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2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限时训练·模块一定义·模块二文言文对比阅读的类型·模块三文言文对比阅读解题方法·模块四类比论证法·模块五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模块一模块一定义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形成比较深刻的学习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对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模块模块二文言文对比阅读的类型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古诗文学习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2)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比较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再如,苏轼被贬期间写过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按词风可分三类。一是豪放风格,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二是旷达风格,写景抒情以联想想象的奇特和飘逸空灵的豁达胸襟见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能体现苏轼的思想和性格;三是婉约风格,以委婉细腻的文笔和哀怨伤感的悲伤情绪立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在诗词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在苏轼作品的比较阅读中,全面而立体的感知苏轼其人、其词,那么在内容复杂的苏词中他经世济民的抱负、特立独行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内外如一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再来理解他《记承天寺夜游》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就不难理解了。(3)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对于古诗或文言文来说总有一些作品风格迥异,若能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那么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水平就会显著提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可以把它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李清照的《醉花阴》、晏殊的《浣溪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会对宋代豪放词、婉约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了解这些风格流派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有助于构建文学史脉络。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关键要抓准对比点。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笔下的物象是不同的,豪放词中经常出现体现阳刚之美的“大江”(“大江东去浪淘尽”)、“沙场”(“沙场秋点兵”)等物象;而婉约词中则经常出现体现阴柔之美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物象。(4)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第四学阶段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学习时要认识到这些作品在反映主题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曹刿论战》中“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思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更加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会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传承国学的精粹。(5)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风格相同的作品,由于出自不同作家手中所以风格也不尽相同,要学会同中找异,才会对某一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把握。如,同是豪放词,苏轼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岳飞作品就有不同之处。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豪放中展示旷达;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豪放中流露无奈;岳飞的作品《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豪放中尽显苍凉。充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学习,改变“译——讲——背”的学习思路,形成“读——比——思——解——悟”的学习形式,视野才能得到拓展,思想才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才会使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模块模块三文言文对比阅读解题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模块模块四类比论证法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1)特点“相同特点”是类比论证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2)表现形式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类比论证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有的通篇都用这一种论证方法,类比到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只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并把它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公谏》就是把类比论证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运用的。(3)类比于比喻之间的区别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论证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论证的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人把某些密集的比喻修辞或某些类型的类比论证说成是“比喻论证”,但类比和比喻毕竟是不同的,它们有许多根本的区别。类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收效显著。用它来揭露敌人,易于剥去敌人的伪装,使其原形毕露;用它来劝谏,则能使被劝者从谏如流;用它来辩论,则使论敌陷入无言以对的尴尬境地。这种论证方法,还往往被科学家们用来论证科学假说。尽管有些假说至今还未得到验证,但人们常常并不怀疑这些假说的若干合理的成分,因为它不仅论证合理,而且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大大激发了人们探讨、研究问题的兴趣。※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模块模块五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1.(2023·河北衡水·衡水桃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孝友堂家训》两则①[甲]尔等②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③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乙]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余谓童蒙时,便宜淡世俗浓华④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①《孝友堂家训》孙奇逢著。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堆安新区)人,明末清初理学家。②尔等:你们,这里指子侄辈的人。③弟:同“悌”,敬爱哥哥。④世俗浓华:世俗中华丽奢侈的风气。(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求实致于行乎
宁静致远(诸葛亮《诫子书》)B.白首不悟
乃悟前狼假寐(蒲松龄《狼》)C.富资适以曾其恶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余谓童蒙时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焉有读书不识字者?②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3)[乙]文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家庭教育思想?(4)结合选文,说说你获得的感悟。【答案】(1)D(2)①哪有读书不认字呢?②子弟中能成长出一位贤德之人,胜过成长出几位富贵之人。(3)作者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训诫子弟,让他们成为一个贤德的人。(4)示例一:从甲文中的“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我明白了不能仅仅认识这个汉字,明白它的意义,更应在家庭中真正做到“孝老敬亲”,这才是真正的“孝”。示例二:从乙文中的“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一句,我明白了即使家庭物质件不是很好,但如果我能自立自强,那么艰苦的条件能够更好地激发我努力学习的意志。【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都是“动词,达到”的意思;B.都是“动词,明白”的意思;C.都是同“增”,是“增加”的意思;D.动词,是/就叫做;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有:(1)焉:难道,怎么,表示反问语气;识:认识;(2)得:得到,这里指培养;贤人:贤能之人;胜:超过,胜过;贵人:富贵的人。(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根据乙文“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可知,士大夫教育训诫子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紧事;根据乙文“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可知,教育子弟要教育成人自立;根据乙文“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可知,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培养有贤德的人。(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甲文“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可知,读书不仅仅要认识这个字,明白它的意义,还要亲身实践,真正做到“孝老敬亲”;根据甲文“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可知,读书要“学以致用”,要将所学到的字落实到生活实际中;根据乙文“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可知,家庭要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培养;根据乙文“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可知,家庭教育应着重教导自家子弟要成才自立,应以德行为重;根据乙文“余谓童蒙时,便宜淡世俗浓华之念”可知,孩子小时候,就要减少他追求奢华的想法,要培养孩子节俭的品德;根据以上分析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你们读书,一定要追求认识文字。有人说:“哪有读书还不认识文字的人呢?”我说:“读到一个‘孝’字,就要做到孝顺双亲;读一个‘悌’字,就要做到敬爱兄长。自从进入私塾之时,没有人不认识这些字,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验,追求实用并化为行动呢?孩童时就学过,头白了还不开悟,读书纵然破万卷,也只能说还是不识字。(乙)士大夫教导子弟,是最要紧的事情。子弟没出息,家庭富贵正好助长他的恶习;子弟有出息,家庭贫贱更加让他固守节操。我认为孩子小时候,就要减少他追求奢华的想法。子弟里面能出一个贤良人,胜过出几个高贵人。2.(2023·陕西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乙】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①、卫侯、许男、膝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宋师败绩。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③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左传》子鱼论战【注】①宋公:宋裹公,名並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②弘:弘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③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彼竭我盈②弗可赦也已③既陈而后击之④若爱重伤(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天之弃商久矣”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驰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久之 D.公与之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4)【甲】【乙】两文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战多的战役,可两战的成败结果却不同。请你分析一个国家在战争中以少胜多需要什么?【答案】(1)①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②原谅。③摆好阵势。④怜惜。(2)C(3)①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②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那是不可原谅的。(4)鲁庄公接受曹判的建议,任用贤才,取得了胜利;宋襄公思想教条,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导致大败。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在战争中以少胜多需要一个能从谏如流,能任用贤才的明君。【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2)句意:这是得不到宽恕(原谅)的。赦,原谅。(3)句意:(楚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宋国军队)才攻击楚军。陈,摆好阵势。(4)句意:如果爱惜(敌人)不让其再次受伤。爱,怜惜。(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天之弃商久矣”的之字是助词,表示修饰关系。A.“公将驰之”中之的意思为,代词,指代齐国军队。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之的意思为,取消句子独立性。C.“久之”中之的意思为,助词,表示修饰关系D.“公与之乘”中之的意思为,代词,指代曹刿。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注意关键词的解释。(1)重点词语:属,类;可,可以;以,凭借。(2)重点词语:兴,振兴;弗,不;赦,原谅。(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从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鲁庄公在政治上能做到取信于民;根据“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遂逐齐师”,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战争进行过程当中虽然对战场的走势把握不到位,但他能听取曹剃的意见,抓住有利时机,获得胜利。根据乙文“司马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泓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分析,可以看出宋公两次都没有接受司马的正确建议,以致于贻误了战机,导致泓水之战的失败。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乙文:二十二年春季,鲁国讨伐邾国,占领须句。到了夏天,宋公、卫侯、许男、滕子联合攻打郑国。到了秋天,八月丁未,宋襄公与邾人升陉打战。到了冬天,十一月初一,宋襄公与楚人在泓(地)打仗,宋军大败。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3.(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①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内金与一舆②羽之谓战?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往应之曰:‘轸③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选自《孟子·告子下》,有删改)【注释】①揣:比较,后面的“齐”也是同义。②舆:车。③轸(zhěn):扭。(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无冻馁之患矣B.是亦不可以已乎
骨已尽矣C.岂谓一内金
是可谓善学者矣D.则不得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4)两文都认为“礼”比“食”重要,但也有人认为“在生存面前,一切都要让步”,你觉得这两个观点是否矛盾?请说说理由。【答案】(1)C(2)①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②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3)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4)示例:不矛盾。生存固然非常重要,“食”的本质就是代表生存,如果没有生存,那再多的东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然而,如果生存需要靠舍弃道德才能实现,这样的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不违背道义、保持本心的生存,才是真正的生存。【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祸患、灾难/忧患;B.停止/已经;C.两个“谓”都理解为“说”;D.能够/领会;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如使:假如。人之所欲:人们所想要的东西。莫:没有。甚于生:超过生命。甚:超过。于:比。则:那么。凡:凡是。得生者: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何:什么。(2)对:回答。明日:第二天。之:去,到。以:把。告:告诉。“以告孟子”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以(之)告(于)孟子”。(3)本题考查文言文短句。短句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重点字词来分析。“取食之重者”是动宾短语,在句子里作主语,其后应断开;“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在句子里做谓语和宾语,其后应断开;“奚”作为疑问词,通常用在句首,因此“奚”的前面应断开;句意: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故断句为: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作答。结合甲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生存固然非常重要,“食”的本质就是代表生存,只有生存,外在的东西才有意义。再结合“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如果生存需要靠舍弃道德才能实现,这样的生存则是苟且偷生,毫无意义,因此不违背道义并坚守本心的生存之道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乙)有一位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个重要?”屋庐子说:礼重要。任国人问道:“如果守礼法找吃的,会饿死;不守礼法找吃的,能找到吃的,那一定要守礼法吗?”屋庐子答不上来,第二天去邹国时,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2023·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与朱元思书》)【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3)佳木秀而繁阴
秀:(4)太守谓谁
谓: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西南诸峰
其真无马邪B.山之僧智仙也
辍耕之垄上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尝射于家圃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同是山水,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同。根据【甲】【乙】两文,仿照示例,将句子补充完整吴均在富春江中自述心志,劝说友人:太守于醉翁亭里,。8.【甲】【乙】两文在山川溪泉中以声传情,请分别找出文中描写声音的语句,凝神想象画外之音,写下你的感受。【甲】【乙】【答案】4.向东或向西同“返”,返回茂盛是5.C6.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像奔腾的骏马。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在心里,寄托在酒上。7.醉情山水与民同乐8.“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和猿声混杂在一起,似是一种非常喧闹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寂静,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欢乐的律动。“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2)句意: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3)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4)句意:太守是谁呢?谓:是。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它/副词,难道;B.助词,的/动词,去,往;C.都是介词,在;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故选C。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湍:湍急;甚:比;若:好像;奔,指飞奔的马。(2)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7.本题考查情景补写。结合【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内容可得:太守于醉翁亭里寄情山水,与民同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感受。找出两文描写声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合理即可。示例:【甲】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描写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在林间鸣叫。感受:山林间清澈的流水与林间鸟儿们的美妙鸣叫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妙的乐曲。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沉醉于美丽怡人的风光之中。【乙】文“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描写出山间瀑布倾泻而下所发出的声音。感受:循着山路偶然听到阵阵水声,峰回路转发现不远处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葱茏的山峰和极速奔腾而下的酿泉,为琅琊山增添了无限活力。【点睛】参考译文:【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10.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12.对愚公的“移山”和范仲淹的“苦学”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9.C10.D11.(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2)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12.示例:面对困境要坚定信心,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能闯出一番大事业。【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发愁/刻苦;B.通向/精通;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在;故选D。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既长”是时间状语,后面应该停顿;“去之”和它后面的宾语“南都”组成动宾短语,不能拆开。故句子正确停顿应为: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以:凭;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如……何:能……怎么样呢?(2)或:有时;昏怠:发昏疲倦;辄:就;以:用;沃面:洗脸。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和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等内容可知,愚公苦于交通不便决定移山,范仲淹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两人最终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启示我们:面对人生困境,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持之以恒为梦想不懈奋斗。【点睛】参考译文:(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乙)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材料一: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悲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材料二:(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魏略》)材料三:《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①,芋也”,乃为②“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③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①蹲鸱:大芋头,因其外形如鸱乌下蹲而得名。②为:同“伪”,虚假。③损惠:谢人馈礼物的敬辞。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冻馁之患
患得患失 B.奔走之劳
飞沙走石C.其义自见
真知灼见 D.孤陋而寡闻
鳏寡孤独1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序,一种文体。在古代可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诗文序,如《桃花源记》;宴集序,如《兰亭集序》。B.“太学”是古代的大学。孔子在鲁国始设太学,隋炀帝改为国子监。书院也是古代官办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德州著名的书院有柳湖书院、繁露书院等。C.博士,选文中为学官,古时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如茶博士。现指最高一级学位。D.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的地区称“江南”,也称“江东”“江左”。现在广义的“江南”比古代范围广。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的意思。17.阅读三则材料,你有哪些学习上的收获?你在学习上有什么独特的体会?【答案】13.A14.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15.B16.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因为闭门读书、自以为是,所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错误言论(被人耻笑)。17.收获:读书要专心;文章要读熟读透;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与他人相互交流切磋,弥补疏漏。体会:建立学习记录本,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忧虑”的意思;B.跑,疾行/滚动;C.同“现”,显现,出现/见识,见解;D.少,缺少/指妇人丧夫;故选A。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满朝官员都(对此)感到惊讶,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很久以后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不解事义”是“举朝惊骇”的原因;“久后寻迹”和“方知如此”为承接关系;故断句为: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太学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孔子在鲁国始设太学”表述有误。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立讲学研习的场所,“古代官办教育机构”表述有误;故选B。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本题,要理解其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师心自是”本指以己心为师,后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稠人广坐”的意思是大庭广众之下。17.本题考查谈阅读收获与体会。根据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谈收获即可。谈学习上的体会时,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独特的学习方法或心得,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收获:结合材料一“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结合材料二“必当先读百遍”“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文章要读熟读透,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结合材料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可知,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式学习能更好促进我们进步。体会:我在学习上的体会是今日是今日毕,遇到难以理解或不明白的知识,第一时间请教老师或同学,决不能把问题留给明天。【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材料二: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解说注释。(他)对《左传》也有很深的见解,(根据研究心得,)写作了《朱墨别异》这本书。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说:“一定要把书先读上一百遍。”(又)说:“把书读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向他求学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来读书)。”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雨天是四季里的空闲时间。”材料三:《尚书》中说:“喜欢提问,便知识充足。”《礼记》中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学习必须要互相切磋,互相启发,这是很明白的。(我时常)见到有人(只知道)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又)口出诸多谬误。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错误百出的《蜀都赋》的注本,其中注解“蹲鸱,芋也”的“芋”字错作为“羊”字;(因此,)有人馈赠他羊肉时,(他)回信说:“谢谢您惠赐蹲鸱。”满朝官员都(对此)感到惊讶,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很久以后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节选自《杞人忧天》)[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②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③,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日: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节)[注释]①突:烟囱。②嘿(mo):同“默”。③上行(hang):上席。④录:邀请。⑤寤:同“悟”,醒悟。18.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1)因往晓之()
(2)傍有积薪()19.乙文中划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20.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21.甲文中的杞人和乙文中建议“曲突徙新”的客人,都具有忧患意识却有所不同。请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对你有何启示。【答案】18.晓:告知,开导薪:柴草19.B20.(1)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2)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他的邻人们。21.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2)句意为:旁边堆积着柴草。薪:柴草。1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俄而”为时间状语,“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为两件具体事情,中间可以断开;“之”为代词,指大火,其后可以停顿;故选B。2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1)积气: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亡:同“无”,没有。(2)杀牛置酒:杀牛置办酒席;谢:答谢。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不者,且有火患”“俄而家果失火”足以证明。启示:两个人都在为以后的事情担心,一个是没有根据的,过度的,一个是有根据的,必要的,结果自然也不同,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点睛】参考译文: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有企业内审咨询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安全防护承包合同
- 混凝土浇筑项目分包合同范例
- 无负压供水设备工程项目招募书
- 学生勤奋努力保证书
- 比选招标内部精要
- 银行单位存款合同样式
- 服务外包合同的继承规定
- 食品供货采购合同
- 泥水分包合同书范本
- 人教版八上名著阅读《昆虫记》分章练习(含答案)
- Q∕GDW 12131-2021 干扰源用户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技术规范
-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课件
- 食堂食品采购与进货验收台帐
- 煤矿班(组)长安全培训大纲
- 美国的标准体制
- DB62∕T 4420-2021 淫羊藿栽培技术规程
-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产品标准——关键点
- 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简报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小学入门数独100题(简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