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时空观念:在特定时空下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确定时间轴和空间地图。2.史料实证: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历史资料,在历史时空中,通过时间轴和空间地图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4.唯物史观:在比较中认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理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鸦片战争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5.家国情怀:过历史情境创设、历史问题的解决和思考感悟中,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价值,从“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中感悟仁人志士敢于面对现实、探索救国道路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及对国家的责任感。002预习导学1.出超与入超①出超是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②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即“贸易逆差”,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③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2.领事裁判权:是指外国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主要内容是: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领事依其国家法律审判。3.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在中国得享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②“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③认识: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003课堂探究提升探究一蓄谋已久的战争材料:马戛尔尼虽然没有达到既成目的,却带回了一个令欧洲人有些兴奋又不敢相信的消息—中国已经是一个“雄伟的废墟”了。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过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屋,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可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孙铁《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位外国人》思考:英国的“既成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是“雄伟的废墟?归纳总结:打开中国市场,与中国通商;盛世之下人民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贫富差距巨大。年份输出(入)商品输出(入)金额1781-1790年中国输英茶叶9600(万银元)1781-1793年英国输华货物1600(万银元)材料: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奏折思考: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中英贸易存在什么问题?归纳总结:中英贸易中,中国以输出为主;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在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英国采用非法贸易——鸦片贸易思考:结合材料与教材,从国家发展角度来思考,中英之间存在哪些差距?英国: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逐步确立。②经济: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③外交: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④科技:西方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中国:①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③科技:落后④军事:武备落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⑤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⑥外交: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潮流。⑦文化: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探究二一击即溃的天朝材料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毛海建《天朝的崩溃》条约名称条约内容1842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协税、开口1843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中美法《黄埔条约》《望厦条约》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1858年中英美法俄《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思考:结合教材梳理条约内容,并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归纳总结:中国被迫从原有“朝贡体系”逐渐进入“条约体系”,中国的天朝上国观念被严重冲击。是以殖民扩张为目的、建立在强权政治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开始被迫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材料: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曾经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太仓布市很快萧条。1845年,福州管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列强大量收购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现象?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什么改变?归纳总结:外国廉价工业品涌入中国市场,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服务于国际市场的丝、茶等农产品商品化,也在瓦解着传统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材料: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与教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归纳总结:延续: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都采用侵略战争的手段。扩大:侵略国家增加,侵略区域由东南沿海扩展到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开放口岸增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探究三无能为力的时人材料: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与社会间的落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思考:开眼看世界的“人们”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归纳总结:①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②只是著书立说,未付诸实践。005记忆清单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发生的变化: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逐步确立。②经济: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③外交: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④科技:西方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①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③科技:落后④军事:武备落后,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⑤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⑥外交: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潮流。⑦文化: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中西方本质上的差异在于——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时代。二、两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1、背景: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2、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②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③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3、过程: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4、意义和影响:(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禁烟运动的影响)①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②加速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③虎门销烟一方面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二)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②直接原因:英国认为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借口)→错误观点:假如林则徐当年没有禁烟,鸦片战争就可以避免了(×)2、经过:(1840年6月~1842年)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和士兵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反抗②结束: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3、结果: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项目主要内容影响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协定关税英国进出货物应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便利了西方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便利了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展:与五口通商相比,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②其他条约的签订: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司法独立被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1844年,中美、中法《望厦条约》《黄埔条约》4、影响:(1)“多元史观”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③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④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⑤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2)多角度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破坏与建设并存)①历史进程: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政治: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③经济: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④思想:刺激了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眼看世界)④社会性质: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原因①社会性质: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主要矛盾: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既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又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帝反封建)④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⑤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5、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自守。②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船坚炮利,积极对外扩张。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6、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国人的警钟。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永留史册。③要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④要有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达到鸦片合法化②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③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浦事件”2、经过:(1)第一阶段(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1856~1858年):①过程:英、法两国发动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②结束: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2)第二阶段(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1858~1860年):①过程:·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大沽站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和陆军于1860年占领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②结束: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①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项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割地-割九龙司地区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领土完整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赔款额大幅增加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开埠增开汉口、南京、汕头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增开天津为商埠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它权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其他条约的签订:1858年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4、影响:①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②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四)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概况: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2、影响: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五)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分类比较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扩大战争过程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主凶)美、俄(帮凶)侵略时间2年:1840~1842年4年:1856~1860年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内地战争危害和影响开放口岸和割地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自主权主权进一步丧失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民族危机严重。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3、代表人物及著作(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①内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评价: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3)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①内容: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②评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4、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5、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①“师夷长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师夷”主要局限于西方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②实质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根本目的是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①“师夷长技”的思想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看世界的先兆,开始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最初历程。让国人冲破“天朝上国”这种夜郎自大的观念,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乃至近邻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奠定了其在近代思想史上无可替代的开创地位。②“师夷长技”说的提出,在中国近代文化形成史上是划时代的第一枪,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最早形态。③“师夷长技”的内容,不仅包括军事方面,也初步涉及民用工业,为我国民用工业的最初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师夷长技”还提出必须培养专门人才,选拔和任用有实学、能治国的人才,开改革教育取士制度之先河。⑤由于时代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种应急的措施,这也埋下了中国从西学东渐之始,即注目于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而无视其文化、政治的隐患。7、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评价(1)进步性:①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②介绍世界知识的著作接连出版,开启了学习西方和中国思想近代化的进程。它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局限性:①初步、模糊地了解了西方,但未深入到制度层面,未能付诸实践且未形成时代风气。②根本目的是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00601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2024·贵州贵阳月考二·6)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不仅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如介绍英国的国会制度时,指出:“公会所(即议会),分为爵房(即上院)、乡绅房(即下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勿论。”材料说明作者()A.站在时代前沿反思君主专制B.学习西方长技进入实践阶段C.深受英国启蒙运动深刻影响D.希望中国建立三权分立体制2.(2024·湖北武汉问津联盟10月联考·4)有学者研究清代中英贸易时发现,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银元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则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以下选项符合材料的是()A.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竞争力B.民族资本主义在不断成长C.工业革命导致银元反向流动D.中国与美洲贸易联系加强3.(2024·河南青桐鸣10月联考·7)据统计,从1840年起到1861年止,中国出现了20多种有关欧美等国史地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海外各国的概况,大略地描绘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明体系。这些著作()A.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B.折射出以世界眼光观察问题的新识C.摒弃了传统的天下观和华夷观D.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迫切性4.(2024·广东名校联盟10月大联考·9)下表为19世纪70年代印度棉纱输华贸易统计(单位:百万磅)。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年度输华量输出总量输华量占输出总量之百分比1879—188330.135.884.1%1884—188876.695.783.2%1889—1893141.7159.189.1%1894—1898180.9191.894.3%A.纺织分离的趋势加剧B.沦为列强倾销市场C.传统经济结构已瓦解D.近代工业发展迅速5.(2024·河南新未来10月联考·9)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广东虎门之战后,省城各官家眷,先行逃避,人心惶惶。御史骆秉章奏曰:“城乡内外民铺户十迁八九,内地匪徒肆行劫掠,难民有被抢去财货者,有掳去妇女勒赎者,伤心惨目,不可言状。各处会匪乘机扰害,或千人,或数百人,白昼抢劫村庄。”这能够说明()A.政府职责缺位加剧了战乱B.英法联军引发社会危机C.政府腐败造成了内忧外患D.阶级矛盾导致民族危机6.(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二·6)《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A.《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B.《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D.《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7.(2024·河北新时代9月测试·6)中国古代的边疆史研究主要表现在对舆地学的沿革考证上,晚清的部分史地学者,有意识地将边疆史地与外国史地进行比较研究,表达渴求了解海事、认识海外的热望。史学研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理和文化困惑B.“中体西用”理念的不断传播C.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D.传统“华夷”观念逐渐发展8.(2024·河北新时代9月测试·5)如表为鸦片战争前夕至1894年土丝出口量、内销量、总产量表。(单位:千关担),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土丝出口量%土丝内销量土丝总产量%出口绸(折丝)内销绸(折丝)合计%战前9.0014.064.3450.6355.0085.9464.001001894年60.6844.0722.0954.9177.0055.93137.68100增加51.6830.0117.724.2822.00—30.0173.68

A.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B.农业地位随着列强侵略而改变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D.农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影响9.(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二·9)清代思想家魏源介绍瑞士的情况说:“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并加案语称赞说:“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据此可知,这些建议在当时()A.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B.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C.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D.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10.(2023·湖南郴州高一下期末·6)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坚守华夏中心意识和文化至上心理,以“师夷”为耻,认为这是“以夷变夏”。另一部分士大夫则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上的先进性,通过“师夷制夷”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为范式和限度走“曲线”保文化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二者()A.都触及了救亡的主题B.一定程度上都认可西方C.对“中学”态度迥异D.代表了不同阶级的诉求二、非选择题11.(2024·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一封信件,两份译文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材料一为该信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材料一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材料二“……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下尽。”——以上材料均选自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1)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6分)(2)谈谈你对两份译文内容差异的理解。(12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BAAACDAA1.【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仅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可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对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关注,是对君主专制的反思,故选A项;洋务运动使得学习西方技术进入实践阶段,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流入中国......反向流动”可知,1752年到1800年之间银元流向中国,是因为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故选A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808年到1856年之间,为了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是鸦片贸易导致银元呈现反向流动而非工业革命,排除C项;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美洲已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而清政府又长期的实行海禁政策,中国与美洲贸易联系加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答案】B【解析】在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介绍海外各国的概况,这是近代前期中国人在用世界的眼光观察和向国人介绍海外诸国,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新见识,故选B项;这一时期介绍海外各国概况的是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由于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是为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统治,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一定程度上”可知,这些著作并未完全摒弃传统的观念,只是提供了看待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新视野,排除C项;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才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迫切性,这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4.【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印度棉纱对华输出量逐年增加,且占印度输出总量的绝大多数,由此推知当时中国纺织分离的趋势加剧,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印度棉纱输华的占比情况,未体现中国棉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以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传统经济的瓦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已瓦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使用进口棉纱的未必都是近代工业,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省城各官家眷,先行逃避,人心惶惶”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进攻广州虎门,广东地方政府官员纷纷逃离,引发的匪患,给民众带来更大的危害,这能够说明政府职责缺位加剧了战乱,故选A;虎门之战是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发动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据材料“虎门之战后……人心惶惶”可知,体现了鸦片战争的影响,而非鸦片战争的原因,政府腐败造成了内忧外患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广东虎门之战后……御史骆秉章奏曰”可知,反映了民族危机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导致民族危机与主旨不符,且阶级矛盾导致民族危机的逻辑关系也不成立,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可知,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妨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故选A项;《北京条约》对中国的破坏主要是领土主权方面,与协定关税无关,排除B项;《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便利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并无材料中“关税”的信息,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强调丧失关税自主权对于近代工业发展的破坏,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将边疆史地与外国史地进行比较研究”“表达渴求了解海事、认识海外的热望”可知,在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边疆史的研究日益近代化,关注世界,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进步,并非困惑,排除A项;中体西用指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近代以来,传统“华夷”观念被逐渐打破,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鸦片战争前夕至1894年,土丝大量出口、内销量较少,说明晚清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国际市场影响,故选D项;中国的经济体制仍然为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A项;近代中国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商品经济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设君位,惟立官长”可知,魏源对传统观念有所突破,同时也批判和肯定西方与儒学不同的地方,即隐晦的表达了对儒学的批判(儒学为什么没有做到),故选A项;鸦片战争前后,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阻力巨大,魏源的思想在当时未能引起太大影响,排除B项;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的是维新思想,魏源并未提出这一思想,排除C项;魏源肯定了瑞士的先进之处,但不等于肯定西方文明体系先进,有点以偏概全,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的“以夷变夏”,还是另一部分士大夫的“师夷制夷”,都是在民族危机的前提下,产生的思想变化,故选A项;“以夷变夏”,并不认可西方,排除B项;两者对“中学”的态度是一致的,排除C项;两者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1.【答案】(18分)(1)内容差异:①中方官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夸大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素沐皇恩”“惶恐不安”等;(2分)②英方的原意“为了……树立友谊”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将英方称“夷”以及“表慕顺之心”等体现出等级差异;(2分)③英方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稿则说是“带有贵重贡物”“贡使”“施恩远夷”等,体现出朝贡关系。(2分)(2)对差异的理解,可以与其所处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回答;或者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方面理解。可参考范例:两份译文的差异体现出的是文明的迥异: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而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英方要表达的原意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这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