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第11题题干设置是“下列对材料中(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题干指令看,本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具臣”的解说,就是命题人根据语境推测出来的。【考情分析】“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一、了解词语理解命题特点1.注重“教考衔接”。虽然试题考查的加点词语都出自课外,但与教材内容高度相关。试题有可能要求考生将加点词语与课内词语进行比较,判断异同,是否能够准确掌握课内词语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作答;试题也有可能要求考生判断选项中关于加点词语的表述是否正确,考生往往能够在语文教材中找到该词语,虽然所在语句不同但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通过迁移课内知识就能破解课外词语。试题在以这样的方式告诉考生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迁移。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该题考查范围广,不仅包含对文言文重要词语意义的考查,而且包含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言现象等内容的考查,同时关涉对成语、文化常识等知识点的考查。虽然关联的考点众多,但都指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本题的设置有利于引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梳理文言现象、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夯实基本功。3.注重比较分析。该题的相当一部分选项需要考生将考试遇到的新问题和日常学习应知应会的旧知识展开比较,这种命题方式除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习外,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旧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结合语境辨别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便于学生开阔眼界,举一反三,形成知识体系。二、了解文言词语考查新题型2022年高考全国甲、乙卷所用的词语考查题型,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进而形成正确判断。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那个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当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三、掌握文言实词方法攻略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常见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而且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温馨提醒】1.把握“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高度重视语文教材,高度重视语文日常学习。就文言文阅读而言,务必做到对文言文常用词语意义的准确记忆、用法的透彻理解。2.在文言词语充分积累的基础上,自主进行文言现象的梳理、整合。“新课标”在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面对复杂的文言现象,学生的自主梳理、整合非常必要,有益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3.在阅读文言文时做批注,形成持续性的阅读策略。批注的方法古已有之,非常适合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批注重要词语的意义,批注各种文言现象,批注以前学过的相关字词语句,也可以批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批注持续进行,不仅会增加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加深学生对文言现象的理解,从而提升第11题的正答率,同时有利于学生“文”“言”并重,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最终提升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文言实词“推断7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皿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2.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3.联想推断法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4.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5.语境推断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6.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7.通假推断法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文言虚词“推断7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语法推断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4.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6.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7.词性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文化常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考查内容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4考查实词和虚词,淡化文化常识2023新高考Ⅱ卷金、刁斗下列对文(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密切相关,有的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③设误点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④自2022年开始,不再单独考查古代文化常识;2023年全国新高考两套试卷中,只有两个选项与文化常识有关,这预示着文化常识开始逐渐退席。而古今异义、成语、文言句式和教材中词语已进入考查范围。2022新高考Ⅰ卷寡人、百乘、国门新高考Ⅱ卷衔枚、车驾2021新高考Ⅰ卷甲子、宗室、海内、庶务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新高考Ⅱ卷京口、遗民、部曲、传檄2020新高考Ⅰ卷辇下、东宫、殿下、追比新高考Ⅱ卷乡试、宦官、晏驾、执政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一)官职自2015年全国卷开始考查文化常识起,官职类的知识点一直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官职包括官署类与官制类,既有中央官职,又有地方官职,重点是中央官职。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官职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1.(2021·全国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0·全国Ⅰ)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20·全国Ⅰ)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20·全国Ⅲ)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职责范围扩大。5.(2020·新高考Ⅱ)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6.(2019·全国Ⅲ)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7.(2016·全国乙)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职责范围不清。8.(2016·全国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9.(2016·全国丙)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第二组1.(2016·全国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16·全国丙)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土地、户籍”属于户部的职责,不属于礼部的职责。职责范围扩大。3.(2015·全国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二)称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社会是一个礼法社会,非常讲究称谓,称谓也反映了被称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与皇帝、皇家有关的称谓是重点。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称谓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2·新高考Ⅱ)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17·全国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15·全国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第二组1.(2021·新高考Ⅱ)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指后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21·全国甲)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20·全国Ⅱ)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禁中”指皇帝、皇后、太子等居住的地方。范围扩大。5.(2020·新高考Ⅰ)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6.(2020·新高考Ⅰ)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用来借指太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殿下”是对太子、诸王等的敬称,不包括丞相。8.(2018·全国Ⅲ)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9.(2017·全国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对近侍职权的判断有误,他们“职位”不高,“影响”也不大。10.(2016·全国甲)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11.(2015·全国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太子”专用于储君,不可用来指君主的其他儿子。(三)礼法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类文化常识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它包括礼仪礼制和政治礼法,后者是考查重点。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礼法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1.(2023·全国乙)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1·全国乙)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19·全国Ⅰ)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18·全国Ⅱ)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5.(2017·全国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第二组1.(2021·新高考Ⅰ)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庶务,既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也指这些政务的经办人员。2.(2021·新高考Ⅱ)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20·新高考Ⅱ)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20·全国Ⅲ)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5.(2019·全国Ⅱ)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6.(2019·全国Ⅰ)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7.(2018·全国Ⅰ)“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属无中生有。8.(2016·全国乙)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9.(2015·全国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君位应由“嫡长子”继承。对象有误。10.(2015·全国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11.(2015·全国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四)科举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繁而杂。首先,应精准掌握教材上的相关常识;其次,理清科举类文化常识的大致脉络,并将之科学分类;最后,分类识记,并适当联系现实,重点识记与乡试、会试、殿试相关的内容。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科举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1.(2020·全国Ⅰ)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殿试由皇帝主持。2.(2020·新高考Ⅱ)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考生来自各地州、府。3.(2018·全国Ⅱ)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17·全国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5.(2015·全国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五)刑罚高考对刑罚常识的关注,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政策一致的。对此,考生既要整体把握我国古代各种常见的刑罚名称,也要熟悉每种刑罚适用的对象及程度,注意类似刑罚的差别。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刑罚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1.(2021·全国乙)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尸体示众”属无中生有。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19·全国Ⅱ)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18·全国Ⅲ)“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5.(2017·全国Ⅱ)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收考”指拘捕拷问。“收”,拘捕犯人;“考”,假借为“拷”,拷问。(六)文史常识文史常识涉及的范围更广,既有文化、文学层面的,又有历史方面的。不过,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识是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这一点从下面高考所考过的相关文史常识中就可以看出。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文史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1.(2020·全国Ⅱ)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0·全国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19·全国Ⅰ)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4.(2019·全国Ⅱ)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5.(2019·全国Ⅲ)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三晋”指韩、赵、魏三国。6.(2018·全国Ⅰ)《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七)军事、地理、历法下面是历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军事、地理、历法方面的文化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军事1.(2022·新高考Ⅱ)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1·全国甲)辎重,文中(斩偏将,获其辎重)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21·全国甲)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来看,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第二组:地理1.(2021·新高考Ⅰ)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第三组:历法1.(2021·全国甲)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错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纪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3.(2017·全国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确。文化常识题的答题原则和方法近两年高考有关文化常识的考查点随文设置,涉及面广,规律性不强。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三结合”原则(1)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2)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3)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专有名词时,可联想生活常识、共识性话语作答。2.五方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有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做题时可结合它们来进行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或罢免;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对“部曲”的解释: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原文是“(祖)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将”是带领,“百余家”指其军队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显然,选项解释不合乎语境。(4)借助逻辑帮判断通过分析选项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Ⅲ项中解说“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行政长官”管理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军事、科举”类的事务不由“行政长官”掌管。(5)遇生判对灵活断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所以,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五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贞观元年,太宗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A.三槐,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答案C解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应该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太宗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1.张冠李戴:2020年全国Ⅰ卷第11题B项,殿试本由皇帝亲自主持,却被说成“由丞相主持”。2.扩大范围: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项,乡试考生本是来自各地州、府,却被说成“来自全国各地”。3.不明职责:2020年全国Ⅲ卷第11题A项,太守的职责本来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却把“军事”“科举”强加进去。4.跳脱背景:2015年全国Ⅱ卷第5题C项,解说“嗣位”,本来是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之别。5.无中生有: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B项,解说“抵极刑”,抵极刑只是指对犯人处以死刑,没有外加将尸体示众的做法。6.前后调位: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而不是“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多义实词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之分。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确定多义实词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导出其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该字的本义。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疏有密。例如:(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由此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理解小练“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了解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eq\f(,本义)→eq\f(,引申义)→eq\f(,引申义)→eq\f(,引申义)→eq\f(,引申义)答案eq\f(⑤,本义)→eq\f(②,引申义)→eq\f(①,引申义)→eq\f(③,引申义)→eq\f(④,引申义)文言实词积累方法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实词,实词的问题解决了,文言文学习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实词是高三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难就难在它面广量大,需要长时间的记忆、积累。对于高考文言文来说,考生到底要积累多少实词?具体包括哪些实词?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地积累呢?(一)文言实词积累的范围和数量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词语,均属于积累、掌握的范围。1.核心实词:200个一级核心实词:120个(见《高考必背》)。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二级核心实词:80个。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差长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独多夺发伐方分奉赋干苟购果会计将矜景竟居课理名命逆披趣让稍舍身审师释视疏图委闻文务息系向延夷意引游责直置志中2.高频实词:80个白表第反奉废伏姑躬怀号径加觉旧激极据略论敛谋内难遣趋起饶夙收市岁署事矢输深脱听通谓衔雅遇援寓御有缘言状征止张著自主字至遂作足伯临效许益云业退肆迫强简能求生达观采(说明:除一级核心实词外,其余实词是梳理近十年来各地高考卷实词出现频率而得出的。如果掌握了这些词,就可以较好地作答文言文阅读题。如果要想学得更加扎实稳妥,自然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二)文言实词积累方法1.分类记忆法文言实词浩繁复杂,适当地归类识记,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罢免的,如黜、罢、免、削、夺、废等;表调动的,如迁、调、改、转、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类的词语,表年龄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聪、狡、佞、贪等;表修养、才华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属文等。又例如表示社会状态的词语,如治、乱、兴、衰、盛等。运用小练1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1)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太学、书院、国子监、童生、诸生等。(2)表示少数民族称谓的词语:蛮、夷、戎、狄等。2.源流识记法对于多义实词,可以根据其本义,再引申到其他义项,由源通流,十分好记。3.故事助记法对于复杂的多义词,可以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记忆。如对于常见的120个实词,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可依据此例自己也编制一些小故事来记忆实词。在这里特别推荐《乌有先生历险记》,该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囊括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复习、掌握文言文有很大帮助。运用小练2试以“奇”“属”为主体,编写历史小故事,把这两字的义项尽可能地罗列进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奇: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认为……奇异)之,叹曰:“天下奇(奇异)才多矣!”②属: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属(恰逢)天下反秦,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同“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数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所虏矣!”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4.导图识记法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单个实词的发散联想,可以有效地进行归类,极大地丰富拓展实词,最终形成实词网络。如“望”的义项思维导图:运用小练3请以“疾”“族”为例,结合其义项,画出它们的义项思维导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5.一义多词类聚法此法是把文言文中表达同一种意思的几个实词放在一起识记、学习。如“望”“疾”都有“恨、怨恨”之义,我们可以将之归为“怨恨”类,并将其他表示“怨恨”的实词归纳到一起,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如图所示:运用小练4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1)表示“责备”的实词:过、望、谴、非、尤、咎、责、诛、诘等。(2)表示“赞许”的实词:多、嘉、誉、与、称、叹、许、道、褒等。(3)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实词:阴、潜、微、间、私、窃、暗、偷、密等。(4)表示“掌管”的实词:典、知、守、职、执、序、司等。(5)表示“去、到、往”的实词:之、适、如、道、造、诣、至、趋、徂等。(6)表示“轻视、看不起”的实词:小、易、轻、少、鄙、薄等。(7)表示“拜访”的实词:顾、访、拜、谒、诣、过、造、存等。(8)表示“告诉”的实词:诏、敕、诫、白、禀、谓、喻、陈、谕、赞等。(9)表示“违背”的实词:违、背、乖、忤、逆、牾、倍(同“背”)、迕等。(10)表示“劝说”的实词:说、劝、讥、讽、谏、规等。(11)表示“继承”的实词:继、续、承、绍、嗣、袭、缵等。(12)表示“丰收”的实词:丰、登、熟、稔、穰、岁、年等。(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实词:凶、俭、饥、歉、馑等。6.同句比较法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对一词多义或一词兼属数类的现象,常常采用异句比较法来辨析。而运用同句比较法,既减少了所比较的例句,易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加深对文言词义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鸿门宴》中,“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两个“置”,第一个是“放”义,第二个则是“扔、弃”义。运用小练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惑”,指遇到疑难问题,作动词用;后“惑”,指疑难的问题,作名词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为”,治理,作动词用;后“为”,被,作介词用。(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下”,降低身份,作动词用;后“下”,下等,作名词用。(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骑”,骑兵,作名词用;后“骑”,骑马,作动词用。(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就”,完成,作动词用;后“就”,靠近、趋向,作动词用。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答案】B【解析】B项,“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含褒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B.“韩鸿为使者”与“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C.“使持节”中的“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持节”含义相同。D.“降河北”与“惟庚寅吾以降”(《离骚》)两句中的“降”字含义相同。【答案】DD项,前者是“招降”的意思,后者是“降生”的意思。A项,叙述正确。B项,前项是“担任”的意思,后者是“演奏”的意思。C项,二者的含义相同,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为言”与“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B.“奇士”,非常之士,奇异之士,指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这里称赞吴汉才能非同一般。C.“可与计事”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两句中的“文”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介词“跟”,其后省略宾语“之(吴汉)”;后者是动词“帮助”,该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岁月不会等待我。A项,前者是介词,其后省略宾语“之”,介宾短语“为之”作“言”的状语;后者是动词“做”的意思,即“您家的媳妇难做”。B项陈述正确。D项,前者是“文采、才华”的意思,该句是说汉为人质朴淳厚缺少文才;后者的意思是“文字”,用篆文(用篆书写的文字)山龟鸟兽的图案来作装饰的意思。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次”,在文中是“仓猝、匆忙”的意思,与《三国演义》“张飞听罢,大怒,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中的“造次”含义不同。B.“上亦以其南阳人”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C.“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D.“不能以辞语自达”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达”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前者作连词,是“原因”的意思,后者作介词,是“把”的意思。A项,前者是“仓猝、匆忙”的意思,吴汉仓促之间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质厚少文的性格特点;后者是“随便、乱来”的意思,是刘备指责张飞的话语。品味语境,分析结构,培养语感是分析该试题的方法之一。C项,前者是连词“和”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比得上”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表达”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意思。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文中是“这以后”的意思,句中“其”是代词,代指吴汉一次又一次地被召见。B.“勤勤不离公门”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两句中的“勤”字含义相同。C.“渐亲之”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两句中的“亲”字含义不同。D.“上既破邯郸”与“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既”字含义不同。【答案】D【解析】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副词“已经,……之后”的意思。A项,“其后”是一个固定结构,翻译为“这(那)以后”。B项,二者都是“勤奋、刻苦”的意思。前者同义词相连,说明吴汉工作勤勤恳恳,努力不倦。C项,前者是动词“亲近”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邓禹宿”与“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两句中的“宿”字含义不同。B.“夜语曰”与“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两句中的“语”字含义不同。C.“突骑”意思是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颜师古注:“突骑,言其骁锐,可用冲突敌人也。”D.“吾欲北发幽州突骑”与“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动词“告诉,对……说”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留宿、过夜”的意思,后者是“隔年的,旧的,老的”意思。翻译为“大概可以说,用植物的根入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在没有茎叶时采摘”。C项,陈述正确。D项,前者是动词“派遣,调发”的意思,后者是“出发,上路”的意思。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谁可使者?”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使”字含义不同。B.“禹数与语”与“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C.“诸将鲜能及者”与“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两句中的“鲜”字含义相同。D.“牧”是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与《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用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中的“牧”含义相同。【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副词(shuò)“数次、多次”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cù)“细密、稠密”的意思。整句翻译为“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A项,前者是“派遣”的意思,本句的句式为宾语前置句,即“诸将可使谁者?”;后者是连词“假使、如果”的意思。C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副词“很少”的意思。后者翻译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文中的意思是有眼光、能体察人的品性或才能。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的“知人”含义相同。B.“汉躬被甲持戟”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C.“遂鼓而进”与“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鼓”字含义不同。D.“皆平之”与“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赤壁之战》)两句中的“平”字含义不同。【答案】D【解析】D项,二者都是“平定、平息”的意思。后者翻译为“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几乎已经平息了”。A项叙述正确。B项,二者含义相同,“亲身、亲自”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击鼓”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振动”的意思。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营于水南水北”与“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出师表》)两句中的“营”字含义不同。B.“引兵往合水南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合”字含义不同。C.“奇兵”,文中指特殊的战士,出其不意突然袭击的军队。与《三国演义》第一回“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中的“奇兵”含义相同。D.“缘马尾得出”与“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凭借”的意思,后者是连词“由于”的意思。A项,前者是名词作动词“扎营”,后者是名词“军营”,翻译为“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B项前者是“会合”的意思,后者是“环绕”的意思。C项解说正确。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于事上”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B.“自初从征伐”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C.“侧足”指形容因敬重或畏惧而不敢正立。从前面的“笃于事上”可以看出吴汉忠诚皇上,因皇上未能安寝而不敢正立。D.“侧足屏息”与“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大铁椎传》)两句中的“屏息”含义相同。【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忠诚、厚道”的意思;后者是“(疾病)严重、加重”的意思。翻译为“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B项,前者是动词“跟随、跟从”的意思;后者通“纵”,是一种对抗秦国的策略,翻译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C项叙述正确。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屏气、屏住呼吸”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集中或恐惧。后者翻译为“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翻译为“这样以后”,与《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然后”含义相同。B.“上安然后退舍”与“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两句中的“退舍”含义相同。C.“兵有不利”与“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D.“军营不完”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两句中的“完”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兵器”的意思。前者翻译为“兵器有不锋利的”,后者翻译为“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A项,叙述正确。B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退却、退避”的意思。D项,前者是“完善、修缮”的意思,后者是“保全”的意思,翻译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与“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时”字含义相同。B.“还言方作战攻具”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C.“隐若一敌国矣”与“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两句中的“敌”字含义相同。D.“吴汉尝出征”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匹敌、抵挡”的意思,该句话翻译为“吴汉威重的样子好像能匹敌一个国家”。后者是名词“敌人、仇敌”的意思,该句话翻译为“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A项,二者都是“不时、时常”的意思。后句翻译为“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B项,前者是“制作”的意思,后者是“发起”的意思,该句翻译为“一个人起来发难(指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就灭亡了”。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曾经”的意思。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之曰”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B.“军师”这里是军队的意思,与隆中妙对,巧借东风,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军师诸葛亮的“军师”含义不同。C.“昆弟外家”,“昆弟”这里指兄弟,“外家”这里泛指母亲或妻子的娘家或外戚。吴汉为国效忠,不治家产。D.“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与“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奉”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责备”的意思,即“吴汉责备他的妻子说”;后者是名词“谦让、礼让”的意思,该句翻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B项,解说正确。C项,解说正确。D项,前者是“俸禄”的意思,后者是“恭敬地捧着、拿着”的意思。后作“捧”。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但治宅”与“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B.“不起巷第”与“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字含义不同。C.“不作祠堂”与“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D.“恭俭如此”与“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恭”字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恭谨”的意思,后者是“恭敬、容貌端庄严肃、谦逊有礼”的意思。A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副词“只、只是”的意思。B项,前者是“兴建、兴造”的意思;后者是“开始、开端”的意思。C项,前者是“建造,兴建”的意思,后者是“演奏”的意思。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B.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就是掌管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官员。D.“诏特赐曰忠侯”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特”字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特地”的意思,后者是“只、不过”的意思。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流运输与仓储合同协议(商品流通)
- 2024药品购销合同的版本
- 2024年度生物科技研究与合作开发合同
- 2024【资产信托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
- 2024工程建筑装修合同范本
- 2024的摩托车保险合同条款
- 毛竹购销合同格式指南
- 房产质押贷款保证协议
- 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审查要点全解读
- 暑假工工作协议模板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 英语希望之星决赛看图说话小作文.ppt
- 设计开发部诚信因素识别评价表和目标指标方案
- 膝关节韧带损伤PPT课件
- 血液科常用化疗方案(1)
- 工程造价术语标准(共32页)
- 六年级上册精通英语单词句子默写表
- 大连市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 数控车床加工操作过程
- 拉刀基本知识(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