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唐宋元变革
2023年高考真题
1.(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
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
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
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
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
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
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
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
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
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本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中后期
(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
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
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
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
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
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
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
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新课标卷(五省)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史料内容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旧唐书・李元谅传》
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五代刘峋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
(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李元谅墓志》
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口,留宅贞元五年(789)
姑臧。《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谅原为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旧唐书》属
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内容属于历史
叙述,相对客观,A项正确;《李元谅颂碑》中并无关于李元谅姓名由来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证
实”错误,排除B项;《李元谅墓志》为793年李元谅去世之后所立,属于唐朝后期,而《旧唐书》成书于
五代,晚于《李元谅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旧唐书》记载,排除C项;“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
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
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
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
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
求,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边境的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
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俗而治”出自于《辽史•官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
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
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年份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
数据
户别
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
政区
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
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
(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
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
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
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浙江1月选考)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
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
是
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
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
是西晋,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百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
C项。
8.(2023•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
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
通过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
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
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
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
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
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
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
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10.(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
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
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
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
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说明士大夫阶层为维
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B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废后即是
皇帝的家事,同时也是国家大事,A项“不容置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御史与谏官对皇权
的制约,而非御史与谏官职能混通,排除C项;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的说法错误,相权与皇权具有
一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浙江・6月统考)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
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
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A.郭守敬B.裴秀C.徐光启D.沈括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郭守敬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还改制、发明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裴秀著
作是《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排除B项;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排除C
项;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广东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
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
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
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
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
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3•广东卷)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
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
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
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
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
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
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
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
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D项
表述基本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
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北京卷)“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
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縻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
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
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
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B项和D项。故选C项。
16.(2023•浙江・6月统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
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
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
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
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
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
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5F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荤《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
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
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
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
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答案】(1)[参考答案]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原因: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私人田产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
(2)[参考答案]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
田户受田情况表”,得出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原因:从玄宗时期,均田户数较多,结合国力分析,得出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
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据材料“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000亩”,得出私人田产的存在;从国家掌控
的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
物轻而伤农的现象……”得出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
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柳宗元:据材料“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得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
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18.(2023•浙江1月选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
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
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
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答案】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
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
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
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详解】
(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及所学可知,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
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
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
一部封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知,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
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来说明。
(3)地位: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基础性地位。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党的
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义矛盾已经转化;根据材料三“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可知,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
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三“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19.(2023•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
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
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
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
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
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
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
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
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
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
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
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
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
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
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
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
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
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
2023年高考模拟题
1.(2023•海南•统考二模)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
A.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加强B.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
C.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由示意图可知,隋唐时期漕仓主要分布在大运河沿岸,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
物资的运输,D项正确;示意图中与漕仓分布相关的政治中心是长安和洛阳,并未呈现出东移趋势加强,
排除A项;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宋代时南方经济地位超越北方,排除B项;示意图反
映的是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的情况,主要体现统治者对交通运输的重视,不能推断统治者重视粮食生产,
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海南•统考模拟预测)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朝胡饼的部分记载,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记载图片
客曰:饥。靖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之。
——[唐]王说《唐语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
似辅兴无?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丙申,至马嵬驿,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胡饼
将士饥疲,皆愤怒。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史籍记载的史料价值较低B.唐朝胡饼满足了民众的需要
C.胡饼成为唐人的重要食物D.胡饼是唐代民族交融的反映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市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胡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胡饼是商业贸易发展和胡汉交流的体现,也反映了唐代民族交融的发展,D项正确;史籍记载有一定
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唐朝胡饼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但B项表述稍显夸大,排除;C项结论有一定道
理,但仅从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排除。故选D项。
3.(2023•天津・统考模拟预测)如表是中晚唐河北灌镇之一“邢洛镇”的政治变迁状况。这一状况说明()
藩镇年份是否割据说明
755-774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乱平后763年起,为相卫节度使一部
775-820否775年田承嗣盗据相卫,开B、磁二州为朝廷掌握
邢洛821-843是821年起刘悟割据
844-881否844年刘稹叛乱被平定
882-907是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据
A.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覆亡B.邢洛镇分裂为多个藩镇
C.藩镇割据引发农民起义D.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邢洛镇对中央政府叛降不定的情况可以得出,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D项正确;安史
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B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4.(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体制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
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推举人才注重对人的考察B.使门阀士族全面把持选官
C.适应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D.加快封建皇权的强化趋势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九品中正制下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
对本地人才进行评价,根据门第族望评价人才,然后向朝廷推荐,注重对人的考察,A项正确;九品中正
制下士族门阀主导了人才的选拔,全面把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的选拔人才
主要手段,适应了士族贵族的政治要求,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加强了门阀士族的权力,一定程度削弱了
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有学者在谈及魏晋政治时指出:“如果让皇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政治之间做一
个选择的话,那么皇权将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皇权固然必须给予官僚相当特权以换取其合作,但并不
情愿让其分割其权势。”该学者意在说明
A.皇权与士族特权间互相制衡B.选官制度变革有一定必然性
C.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D.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如果让皇
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政治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那么皇权将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凭借九品中正制把持选官特权,垄断政治权力,不利于加强皇权,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
革,即后来科举制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皇权对士族的制约,排除A项;皇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
政治之间的选择,更倾向于官僚政治,说明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加强皇权,存在弊端,材料并非强调分权体
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排除C项;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湖南郴州•校联考一模拟)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
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
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
A.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
C.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
不决策”可知,唐代皇帝对奏状不直接回复,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这一做法反映出皇权统治神秘性特
征,进而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与否,排除A项;B
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且“避免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政事堂议事制度遭到破坏,排
除D项。故选C项。
7.(2023・河北・统考模拟)唐太宗往往让一些职位稍低的官员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该
做法旨在
参预朝政时间贞观元年(627)贞观三年贞观十七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八年
姓名杜淹魏征刘泊张亮褚遂良
官职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秘书监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刑部尚书黄门侍郎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强调监察谏议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让职位低的官员有机会“参预朝政”,目的就是以低级官员参
与决策来分化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材料所示做法有
利于加强皇权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加入最高决策集团”是行政体系的变动,与监
察谏议无关,排除C项;参与决策的人数增多,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对提高行政效率则作用有
限,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广东・统考模拟)“塔”字,原不见于中国早期文字,为六朝时期翻译佛经所创。起初塔与庙结合,
成为佛教象征,后来慢慢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点缀园林山川的建筑,其层数也逐渐由奇数变为偶数(当
与中国古代宗教重偶数相关)。上述变化,说明塔
A.自身佛教色彩已经消失B.见证了佛教的兴衰历程
C.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媒介D.已转化为中国化的建筑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六朝时期。根据“慢慢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点缀园林山川的建筑,其层数也逐渐由奇数变为偶数”
可知,“塔”在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逐渐转化为中国化的建筑,D项正确;塔依然具
有佛教色彩,排除A项;“见证了……兴衰历程”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文化的交
流,而且“塔”本身就属于东方文化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重庆・统考模拟)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
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
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答案】A
【详解】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可知,从波斯商人的云集城市、“舶主”称谓、海南的波斯村
寨等信息,可知,海路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交往,A项正确;材料中仅说明波斯商人到唐来贸易,未涉及
唐朝与波斯帝国关系密切,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B项;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不能据材料得出,
排除C项;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北京怀柔・统考三模)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
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
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
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
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且不仅局限于商贸领域,还拓宽了文化交流,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的文化圈,而这又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反映了文化交流融合推动
社会创新发展,D项正确;“开始于汉朝”说法错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早于汉朝,排除A项;B项与材
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外交往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湖南•校联考)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食货》载“诏诸道州、府
被水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食货志》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
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
A.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B.拉平了社会贫富分化
C.体现了以民为本理念D.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所学,宋代是君主平民二元社会,不存在世袭贵族。因此这一史料中宋代的“爵
秩,,和其他朝代是不同的,不应理解为“爵位和俸禄“,而应理解为“相当于赏赐爵位的赏赐官职”。宋代中央
财政较弱,面对救灾问题无能为力,由此以“爵秩”诱使富人赈灾,即以官位许诺。而宋代由于政治制度设计
的因素,本就存在冗官现象,以官职相诱,"客观上'’会加剧这一现象,D项正确。富人得到政府许诺的官位,
并不至于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排除A项;富人赈灾有利于救助社会危机,并未能达到拉平贫富
分化这一效果,排除B项;以民为本即国家以人民为根本,材料所述做法不利于社会公平,并未体现以民
为本的理念,统治者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三模)宋太祖以士人为司寇参军,改诸州马步院为司寇院,选用官员以律
书试判。宋太宗要求“知州、通判及幕僚、州县官等秩满至京,当令于法书内试问,如全不知者,量加殿试”。
真宗时,审刑院详议官、大理寺详断官、刑部详复官、三司法直官都由通过法律考试的士大夫担任。此举
旨在
A.削弱地方司法权力B.保证司法公正清明
C.完善选人用人机制D.构建文官政治体制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州县狱讼多由武人听断,施刑严
酷、用法恣意的现象十分严重,民众苦不堪言,司法秩序一片混乱。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都力图纠正
这一司法弊政,注重改革司法官吏的人员与知识结构,通过儒臣掌理州县狱讼,以恤下民,这主要是为了
保证司法公正清明,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障司法的公正,非削弱地方司法权力,排除A项;材料体
现的是司法体制的变革,与选人用人机制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文官的录用制度主要有:先秦时期的
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荐举制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
B项。
13.(2023•山东•校联考)元代文人为了满足学术和文艺的荣誉感,出现了私设的考试组织,文人中间公推
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考官,由他品评各人所写的诗文,文人中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这一现
象的出现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B.缘于政府取土政策的变化
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D.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私设”“不以学术求仕进”,结合所学可知,元
朝在很长时间之内取消了科举制度,广大知识分子失去了求学入仕的途径,因此元代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
仕进的学风”,B项正确;A项中的“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文人对儒
学体现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文人,“普通民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江苏南通•统考三模)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
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
“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政治上虽实行南北分
治,但文化上士人南北交流频繁,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
用,A项正确;北人南往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的驱动,排除B项;南北文化虽有差异,但结束
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材料未反映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一致,排除
D项。故选A项。
15.(2023•海南・统考模拟)“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越南
占城将“住蕃”的宋人后代称为“土生唐人”。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包括“密试其所能,诱
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这反映出宋代
A.政府放宽对外贸易政策B.海外贸易带动人口外迁
C.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流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等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很多商人因此移居海外,由此导致国内人口流失,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造成人口流失。而不是人口迁移
范围扩大,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出人地矛盾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下表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的状况。这可用于说
明宋代
地区时间商税收入
熙宁十年(1077年)39502贯962文
镇江府
嘉定年间(1208〜1224年)206298贯298文
熙宁十年(1077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多用途砌筑用碎石购销合同
- 2024版电子商务平台代理运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锂电池出口销售技术支持合同
- 年度医疗设备采购合同(04版)3篇
- 二零二四年特许使用合同
- 住宿安全合同范本共
- 2024版液态食品运输安全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合同
-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CPA会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制作合同with标的:品牌形象广告设计3篇
- 校园游泳馆项目运营方案
- Unit3ConservationWritingWorkshop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择性
- 软件项目管理学习心得体会(19篇)
- 包装厂车间管理制度
- 抖音+剪映+Premiere短视频制作从新手到高手
- 大国霸业的兴废
- 小学教育课件教案学校突发事件:学生应对灾难突发事件的自救与互救技巧
- 医院装修改造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试卷(含答案)
- 信息化运维项目评分办法及评分标准
- 工业金属管道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