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月考(一)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史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卿大夫家族发展成三支很有势力的宗族,被称为“三桓”。三桓将鲁国军队原有的

上、下二军扩充成上、中、下三军,三桓各掌握一军,这种情况说明()

A.卿大夫家族掌握了诸侯国的实权

B.王室衰微导致诸侯国力量的膨胀

C.争霸战争促使鲁国增强军事力量

D.内乱导致鲁国逐渐走向分裂衰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鲁国的三桓掌握了鲁国的军事力量,这意味着卿大夫家族掌握了诸侯国的实权,A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到诸侯国力量,排除B项;三桓掌握鲁国的军队,意味着鲁国实力的削弱,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

到鲁国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汉代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还强调,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最高主宰,

它通过“正”天子而“正”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这些主张旨

在()

A.重塑社会道德秩序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维护君臣伦理关系D.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

之”,这一方面对君主残暴统治有所制约,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张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并不是重塑社会道德秩序、维护君臣伦理关系以及构建新的儒学体系,排除ACD

项。故选B项。

3.研究表明,两汉时期人口总数大体在5000万上下波动,其峰值约为5600万;经三国到西晋统一时期人

口总数约2000万;到隋朝初年人口增长到3500万左右。从魏晋到隋初三百余年间人口的回升,主要得益

于(

A.大规模的人口迁徙B.南方地区的持续开发

C.南北对峙局面结束D.均田制度全面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

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受到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魏晋到隋朝初期大部分时段属社会大

分裂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人口增加主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魏晋至隋初,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地区

得到开发,促进了人口的增加,B项正确;魏晋到隋初的人口迁徙基本属于国家内部迁徙,总人口不会有

变化只是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不同而已,排除A项;C项说法明显不符史实,魏晋至隋初大部分时间属于

南北对峙时期,排除C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的制度,魏晋隋初有些时段没有实行均田制,排

除D项。故选B项。

4.唐代宗(762年一779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重”,(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

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

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B.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C.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科

举制度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化与材料中对科举考试

的规定不构成必然因果关系,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扩大统治基础是科

举制产生的影响,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明英宗时期,云南鹤庆土司高伦兄弟屡逞凶恶,屠戮士庶,与母杨氏、叔叔高宣互相贼害,后来高伦兄

弟伏诛,朝廷趁机在鹤庆府改设流官。这反映出当时()

A.土司制度亟需变革B.中央加强集权的策略

C.民众拥护改土归流D.云南被纳入明朝版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央政府以土司犯罪为理由,趁机推行改土归流,这反映出

当时中央加强集权的策略,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云南鹤庆改土归流的情况,无法看出土司制度是否亟需

变革,也无法看出民众的态度,排除AC项;云南早已被纳入明朝版图,排除D项。故选B项。

6.雍正年间,清世宗下令各地乡村设立乡约,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乡约正、约副要召集全约之人宣讲《圣

谕广训》,建立起“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据此可知,乡约制度()

A.是乡村的民主自治制度B.提高了儒学的普及程度

C.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D.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清世宗下令在全国各地乡村设立乡约,规定乡约正、约副定期宣讲《圣谕广训》,建

立起“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这表明乡约制度起到了教化乡里百姓、捍卫乡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D项正确;乡约制度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但不属于“民

主自治制度”,排除A项;乡约制度对儒学普及程度的影响难以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政府的行政成本

不会因为乡约制度的实行而降低,排除C项。故选D项。

7.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填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

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

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

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

国。根据材料“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填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广闾阎

(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可知,洋务派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还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

体现了军事和经济的联动关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企业对外国资本入侵的抵制作用,不符合题

意,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洋务派并未

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8.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

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12—1913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流传,因此报

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由此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

少。所以报纸数量的变化反映的是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B项正确;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

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这种变化是国内政治局势变化的表现,并不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也不能

体现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排除CD项。故选B项。

9.如表展示了陕甘宁边区《新中华报》中诗歌的内容及数量情况,这些诗歌()

内号召民众积极对抗战形势的边区生产歌颂类诗

其他

容抗日时评生活歌

171220613

25%17.65%29.41%8.82%19.12%

A,具有较强现实性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注重边区政权建设D.适应敌后根据地文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陕甘宁边区《新中华报》中诗歌反映

边区生产生活的内容占29.41%、反映号召民众积极抗日的内容占25%、反映对抗战形势的时评的内容占

17.65%,可见陕甘宁边区《新中华报》中诗歌,主要服务于抗日战争的现实,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在1937年9月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展示了陕甘宁边区《新中华报》中诗歌的内容及数量情况,

未涉及边区政权建设,排除C项;诗歌的内容及数量关注边区生产生活、号召民众积极抗日、对抗战形势

的时评,服务于抗日战争的现实,不体现文化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0.1954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开设储蓄代办所,即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内,委托

其内部财务人员兼办储蓄,以达到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扩充储蓄机构。这一举措()

A.有助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B.有利于积累工业化资金

C.确保了农业合作化的进行D.推动了国家货币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开设储蓄代办所,扩充储蓄

机构,吸收储蓄资金,为一五计划的正常推进提供资金,即有利于积累工业化资金,B项正确;国家财政

经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已经统一,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而非对农业进行改

造,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与货币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1985年底,全国旅游涉外饭店已达到325座,共约12万张床位,其中利用外资兴建的旅游涉外饭店

45座。全国旅游入境人数达1783.31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

C.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D.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5年底,全国旅游业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涉外旅游,这表

明,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帮助国内经济增长,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治国理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

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旅游业是不是支柱产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2.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没有固定模式,出现了类型多种多样的城市广场。广场没有严谨的轴线与几何

特征,形状不规则,具有多种功能。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自治城市独立发展B.封建领主的分裂割据

C.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D.建筑理念的开放多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没有固定模式,广场没有严谨的

轴线与几何特征,形状不规则,具有多种功能,可知是广场各具特色,为市民服务而建,这是由于自治城

市的独立发展,A项正确;中世纪时期的城市一般从封建领主那获得了城市自治,故其发展与封建领主的

分裂割据的关系不大,排除B项;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是城市自治和经济发展促进了

其传播,排除c项;建筑理念的开放多元是受城市自治所影响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17世纪,德川幕府制定“交替朝觐”制度,要求全国大名率领家臣轮流到幕府所在地江户居住。为了

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大批工商业者也纷纷涌入江户和各名藩所在的城市。由此可知,交替朝觐制度

()

A.强化了君主集权B.巩固了四民秩序C.加剧了社会动荡D.推动了城市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世纪的日本。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为了满足大名和家臣的需求,大批工商业者也纷纷涌入江

户和各名藩所在的城市。这直接说明了交替朝觐制度促进了这些城市的人口流动和经济活动,从而推动了

城市的发展,D项正确;幕府时代掌握实权的是幕府将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将军和大名之间的关

系,不是四民秩序,排除B项;大名轮流去江户居住和工商业者涌入城市无法说明造成社会动荡,排除C

项。故选D项。

14.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图。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英国

S英国E

美国

美国3

00

德国

□德国S

法国

法国

其他

其他

A.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序推进B.英法的工业生产严重衰退

C.多中心贸易格局逐渐形成D.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701913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870年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明显较

大,而到来1913年英国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美、德两国及其他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说明多

中心贸易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材料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逐渐走向垄断,排除A项;

英法在世界贸易中比重虽然相对下降,但工业生产严重衰退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

体现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

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

A.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C.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苏俄。

十月革命四周年时为1921年,列宁主张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也即

发挥商业的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营,这一主张与当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相符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

稳定,B项正确;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加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此种控制放松,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展的,排除C

项;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1945年,而材料所述发生在1921年,两者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

项。

16.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

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他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

表明()

A.国际关税贸易体系弊端暴露B.法国意图实现战略自主

C.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651967年

(法国和美国)。材料主要说明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造成

的损失不满,反对美国霸权,体现了其一贯主张的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战略自主,B项正确;戴高乐针对

的主要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是关税贸易体系,排除A项;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

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与欧洲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仅根据法国的态度不能断定去美元化成为

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第n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关于中唐到明清的历史研究,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和见解,其中包括“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

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农商社会说”认为秦汉以降千余年的单一农业经济形态,到宋代逐步转型为农业与工商业并

重的经济形态,这使宋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逐步演化为一个不同于汉唐的“农商社会”。其雏形首先在经济

重心南移后的宋代江南经济区逐步显现,其后在中国社会经济体中逐步发育扩展。大致可以认为,农商社

会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自晚清后发生调整和分化。

“富民社会说”认为唐宋以降历史文献中关于“富民”的记载骤然增多,富民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相对

独立的社会阶层,其快速崛起与稳定发育对社会经济、国家治理等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使中唐以来的

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汉唐的“富民社会”。

——摘编自柳平生《“农商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解读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以来“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农商

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及侧重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视角,提出你对唐宋至明清历史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所选

视角不能与材料中的两种理论重复,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原因: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社会

的控制放松;等。(任写三点即可)

共通之处:强调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化。

侧重点:“农商社会说”侧重于描述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富民社会说”侧重于描述经济发

展带来的阶级结构的变化。

(2)示例:看法:两宋以来中国进入“文官治国时代”。

阐述: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方针,理学兴盛,书院发展,整个社会形成了重文

风气,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科举录取人数增加,文官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数量、地位不断提高,文官政治逐

渐形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清的中国。原因:由材料“单一农业经

济形态,到宋代逐步转型为农业与工商业并重的经济形态”可知,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和商品经济发展是唐

宋以来“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由材料“在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宋代江南经济区逐步

显现”可知,唐宋以来“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的形成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唐宋以降……富

民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其快速崛起”可知,唐宋以来“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的

形成还与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有关。

共通之处:由材料“在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宋代江南经济区逐步显现”“唐宋以降……富民阶层作为一个新

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其快速崛起”可知,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

化。

侧重点:由材料“‘农商社会说'认为秦汉以降千余年的单一农业经济形态,到宋代逐步转型为农业与工

商业并重的经济形态。”可知,“农商社会说”侧重于描述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由材料“唐

宋以降……富民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其快速崛起”可知,“富民社会说”侧重于描述

经济发展带来的阶级结构的变化。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清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与设问,提出对唐宋

至明清历史的看法。据材料可知,材料是从经济角度看待唐宋以来的社会,所以该设问可以从政治角度看

待唐宋以来的社会。如两宋以来中国进入“文官治国时代”。

其次,结合两宋文官政治知识,阐述两宋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如唐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后,政府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实施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使得社会书院发展,形成了重文风气,再加之科举制进一步完

善,科举录取人数增加,文官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数量、地位不断提高,进而逐渐形成文官政治。

最后,完成表述。

18.《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被誉为影响最深透的百科全景式期刊。它曾于1909年专门开辟“新知

识”专栏,提倡科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媒体宣传科学内容时多采用故事的形式,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普及科学思维。如引用拿破仑的名

言:“算学与国家有切实之关系,算学精进,则国家必强盛。”又如,18世纪中叶,英国断学家墓里尼提

出一个疑问,很久没人能解答。这个问题是,有个天生的盲人,后被医生治好眼病。他睁开眼睛,看到眼

前有一个圆球和一支长竿。问题是,这个人需要用手触摸圆球与长竿才能辨认呢,还是眼睛一看就能辨别

出圆球与长竿?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着数学家的强烈兴趣。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以〈申报〉与〈东方杂志〉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东方杂志》“新知识”专栏的特色加以评述。

【答案】评述需包含以下角度:

“新知识”专栏的特色:采用故事的形式、以点带面(或答通俗易懂);引介西学,传播科学;探索救亡

新路径。

开辟“新知识”专栏的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清末新政,“中体西用”西学东渐(或西学传

入、近代思想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

对“新知识”专栏特色的评价: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国人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停留在较

浅的层次。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末(中国)。对清末《东方杂志》“新知识”专栏的

特色加以评述,主要是概括出特点,然后对特点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据材料“多采用故

事的形式,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普及科学思维。”和所学可知,采用故事的形式、以点带面(或答通俗易

懂);引介西学,传播科学;探索救亡新路径。然后,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据所学可知,背

景主要包括: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清末新政,“中体西用”西学东渐(或西学传入、近代思想传

播);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影响主要概括为: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国人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对西方科技

的描述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雷德•斯科特案

黑人奴隶德雷德•斯科特随主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和自由准州威斯康星,并居住了两年,随后回到

蓄奴州密苏里。主人死后,斯科特提起诉讼要求自己和家人获得自由,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

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

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

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

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

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

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

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作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

"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

1862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66

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

1954

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决布朗胜诉

1955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

1957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

1963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

年讲

1964

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

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