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城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开学测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熟悉各国作家
和思想家的作品,继承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这些巨大财富。这条路永
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
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
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
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
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
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认识他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
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
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而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应该在他感觉最自
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爱好优美的诗歌,也有人
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喜欢民歌,有的人觉得阅读那种能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
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
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
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
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部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
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
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
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
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
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作准备。如读文学作
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
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
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
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
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
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
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
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以看小说为例,
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
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
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
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
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与
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
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
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我们只能研读世界文学。
B.黑塞认我们读书应该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实乃大错特错。
C,确定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动态的。
D.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课文围绕“学习之道”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明月”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余华小说《活着》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鹫地细读。
4.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5.请简要概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答案】LA2.C3.D
4.①从自己的爱好出发,研读世界文学的杰作。②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络贯串起来。
5.①先讨论读书全凭兴趣这种读法的利弊,引出下文观点。②接着提出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的方法,并以朱
熹为例来证明。③最后提出围绕中心读书的好处。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和理念。材料一由黑塞提出,强调读书应
凭兴趣,重在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追求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而非机械地积累知识。材料二则由朱光
潜阐述,指出读书需有中心,或以科目、或以问题为中心,强调系统性和精读的重要性。两者共同强调了
读书的个性化和系统性,提供了多样的阅读路径和方法,旨在提升读者的思想深度和知识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我们只能研读世界文学”错,材料一说“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
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可见,原文是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而不是只能研读世界文
学这一个途径。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结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
和多知道,而在于……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
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不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
B.“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错,原文只说“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爱好优美的诗歌,也
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以此为出发
点,然后再扩而大之”,原文谈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认
识”。
D.“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
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鹫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
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
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让
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
发点”概括:要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研读世界文学的杰作。
由材料二中“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每次所得的新
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概括:读书必
须有一个中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络贯串起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一共四个自然段。
根据第一段“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
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这种读法……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它的坏
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
以很蒙昧”可知:第一段先讨论读书全凭兴趣,并指出这种读法的利弊,引出下文观点。
根据第二段中“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可知,该段提出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的方法;由第三段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以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
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可知,本段举朱熹读小说的事例,证明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的观点。
合并第二、三段的内容为:文章提出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的方法,并以朱熹为例来证明。
根据最后一段中“”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
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概括:提出围绕中心读书的好处。
最后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把概括出的内容组织出来答案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光(节选)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
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
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
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
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
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
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
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
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誉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
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
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
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理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
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
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
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用锄头
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
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
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
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粟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
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
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远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
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
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至于死因,那当然是没有问题
的,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够不上疑心到谋害去,而且件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
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中间段落描写月光的阴冷,四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内心
的宁静、平和,又为下文在白光引诱下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
得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
C.“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
出下面的黑土来。”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陈士成在屋内挖银子时的急切、兴奋、小心的心
理。
D.综合全文来看,陈士成为了寻到银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自己屋里到城外山里,表面上看是一个落第
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
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刻画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
发疯埋下伏笔。
C.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
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D.小说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
说的内容线索。
8.有人说,陈士成与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和阅读积累分析其异同点。
9.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
关系的冷漠。请结合选文《白光》,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
【答案】6.B7.C
8.相同点:陈土成与孔乙己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他们都热衷于封建科
举,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受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觉悟。
不同点: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从未放弃过功名,他总想着通过科考赢取功名,光宗耀祖,渴慕
名利。孔乙己则是迂腐不堪、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善良可怜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9.①《白光》中的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他敏感脆弱,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
的学童都看不起他,以致神智错乱。②而对于他的种种遭遇,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他生活在一个孤寂、
冷漠的环境中,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
【解析】
【整体解析】小说通过陈士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和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冷漠。通过细节
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了陈士成在幻觉中的疯狂和绝望,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错。陈士成因落榜而至于幻觉,其内心不可能是宁静、平和的,
应是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失落、悲伤。
C.“小心的心理”错,无中生有,没有表现其小心的心理。
D.“骨子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错。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敏感自卑固执的老童
生的形象,他找银子不是因为贪婪,更多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主观臆断,文中并未明确提到陈士成落榜的原因。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相同点
孔乙己热衷于封建科举,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
华,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上,他受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觉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
牺牲品。
陈士成也热衷于科举,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但是他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
试,最后他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所以,陈士成也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也
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
(2)不同点
孔乙己自命不凡,坚持读书人的身份,又鄙视劳动,好喝懒做,最终落得个穷困潦倒的地步,于是不得不
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来维持生计。孔乙己会写几种“茴”字,常到小酒店喝酒,他认为窃书不是偷。这些
表明了他迂腐不堪、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善良可怜。孔乙己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
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
不同的是,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
祖基”,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他总想着通过科考赢取功名,光宗耀祖,渴慕名
利,但他屡试屡败,于是他怪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使他对功
名富贵有疯狂追求的欲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白光》解说“苦人的凉薄”,显然就是要以陈士成为例解说其如何“苦”(十六次落榜,
敏感脆弱自卑,最终精神崩溃),周遭人乃至社会对其如何“凉薄”(无人关心,“邻居懒得去看”“无
尸亲认领”)。据此进行解说即可。
“苦”的体现:陈士成第十六次落榜后,觉得连鸡也在笑他,学童也在用“放开喉咙读书”的方式嘲笑
他,总觉得有人在他耳边说“这回又完了",他敏感脆弱,精神错乱,最后落水而亡。他深受科举制度的
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
人际关系的冷漠:陈士成落榜后,无人关心和安慰,“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死后“邻居懒得去看,也
并无尸亲认领,于是地保被埋了”,可见,他生活在孤寂、冷漠的环境中,内心极度苦闷,又无处宣泄,
最终精神崩溃。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日:“守天下难易?”住于魏征对目:“甚难。"太宗日:“任贤能、受谏
铮,即可。何谓为难?”征目:“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
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必居安月危正为此也安杀熊「岂丕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津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更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目:
“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目:“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
大臣出,官吏诺朝廷法式;归来,隆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鸟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
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
日:“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魂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
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
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
稷、蒐号?事尧、舜也。”帝大笑目:“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日:“陛下导臣使
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战!”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目:“隋惟责不献食,
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
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日:"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所以居安A思危B正为此C也D安E而能F惧G岂不H为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古官职名,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所以”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
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
B.魏征进谏,认为李靖、王珪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宫女只是后宫的奴仆,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员
的地方,用此事来审讯官吏,会让天下人惊骇。
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
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
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
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2)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
14.魏征为什么说守天下难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BDG11.D12,A
13.(1)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您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您就这样照办。
(2)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充足了,如今就已经够充足了;如果认为供应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也不会满足!
14.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
而议事的大臣只会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不敢直言。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展现了魏征作为谏臣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唐太宗虚心纳
谏的明君形象。魏征指出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强调在安乐时保持警惕的难度,并通过具体事例劝谏
太宗,避免重蹈隋朝覆辙。文章不仅反映了魏征的忠诚和直言不讳,也突显了唐太宗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
治国之道,二者的互动为后世树立了君臣关系的典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
吗?”
“圣人”作主语,“居安思危”是成语作不能分开谓语,“所以”领起“居安思危”分析原因,故应B在
处断开;
“为此”是介宾短语,与前句“所以”呼应,陈述原因,其中间不能停顿,“也”句末语气词,故应在D
处断开;
“岂”表反问,相当于“难道”,一般处于句首,故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BD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固”,本来。句意: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c.正确。的确、确实/如果真的。句意:的确可恶。/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D.错误。表方法、凭借,译为“同来……的办法”/……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
做法。/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错,材料二是说“帝闻,
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
耳。方大臣出,官吏珞朝廷法式;归来,隆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
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可见,原文意思只是
唐太宗疑惑李靖等人作威作福,且他听了魏征的观点,不再追究。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认为;“辄”,就;“遂行”,就……办。
(2)“不啻”,已经;“万”,万倍;“宁”,难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概括: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
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
(2)根据“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概括:而议事的大臣只会小
心谨慎,心怀戒惧,不敢直言。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保住江山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
难。”唐太宗说:“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谆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魏征说:
“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
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议事的大臣只会让自己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
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
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
材料二:
唐太宗到九成宫,宫女住在津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
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李靖、王珪等人在此作威作福了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
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
的奴仆罢了。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
民间疾苦。这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官吏不能不去拜见他们。至于宫女就不一样了,供
应食用之外用不着参见侍候。如果因此查办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
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刺王时,的确可
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
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您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您就这样照
办。”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
'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
话,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皇帝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慢,我只觉得他姿态美
好!”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臣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
触犯陛下啊!”后来唐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
家不进献饮食,或是责备人家供奉得不精美,这样无限制地苛求,终至于亡国。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
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
充足了,如今就已经够充足了;如果认为供应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也不会满足!”皇帝惊讶地说:
“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判曲,完成下面小题。
终身误
清•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喜冤家
清•曹雪芹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
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15.下列对两首判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思卿的一项是()
A.《终身误》《喜冤家》是对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预示的判曲,《红楼梦》借助判词与判曲,
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钗”形象总纲。
B.《终身误》以“山中高士”喻宝钗之贤,以“晶莹雪”喻宝钗之冷,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宝
钗形象:高洁中见淡漠,端庄处显无情。
C.《喜冤家》引用“中山狼”的典故来喻指孙绍祖,又化用“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暗示迎春婚后的不
幸遭遇,“喜”为虚妄,“恨”为实情。
D.《终身误》以宝玉口吻自诉,《喜冤家》以迎春亡魂口吻控诉,两首判曲基调哀怨,满含愤懑,揭示了
封建礼教下包办婚姻的“吃人”本质。
16.宝钗聪慧,在婚姻中却终究难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却被丈夫凌虐至死。试分析两首判曲在慨
叹两位女子不幸命运时所运用手法的异同。
【答案】15.A16.相同点:(1)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终身误》《喜
冤家》中的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进行预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对三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勾
勒。(2)都运用了典故。《终身误》中“举案齐眉”运用梁鸿孟光的典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
运用“中山狼”的典故。(3)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宝钗、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称颂,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
未来,但结局均不幸,性格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形成对比,凸显人物命运的不幸。
不同点:《终身误》运用第三人称,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与宝钗相处时的冰冷感受,说明宝钗在婚姻中终究
难得一人心。《喜冤家》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迎春之口直接表达自己的悲惨命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判曲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A.“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错,《红楼梦》以浪漫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钗”形象总纲,非“现实主义”。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判曲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
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终身误》中的“金玉良缘”是在讲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姻缘,而“木石前
盟”是指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凄美爱情。《喜冤家》以贾迎春亡魂口吻对孙绍祖作血泪控诉:先诉其不
念当初、忘恩负义;再诉其淫荡成性,直把公府千金作践得魂散香消。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终
身误》《喜冤家》中的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进行预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对三个人物
的形象进行勾勒。
都运用了典故。《终身误》中“举案齐眉”运用梁鸿孟光的典故,说明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能与自
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
心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运用“中山狼”的典故,是说迎春丈夫有如忘恩负义、不讲情面
的豺狼野兽。诗歌引用“中山狼”典故,其含义暗指迎春丈夫孙绍祖有如狼一样恩将仇报。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宝钗聪慧,在婚姻中却终究难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却被丈夫凌虐至死。宝
钗、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称颂,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结局均不幸,性格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形
成对比,凸显人物命运的不幸。
不同点:
《终身误》运用第三人称,主要描写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
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与宝钗相
处时的冰冷感受,说明宝钗在婚姻中终究难得一人心。
《喜冤家》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迎春之口直接表达自己的悲惨命运,迎春婚嫁后一年就被丈夫孙绍祖作贱
而死去,迎春的婚姻是不幸的,其结局是悲惨的,从而揭露了迎春婚姻的悲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美好场景,其中的
“,”描写人们在河里沐浴、在台子上吹风的情景,
(2)儒家特别重视“名”,孔子曾教导子路“正名”是为政之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
也用“,”二句,强调“名实”的重要作用。
(3)杏花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比
如“,”。
【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等③.名实已明④.而天下之理得矣⑤.借问酒家何处
有⑥.牧童遥指杏花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疏
影里,吹笛到天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沂”“零”“巷”“沾”“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①于
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
的壹医”一的美誉。一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②、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
论颇多o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
位。
麝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③,④
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④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
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
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①包含②独具匠心③交相辉映④只有……才
B.①包含②巧夺天工③交相辉映④既……又
C.①熔铸②巧夺天工③水乳交融④只有……才,
D.①熔铸②独具匠心③水乳交融④既……又…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
位。
B.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
品位。
C.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
新的问题。
D.建筑的美丑、适宜,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
【答案】18.D19.D
20.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①“熔铸”指熔化铸造;“包含”指包容含有。此处“文化属性”与“技艺、习俗、风格”的关系用“熔
铸”形容更密切。
②“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独具匠心”指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形容技巧和艺术方面的
创造性。语段侧重指建筑的设计新颖,用“独具匠心”更合适。
③“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交相辉映”指光亮色彩互相映照。文段此处侧重指
紧密融合,用“水乳交融”更合适。
④“既……又”表并列;“只有……才”是条件连词。此处“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与“让人
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两分句应是并列关系,应用“既……又……”。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比喻,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
A.拟人,“怨”赋予春风人性化的情感,表现边塞环境苍凉,险峻的环境。
B.夸张,“不盈尺”夸山之高。
C.借代,“孤帆”借代“船”。
D.比喻,将忽然到来的雪花比作梨花开放。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是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美丑”是两面,“适宜”是一面,在“适宜”后加“与否”。
二是成分残缺,“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成分残缺,“涉及”后缺少中心语,在“继承与创新”
后补上“的问题”。
三是语序不当,“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是深层次的看法,所以“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
审美品位”应在前,将“直接体现……审美品位”与“则涉及……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对调。
故选Co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物”,具体而言至少要体现三个
“有”。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写文章,讲话,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
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二是①,即有哲理。“理”就是高
度,就是画龙之点“睛”。要有“理”,必须学好哲学。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学好哲学可以帮住
解决所有问题。哲学是地基,专业是楼房。我们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更不能不打地基只盖楼房,这样
的楼房肯定要坍塌。三是言之有典,即适当运用典故。这可以增加讲话写文章的“分量”,增加可信度,
增加厚重感。说到②,不能不说毛泽东。比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形容“主观主义”,引用
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读过几十年了,至今③。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B.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C.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2.下列句子中的你,与选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得不说你确实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专车司机。
B.我终于知道,你就是先帝最欣赏的乐师李龟年先生了。
C.这家饭店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叫你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D.请你转告班里的同学,学校下周一要举行拔河比赛。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答案】21.C22.C
23.①言之有理
②引经据典
③记忆犹新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反语讽刺。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选文中加点的“你”泛指阅读文本的读者。
A.“你”特指司机。
B.“你”特指李龟年。
C.“你”泛指来饭店每一个人。
D.“你”特指负责转告消息人。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具体而言至少要体现三个‘有',一是言之有情”可知,“言之有情”是三个“有”之
一,强调文章或讲话要有感情;紧接着的第二个“有”应该也是一个与“言之”有关的成语。根据后文
“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可知,此处与哲理相关。因此,可填写“言之有理”。言之有理:说的话有
道理。
②处,根据前文“三是言之有典,即适当运用典故。这可以增加讲话写文章的‘分量',增加可信度,增加
厚重感”可知,此处应填入与“言之有典”相关的成语。结合“说到”二字,表示话题将继续围绕“言之
有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集体供热安装合同范本
- 维修合同范本价格
- 相邻房屋拆除合同范本
- 劳动节之我是劳动小能手主题宣教课件
- 田地转让合同范本
- 铺路水泥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工程监理注册合同》(版)
-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
- 第06讲 分式方程及其应用(2考点+8题型)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广东专用)
- 2025汽车零部件供应的特许合同
- DL-T-5161.5-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DZ∕T 034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建筑用石料类(正式版)
- 软件工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天津科技大学
- 医院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 2023年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光伏发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创伤性凝血病治疗的信心之选课件
- 2023年佛山南海区桂城街道招考笔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卷答案详解版
- 金融机构资管产品模板报数指引(2022年)
- 讲究卫生主题班会通用课件
- 北京链家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简介演示文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