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的识别预防和控制2022年(省疾控-李岳)_第1页
职业病危害的识别预防和控制2022年(省疾控-李岳)_第2页
职业病危害的识别预防和控制2022年(省疾控-李岳)_第3页
职业病危害的识别预防和控制2022年(省疾控-李岳)_第4页
职业病危害的识别预防和控制2022年(省疾控-李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预防和控制李

岳省疾控中心电容提纲第一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识别第二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要求第三部分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第一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识别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影响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一)定义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活动中(生产过程)影响劳动者健康及劳动能力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二)来源和分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与作息制度、职业心理、精神性紧张、强迫体位、劳动强度过大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通风不良、采光与照明不足等、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等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二)来源和分类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5〕92号

粉尘(52种)

化学因素/化学毒物(375种)

物理因素(15种)共计6类,459种

放射性因素(8种)

生物性因素(6种)

其他因素(3种)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三)存在状态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三)存在状态物理危害因素存在状态影响人体健康的能量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三)存在状态生物危害因素存在状态细菌、病毒、衣原体、寄生虫等混合尘毒的气溶胶等被污染的原辅材料、作业器具、衣物等表面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化学危害因素和生物危害因最为主要的侵入途径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几乎涉及所有的器官系统几乎覆盖了所有类型的不良健康效应通常呈现特定健康影响效应和有特定靶器官急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遗传毒性、致敏性、刺激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一)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一)职业病职业病的几个特点:1.病因特异性,在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3.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群体性发病;4.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重点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一)职业病《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包括尘肺(13种)、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2.职业性皮肤病(9种);3.职业性眼病(3种);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5.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8.职业性传染病(5种);共计10类,132种9.职业性肿瘤(11种);10.其他职业病(3种)。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三)工作相关疾病工作相关疾病(wor

-related

diseases)与职业活动有关但无直接因果关系,因职业活动促进潜在的疾病显现或已有疾病加重,作业条件改善或者停止作业后疾病缓解或得到控制,这类疾病称之为工作有关疾病。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影响(三)工作相关疾病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前提是对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一方面是对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或条件是否具有危害性的识别,发现、确定未知、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另一方面是对职业活动中是否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辨别、找出已知、确认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原理

识别和鉴定某一因素是否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于判定该因素是否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因,健康损害是果。职业性有害因素引发、加重、加速职业危害的发生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而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方法原理来自于流行病学研究的因果关系判断。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一)总体思路风险管理理念可能性(量)接触问题过程控制降低接触水平危害识别评价严重性(质)后果问题健康有害性职业接触限值管理给出控制目标水平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二)危害因素识别辨识职业活动中劳动者是否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程分析方法:基于原辅材料、工艺流程的分析检测检验方法:基于现场检测分析的结果类比法:基于类比项目资料中危害因素描述分析经验法(专家判断):常识性的、经验性的判断职业卫生调查法:现场调查(分析)主要辨识方法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四)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评价职业接触限值(PEL)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其中,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GBZ2.2)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

最高容许浓度(MAC)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定义意义计算适用条件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主体性限值。适用于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后可导致刺激、窒息、中枢神经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

系统急性作用及其慢性不可逆性组织损伤的化学物质。接触的浓度。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能超过的限值。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第二部分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要求一、防控策略原则二、防控管理要求职业病康复,减少伤残和死亡接触职业病危害×××××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监督检查建设项目审批,工程技术,宣传培训职业病康复,减少伤残和死亡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征调离岗位职业病诊断,早诊断与早治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加强源头治理一、防控策略原则一、防控策略原则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样工作场所存在状态不同侵入途径、致害机理不同致病性、健康损害后果不同(二)实施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一、防控策略原则•

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

号)法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35

号)•

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10

号文)•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国务院令44

号)•

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务院令61

号)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国家卫健委令号)•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总局令4

号)职业病防治法规与标准体系•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4

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9

号)•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

202

年)》(国办发[2016]10

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

第6

号)•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

〕4

号)•

《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

14

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国卫办职健发〔202

〕5

号)政策和规范性文件•

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

职业病危害防护标准•

个体防护装备标准•

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

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标准一、防控策略原则综合治理职业性疾患发生模式一、防控策略原则综合治理管理措施粉尘危害防控一、防控策略原则管理优先顺序一、防控策略原则管理优先顺序二、防控管理要求管理时序流程二、防控管理要求管理层级二、防控管理要求(一)综合管理1.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初步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投产运营前可行性论证阶段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

职业病危害控制设施施工

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二、防控管理要求(一)综合管理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申报危害项目,接受监督。二、防控管理要求(一)综合管理3教育培训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变更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或者岗位调整导致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重新培训。

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二、防控管理要求(一)综合管理4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管理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工信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知悉危害并采取措施: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禁止危害转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新工艺:例如在蓄电池生产中,将灌注铅粉的工艺改为灌注铅膏,从而消除了铅粉飞扬;玻璃、搪瓷行业的配料和拌料过程采用湿式作业,矿山凿岩采用水心风钻等。落后工艺先进生产工艺石英砂加工湿法破碎石英砂干法破碎新技术:如在电镀行业中广泛应用无氰电镀法镀锌、镀铜,不仅消除了工人接触氰化物的机会,而且可防止对废水的污染

。落后技术先进技术人工喷漆机器人喷漆技术新材料:如橡胶行业用汽油代替苯,或用水代替汽油来配制胶浆;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等。高毒原料(无标识)低毒或无毒原料油性漆料水性油漆料二、防控管理要求(二)工作场所管理1生产布局(总体布局与工艺设备布局)等管理主要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建设项目的平面布置建设项建设项目的竖向布置建设项目的厂房设计目总体布局二、防控管理要求(二)工作场所管理2

公告栏、警示标识、告知等的管理(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2)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必要的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3)产生危害的材料、设备进行警示、告知等的管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

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二、防控管理要求(二)工作场所管理3

工程防护设施管理

…二、防控管理要求(二)工作场所管理4

应急救援设施管理事前:监测报警装置等事中:强制通风、

喷淋洗眼装置、通讯装备等事后:急救药品、转运装备等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

…二、防控管理要求(二)工作场所管理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检测GBZ159/GBZ192/GBZ189定点采样个体采样二、防控管理要求(二)工作场所管理二、防控管理要求(三)作业管理1岗位操作规程(作业标准)(1)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操作规程。(2)应根据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具体类型、特点,结合生产工艺和工作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并严格实施。针对性、程序化、可执行,并持续改进。二、防控管理要求(三)作业管理2作业安排

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二、防控管理要求《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高毒物品告知卡

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高毒物品告知卡样式二、防控管理要求(三)作业管理4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与管理。《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2017年修订《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GB/T29510-2013)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修订中,GB39800系列)作业类别可以使用的防护用品建议使用的防护用品A11

高温作业B02

安全帽B13

防强光、紫外线、红外线护目镜或面罩B57

镀反射膜类隔热服B71

其他零星防护用品B34

隔热阻燃鞋B56

白帆布类隔热服B58

热防护服作业分类(39类作业)、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能(72种防护装备)A19

B06

防毒面具毒物作业

B21

防化学品手套B52

化学品防护服B69

劳动护肤剂A20

B06

防毒面具(供气或携气)B07

空气呼吸器B69

劳动护肤剂业B21

防化学品手套B52

化学品防护服A21

B01

工作帽胶毒物作业

B06

防毒面具B05

(防

吸器)B69

劳动护肤剂B21

防化学品手套B52

化学品昉护服A22

B01

工作帽B05

(防

吸作业B06

防毒面具器)B16

防腐蚀液护目镜B21

防化学品手套B52

化学品防护服B69

劳动护肤剂A23

B01

工作帽B69

劳动护肤剂B19

耳罩作业B05

防尘口罩(防颗粒物呼吸器)B16

防腐蚀液护目镜B22

防微生物手套B52

化学品防护服A24

噪声作业B18

耳塞二、防控管理要求(三)作业管理6放射、高毒与高危粉尘等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的管理。例如,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19

)《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GB13746)《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GB11930)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21)……//二、防控管理要求(四)职业健康监护

健康管理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GBZ98)二、防控管理要求(四)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健康检查①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目的在于发现职业禁忌症,以便分清责任。评价劳动者是否适合从事该作业。②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劳动者的健康损害,评价劳动者的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判断劳动者是否适合继续从事该工种的作业。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治疗,减轻职业病危害后果,减少用人单位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③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目的是了解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时的健康状况,以分清健康损害的责任,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所要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二、防控管理要求(四)职业健康监护2检查结果的处置(1)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2)存在职业禁忌的,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3)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妥善安置;(4)需要复查的,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5)疑似职业病病人,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6)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第三部分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一、生产性粉尘二、化学毒物三、常见物理性有害因素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飘浮与生产环境的固体微粒。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国卫疾控发[2015]92号文,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中,粉尘52种生产性粉尘的定义751矽尘(游离SiO2含量≥10%)18大理石粉尘35桑蚕丝尘2煤尘19二氧化钛粉尘36砂轮磨尘3石墨粉尘20沸石粉尘37石膏粉尘(硫酸钙)4炭黑粉尘21谷物粉尘(游离SiO2含量<10%)38石灰石粉尘5石棉粉尘22硅灰石粉尘39碳化硅粉尘6滑石粉尘23硅藻土粉尘(游离SiO2含量<10%)40碳纤维粉尘7水泥粉尘24活性炭粉尘41稀土粉尘(游离SiO2含量<10%)8云母粉尘25聚丙烯粉尘42烟草尘9陶土粉尘26聚丙烯腈纤维粉尘43岩棉粉尘10铝尘27聚氯乙烯粉尘44萤石混合性粉尘11电焊烟尘28聚乙烯粉尘45珍珠岩粉尘12铸造粉尘29矿渣棉粉尘46蛭石粉尘13白炭黑粉尘30麻尘(亚麻、黄麻和苎麻)(游离SiO2含量<10%)47重晶石粉尘(硫酸钡)14白云石粉尘31棉尘48锡及其化合物粉尘15玻璃钢粉尘32木粉尘49铁及其化合物粉尘16玻璃棉粉尘33膨润土粉尘50锑及其化合物粉尘17茶尘34皮毛粉尘51硬质合金粉尘52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粉尘(指不含有石棉且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毒物质,尚未制定专项卫生标准的粉尘。)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生产性粉尘的来源77固体物质的破碎或机械加工

可燃性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某些物质加热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或氧化

一、生产性粉尘(一)主要来源广泛分布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部分行业涉及。

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矿物洗选等;

隧道开凿、桥梁修筑、建筑装修、家具制造等;

土砂石采掘、水泥生产、陶瓷玻璃生产等;

冶金工业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

机械制造工业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

化学工业、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加工处理等。一、生产性粉尘(二)粉尘分类

有机

无机

混合(三)粉尘特性

化学成分

分散度

溶解度

荷电性荷

爆炸性(可燃性粉尘)一、生产性粉尘数据来源东北大学爆炸事故现场照片2010年2月24日,河北省秦皇岛市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淀粉四车间发生粉尘爆炸事故,导致现场作业的19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2014年8月2日上午7时37分许,江苏昆山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拋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铝粉爆炸,截止下午3时,共有68人遇难,其中现场死亡44人,抢救途中24人死亡,187人受伤。一、生产性粉尘(三)体内过程

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的阻留作用

呼吸道上皮粘液纤毛系统的排出作用

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呼吸系统疾患(1)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最严重,《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尘肺病13种,2.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13种尘肺:矽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陶工尘肺、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铝尘肺、其他尘肺。(2)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甚至会逐渐减轻。粉尘对机体的健康影响87(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或大麻尘引起的棉尘病,它是休息后第一天上班末出现胸闷、气急和(或)咳嗽症状,可有急性肺通气功能改变;吸烟并吸入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于吸入带有霉菌孢子的植物性粉尘,如草料尘、粮谷尘、蔗渣尘等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肺泡炎。(4)其他呼吸系统疾患炎症反应: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肺通气功能改变,出现阻塞性肺病并发肺气肿、肺心病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肺病非特异性感染易患肺结核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882.局部作用

1)局部刺激: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等2)眼损伤:结膜炎症、角膜损伤3)皮肤损害:粉刺、毛囊炎、脓皮病

4)光感作用:沥青粉尘引起光感性皮炎粉尘对机体的健康影响893.中毒作用:吸入铅、锰、砷等毒物粉尘,可引起全身中毒。4.肿瘤:吸入二氧化硅(结晶型,石英或方石英)、放射性物质、镍、铬酸盐等粉尘可引起肺癌;吸入石棉粉尘可引起肺癌和间皮瘤5.变态反应:接触棉、大麻、对苯二胺等粉尘可致变态反应,出现支气管哮喘、湿疹等。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90一、生产性粉尘二、尘肺病92尘肺病93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粉尘危害防控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

工艺革新是根本:少发生、危害小、湿式作业;

改进作业方式少接触:机械化操作、隔离操作、远距离操作

工程控制是基础(1)密闭尘源:采取隔离围挡措施,把粉尘控制在有限范围;(2)局部排风:排除作业岗位的逸散粉尘,或降低作业岗位粉尘浓度;(3)喷雾降尘:通常为矿山领域,减少作业面粉尘浓度(4)全室通风:工业企业大型厂房,整体净化工作场所空气

个体防护为最后屏障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厂房竖向布置尘毒工艺设备的布局

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的进风口的下风侧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五)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二、化学毒物(一)主要来源

广泛存在于第二产业,例如化工、石化、医药、电子、有色、冶金、轻工等行业。

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

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生成磷化氢等。二、化学毒物(二)主要类别

金属与类金属:包括铅、汞、锰、镉、铍、钡、铊、钒等及其他化合物;

刺激性气体:常见的有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

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包括有机溶剂、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以及高分子化合物等;

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

导致职业性肿瘤因素:苯、氯乙烯、砷化合物、氯甲醚、铬酸盐等。二、化学毒物(三)影响其健康危害的主要因素

化学结构

物理特性

毒物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

进入人体的途径

个体状态毒物的理化性质剂量、浓度与接触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易感性影响生产性毒物作用的因素影响因素13452毒物的化学结构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生物转化:毒物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具有两重性。排泄:进入体内的毒物可以原形或代谢产物从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唾液、乳汁等途径排出。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有机汞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生产性毒物概述一、化学毒物(四)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和排泄

肝脏代谢(毒物代谢酶: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靶器官毒性

蓄积器官毒性

排泄器官毒性二、化学毒物(五)健康危害性类型二、化学毒物(五)健康危害性类型(GHS分类为例)二、化学毒物导致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毒物主要为铅及其化合物、苯、锰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其次为三硝基甲苯、二硫化碳、正己烷。急性中毒(acutepoisoning):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如急性苯中毒、氯气中毒等。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如慢性铅中毒、锰中毒等。亚急性中毒(subacutepoisoning):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接触毒物浓度较高,工龄一般在3个月内发病者,称亚急性中毒。如亚急性铅中毒。113一、生产性毒物概述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分类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

总体与粉尘危害控制类似

工艺革新

改进作业方式

工程控制

个体防护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

中文说明书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厂房设计竖向布置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厂房是多层建筑物时,

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设施。贮存酸、碱及高危液体物质贮罐区周围应设置泄险沟(堰)。(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尘毒工艺设备的布局

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的进风口的下风侧;

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设施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使用或产生高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与其他工作场所隔离。(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二、化学毒物(六)控制技术

高毒物品的特殊管理

容易引发急性职业损伤化学毒物作业场所的应急救援管理

应急预案

应急设施

应急演练

应急管理档案三、常见物理性有害因素(一)噪声和振动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无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噪声作业: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w噪声接触的等效声级≥80dB(A)的作业。噪声分类:按来源分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切割、打磨机械等发出的声音;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液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施放(汽笛)发出的声音。电磁性噪声:由于电磁设备内部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126噪声危害及其预防控制按时间分:稳态噪声:声压波动<3dB(A)的噪声;非稳态噪声:声压波动≥3dB(A)的噪声;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如锻造工艺使用的空气锤发出的声音。对于稳态噪声,按频谱特性分:低频噪声:主频率<300Hz;中频噪声:(300-800Hz);高频噪声:(>800Hz)。按频谱宽度:窄频带噪声;宽频带噪声。127噪声危害及其预防控制噪声分类:噪声对人体危害:

1.听觉系统危害(1)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1)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后1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2)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超过15dB~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通常以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间隔时间为限,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听力不能恢复,因工作需要而继续接触噪声,即前面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暴露,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下降出现累积性改变,听力难以恢复,听觉疲劳便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128噪声危害及其预防控制(2)永久性听阈位移:由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永久性听阈位移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由噪声暴露引起的听觉障碍通称为“职业性听力损失”。1)听力损伤: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