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课件_第1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课件_第2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课件_第3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课件_第4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第一节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发展的三阶段第一阶段:从1776年到20世纪20年代,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信奉的是自由企业制度、自由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政府作用则被置于辅助地位,只限于完成斯密所界定的三项经典政府职能:一是政府负有维护国家安全之责。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他人的侵犯或压迫。三是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产生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理论。他们认为,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必须依靠国家通过财政、货币和福利政策积极干预,来刺激总需求。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经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经济学家主张减少政府职能。经济学家的视角转向“政府失灵”,主张还是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并把政府身上过多的职能一一卸了下来。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有效政府理论有效政府意指这样一种政府,它既能最大限度地校正市场失灵,又能避免自身失灵和自身非效率。学术界已基本形成的共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弥补市场缺陷。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含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缺陷的需要市场经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宏观性失灵。由于市场天生存在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忽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往往会出现某一时期产品过剩或开工不足,使市场机制在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上必然无能为力,由此会导致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等宏观经济问题。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2.外部性失灵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由此带来的对他人或环境的构成损害就叫“外部性”。市场经济下,“损人利己”是经济人在所难免的弊害。如工厂排放污染物而使附近居民受损失。有些产品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互相冲突,如麻醉品、武器、黄色书籍等,经营者可以大获其利,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尚则受到损害。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市场失灵的表现3.垄断性失灵。自由竟争往往导致垄断,而垄断又反过来破坏市场机制,阻碍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导致效率损失。4.公共性失灵。即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国防、警察等。5.公平性失灵。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秉赋不同,企业与企业、人与人的先天能力不同,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人的收入水平必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在市场自发作用下产生“马太效应”,导致分配差距扩大,引发社会矛盾。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二)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障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必须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保持相对平衡。但社会生产不会自发形成这种比例,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经济运行的剧烈震荡,对经济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政府需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经济逆向调节,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三)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居民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各个经济主体、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此,政府必须通过实施宏观调控来进行宏观调节,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合理,体现共同富裕。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

塑造和规范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创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环境;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制约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是多元的。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类:行政管理职能宏观调控职能所有者职能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一)政府原有三权合一的职能需转变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政府是三权合一的,政企不分,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而自己的宏观管理职能则处于弱化状况。用通俗的话讲“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已势在必行。原因在于:政府的上述三种职能遵循的目标函数不同;三者的作用对象不同;三者实施管理的依据不同。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三权分离政府职能转变,实际上就是行政管理权、宏观调控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行政管理权由各级行政机构掌握,各级行政机构通过行政机制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宏观调控权主要由调控职能机构掌握。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央银行。资产所有权则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依法掌握。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二)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还没有摆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政府职能的严重“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政府的职能结构也不合理,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较弱;在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经济职能过强,宏观管理经济职能较弱;对社会的管制功能过强,服务功能较弱。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传统体制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部门利益的约束传统观念与文化的束缚政绩考核机制的约束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第二节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与方式手段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一、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

1.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有:①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②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生产结构比例失衡;③对国民经济实行逆向调节,防止经济发展大起大落④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⑤实现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相适应,防止过度消费和生产相对过剩。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2.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有三类:第一类效率、增长、稳定;第二类:经济福利;第三类:分配公平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2.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收支平衡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二、宏观调控的两种方式

----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是区分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标志。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存在的缺陷日益显露.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建立既有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机制。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间接调控国家对市场的间接调控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商品供求状况,向市场输入经济参数的调控。经济参数是国家向市场输入一个预期值,向市场输出的可控变量。经济参数分为基本参数的价格和作为调节参数的税率、利率等两类。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经济参数(1)市场决定的参数,如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不能直接干预。(2)政府决定的参数,如税率、预算、国家公债发行等。(3)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的参数,如货币供应量、工资率、利息率、汇率等。三种参数中,第二类是政府可直接规定的参数,其他则是政府间接调控的参数。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三、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1.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的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计划手段的长处,避免集中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计划调控的主要功能是从宏观总体上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等。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2.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几种经济杠杆各有所长,单独运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综合利用经济杠杆形成合力。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3.法律手段

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保护公有和个人财产,维护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调节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4.行政手段依靠行政命令,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由于计划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当计划和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但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第三节宏观调控政策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汇率政策、收入政策等等。从国内经济的角度看,最基本的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这三类政策是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基本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社会总需求。产业政策主要调节社会总供给。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CAIZHENGZHENGCU财政政策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和出售政府债券。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失业救济和福利支出。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一)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有的财政政策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即内在稳定器。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转移支付.在经济衰退时税收会自动减少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税收减少是因为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按累进税率应纳税率会降低,税金减少;支付会自动增加转移是因为需要救济和领取福利支出的人员增加。政府一方面减少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增加了支出,有助于抑制消费和投资下降,维持总需求。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在经济高涨时税收会自动增加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税收增加是因为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按累进税率应纳税率会提高,税金增加;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是因为需要救济和领取福利支出的人员减少。政府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减少了支出,可抑制消费和投资增加,控制总需求。但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还必须主动地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节。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二)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国家预算对财政收支的安排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相互关系。在总需求不足时,一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减少财政收入,就是采取赤字预算的政策;在总需求膨胀时,一方面减少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就是采取缩小赤字预算的政策。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国家预算实施要通过财政工具-----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税收: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税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国家信用:增加发行国债和国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财政性借款,减少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货膨胀;反之,则相反。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国家预算实施要通过财政工具-----财政补贴、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生产性补贴和生活补贴。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如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业的建设。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特别是投资需求不足时,政府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扩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在社会总需求膨胀时,特别是投资需求膨胀时,政府紧缩支出有利于抑制需求膨胀。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府逆经济风向,相应采取不同的

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经济衰退时期,总供给>总需求,要提高总需求,政府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双管其下:收入方面——减少税收,购买政府债券,增加了货币量,刺激消费和生产,在支出方面——增加公共工程费用,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增加投资和消费。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府逆经济风向,相应采取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经济高涨、通货膨胀时期:总供给<总需求,要抑制总需求,政府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双管其下:收入方面——增加税收,卖出政府债券,减少了货币量,减少消费和生产。在支出方面——减少公共工程费用,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减少投资和消费。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逆经济风向,相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公共工程费用、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和减税、购买政府债券,使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及消费、投资量增加,以提高总需求。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总需求。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公共工程费用、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增税、卖出政府债券,使人民收入及消费、投资量减少,以抑制总需求。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HUOBIZHENGCE

货币政策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影响信贷规模、利率、汇率的变化,从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总量的目标的。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1.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资金供求的重要手段,是货币和信贷政策的重要杠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提高利率,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银行,而贷款的利率提高,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减少总需求;反之,经济低迷时,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提高总需求。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2.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以后,必须按照法定准备率保留准备金,其余部分才可作为贷款放出。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调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在法定准备率制度下,一笔存款可派生出多少存款,用存款乘数表示(简便确定的方法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派生的存款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较高时,银行派生的货币存款较少;反之,则较多。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2.法定准备率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要保留更多的准备金,减少贷款额。使银行系统所能创造货币供应量成比例减少,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则降低法定准备率,结果则相反。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调节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

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下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提高

货币供应增加

货币供应减少调低调高

总需求扩大

总需求减少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3.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因再贴现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率,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出现资金不足时,可以把企业向它贴现的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实际上就是将票据再贴现给中央银行以获取贷款。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势必导致商业银行也降低贴现率,吸引票据持有者进行贴现。于是,银行贷款增多,货币供应量按乘数增加,引起利息率降低,投资上升,使总需求增大。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引起相反的经济效果,使总需求减少。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调节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降低贴现率商业银行提高贴现率货币供应增加利率降低货币供应减少利率提高调低调高总需求增大总需求减少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4.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债券是由银行代理和包销的,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便可买进政府债券,将货币投放市场,使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总需求扩大。反之,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卖出政府债券以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使总需求缩小。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增长。具体措施就是“三降低一购进”,即降低利率、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购进政府债券。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高涨,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具体措施就是“三提高一卖出”,即提高利率、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等。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府“相机”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相机的财政政策是:萧条时期减税、增加财政开支,必要时可运用赤字政策;高涨时增税,减少财政开支。相机的宏观货币政策是:萧条时期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利率;高涨时采取相反的政策措施。为了缓冲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出台时的冲击力,可以采取二者“松紧搭配”的方式。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运用的四种形式组合拳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1.双松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中央银行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扩大。

“双松政策”是针对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加大政策力度的手段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2.双紧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结合中央银行推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同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税的方式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双松政策”是针对严重的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实行的政策。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3.松货币紧财政---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紧的财政政策用于抑制总需求膨胀,防止通货膨胀,而松的货币政策用于保证对企业的必要的信贷资金供给,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4.紧货币松财政----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紧的货币政策用于防止通货膨胀,而松的财政政策则在于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的重点投资来进行结构调整以实现结构平衡。第七章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央行打响了全面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枪12月8日,央行宣布,自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至此,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4.5%。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年内第10次上调,同时也是4年来,央行首次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步伐放大至1%。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表明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将“从紧”之外,还预示了“从紧”将从明年初开始全面展开。这不仅将巩固今年以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成果,也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作用。第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