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目标导航目标导航篇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红楼梦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层面鉴赏人物形象提升欣赏水平。3.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资料,完成专题研究成果加强思想深度,提高写作能力。1.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知识精讲知识精讲知人论世1.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遗腹子(一说曹兆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2.作品价值(1)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影响者也为数不少。(2)《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其内容多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可同日而语。(3)《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3.版本选择《红楼梦》现存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抄本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刊本系统)。能力拓展能力拓展《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其他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具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平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俱全。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曹雪芹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样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钱为凤姐做生日取乐,却从欢声笑语中表现了尤氏与凤姐如何“斗法”,凤姐为了多捞一点,一个人的钱也不放过,连两个“苦瓠子”姨娘的钱也要“拘来咱们乐”;而尤氏操办,既“遍施小惠”,拉拢了不少人,自己也捞了一笔。从这些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甚至还可以看出人物思想的跃动。(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在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林黛玉与晴雯,薛宝钗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的展现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旋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如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贾政、贾宝玉、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以及那些婆子们都有生动的表现,从人物的怒与哭及语言、神态均可看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5)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对林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以直接的手法剖析人物的心理。(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如林黛玉住的潇湘馆,薛宝钗住的蘅芜院,贾探春住的秋爽斋,贾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是大都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又是小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哀。(8)《红楼梦》写人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是白描。鲁迅说《红楼梦》描写人物价值之高,“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4.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楼梦红》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其基本特色是:(1)质朴自然。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2)富有哲理。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特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比喻形象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第八十二回),等等。这些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示。(3)对俗谚改造运用。运用俗谚,是话本以来的语言传统,《水浒传》运用俗谚就比较出色。《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创造性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语),等等。(4)富于情趣。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钟鸣鼎食之家,最后却落得个大厦倾颓,诸芳尽散,子弟如鸟兽散的结局。其中原因很多,但家族内部原因尤其凸显。B.王煕凤协理宁国府,掌管府上几百人,依据名册分派工作。但很多下人暗中不服,阳奉阴违,众人于是人浮于事,办事推诿,做事马虎且逃避责任。C.贾府曾为元妃省亲而斥巨资修建别墅,更为接待元妃而将大观园装点得如花似锦。如此大兴土木,极尽奢华之举无疑是贾府衰败的一大原因。D.贾府子弟安享荣华富贵者多,贾珍父子便是典型。父子俩声色犬马,喝酒赌博等样样皆沾。如此不检点的风气也影响了众子弟,叮谓家风日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如鸟兽散:意思是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也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含贬义。此处语境指《红楼梦》中的子弟各奔东西,使用正确。B.人浮于事:原指任事人的职位高于所得俸禄的等级。后作人浮于事,指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此处语境是指众人不好好工作,办事推诿,做事马虎且逃避责任,并不是指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使用错误。C.如花似锦: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此处语境是指大观园装点得风景绚丽,使用正确。D.声色犬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此处语境是指父子俩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使用正确。故选B。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①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②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③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④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⑤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信,而且内涵深刻⑥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A.②③①⑥⑤④ B.③①⑥④⑤②C.④③①⑥②⑤ D.③⑤⑥②④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段文字在解释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⑥“而《红楼梦》则不然”是转折,承前启后,由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转入对《红楼梦》的分析,应放在③①之后。④⑤“家庭琐事”“以小见大”紧承⑥句对“生活细节”进行概说。②是对文段的总结。故选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尤其”“更”重复赘余,删除其一;C.搭配不当,改为“资源勘探、环境勘察”,“执行……工作”改为“执行……任务”;D.结构混乱,“采用……说法”和“以……说法为准”杂糅,保留其一。故选B。4.下面文段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北静王与贾政的对话,对其中的文学常识解说和使用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水溶(北静王)见他(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家父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为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水溶又道:“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贾政忙躬身答应。A.令郎:是说话人对对方有成就的儿子的尊称,使用不正确。B.家父:是晚辈对自己父亲的敬称,有时也可称家慈。C.犬子:是父亲对别人介绍自己儿子时的谦称。D.寒第:是说话人对贫寒人家的讳称。相当于“蓬荜生辉”中的“蓬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是说话人对对方有成就的儿子的尊称,使用不正确”错误,“令郎”,敬辞,对对方儿子的尊称,与有无成就无关。B.“家父……有时也可称家慈”错误,“家父”,谦称自己父亲,“家慈”谦称自己母亲。D.“是说话人对贫寒人家的讳称”错误,“寒第”,谦称自己的宅院。故选C。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A.红楼二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她们是《红楼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尤二姐、尤三姐也是悲剧性人物,是曹雪芹要描写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人物。B.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善良就像和煦的春风,令所有与她相处的人动容。“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让探春伤心,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C.秋夜漫长,宝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了一首诗,名曰《秋窗风雨夕》。刚刚搁笔,黛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宝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D.宝玉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露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主要靠记忆。阅读名著时不要只注重情节,还要关注细节。本题中C项,“宝玉心有所感”错,应是黛玉。原著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描绘,“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中有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可知有感的是黛玉,“黛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宝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应为“宝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黛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故选C。6.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B.元妃下谕叫宝玉等人住进大观园。宝钗住蘅芜苑,黛玉住潇湘馆,迎春住缀锦楼,探春住稻香村,惜春住蓼风轩,李纨住秋爽斋,宝玉住怡红院。C.刘姥姥走后,迎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黛玉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迎春的画取名《携蝗大嚼图》。D.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和贾芸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妹妹,“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说法错误,二者颠倒,“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B.“探春住稻香村……李纨住秋爽斋”说法错误,探春住秋爽斋,李纨住稻香村。C.“迎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又给迎春的画取名《携蝗大嚼图》”人物错误,两处都是惜春。故选D。7.在下面四句包含歇后语的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B.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话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C.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D.“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双关,表层意思是聋子放炮仗,听不见响声,只看见炮仗爆炸时蹦得四分五裂的样子,实际上指这场筵席该散了。B.双关,“画”和“话”谐音,用宋徽宗画的鹰和赵子昂画的马的绝世稀罕来讽刺那些嚼舌根的话不是什么好话。C.比喻,筵席总是要有结束的时候,比喻人不论相处如何,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远在一起。D.双关,“针”和“真”谐音,意思是自己老实,把别人随口说的话认真地当件事来对待。故选C。8.下面对《红楼梦》第五回中曲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然是齐眉举案”用东汉梁鸿之妻为梁鸿举案齐眉奉上食物的典故,来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B.“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写出妙玉高雅脱俗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才华,“天生成孤癖人皆罕”概括妙玉孤僻之性。C.“中山狼,无情兽”以“中山狼”喻指孙绍祖贪婪凶狠的本性;“侯门艳质同蒲柳”概述迎春误嫁而死的悲惨命运。D.“忽喇喇似大厦倾”形象概述了贾府最终败亡的结局;“家亡人散各奔腾”形象概述了贾府众儿女离散的悲惨结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名著内容、人物的能力。A.“来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错误,词曲结尾说“到底意难平”预示宝钗和宝玉不幸的婚姻。故选A。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B.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宝玉抓了些笔墨纸砚,贾政大喜。C.黛玉头夜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吟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D.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宝钗欲寻黛玉,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B.“宝玉抓了些笔墨纸砚,贾政大喜”说法错误,宝玉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故选B。10.《红楼梦》在写作、传抄、成书、出版的过程中产生过多个书名。下面一段话介绍了这种情况。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红楼梦》开头写石头将自己“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编述一集”,名“石头记”;空空道人因抄录小说而悟道,故名“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__________,曰“风月宝鉴”;而曹雪芹_________,在“悼红轩”中增删成书后改名“金陵十二钗”。后来,程高本刊行时题名“红楼梦”,因此书名___________,获得后世读者认可。①既富有诗意,又深刻揭示了小说主题
②从警世角度揭示小说主旨
③更关注女儿们的命运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辨析三个选项,只有“从警世角度揭示小说主旨”是解释《红楼梦》又叫作“风月宝鉴”的原因,故第一处为②;“金陵十二钗”,是侧重表现书中的女儿们,故第二处应为③;最后一处是对“红楼梦”这一书名的评价,应为①。故选B。题组B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小题。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说着,只见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已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周瑞家的听了,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一下来他吃饭是个空子,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说着一齐下了炕,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周瑞家的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院来。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平儿站在炕沿边,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鸭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忽见周瑞家的笑嬉嬉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过这边屋里来。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凤姐儿笑道:“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凤姐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孰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删节)1.文中加点词读音、书写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贾琏(liǎn)【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逶(wēi)迤台矶(jī)鸭(yā)雀无闻B.猩(xīng)红【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窸(xī)窣洋绉(zhòu)笑嬉嬉(xī)C.孰(shú)不知【竟不知道,没想到】屏(bǐng)声嗔(chēng)着作揖(yī)D.錾(zàn)铜【在铜上面刻花的工艺】咂(zā)嘴攒(cuán)珠头晕目眩(xuàn)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交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找到了周瑞家的,随后认识了平儿。通过刘姥姥等待凤姐时的诸多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B.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认识了贾母、王夫人、黛玉、宝玉等人,串联了主要人物,刻画了其性格特征。比如夸黛玉的绣房胜过上等的书房。C.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落魄与衰败,并救巧姐于水火之中。作者借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D.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这是她没见过世面所致。E.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看见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这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3.小说中周瑞家的嘴里提到的凤姐全名是什么?她与王夫人是什么关系?请根据周瑞家的语言描写,分析概括凤姐的形象。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体现了其傲慢无礼、虚情假意的性格,也有人认为她处理人际关系大方得体。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呢?请结合文中细节,试举两例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D3.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或王夫人长兄之女。模样出挑、心眼多、口才好、待下人严苛。4.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表里不一、虚情假意的性格特点。③只肯给二十两银子,却先哭穷,说家里困难;说是挪用的衣服钱。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非常周到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语言描写,比如“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安排刘姥姥吃早饭,多给一吊钱坐车,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和字义的能力。A.“鸭雀无闻”的“鸭”应为“鸦”。B.“笑嬉嬉”的“嬉嬉”应为“嘻嘻”。C.“孰不知”的“孰”应为“殊”,读音为“shū”;“嗔着”的“嗔”应读“chēn”。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B.“刻画了其性格特征”错误。刘姥姥的作用是将贾府大小人物进行串联,刻画了贾府人物的性格特征。D.“这是她没见过世面所致”错误。由原文“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可知是刘姥姥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才“迟疑再三”。故选BD。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本题共三小问,前两问是记忆性知识,考查考生对小说的了解,结合小说内容作答即可。第三问是人物形象分析,且限定根据周瑞家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由原文“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可看出“模样出挑”;由“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可看出“心眼多”;由“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可看出“口才好”;由“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可看出“待下人严苛”。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表明赞同哪一种说法,再结合原文分析原因。赞同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慢慢的”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表里不一、虚情假意的性格特点;“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孰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只肯给二十两银子,却先哭穷,说家里困难,说是挪用的衣服钱。赞同凤姐接待刘姥姥非常周到得体:“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语言描写,比如“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安排刘姥姥吃早饭,多给一吊钱坐车,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香菱学诗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蔓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说谎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说着,只见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蔓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顽,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蔓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听了心下不信,料着是他们瞒哄自己的话,还只管问黛玉宝钗等。他俩果然称赞。(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黛玉教香菱学诗之初,坚决反对香菱读陆游的诗,认为陆诗过于浅白。B.香菱读王维的诗句颇有心得,因为王维各诗景象,她都有过亲身经历。C.黛玉认为香菱虽然熟读了王维的诗,但被王诗束缚,以至于用词不雅。D.探春说香菱如果学会做诗也可以上惜春的画,以此玩笑鼓励香菱学诗。2.黛玉对香菱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结合本段节选,分析黛玉为何有资格香菱的老师。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的作用。【答案】1.D2.①指出诗词意趣第一,说明她对诗的理解精深;②推荐香菱读王维、杜甫、李白,说明其艺术品味高;③要求香菱先读高水平诗歌,并与香菱充分讨论说明其教学得法;④积极指导香菱并不厌其烦,说明教学态度好。3.①从情节上说,“写诗”是全文的线索,香菱作的三首诗歌的水平渐长,境界愈发深入,表现了“学诗”的过程与进步,推动过程中香菱写诗与众人对作诗的讨论,助力情节发展。②从人物上来说,香菱在作诗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升,体现了她的刻苦努力与极高的悟性,也体现了香菱不看轻自己,积极争取进步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过程中也塑造了善教耐心的黛玉的丰满形象。③从主题上来说,三首诗的呈现与品评不仅体现了曹公对于诗歌创作的认识,也体现了黛玉不囿于阶层差异与香菱共同探讨文学的友爱,单纯对文学的热爱也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抗,也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尊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坚决反对香菱读陆游的诗”错误。从文中“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知,黛玉不是反对学陆游的所有诗,而是反对学他浅近的诗。B.“她都有过亲身经历”错误。从文中可知,香菱只是对“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诗有亲身经历,并没有经历过王维所写诗的所有景象。C.“黛玉认为香菱虽然熟读了王维的诗”错误。从文中“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博住了”可知,并不是学了王维的诗就被束缚了,而是学诗太少被束缚。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黛玉为何有资格香菱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从“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以看出,黛玉可以指出诗词意趣第一,说明她对诗的理解精深。从文中“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可以看出,黛玉推荐香菱读王维、杜甫、李白,说明其艺术品味高。从文中“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院,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可知,黛玉要求香菱先读高水平诗歌,并与香菱充分讨论说明其教学得法。从“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蔓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以及香菱以后多次让黛玉品评自己的诗作,黛玉都耐心指导,从黛玉积极指导香菱并不厌其烦,说明教学态度好。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本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就是香菱学习写诗的过程,文章通过“写诗”将全文的情节串联起来,所以“写诗”是全文的线索。而且从香菱所写的三首诗可以看出,香菱作的三首诗歌的水平渐长,第一首用词不雅,第二首用词有改进,但所写内容有所偏向,在宝玉看来,这不是在写月亮,而是在写月光。第三首诗则是词意俱佳,“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所以,这三首诗表现了“学诗”的过程与进步,推动过程中香菱写诗与众人对作诗的讨论,助力情节发展。香菱只是贾府的一个丫鬟,但她没有看轻自己,而是积极争取进步,这从她潜心研究作诗的态度可以看出,而黛玉作为贾府的小姐,也没有因为香菱的身份而对其有所怠慢,而是耐心教导,所以,通过这三首诗的写作过程,就让两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所以,这三首诗的情节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文中人物对这三首诗的评价可以看出,三首诗的呈现与品评不仅体现了曹公对于诗歌创作的认识,所以,文中的黛玉、宝玉、宝钗等人对诗的评价就代表了小说作者的意见。同时,这一段看似主要写香菱,其实重点的表现了林黛玉这一人物,她不囿于阶层差异与香菱共同探讨文学的友爱,超越了阶级差别,所以,她们单纯对文学的热爱也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抗,也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尊重。所以,这一情节也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屏声侧耳默候。(甲)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少刻,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携了板儿过这边屋里来,只见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乙)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丙)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选文二: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选自《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有删节)1.对选文一划线句子中“笑”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当是王熙凤从贾母处说说笑笑而回,笑声夹在众人之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真可谓众星捧月,人生得意。B.乙处刘姥姥因贫求助,王熙凤“听他不会说话”,笑着制止“不必说了”,维护了刘姥姥的体面,体现了其宽容。C.丙处王熙凤一番处理合情合理,既没辜负王夫人的信任,又不叫刘姥姥失望而回,“笑”着说话展现其圆滑与周到。D.丁处“笑而不睬”,展现了王熙凤的大度,她既听到刘姥姥说话粗鄙,也看到周瑞家的使眼色制止,但看破不说破。2.选文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情恍惚恍惚:神志不清B.一径来到后门一径:径直,一直C.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打谅:同“打量”,观察D.别思量思量:放在心上3.下列对选文中人物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瑞家的一心一意为刘姥姥着想,但在凤姐面前,她人微言轻,只能通过和刘姥姥眼神交流,达到帮助刘姥姥的目的。B.板儿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刘姥姥去贾府乞讨时“推他”缓解窘态,凤姐施舍二十两银子以“给这孩子做件冬衣”为说辞。C.青儿见到病中的凤姐,只笑不语,和巧姐却一会儿就玩的熟了,寥寥数笔,一个腼腆、天真的小女孩便跃然纸上。D.平儿怕刘姥姥搅烦病中的凤姐,惹得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话,说明平儿对凤姐是真正的体贴和关心。4.选文中,凤姐两次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态度有何不同?请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任一角度举例加以赏析。5.《红楼梦》中,作者往往对一些人物加上“一字评”,如“敏探春”,“酸凤姐”,“勇晴雯”等,请结合选文或其它阅读体验,为刘姥姥加上“一字评”,并说明你的理解。不少于150字。【答案】1.B2.C3.A4.凤姐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态度傲慢、虚伪。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凤姐第二次接待刘姥姥态度真诚、信任。①运用“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等语言描写,表现凤姐对刘姥姥到来的欢喜,对刘姥姥的关心;②运用“睁眼一看”等动作描写,写出凤姐对刘姥姥这时候来看她的感动。5.示例1“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先去找周瑞家的带着引荐,见到凤姐之后又是叩拜又是问好,以及逛大观园时配合王熙凤人的愚弄,这些都体现出一个阅尽世事的老人大智若愚的智慧。示例2“义”:刘姥姥的“义”体现在知恩图报和见义勇为两个方面。选文一中凤姐曾经接济刘姥姥,选文二中贾府败落,凤姐重病失宠,刘姥姥还能来看望她,真诚地为她的病祈福;刘姥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了救巧姐倾尽心力,充分展示出她的人格之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体现了其宽容”错。维护刘姥姥的体面,体现的是她的善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不打谅”,俗语,意思是没想到,出乎意料。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内容的能力。A.“周瑞家的一心一意为刘姥姥着想”“达到帮助刘姥姥的目的”错。周瑞家的并非真心想要帮助刘姥姥,她有自己的私心,一方面刘姥姥的女婿曾经帮助周瑞打过官司,刘家有恩于周家,所以出于情面她要帮助刘姥姥;二是出于周瑞家的虚荣心和显摆,想要在刘姥姥面前卖弄自己的能耐。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考生要通过两次接待刘姥姥时凤姐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分析她对刘姥姥的态度。另外注意题干要求“任一角度举例加以赏析”。凤姐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态度傲慢、虚伪。神态,“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其实凤姐已经知道刘姥姥进来了,但她故意这样做,显示出自己身份的尊贵,也表现出对待穷亲戚的傲慢;“满面春风的问好”,写凤姐看到刘姥姥之后的神态,这是装出来的热情,符合凤姐虚伪的个性特征;动作,“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凤姐是不会真的站起来迎接刘姥姥的,这个假动作就是做做样子,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语言,“怎么还不请进来?”“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等语言描写,写出凤姐的周到、礼貌,但其实她内心很瞧不起刘姥姥,这些描写写出了凤姐的虚伪。凤姐第二次接待刘姥姥态度真诚、亲切。最典型的就是语言,“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彼时贾府被抄,凤姐失宠,往日那些谄媚之人早已躲得远远的,这时候刘姥姥还能来看自己,凤姐感觉到了刘姥姥的朴实,这里的问好是真诚的,而谈论刘姥姥的外孙女,询问家里的日子,也是出于真诚的关心,不愿意刘姥姥走,也是感觉到了亲切。还有动作,听到刘姥姥请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凤姐病得已经很厉害,不久于人世,听到是刘姥姥,还能“睁眼”,写出她对刘姥姥到来的感激,感动。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用“一字评”概括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鉴赏人物形象,刘姥姥的性格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智”。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为了家里能过个好年,只好厚着脸皮前来贾府打秋风,她自知身份卑贱,无人引荐必然见不到真神,于是先去找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并且见面就称“周嫂子”,明明刘姥姥的年纪和辈分都在周瑞家的之上,却故意自己降低辈分,抬高对方,以此方式获得对方的同情与好感。随后,周瑞家的带刘姥姥去见王熙凤,刘姥姥故技重施,一见到王熙凤便不停叩拜,连王熙凤都看不下去,命人赶紧将刘姥姥搀扶起来,选文这样记载“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有道是“抬手不打笑脸人”,刘姥姥刚一露面,王熙凤应该已经猜出了她此行的目的,按照凤姐的脾气,她内心应该是瞧不起刘姥姥这类人的,但架不住刘姥姥太讲“礼貌”了,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上来叩拜,还直称呼她“姑奶奶”,王熙凤只能以礼相待。可以试想一下,若是刘姥姥上来便趾高气昂地攀亲戚要钱,王熙凤恐怕会对她反感至极,将其撵出去都有可能。由此观之,刘姥姥着实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智慧。其次刘姥姥的“智”还体现在逛大观园时的装疯卖傻。为了让贾母开心,她故意配合王熙凤等人的愚弄,她装疯卖傻,自我解嘲,展现了大智若愚的高超智慧。“义”。刘姥姥知恩图报,见义勇为。选文二写刘姥姥看望王熙凤,此时,贾府已经败落,宁府被抄,凤姐病重卧床。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一见权势倾颓,家败人亡,避之唯恐不及,纷纷作鸟兽散,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刘姥姥却能带着青儿来探望凤姐的病,并求神拜佛,为她祛病延年。刘姥姥对巧姐的悲惨遭遇倾注了最大的同情,顶住种种压力,不顾个人安危地向她伸出援救的手,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义肝侠肠,值得称道。刘姥姥自从得到贾府接济后,据她自己讲生活大有好转,接近了小康之家了。“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一旦度过了难关,就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菜蔬,进城答谢。这些都是贾府所缺乏的野味,虽然不值几个钱,却也礼轻义重。刘姥姥绝非势利之人,她重义轻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后来,姥姥能不负凤姐之所托,“卒脱巧姐于难,亦足报之而有余矣”。“患难见真情”,刘姥姥急人之急,脱人之厄,充分展示出她的人格之美。题组C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材料二:选项小计(人)比例完全未读113.55%读了一部分9831.61%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14546.77%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4012.9%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165.1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10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材料三:“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置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B.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C.“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D.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B.“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C.“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3.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B.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C.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D.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答案】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充分肯定”错误,原文只是说“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B.“时下整本书阅读”错误,文本只指《红楼梦》,以偏概全;“远远不够”,文中为“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C.“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错误,原文是“‘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但并不能推断出“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的结论,说法绝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核心要素”错误,原文为“‘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错误,文中是“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可见,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渚”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铺分租协议样式
- 2024信息技术服务采购协议样本
- 2024年度专业财务会计岗位聘请协议
- 2024年房产抵押借款协议范本
- 2024朋友间借贷协议示范文本
- 2024专业监控服务协议模板
- 2024年建筑项目合伙投资协议
- 4.4 力学单位制(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物理同步精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乌衣巷课件教学课件
- 初中篮球教学教案全集
- 煎饼公司创业的策划方案书
- 工期日历天计算器
- 仪表交工资料
- 走遍德国 A1(课堂PPT)
- 380V变频器招标技术文件2010
- 基于PLC的门禁系统的设计
-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特殊教育概论(共4页)
- 报废农业机械回收确认表(样式)
- 机房精密空调维护验收报告
- 《数字信号处理》教案
- 铁科研微机控制直通式电空制动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