教材P92“历史纵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绘了苏俄哪一时期的社会画面?小说塑造了主子公保尔·柯察金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斗争到经济复原时期。形象: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溢青春活力,不畏困难,英勇坚毅,意志坚决。6.阅读教材P92“学思之窗”: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分作了怎样的说明?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斗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假如脱离了斗争条件接着推行这种政策,就会犯违反经济规律的错误。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依据形势的变更订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敬重经济规律,依据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7.阅读教材P93“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图: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担当的功能是什么?体现了苏俄(联)工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提示:功能:在和平常期以制造拖拉机等国民经济所须要的机械装备为主,同时担当国防工业制造坦克的任务。斗争时期则成为坦克制造基地,在国防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点: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思维导图]十月革命材料一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峻地受到斗争的磨难和苦痛。……由于很多历史缘由(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斗争带给它的困难特殊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人民继承着1905年的传统),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列宁选集》材料二无产阶级同农夫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中无产的贫苦劳动阶层,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农夫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简单取得成功。——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材料三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它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三百年来一统天下的巨大危机;它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用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把一个愚昧、落后、腐朽的三流国家改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国……(1)依据材料一,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缘由。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国内危机,加速了革命的爆发。(2)结合材料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条件。提示:革命得到了农夫的支持,工人阶级和广阔农夫结成同盟军。(3)依据材料三,概括十月革命的影响。提示:使马克思主义由志向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进入了两种制度并存竞争的时期;为俄国工业化强国的建立供应了政治前提。十月革命成功的缘由(1)客观缘由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冲突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建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弱。(2)主观缘由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阔贫苦农夫成为革命的同盟军。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刚好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1.对于《四月提纲》,普列汉诺夫说,如此这般的“转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府,要么是一个在共产主义基础上革新了的“皇帝专制政府”,要么是个搞资本主义的“可笑政府”。材料表明,普列汉诺夫()A.不满列宁擅自决策的专断行为B.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力气的强大C.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D.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确定C[普列汉诺夫认为依据《四月提纲》不行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府,明显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两人之间的冲突,解除A项;普列汉诺夫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不成熟,并未分析俄国的经济状况,解除B项;从材料“资本主义的‘可笑政府’”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不支持临时政府,解除D项。]2.有人说“十月革命借助斗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历史的引领者”是指()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C.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完成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D[依据题干“十月革命借助斗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俄国渐渐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材料“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与之相符,故选D项;A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解除;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俄国在十月革命后走的是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不同的道路,B项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表述与俄国的史实不符,俄国1936年才真正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解除。]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材料一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材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复原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夫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限制了土地全部权,限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短暂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三“苏联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吩咐、安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吩咐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安排之下。材料四材料五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1)材料一主见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主动: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斗争的成功。消极:严峻损害了农夫的利益,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2)依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提示:前提:国家限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含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肯定程度上复原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3)材料三反映出苏联模式有何特点?提示:用行政吩咐管理经济,实行安排经济。(4)材料四、五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史料四中的图表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史料五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牺牲农夫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斗争环境,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峻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主要内容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商品买卖安排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安排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复原到战前水平,受到广阔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启示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②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③每一次改革都有其主动性,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特殊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和阅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2.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阅历和教训(1)阅历①安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安排模式,排斥市场调整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③牺牲农夫利益,挫伤农夫生产主动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