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图中华地图版(单元测试)试题合集目录《第1单元地球运动》试卷.........................................1《第2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卷................................17《第3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卷...............................35《第4单元水圈与海—气相互作用》试卷.............................52《第5单元自然环境特征》试卷....................................69期中试卷........................................................87期末试卷.......................................................106《第1单元地球运动》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地球自转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地球自转轴就是地轴。B、地球自转轴倾斜导致季节变化。C、地球自转形成日夜交替现象。D、地球自转速度是恒定不变的。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长轴长度大约为?A、1天文单位左右。B、1光年左右。C、1千米左右。D、1立方米左右。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造成的?A.昼夜更替B.海洋和河流的时针偏转C.季节变化D.太阳的东升西落4、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导致的?A.天文年与回归年的长度不等B.四季的形成C.地球的昼夜更替D.春分点、夏至点和秋分点的位置变化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地球上的昼夜更替B.时差C.地球上的四季变化D.潮汐6、以下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B.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圆C.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D.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7、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A、永远重合B、永远不重合C、有时重合,有时不重合D、晨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8、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节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9、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回归线期间,以下哪种现象会出现?A.昼长逐渐增加,夜长逐渐缩短B.昼长逐渐缩短,夜长逐渐增加C.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D.夏至和冬至时,全球昼夜平分10、在北半球,下列哪个月份是“昼短夜长”的现象?A.1月B.3月C.5月D.7月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1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364天C.365天D.365.25天1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根本原因是:A、地球自转B、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C、地球公转D、地轴的倾斜角度1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A、维持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C、产生极光现象D、以上都是15、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下列关于地球自转说法正确的是:A、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B、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无关C、同一纬度地表各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D、自转速度的快慢由太阳的位置决定16、下列关于地球运动周期和地理现象的关系,错误的是:A、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B、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的C、日出时间早晚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D、极昼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地轴倾斜产生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球自转示意图(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材料二: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图一、请根据材料一,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写出两种)第二题题目:某校地理社团的同学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了实地观测和研究。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答。1.请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的是什么,并简述它们的特点。2.他们记录了一天中不同时间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请你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解释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并绘制一个简图表示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如果地点B位于地球上的A地正南方1000千米处,A地比B地先看到日出,试分析原因。第三题题目: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球自转示意图(1)根据材料,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分析地球自转的周期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问题:为什么在北半球的夏至日,白天时间最长?《第1单元地球运动》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地球自转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地球自转轴就是地轴。B、地球自转轴倾斜导致季节变化。C、地球自转形成日夜交替现象。D、地球自转速度是恒定不变的。答案:D解析:地球自转速度并非完全恒定,会受到多种因素(如地球自转轴的缓慢进动、地球质量分布的变化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长轴长度大约为?A、1天文单位左右。B、1光年左右。C、1千米左右。D、1立方米左右。答案:A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可近似认为是一个椭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1个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496×10^8公里。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造成的?A.昼夜更替B.海洋和河流的时针偏转C.季节变化D.太阳的东升西落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球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其中,海洋和河流的时针偏转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水平运动物体(如海水、河流)运动方向向东或向西的偏转,这种现象称为地转偏向力。选项A、C、D都是地球自转的普遍现象,但不是由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造成的。因此,选择B。4、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导致的?A.天文年与回归年的长度不等B.四季的形成C.地球的昼夜更替D.春分点、夏至点和秋分点的位置变化答案:A解析: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导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有变化,进而导致天文年与回归年的长度不等。天文年是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而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这种时间差异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导致的。选项B、C、D是地球公转的结果,但不是因为轨道的椭圆形造成的。因此,选择A。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地球上的昼夜更替B.时差C.地球上的四季变化D.潮汐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这一运动产生了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因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从而形成不同的季节。而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与地球自转无关。因此,选项C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以下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B.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圆C.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D.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答案:A、D解析:选项A正确,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选项B错误,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圆形。选项C错误,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轴不会始终指向北极星。选项D正确,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的点)最快,在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最慢。因此,正确答案为A、D。7、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A、永远重合B、永远不重合C、有时重合,有时不重合D、晨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答案:C解析: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黄道面的法线垂直,此时晨昏线正好位于赤道上,与经线圈重合。而在其他日期,由于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大约23.5度的夹角,晨昏线与经线圈不重合,只是在某些特殊时间段(如日出和日落时的局部范围)与部分经线相交。8、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节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答案:D解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23.5°S)时,意味着北半球的太阳辐射最少,此时对应的节气是冬至。在冬至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较短,黑夜较长,标志着冬季的开始。9、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回归线期间,以下哪种现象会出现?A.昼长逐渐增加,夜长逐渐缩短B.昼长逐渐缩短,夜长逐渐增加C.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D.夏至和冬至时,全球昼夜平分答案:A解析: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回归线的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向较高纬度,导致越往北,昼越长,夜越长;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因此,选项A正确。10、在北半球,下列哪个月份是“昼短夜长”的现象?A.1月B.3月C.5月D.7月答案:A解析:在北半球,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北半球的1月),此时太阳辐射较强,但由于地球轴倾斜,导致北半球昼短夜长。因此,选项A正确。而3月、5月和7月分别是春分、夏至和春分后的某个月份,这些月份北半球昼长夜短。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也是地球上的日出从东方升起,日落从西方落下的原因。1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364天C.365天D.365.25天答案:D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这个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这个时间长度是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包括365天和四分之一天。1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根本原因是:A、地球自转B、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C、地球公转D、地轴的倾斜角度答案:D解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保持66°34′的固定倾角,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地轴的倾斜角度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根本原因。1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A、维持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C、产生极光现象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太阳辐射是地球和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不仅维持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促进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还为生物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并导致了极光现象(虽然极光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但太阳辐射是其能量来源)。因此,选项D涵盖了所有正确答案。15、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下列关于地球自转说法正确的是:A、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B、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无关C、同一纬度地表各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D、自转速度的快慢由太阳的位置决定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公转方向相反,故A选项错误。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是独立的,故B选项错误。同一纬度地表各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定的,与纬度无关,故C选项正确。自转速度的快慢由地球自身的特性决定,与太阳的位置无关,故D选项错误。16、下列关于地球运动周期和地理现象的关系,错误的是:A、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B、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的C、日出时间早晚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D、极昼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地轴倾斜产生的答案:C解析:昼夜更替确实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A选项正确。季节变化也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的,B选项正确。日出时间早晚的变化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有关,而与自转速度无关,正确说法应为时差变化,故C选项错误。极昼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地轴倾斜产生的,D选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球自转示意图(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材料二: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图一、请根据材料一,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写出两种)答案: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差(或地方时)两种地理现象。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照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同时,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不同经度的地方相对于太阳的时角不同,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即时差。第二题题目:某校地理社团的同学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了实地观测和研究。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答。1.请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的是什么,并简述它们的特点。2.他们记录了一天中不同时间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请你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解释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并绘制一个简图表示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如果地点B位于地球上的A地正南方1000千米处,A地比B地先看到日出,试分析原因。答案:1.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地球围绕其自身轴线(自转轴)旋转的过程。地球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约成66.5度的倾斜角。地球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导致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地球公转轨道近似为一个椭圆,但近似为圆形。地球公转方向也是从西向东,即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周期大约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回归年。特点: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效果是昼夜更替,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因地理位置不同,经历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同。2.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简图示例: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当太阳直射地面时,其高度角达到最大值。对于给定的地点而言,正午时分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随着日落太阳高度角减小至0.对于北半球的观测者而言,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上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加;正午时分达到最大;下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日落时太阳高度角回到0。简图示意:06am(最小)Noon(最大)6pm(最小)0---0--------0---------0----------0--------------0早上正午下午用不同高度的线段表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越往下的线段代表太阳高度角越小,越往上代表太阳高度角越大。3.分析A地比B地先看到日出的原因:原因:尽管地点B位于A地正南方1000千米,但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A地比B地先向东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尽管两地的经度不同,但由于地球整体自转,A地会比B地先接受太阳辐射,进而先看到日出。具体分析: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实际为23小时56分4秒的恒星日,为了生活上的方便,我们通常取24小时作为太阳日)。由于地球半径大约为6371千米,那么一周绕地球一周的水平移动距离为2π第三题题目: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球自转示意图(1)根据材料,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分析地球自转的周期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问题:为什么在北半球的夏至日,白天时间最长?答案:(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更替和时差。(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这个周期促进了地球上的昼夜更替,每天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区的时差也得以产生。(3)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和黑夜时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差异,即白天时间最长。《第2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A、花岗岩B、砂岩C、玄武岩D、石灰岩2、下列哪种作用会导致岩石圈表面抬升,并可能形成山脉()。A、溶蚀作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褶皱作用3、以下关于岩石圈和地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花岗岩构成B、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厚度约为10千米C、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在于岩石圈的成分更为复杂D、地壳分为地壳和地幔两层4、下列关于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壳运动可以导致海陆变迁B、风化作用主要受气候影响,且在不同地区效果不同C、侵蚀作用通常发生在雨季,与河流携带能力有关D、沉积作用与地质年代无直接关系5、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A.砂岩B.花岗岩C.石灰岩D.片麻岩6、在地质构造中,当两块岩石板发生水平相对移动时,这种断层被称为?A.正断层B.逆断层C.平移断层D.褶皱7、以下关于地壳和岩石圈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岩石圈是地球固体部分的主体,包括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厚度在5-70公里之间D.岩石圈由单一类型的岩石组成,没有分层结构8、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由多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B.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是垂直方向的C.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D.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所有地质现象9、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A、石英岩B、石灰岩C、砂岩D、片岩10、山顶洞人化石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A、北京B、陕西C、河南D、山西11、问:下列关于沉积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B.主要由风化物质经过沉积作用形成C.常含有化石D.windandwaterarenaturalmaterialsforkarsttopographyformation12、问:关于地球岩石圈的构成,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岩石圈仅指地壳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C.岩石圈仅指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D.岩石圈是地球的最外层固体壳层13、关于地球岩石圈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地球岩石圈由单一的岩石层组成。B)地球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地球岩石圈仅存在于大陆地区。D)地球岩石圈下的软流圈是固态的。1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不属于内力作用?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15、下列关于地壳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由岩石组成,是地球的表层B、地壳与岩石圈是同一概念,都是岩石构成的外层C、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其中硅铝层较薄,硅镁层较厚D、地壳和岩石圈都是地球的外层,但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16、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B、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产物C、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板块内部边界、板块间边界和板块边缘D、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分析以华山为代表的褶皱山和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1.说明华山褶皱山的形成过程。2.说明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3.联系日常生活,讨论这两种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题题目: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南方某地段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如何利用这一地段的自然条件进行城乡规划。材料:1.地质剖面图(展示该地段地质层的分布及沉积顺序)等。2.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数据。要求:(1)描述该地段岩石圈的组成结构;(2)分析不同地质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依据材料中提供的自然条件,提出城乡规划的初步建议。第三题题目背景资料: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是研究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关系的理想区域。该地区不仅有壮丽的高山峡谷,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题目内容:(1)简述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当地地形地貌的影响。(8分)(2)举例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某一典型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7分)(3)结合实际,讨论地质构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5分)《第2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A、花岗岩B、砂岩C、玄武岩D、石灰岩答案:B解析: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搬运后的碎屑物、化学物质和生物遗体在一定环境下经过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花岗岩是火成岩,玄武岩也是火成岩,石灰岩可以是沉积岩也可以是变质岩,但通常来看,排除其他选项,砂岩是最符合的沉积岩类型。2、下列哪种作用会导致岩石圈表面抬升,并可能形成山脉()。A、溶蚀作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褶皱作用答案:D解析:褶皱作用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形式,可以导致地壳中的岩石发生弯曲和褶皱,从而引发地表的抬升甚至形成山脉。其他选项(溶蚀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通常会导致地表岩石的分解和侵蚀,而非地表的抬升。3、以下关于岩石圈和地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花岗岩构成B、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厚度约为10千米C、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在于岩石圈的成分更为复杂D、地壳分为地壳和地幔两层答案:B解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其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平均约为33千米。选项A错误,因为岩石圈不仅包括花岗岩,还包括玄武岩和其他类型的岩石。选项C错误,因为岩石圈和地壳没有成分复杂程度的区别,只是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软流圈的上部。选项D错误,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不存在分为地壳和地幔两层的情况。4、下列关于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壳运动可以导致海陆变迁B、风化作用主要受气候影响,且在不同地区效果不同C、侵蚀作用通常发生在雨季,与河流携带能力有关D、沉积作用与地质年代无直接关系答案:D解析:选项A正确,地壳运动确实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选项B正确,风化作用受气候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不同的风化效果。选项C正确,侵蚀作用通常在雨季更为显著,因为雨水的侵蚀力增强,同时河流的携带能力在雨季也会增强。选项D不正确,沉积作用与地质年代有直接关系,较老的岩石会先被侵蚀,并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形成不同的沉积物。5、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A.砂岩B.花岗岩C.石灰岩D.片麻岩答案:B.花岗岩解析: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由地下深处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砂岩属于沉积岩,石灰岩也是沉积岩的一种,通常由海洋生物的遗骸堆积而成。片麻岩则是一种变质岩,由其他类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因此,正确答案为花岗岩。6、在地质构造中,当两块岩石板发生水平相对移动时,这种断层被称为?A.正断层B.逆断层C.平移断层D.褶皱答案:C.平移断层解析:平移断层是指两侧岩石沿着断层面做大致平行于断层面走向的相对位移的断层类型。正断层是由于拉伸力作用导致上盘沿断面向下滑动的断层;逆断层则是由于挤压作用使上盘沿断面向上滑动的断层;褶皱不是断层,而是指岩石受到侧向压力作用而产生的弯曲变形。故本题选平移断层。7、以下关于地壳和岩石圈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岩石圈是地球固体部分的主体,包括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厚度在5-70公里之间D.岩石圈由单一类型的岩石组成,没有分层结构答案:C解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但它只包括地壳本身,不包括上地幔顶部,所以A选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固体部分的主体,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以B选项错误。地壳确实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厚度在5-70公里之间,所以C选项正确。岩石圈由多种类型的岩石组成,并且有分层结构,所以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C。8、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由多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B.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是垂直方向的C.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D.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所有地质现象答案:C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所以A选项正确。然而,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而不是垂直方向的,所以B选项错误。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个核心观点,所以C选项正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许多地质现象,但并不是所有地质现象,所以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C。9、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A、石英岩B、石灰岩C、砂岩D、片岩答案:D解析:由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D选项中的片岩是典型的变质岩,它是由沉积岩(如页岩或泥岩)变质形成的。10、山顶洞人化石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A、北京B、陕西C、河南D、山西答案:A解析:山顶洞人化石是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11、问:下列关于沉积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B.主要由风化物质经过沉积作用形成C.常含有化石D.windandwaterarenaturalmaterialsforkarsttopographyformation答案:D解析:选项D中提到的“windandwaterarenaturalmaterialsforkarsttopographyformation”(风和水是喀斯特地形形成的自然材料)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而喀斯特地貌通常与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与沉积岩的形成无关。因此,选项D的描述是不正确的。其他选项A、B、C均正确描述了沉积岩的特点。A项指出了沉积岩的层理构造,B项说明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C项则提到了沉积岩中常含有的化石证据。12、问:关于地球岩石圈的构成,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岩石圈仅指地壳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C.岩石圈仅指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D.岩石圈是地球的最外层固体壳层答案:B解析:岩石圈是指地球上由固态岩石构成的层,包括地幔的上层和地壳。选项A错误,因为它只包含了地壳;选项C错误,因为它只描述了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实际上岩石圈还包括地壳;选项D虽然指出了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但没有明确包括地幔部分。因此,只有选项B正确地描述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13、关于地球岩石圈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地球岩石圈由单一的岩石层组成。B)地球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地球岩石圈仅存在于大陆地区。D)地球岩石圈下的软流圈是固态的。答案:B解析:地球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的一个刚性的、强度较高的固体层圈。它不仅存在于大陆地区,在海洋底部也存在。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呈塑性流动状态,因此选项D错误。1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不属于内力作用?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答案:D解析:内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们能够引起地壳结构的变化和地形地貌的形成。而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作用等因素导致岩石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性质的改变,故选D。15、下列关于地壳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由岩石组成,是地球的表层B、地壳与岩石圈是同一概念,都是岩石构成的外层C、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其中硅铝层较薄,硅镁层较厚D、地壳和岩石圈都是地球的外层,但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因此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选项A和B描述不准确,选项C描述了地壳的组成,但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是D。16、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B、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产物C、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板块内部边界、板块间边界和板块边缘D、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答案:C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产物,并且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选项A、B和D都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描述。然而,选项C中提到的“板块内部边界”并不是板块边界的类型之一,板块边界主要分为板块间边界和板块边缘。因此,错误答案是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分析以华山为代表的褶皱山和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1.说明华山褶皱山的形成过程。2.说明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3.联系日常生活,讨论这两种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与解析】1.华山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其实质为一列背斜山。华山的形成是一个地质历史过程:①长期板块运动使得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引起了地壳变形,产生了褶皱。华山区域的主要构造运动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的加里东运动,大地构造背景是太平洋板块逆冲作用。②随后地壳进入拉伸阶段,这意味着应力方向的转换,各褶曲会逐渐变得伸展。这一阶段为华山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之后华山地区承受了长期的剥蚀作用,但从华山及其附近可见的褶曲形态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这种剥蚀作用的主要形态可能是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④最后,伴随地壳运动的阶段性抬升,华山最终升至地表,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华山。由于重力剥蚀作用的影响,华山的轮廓更加险峻奇绝。2.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丹霞地貌是一种在干旱或半干旱区,岩石层水平或微倾斜,以硫酸盐岩为主、个体粗糙的沉积岩层由于风化、侵蚀等作用所形成的丘陵地貌。以丹霞山为例,其形成过程大致如下:①初期,是沉积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气候、地形)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形成厚层的红色砂砾岩等,形成水平或缓倾斜的地层,即丹霞组。②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尤其是燕山运动导致地壳抬升,露出地表的红色砂砾岩不断遭受风化侵蚀,这就形成了初期的雏形。③后期,是风化、侵蚀、剥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化过程使岩层变得松散,增强了岩石的抗侵蚀能力。地壳的抬升与水的侵蚀使得这些松散的颗粒物质在水流的搬运作用下,最终被磨损、堆积在低洼处形成平原或者河流阶地。④水蚀、风化的持续作用使得岩墙、陡崖、柱状等地貌特征逐渐形成,并且这些特征因其独特形态成为丹霞地貌最显著的特点,这也导致了地貌轮廓的多样化。3.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山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山体险峻,部分区域难以修建道路,给交通运输带来一定挑战。为登山者提供了绝佳的锻炼机会,且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独特的地质构造为地质学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华山绝壁上的历史遗迹、宗教建筑,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丹霞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丹霞地貌因其优美且奇特的地貌特征,许多地方成为旅游胜地。在中国南方,许多丹霞地貌的地区也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丹霞地貌的地形特征对于当地的农业、采矿业等方面可能带来影响,但由于其坡度和形态的影响,通常交通不便利,这些地方可能会被限制开发。同时,也可以保护这一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某些丹霞地貌如广东韶关的丹霞山就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活化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场所。但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们也会开发旅游等行业,这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发利用时保持平衡。第二题题目: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南方某地段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如何利用这一地段的自然条件进行城乡规划。材料:1.地质剖面图(展示该地段地质层的分布及沉积顺序)等。2.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数据。要求:(1)描述该地段岩石圈的组成结构;(2)分析不同地质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依据材料中提供的自然条件,提出城乡规划的初步建议。答案:(1)该地段岩石圈由以下组成:沉积岩、变质岩和侵入岩。沉积岩位于最上层,主要为砂岩和页岩;变质岩位于中层,为片麻岩;侵入岩位于底层,为花岗岩。(2)不同地质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沉积岩:由于沉积岩层结构较松散,地下水位较浅,透水性良好,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涵养和灌溉。此外,沉积岩易于开挖,可为工程提供便利。2.变质岩:变质岩层硬度较高,不易被侵蚀破坏,有利于形成陡峭的山体和峡谷,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3.侵入岩:侵入岩层分布较深,不易遭受侵蚀,可形成山脉和峰丛,具有较高风景观赏价值。(3)根据提供的自然条件,提出以下城乡规划建议:1.在沉积岩层分布地区,发展农业和渔业,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在变质岩层分布地区,合理规划旅游业,保护地质遗迹,提升地区知名度。3.在侵入岩层分布地区,结合山水景观,进行旅游开发和休闲度假,提高地区旅游收入。4.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题题目背景资料: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是研究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关系的理想区域。该地区不仅有壮丽的高山峡谷,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题目内容:(1)简述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当地地形地貌的影响。(8分)(2)举例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某一典型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7分)(3)结合实际,讨论地质构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5分)答案与解析:(1)答案: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延部分、横断山脉等,这些构造使得该地区地形地貌极为复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了该地区广泛分布着高大山脉,如横断山脉,形成了许多高山峡谷。此外,该地区的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导致地形破碎,形成了众多河流切割而成的深切峡谷。这些地质构造特征不仅影响了当地的气候类型,还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理解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地形地貌的知识点。回答时需要具体指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并且能够结合地形地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2)答案:以云南石林为例,它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地质历史上,由于该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石灰岩分布广泛,经过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石柱群落。这种地质景观不仅展示了地球表面水文循环与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对于研究古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解析:此问要求学生能够选取一个具体的地质景观,描述其形成原因并阐述其科学意义。通过分析石林的形成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并认识到自然景观背后隐藏的地质学原理。(3)答案:地质构造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复杂的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独特的地质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地质灾害频发也是该地区面临的一大挑战,如地震、滑坡等,这要求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析:本小题旨在考察学生能否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理解地质构造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学生应该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地质因素是如何促进或者限制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3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以下哪个波段是大气吸收作用最强的?A、紫外线波段B、可见光波段C、红外线波段D、微波波段2、下列哪个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A、太阳能量的变化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C、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D、海洋环流的变化3、题干: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厚的一层,厚度可达1000公里以上B、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主要吸收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中的对流运动较弱,天气现象很少发生D、热层以上的大气层被称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4、题干:关于气候类型划分,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根据气温和降水组合划分的气候类型只有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B、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C、极地气候的特点是全年寒冷,降水稀少D、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5、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空气密度最小、天气现象多变且有利于高空飞行的层次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6、下列选项中,能够描述强烈对流形成条件的是:A、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形成逆温现象B、气温升高,地面辐射大量的水汽C、空气上升运动且水汽充足,能够形成凝结核D、强风使得空气迅速上升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吸收作用B、散射作用C、反射作用D、折射作用8、以下关于气候形成的描述,错误的是:A、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B、海陆位置对气候有显著影响C、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不大D、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逐渐增强9、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且四季分明,该地最可能位于: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C.寒带地区D.地中海气候区10、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B.平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C.热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D.预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11、在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是由于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的辐射。在对流层中,这一现象的平均垂直递减率约为:A、0.6℃/100米B、0.7℃/100米C、0.8℃/100米D、0.9℃/100米12、下列哪种天气现象与大气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有关?A、云层B、降水C、风D、气温13、根据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下列哪个地区最有可能属于地中海气候?A.纬度低、降水集中在夏季的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气温高14、下列关于地球气候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B.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循环是维持气候平衡的重要因素C.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可能导致气候变化D.气候系统中的水循环是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15、以下哪项不属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海陆分布B.地形地势C.太阳辐射D.植被覆盖率16、以下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大B.平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C.热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大D.电离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分析影响某地区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根据这些因素,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材料描述:某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左右。近十年来,该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夏季降水量比常年显著增多,冬季则明显偏少。近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年均气温有所升高。此外,近年来该地区实施了一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环保政策,使得土地覆盖情况有所改变。作答要求:1.分析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2.结合上述因素,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第二题题目:分析以下气候类型的特征,并说明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1)描述该气候类型的四季特点。(2)分析该气候类型对小麦、棉花种植的影响。(3)简述该气候类型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第三题题目:请分析并比较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第3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以下哪个波段是大气吸收作用最强的?A、紫外线波段B、可见光波段C、红外线波段D、微波波段答案:C、红外线波段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中红外线波段是大气吸收作用最强的部分,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在这一波段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导致这部分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2、下列哪个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A、太阳能量的变化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C、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D、海洋环流的变化答案: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性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尽管太阳能量的变化和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也会对气候变化有影响,但相较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它们的影响较小。海洋环流的变化也会影响气候,但其影响通常不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显著。3、题干: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厚的一层,厚度可达1000公里以上B、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主要吸收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中的对流运动较弱,天气现象很少发生D、热层以上的大气层被称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答案:B解析: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厚度约为10至20公里,而不是1000公里以上,所以A选项错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确实主要吸收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高层大气中的对流运动确实较弱,天气现象很少发生,但这并不是描述大气垂直分层的正确说法,所以C选项错误。热层以上的大气层被称为外层大气,而不是中间层,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所以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B。4、题干:关于气候类型划分,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根据气温和降水组合划分的气候类型只有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B、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C、极地气候的特点是全年寒冷,降水稀少D、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答案:D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组合划分的气候类型有很多种,不仅仅有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所以A选项错误。地中海气候确实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所以B选项正确。极地气候的特点是全年寒冷,降水确实稀少,因此C选项也是正确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这也是正确的描述,所以D选项正确。由于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说法,B和D都是正确的,但根据常见的气候分类知识,D选项更为典型,因此选择D作为答案。5、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空气密度最小、天气现象多变且有利于高空飞行的层次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答案:D解析:热层是大气的顶部,处于热融层和宇宙空间之间。热层最显著的特征是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空气密度达到最底;这里的天气现象与热(或冷)气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常有电离层的形成,有利于无线电波高空传播,同时也是高空飞行的理想区域。6、下列选项中,能够描述强烈对流形成条件的是:A、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形成逆温现象B、气温升高,地面辐射大量的水汽C、空气上升运动且水汽充足,能够形成凝结核D、强风使得空气迅速上升答案:C解析:强烈的对流现象通常出现在空气上升运动且水汽充足的情况下,同时需要有凝结核促使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描述条件之一。其他选项描述的通常不是对流条件,而是其他气象现象的成因。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吸收作用B、散射作用C、反射作用D、折射作用答案: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机制。折射作用是光在通过不同密度的介质时发生的弯曲现象,不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削弱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D。8、以下关于气候形成的描述,错误的是:A、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B、海陆位置对气候有显著影响C、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不大D、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比如高山对气候有形成高原气候和山谷气候的作用,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等。因此,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C。9、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且四季分明,该地最可能位于: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C.寒带地区D.地中海气候区答案:B解析: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且四季分明,这是温带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较小,寒带地区则全年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而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与题目描述不符。因此,正确答案是温带地区。10、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B.平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C.热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D.预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答案:B解析:对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因为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降低。平流层大气压力也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因为平流层以上大气密度更低。热层大气压力和预层大气压力的变化则不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正确答案是平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11、在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是由于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的辐射。在对流层中,这一现象的平均垂直递减率约为:A、0.6℃/100米B、0.7℃/100米C、0.8℃/100米D、0.9℃/100米答案:C解析: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吸收地面辐射的效率降低,因此温度会逐渐下降。这一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平均垂直递减率约为0.8℃/100米。12、下列哪种天气现象与大气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有关?A、云层B、降水C、风D、气温答案:C解析:风的形成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地面或海洋存在不同温度的区域,就会形成气压差,产生气压梯度力,导致空气运动形成风。风的运动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特定方向的风向。13、根据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下列哪个地区最有可能属于地中海气候?A.纬度低、降水集中在夏季的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气温高答案:C解析: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选项C描述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与地中海气候的地域分布特征不符。其他选项分别描述的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特征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C。14、下列关于地球气候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B.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循环是维持气候平衡的重要因素C.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可能导致气候变化D.气候系统中的水循环是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循环是维持气候平衡的重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发射和传递,因此选项B的说法是错误的。人类活动确实对气候系统有显著影响,可能导致气候变化,选项C正确。气候系统中的水循环是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水循环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和降水分布,选项D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B。15、以下哪项不属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海陆分布B.地形地势C.太阳辐射D.植被覆盖率答案:D解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太阳辐射等,而植被覆盖率虽然对气候有一定影响,但不属于主要因素。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16、以下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大B.平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C.热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大D.电离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答案:B解析:大气垂直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电离层。在这五个层次中,平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中,对流层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热层和电离层的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与实际情况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分析影响某地区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根据这些因素,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材料描述:某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左右。近十年来,该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夏季降水量比常年显著增多,冬季则明显偏少。近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年均气温有所升高。此外,近年来该地区实施了一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环保政策,使得土地覆盖情况有所改变。作答要求:1.分析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2.结合上述因素,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参考答案: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1.地形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地形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的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例如,迎风面因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增多,背风面则降水减少。2.海陆分布及洋流:中纬度地区通常靠近海洋,海洋水汽的输送是重要的降水来源,而不断的洋流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3.气候系统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两个重要的气候系统事件,它们能够引起全球降水格局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使某些区域的夏季降水量增多,冬季则减少,而拉尼娜现象则有相反的影响。4.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会影响蒸发,从而可能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推动更多的降水量。5.地形修改活动:如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会影响地表的蒸发和水循环过程,从而影响降水。预测未来几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温度上升可能导致蒸发速度加快,进而增加降水量;由于保护环境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土地覆盖的变化会增强一定的地表水汽生成和增加降水量的理论值;厄尔尼诺现象作为一种短期变化因素除去后,未来几年可能会逐渐倾向于与拉尼娜现象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夏季降水量减少,冬季增加。综上所述,结合上述因素,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年的降水量会因全球气候变暖和植被变化等因素呈增加趋势。同时,需要持续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以全面预测气候趋势。解析: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影响降水因素的理解及其对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通过分析地形、海陆分布、气候系统等因素,结合实际环境变化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题目较综合,既要求知识点的掌握,又要求具备一定的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题题目:分析以下气候类型的特征,并说明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1)描述该气候类型的四季特点。(2)分析该气候类型对小麦、棉花种植的影响。(3)简述该气候类型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春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2)小麦、棉花种植影响:对小麦:由于夏季雨水充沛,有利于小麦生长,但同时高温多湿的条件可能导致小麦病虫害的增加,影响产量。对棉花:夏秋季节的光照充足和雨水分布适中,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产量,但夏季高温多雨也可能引发棉铃虫等病虫害。(3)水资源分布影响:该气候类型夏季降雨集中,导致地面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冬季少雨,蒸发量小,节水效果较好。然而,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可能导致夏季农田水分过多,冬季又出现干旱问题。解析: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水稻、小麦等夏季作物。但是,高温多湿也易引发病虫害,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对于小麦和棉花的种植,该气候类型使得夏秋季条件适宜,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产量,但小麦易受病虫害影响。在水资源方面,夏季的集中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可能会导致夏秋季农田水分过多,冬季出现干旱。因此,农业生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如合理灌溉、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第三题题目:请分析并比较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答案: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这是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弱,导致北方地区得到的热量较少,气温较低。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普遍高温,除了青藏高原等地。这是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各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使得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尤其是南方地区。3.原因分析:冬季:冬季气温分布差异主要受纬度因素和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弱,导致气温较低;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强,气温较高。夏季:夏季气温分布差异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各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等地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通过分析纬度、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等因素,可以解释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地图和地理知识,全面分析。《第4单元水圈与海—气相互作用》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的增加。以下选项中,哪种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并对全球气候变暖有显著贡献?A、氮气(N₂)B、氧分子(O₂)C、二氧化碳(CO₂)D、氢气(H₂)2、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异常增暖的现象。请问,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哪个季节?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下列关于海陆分布与气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陆地面积越大,气候越湿润B、海洋面积越大,气候类型越多样C、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变化幅度差异越大,降水量越多D、海洋面积越小,气候越稳定4、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种周期性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每隔数年发生一次B、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现象C、由大气运动引起,与海水温度变化无关D、主要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5、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明显增加?A.森林大量砍伐B.海洋水温升高C.农田土壤翻耕D.大气压力增加6、下列哪个现象反映了水圈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较大?A.河流入海口处的水流速度加快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降水类型C.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D.高山地区的湖泊水位变化7、下列哪些现象主要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中的热量交换过程?A、海风和陆风交替出现B、赤道地区海洋的温度高于高纬度地区C、冬季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温差小D、海洋对气候调节作用8、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其主要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中的哪一方面?A、水分交换B、热量交换C、化学物质交换D、生物相互作用9、以下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海洋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B.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降水C.海平面温度变化对大气中的臭氧层没有影响D.海气和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主要由海洋表层的波浪完成10、以下关于台风生成的地理条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需要海面水温超过26℃B.需要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C.需要短时间内的强烈辐合上升气流D.生成地主要位于赤道附近的洋面上11、以下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只体现在夏季B.海水蒸发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之一C.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大气环流没有影响D.海洋中的盐度变化不会影响大气湿度12、下列哪项因素不会导致海平面升降()A.极地冰盖融化B.海水温度变化C.潮汐作用D.地球自转速度变化13、下列哪项不是水圈与气圈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A、蒸发与降水B、径流输送水分C、海洋表面蒸发对大气湿度的影响D、地震与火山爆发14、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如何影响海洋表层水气之间的相互作用?A、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盐度会使蒸发减少,而降水增加B、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盐度会使蒸发增加,而降水减少C、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盐度会使蒸发减少,而降水增加D、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盐度会使蒸发增加,而降水增加15、以下哪个过程主要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能量交换?A.海洋表层水温的日变化B.风将水汽带到陆地上空C.潮汐的升降D.海水盐度的季节性变化16、以下哪项是描述海平面升降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A.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增加了沿海地区的洪水风险B.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C.海平面下降,导致盐碱地分布范围扩大D.海平面上升,使得大陆架上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与大气通过蒸发、降水、感热和潜热等方式进行能量交换,这种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材料二: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示意图(1)根据材料,简述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2)分析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第二题【题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活动出现了显著变化。近年来,西太平洋台风路径呈现明显向北偏移的趋势,强度也有所增强。请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西太平洋台风路径向北偏移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变化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2.请分析西太平洋台风强度增强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探讨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第三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洋是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的能量大约有1/3被海洋表面吸收。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输送大量水汽,通过扩散和输运作用改变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分布。材料二: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气候变化的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的两种形式。(2)结合材料二,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单元水圈与海—气相互作用》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的增加。以下选项中,哪种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并对全球气候变暖有显著贡献?A、氮气(N₂)B、氧分子(O₂)C、二氧化碳(CO₂)D、氢气(H₂)答案:C、二氧化碳(CO₂)解析:二氧化碳(CO₂)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和辐射红外辐射,从而对地球的热量保持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2、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异常增暖的现象。请问,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哪个季节?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D、冬季解析: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在冬季,但其影响和症状可以在全年各个时期出现。这个现象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包括干旱、洪水、高温和寒冷天气等,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厄尔尼诺可以在任何季节发生,但更多地是在冬季。3、下列关于海陆分布与气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陆地面积越大,气候越湿润B、海洋面积越大,气候类型越多样C、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变化幅度差异越大,降水量越多D、海洋面积越小,气候越稳定答案:C解析:陆地与海洋的热容量不同,陆地温度变化幅度大,海洋温度变化幅度小,因此两地之间的温度变化差异越大,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雨的机会越多,降水量也越多。选项A、B、D与海陆分布与气候关系的事实不符。4、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种周期性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每隔数年发生一次B、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现象C、由大气运动引起,与海水温度变化无关D、主要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答案:B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气候异常现象。这种现象是与海水温度变化直接相关,而不是由大气运动单独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范围很广,包括热带、亚热带以及部分温带地区,而不仅仅是中、高纬度地区,选项A、C、D描述不准确。5、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明显增加?A.森林大量砍伐B.海洋水温升高C.农田土壤翻耕D.大气压力增加答案:A解析:森林大量砍伐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植物光合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因此砍伐森林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选项B和C虽然也会影响大气成分,但不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选项D的大气压力增加不会直接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6、下列哪个现象反映了水圈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较大?A.河流入海口处的水流速度加快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降水类型C.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D.高山地区的湖泊水位变化答案:B解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降水类型反映了水圈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较大。这种气候类型通常位于海洋性气候带,海气相互作用显著,海洋的温暖湿润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选项A中的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加快主要受地形和河流流量影响,选项C的极地地区冰川融化速度主要受温度影响,选项D的高山地区湖泊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和蒸发影响,这些现象虽然也与水圈有关,但不如选项B直接反映海—气相互作用。7、下列哪些现象主要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中的热量交换过程?A、海风和陆风交替出现B、赤道地区海洋的温度高于高纬度地区C、冬季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温差小D、海洋对气候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交换过程会导致沿海地区的气候受到海洋的影响,从而使得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的内部温差较小。8、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其主要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中的哪一方面?A、水分交换B、热量交换C、化学物质交换D、生物相互作用答案:B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通过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影响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这主要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中的热量交换过程。9、以下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海洋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B.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降水C.海平面温度变化对大气中的臭氧层没有影响D.海气和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主要由海洋表层的波浪完成答案:D解析: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主要通过海洋表层的海水进行,而波浪主要是能量传输的一种形式,不是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10、以下关于台风生成的地理条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需要海面水温超过26℃B.需要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C.需要短时间内的强烈辐合上升气流D.生成地主要位于赤道附近的洋面上答案:C解析:台风生成的主要条件包括海面水温超过26℃、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和合适的生源地。虽然强烈辐合上升气流是台风成熟和发展所必需的,但短时间内的强烈辐合上升气流并不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11、以下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只体现在夏季B.海水蒸发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之一C.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大气环流没有影响D.海洋中的盐度变化不会影响大气湿度答案:B解析:海水蒸发是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大气的湿度,进而影响气候。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是全年性的,而不仅仅是夏季。海水温度的变化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海洋中的盐度变化也会影响大气湿度,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12、下列哪项因素不会导致海平面升降()A.极地冰盖融化B.海水温度变化C.潮汐作用D.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答案:C解析:极地冰盖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变化也会导致海平面升降,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虽然影响较小,但在极长的时间尺度上也可能导致海平面变化。而潮汐作用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它主要影响海水的垂直流动,而不是导致海平面升降的直接原因。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13、下列哪项不是水圈与气圈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A、蒸发与降水B、径流输送水分C、海洋表面蒸发对大气湿度的影响D、地震与火山爆发答案:D解析:水圈与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水的蒸发和降水过程、径流输送水分以及海洋表面蒸发对大气湿度的影响等。地震与火山爆发虽然会造成局部的水循环影响,但它们不属于水圈与气圈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14、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如何影响海洋表层水气之间的相互作用?A、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盐度会使蒸发减少,而降水增加B、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盐度会使蒸发增加,而降水减少C、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盐度会使蒸发减少,而降水增加D、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盐度会使蒸发增加,而降水增加答案:D解析:海水温度升高会增加水的蒸发速率,而较高的盐度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2年江苏南京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10
- 2024年浙教版选修5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143
- 2024年沪教版高三物理下册月考试卷192
- 疫情期间的主题课程设计
- 2022年9月17日内蒙古事业单位D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小学试题答案解析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四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真题及答案
- 电工课程设计结束
- 现代作品讲解课程设计
- 2024年人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10
- 2022-2023学年河南信阳固始县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引水式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医院工作流程图较全
- NB/T 11431-2023土地整治煤矸石回填技术规范
- 创业基础(浙江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财经大学
- 佛山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带答案】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保险公司增额终身寿主讲课件
- 手术室二氧化碳应急预案及流程
- 静配中心PIVAS标准操作流程培训
- 期末检测卷(试题)-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4、5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