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一、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此来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学习。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珍惜当下学习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有了一定的积累。然而,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字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且文中所描述的求学经历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较大差距,学生可能在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创设情境、分析细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求学之艰和劝学之意。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致”“走”“汤”“被”等。2.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旨的写作方法。3.

品味文中简洁质朴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的品质。2.

领悟文中蕴含的劝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2.

体会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二)教学难点1.

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主旨。2.

领悟文中所传达的学习之道和劝学之情,将其与现代学习生活相结合。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六、教学过程总时长:90分钟教学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初读课文(15分钟)、疏通文意(15分钟)、深入研读(25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总结与作业(10分钟)(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活动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学习辛苦吗?(学生自由回答)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辛苦与快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他的求学之路。2.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辛苦与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1.

教师活动  (1)介绍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学识渊博,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一生著作颇丰,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声誉。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辞官后,为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习而写的一篇赠序。当时马生在太学中学习,宋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为学之难,希望马生能珍惜太学的良好学习条件,努力进取。2.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地位,有助于理解其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明晰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为理解文章主旨奠定基础。(三)初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活动  (1)范读课文: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在范读过程中,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嗜学(shì)”“逾约(yú)”“硕师(shuò)”“叱咄(chìduō)”“负箧曳屣(qièy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等,以及句子的停顿,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等。  (2)学生朗读:学生跟随教师逐句跟读,然后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3)全班齐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2.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音、节奏和韵律之美。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和指名朗读等环节,有助于他们熟悉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四)疏通文意(15分钟)1.

教师活动  (1)学生自主翻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2)小组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句子的翻译。    实词:“致”(得到),如“无从致书以观”;“走”(跑),如“录毕,走送之”;“汤”(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被”(同“披”,穿),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虚词:“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可译为“用”“凭借”等),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拥覆”;“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如“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句子:“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全班共同翻译: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在翻译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2.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翻译和小组交流中初步疏通文意。教师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五)深入研读(25分钟)1.

研读“求学之艰”(10分钟)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2)学生默读思考后回答。    困难:①家贫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借书抄录之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求师之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且“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④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⑤生活之苦,“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克服方法:①借书抄录,勤奋刻苦;②虔诚求师,不畏艰难;③以苦为乐,坚守求学之志。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克服困难时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例如:“手自笔录”表现了作者抄书的认真和勤奋;“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等写出了作者求师时的恭敬和虔诚。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决心和刻苦精神。  (4)教师小结:作者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求学,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令人敬佩。那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有没有感到快乐呢?我们接着研读。2.

研读“求学之乐”(8分钟)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求学之乐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2)学生回答。    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原因:作者心中有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是最快乐的事情,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超越了物质上的艰苦。  (3)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宋濂优越得多,但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学习的快乐不在于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我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学习中找到真正的乐趣,珍惜学习机会。3.

研读“对比手法”(7分钟)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2)学生思考回答。    对比:①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形成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苦;②太学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与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形成对比,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③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与作者借书抄录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学习资源的匮乏。    作用:通过这些对比,鲜明地衬托出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学业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的主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教师引导:对比手法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它可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4)学生举例回答。  (5)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请同学们结合宋濂的求学经历和学习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虽然学习条件优越,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进步。2.

设计意图  将古代的求学之道与现代学习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运用。(七)总结与作业(10分钟)1.

教师活动  (1)总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通过宋濂的亲身经历,我们了解了他求学的艰难困苦,感受到了他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明白了学业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道理。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