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新)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机械运动第三章声现象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 第一课时物态变化学习目标: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5)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
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物质由_________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___力。
分子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1、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
2、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然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二、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知识间存在哪些联系?学习这些知识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三、课后反思
学习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哪些同学的表现值得学习? 第二课时温度学习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单位,摄氏温度的判定标准。2.掌握热力学温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3.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通过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及自制简易温度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4.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学习重点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理解热力学温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吃冷饮降温、生火取暖”等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讨论。过渡:同学们,看到这几张图片,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知冷知热都和什么有关呢?二、进行新课(一)温度和温度计过渡:近20年来,全球气候已明显变暖,按照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情况,在未来20年,全球温度每10年将升高0.2℃,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将为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方面的影响,如图所示。那么,这里所说的温度升高是怎样判定的呢?怎样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呢?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活动: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给大家准备金属块、木块和塑料泡沫块,还有3个盛有水的烧杯,里面分别为冷水、温水和热水,现在我们选两位同学按照课本图1.1-4、图1.1-5所示的方法分别来试一试。当我们触摸金属块、木块和塑料泡沫块时,感觉它们的温度不同;当我们两手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后,再同时感受温水时两手的感觉不同。这表明,单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那么我要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该怎么办呢?这将使用到温度的测量仪器——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活动:课堂准备常用温度计数支,分别发放于学生手中,带领他他们小心仔细的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首先制定了温度计的分度方法,故被称为摄氏温标,单位符号为℃。摄氏温度的判定标准: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纯水沸腾是的温度:100℃。温度的写法:10摄氏度写作10℃,零下(负)5摄氏度写作-5℃。交流:了解一下课本有关温度的常识。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其中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标,由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创立:以-273.15℃作为起点——绝对零度;单位:开尔文(K),1K=1℃。绝对零度是物质低温的极限值。有些国家采用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首创的华氏温标,单位:“华氏度”,表示为“℉”。过渡:现在我们对温度有了大致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它呢?(二)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使用时,应该: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提问:那么怎样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呢,它和普通温度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有什么异同?体温计又称"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的工作物质是水银。体温计也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缩口,使用前应该甩一甩!类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前甩一甩温度计无-20~100℃1℃不能开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提示:测体温前,应先用酒精对体温计消毒,使用时要防止体温计破损,一般在腋下测量体温。实验:课堂上请同学们分别估测和用温度计测量教室、热水、自来水、温水的温度和自己的体温,并填入课本11页的表中。实验:自制简易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凉水的温度,并给其标上刻度。板书:物态变化温度---温度计三、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二、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熔化、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探究海波、蜂蜡的熔化特点”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问题: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2、活动: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蜡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二、进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学生举例: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冰;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二)探究不同物质熔化的特点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猜想与假设: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可能不同。设计实验:实验装置见课本图1.2-4所示,分别在盛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和一个搅拌勺,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持续加热,并用搅拌勺适时进行搅拌,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及海波和蜂蜡的物态变化情况。进行实验:分别对海波和蜂蜡进行加热,待海波和蜂蜡的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记录。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和观察到的现象,在它们完全熔化后再记录3-5次。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表1.2-1中。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2-5画出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两种物质的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各有什么特点?分析与论证:海波在熔化前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5℃时,开始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升高,可见海波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蜂蜡在熔化过程中,先变软,后变稀,温度不断升高,可见蜂蜡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结论:(1)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2)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一般不一样.有些物质(如海波)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些物质(如蜂蜡)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第二课时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学习目标:(1)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3)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习重点难点:“探究海波、蜂蜡的熔化特点”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海波和蜂蜡熔化和凝固有什么不同点。二、进行新课:(一)晶体1、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讲述: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0℃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5)像海波那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2、熔点讲述: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5℃。3.凝固曲线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3)FG段。冰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二)学生练习(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教师:钨的熔点是3414℃。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414℃不变。(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2)学生回答①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②冰在-5℃时是____态。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④水银在-30℃时是____态。⑤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⑥锡在232℃时是____态。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8.8℃,在气温低于-38.8℃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三)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讲述: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5℃。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5℃,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学生讨论并回答)48.5℃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四)非晶体1、讲述: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2、请一个组把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蜂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蜂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蜂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五)归纳总结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冰,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信息浏览:液晶。三、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教学反思:1.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三、汽化和液化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理解汽化、液化。(2)掌握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沸腾现象。(3)探究水沸腾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能运用液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习重点难点:认识物质不同状态间的相互转化现象,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投放一些常见的物质状态转化现象,如干手器干手、玻璃上起白雾、小狗夏天伸舌头散热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该怎么解释,引导学生讨论。过渡:戴眼镜的同学,你们注意过,冬天戴着眼镜喝热水或者吃热饭的时候镜片的变化吗?镜片变得朦胧是为何?二、进行新课水在不同温度下有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是自然界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汽化:物理学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汽化包括蒸发与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如:吹风机吹干头发,打开酒瓶盖子会闻到酒精味,洗完手可用干手机吹干,拖地后地面的水会不见等。活动:我们来讨论课本图1.3-4的内容:湿衣服晾干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讨论后填下表:方法原因将湿衣服完全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吹风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通过实验发现:相同条件下,湿衣服在摊开、阳光下和吹风时干的更快。归纳总结: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提问:现在农村地区为了节约用水,常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有什么好处?试着说一说。知识巩固: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凉,这是因为(C)A.水的温度比气温高得多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C.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身体表面吸收了热量D.这是人体的一种错觉过渡:烧水时,每当水沸腾,总会咕嘟咕嘟地冒泡,这也属于汽化现象吗?它和蒸发有何不同?(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用课本图1.3-5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准备器材:铁架台、酒精灯、陶土网、烧杯、温度计、火柴、带孔硬纸板、停表、水、细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绘制图像。(1)按如图所示自下而上组装实验装置,在烧杯中装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外焰给烧杯加热,并给烧杯盖上硬纸板,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观察水温变化。(2)当水温接近85℃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同时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3)撤掉酒精灯,停止对烧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4)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沸腾前,水温持续上升,烧杯底部有气泡产生,随着水温升高,气泡逐渐增多,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未到水面就消失了。(2)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不变,烧杯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后破裂。(3)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水温开始下降。(4)水在沸腾前发声较响,在沸腾时发声较弱。结论:(1)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能继续吸热。了解课本1.3-2页表中几种液体的沸点。总结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蒸发沸腾异发生地点仅在表面内部和表面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一定温度(沸点)时发生汽化速度缓慢的汽化剧烈的汽化同由液态变为气态提问:汽化的两种形式是什么?知识巩固关于水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沸腾水的温度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B.无论什么条件下,水沸腾的温度一定是100℃C.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至水面破裂D.水在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会升高过渡:用水壶烧水时,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在炎热的夏天,打开冰箱门也会出现“白气”,这两种“白气”是怎样形成的?(三)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液化:物理学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交流:我们拿一干净玻璃片,倒置在沸腾的白气上方,可以发现,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凝结成了小水珠,我们平时烧水看到的“白气”就是这些小水珠形成的。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为液态的水;如:夏天吃的冰棒、冰箱开门都会冒“白气”。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会液化;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气体也能液化;如生活中的液化石油气。液化可以缩小气体体积,方便贮藏和运输。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需要吸热,液化需要放热。归纳总结: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都需吸热;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知识巩固:我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用的液体氢氧燃料,采用的原理是(C)蒸发吸热B.热胀冷缩C.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D.液化放热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汽化:物理学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4、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表面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6、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液化:物理学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7、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四、升华和凝华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2)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教学重点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根据现象分析、推断,确认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冰冻的衣服为什么会变干?雪人为什么没有熔化却变小了?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碘的物态变化实验过程:1.实验装置如课本图1.4-2所示,首先观察试管内碘颗粒的外观。2.将装有碘颗粒的试管夹持好,试管口用橡皮塞塞紧,将其底端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内,然后用酒精灯对烧杯内的热水加热,注意观察碘颗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试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探究升华和凝华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2)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提问:紫色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蒸气上升消失到哪里?(3)移开酒精灯待蒸气消失后,取下烧瓶,让学生看烧瓶底部,有一层碘的晶体。提问:这层紫色物质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这层物质?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学生举例,交流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1)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2)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介绍该过程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来越大,最后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①给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舞台“白雾”: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庆典等制作放“烟”效果。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三、课堂小结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板书: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放热五、设计海水淡化装置学习目标:(1)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2)了解海水的主要成分,认识晒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3)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的认识,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4)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进行实验测试。(5)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学习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设计海水淡化装置的思路及原理。学习过程:
一、进行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表面约有70%被水覆盖,而地球上的海水大约占总水量的97%。与我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左右,而淡水中又有约70%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因此,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如果能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就能有效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那么,要实现海水淡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尝试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任务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自学课本后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1、你知道蓝天里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2、你遇到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3、你知道霜和露是怎样形成的吗?4、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吗?试着写一篇小论文。5、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6、调查一下自己家里或学校里的用水情况,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任务二:了解海水的主要成分,海水晒盐的方式以及海水晒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并思考晒盐过程对设计海水淡化装置有什么启发?任务三: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要设计并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首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原理和方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冷冻法、反渗透法和蒸馏法。蒸馏法就是先把海水加热,使海水产生水蒸气,再让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蒸馏水。如图就是利用太阳能蒸馏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示意图。请你利用身边能找到的工具,设计并制作一个海水淡化的装置,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为获得大量水蒸气,应怎样加快海水的汽化的?2、从海水中汽化出来的水蒸气如何迅速液化的?3、如何将经水蒸气液化后的淡水收集起来?将设计的装置制作好后进行实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改进实验装置;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实验装置的思路及改进原因。当需要为整座城市提供淡水时,在设计装置前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二、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三、课后反思自己有哪些特殊的收获,有哪些成功的表现,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该向哪些同学学习,学习什么?第二章机械运动一、运动与静止自学提示:1、看课文P37上回答:
自学课文“参照物与机械运动”部分,回答: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与什么有关?
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自学课文“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部分,回答:
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举例说明。
学习目标: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学习重点难点:(1)参照物的选取问题与判断问题。
(2)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请学生看几组运动画面和动画,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二进行新课
A.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到书包
对
李
明
位置不变
小王
对
自行车
位置不变;
静止
坐椅
对
汽
车
位置不变;李
明
对
学
校
位置改变
;自行车
对
树
木
位置改变
;
运动
汽
车
对
电线杆
位置改变
。(4)概括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作参照的物体叫作参照物。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B.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有关参照物的问题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令他吃惊的是:当他抓到这个小东西发现竟然是颗子弹.你们认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C.运动相对性应用举例,加深理解。
(应用举例)空中受油机和加油机;并排跑步的同学等.例1: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上课,以教室为参照物,你们是_________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你们是___________的;以窗外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你们是____________的;
例2: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在的参照物分别是(
)
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D.机械运动分类
演示1:让一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直线运动)
演示2:用一细绳系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看动画加深理解: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板书:1.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3.机械运动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三、课堂小结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大家讨论,提出新的运动事例与大家交流等。
二、长度及其测量学习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学习重点难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2)估读的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要求学生看书第42页图,了解仙女星系、地球、上海中心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认识。
除了长度之外,描述空间尺度还需要用到其他物理量,如用面积来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用符号S表示,单位是平方米(m2);用体积来描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立方米(m3)。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直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说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使用的总结:(1)在测量前“三看”①看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在哪里,是否磨损。②看量程,量程即测量范围,由量程可看出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③看分度值,即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分度值反映了测量的精确程度。(2)在测量时“五会”。①会选: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a.选量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所选取的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应尽量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保证测量可以一次完成。b.选分度值:根据测量精确度的要求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如测量身高时选择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就可以了。②会放: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图甲所示。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另选某个整数刻度线为测量的起点,如图乙所示。③会看: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正对被测物体长度的末端所对的刻度线(即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如图所示。④会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读出上面铅笔长度为6.28cm,其中6.2cm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⑤会记:在记录数据时,要标明单位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值跟真实值相比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作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有(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最常用的方法);(2)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补充资料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1)特殊的光学性质
当黄金被细分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富贵光泽而呈黑色。事实上,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白金)变成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利用这个特性可以作为高效率的光热、光电等转换材料,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2)特殊的热学性质
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纳米尺寸时,则降低27℃,2纳米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具高质量。日本川崎制铁公司采用0.1~1微米的铜、镍超微颗粒制成导电浆料可代替钯与银等贵金属。超微颗粒熔点下降的性质对粉末冶金工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在钨颗粒中附加0.1%~0.5%重量比的超微镍颗粒后,可使烧结温度从3000℃降低到1200~1300℃,以致可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成大功率半导体管的基片。(3)特殊的磁学性质人们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等生物体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磁性超微颗粒实质上是一个生物磁罗盘,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依靠它游向营养丰富的水底。通过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表明,在趋磁细菌体内通常含有直径约为2′10-2微米的磁性氧化物颗粒。小尺寸的超微颗粒磁性与大块材料显著的不同,大块的纯铁矫顽力约为80安/米,而当颗粒尺寸减小到2′10-2微米以下时,其矫顽力可增加1千倍,若进一步减小其尺寸,大约小于6′10-3微米时,其矫顽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作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五、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三、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1)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2)知道物体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3)会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学习重点难点
:(1)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及记录时间;(2)学会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一:游戏名称:一分钟有多长?游戏规则:老师发出口令后,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当你估计时间到一分钟的时候,睁开眼睛。早睁眼、晚睁眼3s以上的同学要接受“惩罚”。选出两名裁判,站到讲台前监督。游戏结束后,让两名监督的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结果是接受“惩罚”的同学有很多,这说明凭感觉来估测物理量是不可靠的。生产、生活中要进行各种测量,如测量温度、时间、速度、质量、体积、面积等,可见借助专业的工具或仪器进行精确测量是十分有必要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测量时间。实验探究测量脉搏跳动的时间先估测自己脉搏跳动10次、50次、100次所用的时间,再用停表测量,将数据记录在课本表2.3-1中。交流讨论: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得出停表的使用方法及如何正确读出停表的示数。归纳总结:机械停表的读数=小盘所指分钟数+大盘所指秒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若为前半分钟就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则读31-59s。情景二教师播放视频:平昌奥运会短道速滑男子500m冠军武大靖滑冰视频。(视频详见教学课件)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竞走和赛跑的项目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跑得最快;动车比火车能更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更快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了。二、进行新课实验探究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小车模拟龙舟的运动,让小车A、B分别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记录它们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如图甲)。(1)在水平面上标定一段距离,测量小车A、B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如图乙)。(2)测量小车A、B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按照制订的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课本表2.3-2和表2.3-3中
。交流讨论:你可以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判断A、B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3)小组内或小组之间交流实验情况,讨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
通过以上探究,得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1、___________路程相同,比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时间相同,比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度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要用到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如果A、B两物体的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我们还能否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例如:小车A运动1m,所用时间2s,小球B运动2m所用时间5s。
大家讨论能否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如果可以,应如何比较?
我们物理上有一个专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阅读课本P51,自学“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单位换算。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知道几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四、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3)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4)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2)平均速度的理解。(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匀速直线运动师:生活中有没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也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举例并讨论得出结论
师:有没有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
如:在自动扶梯上的人运动;正常行驶的列车和平直公路上平稳行驶的汽车。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视频展示: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在上、下坡时的情景;列车进、出站时的情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2)以上物体的速度大小是变化的,那么,我们如何来比较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呢?总结:(1)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可以用v=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平时我们说的速度多数是指平均速度。二、进行新课
1.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笔直的公路上运动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教师讲授(1)定义(板书):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特点:快慢不变、沿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板书)2.平均速度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例题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求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小明前50m路程s1=50m,用时t1=6s;后50m路程s2=50m,用时t2=7s;全程s3=100m,用时t3.根据公式和题意有:前50m平均速度:v1=eq\f(s1,t1)=eq\f(50m,6s)≈8.3m/s。后50m平均速度:v2=eq\f(s2,t2)=eq\f(50m,7s)≈7.1m/s。全程时间:t3=t1+t2=6s+7s=13s。全程平均速度:v3=eq\f(s3,t3)=eq\f(100m,13s)≈7.7m/s。教师总结:求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瞬时速度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
板书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上节学习的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2、要懂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五、平均速度的测量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学习重点难点:(1)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如何准确的测出时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总结上节课学习哪些知识点?
2.同步训练:某同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他先以2m/s的速度前进5min,休息1min后,又以1.5m/s的速度前进10min到达学校,该同学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二、进行新课(一)讨论交流:请结合你们桌上的实验器材,实际测量一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请说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注意事项。
(二)教师强调:
1.实验目的: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
v=3.实验器材:小球、小车、斜面、
金属片(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三)实验一:如课本图2.5-1描述的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0.05s的位置变化情况。读出小球在AB、BC、CD、DE、EF段下落的距离,计算小球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将数据记录在课本表2.5-1中。实验二:(1)将斜面零刻度所在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倾斜适当角度。(2)将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上30cm刻度处,然后从斜面顶部零刻度处将小车由静止释放,并同时用停表开始计时,当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读出并记录相应的时间.(3)将金属片分别固定在斜面上60cm、90cm刻度处,然后将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零刻度处由静止释放,依次记录小车运动到相应位置所用的时间。(4)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课本表2.5-2中,计算出小车在每一段路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四)注意事项:实验一(1)刻度尺读数时,应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2)先读出小球在每一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值,然后用相邻位置所对应刻度值相减,求出小球在每一时间段内下落的距离。实验二(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通过反复练习,可使时间测量结果更准确一些。(2)斜面支起得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过高会使小车速度过大,不易准确测量时间,过低会造成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甚至造成小车滑动不起来。(3)保证每次测量时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4)实验中虽然测的是小车三次运动的情形,但由于三次都将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可以认为三次测量考察的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5)为避免偶然性,实验中应多次测量。(五)观看教学动画
。(六)实践活动
(1)测量人正常行走、竞走或跑步的平均速度。按照课本P62活动过程中的步骤测量平均速度,组内同学互换,重复该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课本表2.5-3中。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对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与同学交流讨论(2)请设计“测量从家里到学校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
要点提示:通过测量车轮的周长和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可计算自行车行使的路程。
板书: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三、课堂小结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第三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声源。(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且与温度有关。
(3)知道人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概括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一、预习提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敲打铜锣,锣面振动而发出声音,这些例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使发音的锣面停止发声,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耳边响起了驼铃声”这句歌词中,声源是________________。
4.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三、进行新课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1.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用手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尺也在上下振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分析归纳:(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
2.讨论交流:远处山上瀑布声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表面看不出振动,但其实质都是振动。本题中水和水里的空气和山壁地面摩擦撞击引起振动发声。
结果:由于瀑布(水)和瀑布(水)中的空气与山岩和地面相互摩擦振动而产生的。
3.进一步探究
①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
②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体上,手有怎样的感觉?
③利用薄面包纸或树叶等吹奏乐曲时,嘴唇有怎样的感觉?
④击打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
归纳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源
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声源。
讨论交流(1)人是怎样发声的?
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讨论交流(2)蝉是怎样发声的?
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音器。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
讨论交流(3)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①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鼓就是靠打击时鼓皮振动发声;
②二胡、小提琴及箜篌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
③长笛、箫及铜号等管乐器,靠吹口处到第一个被手指打开孔之间空气柱振动而发声。如果用手指将侧孔全堵上则振动空气柱最长,音调最低,如果全打开,空气柱最短。铜号为了增加空气柱长度,将管道盘卷成一圈一圈的,有的还能伸长或缩短。
(三)
声音的传播1.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2.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3.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4.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5、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5.今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20个小时,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10月16日,飞船顺利安全返回地球。因此________成为我国历史上遨游太空的第一人,我国也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能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声音世界的奥秘吧!
实验探究:用声传播演示器分别演示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演示“玻璃罩中的电铃”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小结一: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
信息平台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下面是常温时在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空气
340m/s
水
1500m/s
松木
3320m/s
花岗岩
3800m/s
玻璃
5000m/s
钢铁
5200m/s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小结二: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能力拓展:
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演示音叉振动后在水中溅起水波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声波,学生结合生理知识阅读课文,理解人耳接收声波、产生听觉的过程。
小结三:
声源—→介质—→人耳—→(
)—→(
)—→(
)(五)声音的反射与回声
提出问题
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信息快递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声,使原声加强。
展示回声现象示意图,帮助同学理解认识回声。
知识拓展
根据上面提供的听到回声的条件,请同学们算一算,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有关速度、距离的知识计算,结合回声示意图理解声音走的路程是一来回。
板书设计
声音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回声:人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四、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二、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3)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学习重点难点:(1)响度、音调、音色的理解及区分;(2)探究决定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振动会发出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你听到过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吗?听到过蚊子发出的声音吗?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鼓励学生对精彩回答给予掌声鼓励,然后乘势提出问题:刚才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特性: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得出:1、音调──声音的高低。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物品:钢片,记录表格。过程:把钢片紧压在桌边上,(1)将钢片1/5伸出桌外;(2)将钢片1/3伸出桌外;(3)将钢片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钢片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钢片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观察:钢片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以上问题利用投影)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生分组实验]物品:喇叭,纸屑。过程:在喇叭的纸盆上撒一些纸屑,调节音量旋钮,使喇叭音量从小逐渐增大。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观察:随着喇叭音量的增大,纸屑跳动幅度如何?发出声音的特点是什么?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师演示]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3、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板书: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声音的向量程度。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幅音色:声音特有的品质。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三、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三、制作隔音箱学习目标:(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防治的方法。(4)通过设计并制作隔音箱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重点难点:(1)噪声的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措施。(2)结合实际,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如何选择制作隔音箱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声音:首先送给同学们一段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礼物,当同学们都沉浸在音乐里时,老师用泡沫塑料块摩擦玻璃发出刺耳的声音。提出问题:你听完这两段声音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听音乐时感到轻松、心情愉悦,听到噪声时感到杂乱、烦躁,不愿意听到。导入课题: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给人以优美享受的声音,叫做乐音;另一类是令人感到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声,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己成为国际公害。那你想知道有关噪声的哪些知识呢?思考,质疑:(1)噪声是怎样产生的?(2)它对人体有那些危害?(3)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认真听老师的讲述,进入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探究问题一:噪声的来源过渡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乐音和噪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呢?回顾旧知,思考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观察,思考示波器上的两种波形之间的区别: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是无规则的,音叉的波形是由规则的。引导总结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吗?仔细思考,组内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噪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温馨提示: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噪声定义的。引导讨论现在我们正安心的认真学习,突然从外面传来响亮而悦耳的音乐,音乐声对我们来说是噪声吗?请说明理由。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组内学生代表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形成共识:这是噪声,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教师听取各组的讨论情况,让学生代表自由发言并准确地评价与鼓励。温馨提示:这是从环保的角度对噪声定义的。举出实例请你想一想,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吗?让学生代表发言,说出身边的噪声及感受,并说出噪声的来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补充,并将典型事例进行板书。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回答,如:自习课时同学的说话声、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擦黑板声;街道上的拖拉机声;图书室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家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当听到噪声时感到心烦意乱,不能集中精力……各小组内互相补充和学习,尝试着对各种噪声进行分类,逐渐完善自己的分类结果。探究问题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1、噪声强弱的等级展示材料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提问: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想法。学生阅读材料,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如噪声的来源多、噪声响度太大、噪声是有害的、要注意环境保护等等。提出问题既然噪声的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学期学习进步承诺保证书
- 输送带安装手册协议
- 瓷砖购买销售合同模板
- 控制电缆采购招标条件
- 2024投资合同范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9)
- 2024建筑工程外架合同
- 2024游戏源码生成植入sdk服务合同
- 2021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能源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考核试卷
- 党校培训处理结果汇报
-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与空调系统》教学课件—07地铁通风空调概述
- 药品批发企业内审报告
- JJF1944-2021电容式测微仪校准规范(高清最新版)
- 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填括号口算题(共100道)》专项练习题
- 里氏、布氏、洛氏、肖氏硬度转换表
-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绩效
- 国家开放大学《成本会计》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水利工程常见图例
- 铁路站前工程承台工艺试验方案
- 精装修施工进度计划
- 《骨科专科知识》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