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散文阅读

(23-24八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依然年轻

王福利

①我用酸痛的手臂拿起镰刀,在麦垄间缓缓向前移动,将一小把一小把握不住的麦子,扔在父亲铺好的麦堆上,顺便抬头看一眼父亲与我越拉越长的距离。

②父亲抓住麦秆的大手,与另一只握住长把麦镰的大手,无比默契地相互配合着,连同弯腰、直身的动作,都是带着一种音乐节奏感。一个短短的音节过后,他的身后就多了一小堆麦子,与上一堆麦子保持着相等的距离。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向前跳跃着,像钢琴上的按键,向长长的地头延伸:又像一节一节的梯子,向看不到边际的麦田深处攀登,父亲永远站在梯子的最高处,等着我。

③父亲还是站在梯子的最高处,他又成了画家,我还是只能在梯子的底部,给他打着下手。

④我把满满一盆腻子糊端到他脚下。他继续弯腰、直身,一只大手托着自制的托板,另一只握着刮板的大手,趁着腻子将落未落的瞬间,在墙面上潇洒地一抹。一笔,又一笔,几点勾抹之后,又由上而下地画出一个个大幅度的优美弧形,像一道道长长的桥;又像一波波浪头,在他笔下层层翻涌。我模仿着父亲的动作,在墙角抹画出一小段一小段并不流畅的弧线,像被小鱼搅乱的一小片水纹,等着被父亲涌过来的潮水覆盖。

⑤我把父亲坐在麦垛子上一支接一支抽烟的疲累表情,与刮完一面墙后窝在沙发里一口接一口喝着酒解乏的画面,选择在此时的构图里滤除。如果再给我回忆里的构图配上声音,我记得是这样的:

⑥在我们割麦休息的间隙,父亲含一口水,“哗"地吐在磨刀石上,“唰唰唰”地将那几把镰磨得飞快。每磨完一把,他都将大拇指横放在刀刃上刮过,试试锋利程度,我似乎能听到银亮薄刃“咝咝"刮过硬茧的尖锐长吟。父亲握着与我们不同的那把老式麦镰,像一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将军,意气风发地讲他在生产队里割麦“打头”的光辉战绩,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他或是夸张,或是刻意忽略不说,幼年的我,还是对他充满了崇拜。母亲在一边对他嗤之以鼻,不断揭着老底,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与依赖。

⑦在傍晚的时候,父亲领着他那支四五个人的小队伍,像打了一场胜仗般,“踏踏踏"地推着车子进了院子。满身白腻子斑点的父亲,总是走在最前面,说话的嗓门也是最高,我觉得用“趾高气扬”来形容他,以我现在的视角看,是一个褒义词。顾不得吃饭,父亲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屋里主持着小型会议,把一天的工钱均分各人;外屋里做饭的母亲,听着父亲无所顾忌的高声大嗓,想插句嘴提醒父亲对老邻旧居们说话客气些,被父亲吼止不语。等人们都散去,母亲又提醒着父亲干活时不要这么傻,净多干活、多操心,不多拿一分钱。父亲只是一句:嗐!你懂什么!

⑧父亲引以为豪的场景,比我所能记得的、印象深刻的,不知多了多少倍、多少年。我和父亲,都愿意沉浸于记忆与回忆重叠的同一场景里;我不愿意,父亲也不愿意面对此时的自己。他只能用另一种语调,另一种内容,用极少的词句,表达、维护一个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与尊严:“你在外面甭惦记我,只要我还能动,就能挣上我和你妈的吃喝"。

(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1.文章主要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个场景?请参照下面的表述形式将其补充完整。

(1)---梯上潇酒刮墙----(2)---傍晚高声主持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⑧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却有两处写到了母亲,你认为写母亲的部分可以删掉吗?请结合两处写母亲的地方具体分析其原因。

(23-24八年级上·上海普陀·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是一块松脂琥珀

①回老家收拾房子,翻出掉漆的铁皮盒。儿子的玩具很多,却好奇地翻动他没见过的旧玩意儿:斑驳的铜质游戏币、发黄的明星贴画、扭上发条还能弹跳的铁皮青蛙,塞在钱夹里的大头贴……所有旧物都镌刻着光阴的故事。

②“妈妈,这是什么?”儿子胖乎乎的小手举着一块松脂琥珀。整个琥珀,晶莹剔透,中间夹着一片绿油油的四叶草。二十多年前的回忆漫卷袭来。

③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不知何时,班里盛行“四叶草幸运论”,同学们坚信:谁找到四叶草,谁就最幸运。

④下课铃一响,浩浩荡荡的队伍就来到操场绿化带,成群结队地趴在地上,各霸着一处草丛,撩起一根根草仔细寻找,屏气凝神,眼睛都不眨,生怕错过宝藏。那模样儿,比写作业认真百倍。胆小的女生看到虫子不再惊慌失措,对幸运的渴望战胜生理的恐惧。一声惊呼响起,好奇的小伙伴们一跃而起,跑去看热闹:有同学抓到威风凛凛的大甲虫,正设法让它拼命煽动翅膀成为自己的“小风扇”;有同学寻到小小圆圆的“紫葡萄”,直接将这野生浆果丢进嘴里享受酸中带甜的美妙滋味;有同学________,________……几个小脑袋凑到一起,发出艳羡的赞叹。

⑤上课铃响,我们又轻叹一声,起身拍拍衣服上的泥土,火急火燎地朝教室跑去。老师正等在教室门口,眼神里似乎并没有太多责怪。

⑥后来一次放学路上,我蹦蹦跳跳,弹珠不小心落在草丛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居然看到一片四叶草!我是最幸运的女孩!小心翼翼地捧着弥足珍贵的四叶草,回家后却开始难过:没根的四叶草注定要凋零,我的好运是否会随叶落渐渐散去?我悲从中来,寝食难安。

⑦爸爸不忍见我失魂落魄,找来空火柴盒,在底下铺上蜡纸,掏出一块松香,松香在火苗灼烧下渐渐融化成液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香。爸爸把松香倒进火柴盒,薄薄地铺了一层,小心翼翼地把那片四叶草安放其中,又加一层松香,将其烧熔。等松香慢慢冷却,撕掉火柴盒和蜡纸,我便有了永不凋零的四叶草。

⑧我将四叶草的故事讲给儿子听。他忽闪着大眼睛问:“妈妈,四叶草真的给你带来好运了吗?"

⑨我笑着点点头:“是的,妈妈很幸运!”当年爸爸原本可以告诉我,幸运与否跟四叶草没有关系。可他制作松脂琥珀,给我编织美丽的童话,让我感觉好运随时会来。

⑩儿子崇拜英雄,我们常给他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也认真陪他玩耍。他挥舞青龙偃月刀,我笑说:“小关公来啦!"他用金箍棒打外公扮演的怪兽,外公做出痛苦的表情,应声倒下……

待他长大后回忆童年,心境是否跟我一样?我和儿子拥有不同的童年“珍宝”,但我们都是最幸运的人。

6.文章围绕“四叶草琥珀"展开回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⑦段主要情节。

(1)同学们寻找四叶草想成为最幸运的人,但没有找到。

(2)

(3)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的“宝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四叶草在孩子们眼里非常珍贵。

B.第⑤段的“似乎"暗含我们担心老师责怪,可见她对学生的要求一定很严格。

C.第⑧段的“好运”是指突然或意外遇到的好事,隐含着他对妈妈好运的祝福。

D.第⑨段的“幸运"是“我”答非所问,因为“我"认为自己童年真的很幸运。

8.仿照第④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句子,表现孩子们寻找四叶草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9.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23-24八年级上·重庆綦江·期中)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迟开的风信子

何永康

①去年秋天,我随一伙舞文弄墨的人,受邀到雅安的一个风景区逗留了两天。行程结束时,好客的主人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礼物——一枚风信子的种子。风信子原是花中稀罕之物,与主人的情谊一样珍贵,于是在行程中格外地小心呵护,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它在一路颠簸之后是否安然无恙。

②风信子种子形状恰如一头大蒜或者说像一个洋葱,被卡在特制的圆形玻璃瓶瓶口。我严格按主人吩咐,把少许清水灌入瓶内,水位以不浸泡到种子根部为宜,它只需要吸收水气即可生长。过了半月,透过玻璃瓶,可以看见白色的根须冒了出来;又过半月,根须延伸到了水中。再往后越来越多的根须便在瓶子里盘满了。但瓶口的鳞状圆球却毫无动静,猜想是处于一年中最冷时节之缘故,花叶还处于冬眠状态。等吧,等待春风,等待花信,不然何以叫风信子呢?

③到了腊月,陆陆续续有朋友晒出他们的风信子开花的图片,还配上“报以梅花一处开”的文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我的风信子依然静默如故,没有一丝破壳吐绿的意思,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一副我行我素、无欲无求的样子。

④我咨询那些已然开花的花主,好心者回答:“或许是温差的原因吧?"有那“幸灾乐祸”的家伙则说:“你那是一枚公花的种子。"我无心去探究花的性别,只揣度人家是不是采取了什么催长措施,比如施肥、加营养素。大家却都说没有,就是隔三差五换一次清水,那么就只能是温差的缘故了。于是我就用烤火炉给风信子升温,几天下来也毫无起色,反倒有点萎靡了,便知拔苗助长的手段使不得。

⑤我心有不甘,就在网上检索,一个小知识说:风信子与水仙酷似,有“洋水仙”之称。这让我灵光一现,依稀记起早年养水仙的事来。那水仙也是很久不冒叶芽,让人着急。听人说在鳞茎上用刀划开一个“十"字形的口子,可以助长。当时我便照着做了,果然奏效。

⑥眼见得大年三十临近了,我已经不奢求风信子开花了,但即使是“公花”也该冒出几片叶子来,多少给人一点吉兆吧?我找出一把小刀,打算以一个外科医生的姿态,对温吞吞毫无生气的小圈球动手术了。但我比划了好一阵儿,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我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果断划破水仙表皮的“我"了,心性已平和许多,也早就学会包容生活中的不如意,那就再包容一次吧,包容一个植物成长的缓慢。

⑦快乐成长只是一句理想化的祝词,成长过程更多是痛苦的过程,缓慢的成长,说明经受的痛苦更多更深。我像理解我身边很多命运多舛、进步迟缓的年轻人一样,理解我这枚生长迟缓的风信子。何况,这风信子不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有个体差异,不也是正常的吗?我于是释然、淡然甚至是超然。

⑧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去了阳台,打算把晒了几天太阳的风信子请回客厅,我担心对面的人家晚上放的鞭炮、烟花会灼伤它。不经意间,我看见那个球状的家伙头顶居然冒出了一堆绿色和紫色。绿色是几片厚实的叶尖,包围着一团紫色的花瓣。哈哈,终于睡醒了!哈哈,终于开花了!

⑨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去顾望,但见风信子的叶子已经向四面舒展地张开,中间一根粗壮的花茎擎起了一个椭圆形的花簇,数十朵小花齐刷刷竞相开放了,这是早春送给我的最好的新年礼物。迟开的风信子,迟开得恰逢其时!我由此想到了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中的一句话“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那么,我的风信子也开得迟,花期是不是也经得久呢?

⑩花有早开,人有早慧;花也有迟开的,人也就有晚熟,乃灵敏与慢热两种不同的类型。一味求早无异于拔苗助长,难免会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而一味地追求大器晚成也未必就能奏效。

迟就迟吧。迟开的风信子,不也是花吗?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1年03月22日,有删改)

10.阅读文章,简要概括“我"猜测哪些因素使风信子迟迟不开花。

11.在等待风信子开花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呵护→心有不甘→→释然→

1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而我的风信子依然静默如故,没有一丝破壳吐绿的意思,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一副我行我素、无欲无求的样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不经意间,我看见那个球状的家伙头顶居然冒出了一堆绿色和紫色。(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13.文章以《迟开的风信子》为标题有何含义。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跳进同一个“战壕"

①早上八点,地里的浓霜被冬阳晒化成一层薄薄的露水,山药地的主人老李阻止挖山药的人们匆忙进入。他说:“别慌,先等我儿子把挖掘机开过来,挖沟开槽后露水进了沟里,土濡湿了咱再开挖,保管省力。”

②来挖山药的人大多是中年男子。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儿。而两三天之前,这些中年男子还都在外地打工。当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要求这些父亲回来陪伴孩子,帮助他们期末复习的时候,父亲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么细致的活计,我干不来。再说了,我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不服我管啊。老师,你能不能找孩子妈来管这事?"没想到老师坚持说:“反正你挣钱的活计也基本上干完了。老是不花时间跟孩子接触,孩子看向你的目光,只会越来越陌生。你乐意辛辛苦苦栽培孩子十几年,将来养出一个一句知心话都不跟你说的人吗?”

③老师进一步动员说:“县里的铁棍山药已经进入收获期,挖山药需要人手,你回家也可以挣到钱。孩子做完了功课,不妨带着他一起去挖山药。这种可以玩泥的活动,哪个男孩儿不喜欢呢?"于是,他们回来了。

④挖掘机很快在山药地里挖出一条长长的深沟,就像电影里工兵挖出的战壕。大地裂开一条一米多深的深沟,涌出新鲜的土腥气,有点涩,有点微腥,还有植物根系的清甜味。大人们先跳下深沟,再将锻头、铁铲接下去,然后伸出双臂,把孩子抱下来。这可能是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这帮农村汉子第一次拥抱自己的孩子。双方都有点儿不自然,有点儿羞涩。

⑤老李逐一给这帮外行做示范:手,是最靠谱的挖掘工具。顺着山药生长的方向向下挖,直到整根山药露出来,再轻轻地把根须上的黑土抖落,然后稍带一股力向胸口拉,一根山药就被起出来了。起出的山药,要高高举起,整齐平放于沟沿外,以免其损伤。某些山药长得太深,需要动用铁铲与镢头,耐心地向深处掘进。父亲们和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挖山药的方法。

⑥这里土质硬,长出的山药是弯弯曲曲的。老李感叹说:“一年种铁棍,十年无地力。一茬儿铁棍山药种完,这块地就只能种些速生的叶子菜了。等上十年,这里才能再种山药。等下回我们再在这块地上收山药的时候,今天这批孩子都已经离家了,上大学的上大学,打工的打工,爹娘想见一面也很难。”

⑦不知为什么,这话在这拨心思粗糙的农村汉子心中激起了某种隐秘的涟漪。有人拄着镢头,回味着老李的话,出了半天神……

⑧很快,奋力干活的父亲们就出了汗,把外套都脱了。等到孩子们也脱下外套的时候,有位父亲好像头一回留意到他的儿子的毛衣颜色不对,问:“你怎么会穿粉红的毛衣?"孩子满不在乎地说:“姐姐的毛衣洗缩了水,妈妈就给我穿了。被小伙伴们笑话过,不过我不在乎。”父亲突然沉默了。他继续快速而卖力地起着山药,似乎一边干活一边在揣摩如何在勤俭节约与满足男孩自尊心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最终他说:“等老李给咱们结了工钱,爹给你去买一件新毛衣。"

⑨男孩从未在父亲这里受到过这样的关注。他嗫嚅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忽然他说:“爹,你鼻头上沾了泥,我来帮你擦掉。”孩子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往父亲脸上擦去。孩子忘了,自己也是两手泥。他这一擦,父亲的脸上就像侦察兵涂了一个迷彩妆一样。这个“妆容"逗笑了众人。忽然,不知是谁起了头,在狭窄的、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深沟里,父亲们开始追着自己的孩子跑,追上就用泥糊孩子一脸,孩子也毫不客气地举手用泥糊父亲一脸,笑声挤满深沟。

⑩这一手的泥糊上脸,似乎松动了农家汉子和成长中的孩子之间的互相不服、互相瞧不上的紧绷关系,一股痒酥酥的暖流注入了他们的心田。有人拔了山药的藤蔓,编成帽圈,戴在头上,孩子与父亲脸贴着脸,对着手机的镜头做出了搞怪的神情,仿佛新兵与他的连长。

他们知道,这是不可多得的一刻。因为很快父亲又会外出打工,孩子还会继续孤独地成长。然而,有了今天这毫无芥蒂的相处,这摆脱了说教的温情,足够他们在未来的相处中,彼此少一些陌生与怨怼,多一点战友般的情感。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战壕”里出过力、流过汗,彼此默契地帮衬过。

虽然山药断了不少根,可老李一直笑着……

(《羊城晚报》,作者明前茶,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段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家长们带领各自的孩子下地劳动的缘由。

B.第④段“不自然的羞涩"主要表明父子二人都很单纯、善良,在他人面前不是很大方。

C.第⑨段“挤满”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沟里充满响亮的笑声,突出父子之间无拘无束、亲密的关系,渲染了快乐的气氛。

D.本文语言质朴又生动,“侦察兵"新兵与他的连长”,既生动形象,又与标题相照应。

16.【品细节】文章平静的叙述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细节中。在挖山药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让你觉得这些父亲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他们有怎样的感受,请仿照概括。

细节感受

①双方羞涩,感觉别扭

深沟对话,关注穿着②

③缓解紧绷,心田温暖

戴上帽圈,贴脸拍照彼此默契,毫无芥蒂

17.【读人物】对于“老李"这一人物的重要性,小澄和小江意见不一,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8.【赏标题】小澄觉得本文的标题很好,可是说不出好在哪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小澄解决这个问题。

(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①从1957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③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④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很多人不同意。但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

⑤大概在1959年初夏,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救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先生说:白话文到了1934年已有点变质了,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我们上海的一批文化人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⑧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但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三)

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⑩在1962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恰好举了“发奋图强”的例子,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有删减)

【任务一:忆先生】

19.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凌冬不改清坚节"中以竹为喻,“冬”喻环境恶劣,“节"指气节。

B.本文作者是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的学生,字里行间道出了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C.作者记住了先生教的“慢读”,所以反复读《修辞学发凡》有一两个星期。

D.“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更突出内因为主导,侧重于自主努力带来的进步。

20.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语段事件人物品质

语段(一)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教学有方

语段(二)(1)有胆有识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语段(三)(2)(3)

【任务二:品语言】

2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任务三:明文体】

22.阅读下面“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作者也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任务四:比异同】

23.得遇良师,人生至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人物形象和刻画手法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似乎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有删减)

24.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25.本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简要概括。

26.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2)请对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

27.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父亲骑车的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23-24八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静心阅读,心连广宇,思接千载。年级举办“领略人文风采"文学研讨会,请你参与。

四季桂

①人们都说八月桂花香,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

②父亲喜爱桂花。我家门前两株茂密的桂,快四十岁高龄了,虽种在花圃中,却恣意生长,不仅往高处伸展,更横向环抱,两树连成一气,漫过墙头,自成风景。

③桂花飘香时,便是父亲忙桂花酿的时刻,那真是一份细活,一朵朵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桂花,采集已不轻松,还要将如发丝般细的花茎摘除,那是只有细致又有耐心的父亲做得来的。接下来便会看到父亲将拾掇好的花絮,间隔着糖一层一层铺在玻璃罐里,最后淋上高粱酒,便是上好的桂花酿,待来年元宵煮芝麻汤圆时,起锅前淋上一小匙,那真是喷香扑鼻呀!

④除了桂花酿,掺了点桂花香的“寸金糖”,也是父亲写稿时的佐伴点心。我们姊妹仨会经常捎些回来,不是怎么贵的东西,父亲却吃得很省。他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总能有滋有味地享用,但也不贪多,几乎是给什么就吃什么、提供什么就用什么。

⑤父亲成家后,许多单身的伯伯叔叔,都把我们这儿当家,逢年过节周末假期,客人络绎不绝,练就了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即便是日常过日子,母亲也收不了手,桌上永远是大盘大碗伺候,也从不见细致的父亲有丝毫怨言。

⑥父亲半口假牙让味觉迟钝许多,且不时有杂物卡进假牙里,异常难受,但也少听他抱怨。他很少因为自己的不舒服扰人,不到严重地步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即便是身边最亲的人。

⑦父亲最后住院期间,一个夜晚突然血压掉到五十、三十,经紧急输血抢救了回来。隔天早晨全家人都到齐了,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最后,父亲悠悠地转过头,对着蹲在床头边的我说:“家里有一盆桂花,帮你养了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带回去呢?"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柔柔的,感觉很亲,却又很深远,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我轻声地说:“好,我会把它带回去的。”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家,我要让它在哪儿生根呢?

⑧中国人有个习惯,生养了女儿,便在地里埋上一瓮酒,待女儿出嫁时把酒瓮挖出来,是为“女儿红"。父亲没帮我们存“女儿红”,却有意无意地在家门前种上桂树;我并不知道他也一直为我留着一株桂,为这已三十好几还没定性的小女儿留了一株桂。

⑨父亲走后,时间突然缓了下来,我才知道过去的匆匆与碌碌,全是为了证明什么,证明我也是这家庭的一员?证明我也值得被爱?大姐曾说她与父亲的感情像是男性之间的情谊;二姐呢?该比较像缘定三生的款款深情;至于我,似乎只单纯地想要他像个父亲疼爱我。我一直以为作家、老师的身份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但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一直到父亲走了,我整个人沉静下来,才明白这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

⑩而今,我居住的地方,前前后后种了近百株的桂花,第一批已长得高过我许多。每当我穿梭其间,采撷那小得像米粒的桂花,所有往事都会回到眼前。我们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父亲,我就在这终年飘香的四季桂中,天天思念着他。

28.【读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以桂树开篇,叙述父亲的生活琐事,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深情,语言精致典雅。

B.第三段中的“那真是喷香扑鼻呀!”写出了“我"的感叹,表现了我对桂花酿的喜爱。

C.“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中“飘"暗示父亲不久于人世。

D.父亲临终时看似随意地说他一直帮我留着一株桂,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29.【抓矛盾】仿照示例补充三处父亲行为矛盾之处,推测人物性格。

父亲的矛盾点性格

“寸金糖”不怎么金贵却吃得很省④

享用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②

①对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没有怨言

杂物卡进假牙里,异常难受③

小结:父亲的性情隐藏在看似矛盾的行为中,不显山不露水,因而一直到后来,“我"才读懂父亲的性情。体现“我”理解父亲的句子是⑤(用原文回答)。

30.【悟成长】“我"前后状态有矛盾之处,请结合文本说说“我”发生的转变及原因。

过去:匆匆碌碌,忙于搜寻被爱的证明。

后来:沉静下来,明白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

31.【品细节】文章重在修改。比较原稿和改定稿,结合文本谈谈改定稿好在哪里。

原稿改定稿

①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开着花,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

②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郑重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32.【探深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四季桂"有何深意。

(23-24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我们跟着月亮走吧》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跟着月亮走吧。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选自《博爱》有修改)

33.文章围绕母亲的“月光疗法”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34.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3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36.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⑨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

37.文中多次写了月光,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版

(23-24八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依然年轻

王福利

①我用酸痛的手臂拿起镰刀,在麦垄间缓缓向前移动,将一小把一小把握不住的麦子,扔在父亲铺好的麦堆上,顺便抬头看一眼父亲与我越拉越长的距离。

②父亲抓住麦秆的大手,与另一只握住长把麦镰的大手,无比默契地相互配合着,连同弯腰、直身的动作,都是带着一种音乐节奏感。一个短短的音节过后,他的身后就多了一小堆麦子,与上一堆麦子保持着相等的距离。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向前跳跃着,像钢琴上的按键,向长长的地头延伸:又像一节一节的梯子,向看不到边际的麦田深处攀登,父亲永远站在梯子的最高处,等着我。

③父亲还是站在梯子的最高处,他又成了画家,我还是只能在梯子的底部,给他打着下手。

④我把满满一盆腻子糊端到他脚下。他继续弯腰、直身,一只大手托着自制的托板,另一只握着刮板的大手,趁着腻子将落未落的瞬间,在墙面上潇洒地一抹。一笔,又一笔,几点勾抹之后,又由上而下地画出一个个大幅度的优美弧形,像一道道长长的桥;又像一波波浪头,在他笔下层层翻涌。我模仿着父亲的动作,在墙角抹画出一小段一小段并不流畅的弧线,像被小鱼搅乱的一小片水纹,等着被父亲涌过来的潮水覆盖。

⑤我把父亲坐在麦垛子上一支接一支抽烟的疲累表情,与刮完一面墙后窝在沙发里一口接一口喝着酒解乏的画面,选择在此时的构图里滤除。如果再给我回忆里的构图配上声音,我记得是这样的:

⑥在我们割麦休息的间隙,父亲含一口水,“哗”地吐在磨刀石上,“唰唰唰"地将那几把镰磨得飞快。每磨完一把,他都将大拇指横放在刀刃上刮过,试试锋利程度,我似乎能听到银亮薄刃“咝咝”刮过硬茧的尖锐长吟。父亲握着与我们不同的那把老式麦镰,像一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将军,意气风发地讲他在生产队里割麦“打头"的光辉战绩,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他或是夸张,或是刻意忽略不说,幼年的我,还是对他充满了崇拜。母亲在一边对他嗤之以鼻,不断揭着老底,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与依赖。

⑦在傍晚的时候,父亲领着他那支四五个人的小队伍,像打了一场胜仗般,“踏踏踏”地推着车子进了院子。满身白腻子斑点的父亲,总是走在最前面,说话的嗓门也是最高,我觉得用“趾高气扬"来形容他,以我现在的视角看,是一个褒义词。顾不得吃饭,父亲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屋里主持着小型会议,把一天的工钱均分各人;外屋里做饭的母亲,听着父亲无所顾忌的高声大嗓,想插句嘴提醒父亲对老邻旧居们说话客气些,被父亲吼止不语。等人们都散去,母亲又提醒着父亲干活时不要这么傻,净多干活、多操心,不多拿一分钱。父亲只是一句:嗐!你懂什么!

⑧父亲引以为豪的场景,比我所能记得的、印象深刻的,不知多了多少倍、多少年。我和父亲,都愿意沉浸于记忆与回忆重叠的同一场景里;我不愿意,父亲也不愿意面对此时的自己。他只能用另一种语调,另一种内容,用极少的词句,表达、维护一个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与尊严:“你在外面甭惦记我,只要我还能动,就能挣上我和你妈的吃喝”。

(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1.文章主要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个场景?请参照下面的表述形式将其补充完整。

(1)---梯上潇酒刮墙----(2)---傍晚高声主持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⑧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却有两处写到了母亲,你认为写母亲的部分可以删掉吗?请结合两处写母亲的地方具体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田间努力割麦间隙飞快磨刀2.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了“弯腰"直身”“托"握”“抹"几个动词,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刮墙时动作的熟练,表现出父亲的自得。3.“我”不愿意面对此时的父亲是因为我心疼父亲,不愿看见父亲的衰老,希望父亲一直年轻。而父亲不愿意面对此时的自己是因为他一直要强,是一个能干、骄傲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4.①要强:他让儿子不要惦记自己,说自己能挣上吃喝。②勤劳能干:他熟练地割麦和刮墙。③骄傲自得:他意气风发地讲述自己的光辉战绩。④热心善良:从母亲提醒父亲“不要这么傻,净多干活、多操心,不多拿一分钱"的话中可以看出。5.不能删掉。第一处写“母亲在一边对他嗤之以鼻,不断揭着老底”,说明父亲的讲述不完全是真实的,第二处写母亲对父亲的提醒;从侧面表现出父亲的善良热心,两处都可以突出父亲的得意/骄傲的样子;母亲起到了很好的衬托父亲形象的作用,使父亲的形象更完整/丰富/真实/可爱。

(23-24八年级上·上海普陀·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是一块松脂琥珀

①回老家收拾房子,翻出掉漆的铁皮盒。儿子的玩具很多,却好奇地翻动他没见过的旧玩意儿:斑驳的铜质游戏币、发黄的明星贴画、扭上发条还能弹跳的铁皮青蛙,塞在钱夹里的大头贴……所有旧物都镌刻着光阴的故事。

②“妈妈,这是什么?"儿子胖乎乎的小手举着一块松脂琥珀。整个琥珀,晶莹剔透,中间夹着一片绿油油的四叶草。二十多年前的回忆漫卷袭来。

③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不知何时,班里盛行“四叶草幸运论”,同学们坚信:谁找到四叶草,谁就最幸运。

④下课铃一响,浩浩荡荡的队伍就来到操场绿化带,成群结队地趴在地上,各霸着一处草丛,撩起一根根草仔细寻找,屏气凝神,眼睛都不眨,生怕错过宝藏。那模样儿,比写作业认真百倍。胆小的女生看到虫子不再惊慌失措,对幸运的渴望战胜生理的恐惧。一声惊呼响起,好奇的小伙伴们一跃而起,跑去看热闹:有同学抓到威风凛凛的大甲虫,正设法让它拼命煽动翅膀成为自己的“小风扇";有同学寻到小小圆圆的“紫葡萄”,直接将这野生浆果丢进嘴里享受酸中带甜的美妙滋味;有同学________,________……几个小脑袋凑到一起,发出艳羡的赞叹。

⑤上课铃响,我们又轻叹一声,起身拍拍衣服上的泥土,火急火燎地朝教室跑去。老师正等在教室门口,眼神里似乎并没有太多责怪。

⑥后来一次放学路上,我蹦蹦跳跳,弹珠不小心落在草丛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居然看到一片四叶草!我是最幸运的女孩!小心翼翼地捧着弥足珍贵的四叶草,回家后却开始难过:没根的四叶草注定要凋零,我的好运是否会随叶落渐渐散去?我悲从中来,寝食难安。

⑦爸爸不忍见我失魂落魄,找来空火柴盒,在底下铺上蜡纸,掏出一块松香,松香在火苗灼烧下渐渐融化成液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香。爸爸把松香倒进火柴盒,薄薄地铺了一层,小心翼翼地把那片四叶草安放其中,又加一层松香,将其烧熔。等松香慢慢冷却,撕掉火柴盒和蜡纸,我便有了永不凋零的四叶草。

⑧我将四叶草的故事讲给儿子听。他忽闪着大眼睛问:“妈妈,四叶草真的给你带来好运了吗?”

⑨我笑着点点头:“是的,妈妈很幸运!"当年爸爸原本可以告诉我,幸运与否跟四叶草没有关系。可他制作松脂琥珀,给我编织美丽的童话,让我感觉好运随时会来。

⑩儿子崇拜英雄,我们常给他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也认真陪他玩耍。他挥舞青龙偃月刀,我笑说:“小关公来啦!”他用金箍棒打外公扮演的怪兽,外公做出痛苦的表情,应声倒下……

待他长大后回忆童年,心境是否跟我一样?我和儿子拥有不同的童年“珍宝”,但我们都是最幸运的人。

6.文章围绕“四叶草琥珀”展开回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⑦段主要情节。

(1)同学们寻找四叶草想成为最幸运的人,但没有找到。

(2)

(3)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的“宝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四叶草在孩子们眼里非常珍贵。

B.第⑤段的“似乎”暗含我们担心老师责怪,可见她对学生的要求一定很严格。

C.第⑧段的“好运"是指突然或意外遇到的好事,隐含着他对妈妈好运的祝福。

D.第⑨段的“幸运”是“我"答非所问,因为“我”认为自己童年真的很幸运。

8.仿照第④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句子,表现孩子们寻找四叶草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9.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6.“我"无意间找到四叶草,但怕运气会随没根的四叶草散去而难过。爸爸不忍心见“我”失落颓唐,用松香制作永不凋零的四叶草琥珀。7.D8.示例:找到杨桃般三面都是三角形的红红灯笼花,准备将里面的种子晒干后做成手链。9.对“我"而言,爸爸制作的四叶草琥珀是“我”的童年“珍宝”,让童年的“我”相信好运会来。对儿子而言,青龙偃月刀、金箍棒是他的童年“珍宝”,外公和妈妈耐心陪伴玩耍,满足他对英雄的崇拜。爸爸保护“我”童年时纯真的心灵;“我"也和爸爸一起呵护儿子纯真的心灵。结尾句流露出“我”为拥有这样的“幸运"而感动和满足。

(23-24八年级上·重庆綦江·期中)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迟开的风信子

何永康

①去年秋天,我随一伙舞文弄墨的人,受邀到雅安的一个风景区逗留了两天。行程结束时,好客的主人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礼物——一枚风信子的种子。风信子原是花中稀罕之物,与主人的情谊一样珍贵,于是在行程中格外地小心呵护,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它在一路颠簸之后是否安然无恙。

②风信子种子形状恰如一头大蒜或者说像一个洋葱,被卡在特制的圆形玻璃瓶瓶口。我严格按主人吩咐,把少许清水灌入瓶内,水位以不浸泡到种子根部为宜,它只需要吸收水气即可生长。过了半月,透过玻璃瓶,可以看见白色的根须冒了出来;又过半月,根须延伸到了水中。再往后越来越多的根须便在瓶子里盘满了。但瓶口的鳞状圆球却毫无动静,猜想是处于一年中最冷时节之缘故,花叶还处于冬眠状态。等吧,等待春风,等待花信,不然何以叫风信子呢?

③到了腊月,陆陆续续有朋友晒出他们的风信子开花的图片,还配上“报以梅花一处开”的文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我的风信子依然静默如故,没有一丝破壳吐绿的意思,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一副我行我素、无欲无求的样子。

④我咨询那些已然开花的花主,好心者回答:“或许是温差的原因吧?"有那“幸灾乐祸”的家伙则说:“你那是一枚公花的种子。"我无心去探究花的性别,只揣度人家是不是采取了什么催长措施,比如施肥、加营养素。大家却都说没有,就是隔三差五换一次清水,那么就只能是温差的缘故了。于是我就用烤火炉给风信子升温,几天下来也毫无起色,反倒有点萎靡了,便知拔苗助长的手段使不得。

⑤我心有不甘,就在网上检索,一个小知识说:风信子与水仙酷似,有“洋水仙”之称。这让我灵光一现,依稀记起早年养水仙的事来。那水仙也是很久不冒叶芽,让人着急。听人说在鳞茎上用刀划开一个“十"字形的口子,可以助长。当时我便照着做了,果然奏效。

⑥眼见得大年三十临近了,我已经不奢求风信子开花了,但即使是“公花”也该冒出几片叶子来,多少给人一点吉兆吧?我找出一把小刀,打算以一个外科医生的姿态,对温吞吞毫无生气的小圈球动手术了。但我比划了好一阵儿,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我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果断划破水仙表皮的“我"了,心性已平和许多,也早就学会包容生活中的不如意,那就再包容一次吧,包容一个植物成长的缓慢。

⑦快乐成长只是一句理想化的祝词,成长过程更多是痛苦的过程,缓慢的成长,说明经受的痛苦更多更深。我像理解我身边很多命运多舛、进步迟缓的年轻人一样,理解我这枚生长迟缓的风信子。何况,这风信子不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有个体差异,不也是正常的吗?我于是释然、淡然甚至是超然。

⑧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去了阳台,打算把晒了几天太阳的风信子请回客厅,我担心对面的人家晚上放的鞭炮、烟花会灼伤它。不经意间,我看见那个球状的家伙头顶居然冒出了一堆绿色和紫色。绿色是几片厚实的叶尖,包围着一团紫色的花瓣。哈哈,终于睡醒了!哈哈,终于开花了!

⑨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去顾望,但见风信子的叶子已经向四面舒展地张开,中间一根粗壮的花茎擎起了一个椭圆形的花簇,数十朵小花齐刷刷竞相开放了,这是早春送给我的最好的新年礼物。迟开的风信子,迟开得恰逢其时!我由此想到了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中的一句话“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那么,我的风信子也开得迟,花期是不是也经得久呢?

⑩花有早开,人有早慧;花也有迟开的,人也就有晚熟,乃灵敏与慢热两种不同的类型。一味求早无异于拔苗助长,难免会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而一味地追求大器晚成也未必就能奏效。

迟就迟吧。迟开的风信子,不也是花吗?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1年03月22日,有删改)

10.阅读文章,简要概括“我"猜测哪些因素使风信子迟迟不开花。

11.在等待风信子开花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呵护→心有不甘→→释然→

1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而我的风信子依然静默如故,没有一丝破壳吐绿的意思,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一副我行我素、无欲无求的样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不经意间,我看见那个球状的家伙头顶居然冒出了一堆绿色和紫色。(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13.文章以《迟开的风信子》为标题有何含义。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10.①温差;②不适应环境;③个体差异。11.等待包容欣喜12.(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信子安静、与世无争的姿态,突出“我"看到风信子毫无动静后内心的焦急。

(2)“冒”有向外透、往上升之意,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信子开花的状态;“一堆"有堆积、聚集之意,写出了风信子花朵的多和密,表现了“我”的愉悦和惊喜。13.表层含义指“我"的风信子开花迟缓;深层含义指即使目前成长缓慢,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包容“成长的缓慢”,相信自己终会“开花"。14.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主旨迟开的花也是花;效果上,最后的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与首段收到风信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与标题迟开的风信子相照应。

(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跳进同一个“战壕”

①早上八点,地里的浓霜被冬阳晒化成一层薄薄的露水,山药地的主人老李阻止挖山药的人们匆忙进入。他说:“别慌,先等我儿子把挖掘机开过来,挖沟开槽后露水进了沟里,土濡湿了咱再开挖,保管省力。"

②来挖山药的人大多是中年男子。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儿。而两三天之前,这些中年男子还都在外地打工。当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要求这些父亲回来陪伴孩子,帮助他们期末复习的时候,父亲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么细致的活计,我干不来。再说了,我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不服我管啊。老师,你能不能找孩子妈来管这事?”没想到老师坚持说:“反正你挣钱的活计也基本上干完了。老是不花时间跟孩子接触,孩子看向你的目光,只会越来越陌生。你乐意辛辛苦苦栽培孩子十几年,将来养出一个一句知心话都不跟你说的人吗?"

③老师进一步动员说:“县里的铁棍山药已经进入收获期,挖山药需要人手,你回家也可以挣到钱。孩子做完了功课,不妨带着他一起去挖山药。这种可以玩泥的活动,哪个男孩儿不喜欢呢?”于是,他们回来了。

④挖掘机很快在山药地里挖出一条长长的深沟,就像电影里工兵挖出的战壕。大地裂开一条一米多深的深沟,涌出新鲜的土腥气,有点涩,有点微腥,还有植物根系的清甜味。大人们先跳下深沟,再将锻头、铁铲接下去,然后伸出双臂,把孩子抱下来。这可能是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这帮农村汉子第一次拥抱自己的孩子。双方都有点儿不自然,有点儿羞涩。

⑤老李逐一给这帮外行做示范:手,是最靠谱的挖掘工具。顺着山药生长的方向向下挖,直到整根山药露出来,再轻轻地把根须上的黑土抖落,然后稍带一股力向胸口拉,一根山药就被起出来了。起出的山药,要高高举起,整齐平放于沟沿外,以免其损伤。某些山药长得太深,需要动用铁铲与镢头,耐心地向深处掘进。父亲们和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挖山药的方法。

⑥这里土质硬,长出的山药是弯弯曲曲的。老李感叹说:“一年种铁棍,十年无地力。一茬儿铁棍山药种完,这块地就只能种些速生的叶子菜了。等上十年,这里才能再种山药。等下回我们再在这块地上收山药的时候,今天这批孩子都已经离家了,上大学的上大学,打工的打工,爹娘想见一面也很难。"

⑦不知为什么,这话在这拨心思粗糙的农村汉子心中激起了某种隐秘的涟漪。有人拄着镢头,回味着老李的话,出了半天神……

⑧很快,奋力干活的父亲们就出了汗,把外套都脱了。等到孩子们也脱下外套的时候,有位父亲好像头一回留意到他的儿子的毛衣颜色不对,问:“你怎么会穿粉红的毛衣?”孩子满不在乎地说:“姐姐的毛衣洗缩了水,妈妈就给我穿了。被小伙伴们笑话过,不过我不在乎。"父亲突然沉默了。他继续快速而卖力地起着山药,似乎一边干活一边在揣摩如何在勤俭节约与满足男孩自尊心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最终他说:“等老李给咱们结了工钱,爹给你去买一件新毛衣。”

⑨男孩从未在父亲这里受到过这样的关注。他嗫嚅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忽然他说:“爹,你鼻头上沾了泥,我来帮你擦掉。"孩子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往父亲脸上擦去。孩子忘了,自己也是两手泥。他这一擦,父亲的脸上就像侦察兵涂了一个迷彩妆一样。这个“妆容”逗笑了众人。忽然,不知是谁起了头,在狭窄的、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深沟里,父亲们开始追着自己的孩子跑,追上就用泥糊孩子一脸,孩子也毫不客气地举手用泥糊父亲一脸,笑声挤满深沟。

⑩这一手的泥糊上脸,似乎松动了农家汉子和成长中的孩子之间的互相不服、互相瞧不上的紧绷关系,一股痒酥酥的暖流注入了他们的心田。有人拔了山药的藤蔓,编成帽圈,戴在头上,孩子与父亲脸贴着脸,对着手机的镜头做出了搞怪的神情,仿佛新兵与他的连长。

他们知道,这是不可多得的一刻。因为很快父亲又会外出打工,孩子还会继续孤独地成长。然而,有了今天这毫无芥蒂的相处,这摆脱了说教的温情,足够他们在未来的相处中,彼此少一些陌生与怨怼,多一点战友般的情感。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战壕"里出过力、流过汗,彼此默契地帮衬过。

虽然山药断了不少根,可老李一直笑着……

(《羊城晚报》,作者明前茶,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段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家长们带领各自的孩子下地劳动的缘由。

B.第④段“不自然的羞涩”主要表明父子二人都很单纯、善良,在他人面前不是很大方。

C.第⑨段“挤满"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沟里充满响亮的笑声,突出父子之间无拘无束、亲密的关系,渲染了快乐的气氛。

D.本文语言质朴又生动,“侦察兵”“新兵与他的连长”,既生动形象,又与标题相照应。

16.【品细节】文章平静的叙述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细节中。在挖山药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让你觉得这些父亲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他们有怎样的感受,请仿照概括。

细节感受

①双方羞涩,感觉别扭

深沟对话,关注穿着②

③缓解紧绷,心田温暖

戴上帽圈,贴脸拍照彼此默契,毫无芥蒂

17.【读人物】对于“老李”这一人物的重要性,小澄和小江意见不一,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8.【赏标题】小澄觉得本文的标题很好,可是说不出好在哪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小澄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15.B16.跳下深沟,抱下孩子;父亲愧疚,孩子感动;相互追赶,以泥糊脸(帮父擦泥,相互追赶)。17.老李也很重要,老李这个人物贯串挖山药整个事件,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老李面对山药地和这些父子发出的感慨,父亲和孩子一起挖山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李的笑,增加了父亲和孩子相处画面的温馨美好;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触动了父亲们的心事,影响了父亲们的行为,呼吁家长说教的温情,多些陪伴,增进感情;老李逐一给挖山药的人示范如何挖山药,教他们挖山药的方法,使情节更真实、完整。18.概括了主要内容:父亲和孩子跳进同一个“战壕"(深沟)挖山药时发生的温情故事;暗示了主旨:表达了对在一个“战壕”彼此帮衬后而形成的坚固且浓厚的父子亲情的赞美;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父子一同在深沟里挖山药,又喻指父子像战友一样跳进同一个战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①从1957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③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④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很多人不同意。但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了。

⑤大概在1959年初夏,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救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先生说:白话文到了1934年已有点变质了,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我们上海的一批文化人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⑧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但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三)

⑨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⑩在1962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恰好举了“发奋图强"的例子,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有删减)

【任务一:忆先生】

19.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凌冬不改清坚节”中以竹为喻,“冬"喻环境恶劣,“节”指气节。

B.本文作者是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的学生,字里行间道出了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C.作者记住了先生教的“慢读”,所以反复读《修辞学发凡》有一两个星期。

D.“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更突出内因为主导,侧重于自主努力带来的进步。

20.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语段事件人物品质

语段(一)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教学有方

语段(二)(1)有胆有识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语段(三)(2)(3)

【任务二:品语言】

2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任务三:明文体】

22.阅读下面“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作者也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任务四:比异同】

23.得遇良师,人生至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人物形象和刻画手法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答案】19.C20.(1)陈先生提倡美育(或:陈先生带着我们讨论学术)(2)陈先生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3)治学严谨21.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望道先生的有胆有识,刻画出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陈望道先生形象。22.(1)人物传记要真实:本文内容均是真实事件,语段(一)至(三)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经历,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2)用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本文叙写了陈先生的教授读书方法、提倡美育、发起大众语运动、讲解“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自费买树种在校园、修订《修辞学发凡》等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品质;(3)人物传记内容生动形象:适当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陈望道先生鲜明的人物形象。23.(1)内容上,两文均表达了老师正直热忱、对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等特点。(2)写法上,能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除用具体的实例外,作者还用了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特征。

(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似乎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