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7世界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7世界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7世界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7世界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7世界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南京大学620历史学基础[按组命题]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南京大学620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06年南京大学321世界史考研真题2005年南京大学321世界史考研真题2004年南京大学321世界史考研真题2003年南京大学321世界史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南京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5年南京大学320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南京大学320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南京大学320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2年南京大学43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考研真题2002年南京大学324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1年南京大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考研真题2001年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0年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阿维农之囚2.黄金诏书3.法兰西4.哈里发5.彼特拉克6.日俄战争7.《威斯敏斯特法》8.布拉格之春二、论述1.英国议会起源。2.西欧中世纪王权的性质。3.《自由大宪章》的背景、内容、影响。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表现、原因、影响。2016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阿维农之囚答:阿维农之囚是指14世纪世俗王权与教皇斗争的重要事件。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收捐税而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开除法王教籍,后被法王囚禁。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克力门五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城,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此城,共驻了70年(1308~1378年),成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阿维农之囚是对教皇权利的严重打击。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黄金诏书答:黄金诏书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黄金诏书明确规定:德国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确认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黄金诏书的发布表明德国的历史已经变成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有利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加强统一和集权。它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3.法兰西答:法兰西是对法国的全称。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相继出现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等。1792年瓦尔米战役后,法国进入了吉伦特派国民公会统治时期,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取消民主自由,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民法典》等。1848年发生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马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4.哈里发答:哈里发是阿拉伯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后该词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逝世后继任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人,伊斯兰教初期执政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哈里发为阿拉伯帝国坐高的统治者的称号,其后又为伍麦叶、阿拔斯等王朝的统治者所袭用。5.彼特拉克答:彼得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诗人和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他以其14行诗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彼特拉克鞭挞教廷的虚伪,但又长期在教廷担任要职;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但有时又认为这是邪恶;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和脱离群众;主张人类之爱,但又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彼特拉克的《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观。他被称是人文主

义之父和文艺复兴之父。6.日俄战争答: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日本和沙皇俄国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战争。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10日,日俄两国正式宣战。1905年3月,日俄军队在奉天附近决战,日军再次获胜。1905年8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俄国1905年革命的到来,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使得日本跻身世界列强之列,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7.《威斯敏斯特法》答:《威斯敏斯特法》是1931年英国议会确认各自治领地位的一项法律。根据本法,联合王国与当时仅有的白人占优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和纽芬兰组成英联邦,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戴英王为国家元首。它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自此以后,英国通过英联邦形式,加强在贸易领域中的协商,增强联邦内各国经济上的互惠。它的颁布,是英国殖民统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了帝国内部关系的变化,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方式的根本转变。8.布拉格之春答: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1月5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始的一场社会主义改革运动。1968年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

革。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联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随后苏联即控制了捷全境,逮捕杜布切克。这次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民主存在的现实。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根据本国国情,为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最后却失败了。二、论述1.英国议会起源。答:英国的议会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国王与封建主的斗争。议会制度的创设有利于英国国家机构权力行使的制约和平衡。英国议会制度最早可以上溯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诺曼征服后发展为大议会。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的模范会议,将召集郡、市代表参会的做法确定了下来,成为一种制度,是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1)议会的萌芽——贤人会议公元5世纪中叶,产生了由少数有影响的权贵要人组成的“贤人会议”。盎格鲁撒克逊人入居不列颠后,逐渐形成一些国家。它们互相攻伐兼并,王权在此时虽然已经很强大,但国王也不是一个人在进行统治。当时的重要政治机构——贤人会议是国王的主要咨议机构。贤人会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大陆日耳曼人条顿部落的“马克大会”或民众大会。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征服不列颠和创建国家的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阶级分化的加剧和氏族血缘关系的进一步瓦解。再召开由全体自由人参加的民众大会已经不大现实,于是由社会上层人士——教俗大贵族组成的贤人会议的召开便成为可能。贤人会议由国王召集,没有固定的日期和会址。出席会议的人数不是很固定,除国王外,出席者通常包括大主教、主教、郡守、修道院长和贵族。贤人会议

的权力很大,可以参与讨论王国国内外事务,发布法令和签订契约,讨论特殊性税收等。(2)议会的雏形——大会议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诺曼王朝时期出现了新型的封君封臣关系,“贤人会议”逐渐演变成为封臣的“大议会”,英国的议会正是从这一躯壳中孕育出来。随着黑斯廷斯之役哈罗德的失败,整个英格兰成为威廉的土地,他成为全国土地名义上的所有者。威廉在英格兰引入了诺曼底的封建制度,通过分封,他很快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度。此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些政治机构和法律制度,并没有因为诺曼征服而消失,反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威廉征服后,为适应新型的封建关系,形成了国王的封君法庭,国王的直属封臣都有权利出席,当时称为大议会。中下级贵族实力较小,对会议作用不大,当时也难以找到可以容纳众多直属封臣的场所,出席会议的主要是拥有大片封土的大贵族。(3)议会的产生过程——从《大宪章》到模范议会①1215年,英国贵族发动起义,迫使国王约翰签署了一份文件《大宪章》。英王约翰(1199~1216)在位时,仅仅几年时间,就使安茹王朝失去了在法兰西的大部分领土。在国内,约翰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问题,和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争执。约翰迫于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入侵英格兰的威胁,主动与教皇缓和关系。他答应将英格兰作为教皇的采邑称臣纳贡,此举意味着国内民众要缴纳更多的捐税,顿时怨声四起。随后约翰在大陆再创败绩,当他回国时,国内的不满已达到极至。1215年4~5月,以罗伯特·菲兹·沃尔特为首的贵族以约翰未能保护封臣和王国利益为由发动叛乱,王军不敌贵族叛乱军队。6月19日,约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为后来议会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②1258年,在牛津召开了被称为“国会”的议会,首次提出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③1265年,召开的“西蒙会议”由贵族和市民参加,是英国国会的开端,也是下院制度的重要起点。④1295年11月,英国国王召开的“模范会议”是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1295年11月13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争取各阶级同意征收税款,召集了新的议会开会,英国宪政史学家斯塔布斯将1295年召集的这届议会称为“模范会议”。出席这次议会的代表有400名,其中包括91名宗教界代表、50名伯爵和男爵、63名骑士和172名城市代表,他们分别代表教士、贵族和平民。骑士和市民代表的参加,使得1295年的议会具有了代议性质,确立了向郡市征税须郡市同意的原则。可以说,1295年议会“为未来的议会确立了一般样式”,它的召开也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⑤最终在14世纪20年代,英国议会发展成为一个由国王定期召集的,有各等级参加但以大贵族为主体的,具有最高立法权、批税权和比较广泛的代表性的机构。从《大宪章》的签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国议会终于走完了从萌芽、产生到形成的过程。综上所述,在英国,最初的贤人会议到大议会,由《大宪章》到模范会议,议会制度最终产生。2.西欧中世纪王权的性质。答:西欧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西欧的封建制度在此时,由日耳曼、罗马和日耳曼三种因素互

相融合建立起来的。西欧中世纪王权的性质是指中世纪西欧各个封建国家的国王所拥有的权力。中世纪的西欧在建立采邑制的过程中确立了个人联合的政体形式,西欧中世纪的王权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的,而且西欧中世纪教会发展较快,王权和教权之争一直存在。王权具有合法性,合法性决定了其具有政治统治权威,保证个人联合政体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促进了封建社会中新因素的生长。西欧中世纪王权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君权神授性质西欧中世纪是基督教繁荣的时期,基督教“君权神授”的神权政治思想为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教会举行的加冕礼使王权的合法性具体化。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化王权。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教皇开始干预世俗君主的废立;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教会是王权实行统治的一个支柱。王权还控制着教会对内外的立法。为了防止主教因地产和权势的增长而危害王权,查理以教会法规来束缚教士的生活,很显然,法兰克的君主把罗马天主教看成是可以强化君权、维护君权统治的一种力量。(2)日耳曼性质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使采邑制具有潜在的分裂因素,封建王权用特许权作为对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施行统治的工具。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长起来的日尔曼人诸王国逐渐把日尔曼与罗马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包含于西欧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因此西欧的封建王权带有日尔曼性质。(3)封建领主性质9世纪中后期,法兰克帝国分裂,宣告了日耳曼王国统治的终结,

西欧的封土封臣制逐步稳固。封臣即多数的贵族阶级和教会拥有大部分土地的占有权,并不断分封。国王是最高封建领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采邑”制到查理曼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里,除国王旧有的教俗封臣外,过去属于国家官吏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变成国王的封臣,从国王处领受采邑。并且此时的采邑逐渐的变为世袭的了。国王的封臣们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赐给他们,从而又成为他们的封君。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4)王权和教权的冲突在长达12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教会权与王权孰强孰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斗争中呈现互有消长的马鞍型;最初是教会权从属于王权,继之是教会权凌驾于王权之上,随后是教会权走向衰落和专制王权的崛起。西欧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冲突斗争不断。综上所述,西欧中世纪的王权带有多种性质。3.《自由大宪章》的背景、内容、影响。答:《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封建专制时期宪法性文件之一,于1215年6月15日,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习称《大宪章》。其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这个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其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如下。(1)背景

①国内封建贵族的反抗诺曼人于1066年开始入侵英格兰,在诺曼人成为英国的国王后,于十一及十二世纪逐渐强大。他们建立的集权政府,加上本地盎格鲁—撒克逊人原来的统治土地,还有盎格鲁人和诺曼人在诺曼底所拥有的土地,使英国国王在1199年成为欧洲最有权力国王。当英王约翰在十三世纪初即位之后,一连串的事件却令英格兰的封建贵族起来反抗他,主要有:约翰国王对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有不同于教皇的意见,失去了教会上层人士的支持;大封建主不满约翰为进行对法战争而加重军役负担,不满约翰随意破坏封臣制惯例;伦敦市民也因不满约翰的勒索而骚动起来。②英王约翰还面对三个方面的压力a.他夺得王位的手法遭人非议。前任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在1199年死后,出现两名继承人。约翰将他的对手,亦即他的侄子不列颠尼亚瑟囚禁,之后亚瑟便失去音讯。很多人认为约翰是将他的亲人暗杀以取得王位。b.当时法国国王占领了英国在诺曼第大部份的土地。英国的贵族要求国王取回失去的领土,约翰即在1214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大败。c.约翰与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现争执,于是教庭向英格兰施以惩罚,约翰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2)内容《自由大宪章》由一个序言和63个条框构成,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对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有所照顾;对亨利二世以来王权在司法和行政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清算。

其主要内容有:①大封建主所属封臣之间的财产纠纷应由封建主自己审理;不经教会和封建主的同意,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②保障教会选举教职人员的自由;③保护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例征收领地继承税;④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的同意,取消国王干涉封建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⑤未经同级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⑥此外,少数条款涉及城市,如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自由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定,国王如违背之,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3)影响因为封臣制的瓦解和专制王权的建立,《大宪章》当时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宣告作废,于是内战又起。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15、16世纪时英国王权强化,《大宪章》无人提及。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利用“大宪章”为武器同封建专制王权作斗争。今天它仍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联邦宪法和各州宪法也都包含有《大宪章》的思想。其影响主要有:①《自由大宪章》限制了王权王权与贵族权、王权与基督教神权之间既依赖又排斥、既对抗又妥协的关系支撑起英国的“有限王权”封建制。它与西欧及东方的“绝对王

权”之间的“权力差”就构成了自由与权利、宪政与法治成长、壮大的出发点。正是在集权与封建、自由与专制、法治与人治的抗衡与妥协中,才孕育出了一种以自由为动力、以分权为基础、以民主为形式、以法治为保障的新型政治形态。②昭示了缔造现代社会制度的三个基本原则a.以自由保障自由的原则。自由是人类向上提升的最终动力源泉,自由缔造民主、平等、分权、宪政与法治而不是相反。b.以分权保障自由的原则。分权是自由与权利发展的要求,在分权未确立的地方便没有自由与权利,也就不可能有民主与宪政,因为在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中不可能形成真正合意基础上的政治性、公法性契约。c.以法治保障自由原则。自由民主不是指“让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更不是指“让民众直接当家作主”,而是指“每一个人能够自己统治自己”;宪政不是指“有宪法的政治”,而是指“法律下的政治”。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表现、原因、影响。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了战胜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面对战争的失败,德日两国有不同的表现。(1)二战后德国日本的表现①德国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德国的领导人表现出了忏悔的勇气。德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反思和悔改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罪行。德国直面事实,用诚恳的道歉和积极悔过的态度,祈求世界人民的原谅,上到政府下到平民都有所反思。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

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②日本日本没有做到认真反省战争罪行。日本最大限度上扭曲事实,不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虽然日本民众不都是不爱和平和不反思的人,其政府还否认种种罪行,现如今还篡改历史教科,使其日本民众更加脱离事实的真相。将其带离更加模糊、无知、恐怖、危险、的道路。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小泉纯一郎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反悔的迹象;日本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上无所顾忌,纵容扶桑社的右翼教科书出台。此外,一些阁僚不断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日本不断单方面挑战中日关系底线。(2)原因①就德国方面来看二战的西方战场,苏联从东部,英美从西部攻打德军,苏联攻克柏林。作为战争主要受害者的苏联,英国主导了对德国战后的处置。因为深受其害,所以对德国的处置非常严格而到位。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年便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总结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严惩了战犯,并且废除了普鲁士。丘吉尔认为,普鲁士是几百年来德国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必须连根拔起,东普鲁士土地划归波澜,人迁移到德国。德国境内的普鲁士被划归到其它州,政府财产被盟军分掉了。战后的德国被分为东西德,与旧德国政府没有丝毫的关联。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反省历史、认罪打下了基础。

②就日本方面来看战后日本的秩序是由美国主导的,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局势已经明显,麦克阿瑟急于起用日本作为对抗苏联的力量。因此,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清理缺乏欧洲的彻底性,天皇的罪行被忽视,美国在审查天皇的罪行时,只以珍珠港事变为起点,而不是七七事变,更别说九一八,牵涉的只是日本对美国作战的战争罪行,而日本对美国基本只有军事打击,本土只限于远离本土的军事港口,也没有针对平民的犯罪。美国并未尝试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远东地区的利益。日本军国主义残存下来,很多战犯不久还重新得到起用。战犯的后人,到近期纷纷又登上了日本政坛,要重新武装起来。造成德日二战后的表现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对比德国与日本的战后处置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最大的苦主中国未能在对日战争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未能主导对日军国主义审判,才是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根本原因。(3)影响①对德国的影响二战后的德国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战后的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管制,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四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此后又由于美苏所处的不同阵营,最终德国也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直到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两个国家才真正的统一在一起。现如今的德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国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合作,积极推进欧盟的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②对日本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对自己的罪行并没有反思,导致其军国主义思想一直存在。日本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持续紧张,影响到世界局势的稳定与发展。作为当今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一直寻求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很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近几年加入安理会一直是日本奋斗的目标。为此,它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买非洲拉美等国的选票。然而,亚洲人民是不会同意的,因为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国家,不可能保证世界的和平。

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丕平献土2.百年翻译运动3.再征服运动4.兰克学派5.《海洋自由论》6.艾德礼政府7.巴布教徒起义8.拜占庭军区制9.苏共二十大10.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二、简答1.法国大革命对英国影响。2.结合《维也纳条约》条款谈谈对世界影响。3.从一战与二战联系角度说说二战爆发的原因。2015年南京大学647世界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丕平献土答:丕平献土是中世纪加洛林王朝国王矮子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史称“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2.百年翻译运动答: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翻译活动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3.再征服运动答:再征服运动是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的战争,又称收复失地运动。参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还有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士,并且也得到教皇支持。史学家以718年,倭马亚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国,以及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建国为收复失地运动的开端,以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为终。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斗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收复。l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1479年,卡斯提尔与阿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l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再征服运动结束。再征服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但西班牙统治者迫害留下来的伊斯兰教徒,大批手工业者及农民的出走,给西班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4.兰克学派答:兰克学派又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史学”诸流派。5.《海洋自由论》答:《海洋自由论》是西方法理学与政治哲学史上第一份以“海洋”为主题的严肃思考,由荷兰人文主义法学家格劳秀斯所著。书中格

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从海洋的物理本性及中世纪罗马法和基督教自然法这两大传统阐明了海洋对于人类世界所可能拥有的道德意义与政治意义。该书提倡“公海自由”,认为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海洋自由论》发表以后,遭到荷兰以外国家学者的围攻。6.艾德礼政府答:艾德礼政府是二战后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艾德礼是英国工党政治家,1945年7月,因工党在大选中获胜而取代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组建艾德礼政府。任内取代丘吉尔与杜鲁门、斯大林共同出席了波茨坦会议,并支持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艾德礼政府时期在资产阶级允许范围内大规模实行福利事业,建立国民医疗服务制度,对一些工业实施公有化,同时使英国摆脱了殖民主义,完成非殖民化,并授予原殖民地的印度和缅甸独立地位。1951年,丘吉尔再次当选首相,艾德礼政府结束。7.巴布教徒起义答:巴布教徒起义是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因参加者以巴布教徒为主,故名。穆罕默德于l847年自称为马赫迪,创巴布教(巴布意为门户,即默罕默德自称是救世主把意旨传达于世人的门户),主张制度和法律应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财产,保障贸易和商业利益,男女平权,人人平等而幸福。1847年,巴布被捕入狱,各地遂纷纷起义。起义的主力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领导者为低级教士和商人。最大的三次起义为:l848~1849年的马赞德兰起义,1850年的赞兼起义、尼里士起义。起义引起国王惊恐,于1850年将巴布处死,并调集

重兵对各地起义进行镇压,起义失败。8.拜占庭军区制答:拜占廷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是拜占庭帝国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早在6世纪,拜占庭就在北非和意大利实行军区制,由军事长官督军兼理政务,公元7至12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境内普遍推行,即按军区、师、团、营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促使拜占廷农兵阶层形成并发展,对加强拜占廷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穆宁王朝时期(1081年~1185年)军区制已经瓦解,被普洛尼亚制(又称恩准制)取代。9.苏共二十大答:苏共二十是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0.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答: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又称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9月成立的松散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l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

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二、简答1.法国大革命对英国影响。答: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动了整个欧洲,撼动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体系,对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对英国政治产生的影响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主义兴起。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伯克(1729~1797)最早表达出保守主义思想。他从政治、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全盘否定法国大革命,但表示赞同渐进的改革。(2)对英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拿破仑一世在特拉法加海战后被迫放弃侵英计划,转而对英实施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准发生贸易关系,并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这个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的封锁体系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但并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3)对英国外交产生的影响①由遏止法国到中立政策18世纪英国与法国的争霸斗争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激烈。因此遏止法国过分强大和对外扩张就成了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点。法国大革命初期,绝大多数英国人乐于见到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变成

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国大革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此时英国的对外政策也被土耳其事务和南美事务分散,英国政府对法国革命采取了不干涉的中立主义政策。②由敌视法国到大陆均势1791年,路易十六被处死,法国国内革命也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运动的发展,于是,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形成。此后,先后形成了七次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英国为参战外,但英国则向同盟各国提供了大量经费。英国对法国的外交政策由中立转向敌视。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转为大陆均势,欧洲大陆各个列强国家的势力,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2.结合《维也纳条约》条款谈谈对世界影响。答: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欧洲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1815年1月3日,英、奥、法三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就互相援助,法奥各出兵15万,由英国供应军火。由于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才达成协议,并且在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即《维也纳条约》。(1)《维也纳条约》条款①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了“自己的统治”。②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波兰被瓜分;瑞典失去芬兰,就把挪威划归瑞典;法国殖民地被瓜分。

③建立由德意志34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邦联是一个松弛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的局面。④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法国必须赔款7亿法郎,并且交出军舰。把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归尼德兰执政兼管。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扩大瑞士边境。⑤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把意大利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撒丁王国收回萨伏依和尼斯二省,并且合并了热那亚。(2)《维也纳条约》对世界的影响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多极均势的力量格局、建立欧洲大国协调机制、组成“神圣同盟”。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欧洲一百年没有发生全面战争,维持了相对体系。《维也纳条约》恢复了被革命推翻了的封建君主的统治,把拿破仑统治下的民族,又置于战胜诸国的压迫之下。使得一些民族的数百万人或陷于分裂,或者遭受到外族统治。这是逆1815年以后民族主义广泛传播并在西欧获胜而行,也决定了由此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