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综合)(上)(讲练)-2023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1页
记叙文阅读(综合)(上)(讲练)-2023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2页
记叙文阅读(综合)(上)(讲练)-2023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3页
记叙文阅读(综合)(上)(讲练)-2023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4页
记叙文阅读(综合)(上)(讲练)-2023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兄叙文阚浜(综合)(上)

1.巩固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了解记叙文试题的常见题型,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2.能够运用记叙文试题的解题方法灵活解答记叙文试题。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梳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现代文中的

小说、散文、传记、回忆录、游记、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

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

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等。

近年中考记叙文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不仅注重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人

文精神的挖掘。注重对阅读材料标题的理解与作用的品析、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记叙要素的理解、词句的

理解与品析、写作技巧的作用的品析等方面的考查,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2)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亲情、成长、家乡、品质、哲思,体现人文性和时代性

特点。

(3)题型更加灵活,特别是开放类试题,包括感言、感想、联想与想象、仿写、公益广告。另外,题

型侧重与课文的结合。

(4)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主观类试题及开放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

生的理解与感悟、表达能力,突出个性化体验。预计在今年的中考中,记叙文仍将是中考命题者的宠儿。

“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语言的理解与品析、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依然是重中之重。与

国学、书法教育相关的主题阅读有可能成为重点。

(5)知识点分布趋于均衡合理。本专题是对前两个专题(散文阅读和小说阅读)的整合和补充,将进

一步细化知识点和考点,深入探究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知识点一:理解重点词语

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

特色的词语。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

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3)“XX”段中“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

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XX”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XX”词改成“XX”词好不好?为什么?

2.解题思路

(1)理解词语含义方法。

①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

②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的运用;体会词语的

感情色彩)。

(2)赏析词语的妙用

①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词义大小、感情色彩);

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

④表现手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象征、对比……)o

(3)赏析词语的解题思路

①从语义上理解:词语本义+语境义(内容义、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作用、效果(对表现文章

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

②从词性角度理解:句子运用XX词,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贴切传神)地描写了一(人、物)_

(XX情况下XX的特点/样子、动作、神态等),表现了XX。

答案表述:XX一词原意+这里指(结合内容说出它的意思,注意手法的运用)十写出了(对

象)的某特点或状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上述答题思路,是我们分析理解词语在句中含义和作用的一般思路。有的时候参考答案只需写

出本义、语境义。

4.词语可否删除或调换。

(1)常考的词语

①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②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解题思路

①结合语境分析原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②分析比较删除或替换后不好在哪里。

(3)答题格式:表明观点(一般是不好)+原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删除或换后会怎样。

知识点二:分析句子含义

1.重要句子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句子。

主要包括: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

转合的句子;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⑤反复出现的句子。

2.常见题型

(1)品味下面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说出第X段中“XX”一句的含义,或者如何理解这句话。

(3)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4)请赏析第X段中的划线句。

(5)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解题思路

(1)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层意思,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

解题思路: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

找出依据和理由。

答题格式:①明确表层含义:写出了……内容;②分析深层含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联系主旨,分析写出……主题或抒发……感情。

(2)分析句子的作用

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

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做铺垫、引起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②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③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头:奠定全文感情、交代环境背景。

②中间或结尾: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4.句子作用的解题思路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

(1)根据句子所在具体位置判断语句的作用

起始句:

①如果开篇点题,往往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的作用;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

③如果首段连续发问,则兼有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④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还兼有强烈抒情的作用,不仅总领全文,而且表达了作者某种感情,为

下文情节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收束句:

①一般情况下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时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如果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应是引起读者思考、收束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③如果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的作用;

④如果末句与首句重复,应是强调主旨或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判断是否为过渡句

对于是不是过渡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看是否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看记叙的时间是否发生

变化;看插叙的起止处。

5.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题思路

(1)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

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用词的角度赏析。

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

答题格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情态、过程),表现了……的心理,表达了……的

思想感情。

(3)从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的角度赏析。

(4)从句式角度赏析。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

④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5)从句子作用角度赏析。(结构作用+内容作用)

(6)从语言风格赏析。(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答题格式:点明角度+表达效果+概括内容+主旨情感

知识点三:体会段落作用

1.结构作用

①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引起读

者阅读的兴趣等。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对比衬托;伏笔铺垫。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

与首段相照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内容作用

(1)写人为主:这段文字记叙……,赞扬(或批评)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这段文字记叙了……歌颂(或批评)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这段文字采……手法,赞扬了……,抒发了……

(4)游记:这段文字描写……,抒发了……感情

常见情感词: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

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这需要根

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3.常见题型

(1)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请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4.解题思路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首先看语段(句)的位置,其次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组织答案语言。如果是环境描写段落,则应先点明运用了环境描写,并按环境描写的作用来作答。

5.答题格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知识点四:品析标题意蕴(参见专题15、16散文阅读)

知识点五:概括文章内容(参见专题15、16散文阅读)

知识点六:赏析修辞手法

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

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

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2.常见题型

(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

现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的是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但要注意:

①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

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②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

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①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

②XX一词(等词),写出了XX的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知识点七:掌握记叙人称

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

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1.记叙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从“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我们)”来传递给读

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用:①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③便于抒发感情和

进行心理描写。④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⑤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

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②“我”是故

事中的重要人物。③“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

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作用: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

鸣。③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

果。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

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

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作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觉”的人称,往往以一种更高的叙述角度来梳理故事。作用是:①能比较

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等均可自由开展。③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2.常见题型

(1)文章运用了第X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

(3)本文对XX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X段中却有两处运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4)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答题格式

(1)使用第一人称,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和感染力。

(2)使用第二人称,起到呼告作用,抒发了作者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

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3)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灵活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灵活自如,能把人

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便于作者对义X人物或XX事件进行评判。

知识点八:梳理叙事线索(参见专题15、16散文阅读)

知识点九:理清记叙顺序

所谓记叙顺序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只有安排得当,

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插叙、倒叙和补叙等。

1.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1)顺叙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

来叙述。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采

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

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

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作用:①倒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主要内容;②突出中心思想;③造成强烈悬念;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解题思路:①内容:概括了……内容;②主题:表达了……情感;③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④结构上:引出下文,或首尾呼应。

(3)插叙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

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阅读插叙的文章,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

起止位置。

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丰富的作用,可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丰厚、点明中心。在阅读时要注意

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也要注意它对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解题思路:①内容:交代……(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内容;

②手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照应标题等;

③主题: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

④人物: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⑤效果: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

(4)补叙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

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结构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在结构

上有照应上文的作用。

解题思路:补充交代……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

2.在阅读材料时,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一一发展一一高潮一一结局模式的

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会出现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

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

倒叙与插叙的区别

(1)插叙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倒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

(2)插叙一般位置居中;倒叙常常在文章的开头。

(3)插叙的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倒叙是为了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

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知识点十:赏析表现手法(参见专题15、16散文阅读)

L深度讲练

【备考方略】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兼有填空题与选择题。

记叙文阅读解题步骤如下:

1.细读材料

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句子,如中心句、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等。了解每段的大致内容,

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等。

2.认真审题

仔细研读题目,就是要确定阅读的范围、角度、要求、特殊规定等,要注意题目的每一个字、每一个

标点,因为试卷上的每一点信息都是有用的。明确答题要求,特别是问题的指向,关注题目中的重要信息,

然后确定阅读的大致范围。审题要仔细、准确。

3.筛选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阅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筛选重要的信息(关键句、关键词)。筛选时,我们要注意辨

别信息的真伪,分清信息的主次,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注意在题目的要求下,

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避免信息点的疏漏。

4.整合加工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对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进行合并。

5简洁准确的表述

对自己的答案,要慎重地考虑,尽可能地做到各个要点的完备,表述语言的简括。

【经典例题】

例:(2022•四川达州•中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

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

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

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

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

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

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

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

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

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

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

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言于、张爱玲、三毛

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轩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

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

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

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

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己。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

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

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

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

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

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治。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

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地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一“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一①一②—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举一反三】

1.(2022•辽宁丹东•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

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切,

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

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又

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

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带队在20

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

弹雨增援上去。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冲过去!”孙景坤带队

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

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

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

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黄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黄厂停窑下马,

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上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

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绿装,是留给

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

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

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

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前,就

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

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些军

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毛巾中,里

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

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

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

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原文有改动)

(1)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事件。

段落主要事件

②③朝鲜战场上,孙景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

⑥⑦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

(2)请分析选文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从中午: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4)选文第⑧段有什么作用?

(5)孙景坤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读完选文,孙景坤的事迹一定让你深有感触。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孙景坤的崇敬之情。(至少使

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30字)

2.(2022•云南昆明•中考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

“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

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

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

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

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

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

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

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

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