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两种电荷(8大题型)(含答案解析)_第1页
15.1 两种电荷(8大题型)(含答案解析)_第2页
15.1 两种电荷(8大题型)(含答案解析)_第3页
15.1 两种电荷(8大题型)(含答案解析)_第4页
15.1 两种电荷(8大题型)(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两种电荷知识点1摩擦起电1、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实验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干燥的头发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现象吸引纸屑吸引头发吸引水流分析经摩擦后的物体具有共同的特点: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可以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总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摩擦起电概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3、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知识点2两种电荷1、探究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1)实验过程及现象:①用丝绸摩擦过的两个玻璃棒相互靠近,现象如图甲所示。②用毛皮摩擦过的两个橡胶棒相互靠近,现象如图乙所示。③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现象如图丙所示。(2)结论: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上带的电荷是不同的。②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2、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量①概念: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简称电荷。②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注】我们在实验课上所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5、验电器①构造: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③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注】验电器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并能粗略地比较物体所带电荷量的多少,对同一个验电器来说,金属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被检验物体所带电荷量越多。知识点3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的结构①原子的结构: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②电子: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2、摩擦起电的实质①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②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在电荷的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知识点4导体和绝缘体1、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闭合。①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②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由闭合变为张开。2、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物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水溶液玻璃、橡胶、陶瓷、塑料原因导体中有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能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条件改变时可以相互转化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带电;不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不带电。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两物体相互吸引,可能是两物体带异种电荷或者是一物体带电,另一物体不带电;两物体相互排斥,说明两物体带有同种电荷。③利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带电;金属箔没有张开,说明不带电。题型一摩擦起电现象【例1】(22-23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中)小明发现身上的化纤衣服易“吸”毛绒,下列现象中与“吸”毛绒原理相同的是()A.梳头后的梳子会“吸”头发 B.地球“吸”引苹果C.用吸管“吸”饮料 D.两光滑铅块压紧后“吸”住【答案】A【解析】身上的化纤衣服易“吸”毛绒,属于摩擦起电。A.用梳子梳头发时,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故A符合题意;B.地球“吸”地面上物体,是指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故B不符合题意;C.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故C不符合题意;D.两光滑铅块压紧后“吸”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1-1】(23-24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中)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A.钢丝钳手柄上装有绝缘套 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C.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 D.电视机屏幕上会吸附灰尘【答案】A【解析】A.钢丝钳手柄上装有绝缘套,为了避免触电,与静电无关,故A符合题意;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经摩擦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故B不符合题意;C.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将雷雨天气中所带的电荷导入大地,与静电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D.电视机屏幕上会吸附灰尘,因为静电具有吸附轻小物体的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1-2】(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向下捋几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细丝越来越(选填“蓬松”或“紧密”),捋细丝手与塑料细丝带上的是(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答案】蓬松异种【解析】[1]用手向下捋塑料细丝,手与塑料细丝摩擦使塑料细丝带上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细丝会越来越蓬松。[2]手和塑料细丝摩擦的过程中,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的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手与塑料细丝带上的是异种电荷。【变式1-3】(23-24八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朋友从滑梯滑下后,出现了“怒发冲冠”的情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朋友从滑梯滑下时发生了现象,使头发带上了(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互相而张开。【答案】摩擦起电同种排斥【解析】【小题1】[1]小朋友从滑梯滑下时,身体与滑梯发生摩擦,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2][3]此时头发带上了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出现了“怒发冲冠”的情景。【变式1-4】(2024·广西南宁·模拟预测)油罐车上的油和油罐由于现象会积累过多电荷,为防止发生事故,可用静电带把运油车与大地相连,静电带芯应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答案】摩擦起电导体【解析】[1]油罐车上的油和油罐相互摩擦,由于摩擦起电现象会积累过多电荷。[2]为防止发生事故,用静电带把运油车与大地相连,将多余的电荷经静电带导入大地,因此静电带芯容易导电,应是导体。【变式1-5】(23-24九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小明用铅笔做了如下三个实验。如图甲,铅笔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现象;如图乙,手指压铅笔尖时,手指感到疼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的;如图丙,用卷笔刀削铅笔时,往往刀片上会吸附着铅笔粉末,说明通过摩擦使刀片带了。【答案】折射相互电荷【解析】[1]如图甲,铅笔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2]如图乙,手指压铅笔尖时,手指感到疼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如图丙,用卷笔刀削铅笔时,往往刀片上会吸附着铅笔粉末,说明通过摩擦使刀片带了电荷。题型二摩擦起电的实质【例2】(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静电章鱼”的现象,是用干燥毛巾多次摩擦PVC管和塑料做成的章鱼,将“章鱼”往上抛,且将PVC管放在“章鱼”下方,就可以看到悬浮的“章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毛巾摩擦PVC管和塑料“章鱼”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电荷B.毛巾摩擦PVC管和塑料“章鱼”的过程中是正电荷发生了转移C.“章鱼”能悬浮在空中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章鱼”能在空中游动是因为受到了PVC管的吸引【答案】C【解析】A.毛巾摩擦PVC管和塑料“章鱼”的过程中,是电荷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新的电荷,故A错误;B.毛巾摩擦PVC管和塑料“章鱼”的过程中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故B错误;C.“章鱼”能悬浮在空中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故C正确;D.“章鱼”能在空中游动是因为受到了PVC管的排斥,故D错误。故选C。【变式2-1】(23-24八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天气干燥的冬天,小明身上的外套常常与毛衣“吸”在一起,小明脱下外套时,经常会听到外套与毛衣摩擦的“啪啪”声,有时还会看到小火花,下列说法正确的()A.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使毛衣和外套都带了电B.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C.毛衣容易吸附在人身体上,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D.这是静电现象,直到近代科学建立了原子结构的理论后才得以科学地解释【答案】D【解析】A.电荷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被创造,摩擦过程中转移了电荷,使毛衣和外套都带了电,故A错误;B.小明脱下外套时,经常会听到外套与毛衣摩擦的“啪啪”声,有时还会看到小火花,这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而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错误;CD.毛衣容易吸附在人身体上,是由于物体间摩擦起电表现,摩擦起电使电子发生转移而带电,原子结构的理论体现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从而解释了静电现象,故C错误,D正确。故选D。【变式2-2】(23-24八年级下·江苏常州·期中)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种,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验电器金属小球(如图所示),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两个箔片带种电荷相互排斥。【答案】两电子同【解析】[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所以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转移。[3]当验电器与带电的塑料棒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角度。【变式2-3】(23-24八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如图所示,小红把猫咪用干燥的毛巾揉搓后,放到装满泡沫颗粒的盒子里,结果猫咪就穿上了白色的“外衣”,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做,其实质是的转移,猫咪穿上白色的“外衣”说明带电体具有的性质。【答案】摩擦起电电荷吸引轻小物体【解析】[1][2][3]小红把猫咪用干燥的毛巾揉搓后,由于摩擦,使猫咪带上了电荷,即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猫咪吸引泡沫,猫咪就穿上了白色的“外衣”。【变式2-4】(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以下物体,其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由弱到强依次排序为:毛皮、毛衣、长筒袜、棉花、木块、橡皮筋、蜡烛、纸、梳子。毛皮与以上物质中的(填物质种类)摩擦最容易起电,且它们摩擦后毛皮带(正/负)电。【答案】梳子正【解析】[1][2]毛皮束缚电子的能力最弱,梳子束缚电子的能力最强,故毛皮与梳子摩擦最容易起电;摩擦起电过程中,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梳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变式2-5】(23-24九年级上·安徽马鞍山·期末)摩擦能够起电是因为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如图是几种常见物质对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根据图中排序,蜡烛与(填物质名称)摩擦最容易带负电。【答案】毛皮【解析】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距越大,摩擦时越容易带电;要使蜡烛带负电,则应使它得到电子,应让它与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摩擦,由图可知,应让它与毛皮摩擦。题型三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例3】(23-24八年级下·陕西渭南·期中)静电会引起人头疼,失眼,皮肤干燥等。下列日常生活中的措施,不属于预防静电的是()A.保持皮肤湿润 B.在地毯中夹杂不锈钢纤维C.室内保持湿度 D.穿化纤材质的服装【答案】D【解析】ABC.保持皮肤湿润、在地毯中夹杂不锈钢纤维、室内保持湿度都是为了防止静电的产生造成的危害,故ABC不符合题意;D.穿化纤材质的服装,容易产生静电,不属于预防静电,故D符合题意。故选D。【变式3-1】(23-24八年级下·陕西西安·阶段练习)下列实例中,不是为防范静电现象的是()A.高楼上避雷针B.油罐车车下拖一条跟地面接触的铁链C.复印机复印文件资料D.飞机起落架的轮胎用导电橡胶制成【答案】C【解析】A.高楼上避雷针可以使楼房避免受到雷击的伤害,属于静电的防止,故A不符合题意;B.油罐车在运输过程中,油和罐之间不断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静电,通过后面装一条拖地的铁链,及时导走,这是防止静电危害。属于防止静电危害,故B不符合题意;C.复印机利用静电复印文件资料,属于静电的应用,不是静电的防止,故C符合题意;D.飞机飞行时由于摩擦会产生大量的静电,用导电橡胶做飞机的轮胎可以快速将静电导走,故属于静电的防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3-2】(23-24九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生活中的静电,有的可以利用,有的需要防止,下列选项属于利用静电的是()A.飞机轮胎用导电橡胶制作 B.地毯中编织了一些细小的钢丝C.复印时,让硒鼓带电吸引墨粉 D.高层楼房顶部都安装上避雷针【答案】C【解析】A.飞机轮胎用导电橡胶制作是为了防止静电,故A不符合题意;B.地毯中编织了一些细小的钢丝是为了将静电导入地下,防止触电,故B不符合题意;C.静电复印时,让硒鼓带电吸引墨粉,是利用了静电,故C符合题意;D.高层楼房顶部都安装上避雷针,是为了防止雷电击中楼房,是防止静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3-3】(23-24九年级上·吉林长春·期末)如图是加油站里常见的“静电释放器”(与大地相连),工人提油枪加油前,必须用手触摸静电释放器清除身体上的静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电释放过程是电子在转移 B.“除电”后人体就没有电荷了C.人体与衣服摩擦可创造出电荷 D.静电释放器可以由陶瓷制成【答案】A【解析】A.静电释放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身上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身上,故A正确;B.除电是电子的中和过程,除电后,人体对外不显电性,但仍有正负电荷,只是电荷的电量总和为0,故B错误;C.摩擦起电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这个过程,电荷没有消失,也不会创造出新的电荷,故C错误;D.静电释放器能将电导走,是导体材料,而陶瓷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故D错误。故选A。【变式3-4】(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是一款小型电扇,小明发现它的扇叶上吸附了较多的灰尘,他分析应该是扇叶在转动过程中和空气发生了现象,使扇叶带上了电荷。油罐车后面有一根拖地的铁链,其作用是(选填“利用静电”、“防止静电危害”)。【答案】摩擦起电防止静电危害【解析】[1]扇叶在转动过程中,扇叶与空气发生摩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扇叶带上了电荷,所以扇叶在转动过程中和空气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扇叶与空气摩擦带了电荷,所以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2]在运输过程中,油与油罐摩擦,会使油罐带电;在油罐车的尾部总装有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能及时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火花引燃汽油。题型四验电器的原理与使用【例4】(23-24八年级下·江苏常州·期中)如图所示,小明自制了一个验电器,用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金属橡胶棒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橡胶棒在与毛皮摩擦过程中失去了电子B.图中两条箔片都带上了正电而相互排斥C.当橡胶棒与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便自己产生了电荷D.验电器上连接金属球和箔片的杆子应该具有很好的导电性【答案】D【解析】A.橡胶棒在与毛皮摩擦过程中得到了电子带负电,故A错误;B.橡胶板带负电,与验电器接触后,两条箔片都带上了负电而相互排斥,故B错误;C.当橡胶棒与金属球接触时,电子转移到验电器上带上了电荷,故C错误;D.验电器上连接金属球和箔片的杆子应该具有很好的导电性,故D正确。故选D。【变式4-1】(多选)(22-23九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其中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将A、B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同种电荷B.验电器A得到电子,A金属箔张角变小C.验电器A中的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BD.此过程产生的瞬时电流方向是从A到B【答案】ABD【解析】A.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张开,故A正确;BC.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将A、B连接起来,验电器A、B都将带正电,验电器B失去电子,电子转移到验电器A上,即验电器B中的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A,验电器A得到电子,带电量减小,A金属箔张角变小,故B正确,C错误;D.物理学中,将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的方向,验电器B中的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A,此过程产生的瞬时电流方向是从A到B,故D正确。故选ABD。【变式4-2】(多选)(23-24九年级上·辽宁鞍山·期中)小宇自制了一个简易的验电器,如图所示,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效果还真不错,关于验电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验电器不能直接检验出物体是带正电还是带负电B.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工作的C.验电器的金属箔用塑料片代替效果会更好D.使用验电器在晴朗干燥天气比在阴雨天气效果好【答案】ABD【解析】AB.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所以验电器是不能直接检验出物体的电性,故AB正确;C.塑料片是绝缘体,不能导电,所以验电器的金属箔不能用塑料片代替,故C错误;D.阴雨天气空气比较潮湿,电荷容易导走,晴天天气干燥,电荷不容易导走,所以验电器应该晴朗干燥天气下使用,故D正确。故选ABD。【变式4-3】(23-24九年级上·江西鹰潭·期末)如图所示,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验电器两金属箔片由于带上相同的电而相互排斥;接着将摩擦后的丝绸与该验电器接触,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会变(选填“大”或“小”)。【答案】正小【解析】[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所以用它去接触验电器,验电器两金属箔片由于带上相同的正电而相互排斥。[2]由于摩擦后的丝绸带负电,若接着将摩擦后的丝绸与该验电器接触,由于正负电荷相互中和,则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会变小。【变式4-4】(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的验电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所带的电荷量越多,金属箔的张角,验电器(选填“能”或“不能”)直接检验物体带哪种电荷。【答案】互相排斥越大不能【解析】[1]对物体进行检验时,先将物体放在金属球上,只要物体有带电的情况下,电荷就会移动到金属箔上面,因为金属箔的电量和电荷相同,故由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金属箔会张开。[2]验电器的金属箔所带的电荷量越多,则电荷间的相互排斥力越大,故金属箔的张角也越大。[3]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但不能检验物体带哪种电荷。【变式4-5】(2022·云南昭通·二模)如图所示,桌上有个完好的验电器,它的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会变大,这是因为验电器的金属球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验电器原来(选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答案】导体带正电【解析】[1][2]桌上有个完好的验电器,它的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说明玻璃棒未接触验电器之前验电器是带电的;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带正电的玻璃棒与带电的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大,说明金属箔片原来带的电荷与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若是异种电荷将会发生中和现象,验电器的箔片张角会变小,因此验电器原来带正电。题型五用电荷间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情况【例5】(2024·广东·二模)手与硅胶管M均不带电,小明穿着绝缘鞋用手摩擦M后,小明对手的带电情况十分好奇。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手是否带电以及其带电性质,下列操作以及现象,能说明手带电,并能证明摩擦过程中手带电性质的是(

)A. B.C. D.【答案】C【解析】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手带电,但不能确定带电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B.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也相互吸引,所以手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故B不符合题意;C.带正电的有机玻璃棒与手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明手与有机玻璃棒带同种电荷,故C符合题意;D.由ABC图进行了实验验证手是否带电以及其带电性质,下列操作以及现象,属于实验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5-1】(23-24九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四个轻质绝缘小球相互作用的三种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球可能不带电 B.B球一定带电C.可能A、B两球所带电荷相同 D.A和D一定带同种电荷,B可能不带电【答案】D【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到,A球和C球互相排斥,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还有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质,可知,A球一定带电,故A错误;B.从中间的图可以看到,C球和D球互相排斥,则C球和D球一定带电,再看右边的图,D球和B球互相吸引,则B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故B错误;C.如果B球带电,由上述解析可知,A球和C球带同种电荷,C球和D球带同种电荷,则A球和D球带同种电荷,D球和B球互相吸引,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则A、B两球所带电荷不相同,B球也可能不带电,综上所述,A、B两球所带电荷不可能相同,故C错误;D.由上述解析可知,A和D一定带同种电荷,B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故选D。【变式5-2】(23-24九年级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如图所示,轻质棒M放在绝缘支架上,与毛皮摩擦后带上负电的绝缘棒L靠近轻质棒M的A端时,A端被L排斥,则()A.M一定带负电B.M可能不带电C.摩擦时,绝缘棒L失去电子D.绝缘棒L带负电是因为它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答案】A【解析】AB.与毛皮摩擦后的绝缘棒L带负电,A端被L排斥,说明轻质棒A端与绝缘棒带同种电荷,即带负电荷,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CD.与毛皮摩擦后的绝缘棒L带负电,是因为它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得到了电子,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5-3】(2024·广东广州·三模)图甲是无风条件下铝箔气球的静止状态。当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棒靠近气球时,情景如图乙所示;当用b棒靠近气球时,情景如图丙所示。则()A.气球一定带负电 B.a棒一定失去了电子C.b棒一定带电 D.b棒一定不带电【答案】A【解析】A.在图乙中,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即带负电的a棒)靠近气球时,气球被排斥,这说明气球与a棒带同种电荷,即气球也带负电。故A符合题意;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由于a棒带负电,说明a棒在摩擦过程中得到了电子,而不是失去了电子。故B不符合题意;CD.丙图相互吸引,则b棒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则CD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5-4】(23-24九年级上·安徽淮南·阶段练习)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如图所示,已知丙带正电,则乙带正电,甲带负电(均填“可能”或“一定”)。【答案】一定可能【解析】[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情况,已知丙带正电,从图中可以看到,乙、丙两球互相排斥,则乙带的电和丙的一样,乙一定带正电。[2]由[1]解析可知,乙一定带正电,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乙两球互相吸引,已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情况,则甲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变式5-5】(2024九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学业考试)如图是小明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的流程,请补充完整。①;②。【答案】负正【解析】[1][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泡沫球时,若互相排斥,则泡沫球带负电;若互相吸引,则泡沫球可能不带电或带正电,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这时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若互相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若互相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题型六用验电器判断物体带电情况【例6】(23-24九年级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将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金属箔片张开的验电器,发现两片金属箔先闭合后张开。关于验电器所带的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 B.验电器一直带负电C.验电器先带负电后带正电 D.验电然先带正电后带负电【答案】C【解析】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当玻璃棒与验电器接触时,发现两片金属箔先闭合,即一部分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玻璃棒上,发生了中和现象,金属箔先闭合,即原来的验电器带负电,后金属箔张开,且张开的角度更大,是因为玻璃棒所带的正电量大于验电器所带的负电量,金属箔带上了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验电器先带负电后带正电,故C正确,故ABD错误。故选C。【变式6-1】(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阶段练习)如图,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触碰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张开,说明橡胶棒(选填“带”或“不带”)电,同时两个金属箔(选填“都带正电”“都带负电”“一边带正电一边带负电”或“不带电”),在此过程中电子的转移方向为(选填“橡胶棒至金属球”或“金属球至橡胶棒”)。【答案】带都带负电橡胶棒至金属球【解析】[1]因为橡胶棒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毛皮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两者摩擦后,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触碰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且这时两个金属箔都带负电。[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橡胶棒多余的电子通过橡胶棒至金属球上。【变式6-2】(22-23九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看到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张开,说明橡胶棒。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选填“橡胶棒”或“毛皮”)失去了电子。【答案】带了电荷毛皮【解析】[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因为带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张开,说明橡胶棒带了电荷。[2]橡胶棒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变式6-3】(22-23九年级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如图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验电器,其工作原理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金属球相接触,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又取另一带电物体与验电器金属球相接触,发现验电器箔片先合拢后张开,则另一带电物体一定带电。【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负【解析】[1]带电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2]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上的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玻璃棒,验电器因为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如果将另一带电物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箔片先合拢后张开,是因为这个带电物体的负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了中和现象,且物体所带的负电荷电荷量大于验电器所带的正电荷的电荷量,使得验电器有了多余的电子带负电荷,由于验电器的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排斥而张开。【变式6-4】(22-23九年级上·安徽六安·期中)如图所示,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带电的验电器时,若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带的是电;若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则验电器原来带的是电。【答案】负正【解析】[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将它与验电器的金属小球接触后,金属箔片会带上负电,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验电器中闭合着的金属箔片会张开一定角度。如图所示,金属箔张角变大,表明金属箔带的负电荷增多,由此说明验电器原来带的是负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即有多余的电子,所以当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先合拢是由于刚开始发生了中和现象,即原来验电器带正电,后又张开是因为橡胶棒上有多余的负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因带负电荷而张开,故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后来带负电。题型七探究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例7】(23-24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拿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A,验电器A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然后用一根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连接起来,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验电器A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B上B.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的过程中,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C.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金属箔带异种电荷D.金属棒将A、B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一直减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角一直增大【答案】B【解析】B.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故B正确;A.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后,验电器A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则验电器A带正电,用金属棒把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连接起来,验电器B上的电子转移到验电器A上,故A错误;C.观察验电器金属箔张角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其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D.金属棒将验电器A、B连接后,验电器B中的部分电子转移到验电器A中,当两个验电器所带电量相等时,电子不再转移,所以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不会一直减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角不会一直增大,故D错误。故选B。【变式7-1】(23-24九年级上·山东泰安·期末)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其中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发现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B.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说明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连接的一瞬间,正电荷从B流向AD.连接的一瞬间,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B流向A【答案】D【解析】A.验电器A带负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故A错误;B.验电器B的金属箔张开,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错误;CD.连接的一瞬间,验电器A的电子从A经过金属棒流向B,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金属杆中电流方向是从B流向A,故C错误,D正确。故选D。【变式7-2】(23-24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如图所示。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后,则()A.A中正电荷通过棒流向B,B带正电B.B中负电荷通过棒流向A,B带正电C.电流从B持续流向A,使B金属张角增大D.A的电荷持续流向B,A带电量变小,直至为零【答案】B【解析】ABD.由题意知,A带正电,B不带电,金属棒是导体,当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瞬间B上的负电荷(自由电子)会转移到A上,B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有电源,二是电路是通路,上述实验中,不会形成持续电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7-3】(23-24九年级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B流向A,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C.A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D.A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同时B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答案】A【解析】AD.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此时B中的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B中的金属箔由不带电变为带正电,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故A正确,D错误;B.方向与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所以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A流向B,故B错误;C.B中的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A得到的负电荷与所带的部分正电荷中和,A金属箔所带的正电荷变少,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故C错误。故选A。【变式7-4】(多选)(23-24九年级上·广西钦州·期中)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