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Ⅰ:通讯教考融合复习(关联课文:《“探界者”钟扬》)(解析版)_第1页
现代文阅读Ⅰ:通讯教考融合复习(关联课文:《“探界者”钟扬》)(解析版)_第2页
现代文阅读Ⅰ:通讯教考融合复习(关联课文:《“探界者”钟扬》)(解析版)_第3页
现代文阅读Ⅰ:通讯教考融合复习(关联课文:《“探界者”钟扬》)(解析版)_第4页
现代文阅读Ⅰ:通讯教考融合复习(关联课文:《“探界者”钟扬》)(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通讯教考融合专题复习

(关联课文:《“探界者”钟扬》)

关联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县委书记的榜样一

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三、《“探界者”钟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的一段发言受

到关注。发言中关于“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的表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热传。

梳理梅兵代表的整段发言,不难发现,发言的重点本不在考研,而是对少数具有某学科超常潜

质的学生以及研究生教育“两端”的关注,希望通过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面向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

梅兵代表表示,“考研热”的背后实际是就业形势的问题。缓解“考研高考化”,关键在于推

动就业。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问题,高校要立足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做

好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桥梁”,走出去、请进来,多为学生寻找、挖掘、拓展就业岗位。

从短期来看,针对现在就面临就业的学生,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不要好高鹫远,

也不要自暴自弃,增强找到好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向

招聘单位更好展示自己。部分高校还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站台”。

从长期来看,高校应该帮学生做好就业筹谋。从专业设置源头入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进

行调整。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要务实、高效,“不怠慢”同学,要对他们的青春高度负责。重

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力的培训,重视对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重视对学生实践实习环节的优化。

总之,高校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教育,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底层缓解“考研高

考化”压力Q而对于学生来讲,无论继续深造做基础研究,还是从事应用型工作,都要明晰自己的

志向,充满热情,才能在不同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8日,有删改)

材料二

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了

80万,增幅达21%。这一报考规模为何惊人?要知道,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仅为79.7万,还

不及今年较去年的报考增长人数。

soo"

2000—2022年全国与研报名人畿(万人)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ISO

100

50

0llllllllllllll

O0-0ZM0Q。6。90d0oe。060一-一一it—I——izr—sZZ

8eoooooooccocooooocoooo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考研热?这主要是由招聘门槛水涨船高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带

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当下,研究生学历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作单位入职的起步门槛。可以说,当

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

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如此一来,考研便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考研本身也愈加应试化。当下,不仅考研培训

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双非”高校,大学生活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入学起就集中精力准

备研究生考试,真正的大学专业学习反而不受重视。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支持这些

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因为读研率、保研率可以成为高校在招生竞争中的宣传亮点。

如今,“优秀=读研究生”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考研越来越“热”,也日渐成为事实上的“二

次高考”。然而,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现实中,太多学生与

家长把研究生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一时间,适合的、不适合的学生纷纷涌入研究生行列。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03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三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

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

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

灭。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

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

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

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摘编自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梁”是指高校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起到的沟通作用。

B.“站台”是指高校通过搭建网络直播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向招聘单位更好地展示自己。

C.“不怠慢”是指高校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务实高效,对学生的青春高度负责的态度。

D.“二次高考”是指大学生把研究生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并将其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择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的人就能使

自己达到完美。

B.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的发言重点关注的是“考

研高考化”这一现象。

C.2000年以后考研人数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2017年首次达到200万,随后整体呈现出高位上

的高增长趋势。

D.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高考承担的社会竞争与筛选压力都转移给了考研,一些“双非”大学也

就变成了“高四”。

3.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三“就业观”倾向的一项是()

A.我们要追求那真实的功业,要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

B.人生在世,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饮食暖衣,无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C.世上做大事的人,都是先由梦想来;无梦就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兴趣。

D.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从事某项事业,每一个活在地上的人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义务。

4.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社会对“考研高考化”现象应采取的策略。

5.《“探界者”钟扬》一文中,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钟扬,因为兴趣转身投入植物研究,

33岁成为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后,又为了“种子事业”将足迹延伸到“无人区”,主动申请到西藏采集

种子,并终其一生致力于此。请依据材料相关内容,谈谈钟扬的经历对你未来职业选择什么启发。

【答案】

1.D

2.C

3.C

4.①从短期来看,高校应该做好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和就业心态调整。②从长期来看,高校应该做

好学生就业筹谋。③学生应该明晰自己的志向,充满热情。④社会要转变“优秀=读研究生”的观念。

5.①要有明晰的志向。明确自己在植物研究方向的兴趣之后,毅然放弃了原本的无线电专业,并

终其一生致力于此。②要有充足的热情。明知西藏的恶劣环境,钟扬选择放弃所长职位,主动申请到

这个“无人区”采集种子。③要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国家的种子事业,选择牺牲小我的名利追求,远

赴西藏“无人区”终身研究。(在三则材料中选择合适的点对应题干事件内容,分析合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钟扬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

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弹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

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

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

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

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随慢意识到,这片神奇

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

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不仅填卜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4受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

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

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

责人鲍其涧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

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

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

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

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

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

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

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

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

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

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

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

土地相融。

3.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B

【解析】“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有误,由“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

一个‘第一'……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

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可知文中说的是“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

一流'",而不是“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故B错误。

2.B

【解析】A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文中为其意义不仅在当下,而且在未来,

故A错误;C项,因果关系有误,由“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

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

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可知他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的原因是他认为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

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故C错误;D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遵

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故D错误。

3.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

精神。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审题,本题切口较小,要求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

现了哪些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并体现在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一种精神状态。

作为精神状态,如科学探索者的信念、勇气、意志、工作态度、理性思维、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等,

内涵极为丰富。考生应仔细阅读材料,围绕科学精神找到钟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