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1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2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3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4页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卷(银川一中第四次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是“尽善尽美”。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咸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把一个正确的原则引向错误的道路;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审美是人所独有的,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当然,同属一个景物,反映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述“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引起人们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都与个人的主观遭遇有关。假如不是“迁客骚人”的话,即是遇上前一种景象,也不一定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相反,如果自身是“迁客骚人”,即使遇到后一种景象,也很难产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感。由此可见,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感受则是主观的体验,美感是具有相对性的。范仲淹最后的结论是“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主客观的影响,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处理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提高主观认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所以客观事物的美与丑,反映在情感上的苦与乐,都存在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复杂关系。(摘选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属于绝对论,道家则是相对论。

B.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他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C.庄子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美的相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

D.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春和景明”两种景象都可能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黄济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但不可因此否认美的绝对性,从而走入相对主义的迷途。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三、四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

C.作者用《知北游》的例子,意在说明庄子将美与无为密切结合,发展了返璞归真的思想。

D.文中加点的“但他从另一方面”“当然”,既表明思路的转换,也表现了论证的思辨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清瘦为美的人不会觉得体态丰盈的绝美杨玉环是美女,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B.“各美其美”谈到每个人或者每个民族客观上必定有美丽的点,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C.作者认为音乐《咸池》《九韶》之美,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

D.在大家眼中,爱斯梅拉达有美丽绝伦的外表又有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专家常说:“当树木生长得过度密集,就需要把它们分开,以免阻挠树木的生长。”意思就是砍除一棵或数棵树木,为没被伐除的树木留下足够的树冠空间。实际上,这只道出了一半的实情。在天然的环境中,树木间并不像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它们其实是极少竞争的。与之相反的是,不同树种间会互相联系,互相扶持,还会通过纤细的根毛互赠“甜品”——健康的树给生病的树供给糖液以维持生命。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友情联结网”,因为它们一旦根系受到干扰,就只能勉强使根部达到一个半吊子的稳定状态,而这个伤害会影响树木终生,所以它们毫无多余的时间与精力经营社群友谊。而且上文中的专家说法,显然是出自人工林的林务员。毫无疑问,他们指的是林相单一的人工林,比如只种植云杉或是只种植一种阔叶树树种。在大自然中,绝对找不到这种在广大的土地上,以相同间隔、在同一时间,种植同龄树种并一起成长的原生林相。在开阔的人工林区“幼儿园”里,树木个体争相生长,只想超越身旁的同伴。事实上,人工林区是如此脆弱、不稳固,树木就像稻田里的禾秆,虽互相依靠、支持,但只要暴雨过境,便会成片地倾倒。在天然原生林里及自家的花园里,我们却常常能观察到全然不同的现象:相同树种的树木彼此之间会建立友谊。我们已在前面章节提到过,树木会经由树根相互联系。这种地下的深层联结自然无法让我们轻易看见,但树冠之间的游戏竞赛是暴露在外的。当两棵树木争取光源时,会不惜以枝干互相争抢,各自将枝干伸向对手,想尽办法推挤对方以抢夺其日照地盘。大约100年后,这种竞争才会渐渐平息,但它们仍会为了填补树冠缝隙、抢占生长位置而争吵不休。两棵树木若结为朋友,它们之间的互动则会与上述情况截然不同。它们只会将柔嫩的小枝往朋友的方向伸展,小枝丫间会温柔地相互推拉,好像只想轻轻地碰触一下对方;它们也只会向外侧生长较粗的树枝,而不会向朋友的方向生长。远观两棵树木,就像结合为一体的一棵树木,最后也会变成一对快快乐乐、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此时,我们若遵从专家的建议,为了使一棵树木得到更多光线而砍伐其中一棵树木,必然造成相反的后果。另一个极罕见的现象是树木之间会互相帮忙。林内最紧密相邻的树枝会相交生长在一起,有时可能只是一根枝条环绕着另一根枝条生长并将其紧紧包覆。然而这种联系还是很脆弱的,因为两根树枝依然各自保留了树皮,阻碍了两者一起生长。当面对强大的外力时,比如温带气旋的侵袭,两者的连接处便可能断开。有时树皮的外层刚好因为互相摩擦而脱落,两根树枝的木质部跟木质部、形成层与形成层因而相互接触,形成事实上的结合生长,并构建出共同的新系统。这样的连理枝结盟是非常稳定的,两者开始联结输送并交换水分与养料,这已经是超乎寻常的现象。然而更罕见的是,两种不同树种的树枝会合并生长。若想成为这种连理枝,前提是不同种的树木能够真正好好相处,山毛榉、千金榆两种树木和柳树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想找到异体连理枝,就像从众多的三叶草中寻找幸运的四叶草,可遇而不可求,需要相当奇特的缘分。你下次漫步于森林或公园时,可以多多注意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会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冒险。抑或在你家院子周围,说不定就隐藏着一对异体连理枝。你若是暂时看不出连理枝的苗头,也有可能听见树枝之间这种结盟合作活动刚刚展开时发出的声音。当微风吹拂,两根枝条互相摩擦,发出响亮的“叩喽叩喽”声,常常被漫步林中的人误以为是啄木鸟在敲啄树干。(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专家认为树木如果生长得过度密集,就会影响树的生长,但其实大自然中的树木不仅很少竞争,反而可能互相扶持。

B.林相单一的人工林中,树木之间的关联度比较低,林区脆弱不稳固,但在大自然的原生林相中,这种情况就少一些。

C.树木在树冠方面争夺较为明显,它们在争夺光源时枝干会互相推挤,但树木间也会建立友谊,根系也会相互联系。

D.仅仅出现树枝之间的环绕还不算紧密,两根树枝之间联结并互相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结盟才更稳定,这也是最罕见的。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人工林中的树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经营社群友谊,因而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联结网,也无法互相获取养分。

B.文章中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树木人格化,一方面使得语言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科普文章的枯燥。

C.单个植物虽然可以尽情享受生长资源,但面对强大的外力时太脆弱,需要同伴来互相支撑,这说明只有合作才能在大自然生长。

D.异体连理枝的树木非常罕见,如要寻找到异体连理枝的树木,在院子周围找到的概率要远高于在森林和公园找到的概率。

6.文中提到两棵树木会“结为朋友”,请结合原文概括其“结为朋友”的具体表现。(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旅人的心

鲁彦或是因为年幼善忘,或是因为不常见面,我最初几年中对父亲的感情怎样,一点也记不起来了。至于父亲那时对我的爱,却从母亲的话里就可知道。母亲近来显然在深深地记念父亲,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前奶不够吃,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不用说,父亲是从我出世后就深爱着我的。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从六七岁起。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布匹、花生、豆油、粉干……都够一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帽子、衣料、玩具、纸笔、书籍……我平日最喜欢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常常挨了母亲的打,也还不肯屈服。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我的心里充满了畏惧,但又不像对神似的慑于他的权威,却是在畏惧中间藏着无限的喜悦,而这喜悦中间却又藏着说不出的亲切的。我现在不再叫喊,甚至不大说话了;什么事情我该做的,用不着母亲说,就自己去做好;什么事情我该对姊姊退让的,也全退让了。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有着宏亮而温和的音调。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上没有威严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打拳的故事给我听: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一年一度,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得到了学好的机会:有事可做也有学问可求。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的和母亲商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到了远行的那夜,母亲和姊姊眼眶里贮满惜别的眼泪,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岸上是没有行人,也没有声音的,倘使有,十分之九是可怕的鬼怪或恶兽。尤其是在河里,常常起着风,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但父亲却平静的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一年一年过去着,我渐渐大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念头跟着深起来,甚至对于夜间的旅行起了好奇和羡慕。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是往江北去,他送我到上海。“牛上轭①了!”别人在我出门前就这样的说,像是讥笑我,像是怜悯我。但我不以为意。我只觉得心里十分的轻松,对着未来,有着模糊的憧憬。那所谓轭也是人所应该负担的,我勇敢的挺了一挺胸部,觉得从此才成为一个“人”了。夜是美的。从篷隙里望出去,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两岸上缓慢的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堡垒,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我们的埋伏的卫兵。船头下低低的响着淙淙的波声,接着是咕呀咕呀的前桨声和有节奏的喊嚓喊嚓的后桨拨水声。清冽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一小时以后,天色渐渐转白了,岸上的景物开始露出明显的轮廓来,船舱里映进了一点亮光。不久船靠了岸。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的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着,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就在这热闹中,我跟在父亲的后面也走上了山坡,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勇往地肩起了“人”所应负的担子。我的血在沸腾着,我的心是平静的,平静中含着欢乐。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那时虽走着出门时的原来路线,但山的两边的两条长的水路已经改驶了汽船,过岭时换了洋车。叮叮叮叮的铃子和呜呜的汽笛声激动着旅人的心。到了最近,路线完全改变了。山岭已给铲平,离开我们村庄不远的地方,开了一条极长的汽车路。它把我们出门的时间从夜里二时改做了午后二时。然而旅人的心愈加乱了,没有一刻不是强烈的被震动着。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时在毁损着他的产业,因而他也难免起了一点忧郁,但他的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为止仍是十分平静的。他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有删改)文本二:鲁彦从步入生活之后,一直过着流浪漂泊的日子,失学失业,辗转流离,饥寒疾病和家庭的重压,使他在人生的羁旅中尝尽辛酸与痛苦,也看尽了人世间的肮脏与黑暗。鲁彦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而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与翻译家。茅盾在《王鲁彦论》一文中慧眼独具地指出:“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的确,鲁彦的创作,尤其是他的散文,通体显示出一种地之子的纯真,《旅人的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篇诉说困顿流离中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在对父亲的零星平凡小事的回忆中,充满着浓郁的诗情。(陈一辉《父子情与哲理诗——王鲁彦的<旅人的心>》注:轭,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曲木。

7.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旅途”为线索,结构清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真实,自然,亲切。

B.父亲每年只会在家里住一个月,出于对父亲的畏惧,我会变得乖巧、安静、懂事,在这段时间约束自己。

C.文中划线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我”第一次出行时所见的夜晚景象。

D.题目中的“旅人”既指一辈子劳碌、肩负家庭重担、远离家乡直到古稀之年的老父亲,也是指作者自己。

8.父亲对鲁彦的人生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理解。(6分)9.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作者对离家的旅途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改)文本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孅,xiān,通“纤”,细致。②渫,xiè,流通。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欲民A务农B在于贵C粟D贵E粟之道F在于使民G以粟H为赏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文中指“没有、无”,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相同。B.文中“未之尝闻”与“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

C.“饥穰”,指荒年和丰年,在文中只取荒年义,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用法不同。

D.“县官”,文中指的是朝廷、官府,还可以用来指县级行政长官,或特指皇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认为抬高粮价是当今的迫切任务,因为这样可以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B.文本一指出,现今国家的两大祸患是,吃粮的人多但种粮的人少,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

C.文本一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是为了说明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D.晁错引用神农氏的话,来说明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5分)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西江月①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①有说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中秋节所作。②孤光:一说月光,一说孤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渲染了寒凉的情绪意境,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全不同。

B.上片首句含有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几度”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C.下片头两句写作者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D.全词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言近旨远,辞浅意深,令人咀嚼回味。

15.苏轼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有评论说:“读者可以在这首词中见到词人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角度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同为写落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给人以绚丽优美之感,晏殊《浣溪沙》中的“”则给人以惋惜惆怅之感。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说到生物分类,人们的第一反应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非常为难,①。从生物分类学角度看,藻类不属于特定的自然分类类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等。虽然藻类的少数种类兼具植物光合自养及动物异养和运动特性,但传统上人们仍将藻类归为植物。提到藻类,人们一般会想起水面上的小小“颗粒”,它们随波荡漾,是鱼类的食物。其实,藻类家族中除了这些微小的成员外,②,最大型的藻——巨藻长度通常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它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③,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文字,完成19~21题。年画,古称“门神画”,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唐代之前的年画多为手绘年画;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普及。我国的年画产地很多,素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之说。到了清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一座弹丸小镇,“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杨柳青年画,在传统的木版套印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被誉为中国民间的“百科全书”。

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的“门神画”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儿好。

C.这位盲姑娘学会了用心“看”世界,用手指“说话”。

D.他表示,这个电视节,能把许多感人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21.《莲年有余》是杨柳青娃娃年画系列中的代表作,请你对画作的内容及寓意进行解说,

不超过60字。(3分)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行奋斗,书写续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解析】A.表述绝对化,原文“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B.强加因果。C.“否认美的相对性”错误。原文“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否定的是美的绝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不属于相对主义的错误。B【解析】B.“第三、四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错误。第四段由谈“相对性”引申到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C【解析】C.“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错误。从“在《咸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体现的是美的绝对性。4.D【解析】“这也是最罕见的”错误,根据原文“然而更罕见的是,两种不同树种的树枝会合并生长”可知,不同树种的两根树枝合并生长才是最罕见的。5.B【解析】A.“因而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联结网,也无法互相获取养分”错,说法绝对,原文第2段说的是“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友情联结网’”。C.“只有合作才能在大自然生长”错,说法绝对,强加因果,文章虽强调了树木合作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单个植物都必须依靠同伴才能存活。D.在森林和公园找到的概率原文并没有比较,只是说难以找到。6.①两棵树木会互相扶持,健康的树会通过根毛给生病的树提供糖液;②两棵树木只会将柔嫩的小枝往朋友的方向伸展,而向外侧生长较粗的树枝;③两棵树木会互相帮助,相邻的树枝会相交生长,或形成连理枝联结输送并交换水分与养料。(三点,每点2分,需从根毛提供糖液、树枝生长朝向、形成连理枝三个方面作答。)B【解析】“出于对父亲的畏惧”以偏概全,原文“我的心里充满了畏惧,但又不像对神似的慑于他的权威,却是在畏惧中间藏着无限的喜悦,而这喜悦中间却又藏着说不出的亲切的”,可见除了畏惧,更多的是喜悦和亲近。①父亲的忠厚诚实、坚忍乐观和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对鲁彦有很深的影响,让他在历经曲折坎坷后仍然不断向上,为他后来成为优秀作家与翻译家提供不竭的内生力量。②父亲的安静、舒缓、平和、朴素奠基了“我”为人的底色,使“我”的作品也带有一种自然朴素和地之子的纯真,真挚动人。(每点3分,谈父亲形象对我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影响即可)(1)“我”尚未涉世时,父亲离家的旅途是一个早熟而懂事孩子的猜测和想象,又“冷”又“黑”的旅途让“我”感到害怕,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志愿,又让“我”对旅途充满好奇和羡慕,同时也有对父亲的崇敬。(2)在“我”正要涉世时,十七岁离家的旅途,让一个在乡间的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孩子感到轻松、兴奋、快乐,感到即将成为男子汉的骄傲,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冀与憧憬。(3)在“我”已经涉世后,离家的旅途让一个尝遍人世间辛酸的青年,感受到紊乱、匆忙、忧郁、失望。(每点2分)BDF11.C【解析】A.正确。通“无”,没有/逃亡的人。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击逃亡的人。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莫或止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C错误,“饥穰”与“出入”都是偏义复词。D,正确。12.A【解析】由原文“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今的迫切任务是使人民务农,而抬高粮价,是让百姓愿意务农的方法。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宾语前置,“为何”,干什么,做什么。三点各1分,句意2分。)(2)如果/假如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收而且好,那么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困乏”,穷困匮乏,贫困;“岁”,收成,年成;“孰”通“熟”,丰收。三点各1分,句意2分。)文本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文本二: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A【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风鸣廊”,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等典型秋色秋景,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表达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②烘托映衬。“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表现词人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③象征/比喻/双关。“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④动作细节。“把盏”“北望”等,通过对诗人动作的细节刻画,表现了诗人的愁绪难抒。⑤直抒胸臆。“世事”“人生”两句以梦喻世事,直言表达了往事的辛酸,以及词人对命运无常、人生起伏的感慨。(每点2分,手法1分,对应情感分析1分,共6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落英缤纷;无可奈何花落去(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①这(那,它)就是藻类

②还有一些大型的成员

③大气上空出现了臭氧层18.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并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3分,每句1分)19.D【解析】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反语讽刺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强调。20.①(词语)用词准确形象:原文“从头到脚”一词形象描绘出年画是杨柳青的全部,突出了年画对于杨柳青的重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