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虎门销烟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侵华斗争,最终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期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验了由蚕食边疆、间接限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鸦片斗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力力起先侵入东南沿海一带;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起先深化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限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头的日本侵华斗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据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干脆实行殖民统治。线索二: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经验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抗拒,有农夫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夫、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斗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气,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斗争。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能提升课Ⅰ“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国门洞开——列强入侵1.背景(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峻,处在巨变的前夜。2.主要侵华斗争(1)鸦片斗争:①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斗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③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及居住权、军舰“巡查贸易”权等特权。④影响:中国国门被打开,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其次次鸦片斗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斗争,并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中法斗争: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斗争,签订《中法新约》,列强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4)中日甲午斗争:①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斗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②《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法、德干涉未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中日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主要缘由:相识缘由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斗争缺乏预见,打算不足;信奉“武器确定论”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气上;放弃和丢失制海权政治缘由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快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打算充分(5)八国联军侵华斗争:①概况: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斗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②《辛丑条约》的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爱护;严禁中国人民参与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的防卫炮台,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影响(1)军事上:①列强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宝。③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2)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3)经济上:①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②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限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1.背景(1)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国内:《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过程(1)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①三国干涉还辽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俄国据此取得了军舰在胶州湾停岸的特权。②1897年,德国派军占据胶州湾;12月,俄国占据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斗争,无暇顾及中国;战后,美国为满意工商界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的须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以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影响“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抗拒,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主题(一)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同等条约体系的转变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同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同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全部不同等条约。这个“不同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斗争手段迫使清王朝签订不同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客观作用(1)“不同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动近代化。首先,不同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起先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同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2)不同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也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始终认为自己居天地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绽开外交者,必需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同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同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不同等条约的另一面: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思索]依据史料一和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教你读史]依据史料中“中原王朝都始终认为自己居天地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绽开外交者,必需以朝贡方式进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特点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注意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或以宣扬国威为主),厚往薄来。[自主分析][提示]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注意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或以宣扬国威为主),厚往薄来。[史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上集[思索]依据史料和所学学问,说明“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缘由。[教你读史]依据史料中“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缘由是清政府充当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对外推行倒戈卖国政策;近代中国国力弱小(经济落后,政治腐败)。[自主分析][提示]缘由:清政府充当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对外推行倒戈卖国政策;近代中国国力弱小(经济落后,政治腐败)。主题(二)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近代列强侵华方式和趋势(1)侵华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限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④军事限制:驻扎军队,限制京津。(2)趋势:①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化内地。②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限制。2.多角度相识列强侵华斗争的历史影响(1)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冲突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更,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启动。(3)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4)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起先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5)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更,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将来”近代列强侵华对我们的启示(1)从鸦片斗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在“古今一大变局”中被迫一次次的妥协,起先了苦痛的转型。这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动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更要和平崛起。(2)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斗争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败的体无完肤,这就启示我们要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闭关锁国没有出路。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我们要大力深化改革开放,主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日本政府与大清帝国(甲午斗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限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更。[教你读史]史料涉及《马关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商业”指的是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通过“投资设厂”这一条款,结合当时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起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可得出这一时期侵华方式的变更,即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自主分析][提示]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时代特征: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史料二][思索]依据史料,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史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并指出其所体现的核心主题。[教你读史]史料给我们展示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斗争,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拒。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得出近代以来的两条主线。[自主分析][提示]两条主线: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核心主题:维护国家主权(或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独立亦可)。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页1.英国学者朱莉娅·骆菲尔博士在《鸦片斗争:毒品、幻想与塑造中国》中称:“鸦片斗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是一场对种族卑视的抗拒。”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A.掩盖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野心B.体现了作者欧洲中心立场C.引发斗争的缘由是朝贡贸易D.反映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解析:引发鸦片斗争的缘由是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大门,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鸦片斗争是正义的,是一场对种族卑视的抗拒,这种看法掩盖了英国侵华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斗争是正义的,是一场对种族卑视的抗拒,表明作者是以欧洲为中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斗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说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某条约签订后,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犯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相识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起先丢失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赔款数目最浩大、主权丢失最严峻解析:“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犯难情事……”可以推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项正确。答案:B3.1853年,英国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1854年,美国、法国也主动活动修约。西方列强主动修约意在()A.变更不利的贸易局面B.获得更多的通商口岸C.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D.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解析:A项属于表象,故解除;B项仅仅提及获得更多通商口岸,不够全面,故解除;C项的说法没有依据,明显不符合题意,故解除;依据题干材料信息,鸦片斗争结束以后,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以诸多借口提出了“修约”要求,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D4.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依据材料中“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知强调的是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状况,表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B项正确。答案:B知能提升课Ⅱ中国军民英勇不屈的反抗——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一、人民群众自发的抗拒斗争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挡外侮的爱国精神。2.反割台斗争(1)缘由: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来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3.义和团反帝运动(1)缘由: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2)概况: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②廊坊阻击战,反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③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4)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②阻挡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缘由。二、爱国官兵的反抗斗争1.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①其次次鸦片斗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②俄、英两国勾结与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干脆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2)经过: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②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确定程度上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2.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在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黄海海战爆发。(2)战况:北洋舰队官兵英勇奋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致远”舰、“经远”舰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定远”舰使日旗舰“松岛”号丢失作战实力。(3)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吩咐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而日军则海陆并进,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主题(一)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斗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成功。(2)评价:这些自发的抗拒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毅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阻挡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进程。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夫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抗拒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确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三元里人民《申谕英夷告示》[思索]依据史料一概括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特点。结合所学学问,三元里抗英体现了什么精神?[教你读史]“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说明白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自发性。“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体现了三元里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抗拒侵略的一面旗帜。[自主分析][提示]特点:人民自发反侵略。精神:体现了人民不畏强暴、抵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史料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义和团运动的宣扬口号[思索]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史料二反映了哪些问题?[教你读史]“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反映了义和团群众基础深厚。“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特征。[自主分析][提示]史料二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盲目排外的性质。主题(二)中日甲午斗争的失败及影响一、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二、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中日甲午斗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加强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地位的确立。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限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心情,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供应了机会。(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斗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2.中日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1)相识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斗争缺乏预见,打算不足;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近代化斗争。(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气上;实行消极防卫的战略方针,放弃和丢失制海权。(3)政治军事:统治腐朽,政府腐败;防民甚于防寇,脱离群众;军队腐败,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快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打算充分;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5)根本缘由: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法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心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动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19世纪80年头中期起先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吩咐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甲午斗争的历史教训》[思索]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斗争,其输赢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依据史料一和所学学问,请以中日甲午斗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教你读史]第一则史料从日本国力、战前打算等角度分析了日本优势:明治维新后,国力提高,制定大陆政策,打算充分。其次则史料信息“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打算不足;“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说明李鸿章指挥失误。[自主分析][提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加;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具体的侵略安排,斗争打算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养低下,仓促应战。[史料二][思索]史料二漫画说明白什么问题?[教你读史]史料二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列强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生怕落于人后,“大饼”的主子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自主分析][提示]漫画形象地揭示了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的现象。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1.鸦片斗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斗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对英“晓谕”体现的是乡绅对土地、国家的感情,不是乡绅饱读儒家经典的体现,故A项错误;鸦片斗争是中英两国政府的斗争,乡绅没有主动指挥,故B项错误;鸦片斗争时期中国乡绅“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知中国乡绅具有了确定的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近代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2.1933年,学者张荫麟指出:“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意。顾关于此役,从中国观点之第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这反映了()A.历史探讨应关注第一手资料B.史料缺乏不利历史探讨C.甲午中日斗争提升我国国际地位D.学问分子的责任和情怀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比较第一手还是其次手史料的优劣问题,故A项错误;张荫麟呼吁史学家要非常关注甲午中日斗争,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C项错误;张荫麟先生之所以主见关注甲午一役,是因为其关系我国国运至巨,虽然第一手、其次手史料缺乏,张荫麟也剧烈呼吁重视,这反映了学问分子的责任和情怀,故D项正确。答案:D3.《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办法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解析:“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A4.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恳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供应有利条件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C.新疆应当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解析:左宗棠认为新疆建省为西北稳定供应了有利条件,故A项错误;“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故B项正确;“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表明新疆对于蒙古平安至关重要,没有反映出新疆应当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C项错误;“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西北各省相互加强联系,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新疆建省只是其中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B
知能提升课Ⅲ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斗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侵华缘由(1)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确定了“折服满蒙”的方针。(2)转嫁危机:转嫁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带给日本的逆境。(3)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2.罪行表现军事侵略发动全面侵华斗争,占据中国东部、中部大片领土屠杀人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华制华在占据区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实行残暴殖民统治以战养战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和资源,以满意斗争需求奴化教化在占据区推行奴化教化,企图消磨中国人民抗拒意志,达到民族同化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实行不反抗政策。2.表现(1)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马上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样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3)爱国民众:工人罢工、捐献;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4)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动“一二·九运动”。(5)国民党爱国官兵:①蔡廷锴、蒋光鼐、冯玉祥等率军抗击日军。②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三、全民族的抗日斗争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背景: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②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峻。(2)经过:①国民政府发表《防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防卫,反抗暴力。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意义: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斗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2.正面战场抗战(1)战役: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0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安排。②徐州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成功,这是抗战以来的最大成功。③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壮烈殉国。(2)结果:①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气,但未能阻挡敌人的进攻。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3.敌后战场抗战(1)战况:①路途: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途。②战术: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斗争,建立抗日依据地。③领导: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④战役: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2)地位: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斗争的主要战场。四、抗日斗争的成功1.进程(1)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战场。(2)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1945年):①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心委员会。②意义:为争取抗日斗争的成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3)联合对日作战: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倒戈;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并击溃日本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终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实行反攻。2.成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倒戈,9月2日正式签署倒戈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经过14年的斗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取得了最终的成功。3.意义(1)国内: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成功。②洗雪了鸦片斗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2)国际:①中国的抗日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抗战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主题(一)抗日救亡与全民族抗战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不同抗战阶段中国的抗战史实二、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域真正的全国斗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与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样,集中力气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成功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样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抗日基础广阔群众主动参与,使抗日斗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气源泉2.抗日斗争中国取胜的缘由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途,使抗日斗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斗争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长久战的战略方针,开拓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协作正面战场,最终赢得斗争成功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怜悯和支持3.抗日斗争的特点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斗争战略地位(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全民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防卫斗争困难性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长久性中国是全部反法西斯战场中起先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全局性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弱胜强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成功,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日寇是一个强大而又野蛮的法西斯帝国,在军事上是占优势的。在斗争爆发后不久,它就占据了华北全部的铁道和重要城市。在此以前,我军在华北的作战,主要是协作友军行动;在此以后,我军在华北即起先单独作战,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全部这些,都是增加抗战力气,树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把华北创建成为坚韧不拔的抗日基地,使中国抗战在正面战场以外更增辟出一个敌后战场,以便前后夹击敌人,制敌死命。——一九四四年八月三日叶剑英会见美军视察组成员时的讲话[思索]依据史料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抗战的主要特点。[教你读史]依据史料“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树立长期抗战的基础”“使中国抗战在正面战场以外更增辟出一个敌后战场,以便前后夹击敌人,制敌死命”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战场、长久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协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自主分析][提示]特点: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作;依据两国国情和力气对比,抗日斗争为长久抗战;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相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做出重大贡献。[史料二]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样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许久生命的内战最终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途亦起先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果。只要这样地接着下去,英勇地大踏步地接着下去,终会赐予中华民族以新的激烈力来实现它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思索]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斗争成功的缘由。[教你读史]从史料“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样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可以推断出抗战爆发后,国际力气始终支持中国抗战;从“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谈判已有了初步的成功”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等,再结合所学学问即可。[自主分析][提示]缘由: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成功奠定物质基础;国际社会的救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国共合作)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主题(二)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国家利益制约国共两党关系2.正确相识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国共关系发展演化的阶段性特征:①合作→对抗→再合作。②再合作→再对抗。二、注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两党关系恶化直至裂开的根本缘由。(2)社会主要冲突的变更:当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冲突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裂开,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会加速两党关系的裂开。2.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联系与区分(1)联系:(2)区分: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领导阶级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战场范围国民党统治区敌后依据地路途仅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途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途作战方式以阵地战为主的正规战游击战、运动战战略地位在战略防卫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抗战初期协作正面战场,斗争相持阶段起先后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一触即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干脆受南京中心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中共中心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更,并分析引起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教你读史]从史料“中华民族存亡一触即发”“团结御侮之诚意”“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等信息,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由以前的反对蒋介石转向联蒋抗日,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中日民族冲突渐渐成为最主要冲突,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所以调整方针政策。[自主分析][提示]变更: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缘由: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不断扩大,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史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隐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气,特殊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合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思索]依据史料及所学学问,中华民族“民族凝合力”在抗日斗争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你读史]依据史料中“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气”“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合力”等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族“民族凝合力”在抗日斗争中主要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相互协作等。[自主分析][提示]表现: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1.解读《20世纪30年头日本干脆军费开支变更表》,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项目1931年1936年干脆军费支出4.55亿日元10.78亿日元占国家总支出30.9%47.2%A.日本军费增速已超过经济发展速度B.日本全面侵华刺激了国内军费狂涨C.日本扩军备战为全面侵华做好打算D.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野心蓄谋已久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1~1936年日本干脆军费开支狂涨,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军费的狂涨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斗争打算了物质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军费增速和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故A项解除;日本全面侵华斗争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日本企图霸占中国的野心蓄谋已久,故D项解除。答案:C2.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阔民众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卒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动防卫作战B.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C.认为抗日斗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途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广阔民众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来看,说明这一报告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故答案为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斗争,解除A项;材料观点没有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方才真正觉醒”,解除C项;材料观点没有表明对国民政府抗战方式的看法,解除D项。答案:B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史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谋而合地将史学探讨与民族救亡亲密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探讨,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加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A.国民政府加强对史学探讨的指导B.民族冲突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C.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D.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将史学探讨与民族救亡亲密联系”结合教材所学学问可知20世纪30年头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民族冲突的加剧,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日益高涨,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答案:B4.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阔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安排B.使抗日斗争转入战略反攻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解析:材料“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可以推断是国民政府的军队。“发起冬季攻势”是主动出击,再结合史实推断,国民政府打得是正面战场,故选C项;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安排的是武汉会战,不是冬季攻势,解除A项;抗日斗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解除B项;敌后战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材料中讲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解除D项。答案:C
高考探讨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料考纲卷别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24·关于中日甲午斗争的舆论宣扬;2024·中日甲午斗争和洋务运动;2013·近代海洋权益意识2024·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政策;2024·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5·国民政府的长久防卫作战;2014·抗日斗争书目修改及理由本讲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命题较为集中。从考查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抗日斗争、反抗侵略、爱国救亡等等。从命题方始终看,主要考查主干学问理解实力,说明实力。同时引用学术成果和社会热点,创设新的情境,既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的素养,又进行价值观引领。备考时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缘由和中国军民是如何捍卫民族尊严的全国卷Ⅱ2024·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影响;2014·近代东北移民;2013·清政府外交变更2024·农夫抗日热忱的高涨;201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13·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全国卷Ⅲ————全国卷2012·近代“冲击—反应”模式;2011·“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2011·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心集权危机;2010·中日甲午斗争2010·百团大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2024·高考全国卷Ⅰ)甲午斗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扬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扬左右了斗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学问定位]本题考查关于中日甲午斗争舆论的宣扬。[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题干材料明确指出时间是:甲午斗争期间历史说明日本利用舆论美化中日甲午斗争,并导致西方媒体支持日本,这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媒体舆论的重要性[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甲午斗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确定的,欧美的舆论宣扬不能左右斗争进程,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2024·高考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依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动身,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确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当开展B.适应了民族斗争新形势的须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抗拒国民党政府的力气[学问定位]本题考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策。[素养解读]本题以陕甘宁边区的文件为切入点,深化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识和理解。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从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可知考查考生对陕甘宁边区的时空观念及相识家国情怀从信息“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依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动身,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确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可知考查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这一核心素养,即这一文件精神是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的力气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家国情怀”在增加民族凝合力、建设华蜜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等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抗日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夫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故解除;此时期为抗日斗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故解除C项;材料与“抗拒国民党政府”无关,故解除D项。[答案]B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始终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知,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旧存在;B项错误;材料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决策,C项错误。答案:D2.命题点:抗日依据地人民抗日热忱高涨(2024·高考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依据地:“假如你遇见这样的农夫——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确定是否减租减息。假如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依据地()A.农夫的抗日热忱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解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依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夫,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忱因自身境况的变更而得到激发,A项正确;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旧存在,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C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状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解除国民党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A3.命题点:解放斗争时期的民族革命(2024·高考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气“快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救济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事实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A、D两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间不符;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解除。答案:B4.命题点:20世纪30年头初期的反日浪潮(2024·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纳C.起先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小学教学培训总结
- 15寸笔记本电脑尺寸
- 315促销活动方案
- 2024年热塑性聚酯PBT工程塑料及合金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硅酮结构密封胶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水生生物学虾》课件
- 《消防安全预案培训》课件
- 《销售经理培训》课件
- 松鼠课件教学课件
-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数学试卷
- 行政执法证专业法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公路路政)
- 2024-2030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规划与未来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白玉蜗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无答案)
- HGT 2902-2024《模塑用聚四氟乙烯树脂》
- 三基三严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 子宫内膜癌-医师教学查房
- 买卖合同解除证明模板
- 美国刑法制度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第13课 社会治理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