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 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 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 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 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重庆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文化传统趋于稳固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3.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局面4.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9.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10.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诸国()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C.王室鼓励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12.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13.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15.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壅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千米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摘编自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材料二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沙区垦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土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摘编自《榆林市志》材料三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施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土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漠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摘编自郝晋珉、李拴怀《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荒地。石光银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百年风华》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治沙失败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治沙的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但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其自身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金库有闲置资金,首先会考虑为公民们修建能够便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的称赞。——麦克伊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另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选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材料三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居今日陕西街、林森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年)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郭,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民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碲,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材料四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将“田园城市”理念推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共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彼得·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这样认为: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摘编自《张海鹏集》根据材料归纳学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重庆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题答案】【答案】(1)背景:流沙威胁长城安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流沙加剧。效果:流沙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增强了长城沿线的军事功能。(2)①治理方式落后(原始、不科学);②治理力量薄弱(3)①政府领导与扶持;②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科研成果运用,发展沙漠农业);③争取国际援助(世界帮助、国际合作)。(4)①改善了当地环境;②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地方经济);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改革开放政策的政确性);④为世界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模式,树立典范,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⑤治沙精神。【17题答案】【答案】(1)罗马城:①限制个人权力(贵族权力、强调集体意志、贵族共和制);②重视公民需求(重视公共利益、公民权益、公民意志)。咸阳城:①突出大一统意识(巩固国家统一);②体现君主权威(皇权至上、中央集权)③反映天人合一思想(君权神授)。(2)原因: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交通更加便利,基础设施完善),重庆政治地位提高。(3)①塑造了非洲殖民城市的景观;②强化了非洲殖民城市的种族隔离。【18题答案】【答案】版本一步骤1:归纳观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同时包含广州反入城斗争或不履行条约拒绝修约,清政府消极外交、天朝观念等态度。步骤2:评:该观点是错误的。或该观点片面/不完全正确。步骤3:析:层面1:广州民众抗入城斗争是因为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