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_第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_第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0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孟朝()(2)七里之郢()(3)米粟()(4)域民()

(5)亲戚群()之

【答案】(1)ke(2)guo(3)su(4)yu(5)pan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本题,要牢记汉语拼音的书写法则。平时要注重积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三里之城城:_________

(2)坏而攻之而不胜环:_________

(3)淮非不深也池:_________

(4)共革非不坚利也兵革:_________

(5)等而去之委:_________

(6)得道者多助得道:_________

(7)寡助之至,亲戚呼之至:_________亲戚:_________畔:_________

【答案】(1)内城(2)围(3)护城河(4)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5)放弃(6)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7)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

系亲属。畔,同“叛”,背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

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3.(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B.三里之城域非不高也

C.四时•俱备春冬之町

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A.名词,优势、有利条件/形容词,锐利;B.名词,内城/名词,

城墙;C.名词,季节/名词,季节;D.副词,将要/名词,欲望。故选C。

4.(原创)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米粟非不多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B项中“畔”同“叛”,背叛。故选C。

5.填空。

(1)孟子名,字子舆,(朝代)思想家,代表人物之一。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

【答案】(1)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2)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

“孔孟”。《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

问题的论争。《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孟子》长于言辞,

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富有说理色彩,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对

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6.默写。

(1)天时不如地利,O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o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J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具有的地利方面有利的条件的句子是: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不足恃的句子是:

(7)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

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那句话:“,。”

【答案】(1)地利不如人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亲戚畔之天下顺之(4)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6)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1)—(3)题为直接型默写题,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即可。(4)—

(7)题为理解型默写题,作答时要抓住关键信息来确定答案。

7.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6)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7)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语境原则,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要牢记

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册V'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

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

8.(2017•北京中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

【解析】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

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守城者)弃城而逃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语境原则,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要牢记

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

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本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

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

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答案】乙

【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说于国人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

罪也。寡人请更冤”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

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

兄请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

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

古地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得道多助

【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材料链接】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

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

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

自迎接;除去人民讨厌的,补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

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

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

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

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9.(2017•广西贵港改编)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B.环而攻之而不胜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满目萧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于:在;在危急之时奉命奉命出使.于:在

B句意: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之:代词;(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C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其:他的;能拿土石怎么样?其”作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D句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然:…的样子;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

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然:这样

故选A。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三里之城城:一

②坦非不深也池:_

③得道者多助得道:

④亲戚畔之亲戚:

【答案】①内城②护城河③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