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操作手册_第1页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操作手册_第2页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操作手册_第3页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操作手册_第4页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操作手册TOC\o"1-2"\h\u1564第1章系统安全策略与规划 4294241.1系统安全策略制定 472151.1.1确定安全目标 493271.1.2分析安全需求 4179561.1.3制定安全策略 477691.2安全规划与风险评估 4224411.2.1安全规划 4143671.2.2风险评估 4151061.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 5105531.3.1安全策略实施 538091.3.2安全监督 520015第2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5317182.1用户身份认证机制 5149862.1.1认证方式 5182322.1.2认证流程 5101262.1.3认证策略 648262.2权限分配与管理 635192.2.1权限模型 64182.2.2权限分配 6264832.2.3权限管理 6256032.3用户行为审计与异常检测 6197082.3.1用户行为审计 6317492.3.2异常检测 6243772.3.3异常处理 66691第3章网络安全防护 7234303.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786753.1.1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7195643.1.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与优化 7154593.2虚拟私人网络(VPN)配置 793373.2.1VPN设备选型与部署 7287293.2.2VPN客户端配置与管理 7156523.3网络隔离与数据加密 7208163.3.1网络隔离策略 8168253.3.2数据加密措施 820647第4章操作系统安全 837294.1操作系统安全配置 8130914.1.1基本安全配置 838824.1.2系统防火墙配置 8122404.1.3系统网络配置 8148084.2系统补丁与更新管理 8310454.2.1补丁管理策略 8322924.2.2补丁安装与验证 9212524.3系统监控与日志审计 9253734.3.1系统监控 969304.3.2日志审计 915649第5章应用程序安全 9125735.1应用程序安全开发 9242895.1.1安全开发原则 9122545.1.2安全开发流程 919775.2应用程序漏洞扫描与修复 10211585.2.1漏洞扫描 1085915.2.2漏洞修复 10287255.3应用程序权限与接口管理 10130095.3.1权限管理 10320675.3.2接口管理 1019793第6章数据安全保护 10236556.1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0187036.1.1备份策略 11118526.1.2恢复策略 11210326.2数据加密与密钥管理 11113326.2.1数据加密 11193456.2.2密钥管理 11104286.3数据安全存储与销毁 11215646.3.1数据安全存储 11276856.3.2数据销毁 1227358第7章病毒防护与恶意软件防范 1267307.1防病毒软件部署与更新 12195697.1.1防病毒软件选择 12274367.1.2部署策略 12194847.1.3更新管理 1271257.2恶意软件检测与清除 1259467.2.1恶意软件特征库 12242687.2.2检测策略 13119087.2.3清除操作 1343577.3勒索软件防范与应对 13260347.3.1防范措施 13244597.3.2应对策略 131300第8章物理安全与环境控制 13110568.1系统硬件设施保护 13176418.1.1设施保护范围 1389668.1.2防盗措施 13226598.1.3防火措施 1449868.1.4防水防潮措施 14121558.2服务器机房安全 1459428.2.1机房准入制度 1414028.2.2机房环境要求 14658.2.3电力供应保障 14239128.3环境监控系统配置 14171398.3.1监控系统要求 14110098.3.2监控内容 14147768.3.3监控系统管理 1517951第9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 1540229.1安全事件分类与级别划分 15238649.1.1安全事件分类 15209459.1.2安全事件级别划分 1522689.2应急响应流程与操作指南 15247399.2.1应急响应流程 15287439.2.2操作指南 1649611.1当发觉安全事件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6120841.1.1保存现场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日志、截图等。 1668551.1.2立即中断攻击行为,如断开网络连接、关机等。 16285671.1.3立即报告给安全管理人员。 16277751.2安全管理人员收到报告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 16322392.1根据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事件级别。 166702.2通知相关领导和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流程。 1654433.1根据事件级别,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应急响应小组。 16225723.2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攻击源、修复漏洞等。 16184533.3保持与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沟通,及时报告事件处理进展。 1648244.1对安全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原因和影响。 16219614.2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消除攻击源、恢复数据等。 1628744.3对受影响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6307955.1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6123805.2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16215109.3调查与责任追究 16267269.3.1调查 16175049.3.2责任追究 1724462第10章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72083310.1安全意识培训 173271210.1.1培训目的 171616410.1.2培训内容 172426910.1.3培训方式 172823010.2安全技能培训 17753310.2.1培训目的 171548110.2.2培训内容 171900810.2.3培训方式 182018210.3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181107410.3.1评估方法 181527610.3.2改进措施 18第1章系统安全策略与规划1.1系统安全策略制定1.1.1确定安全目标本节主要阐述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过程,首先应明确系统的安全目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系统业务特点,确立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后续安全策略制定提供依据。1.1.2分析安全需求分析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流转、用户操作等环节的安全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方面,以保证系统在面对各种安全威胁时具备相应的防护能力。1.1.3制定安全策略根据安全目标和安全需求,制定具体的系统安全策略。安全策略应涵盖以下方面:身份认证策略:保证系统用户的身份真实性;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数据保护策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安全审计策略:记录系统操作日志,以便追溯和分析;安全备份策略: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1.2安全规划与风险评估1.2.1安全规划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制定安全规划,包括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安全设备部署、安全培训等内容。安全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分级保护原则:根据系统安全等级,实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整体性原则:保证安全规划覆盖系统全生命周期;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系统运行情况,不断优化安全措施。1.2.2风险评估对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识别、分析,并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威胁识别:分析潜在的安全威胁,如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脆弱性分析:识别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如配置不当、软件缺陷等;影响评估:评估安全威胁对系统业务、数据和用户造成的影响;风险量化:根据威胁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量化。1.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1.3.1安全策略实施按照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结果,实施以下安全措施:部署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配置:对系统、网络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安全培训:提高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安全监测: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1.3.2安全监督建立安全监督机制,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实施。主要包括:定期检查:对系统安全措施进行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行;安全审计:定期开展安全审计,评估系统安全状况;应急响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持续改进:根据监督结果,不断优化安全策略,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第2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2.1用户身份认证机制2.1.1认证方式本系统支持多种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账号密码认证: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2)短信验证码认证:用户输入手机号接收短信验证码,以验证身份。(3)动态令牌认证:用户使用动态令牌的一次性密码进行身份认证。(4)生物识别认证:用户通过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2.1.2认证流程(1)用户发起认证请求,输入用户名和认证方式。(2)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认证信息,进行身份验证。(3)认证通过后,系统为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并记录登录日志。(4)认证失败,系统提示错误信息,并记录失败次数。2.1.3认证策略(1)密码策略:系统对用户密码进行复杂度要求,如长度、字符组合等。(2)锁定策略:当用户连续输入错误密码达到一定次数时,系统自动锁定账户,防止恶意破解。(3)认证有效期:用户认证信息具有时效性,需定期更新。2.2权限分配与管理2.2.1权限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模型,将用户划分为不同角色,每个角色具有特定的权限。2.2.2权限分配(1)管理员为用户分配角色,角色与权限关联。(2)用户可拥有多个角色,角色间权限叠加。(3)管理员可对用户进行权限调整,以满足业务需求。2.2.3权限管理(1)权限审计:定期对系统权限进行审计,保证权限合规性。(2)权限回收:当用户离职或岗位变动时,及时回收相关权限,避免安全风险。(3)权限变更记录:系统记录权限变更操作,以便追踪和审计。2.3用户行为审计与异常检测2.3.1用户行为审计(1)系统对用户操作进行实时监控,记录用户行为日志。(2)审计员可对用户行为日志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3)审计结果用于优化系统安全策略,提高系统安全性。2.3.2异常检测(1)系统采用基于规则的异常检测方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2)当用户行为违反预设规则时,系统自动报警,并记录异常行为。(3)安全运维人员对异常行为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安全风险。2.3.3异常处理(1)对异常行为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2)对涉嫌违规行为的用户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3)定期总结异常行为,优化检测规则,提高检测准确性。第3章网络安全防护3.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3.1.1防火墙配置与管理(1)根据系统安全需求,合理设置防火墙的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规则、端口过滤、IP地址限制等。(2)定期更新防火墙的规则库,保证对新威胁的防御能力。(3)对防火墙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控,检查安全日志,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4)实施防火墙的双向认证,保证内外部网络的访问安全。3.1.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与优化(1)根据网络环境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入侵检测系统(IDS)。(2)配置IDS的检测策略,包括特征库、异常检测、流量分析等。(3)部署IDS传感器,保证覆盖关键网络节点和业务系统。(4)定期分析IDS报警,对攻击行为进行分类和响应,调整检测策略以提高准确性。3.2虚拟私人网络(VPN)配置3.2.1VPN设备选型与部署(1)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VPN设备,如SSLVPN、IPsecVPN等。(2)部署VPN设备,配置网络地址转换(NAT)、路由等参数,保证远程访问安全。(3)采用强加密算法,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3.2.2VPN客户端配置与管理(1)为远程用户配置VPN客户端,保证客户端与VPN设备兼容。(2)设定客户端访问权限,如访问时间、访问资源等。(3)定期更新VPN客户端软件,修复安全漏洞。3.3网络隔离与数据加密3.3.1网络隔离策略(1)根据业务系统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划分安全域,实施网络隔离。(2)采用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网络安全性。(3)对关键业务系统实施访问控制,限制用户权限,防止内部威胁。3.3.2数据加密措施(1)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性。(2)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定的加密算法和设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3)定期更换加密密钥,提高数据安全性。第4章操作系统安全4.1操作系统安全配置4.1.1基本安全配置在进行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操作系统版本为最新版本,及时更新安全补丁。(2)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降低系统暴露风险。(3)设置强壮的密码策略,保证用户账户安全。(4)限制物理和远程访问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4.1.2系统防火墙配置(1)启用系统防火墙,防止非法入侵。(2)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防火墙规则,允许或禁止特定端口和服务的访问。(3)定期检查防火墙配置,保证其有效性。4.1.3系统网络配置(1)禁用或限制不必要的网络协议和服务。(2)配置静态IP地址或使用DHCP服务器分配IP地址,避免IP地址冲突。(3)配置合适的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保证网络访问安全。4.2系统补丁与更新管理4.2.1补丁管理策略(1)制定补丁管理策略,保证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得到及时安装。(2)定期检查补丁更新信息,关注安全漏洞和补丁发布情况。(3)对关键系统进行补丁测试,保证补丁安装后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4.2.2补丁安装与验证(1)按照补丁管理策略,定期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2)安装补丁后,验证补丁是否成功安装,以及系统是否恢复正常运行。4.3系统监控与日志审计4.3.1系统监控(1)安装并配置系统监控工具,实时监控系统功能、进程、网络连接等关键指标。(2)设定合理的监控阈值,及时报警并处理异常情况。(3)定期分析系统监控数据,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4.3.2日志审计(1)启用并配置系统日志功能,记录系统运行、用户操作、网络连接等关键信息。(2)定期检查系统日志,分析异常行为,发觉潜在安全威胁。(3)保留重要日志文件,便于调查和审计追溯。(4)对日志文件进行保护,防止未授权访问和篡改。第5章应用程序安全5.1应用程序安全开发5.1.1安全开发原则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安全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只授予其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2)安全编码规范: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避免常见的安全漏洞;(3)安全测试: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安全测试,及时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4)安全更新:及时更新应用程序,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5.1.2安全开发流程(1)需求分析:分析应用程序的安全需求,明确安全目标和功能;(2)安全设计:根据安全需求,设计安全架构和防护措施;(3)安全编码:遵循安全编码规范,编写安全可靠的代码;(4)安全测试: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测试,包括静态代码分析、动态测试等;(5)安全验收:在发布前进行安全验收,保证应用程序满足安全需求。5.2应用程序漏洞扫描与修复5.2.1漏洞扫描(1)定期进行应用程序漏洞扫描,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2)选择合适的漏洞扫描工具,如OWASPZAP、AppScan等;(3)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漏洞等级和修复优先级;(4)跟踪漏洞修复进度,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5.2.2漏洞修复(1)针对发觉的漏洞,制定修复方案;(2)按照修复方案,对应用程序进行代码修改或配置调整;(3)修复完成后,进行回归测试,保证修复措施有效;(4)及时更新安全补丁,防止新的安全漏洞产生。5.3应用程序权限与接口管理5.3.1权限管理(1)合理设置应用程序权限,遵循最小权限原则;(2)对应用程序的权限进行分类,实现精细化管理;(3)定期审计应用程序权限,发觉异常权限及时处理;(4)对敏感权限进行严格控制,如读取联系人、短信等。5.3.2接口管理(1)制定接口安全策略,包括认证、授权、加密等;(2)对接口进行安全审计,保证接口安全;(3)限制接口访问频率,防止恶意攻击;(4)对接口调用进行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第6章数据安全保护6.1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6.1.1备份策略为保证数据安全,应制定以下备份策略:(1)定期备份:根据数据重要性,制定定期备份计划,保证关键数据不丢失。(2)差异备份与全备份:结合差异备份和全备份方式,提高数据恢复效率。(3)多副本备份:为防止数据损坏,至少应保留两个备份副本。(4)备份介质管理:采用可靠、安全的备份介质,并对介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6.1.2恢复策略为保证数据能在关键时刻快速恢复,应制定以下恢复策略:(1)数据恢复测试: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测试,保证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恢复流程:明确数据恢复流程,包括恢复操作步骤、所需资源等。(3)紧急恢复方案:针对重要系统,制定紧急恢复方案,以应对突发事件。6.2数据加密与密钥管理6.2.1数据加密为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应采取以下加密措施:(1)传输加密:使用SSL/TLS等加密协议,对数据传输过程进行加密。(2)存储加密:采用透明加密技术,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保护。(3)加密算法:选择安全、可靠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6.2.2密钥管理为保证加密数据的安全,应实施以下密钥管理措施:(1)密钥:采用安全的密钥算法,保证密钥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2)密钥存储:将密钥存储在安全的硬件设备(如加密卡、硬件安全模块)中。(3)密钥分发:采用安全的方式分发密钥,防止泄露。(4)密钥更新:定期更新密钥,提高数据安全性。6.3数据安全存储与销毁6.3.1数据安全存储为保障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1)存储设备选型:选择具有数据保护功能的存储设备,如RD磁盘阵列等。(2)存储权限管理:对存储设备进行权限管理,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数据。(3)数据访问审计:对数据访问行为进行审计,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6.3.2数据销毁为保证不再使用的数据得到安全处理,应采取以下数据销毁措施:(1)物理销毁:对于存储介质,如硬盘、磁带等,采用物理破坏的方式进行处理。(2)数据擦除:对于电子存储介质,使用安全的数据擦除工具进行多次覆写,保证数据无法恢复。(3)销毁记录:记录数据销毁过程,包括销毁时间、方式、责任人等信息,以备查证。第7章病毒防护与恶意软件防范7.1防病毒软件部署与更新7.1.1防病毒软件选择在选择防病毒软件时,应充分考虑软件的查杀能力、系统兼容性、资源占用、更新频率等因素。推荐使用国内外知名厂商的成熟产品。7.1.2部署策略(1)对所有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部署,保证覆盖率100%;(2)采用集中管理方式,便于统一监控和更新;(3)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选择合适的防病毒软件版本。7.1.3更新管理(1)保证防病毒软件病毒库实时更新,至少每日更新一次;(2)对防病毒软件进行定期升级,以应对新型病毒威胁;(3)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病毒库更新失败等突发情况。7.2恶意软件检测与清除7.2.1恶意软件特征库(1)收集并整理国内外恶意软件特征信息;(2)定期更新恶意软件特征库,保证检测准确性;(3)建立恶意软件样本库,为分析和研究提供支持。7.2.2检测策略(1)采用实时监控和定期扫描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检测恶意软件;(2)针对高风险系统和用户,实施重点监控;(3)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恶意软件检测能力。7.2.3清除操作(1)发觉恶意软件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清除;(2)根据恶意软件类型,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清除,如专杀工具、系统还原等;(3)对清除失败的恶意软件,进行样本提取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7.3勒索软件防范与应对7.3.1防范措施(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员工培训;(2)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和系统,保证数据安全;(3)关闭不必要的网络共享和服务,降低勒索软件感染风险。7.3.2应对策略(1)发觉勒索软件感染后,立即断开网络,避免病毒扩散;(2)通知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3)对受影响的系统和数据进行恢复,检查并消除安全隐患;(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报警并配合警方调查。第8章物理安全与环境控制8.1系统硬件设施保护8.1.1设施保护范围系统硬件设施保护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电源设备等关键硬件资源。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硬件设施免受物理损害。8.1.2防盗措施(1)设置专门的硬件设备存放区域,并配备防盗门、防盗锁等安全设施。(2)重要硬件设备应采取固定措施,如使用螺丝、防盗扣等。(3)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实时监控硬件设备存放区域。8.1.3防火措施(1)硬件设备存放区域应配备合适的灭火设备,如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2)严格执行消防法规,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和演练。8.1.4防水防潮措施(1)硬件设备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和潮湿处。(2)机房内应配备防水防潮设施,如防水地板、除湿机等。8.2服务器机房安全8.2.1机房准入制度(1)设立专门的机房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进出机房的人员。(2)对进入机房的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8.2.2机房环境要求(1)机房内温度、湿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机房内应保持清洁,避免灰尘、杂物等对设备造成损害。8.2.3电力供应保障(1)机房应配置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市电、UPS、发电机等。(2)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8.3环境监控系统配置8.3.1监控系统要求(1)环境监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控、数据记录、报警等功能。(2)监控系统应覆盖服务器机房、硬件设备存放区域等关键区域。8.3.2监控内容(1)温湿度:实时监测机房内温度和湿度,保证设备运行在规定范围内。(2)电源:监控电源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觉异常并处理。(3)安全防范:通过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系统,实时监控机房安全状况。(4)火灾监测:通过烟感、温感等探测器,实时监测火警信息。8.3.3监控系统管理(1)定期检查监控系统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2)对监控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提高监控效果。(3)建立完善的监控数据分析和报警响应机制,保证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第9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9.1安全事件分类与级别划分为了更好地应对安全事件,首先应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级别划分,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9.1.1安全事件分类安全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网络攻击事件:如DDoS攻击、网络钓鱼、端口扫描等。(2)主机攻击事件:如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系统漏洞利用等。(3)数据泄露事件:如数据非法访问、数据篡改、数据窃取等。(4)物理安全事件:如设备损坏、设备失窃、非法入侵等。(5)其他安全事件:如社会工程学攻击、内部泄露等。9.1.2安全事件级别划分根据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将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特别重大安全事件(Ⅰ级):造成系统瘫痪、数据大规模泄露或损失,严重影响业务运行。(2)重大安全事件(Ⅱ级):造成系统部分功能受损、数据较大规模泄露或损失,影响业务正常运行。(3)较大安全事件(Ⅲ级):造成系统部分功能受限、数据一定程度泄露或损失,影响业务局部运行。(4)一般安全事件(Ⅳ级):造成系统轻微功能受限,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9.2应急响应流程与操作指南9.2.1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以下阶段:(1)发觉与报告:当发觉安全事件时,立即报告给安全管理人员。(2)初步评估:对安全事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级别和影响范围。(3)应急响应:根据事件级别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4)事件处理:对安全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5)事件总结: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9.2.2操作指南(1)发觉与报告1.1当发觉安全事件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1.1保存现场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日志、截图等。1.1.2立即中断攻击行为,如断开网络连接、关机等。1.1.3立即报告给安全管理人员。1.2安全管理人员收到报告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2)初步评估2.1根据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事件级别。2.2通知相关领导和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流程。(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