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目录壹学习目标伍思考探究叁晓畅文意肆情境学课文陆课堂小结贰知识必备柒虚词迁移练习捌积累拓展1.理解全篇内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理解孟子所阐述“本心”的内涵,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作者简介知识必备《孟子》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其中包含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学常识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中记载:孟子仁义故事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是不是带着对我国有利的高见而来到?”孟子一听,严肃地回答道:“大王最好不要说‘利’,一国上下都逐利,国家就危险了,还是只谈‘仁义’吧!”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创作背景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限制时长10分钟。晓畅文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bìwùwéi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dānɡēnɡcùxiànɡwèiwèiwéi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想要。也。同时得到。生命。道义。舍弃。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同时得到。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同“避”,躲避。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所以。倒装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假如,假使。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超过,胜过。做,干。连词,表转折,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种心。丧失。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同“辨”,辨别。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踩踏。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有什么益处。用作后缀。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侍奉。同“德”,感恩、感激。同“欤(yú)”,语气词。同“向”,先前、从前。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表目的,为着,为了。结构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停止。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重点实词(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妻妾之奉
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舍生而取义者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二者不可得兼
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且祸患,灾难踩踏侍奉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道义同时,都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呼尔而与之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乡为身死而不受
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此之谓失其本心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厌,憎恨给接受假如,假使丧失放弃叫作重点虚词
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③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④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⑤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动词介词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表示被动,译为“被”为当作,作为做,干wéi变成,成为担任,充当表判断,是以为,认为名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表现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介词对,向替,给wèi表目的,为着,为了速记口诀:“为”字动介助语气,做是替给被反诘。其他虚词①舍生<zzd>而</zzd>取义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由是则生<zzd>而</zzd>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zzd>而</zzd>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万钟则不辩礼义<zzd>而</zzd>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就”(1)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气词,表示推测语气(2)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zz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万钟<zzd>于</zzd>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可译为“对”“对于”(3)于①如使人<zzd>之</zzd>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蹴尔而与之
</zz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4)之文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辟”同“避”,躲避“辩”同“辨”,嘱托“得”同“德”,感恩、感激“乡”同“向”,先前,从前“与”同“欤”,语气词请同学们找出这几个句子中的通假字。2.古今异义(1)一箪食,一<zzd>豆</zzd>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豆子。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2)万<zzd>钟</zzd>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计时的器具。古代的一种量器(3)万钟于我何<zzd>加</zzd>焉古义:_______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益处3.一词多义是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示代词,与“由”合译为“采用某种手段”这种指示代词,这种做法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无标志判断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身”前省略“礼义”反问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何不”表反问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者甚”情境学课文为探究古代圣贤的“义”,审视“义”的当代意义,学校国学社策划开展“择‘义’而行”活动,邀请学生们一起探讨“义”的精神,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班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探究孟子“义”的道德主张。核心情境任务一:阅读文章,厘清中心任务二:把握方法,理清思路
任务三:“本心”与“义”
任务一:阅读文章,厘清中心阅读课文,体会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这一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呢?鱼熊掌生义不可得兼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通过生活中人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类比生与义的选择问题,推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二者不能兼顾时,“舍生而取义”。鱼生熊掌义所欲舍取喻体本体结论思考: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使用类比,设喻的手法,让说理更形象生动,由具体事物到抽象观点,让抽象思想更加具体可感,更易于人们理解,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任务二:把握方法,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议论的重点。1.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2.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运用道理论证,从正面和反面分别阐释,得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生所欲不为苟得超过没超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死所恶有所不辟超过没超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义)有甚于生者所恶(不义)有甚于死者正反正反正正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是指什么?“是心”意为这种心,代指上文所说的“舍生取义”之心,也是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本文中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从反面论证,有的人在穷困危急关头可以舍生取义,但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从正面论证即使像“行道之人”“乞人”也会为追求“义”而舍弃生命。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勿失其本心本性。文中指人的羞恶之心。结合以上所学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提出论点道理论证舍鱼而取熊掌
→
类比正面反面正面所欲有甚于生者
→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不辟所欲莫甚于生
→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有不为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勿失其本心→事实论证反面舍生而取义
任务三:“本心”与“义”理清“本心”的内涵,探究其与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的关系,深入理解孟子“义”的思想内涵。“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怎么理解?“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这样才能不被物欲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本心”与“义”
实践活动:编写文言小故事围绕你对孟子“义”的理解,编写古今贤者的文言小故事,展现他们”择‘义’而行“的精神,并将你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可以将这些人物的故事写进你的故事中。文天祥,宁死不向元朝屈服,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惑,舍生忘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材料积累史可法,在明朝末年,担任南京兵部尚书,面对清军入关,他坚守扬州,誓死抵抗。在扬州城破之际,他拒绝投降,以身殉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你如何看待“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生与义,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在现实社会中,这是需要去分辨的,在家国大义上,我们倡导舍生取义,在个人生活中,舍生取义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注册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自测模拟题
- 2024年税收筹划与税务规划顾问合同3篇
- 2025个人土地出让合同(集体)
- 海洋数值模拟课程设计
- 盾构隧道课程设计计算
- 2024年度一嗨租车企业定制服务合同范本3篇
- 礼服馆拍摄课程设计
- 2024年旅游预订押金协议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度排水工程合同纠纷调解服务合同正范本3篇
- 甜品屋课程设计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小学语文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期末评估试卷
- GB/T 22544-2008蛋鸡复合预混合饲料
- GB/T 12224-2015钢制阀门一般要求
- 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 GCP-试题含答案及答案2020版
- 特殊焊接作业 安全要求
- 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课件
- 小学生血液知识讲座课件
- 变压器安装施工工艺-课件
- 一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教法讲座培训课件
- 保护投退申请单、登记簿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